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标题: 玩hifi过程中的一些经历一些事 [打印本页]

作者: zmalan    时间: 2009-11-7 02:55 PM
标题: 玩hifi过程中的一些经历一些事
呵呵。。。周末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曾经遇到的玩hifi过程中的一些经历一些事。。


之一:某次去一位本地有些名气的发烧友家,正好此君家中正好摆了一对价格比较平的书架箱,众人听后交口称赞,说没想到这么平的价格会有一对如此出色的产品,随后一些朋友还给想选音箱的朋友大力推荐,过了一段时间去一位普通烧友家,去的一些朋友对其那对价位和老烧家中差不多的音箱提出很多缺点,比如质感不行,听小提琴差光泽感和共鸣声、钢琴声偏薄、低频不够有力等等,其实我听后觉得两对音箱从素质来说抛去音色差异,是属于同一档次的,而老烧家中用的前端还好一些,后者搭配还平衡一些。。。为啥大家评价不同?可能因为大家先入为主,觉得这位发烧友的名气、玩的经历和一直使用的高价系统,让人觉得他家里摆放的即使是平价的产品也是属于比较超值的,缺点是可以包容的。。。而摆放在另一烧友家的音箱就没这么好运了。。。。


之二:某次和一位diy高烧同在代理处听hifi,此君头发花白,有些年纪了,当听了全套音乐之旅搭配世霸之后,慢慢摇头,说没有胆机温暖,代理一看马上解释说,音乐之旅是全新的还没煲开,老者用其权威和不容置疑的口气说:唱机不需要煲,意义不大。。然后看我一脸侧目,马上转身对我语重心长的说:你们这些年轻人不要被现在那些玩hifi的不科学言论所误导,以我做了几十年胆机和音箱的经验看,唱机是不需要煲的。。。。

之三:在本地一AE代理商的陈列室,面积有60多平米,比较空旷,我们正在看箱子,突然来了几个人选购音响,其中他们同行的有一位发烧友帮忙选购,此君一进来,就叫老板抱了一对AE EVO1进来,然后接上一部清华吴刚的几十瓦功率合并机试音,代理商好心提醒,说此空间过大,60多平米,还是换到小试音室吧,此君潇洒仰头答复:我自己知道怎么做。。然后此君熟练的打开随身携带的唱片包翻动找碟,我瞄了一下全部是刻录碟,然后此君放入一张刻录的《阿姐鼓》、、又跑去扭大了功放音量,当时那个声音都有失真了,我和代理商面面相窥,都替淹没在大空间的AE EVO1捏了一把汗,怕其烧毁。。。一曲没完。。此君回头给要选购的朋友说,这箱子低频不行。。。换。。抱来一对AE1监听版,还是用清华吴刚驱动,还是《阿姐鼓》。。。。。放完后,说低频也不行。。。我晕。。。这么给人选音响怎么选?
作者: zmalan    时间: 2009-11-7 03:02 PM
之四:某年某月某日。。。。和一发烧友交流。。此君给我说,CD唱机无用,性价比不高,然后兴致勃勃的给我看他用SONY的DVD机加上莱斯康的解码前级。。说此套组合杀败许多唱机。。。当时我很诧异就开声,音箱是PMC LB1。。功放是拜士通后级。。。出来那个声音有力、直白、蒙。。。但此君乐此不疲给我解释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区别。。。。。后来有一次我们抱了一部莲的奇美唱机去他家,我分明看到他听得发愣的表情,并强行留下了奇美。。。。。


