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标题: 介绍一些好唱片 [打印本页]

作者: jp    时间: 2009-4-29 01:46 PM
标题: 介绍一些好唱片
在这个帖子里,我将向大家谈谈自己对唱片的一些认识和感悟,顺便作一些唱片公司的介绍。
作者: 高宁    时间: 2009-4-29 02:16 PM
千呼万唤的好贴,这个要顶
作者: jp    时间: 2009-4-29 04:55 PM
这里先讲讲DECCA公司的出品。关于DECCA,这里摘录了一些介绍:
宝丽金·环球集团所属的一家以录制歌剧而闻名于世的唱片公司,译为“黛卡”或“迪卡”公司,麾下拥有Argo,福茂唱片等子公司。成立于1929年,是英伦三岛唯一可与百年老厂EMI相匹敌的唱片厂牌。
    其实作为同属宝丽金集团的唱片品牌,Decca无论在规模,历史,艺人阵容等诸多方面都与DG等大公司相去甚远,但是在发烧友心目当中,Decca的品牌形象和地位却仍然非同反响,甚至称其为当今世界录音艺术的一大典范,都一点不为过。事实上,只要您听过Decca的唱片,您便会同意:Decca录音所特有的深阔音场,透明度一流的秀美音色,以及极其华丽自然的音域平衡度,已和其蓝红相间的商标一样,成为独树一帜,无可替代的招牌。
    在艺术家的阵容上,Decca最引以为自豪的便是曾签约旗下40多年的专属指挥,声望盖天的一代名师乔治·索尔蒂爵士。此外Decca旗下拥有指挥大师迪图瓦,梅塔,夏依,马泽尔等;钢琴家阿什肯纳奇等;小提琴家正京和,巴克豪斯等;吉它家费尔南德斯等;歌唱家帕瓦洛蒂,萨瑟兰,多明哥,卡雷拉斯,苔巴尔蒂,卡纳娃,卡芭耶,弗蕾妮,毕约琳,特菲尔,弗拉明戈,巴托莉,盖尔吉尔等等。在流行音乐领域,Decca大家族中同样有这众多闪亮的名字:比如驰名世界的曼托瓦尼轻音乐团,美国爵士乐传奇艾灵顿公爵,百老汇著名歌手平·克劳斯贝,以及TheRollingStones滚石,JoyDivision,HappyMondays,RunDMC等等。而且Decca唱片高贵华丽的透明音色,如临现场的精确定位,开阔深远的音场空间感以及辉煌而不刺耳的音域平衡度,几乎能叫任何发烧友一闻上瘾,并已成为人所共知的特色。
    在当今浩如烟海的唱片品牌当中,Decca特别以录制歌剧作品而名震全球。众所周知,歌剧录制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要耗费大量了人力与物力,收回资金也需要很长时间,没有实力和魄力的公司往往不敢问津此道。Decca公司不仅具有雄厚的财力,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在这一行当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多年以来,Decca公司积累了歌剧录制方面的丰富经验,而且网络了上述一大批世界超级的歌唱家和众多知名歌剧院作为坚强的后盾。因此,Decca是一家歌剧和声乐爱好者要特别关注的唱片公司。
    历史上,Decca这个名字的首次出现,是在1914年,手提式留声机制造先驱山姆父子将这个名字冠在了当时令他们获得极大成功的手提留声机上,几年后,企业家刘易斯(E。Lewis)从山姆父子手中收购了此业,由于Decca产品在一战期间颇受欢迎,名字便被保留了下来。1929年,Decca留声机公司进一步扩展,派生出了Decca唱片公司。数月之后,Decca首次发行了一批78转唱片,内容包括一些舞曲音乐及英国作曲家的作品,戴流斯的《海的漂流》开创了Decca录制古典大编制交响乐的先例。30年代时Decca的经营开始扩展,取得了德国Polydor古典唱片在英国的发行权。两年后,其地盘伸展至美国,在纽约成立了Decca美国公司,并停止了留声机的生产,全力发展唱片业务。1937年Decca买下克利斯多雷(Crystalate)唱片公司,并将其下的Rex,Vocalian,Panachord等几个品牌收归己有,同时也拥有了在西罕布斯坦的相关录音室。没想到这个录音室中的几位录音师后来竟成为Decca独一无二华丽音响的缔造者,其中包括技术总监阿瑟·哈蒂(ArthurHaddy)博士和录音巨匠凯尼兹·韦尔金森。
    由哈蒂领导的工作小组在二战中投身军事录音的研究,承担并完成了政府下达的录下由英国和德国潜艇内部发出的各种声音的任务,他们在声纳技术上的突破为皇家海军击沉德国潜艇立下汗马功劳。战后,Decca所掌握的先进技术为其录音事业带来新的生机。这种坚实的技术基础首先体现在唱片制版上,Decca所改良的动圈刻片刀,可以成功的将高频响应提升到每秒一万四千赫兹,大大提升了频响和信噪比,降低了失真度,在唱片业被传为神话。其后这一革命性科技伸展至音乐制作领域。1954年Decca发表划时代的“Full Frequency Range Recording”全频带录音技术,领先同行,以此制成的唱片在高频响应和音乐保真度方面都达到前所未见的高度。
    在FFRR技术得到肯定之后,Decca唱片以LONDON这个品牌倾销美国,并迅速占领日本,拉美市场。50年代,Decca与德国德律风根(TELEFUNKEN)集团联合设立了一个以技术发展为目标的机构,以TELDEC(泰尔迪克)为商标发行唱片,后来TELDEC唱片公司因经营问题转入华纳唱片集团。随着唱片工业由SP向LP时代迈进,Decca重新加入到唱机制造中,其开发的世界首枚全音誉微沟纹唱头在当年几乎成为新一代高保真音响的主要音源,配合发行的一些古典唱片被广泛示范,出尽风头。1957年Decca推出的副牌商标Argo至今都是古典老乐迷心目中优质唱片的代名词。1958年Decca和美国RCA,Mercury等唱片公司同步跨入立体声时代,古典曲目如雨后春笋般激增。事实上早在1954年,Decca就开始将部门母带以声道分离的方式录制,并尝试以自己的方式将左,右声道刻在单一沟槽的两壁。在立体声LP幕后规格的商定中,Decca作为重要角色促成了这一国际规格的制定。在其后的漫长岁月中,Decca发行的立体声LP一直被发烧友认定为音质纯净,毫无扭曲的高品质唱片。
    50年代末,Decca在先进录音技术和金字招牌般的录音品质保证下,开始发展宏大的立体声歌剧录音计划。由库肖领导的录音小组与索尔蒂爵士在维也纳展开长期合作,录制瓦格纳的矿世巨作《尼博龙根的指环》全集。这一史无前例的录音计划足足延续了五年,耗费了难以计数的人力和物力。虽然它的出版在全球造成了空前的狂热,而且这套14张CD组成的《指环》全集在今天依然是唱片业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宏篇巨著,但却引发了Decca在财政上的危机。70年代初,Decca不得不将股份出售给了宝丽金集团。加入宝丽金之后,由于得到巨大的财力支持,Decca迅速恢复元气,率先投入对数码录音的研究和使用,并继续在录音技术上独步一时。现在,Decca与同属宝丽金·环球唱片集团的Philips和DG鼎足而立,并在录音计划的制定,艺人的行政,场地及技术问题上享有自主权,其出品的唱片在艺术,音响方面一直维持至高的品位。
    早在50年代立体声录音的萌芽时期,Decca公司的资深录音师威尔金森(K.E.Wikinson)先生便开始在广泛的实验中探索如何利用最佳的条件调合出清澄的音色和宽阔的舞台空间感。他认为,唱片上的音乐只有包含光辉开放的音响和一些细致入微的空间响应,才能让人感受到如临现场的愉悦,听到最鲜活的效果。几经实验,他炮制了一种独特的麦克风摆放阵式。这种后来被称为“The Decca Tree”的“麦克风树”,是以一组位于支架左右的麦克风及另一只垂直在适当距离的麦克风为主,这三支话筒构成的“麦克风树”矗立舞台,配合其他麦克风的辅助,可以将单点与多点方式录音的优缺点加以妥协,创造出细致,平衡又不失动态的录音效果。首先进行这种“麦克风树”录音实践的,是大名鼎鼎的曼托瓦尼乐团,至今他们那美到不可方物的弦乐音响都可令乐迷三月不知肉味。其后,这一麦克风摆法被推广到Decca的古典管弦乐和歌剧录音当中,以至于威尔金森在Decca乃至散见于美国Chesky唱片公司的大量唱片至今都成为发烧友搜寻不厌的目标。除此之外,造就Decca迷人录音特色的是其另一引以为自豪的录音原则。即古典录音都是在现场立即混音,以第一时间制成两声道的立体声母带。也就是说,Decca不会利用多轨录音的宽容性,在事后任意更动指挥原先已同意的声音。这种极端忠实于现场的制作精神对录音师的临场功力和音乐修养都提出了极大的考验。Decca古典录音中那种可以透视并给予听者无限想象力的音场空间感;以及那种逼真呈现艺术家动作,走位以及戏剧化场景的真实效果,正是依赖于这一录音哲学而得到保证的。至于非古典音乐的录音,Decca于70年代开发的“四相位录音法”(phase-4)开创了多轨录音的先河。这种可以有机安排录像定位的制作手段给予后处理较大的立体的效果同样令人惊讶,叹为听止。
    最重要的一点是,Decca的每一项录音工程对录音地点的选择都可谓煞费苦心。这一点甚至连录音场地的交通状况都可能被考虑在内。一般情况下,Decca都会在事前派专人对录音场地进行反复考察,确定后立即进行改建,包括舞台的结构,观众的座椅,隔声设备等都经过复杂的修整布置,以满足不同录音所需要的不同空间响应。早期Decca曾使用过的三座欧洲出色的音乐厅:日内瓦维多利亚厅和维也纳索芬音乐厅,后来都被证明是拥有最佳反射,混响时间的录音胜地。许多伦敦的乐团,瑞士罗曼德交响乐团以及维也纳爱乐乐团都在这些地方留下过千古不朽的名演,每一张唱片的音响都令人深爱不已。Decca是世界上较早投入数码录音研究的唱片公司之一,早在1978年Decca的研发部门便开始采用18bit数码设备记录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实况。后来,Decca在数码剪接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其ADRM数码复制技术被认为是对珍贵的模拟录音最可以信赖的保存方式,这种重新数码化的母带保存技术可以将老录音去芜留菁,呈现最迷人的效果。1999年,Decca出版了“Legends(传奇)系列”唱片,由宝丽金·环球集团与英国Data Conversion Systems(dCS)录音室合作,经英国原厂授权,采用dCS的954数码系统进行24Bit/96KHz格式化处理,128倍频取样,使Decca的历史名盘以CD版本咸鱼翻身,重见天日。
    从安塞美的历史名演,到索尔蒂《指环》大全集;从威尔金森那一张张难以超越的伟大录音,到九十年代Eclipse,Weekend等系列物美价廉的“超薄小双张”。几十年来,Decca与人们共同分享着她的努力,她的成果,她那沁人心脾的美丽声音。无论录音技术何去何从,发烧友们可以相信:只要Decca还在出版唱片,就绝对可以找到值得珍藏的极品。
作者: jp    时间: 2009-4-29 05:28 PM
为什么我会首先推荐DECCA的出品,因为这是一个最让我放心的古典音乐品牌:从演绎上来说,虽然不是每一张专辑都由巨星和顶尖乐队来担纲,但即使是一些二线的艺人来演绎,水平也不会相差太明显,完全可以收货。乐队如此,不同系列也是如此,像当年平价的WEEKEND系列,也有过像《声音奇观》这样的上榜天碟。不像某些公司那样,好的版本和普通的版本、高级系列和平价系列起落会非常明显,挑选时非要瞪大眼睛不可。可以说,你只要买了DECCA,就会有好的音乐听。从录音上来说,由威尔金森(K.E.Wikinson)操刀的出品当然好,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所有的Wilkinson 录音都展现出一个极为宽阔的舞台。Wilkinson 录音时习惯把法国号摆到左后方,小号、伸缩号放在右后方,某些录音你甚至会觉得舞台太宽了,甚而超出聆听室的范围。
  二、深度感十分惊人。在国家音乐听是绝对不可能听到这么又深又雄伟的场面,有时我会认为这是不是真的﹖很多录音拥有宽阔的音场,不过是平面的,而Wilkinson 却兼得两者之长。
  三、有极佳的定位感与实体感。老一辈的发烧友闲话录音时常说Robert Fine 的细节(Detail),Lewis Layton的堂音(Ambience),Kennth Wikinson的实体感(Body),可见得英雄所见略同。
  四、有非常大的空间感。不尽是整个录音地点的空间感与堂音非常清楚,就是乐器间的空气流动也一样历历在目。
  五、有富丽堂皇的音色。弦乐听来都很有弹性,而且色彩瑰丽,铜管威力十足却仍保有适当的肉感,EMI 和的清丽,RCA 的浑厚刚好是几种不同的对比。  
  六、有惊人的动庇和最佳的平衡度。
而其他录音师像 Colin Moorfoot、Gordon Parry、James Lock、Jack Law、John Pellowe 的出品其实也是很棒的。所以DECCA的录音品质都很稳定,不像某些公司那样有水平明显参差不齐的现象出现,所以说,选DECCA,音质也会有保证。
最后一点就是DECCA唱片的录音音色温暖、饱满,富有张力,比较耐听,不像DG那样声音偏向明亮、声音也不够厚,而EMI的录音虽然比较端正,但个人感觉有些黯淡和干瘦。RCA则有的出品稍显粗糙,火气大一些。当然,PHILIPS的录音也比较好,水平比较平均,以灵动、轻盈、润泽为特点,但可惜交响乐方面的出品不多,以小布头作品为主。所以,总的看来还是DECCA最全面,最令人放心。

