zhaojianren1230 发表于 2015-7-3 18:15:29

在岳麓书院听曾侯乙编钟

在岳麓书院听曾侯乙编钟


赵建人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中国的传统民族音乐,佳作浩如繁星。我最喜欢《春江花月夜》,收藏了十几个演奏版本的《春江花月夜》唱片,其中用琵琶、箫或古筝独奏的原汁原味,古朴典雅;大型民族管弦乐队演奏的层次分明,气势恢宏;钢琴独奏曲晶莹剔透,辉煌壮丽;而用西洋交响乐队演奏的《春江花月夜》,听来是多么的生机勃勃,气象万千!当然啦,有机会聆听用战国时代的曾侯乙编钟来演奏这首传统名曲,而且是在这清净幽雅、书香浓郁的岳麓书院,这不能不说是一次人生十分难得的精神享受。
岳麓山间,爱晚亭前,饱览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深秋美景之后,我们来到岳麓书院游览。今天恰逢有位湖南大学历史专业的研究生来做义务讲解。“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他的介绍详细、生动而又很有权威性,使我们对岳麓书院在中华民族高等教育和传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有了清晰全面的了解。作为参观这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胜的压轴戏,他把我们领进了书院的曾侯乙编钟陈列馆。哦!原来这里其实是个能容纳近百人的小型音乐厅。大家落座后,舞台上的灯亮了:外形宏大、辉煌精致、器宇轩昂的曾侯乙编钟就静静地安放于舞台中央稍稍偏左的位置,它的旁边是一套青铜制的古乐器:罄。编钟的前面是一架古筝,古筝的旁边的乐器架上安放着箫和笙。演奏前,讲解员向我们介绍道: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曾侯乙墓,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了。该编钟原件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现在岳麓书院所陈列者,为按原样复制品。在我国古代各种各样巧夺天工的乐器中,最令人惊叹的就是这座大约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巨型铜制编钟。它由65件用青铜铸造的鎛钟、甬钟、纽钟组成,分3层悬挂在遍饰彩绘花纹的钢木结构的钟架上;每层的立柱皆是一个紧腰窄袖、仪容英俊的青铜佩剑武士,巍巍然托举着横梁;各个轻重、大小不同的甬钟、纽钟按照发音原理依次编排,上层无论是形体还是重量都较小,中层次之,下层最大;钟架通长11.83米,高达2.73米,旁边放置着精致的演奏工具:6个丁字形木槌和两根彩绘木棒;钟体上还篆刻着2800多字的铭文,简要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曾国与楚、齐、晋、周、申等国各种律名、阶名以及变化音名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当年它的重见天日,不仅在我国各界激起强烈反响,而且震惊了世界,被认为是“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 曾侯乙编钟不仅造型精致完美壮观,而且经反复测试,其音乐性能良好,音色优美。其中除当年楚王赠给曾侯乙的大型鎛钟不能发音外,其它的甬钟、纽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构成同体谐和的关系,全部音域跨越5个八度以上,音阶结构与现代国际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同一音列。同时,其中心音域也即中层部份的甬钟,12个半音齐备,不但可以自如地旋宫转调,而且可以用它演奏古今中外的多声部乐曲。演奏时,一般由6个演奏员同时敲击,中上层的甬钟、纽钟悠扬嘹亮,下层的甬钟则浑厚沉雄。此起彼伏的钟声构成的美妙旋律,在人们耳边环绕回荡,令人听起来精神感奋、回味无穷。
演奏开始了。按照乐曲配器的要求,今天台上共有四位演奏家:一位弹古筝,一位吹箫和笙,一位击罄,还有一位就用大小长短不同的木槌演奏编钟。《春江花月夜》的第一段:“江楼钟鼓”,曾侯乙编钟的敲击声在模仿江畔高楼里的钟鼓齐鸣,声音气势浩大,音色清亮激越,余韵幽长,绵绵不绝。在它引领下,古筝和箫奏出了潋滟的波音,一片水色苍翠空蒙。徐缓优美的旋律,立刻就把我们带入了这夕阳映江、晚风轻拂、晚霞艳丽、诗意盎然的初暮景色之中……乐曲为民族器乐中最常见的多段体结构,演奏中,曾侯乙编钟主要是对乐曲的主旋律进行和声铺垫、应答和烘托,偶尔也参与主旋律的演奏,乐曲进入高潮时,演奏家用彩绘木棒敲击下层最大的几个甬钟,对乐曲进行低音声部支撑。听来与大型民族管弦乐队的演绎感到明显不同的是:曾侯乙编钟的伴奏,音色独特古雅,金属撞击之味是那么的清晰真切。那位不知名的演奏家心灵手巧,完全融入了音乐之中,其艺术处理也就更加细腻传神。曾侯乙编钟的音域宽广,音响富有高、低;浓、淡;厚、薄以及润泽与枯涩;亮丽与暗淡等等的各种变化,层次分明、余韵幽长、绕梁不绝。如此这般的音乐,一派松风明月,钟罄交错,听来仿佛身处山中禅房,四野之间烟岚氤氲,花开花落;白云深处,枫叶如丹;忽然之间一声轰鸣,顿时山鸣谷应,久久回荡。你一颗疲惫焦躁的心,就这样渐渐地变得一尘不染了。
在世界音乐历史上,一向认为人类对“十二平均律”开始有了准确、科学、全面的认识,应该始于1584年明代朱载堉所著《律学新说》,完成于十八世纪的巴赫时代;而历史记载:我们中国在清末民初西方音乐大规模传入以前,绝大多数场合一直使用的是“五声音阶”,其中是没有半音音阶的。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人类音乐发展史,所以,当年全世界都为之轰动,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表明我们中华民族其实在2400多年前就已经对“十二平均律”有了深刻科学的认识。

陈先生 发表于 2015-7-3 18:30:32

:76 :78 :78

音乐情迷 发表于 2015-7-3 19:51:44

:78:78:78

米其林 发表于 2015-7-5 12:27:30

zhaojianren1230 发表于 2015-7-5 17:39:02

承蒙赞誉,不胜荣幸!谢谢!

马生 发表于 2015-7-6 10:11:36

:78 :78 :78

芍药 发表于 2015-7-6 10:20:02

又读到赵老师的美文,还是那么流畅抒情:victory: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岳麓书院听曾侯乙编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