之五:某年某月某日,几人相约某日斗线比武、喝酒把欢。。。。。。胜出的那个奖励啤酒三瓶,大家相约一朋友家,用的系统是丹拿信心C1、威武军刀、功放是驾驶P401后级和车佬大12粒、音源是怀念861X。。。线材计有AQ火山岩、PAD典雅(美国版)、蛇皇老大、老二、超时空0.8、the one等等。。。最终结果是在搭配军刀的组合中喇叭线用PAD是最适合的,可以说全面杀败了更贵的AQ火山,用在丹拿AQ又合适一些。。信号线银彩P5-110MK和超时空the one杀的难解难分。。。。一个更有韵味一个更自然。。。最终结果是每个人都喝了三瓶啤酒。。因为线材这个东西主要还是看搭配。。贵的不一定最适合。。。。

[ 本帖最后由 zmalan 于 2009-11-7 03:10 PM 编辑 ]
作者: 2009lg    时间: 2009-11-7 03:08 PM
z版所谈的经历,就说明:人没有一定的阅历,且又不虚心,始终会碰的头破血流的。
作者: zmalan    时间: 2009-11-7 03:12 PM
呵呵。。。。想起了又更新。。。2009lg兄好。。我想其实每个发烧友都会有一些发烧的经历的。。。如果大家都说出来很有意思。。也会给我们很多帮助。。。 。。所以欢迎大家都来谈谈hifi路上的那些事儿吧。。。
作者: 2009lg    时间: 2009-11-7 05:26 PM
我的发烧一点感想:在一般人的想法中,发烧就是要升级器材,而在我近20年发烧经历中,本人真正只升级了2次器材,而是把有限的资金更换了较好的房产。回过头来看,我这样做是正确的,是我认认真真听了我家“财政部长”劝说的结果,并认为她讲话有理。
     故事一、关于音响器材升级。本人目前是用胆机推世霸小协,功放用了3年后,虽然整套系统表现还可以,但一直想换石机玩一下,想看一看石机的表现。我家“财政部长”说了一句话后,打消了我的发烧热情。她说“花费3万多元,可以把家里的电器全部更新”。
     故事二、关于买平板电视。2006年搬了新屋,看中一款日产50寸等离子平板,高清与标清价钱相差近1万元。我家“财政部长”说了一句,我便买了标清的,省了一万元。她说“看电视要那么清干什么”。
作者: 杅山客    时间: 2009-11-7 05:40 PM
傍观者清。
作者: zmalan    时间: 2009-11-7 06:30 PM
2009lg兄。。。。世霸小协是好箱哦。。。。。你家“财政部长”的考虑是从全局和大的方向来把握。。。。
作者: flightjinn    时间: 2009-11-7 06:52 PM
原帖由 2009lg 于 2009-11-7 03:08 PM 发表
z版所谈的经历,就说明:人没有一定的阅历,且又不虚心,始终会碰的头破血流的。

太同意了
作者: zmalan    时间: 2009-11-7 07:07 PM
呵呵。。。大家都来谈谈自己在追求音乐历程和hifi过程中的一些难以忘记的人或者事情把。。。。。 。。。大家参与才可以分享那份感动和学习到东西。。
作者: 逗你玩    时间: 2009-11-7 07:07 PM
阅历不是与生俱来,靠的是积累,与年龄有关.而虚心是靠后来的学习.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冲劲十足.
作者: zmalan    时间: 2009-11-7 07:11 PM
其实第一个事情给我的印象是最深的。。为什么呢?因为两对素质相仿的音箱,在不同的人手里,大家的评价不同,一个捧一个踩。。。。我们有时候是否都这么客观对待不同的事务呢?
作者: 2009lg    时间: 2009-11-7 07:32 PM
是的,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看,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领导着西装穿波鞋,是洒脱;群众这样着法,是不懂规矩;领导与女性同事调情,是情调高;群众这样做,是下流。这个社会就是这样,大家要打起万分精神,才能不失方向。
作者: 52巡警    时间: 2009-11-7 07:42 PM
咱还是老老实实的,不要不懂装懂。不懂就得多虚心想高手请教。
作者: 2009lg    时间: 2009-11-7 08:09 PM
故事三、关于买唱片。以前买唱片,不管自己喜欢,看见别人买自己也跟着买,特别是古典的,也买了一些交响曲,但现在基本不听,很浪费。买唱片一定要经典,易入耳。。。。不要别人云你也云。
作者: seanlee    时间: 2009-11-7 09:03 PM
我从不望所谓烧友堆里扎,原因就一个,都是些老头子。
作者: J-M    时间: 2009-11-8 04:50 AM
原帖由 2009lg 于 2009-11-7 08:09 PM 发表
故事三、关于买唱片。以前买唱片,不管自己喜欢,看见别人买自己也跟着买,特别是古典的,也买了一些交响曲,但现在基本不听,很浪费。买唱片一定要经典,易入耳。。。。不要别人云你也云。