IMG_1345.jpg (74.65 KB, 下载次数: 512)

IMG_1345.jpg

作者: J-M    时间: 2009-4-29 06:01 PM
我也非常喜欢DECA的录音。清澈,简洁。经常会有清风抚面的感觉




[ 本帖最后由 J-M 于 2009-4-29 06:08 PM 编辑 ]

post-342022-11963139471.jpg (30.47 KB, 下载次数: 502)

post-342022-11963139471.jpg

post-544417-1191283262111.jpg (27.61 KB, 下载次数: 462)

post-544417-1191283262111.jpg

作者: J-M    时间: 2009-4-29 06:12 PM
非常喜欢阿十肯纳奇演奏拉赫的钢琴协奏曲,一曲到终,酣畅淋漓
作者: jp    时间: 2009-4-29 11:08 PM
看了其他朋友上的DECCA图片,我突然发现自己其实是最喜欢DECCA的唱封面设计的,色彩饱满、浓郁,和它的传统音色特征一模一样。相比之下,DG的唱片封套设计色泽偏明亮一些,构图也比较明快、简洁,标题部分似乎总喜欢以黄色作主色;EMI唱片的封套设计则比较端正、稳重,色泽比较黯淡,常以人物或演出场景为主,风格上稍显木讷、呆板。DG、EMI的封套设计风格是否也和它们的声音风格相一致?
作者: J-M    时间: 2009-4-29 11:22 PM
其实都不是绝对的
之所以喜欢DECA,我也感觉像您说的那样,录音水准相差不大,而且听感比较讨好
还是不插队了,有请JP版继续。。。。
作者: HiFi123    时间: 2009-4-29 11:52 PM
感觉上我这个贴子应该放到这里才是真正能发挥作用啊!点击《EMI古典珍藏目录》

[ 本帖最后由 HiFi123 于 2009-4-30 12:01 AM 编辑 ]
作者: juncool    时间: 2009-4-30 08:58 AM
DECCA的lengendary系列中,精品很多,Agenta的《西班牙》,罗斯特洛波维齐的schubert Appegione sonata,都是我喜爱的录音
作者: 中国爱乐人    时间: 2009-4-30 11:43 AM
谢谢JP兄和论坛的兄弟们一起分享一些好唱片。我购买CD大多没刻意讲究厂牌 ,只关注了作品和演奏、演唱、指挥等因素,录音及版本的考究要多学习了。
作者: 中国爱乐人    时间: 2009-4-30 12:48 PM
非常认同JP兄对DECCA的看法,确实其发行的唱片都很有水准。
作者: jp    时间: 2009-4-30 04:03 PM
对于刚入门的朋友来说,购买DECCA唱片有个窍门,那就是认准ADRM这个标志来买,无论演绎和录音都可以达到高水准。ADRM数码复制技术被认为是对珍贵的模拟录音最可以信赖的保存方式,这种重新数码化的母带保存技术可以将老录音去芜留菁,呈现最迷人的效果。ADRM是英文缩写,中文的意思就是“模拟母带重新数字混音”。十几年前,我留意到上榜的DECCA唱片像《图兰多特》、苏堤《贝九》上都有个ADRM的标志,便记了下来,后来才知道其中的奥妙。
作者: jp    时间: 2009-4-30 04:26 PM
四张DECCA唱片中,左上角是布列顿创作并指挥的《诺亚方舟》,录音真的非常棒,下面是刘汉盛先生的评语:本来我不想选这张CD入榜,因为这张CD已经介绍过许多次了,而且大家都知道它好。可是,选了再选,我还是觉得没有一张能够比得上“诺亚方舟”的音场表现。不得已,还是将它选人榜中。当然,它的好是全部都好,不是只好在音场而已,只不过我将音场凸显而已。“诺亚方舟”的音场有多大呢?就像现场一样大,假若您的喇叭越大,就越能体会我这句话的意思。它的声势有多惊人呢?雄厚的低频段滚滚而来。它的音场深浅高低呢?上帝高高在上,舞台上还有几种不同层次的高度。
作者: jp    时间: 2009-4-30 04:44 PM
右上角是DECCA的双盒装,性价比很高,非常值得留意,这里是台湾乐迷对DECCA双张的讨论,值得参考:http://mail.andaudio.com/phpbb3/viewtopic.php?f=26&t=24409&sid=e885ed47c3c62dee6a6d969f45197bcf
这张《SYLVIA》是一张芭蕾舞剧音乐,旋律优美轻松,音场也很宽广,百听不厌。
作者: jp    时间: 2009-4-30 04:53 PM
左下角的唱片由库贝里克指挥德沃夏克的《第7、9交响乐》可谓是权威版本,音响效果好,可听性也强。该唱片属于LEGENDS“传奇”系列,这是1999年DECCA新出的一个系列,经过24BIT/96K HZ处理,声音更加细致通透、动态更大,但感觉比以前的DECCA出品音色稍冷峻、稍单薄一些。
作者: jp    时间: 2009-4-30 05:07 PM
右下角是郑京和演奏的《普罗科菲耶夫、斯特拉汶斯基 小提琴协奏曲》。单从旋律上来讲,这两首作品对于初入门的朋友来说并不算吸引,如果要追求旋律美,不如选择郑京和在DECCA的另一个录音——《骷髅舞曲》。但这个专辑出来的意境深远,能引起聆听者的冥想,而且琴声也非常逼真悦耳。
作者: jp    时间: 2009-4-30 05:09 PM
再上DECCA。

IMG_1346.jpg (63.61 KB, 下载次数: 300)

IMG_1346.jpg

作者: jp    时间: 2009-4-30 05:12 PM
左上角是《查拉图斯如是说》,音效是没得说的,但除了开头一段之外,后面的内容对发烧友来说可能索然无味。
作者: jp    时间: 2009-4-30 05:22 PM
右上角是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一交响曲》。从旋律来说,它不如柴可夫斯基作品那么优美,但如果从音效上来说,这首交响乐可谓大爆特爆,从第一乐章开始,就维持着高声压,对你的音响系统绝对是一大考验,建议使用书架箱的朋友避免播放该碟!
作者: jp    时间: 2009-4-30 05:29 PM
这是乐曲的介绍:
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一交响曲——“1905年”



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一交响曲——“1905年”(g小调,作品103)


玛捷尔/冯金华(译) 2001-09-02

交响曲是为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谱写的。

1957年10月30日在莫斯科由苏联国家交响乐队首次演出,H·拉赫林指挥;总谱由音乐出版社和《苏联作曲家》出版社于1958年第一次出版,作者改编的钢琴四手联弹谱于1958年由音乐出版社出版。1958年交响曲获列宁奖金。

乐队编制:短笛(=长笛III),2支长笛,2支双簧管,1支英国管(=双簧管III),2支单簧管,1支低音单簧管(=单簧管III),2支大管,1支低音大管(=大管III),4支园号,3支小号,3支长号,1支低音号,定音鼓,三角铁,小鼓,钹,大鼓,锣,木琴,钢片琴,排钟,竖琴(2—4架),第一小提琴(16—20把),第二小提琴(14—18把),中提琴(12—16把),大提琴(10—14把),低音提琴(10—12把)。(演奏时间——58 分钟)

这部交响曲,许多特点同作曲家以前的交响曲有着继承的联系,同时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出那种新的东西,即十年来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中——首先是作曲家在声乐体裁(清唱剧,大合唱,合唱音诗)方面所获的经验。

如果不算单乐章的第二和第三交响曲(一种试验性的作品,并且在音乐舞台上没有上演),那么第十一交响曲是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部标题的交响曲,名副其实的标题交响曲,亦即具有标题,是作曲家在交响曲手稿上宣告的标题(交响曲和它各乐章均有名称),而不是一种没有写进手稿的一些言论(和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的标题甚至是情节性的,可是,其它乐章的性格,看来,阻止了作曲家把整部交响曲视为标题作品,并写在手稿上)。

1905年革命的主题以前就引起了肖斯塔科维奇的兴趣:它反映在合唱长诗的套曲里(用革命诗人的词)。套曲的核心长诗是《一月九日》。它的主题材料运用在第十一交响曲里。此外,肖斯塔科维奇在交响曲里还运用了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俄罗斯革命歌曲——《听》,《囚犯》,《你们牺牲了》,《发狂吧,暴君》,《华沙革命歌》以及选自苏联著名的作曲家T·斯维里多夫的轻歌剧《亚洲金莲花》的一个主题,剧情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由此可见决定交响曲标题性的。不仅是交响曲和它各乐章的名子,而具是交响曲所运用的声乐旋律的总的意义(还有具体的词)。

实质上,第十一交响曲是一种新型的标题交响曲,鲜明的图画造型性与深刻的表现力,以及异常完整的交响戏剧性相结合。

第一乐章,《宫廷广场》(Adagio,g小调)体现黑暗的,压抑的宫廷广场的形象,成为沙皇俄国,君主专制,兵营和监狱的化身。

交响曲开始的主题可称为“宫廷广场的主题”。它由加弱音器的弦乐(与竖琴协助)同时在五个八度中,以最弱的声音奏出。

这个主题,在调式方面是非常独特的,创造出“空温”,“冷漠的”空间总括形象,同时引起一种忧郁的,痛苦的,压迫的感觉。有的并同时机械式的定音鼓的主题和战争的信号(加弱音器的小号以一阵阵的小鼓声为背景,使场景具体化了)。

定音鼓的主题是用肖斯塔科维奇曲型的小调的三个音,降第四级音(g小调中降c代替通常原位c)的基础上建立的。这些音调,运用小调音阶的I音级,III音级和降IV音级,在交响曲的以后乐章里也有很大的意义。

整个描写主题的总和——“宫廷广场的主题”及其主题构成物——重复出现(带有变化号)。接着出现“宫廷广场”主题的新的变体,象祈祷的宣叙调,最后,过渡到第一乐章的以歌曲“听”的旋律为根据的第二部份。

让我们看看这首歌曲的第一段词(H戈尔次——米列尔词)

秋夜黑暗,象暴君背信,象他的良心。比这个夜更黑暗,是雾中升起了监狱阴森的幽灵。周围的岗哨懒洋洋的一步一步走在夜间的寂静时,时而听见拉长的,忧郁的声音传来,犹如呻吟听……(各段副歌只唱一个词“听”)

旋律(用降A大调)在交响曲中的长笛担任,而它的短小的副歌(“听”)——由加弱音器小号担任,加弱音器的长号与低音号配合它们。

歌曲的出现非常自然,并非偶然:在它的旋律开始有一个反复(八分音符三连音),是定音鼓主题中一个音的类似反复引深出来的(这个主题在歌唱的时候作为背景继续奏出)。

“宫廷广场”主题的提示以后,歌曲“听”的旋律又一次出现——这一次加弱音器小号奏出的。此外,如果在第一次陈述时歌曲的整个旋律保持不变的,那末,现在作曲家重新陈述它的时候,使之具有更加鲜明的高潮,接着出现歌曲动机的自由的展开,最后,是一首新的歌曲——“囚犯”(H·奥加列夫词):
作者: HiFi123    时间: 2009-4-30 07:01 PM
原帖由 jp 于 2009-4-30 04:53 PM 发表
左下角的唱片由库贝里克指挥德沃夏克的《第7、9交响乐》可谓是权威版本,音响效果好,可听性也强。该唱片属于LEGENDS“传奇”系列,这是1999年DECCA新出的一个系列,经过24BIT/96K HZ处理,声音更加细致通透、动态更 ...
德沃夏克的新世纪还可以考虑下这个版本,我听的最多的一个版本,非常喜欢。也是有ADRM的标头。

作者: jp    时间: 2009-4-30 10:41 PM
这个版本确实不错。
作者: juncool    时间: 2009-4-30 11:59 PM
kertesz的新世界我也听过,确实不亚于库贝利克经典版本
作者: J-M    时间: 2009-5-1 12:47 AM
竖琴,比较喜欢的乐器,刘汉盛上榜专集

[ 本帖最后由 J-M 于 2009-5-1 12:58 AM 编辑 ]

thumb.jpg (53.08 KB, 下载次数: 348)

thumb.jpg

作者: jp    时间: 2009-5-1 11:22 PM
莫札特那张竖琴也很出名呀。
作者: 芍药    时间: 2009-5-2 02:18 PM
诺亚方舟这个版本经常听
作者: 中国爱乐人    时间: 2009-5-4 05:24 PM
有几张还没听过,谢谢JP兄和朋友们的推荐。
作者: 孔老二    时间: 2009-5-4 05:59 PM
标题: 顶!DECCA的歌剧录音非同凡响!
版主不愧是资深爱乐人,共鸣!同感!知音!

[ 本帖最后由 孔老二 于 2009-5-4 06:01 PM 编辑 ]

金歌剧.jpg (16.81 KB, 下载次数: 315)

金歌剧.jpg

歌剧精选.jpg (12.34 KB, 下载次数: 315)

歌剧精选.jpg

瓦格纳1.jpg (15.48 KB, 下载次数: 301)

瓦格纳1.jpg

作者: jp    时间: 2009-5-5 09:15 AM
欢迎老孔继续!
作者: jp    时间: 2009-5-5 11:54 AM


请留意右下角这张唱片,是由安塞美指挥瑞士罗曼德乐团,演奏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鲁斯卡》等芭蕾舞组曲。该唱片音场宽阔,舞台气氛强烈,乐器的质感良好。不过《彼得鲁斯卡》的音乐旋律风格与我们常听的一些不同,感觉有些怪异,不够和谐,音乐的美感似乎不够。开头我也很难整张唱片听下去。有人认为,《彼得鲁斯卡》虽然也是一部成功之作,但与《火鸟》相比,“取而代之的是刺耳的音响、粗砺的线条外加荒诞不经的剧情”。不过后来我查了有关资料,结合剧情来听,就感觉比较好接受了,也越来越认识到作曲家大胆、高超的表现技法。建议朋友们如果想进一步提高自己对音乐鉴赏能力的话,不妨听一下这类“不太悦耳的音乐”。
作者: zmalan    时间: 2009-5-5 12:30 PM




  呵呵。。开贴了最近由于工作关系才来顶贴,第一张发一张钢琴吧。。这张由前苏联钢琴演奏大师吉列尔斯弹奏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包含贝多芬的三首钢琴协奏曲:《“月光”奏鸣曲》、《“悲怆”奏鸣曲》、《第十三钢琴奏鸣曲》。这张唱片是我很喜欢的一张钢琴唱片,不光是唱片本身的录音制作,还有大师弹奏时完美的技巧和让人投入的情感,琴声自然而光辉,散发出浓浓的音乐气息,而吉列尔斯为DG所灌录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也被评为他个人一生艺术的精华所在,完美的触键和录音让我们更正确地深入贝多芬的世界。

  相对其他演奏家比如鲁宾斯坦、施纳贝尔等,吉列尔斯要有个性一些,也没这么华丽,但我觉得吉列尔斯的琴声更朴实、自然,每一粒琴音都散发出自然的光泽,对感情的把握上吉列尔斯对比要明显一些和深沉一些,最近由于工作关系每天回家都很累,每晚都在吉列尔斯的琴声中寻求平静和安抚,这是一张可以安抚人心灵的唱片。。强力推荐!

  这张唱片除了好听,作为试音碟也很不错,每一粒琴音纤毫毕现,如行云流水般的流畅,力度的掌控堪称完美,对系统的透明度和瞬态等是一个很好的检验。。这张唱片分日本版和美国版,建议购买时买美国版,声音更自然一些。。。

  EmilGrigoryevichGilels 1916-1985 又译埃米尔·格里戈里耶维奇·吉列尔斯。苏联钢琴家。


艺术生涯
  1922年时在敖德萨音乐戏剧学院师从特卡奇和林戈尔德学琴。
  1929年转入敖德萨音乐学院莱因巴尔德班上继续学习。
  1933年参加莫斯科音乐家协会举办的比赛获一等奖。
  1935年考取莫斯科音乐学院研究生,成为涅高兹的学生。
  1936年参加维也纳国际比赛获二等奖。
  1938年参加伊萨伊国际比赛获一等奖。
  1946年获斯大林奖。
  1955年成为战后第一位到美国演奏的苏联钢琴家,获一致好评。
  1959年访问伦敦演出,俱获得很高的赞誉
  1961年获苏联列宁勋章。
  1967年法国授予他巴黎文化勋章。
  1985年10月14日逝世于莫斯科。


艺术风格
  吉列尔斯的演奏柔和明亮、表情细致,与里希特并誉为俄罗斯钢琴学派的传人。1954年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还曾获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匈牙利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名誉音乐博士学位。吉列尔斯的演奏特色是"钢铁般的触键",由此而形成幅度与力度。吉列尔斯演奏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其力度变化上,被认为是施纳贝尔之后的最好选择,他与约夫姆和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布拉姆斯两首协奏曲也已成为这个曲目首选的经典。可惜他的贝多芬协奏曲与柴科夫斯基协奏曲没有留下很出色的录音。他的演奏以音响柔和明亮、表情细致内在见长,也常演出室内乐。
作者: jp    时间: 2009-5-5 01:17 PM
好曲目加上好演奏,毫不犹豫地顶一把!
作者: jp    时间: 2009-5-5 02:09 PM
偶然发现这个网站的各种唱片资料还是比较全的,还可以试听,大家觉得好再正式买唱片,所以特意推荐给大家:http://www.weamea.com/forum/12838a53953643e5972afdf2bf9f7ce2/
作者: juncool    时间: 2009-5-5 02:11 PM
Gilels在俄罗斯演奏家中比较奇特,俄罗斯和东欧曲目倒不觉得什么,反而是西欧曲目表现更佳
作者: jp    时间: 2009-5-5 02:32 PM
原帖由 jp 于 2009-5-5 02:09 PM 发表
偶然发现这个网站的各种唱片资料还是比较全的,还可以试听,所以推荐给大家:http://www.weamea.com/forum/12838a53953643e5972afdf2bf9f7ce2/

为验证一下,大家不妨试着听听这张人声:http://www.weamea.com/forum/content/f9bf5a7f5441402abcc9c295a956a4c6
刚好我有这张CD,其纯净迷人的嗓音令人心灵回复平静。


作者: jp    时间: 2009-5-5 03:16 PM
继续上一些我喜爱的唱片,这次上的是爵士乐。

IMG_1347.jpg (71.53 KB, 下载次数: 262)

IMG_1347.jpg

作者: jp    时间: 2009-5-5 03:27 PM
留意上面两张是经过JVC K2技术处理过的,实际上就是XRCD。左下角是低音大提琴好手GEORGE MRAZ的代表作,DOUBLE BASS的声音宽松、丰满,充满弹性,听感舒服极了!右下角是著名爵士女歌手ETTA JONES的专辑,唱片上有代表品质的标志“ORIGINAL JAZZ CLASSIC”,我对字面的理解是“正宗爵士经典”,简称作OJC。喜欢爵士的朋友认着这个标志去买,保准不会买错!
作者: 孔老二    时间: 2009-5-5 03:59 PM
标题: 又顶DECCA

1. DECCA)威尔第  《阿伊达》  精选泰巴尔迪   贝尔肯齐斯米纳托   马克尼尔   维也纳爱乐乐团  卡拉扬
2. 奥分巴赫《霍夫曼的故事》歌唱家:萨瑟兰  BACQUIER  多明哥    瑞士广播乐团合唱队  洛桑普艺合唱队 瑞士劳曼管弦乐团╱博宁吉
3. 苏姗.邓恩演唱的贝多芬、威尔第、华格纳艺术歌曲    博洛尼亚市立剧院乐团╱夏耶

[ 本帖最后由 孔老二 于 2009-5-5 04:02 PM 编辑 ]
作者: jp    时间: 2009-5-5 04:20 PM
对于《阿伊达》,个人感觉卡拉扬指挥德奥体系的作品会比较合适,而指挥俄罗斯、意大利的作品总觉得少了一点东西,不知老孔对这个意见有何看法?而萨瑟兰是我们绝对不应忽视的一位女高音歌唱家,DECCA为我们记录了许多她伟大的演绎,听惯了卡拉斯和舒瓦茨科普夫之后,萨瑟兰的嗓音似乎有一种郁金香一般的芬芳。
作者: seanlee    时间: 2009-5-5 10:23 PM
感谢JP兄的经验之谈,实话实说,真是受益匪浅。
作者: jp    时间: 2009-5-5 11:09 PM
小肖,我推荐的女声,你试听了吗?我曾选了一两首刻成示范碟在白天鹅展放,中毒者众。
作者: zmalan    时间: 2009-5-6 12:04 AM
刻录碟也会有这样效果?。。。。
作者: J-M    时间: 2009-5-6 01:27 AM
JP先不要偏离主题哦。DECA还没完呢,还等着DG和EMI及其他大唱片公司呢
作者: jp    时间: 2009-5-6 09:07 AM
其它古典也有准备,包括某些神秘、少见的天碟品牌,现在先讲讲爵士换换口味。
作者: 暗淡的月    时间: 2009-5-6 01:47 PM
DECCA双张里 除了安塞美指挥的斯特拉文斯基芭蕾双张精选外  
马里纳指挥的罗西尼弦乐奏鸣曲也是几乎人手一张的名盘好碟
作者: jp    时间: 2009-5-6 02:15 PM
正是,我在试音时经常听。另外见有一张是PHILIPS的,据说也很厉害,可惜没有比较过两者。
作者: 小肖    时间: 2009-5-6 05:56 PM
原帖由 jp 于 2009-5-5 11:09 PM 发表
小肖,我推荐的女声,你试听了吗?我曾选了一两首刻成示范碟在白天鹅展放,中毒者众。


还没有,请问还可以买到原版的吗?
作者: jp    时间: 2009-5-6 10:55 PM
估计非常困难,你先试听一下吧。
作者: J-M    时间: 2009-5-8 03:37 AM
爵士看到比较多的就是BLUE NOTE,PABLO,OJC公司
可惜手头没照片。不然可以发两张上来分享
作者: jp    时间: 2009-5-8 09:43 AM
原帖由 zmalan 于 2009-5-6 12:04 AM 发表
刻录碟也会有这样效果?。。。。

不但是音质,关键是歌声能打动人。
作者: jp    时间: 2009-5-8 10:41 AM
换换口味,这次上一些爵士唱片。这是日本M&J公司的出品,现在已不多见。我喜欢这家公司的原因,首先,在于它具有精确、细致、相对中性的音质,M&J的出品均经20BIT重新处理,音质达到天碟级别,背景都很宁静、纯净,钢琴的声音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都不过分,色士风的声音凝聚的很好,乐器的质感很逼真,不象有的唱片公司将色士风录得很狂放、粗犷。其次,M&J公司出品的爵士乐在演绎风格上比较“轻音乐化”,不象大部分爵士作品,一定是要爵士爱好者才能真正觉得好听。M&J的专辑很容易入耳,普通人听着也会觉得很轻松,有点像背景音乐那样慢慢地按摩着双耳。

IMG_1348.jpg (68.22 KB, 下载次数: 269)

IMG_1348.jpg

作者: jp    时间: 2009-5-8 11:16 AM
在M&J众多的唱片中,我又特别喜欢KENNY DREW JR三重奏的专辑,就是右下角的那张。下面是KENNY DREW JR个人的介绍:
Kenny Drew Jr(肯尼德鲁),美国伟大的爵士钢琴家。肯尼德鲁在五零年代是非常活跃的唱片艺人,从1953年第一张个人专辑开始,他像约翰柯川《Blue Train》这样的伟大专辑中,都有过他出色的钢琴演奏。在这之前,德鲁有将近两年的时间未曾进入录音室,一直到同年10月间参加Jackie McLean的专辑Jackies Bag才成为他重返唱片圈的初试啼声,之后他就又回复了以往密集的唱片录音工作,在同年12月11日灌录此片前两天,他还参加了Kenny Dorham的Shoboat专辑的录音,显示他是多么广受欢迎的录音乐手。身为接受古典训练出身,又受过Bud Powell调教的高徒,他在完成第一张与Howard McGhee的录音至今,已有十一年的时间,在这过程中,他充份的融合自己的古典训练和当代爵士的氛围,并找到属于他个人的音乐特色。对于时尚敏感的他,对当时流行的放客与酷派爵士的品味也不陌生,却能靠着品味和创造力,让他的演奏始终新鲜却不流于效颦的粗浅手法。隔年底,德鲁就因未能在美国乐坛获得预期的地位而转战欧洲,从此一待30年未返,并长达12年不再录唱片,这份录音也因此成为他赴欧前最后的几份作品之一。
作者: 中国爱乐人    时间: 2009-5-8 08:22 PM
谈到纯爵士乐,我想论坛里的LYY兄弟肯定能和JP版多交流了,俺们只能学习了。
作者: 中国爱乐人    时间: 2009-5-8 08:52 PM
原帖由 jp 于 2009-5-5 02:32 PM 发表

为验证一下,大家不妨试着听听这张人声:http://www.weamea.com/forum/content/f9bf5a7f5441402abcc9c295a956a4c6
刚好我有这张CD,其纯净迷人的嗓音令人心灵回复平静。

http://images.weamea.com/users/48098 ...


我在90年代末就听了罗琳娜.麦肯妮特的歌曲,当时觉得是天籁之声,一直想购买她最经典的专辑(“音乐天堂”这个有声杂志有介绍,我忘了名字),前几年只买到JP兄介绍的这张唱片,然后在去年还买了她的“AN ANCIENT MUSE”这张专辑,也非常好听。
作者: jp    时间: 2009-5-9 03:41 PM
原帖由 中国爱乐人 于 2009-5-8 08:52 PM 发表


我在90年代末就听了罗琳娜.麦肯妮特的歌曲,当时觉得是天籁之声,一直想购买她最经典的专辑(“音乐天堂”这个有声杂志有介绍,我忘了名字),前几年只买到JP兄介绍的这张唱片,然后在去年还买了她的“AN ANCIEN ...

遇到知音了! 我还有以下这张专辑,也是买了几年了。说来惭愧,开头我还没留意到两张专辑的演唱者是同一个人,因为一则我以前并不熟悉这位歌手,没有能记住她的名字;其次碟片封面上两者形象差别很大,前者像二十多岁的样子,后者就接近中年了;第三就是碟片太多,很难有两张唱片在短时间可以做比较的机会。我买碟片,很注重感觉,合感觉就买,反倒很少留意演绎者。


作者: jp    时间: 2009-5-9 03:47 PM
美好的歌声源于美好的心灵,下面是Loreena McKennitt 的寄语

  富有同情心,切勿忘记如何去爱。 思考时有包容性
  寻回高尚的价值,如真理,诚实,荣誉,勇气尊敬长辈,看看他们有什么能够教您全情投入照顾社会中的不幸群体
  提倡和保护多样性
  尊重大自然的礼物
  树立宏伟目标并为所做的事感到骄傲
  珍惜和照顾自己的身体,正如古希腊人所相信的那样,您的大脑将会更好地为您服务
  回馈社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参与和保护民主。只做旁观者不会使民主昌盛
  做每件事都要勤力
  寻求平衡和空间,有时还有寂寞
  不要对热衷某件事感到恐惧
  学会提倡和传送善事
  了解自己的极限
  培育您的好奇心,因为它将使您充满活力
  把握自己的命运,不要陷入名利陷阱
  不要猜想,认真对待每件事
  透过现象看本质
作者: J-M    时间: 2009-5-10 04:29 AM
我也来凑个热闹吧!

圣诞节的歌声。
说来也巧,这张是我在网上下载的APE。当时没想到风格竟然是凯尔特女声。后来也没记住名字。直到JP这两天提起,感觉这人的名字好象在哪见过,搜索完电脑,才发现有这么一张专集,难得难得!

[ 本帖最后由 J-M 于 2009-5-10 04:32 AM 编辑 ]
作者: jp    时间: 2009-5-11 11:45 AM
继续上一些唱片的图片。以下是日本M&I公司的唱片介绍。M&I公司出品的唱片向来以代表作监听级极品录音而闻名。在音质上,M&I无疑是很发烧的,但它这种发烧与我们平常所接触的某些“发烧”唱片有明显的不同,M&I最大的特点就是很自然、流畅,录音达至天碟品质却没有任何刻意强调和夸张渲染的成份,这点很值得我们国内的唱片公司学习。现在不少国内出的口水歌专辑,如童丽之类,音效表面上做得很发烧,其实用了很多激励器的效果,声音虚假、造作,刚听似乎有一些新鲜感,但听得时间一久耳朵就受不了。M&I的音质很透明、精致、纯净,各种乐器的质感真实,音场宽阔而透明,声音是开扬而健康的。听着它的出品,就有这么一种感觉:就好像清晨坐在海边,波澜不兴,和风习习,空气清新怡人,看着太阳刚刚升起,和煦的阳光洒在身上,温暖舒适却不刺眼灼热......。在唱片风格上,M&I同样是非常轻松、柔和的,经常将一些名曲加以改编,就象一首首清新隽永的轻音乐,即使对一般的人也会觉得可听性较强。

IMG_1350.jpg (70.58 KB, 下载次数: 301)

IMG_1350.jpg

作者: jp    时间: 2009-5-11 11:47 AM
左下角是KENNY DREW TRIO在M&I的出品。我基本上是一见到KENNY DREW TRIO就必收无误。
作者: jp    时间: 2009-5-13 11:02 AM
接着上一些日本KING(皇声)公司,要找到KING的唱片,只要认住那个狮子的LOGO了。国内发烧友认识KING的威名,也许首先是来自那张崔岩光的发烧女声天碟吧。


以下是转载的相关资料:
崔岩光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歌剧系,多次获得全国性大奖的女高音崔岩光,曾经在日本演出莫札特歌剧"魔笛",因此获得"中国的夜之后"美誉;参加北京亚运期间演出的意大利歌剧"茶花女"再被推崇为"建国以来最佳茶花女女主角".日本KING唱片公司的王牌录音大师高浪初郎,以一对非常珍贵的德律风根真空管麦克风替崔岩光制作了两张唱片,可说是中国女声乐家的发烧天碟.崔岩光演唱 了"在那遥远的地方"."康定情歌"."橄榄树"."小河淌水".'渔光曲"等15首著名中国名歌,美丽歌声让人倾倒!

此碟可说是中国女声的极品测试碟,录音没话说,用的是非常昂贵的telefunken麦克风,由日本的录音大师高浪初郎以真空管录制,伴奏也都是一时之选,因此造就此碟的不凡成就,不凡的艺术并非是凡夫俗机就能播放好的,这是此碟不妥协的地方。例如在第二及第三首的乐器合奏那种澎湃汹涌的气势,每件乐器的位置您能看到吗?手拨大马头琴的手感您能享受到那种逼真的乐趣吗?在第五首橄榄树的背景钢琴的抑扬顿措您能感受到吗?女声钢琴的分离度够吗?若以上都俱备了?好!马上开大音量享受崔岩光那种甜美悠扬的高音吧!

还有下面这张专辑也很厉害。


专辑简介:

为什么说崔岩光是中国最佳女声?仔细听听她的歌声,会发现崔岩光有周旋般亮丽光彩的音色,要有白光般宽广的音色,要有白光般宽广的音域变化,还有邓丽君一样的娇媚温柔,把这几样特质结合在一起,因此,敢称之为“中国最佳女声”。由于本片系针对音响迷需求而特别设计,所以伴奏非常丰富,立体感鲜明,动态与定位绝佳。崔岩光的歌声饱满结实,音像栩栩如生,吐气仿佛就在耳边,日本录音大师高浪初郎以真空管器材赋予整体音色温暖而活生,完全回异于现有流行唱片的风格。本片所选的歌曲都是中国经典名曲,一首“相思河畔”与“魂萦旧梦”,就足以绕梁三日不绝,完全值得大力推荐的好唱片。

在此新录音之中,她的[真正]声音唱歌,声调比做女高音时低了一、二个Key,但听起来更纯美可人,她以女高音的功力来演唱中国传统民谣和经典时代曲,当真比容自在,而歌声中的感情与感染力亦至为强烈,音效方面,此碟女声与配器的音色同样靓到难以批评,空气感与层次亦属顶级水准,大概已没有什么音响体系可以把它播的衰声。

日本录音大师高浪初郎真空管录制崔岩光怀旧金曲:四季歌、苏三采茶、梅花梦、相思河畔、天涯歌女、花好月圆等。音质淳厚甜美,仿佛是一张黑胶唱片的靡靡之音,把我们带入三十年代的十里洋场。
作者: jp    时间: 2009-5-13 11:28 AM
  这次要上的是KING出品的爵士乐唱片。实际上KING的出品是以爵士乐为主,演奏的多为日本本土艺术家。
     很多人对欧美爵士乐的了解远远超过对日本爵士乐的了解。其实早在三十年代,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爵士乐在日本就很盛行。爵士乐作为一种上等、高雅的音乐为日本上层所享受,并成为了一种时尚。战后随着日本经济迅猛的发展,音乐被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象征。爵士乐悄然兴起,成为人们很喜欢普及的音乐。 近几十年来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日本爵士乐也出现了一批又一批世界一流的爵士乐手。就像交响乐一样,本不是东方的音乐,可出现了小泽征尔、NHK乐团。最近十几年来,在欧美随着摇滚、流行音乐的逐步上升,爵士乐在欧美反而失去了一部分市场;与此同时,日本爵士乐却作为一种外来音乐占有了欧美一定比例的市场。这源自日本爵士音乐家勤奋、艰苦、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造就了一批世界一流的爵士乐手。
      在演奏风格上,这些艺术家技艺纯熟,但不照抄美国,有他们融合了东方思维的爵士乐,在听感上会比较轻松、清新。相比之下,美国老牌爵士乐公司的出品,在风格上就偏向凝重、庄严一些。
作者: jp    时间: 2009-5-13 11:49 AM
留意左下角封面有龙的那张,中国著名老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就收录在里面。

IMG_1355.jpg (74.6 KB, 下载次数: 304)

IMG_1355.jpg

作者: 高宁    时间: 2009-5-13 02:36 PM
JP,提个要求:您介绍的都是好碟,但我等却难找到商家,能否连商家也一并告知了?或者,PM一下也行,我很想要崔岩光这张专辑
作者: jp    时间: 2009-5-13 02:42 PM
崔岩光这张碟应该不难买吧,到时候和老梁联系就行。至于M&I、M&J、KING公司的碟找起来则要费一些功夫。我把它们列出来,并不是要大家按图索骥,而是希望大家能认识一些好的唱片公司,开阔眼界,以后见到这些公司的出品就不会再让它从身边溜走。
作者: jp    时间: 2009-5-22 02:27 PM
平常我也很喜欢听流行歌,基本上每个歌星的精选我都收录了,包括一些不太著名的歌星也买了,例如汤宝如、黎瑞恩、杜德伟、RADIUS、太极等。大多数都是90年代中期以前的作品,在夜深人静之际让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总会想起一些当年的人和事。

IMG_1352.jpg (59.75 KB, 下载次数: 298)

IMG_1352.jpg

IMG_1353.jpg (74.15 KB, 下载次数: 328)

IMG_1353.jpg

作者: jp    时间: 2009-5-22 03:03 PM
辛晓琪那张精选有很多歌值得回味,特别是那首《两两相忘》,可惜这张唱片录音电平偏大,听起来有粗糙的感觉。那张林忆莲《LOVE,SANDY》专辑也很好听,里面首首堪称经典,林忆莲的国语好歌这里占了一大半,录音也很不错,一张专辑能做成一张精选的可听性,真的不简单!我认为这张专辑完全可以和张学友那张《真情流露》相比美。
男歌手方面,留意一下周华健的《小天堂》。在这张专辑里周华健可以脱离商业元素,用他想唱的方式重新演绎他的一些著名歌曲,听起来饶有新意,而且录音也比较好。至于巫启贤的《太傻精选》可听性也很强,录音在流行歌中算是比较突出的。齐秦那张《97黄金自选集—狼》也值得推荐,歌曲也很动听,录音也不错,加些“味精”是难免的了,要想测试一下你的功放控制力如何或者低频的清晰度如何,放放第13首《夜夜夜夜》立刻就有答案,百试不爽!
作者: J-M    时间: 2009-5-23 04:10 AM
小天堂确实非常不错!
不知道JP有没听过《花心》的LP?
90初,在一位亲戚家里听的,当时用的还是带均衡器的功放。CD机刚进入家庭!只记得那张花心的LP太棒了,声音特别有质感,感情也很丰富。这一转眼,就快20年了。经典就是经典
作者: jp    时间: 2009-5-23 01:48 PM
《花心》LP我还没听过,不过CD就收录了这首歌。不知《飞越迷雾》和《是不是有爱》这两首歌,J-M有印象吗?
作者: J-M    时间: 2009-5-24 02:01 AM
应该没听过。
我只买过一张华健的英文专集。《how deep is your love》!翻唱经典英文。到现在还经常听。
JP今天提的歌曲,我去找找看

[ 本帖最后由 J-M 于 2009-5-24 02:13 AM 编辑 ]
作者: zmalan    时间: 2009-5-24 05:47 PM



林忆莲《Love,Sandy》中的“影子情人 ”、“为你我受冷风吹 ”确实百听不厌,Sandy后期其实还有一张专辑也是超听不厌,就是我贴图这张,《Sandy '94》,这张粤语专辑,里面也可以说是首首珠玉“芝加哥的故事”、“沉淪”、“赤裸的秘密”等等。。。。和伦永亮合唱的那首“对不起了爱”也很精彩,记忆中和伦永亮还有首合唱的“此情只能成追忆”也让人爱不释手,真挚感人,收录在1990年出的《都市触觉Ⅱ..逃离钢筋森林》中。。。“赤裸的秘密”其中后来和哥哥合作出了一个剧场版,哥哥的独白很是深情。。。 。。

其实林忆莲的好歌很多很多,即使进入90年代,也有1993年的《不如重新开始》等佳作出现,这张专辑这里说一下,许多朋友都很喜欢“不如重新开始”、“当爱以成往事”、“天大地大”、“假如让你吻下去”等佳作,其实还有一首光芒似乎不是很亮,但同样可以被称为经典的佳作“当我眼前只有你”。。如果光是听APE或者MP3远远不能体会那份感受,在hifi系统上,光是开始的清唱都已经很抓住人心了,委婉带着凄婉的二胡、Sandy那包含的深情演绎,让人也为之沉醉,特别是最后唱到那句“当我眼前只有你,当你背后总有我,漫漫途上风声交错  像唱出彼此未唱的歌.....听完之后一种悲凉之感油然而生。。。。1992年的单曲“宠爱”更是其实力的体现。。。。其中那句歌词“敢不敢张开彼此宇宙  饮彼此的苦酒美酒   千千亿亿宠爱 为你我肯倾泻  可否精精采采送我所等那些”这首歌细细听来让人有一种感动?还是钦佩?之情在心。。。喜欢她的朋友不可错过。。。倒是后来加入滚蛋公司后似乎佳作不多。。。

[ 本帖最后由 zmalan 于 2009-5-24 06:19 PM 编辑 ]
作者: zmalan    时间: 2009-5-24 06:21 PM


































提到的这几张专辑封面。。画册。。。。

[ 本帖最后由 zmalan 于 2009-5-24 06:24 PM 编辑 ]
作者: jp    时间: 2009-5-25 11:03 AM
Z版提到林忆莲的那几首歌在《关于她的爱情故事》这张专辑里都有收录,确实水准比较高!可惜到了96年那张《感觉完美》就没有新意了,每首歌的风格雷同,寓意不够深刻,林忆莲也难为无米之炊,只能是中庸一下了。



作者: jp    时间: 2009-5-25 11:06 AM
这张《感觉完美》是李宗盛操作的,但却是粤语歌曲,看得出李宗盛对粤语歌曲的把握要远逊于国语,幸好接着又有《LOVE,SANDY》这张精品出现。
作者: jp    时间: 2009-5-25 11:09 AM
这是加盟滚石唱片后全力攻台的第一张唱片,清一色的中慢版清歌。《Love,Sandy》为忆莲缔造了好几个销售纪录,台湾销量80万,由香港到台湾发展的女歌手至今没有一个能超越此纪录;亚洲销量200万,是忆莲所有唱片的销量之冠。
作者: jp    时间: 2009-5-25 11:18 AM
这里是转摘一些关于林忆莲的资料:
林忆莲于1966年4月26日出生于香港,82年她就读玛丽诺中学,那年凭着她对音乐的爱好,成为香港商业二台兼职唱片广播员。两年后由于出色的声线,被新力唱片公司看中,在85年推出个人首张专辑,并大获成功,迅速成为香港新生代艺人中窜红最快、最受瞩目的一位。86年与87年,林忆莲的专辑《放纵》、《忆莲》均超过白金数字,其中主打歌《放纵》、《爱的废墟》广为流传,其粉红色的形象令人耳目一新,再加上创新的音乐路线,更蔚为一股“忆莲”式的风潮,同时《忆莲》也入选“全年十大唱片”之一。唱片公司借此两张大碟热卖之风,在同年推出《灰色》,此专辑一经推出便火速登上流行榜首位,同名歌《灰色》更是一举囊括当年“十大中文”“十大劲歌”两大奖项,另一首《激情》获当年“最佳音乐录影带”。林忆莲骄人的成绩所刮起的粉红色旋风令各大媒体措手不及,几乎所有的报刊、杂志都惊叹“小小的年纪,就有如此成绩”,而有一些评论则从林忆莲的眼睛上大做文章,笑称其为“朦猪眼”,故意安排其与吕方同台演出搞笑,这一切林忆莲都并不在意,为了打开知名度,林忆莲积极参加各种宣传和社会公益活动,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1988年,林忆莲加盟华纳公司,著名音乐人士伦永亮为她度身量裁谱写歌曲,88年至90年三年间分别为其监制了《都市触觉之I、II、III》,从这三张专辑明显给人感觉到林忆莲的歌曲已由一个学生痴情情人的形象过渡都市茫然女子,其磁性的嗓音和曲风中的爵士乐味道开创了广东流行歌曲的先河,更使爵士乐风从此在香港流行乐坛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三张专辑更是为林忆莲带来九项殊荣,风头劲逼最受欢迎女歌手叶茜文,好歌包括《依然》、《一分钟城市一分钟恋爱》、《前尘》《推搪》等。1991年当香港歌手逐步拓开国语市场之际,林忆莲推出首张国语大碟《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销售量直达60万张,在歌曲风靡东南亚的同时,专辑中《ASIMAJOR》、《情人的眼泪》却受到日本听众的喜爱。受此启发,林忆莲在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开办四场巡回演唱会均场场爆满,成为第一个不只灌录中文歌的中国籍女歌手。
 林忆莲以她无懈可击的舞台形象,为都市触觉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尽管乐坛人士和歌迷们都很喜欢她的歌曲,点播率也是最高,然而由于相貌的原因,她总与全年最受欢迎女歌手失之交臂。92年开始,林忆莲的歌曲由都市触觉中快、慢相结合转型为以抒情歌为主,这一段时间歌曲虽偶有上榜,但却与年度终评无缘。
 93年,林忆莲为全面发展东南亚市场,加盟于滚石唱片公司,得到音乐才子李宗盛的赏识,早在《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畅销时,李宗盛就有意为林忆莲合作,因为殊多原因而搁浅,俩人一直企盼能再有机会,于是经过精心策划,五月份推出了专辑《不必在乎我是谁》,由李宗盛作曲作词的主打歌《不必在乎我是谁》迅速登上排行榜首位,歌词中“女人若没人爱多可悲/就算是有人听我的歌会流泪/我还是真的期待有人追/何必在乎我是谁”真实写照了她感情生活。的确,几年来林忆莲的生活平淡,绯闻也很少,面对新闻媒体林忆莲也从不表白自己的感情世界。对于歌坛的顶尖女艺人而言,爱情生活的匮乏似乎已成为香港歌坛一件常事。由于此专辑的成功,俩人的合作开始频繁,同年李宗盛为电影《霸王别姬》谱写的主题歌《当爱已成往事》,随着电影在戛纳电影上大放异彩,林忆莲因主唱此歌而被全世界的歌迷认识。而俩人的合作真正蹦出火花的是95年的专辑《Love,Sandy》中《伤痕》,仔细聆听,发现李宗盛为林忆莲写的这首歌比之以往有很大的变化,轻快、优美、朗朗上口的曲风细诉着女人对爱情的憧憬,较之以往林忆莲激情而曲高人寡的演驿,此曲柔情、真假声巧妙转换的唱法令歌曲娓娓动听,也更易于于让人接受,专辑再创《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的好成绩,林忆莲也再攀其音乐新高峰,一举夺得港台最佳国语金曲奖,卫视音乐台Chanel V十大金曲奖,同时获得新加坡颁发的醉心金曲奖及最佳演驿女歌手奖。
 随后两年相继推出的两张国语专辑依然稳中有升,好歌包括《夜太黑》、《听说爱情回来过》、《哭》等。可谓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98年,经过长期合作的李宗盛与林忆莲终于由事业上伙伴成为生活中的有情人,2月,他们对外公开即将结婚的消息,为了避开新闻界的骚扰,他们的婚礼在一艘由香港维多利亚港开往美国旧金山的豪华游船上进行。5月,他们迎来了他们第一个女儿,欣喜之余,他们为女儿取名为“喜儿”。
 林忆莲在过去的一年中历经了怀孕、结婚、生产一连串全新的人生体验,林忆莲在各界期待瞩目下终于推出国语专辑《铿锵玫瑰》,在这张专辑中,我们听到了不同不同以往的全新林忆莲,在魔岩超猛新锐制作人贾敏恕操刀下,音乐风格呈现出一种不同于现今流行乐坛的惊喜,而林忆莲更因此激荡出前所未有的音乐能量,从制作、企画到包装全程参与,并展现她一直不为人知的音乐创作才华。
 2000年,林忆莲加盟维京音乐,推出大碟《林忆莲'S》。这张专辑是忆莲跨入21世纪的关键作品,是由制作人JIM LEE整张制作的,而参与的音乐人还有林夕、陶喆、黄韵玲、姚谦、柯肇雷等,整张专辑的音乐走向以好听动人的旋律为主轴,感受分享性的歌词,不刻意局限曲风,不唱高调的音乐,再加上林忆莲温暖、细腻的嗓音和自然不刻意修饰的唱腔,呈现出多样、悦耳的清新姿态。林忆莲唱出了新乐章,我们期待她的再一次辉煌!
作者: zmalan    时间: 2009-5-25 01:32 PM
说道流行音乐,我倒是想起,其实AE放港台流行很过瘾的,速度快,也爆得起来,特别是那种音乐的气息把握得很到位。。。。记得当年AE1放下面这位歌手的一曲震撼(Passion),真的让人赞叹不已。。那份气势和融合在有力鼓点的漫不经心吟唱真的让人很是过瘾。。。。。。用更贵的B&W来放,觉得速度慢了,起落也慢了点。。。。^_^。。。还是AE的冲击力和氛围感过瘾。。

[ 本帖最后由 zmalan 于 2009-5-25 02:04 PM 编辑 ]
作者: zmalan    时间: 2009-5-25 02:03 PM












   这位歌手数了一下,算上LP和CD唱片、EP好像只有16张专辑,但好歌也很多,比如“你好吗”、“月在跳”、“风雨夜归人”、“震撼”、“ELECTRIC GIRL”、“I like it”、“盼你此刻奔向我”、“夜消沉”、“异性相吸”、等等。。。当年号称香港舞者第一人,每当看到舞台上天王们吃力地唱着新潮的电子舞曲,看着他们勤奋而笨拙的舞步,就会怀念他。那个努力大胆、拼命性感却越来越沉默的歌手。 在我心目中他的舞一直是NO.1,至今都是。。。

  他的歌不算多但也不算很少,在那个竞争激烈的年代,确实也不容易,不管是中板舒缓优美的“夜消沉”、“你的知己”还是温馨至情得无以复加的“你好吗?”,(记得以前有位女孩私下给我说,听“你好吗?”给她一种等人回家的温馨)。。当然最出色的还是他的劲歌,当年以一曲“ELECTRRIC GIRL”震撼了乐坛,当年可以说是给那些评委们一个不亚于地震的震撼,其实在这以前推出的一些歌曲比如“加油”、“笑话”、等都已经不俗了。。。 。。他的专辑未能全部收集完,不过对于不收全集的朋友,推荐收一张精选就够了,1992年出的《一切为爱》精选。。。。
作者: jp    时间: 2009-5-25 03:51 PM
张立基的歌我听得不多,印象最深的还是《你好吗?》。
作者: jp    时间: 2009-5-26 04:29 PM
讲了这么多流行,还是再讲讲古典吧。
左下角是比彻姆指挥皇家交响乐团演奏戴留斯的作品。与卡拉扬、伯恩斯坦相比,也许大家对比彻姆不太熟悉,下面是他的简介:比彻姆(Thomas Beecham 1897-1961)英国指挥家,早年就学于罗尔萨学校和牛津大学,从小便自学音乐。1898年19岁首次登台指挥哈莱乐团,获得成功。1909年30岁创建“比彻姆交响乐团”,1920年指挥了一系列歌剧的演出,奠定了他在英国指挥界的地位。1929年,他在伦敦创办“迪利亚斯音乐节”,1932年起创建了伦敦爱乐乐团,亲自担任这个乐团首席7年。1946年又创建了皇家爱乐乐团,担任了15年这个乐团的常任指挥,因此而被称为“英国交响乐团之父”。比彻姆是一位即兴性极强的指挥家,他强调表情与音乐的感染力,他被称为“海顿交响曲的指挥专家”。实际上他对标题性作品的解读常常胜于无标题作品。除对埃尔加、戴留斯等英国作曲家的诠释是权威之外,对比才、西贝柳斯、理查·斯特劳斯的解读也极具特色。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是在92年左右,当时听的是广东音乐台“古典纵横”节目,节目主持人赵毅敏先生多次播放了比彻姆指挥的作品。我感觉比彻姆指挥最大特色就是:不刻意追求很极致的对比效果,而是注重营造一种和谐、流畅的气氛,整个乐队演奏起来仿佛行云流水,特别富有诗意,体现出英国绅士般的优雅。从此之后,我便爱上了比彻姆,更甚于卡拉扬、苏堤等,基本上是有他的指挥作品便会收录。图中所示唱片来自EMI著名的ART系列。
右下角则是里赫特演奏莫札特和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李赫特是(Sviatoslav Richter 1915-1997) 苏联钢琴家。自幼随父学习钢琴,少时即显露出优异的钢琴即兴作曲才能。1933年起,在奥德萨歌舞剧院任音乐指导,1934年首次公开演出,1937年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深造,1945年获全苏演奏家比赛一等奖。四十年代常在苏联各地巡回演出,五十年代后又曾前往欧美各国表演。1961年获前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他还是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的名誉博士。里希特的演奏以技巧纯熟、构思深刻、富于鲜明的戏剧性表现力著称。他演奏曲目非常广泛,从古典派到浪漫派和印象派乃至现代派,几乎无所不能。他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手指的坚韧性,像前苏联著名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许多作品中那尖锐的连续强音,只有里希特的双手才能够演奏出作者所要求的那种宏大气势。他从不沉溺于乐曲,而是通过自己的透彻分析,完美、细腻地表现音乐,对于乐谱中极其细微的音符,他都能惟妙惟肖的加以表现。他的演奏风格是精确、理性但又深藏着激情,我认为他是“钢琴家中的海菲兹”,很好地将理性和感性融为一体,一听就会着迷,强烈推荐!
右上角的是由普列文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演奏《天鹅湖》。该唱片获得很多荣誉:TAS 推荐榜、英国《企鹅指南》三星带花 、日本《唱片艺术》名盘录等。当初古典刚入门时还没有太多的认识,基本上是看各种榜单来买碟的,相信大家都经历过这个过程吧。当时,这张唱片评价很高,一时还不好找,最后听人说在东山的南方音像店有此碟,赶紧跑去买了一张。如今南方音像店已经搬到金海印了,我和店老板也经常见面或在那里买碟,当时我是想不到还会有这么一天的。

IMG_1356.jpg (94.2 KB, 下载次数: 327)

IMG_1356.jpg

作者: jp    时间: 2009-5-27 02:53 PM
左上角这张唱片大家可要留意了,这是一张非常珍贵唱片,是苏联著名小提琴家柯岗演奏著名的小协作品,四大小协这里就占了三首。我是在90年代中期买这张碟的,当时是在中山六路一家加“荣泰”的唱片店买的。记得老板三十多岁,戴副眼镜,斯斯文文的。他很郑重地向我推荐这张唱片,说这个版本很珍贵,曲目也很好,一定要我买下。当时,我想肯定是“黄婆卖瓜”啦,最后还是将信将疑地将唱片买了下来。唱片买回来之后,听了一次,感觉良好,但似乎没有店家所说的那么神奇。但从98年开始,我发现这张唱片的好处了:演奏者不仅技艺超群,而且富有激情,特别是柴氏小协,能更好地表现同是俄罗斯人柴可夫斯基那种带有忧郁气质的美感,从琴声一起,就不由得让我整个投入进去。后来就不断地去听,变得越来越离不开它了!柴氏小协我有几个版本,听了KOGAN这个版本后,再听其它版本就觉得索然无味了,可谓“曾经沧海难为水”呀。弗雷德曼在《超技小提琴》中似乎很耀眼,但演绎柴氏小协,在KOGAN面前,却是显得那么苍白、肤浅。即使是RCA那个著名的海菲兹版本,在KOGAN面前也是败下阵来。可惜KOGAN的唱片在市面上数量很少,能听到他美妙琴声的机会并不多,这张唱片也成为绝版。记得有一次著名胆机高手锦华到我家听音响,我给他放这张唱片,他一听就整个人呆住了,一定要我把唱片借给他刻录。可以说,拥有这张唱片是我唱片收藏中最大的骄傲!
作者: jp    时间: 2009-5-27 03:01 PM
下面转摘一些关于柯岗的资料:
列奥尼德·柯岗是继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之后最重要的苏联小提琴家。他生于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6岁开始在当地音乐学校学习小提琴,10岁考取了莫斯科音乐学院特殊儿童班,随俄罗斯小提琴学派奠基人之一A·扬波尔斯基教授学琴。1940年他16岁时,便在莫斯科交响乐队的协奏下,演出了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947年,柯岗获第一届世界民主青年联欢节小提琴比赛一等奖,1951年在布鲁塞尔获伊丽莎白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名和金质奖章,由此引起世人瞩目。柯岗作为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重要代表,其艺术个性却与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完全不同,他特别擅长演奏戏剧性的音乐,动作泼辣明快,感情悲壮激昂,音乐对比鲜明,气势刚强雄劲,这些独特的个性,被人成为“柯岗式”的手法,与海菲兹的演奏有些相似。在柯岗的演奏生涯中,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演奏炫技性的乐曲为主,第二阶段在前阶段的基础上,重点移到涉猎广泛的小提琴曲目方面,因此柯岗不仅有辉煌的技术,更有广泛的曲目积累。
我发现前苏联的小提琴家的演奏,通常会表现出一种“坚定的意志”出来,具体表现在对于乐句的处理和运弓之上。Kogan持弓与众不同——他持弓的位置比一般人偏上,因此其演奏的音色特别亮丽,中气十足,穿透性也特别强;特别是高音区的时候小提琴的声音犹如银铃一般泛着迷人的光泽,这种特性十分适合演奏类如Brahms、Tchaikovsky小协这些技巧与思想性并重的浪漫主义作品。Kogan的揉弦要比Oistrakh快,因此Oistrakh的琴声深沉浓郁,耐人寻味;而Kogan的琴声却亲切直率,有如春风扑面。Kogan因为演奏基础特别扎实,技巧十分了得同时对作品领会相当深刻,因此有人评论Kogan的技巧是类似约阿西姆的,而并非帕格尼尼型的。
作者: jp    时间: 2009-5-27 03:03 PM


其他人关于这张专辑的感想:
相当可惜的是,Kogan在西方留下来的录音相当少,据我查证在EMI仅有这套唱片里的4首小协+一首小提琴小品,还有另外一首室内乐录音;在RCA只有Khachaturian小协录音——除此之外就只能找苏联的录音了。考虑到苏联的旧录音效果参差不齐效果不好,所以目前来看如果想真正去领略Kogan的风采,主要就靠EMI这套2CD的唱片了。
对于Brahms小协,Oistrakh/Klemperer版当然是不可少的;但是我觉得Kogan/Kondrashin的这个录音同样也不能少。这是Kogan 1959年和Kondrashin指挥下的爱乐乐团的录音,录音地点是EMI著名的阿贝路录音室,效果可以说是惊人的。对于乐曲本身来说,我觉得在以前的Oistrakh那篇文章里已经说过了,所以这回就偷偷懒。不过大家听这个录音的时候,一定要听Kogan的琴声中体现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韧性,还有在第二乐章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我觉得这是Kogan能够从一大批技巧超强的演奏家中脱颖而出的最主要原因;当然,不要忘记欣赏Kogan的过人技巧,须知他是公认的约阿西姆式炫技型小提琴家呢——尽管明显Kogan的看家宝不止在于技巧,但是听唱片的时候欣赏演奏者的技巧却是最直接也最有感受的。
Oistrakh和Klemperer的录音,浓郁芬香,声势宏大;Kogan和Kondrashin的录音却细节清晰,线条顺畅,动态也相当大。单论清晰度,Kogan的录音还要比Oistrakh的好——幸亏Oistrakh的录音堂音异常丰富,声场够开阔,否则的话他可能要败在Kogan的录音手下了。不过如果现在问我,在我听过的小协录音里哪个演绎+效果综合来看是最好的,我的回答却会是Kogan这套唱片——原因我也说不清楚,但我可以说我觉得这个录音里每种乐器的声音都不是一般的美,而是太美了。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这里Brahms小协录音的风格特别像CBS的那批Walter立体声录音,声音清爽宜人。这套唱片,我真是越听越有味,比如说这首Brahms小协吧,我连续一星期,每晚听几遍都觉得意犹未尽;这套唱片上有四大小协中的三个,听完Kogan的演奏后,每一个都能引起我深思,进而重新审视以往的理解。因此如果EMI能够再版这套唱片,这无疑对于广大音乐爱好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喜讯。
作者: wudy0114    时间: 2009-5-31 10:54 AM
标题: 回复 81# 的帖子
好唱片,三大小协一网打尽(可惜少了个门德尔松的)。谢谢JP介绍。
电驴上有APE格式的,我正在下,先听为快,就是下载速度很慢,种子太少。

[ 本帖最后由 wudy0114 于 2009-5-31 10:56 AM 编辑 ]
作者: jp    时间: 2009-6-4 11:09 AM
这里上一些EVEREST和VANGARD的唱片。这是两个很容易被人忽视的品牌。实际上,这两个牌子的唱片经常上《TAS》唱片榜,录音和演奏都很好,在音质方面,我认为要好过CHESKY,而且在品种方面也要丰富得多,大家见到一定不要错过。

IMG_1357.jpg (98.33 KB, 下载次数: 299)

IMG_1357.jpg

作者: jp    时间: 2009-6-4 11:44 AM
关于这两个品牌的资料,这里转摘了一些:

很多人都认为Mercury是最早采用35毫米胶片录音的厂家,其实EVEREST唱片公司是第一家采用35毫米胶片录音的。可惜EVEREST公司经营不善过早的倒闭,使它家的唱片在市场上是一片难求。2006Classic Records公司取得EVEREST唱片公司的原始三声道35毫米母带胶片,在好莱坞的Bernie Grundman Masteirng厂,由刻片大师Bernie Grundman亲自操刀,利用全套真空管刻片设备制作了这批LP黑胶唱片与HDAD经典名盘。


Everest Records的创始人是Harry Belock与Bert Whyte,Belock本是电子工程师,1930年代曾在好莱坞从事有声电影的工作,后来创立Belock Instrument Copration,是一个制造精密设备的公司,特别专精于导弹的电子器材。有感于市面上遍寻不着令他满意的立体声录音,Belock决定自己投入录音工程,于1958年五月成立Belock Recording Company,专门录制古典音乐,而发行的LP唱片则以Everest为名。Belock对此事业具有强烈的企图心,他曾夸口要超越Capitol唱片,而且不是随便说说﹗
Belock与Whyte所做的重大决定就是以35mm磁性胶卷来录制音乐,而非一般唱片公司通用的半吋磁带,他们相信那是提升录音品质的关键之一。Belock委托西方电子公司为他们订制35mm磁性胶卷录音机,每座造价两万美元,Everest成为第一家使用这种器材录音的唱片公司。
除了录音工程的进展之外,艺人与乐团的接洽就有赖制作人Bert Whyte,当时正是各家唱片公司激烈竞争的时代,有名的乐团与艺人早就跟大唱片公司签订了独家合约,要如何找到乐团来录音,的确让Whyte伤透脑筋。所幸,Everest在1959年找来CBS Columbia的前任总裁Edward Wallerstein,借着Wallerstein的人脉,协助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难题,不过,这也仅限于指挥跟乐团,有名的器乐独奏家是无法染指的,所以Everest的录音曲目都集中在管弦乐与交响曲,这是比较可惜之处。
Everest唱片的荣景不过二、三年,Whyte决定在1960年录制卡萨尔斯音乐节的所有演出,这个计划让Everest的财务严重恶化。此时Belock手上只有22%的股份,又被董事会解除了职务,心灰意冷的Belock决定放弃唱片事业,将股份卖给他的会计师Bernard Solomon。当Belock于1960年离开后,Everest唱片将录音室与器材转卖给另一位著名录音师Robert Fine,Fine将这些器材做了些许修改后,为Mercury唱片与Command Classics录制了许多发烧录音,不过这是后话,暂且不谈。
自Belock离开Everest唱片后,经营权一再转手,后继者并不重视录音品质,当Everest唱片自豪的录音成就不再时,公司的声势便急速下坠,渐渐被市场淘汰;一直到了2000年以后,由于TAS杂志主编Harry Pearson,在他的超级CD榜单中选入多张Everest CD,使得大家又想起了这个35mm磁性胶卷录音的始祖。另一方面,专门复刻黑胶唱片的Classic Records也决定把目标放在Everest唱片,部分由Belock主持的录音才又得以LP的形式与世人见面。


附一个唱片评论:
法雅:三角帽芭蕾舞剧/巴尔托克:舞曲组曲   
DE FALLA The Three-Cornered Hat/BARTOK Dance Suite - London Philharmonic; Jorda; Ferencsik

演奏者:犹大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女高音:芭芭拉霍薇特作曲
    费伦席克指挥伦敦爱乐管弦乐团

CD编号:EVC-9000

☆刘汉盛榜单100
TAS天碟榜2000榜单

  旋律优美,富有音响性效果的芭蕾音乐,往往深受古典乐友的喜爱,法雅这一首「三角帽」就是其中之一。目前TAS的超级天碟榜竟然又收入EVEREST的古典音乐,真不知要说TAS老板HP是迟来的正义还是他老人家音响美学又改变了。

 不过音响论坛刘汉盛 总编早已将此片列入他的「刘汉盛榜单100」之中,入选原因:

「我比较再比较,最后还是决定选这个1960年代初期的版本。为什么?这个版本就胜在动态范围较宽、音场较宽广、乐器音色较甜,以及乐器的质感更强烈。如果要比女高音与指挥的诠释,我也比较喜欢这个版本,感觉上它比较具有西班牙的味道。而「舞蹈组曲」也是我非常喜欢的诠释......。弦乐群的粗糙质感以及管乐的庞大爆烈破金质感会感动您吗?如果不会,那就太可惜了。」

--摘自唱片圣经

 本片荣获2000年最新TAS推举为最佳录音天碟,也是截至目前音效最杰出的「三角帽芭蕾舞剧」芭蕾音乐。由西班牙籍指挥家安立奎•约丹(Enrique Jordam)与伦敦交响乐团的搭档演出,知名作曲家-法雅Falla的旷世经典,洋溢着浓厚纯正的西班牙风格,热情中不失细腻,光是开头一段佛拉明哥式的击掌与铃股声响,就已经够让人回味无穷。1960年在伦敦Walthamstow Hall30mm电影片所做的录音,空间感庞大无比,动态非常强烈,三支麦克风完整捕捉到精确的临场感,这是当年Everest的老板兼录音师Bert Whyte非常得意之作。

 附录的巴尔托克「舞蹈组曲」是采用三轨半吋母带的制作,也是真空管全盛时期的精品,乐迷可以比较一下两首曲子的音效差异。今年Everest的录音在TAS天书榜上大有斩获,历经四十年,我们终于能透过先进的高传真音响,重现伟大的经典演出。

 60年代的录音技术以及母带,如今竟能打败众多数字录音的CD?我想您可以从这一张动感强烈、旋律动听的芭蕾舞曲之中找到一些答案。 
作者: jp    时间: 2009-6-4 12:02 PM
Vangard(先锋)1950年由西摩·所罗门(Seymour Solomon)和梅纳德·所罗门(Maynard Solomon)兄弟在美国纽约创建。西摩·所罗门出生于纽约的曼哈顿,曾在朱利亚德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二战期间他参加了美国空军乐团,1945年作为小提琴手曾至远东演出。战后在纽约大学从事音乐学研究,并担任几家音乐杂志的评论员,还为纽约广播电台撰写解说词。
先锋唱片公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0年,当时所罗门带着录制机至维也纳,录制了由普罗哈斯卡(Felix Prohaska)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演奏和演唱的巴赫的康塔塔作品。由此开始了公司 Bach Guild (巴赫协会)这一商标下的系列唱片出版,并计划出版巴赫所有的合唱作品。不久,兄弟二人从父亲那里借来 10000 美元,建立了先锋唱片公司,由西摩任总裁,梅纳德任副总裁,它成为 Bach Guild 的母体。他们也不断应用唱片业的新技术,较早地推出了 LP、密纹唱片,因而不断成长。此后先锋公司向民歌和通俗音乐发展,1959年出品的纽波特民歌音乐节、纽波特爵士音乐节唱片,为它带来了很高的声誉。他们还为英国男高音歌唱家德勒(Alfred Deller)录制过不少唱片。这使公司在民谣、蓝调和爵士乐领域,成为美国的知名品牌。但他们一直仍在古典音乐领域投入很多精力。
1986年,先锋唱片公司被韦尔克音乐集团(Welk Music Group)收购,此后致力于蓝调、爵士乐等通俗音乐领域的发展。与此同时,1986年西摩·所罗门又在纽约创建了欧米茄唱片集团公司,出版古典音乐。1990年,他又从韦尔克音乐集团购回了古典音乐曲目的版权,制作成CD后仍以 Vanguard Classics(先锋古典)或者以 Omega(欧米茄)的商标发行。1993年,他们又收购了 Everest/Belock 的古典曲目,出品了49张唱片。2000年又创立了 Amadeus(阿马迪厄斯)商标,用以出版他最喜爱的录音。
作者: 中国爱乐人    时间: 2009-6-5 04:27 PM
JP兄能否详细介绍一下85楼四张CD的名称、作家、指挥、演奏乐团、产品编号,以便坛友们参考购买;希望以后JP兄在介绍推荐唱片时,帮忙提供唱片编号,方便大家选购。
非常感谢JP兄抽空向大家推荐、介绍了不少经典好唱片,遗憾的是我等普通工薪阶层、打工仔经济条件有限,不能张张收藏、欣赏。
作者: jp    时间: 2009-6-6 10:21 PM
原帖由 中国爱乐人 于 2009-6-5 04:27 PM 发表
JP兄能否详细介绍一下85楼四张CD的名称、作家、指挥、演奏乐团、产品编号,以便坛友们参考购买;希望以后JP兄在介绍推荐唱片时,帮忙提供唱片编号,方便大家选购。
非常感谢JP兄抽空向大家推荐、介绍了不少经典好唱 ...

左上角:VANGARD SVC-52/53,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天鹅湖》,犹他州交响乐团,MAURICE ABRAVANEL指挥。右上角:EVEREST EVC9040,科普兰:《比利小子》、《第三交响乐》,伦敦交响乐团,由科普兰本人亲自指挥。左下角:EVEREST EVC9031,《华尔兹精选》,包括:《邀舞》、《花之圆舞曲》、《睡美人圆舞曲》等,伦敦交响乐团,由GOOSSENS/SARGENT指挥。右下角:VANGUARD SVC-55,《长笛鉴赏》,包括莫札特、维瓦尔第等人的作品,长笛演奏:JULIUS BAKER,维也纳州歌剧乐团协奏,PROHASKA指挥。
作者: jp    时间: 2009-6-24 04:36 PM
平常我也听一些发烧碟。我一般不会专门买发烧碟来听,所以很多著名的发烧碟我都没有,例如《多手仔》、《打断鼓柄》等。其实我这里所说的发烧碟,我仍是看重它们所传递的音乐内容,事实上我这里所说的发烧碟,许多人并没有把它们作为发烧碟。我之所以说它们是“发烧碟”,是因为它们的音效比较出众。

IMG_1358.jpg (85.36 KB, 下载次数: 336)

IMG_1358.jpg

作者: juncool    时间: 2009-6-24 04:40 PM
好的音效会给好的演绎增色,但是不能代替好的演绎。我也很少听那些经常介绍的“发烧碟”,最多是在购买新设备时拿来一用
作者: 王白石    时间: 2009-6-24 04:44 PM
我平时也是听一些舒缓的音乐为主。
作者: jp    时间: 2009-6-24 04:47 PM
右上角的IZZY是我非常喜爱的女声,我喜欢它甚至多于莎拉布莱曼。大家见到IZZY的专辑只管照收可也,根本不用多想。下面是她的有关介绍:


  IZZY(易希)——继莎拉布莱曼、艾玛夏普兰之后,新世纪最美的跨类抒情女声。
  曾今就读于英国声誉卓着的吉尔德侯音乐与戏剧学校(Guildhall School of Music and Drama)的易希,四岁开始学习直笛,尔后钢琴、竖笛、长笛陆续进入她的生命。九岁时学校合唱团指挥发掘易希令人惊艳的歌唱天赋,在严格正统的声乐训练下,凭借着清新独特的嗓音、随着曲子丰富幻化的音色、以及对音乐敏锐深刻的感受性,易希迅速地展露头角成为合唱团中的首席独唱者,并在伦敦皇家亚伯特厅、皇家柯芬园歌剧院、意大利佛罗伦斯大教堂等演出,十八岁更获得青年吉尔德侯声乐大奖;学院的环境也让易希成为纯熟的钢琴家,同时亦接受正统的古典作曲训练。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迫使易希暂别大学生活,却也是易希音乐生命的一个转折点。在身为音乐出版者的继父的鼓励下,易希开始创作属于自己音乐,并重新省视自己所受的古典训练。她强烈地意识到音乐的无限可能性,透过声音的变化、新的编曲与诠释,古典音乐也有着无限的可能性与新视野。这样的理念首度呈现在她的第一张个人专辑"Libera Me",不仅在"The Classical Chart"勇夺第一名,更为她赢得了古典全英音乐大奖最杰出女艺人的提名;也在知名香水品牌Cacharel邀请下献声代言,演唱"Song To The Serin",收录在世界音乐名厂[真实世界]的[世界的女人-珍爱天赋]专辑中。
  深厚的古典音乐背景,加上易希的独特嗓音和悟性使她在同时代的歌手中显得与众不同。 “New Dawn”是易希踏入歌坛的第三张专辑,里面首首动听,除了大家熟悉的《绿袖子》、《夏日最后玫瑰》外,其它歌曲也能带来超乎想像的艺术享受。而第一张个人专辑 “Libera Me”,不仅在“The Classical Chart”勇夺第一名,更为她赢得了2000年古典全英音乐大奖最杰出女艺人的提名;加入EMI维珍厂牌后的首张专辑(个人第二张专辑)《倾听》在全球的销量突破了25万张,这样的成绩在古典流行的跨界乐坛实属难得!


  这是试听地址:http://music.sina.com.cn/yueku/a/73463.html  
  
作者: jp    时间: 2009-6-24 05:19 PM
右下角的ESHER大家都很熟悉了,这里就不多介绍。反倒是左下角KIM ANGELIS的小提琴专辑《MESSENGER》值得留意。专辑中的每首曲目旋律都很优美,琴声的质感也很强烈,刘汉盛也盛赞此碟。下面是相关介绍:

       Kim生於旧金山,大约10岁开始学习小提琴,接受Rene Bregozzo的指导,并称她为“美国吉普赛人”。她虽然接触古典乐音乐,但也喜欢U2与QUEEN等摇滚乐团,加州大学毕业后,参加了一些乐团,且修习了古典提琴的课程。这许多的历练使得Kim在吉普赛与古典的音符间,仍保有著自己的想法,其作品的曲调时而奔放,时而低诉,再再牵引阅听人的心绪。不羁且充满豪情的提琴声,率直而不造作地捉住听者的每一根神经,要让你沉醉在她小提琴的吉普赛魔力下。
      《MASSENGER》延续佳评如潮的前张专辑一贯风格,有自由活力、有温柔深情,爱乐者不容错过!在安洁莉的第二张畅销吉普赛小提琴音乐专辑中,她那不羁且充满豪情的提琴声,直率而不造作地捉住听者的每一根神经,要让人沉醉在她小提琴的吉普赛魔力之下。安洁莉从十岁开始学琴起,就被老师发现她不可思议的天份,她能够毫不费力的拉奏吉普赛音乐,其生动感人有如经验老到的老吉普赛乐师一般,日后她接受过古典演奏的训练,充实了她的技巧层面,更进了洛杉矶爱乐,后来更加入蓝调草根乐团、乡村、西部音乐乐团和摇滚音乐乐团中。这些经验都在这张她畅销的第二张专辑中,更进一步地融合在吉普赛音乐中,让人称奇的感受到这些音乐里,让人想要跟着手舞足蹈的狂放吉普赛节奏。
作者: jp    时间: 2009-6-24 05:21 PM
再来一些“发烧碟”。

IMG_1359.jpg (68.71 KB, 下载次数: 274)

IMG_1359.jpg

作者: jp    时间: 2009-6-24 05:33 PM
右下角的《遭遇》以前讲过,这里就不再赘述。右上角是“宝碟”公司的CLASSICAL SAMPLER,是一些音效甚佳的测试片段。“宝碟”出品的黑教堂、黄教堂等声乐唱片,以及一些爵士乐,都有很高的声誉,是发烧友常用的试音碟。
作者: jp    时间: 2009-6-25 11:52 AM
左下角是男高音Mario Frangoulis的专辑《SOMETIMES I DREAM》。下面是相关的介绍:

      来自希腊的Mario Frangoulis,自幼学习音乐,在青少年时期即进入伦敦最具知名度的Guildhall音乐学院专攻戏剧音乐,天生浑厚有力的嗓音立即被发掘,并获邀参与「歌剧魅影」与「悲惨世界」演出而崭露头角。之后进入纽约茱利亚音乐学院深造,他的惊人天赋也立刻受到世界级男高音Alfredo Kraus赏识,并成为他唯一私人教授的学生,且被遴选为”西城故事”中Tony的角色。
全球发行首张专辑"Sometimes I Dream"中,"Buon Giorno Pinceissa"是改编自奥斯卡最佳电影「美丽人生」的动人乐章。另外还收录了由美声天后「莎拉布莱曼」所唱红的"Hijo de La Luna",经典老团"The Moody Blue"的代表作"Night In White Satin"。不容错过的还有,专辑中节奏轻快流畅的义大利名曲"Luna Rossa"与标题曲"Sometimes I Dream",更让这张专辑透出愉悦可人的绚丽神采。
      马利欧代表著新一代的男高音﹔热情,浪漫,多元化。他说,"我不曾认为自己有男高音的特质,也曾排斥人们所有我只能唱歌剧,但是音乐可以有多种表现方式,我想这张专辑是张惊喜,充斥著爱琴海的浪漫色彩与他独有的热情精神。
      Mario Frangoulis出生于南非﹐四岁时迁居希腊﹐并且接受教育。 17岁时到London's Guildhall School of Music and Drama接受音乐与戏剧训练。求学期间﹐Mario 已活跃于演出Les Miserables及Phantom Of The Opera等音乐剧。1991-1992年间师随男高音家Alfredo Kraus学习﹐其后3年间再到美国Juilliard School继续进修﹐并且跟多个乐团如British Youth Orchestra, Royal Opera House, Greek National Opera House Orchestra, BBC Symphony Orchestra合作演出。1993年更于费城拿下Luciano Pavarotti International Voice Competition冠军奖项。完成学业后﹐Mario从未间断演出﹐1998年Sony Classical 把他签下成为专属录音艺人﹐并于翌年于希腊推出两张现场演唱录音专辑及首张个人专辑﹐均获得金或白金唱片销量。2002年推出首张国际个人专辑“Sometimes I Dream” ﹐当中便有大家喜爱的“Vincero, Perdero”及“Hijo De La Luna”。
作者: jp    时间: 2009-6-25 11:57 AM
左上角是Henri Salvador亨利·萨尔瓦多的专辑《看见风景的房间》。Henri Salvador亨利·萨尔瓦多的嗓音沙沙的,也是慵懒的,听他的歌曲仿似黄昏时躺在海边的沙滩椅上欣赏漫天的彩霞,看着日落,思绪也会随着波浪起起落落。下面是相关的介绍:

如果说有一个男人歌唱的声音很轻柔很绵软,相信你在第一时间肯定会想起“娘娘腔”这个字眼儿,在人们的印象中,男人生来似乎总应该向着更猛、更强的方向发展,即使表现在声乐也总是应该体现出雄浑或沧凉才更能显示出男性的特征,可事实上,真正能把柔情万种轻拂到让上帝都招架不住的,有时候往往还是男人。你听过亨利·萨尔瓦多(Henri Salvador)的歌声吗?他就是之前提到的声音很柔很软的男人。

法国人把 Henri Salvador/亨利·萨尔瓦多的绵软的哼唱叫做“牙医的布鲁斯”,在这幽默的背后,站着一个真正的音乐天才。他是法国之最善于产生综合文化的绝好范例。1917年,Henri Gabriel Salvador 出生于Cayenne(法属圭亚那的主要城市),父亲是西班牙血统,母亲是加勒比海印第安人。在他小时候就开始听Duke Ellington 和 Louis Armstrong,并决定成为一个音乐家。在 Henri Salvador 的音乐里,爵士乐始终占据着一个重要的地位。

三十年代,他在换了无数稀奇古怪的工作之后竟然成了滑稽演员。1933年,16岁的 Henri El Salvador 开始在巴黎的歌舞厅(cabarets)里工作。他卓越的音乐天才,连同搞笑的本领都慢慢显露出来,名气大振。1935年,他在巴黎顶级的歌舞厅JIMMY’S BAR演出。

早年便跟随过爵士吉他先驱名家Django Reinhardt一同到处巡回演出,之后更是在巴西内地住过好几年,因此除了在吉他造诣上曾经苦学钻研过一阵外,巴西流行音乐对他的影响亦是处处可见的,〈Bonjour et Bienvenue〉便是翻唱巴西bossa nova创始人Antonio Carlos Jobim的曲目,而他历经两次大战与各时代音乐类型的演变消长。

七十余年一路走来,萨尔瓦多可说是早已揉合了法国传统巴黎cabaret酒馆小调、巴西拉丁爵士及安第列斯群岛那一带的民谣为一体,风趣、摇摆、温柔,却又同时兼顾传统老爵士及热带闲散的况味。仔细听听他在低音喉声转调时的用法,宛如不那么沙哑的Louis Armstrong,环顾今日Jazz乐手能做到这样深厚功力的,恐怕早已寥寥无几了。提到法国爵士乐,就不得不提Henri Salvador, 纵横法语乐坛七十余年,创造了独一无二的传奇。

     亨利.卡布里尔.萨尔瓦多1917年7月18日生于法属圭亚那的卡耶,7岁时随父母搬到巴黎居住,从那时起亨利接触到了爵士乐,尤其当时艾灵顿公爵的风格,年轻人靠着自学磨练自己的技艺。1936年亨利加入了Eddy South的爵士乐队,在整个二战期间把音乐作为职业开始了自己的爵士生涯。1947年亨利萨尔瓦多推出了第一张个人专辑 Maladie d’amour, 1949年就获得了Academie Charles-Cros大奖,并一直在法国和欧洲,乃至美洲现场演出。在那段时间,亨利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结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爵士乐手:Django Reinhardt, Boris Vian, Quincy Jones 等等在当时或者日后都成为殿堂级的音乐人。基于这种友谊,亨利也把他的美国朋友们介绍来法国,到巴黎来传播这种原汁原味的美国音乐,这无疑是他对欧洲爵士做的最大贡献,法国人一旦接触了爵士乐,就义无反顾的爱上了他,让其在浪漫的国度自由的生根发芽。

    在与Boris Vian长期合作的同时,亨利 萨尔瓦多在1964年创立了自己的爵士厂牌‘Rigolo’,旗下推出了" Zorro est arrivé ", " Syracuse ", " Le Travail c’est la santé "以及" Juanita Banana "等多张成功专辑。从1973年起,他更在每周的电视节目‘Dimanche Salvador’中出现,以自己特有的风格传播爵士乐,同时也推动了法国的电视事业。为了感谢萨尔瓦多对法国文化做出的杰出贡献,密特朗总统在1988年授予他骑士称号,给这位老人送上了一份难得的礼物。

    已入耄耋的亨利现在更乐意扶持新人,为年轻的爵士音乐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例如2000年的《Chambre avec vue》就是让Keren ann Zeidel, Thomas Dutronc, Benjamin Biolay 等参与词曲编写,以此鼓励新一代的成长,这张专辑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2001年度Victoires最佳男艺人奖。与此同时,老亨利也从不拒绝任何其他类型的音乐元素,chanson, 雷滚,南美舞曲…随手拈来肆意糅合,打造永远充满新意的爵士乐。

    “我永远不会退休,”亨利常说“作爵士音乐人是儿时的梦想,我要像我的偶像-Nat king cole和Frank sinatra一样永远追逐这美妙的事业。”
作者: jp    时间: 2009-6-25 12:02 PM
这是一位乐迷对这位巨匠逝去的感慨:

Henri Salvador昨天过世了,一整天,电视收音机里都回荡着他的熟悉的声音。

      几个月前还刚看了他的演唱会。

      在Salle Pleyel音乐厅,衣香人影,灯火辉煌,服务生们热情谦恭。世上的音乐人都以能在这里开独唱会或演奏会为荣,可我不太喜欢这儿,大厅是06年才修葺一新,重新开放的,里边似乎所有的线条都是冰凉的,不具备装饰功能,与我能想象的线条婉转的古典音乐厅形象相去太远;传统的旋转雕花扶梯也不见影踪,当铮亮的电梯毫无浪漫地将我带上二楼,面对眼前一个干净整齐的现代音乐厅,我失望。

      一场“绝对不能错过”的音乐会,我被Vinc拉来看,甚至不知道歌者谁。

      进场前,看到宣传纸上写着:Henri Salvador—— 法国音乐史上的不朽丰碑。90岁。

      他端着酒杯,有些踉跄地上场,所有的人都站起来,掌声如雷。

      他开口唱,很柔软的声音: “一首柔美的歌,妈妈给我唱的歌,在我吮吸拇指的时候,在我睡梦中听到的这首柔美的歌,我想要唱给你听……”

      他唱着,每一个句子都清晰都柔美,具有魔力。

      他也弹吉他,边弹边唱,不时喝口酒。我有些坐立不安,既不想错过他唱的每一个句子,又担心一刻不歇的演唱,会让年迈的他栽倒在舞台上,但事实是他比我想象的更健康,他不仅坚持唱完了演唱会,新闻报道说这场演唱会之后,老人还参加了庆功酒会,爽朗地喝酒;又报道说演唱会后第二天,他还去打门球。

      演唱会的结尾满是忧伤,听这位90岁的老人在台上唱着:“时光流逝,所有的都流逝, 我们也不再爱了……” ,顷刻间,我泪如泉涌。

      唱毕,谢幕,全场的人又都站起来,潮般的掌声涌来,所有的人都不想离开,掌声长久长久地持续着,老人又踉跄着出来,抹着泪,他说  我不想离开,我爱你们。 观众席上有人大声喊:Henri,我们爱你! ……   他说我再为大家唱首歌,他又唱,唱毕,再一次结束,再谢幕,掌声,还是漫天漫地的掌声不停,老人又一次从幕后探出来,大家惊喜,更使劲地鼓掌,他索性请求再次拉开场子,和大家讲笑话,幽默的表演直至大家全被逗乐了为止。又一次结束,是结束了,掌声也好 音乐也好 眼泪也好 全都不够表达,恋恋不舍地离开,他在舞台的那一侧噙着泪挥手作别。

       他离开。
作者: jp    时间: 2009-6-25 12:04 PM
下面是对这张专辑的介绍: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是部小说以及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同时它还是一首法语歌。这首歌的演唱者Henri Salvador在三十年代就是著名爵士歌手,驰骋法国乐坛70年。2000年出版这盘《Chambre Avec Vue》的新专辑时,他已是83岁高龄,可依然威风不减,一举夺得当年最佳唱片奖,真令人由衷敬佩,赞叹不已!  
听着他的演唱,那略带沙哑的柔美的声音,渗透着历尽世事的沧桑与安详。当所有的风景都看透,只剩下一颗平静的心,对着天高云淡,细水长流。
这张专辑无疑是他从艺70年来最好的诠释性总结。这张唱片在2000年赢得法国the Victoire de la Musique大奖,而在2001年爱丽舍宫的一次庆典上,希拉克更是为萨尔瓦多颁发了“Commandeur de l’Ordre national du mérite”勋章,这是对他这位西班牙和印弟安混血后裔在人格魅力上的肯定,也是对他70年乐坛生涯的肯定,更是对法国这个善于产生综合文化的环境的肯定。




欢迎光临 昌业音响主论坛 (http://www.changye.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