买唱片还是看各人喜好了。。。。。
作者: jp    时间: 2009-11-8 01:47 PM
发烧友的修炼是由一个过程的,除了阅历、检验的积累,还有心态的变化。首先就是要放低自己的姿势,要学会宽容、接纳、妥协,善于发现器材的优点,而不是以发现它的缺点为荣。其次,要克服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例如从众效应——大家都说某件贵价器材好声,你也不假思索地认为它一定好声、一定适合自己;例如首因效应——也就是俗话说的“第一印象”,通常样子漂亮的器材会与好声划上等号,另外自己首次对某件器材印象很可能会成为终身印象,很难改变,但你确定你当时听到的声音就是该器材的实际表现吗?有没有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还有,就是晕轮效应,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好的或坏的“成见”。所以晕轮效应也可以称为“以点概面效应”,所谓“一俊遮百丑”。它的错误就在于: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晕轮效应也同样在发烧圈中屡见不鲜:认为价格高的东西就一定声音好;喜欢某个牌子的功放,便“爱屋及乌”地认为它家的CD机、音箱也一定做得好;偶尔在某个场合听了某个牌子的产品不合口味,也不深入分析原因,就全盘否定该品牌的所有产品;在心理上先入为主地认为DIY产品出不了好的声音等等。
作者: zmalan    时间: 2009-11-8 04:20 PM
原帖由 jp 于 2009-11-8 01:47 PM 发表
发烧友的修炼是由一个过程的,除了阅历、检验的积累,还有心态的变化。首先就是要放低自己的姿势,要学会宽容、接纳、妥协,善于发现器材的优点,而不是以发现它的缺点为荣。其次,要克服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例如从 ...



JP版主说的很对。。说来惭愧,我自己也犯过这种错误,曾经我以为某品牌的音箱不行,因为我在朋友那里听了用NAD搭配此箱之后,觉得该箱不怎么样,直白、快速、冷。。毫无音乐韵味可言。。。后来在代理处听过多次该品牌不同系列的产品,可能都是用NAD驱动,给我的印象都不怎么好。。。所以我以前一直觉得该箱言过其实,只有hifi性而无音乐性。。。后来有机会自己慢慢和朋友一起玩的时候,从不同器材搭配和线材调试。。从低端的玩到高端的。。才深知以前误会太多了。。。现在我也常常以这件事提醒自己。。。我们确实不能因为听过某一个系列的表现就对该品牌全面否定,甚至在这个系列都没玩好的情况下做出不严谨的判断。。。


还有不能因为你自己不喜欢某种风格的产品声音就去否定这种声音的客观素质,比如不喜欢Tannoy的声音就去否定Tannoy的声音素质,也不能因为喜欢一种风格的声音就以此作为一种评判的标准。。。 。。。
作者: zmalan    时间: 2009-11-8 04:28 PM
还有一个故事,今天想起。。。

一朋友某君。。。花大力气制作音箱,包括单元、箱体设计、分频器电容都选用比较好的,什么大S电容,串联MIT、油侵电容、美国名牌军工电阻等等。。。无一不显示用料之奢华。。光是材料和加工花费近万。。结果出来的声音,我们去听感觉茫然,怎么说呢。。。要说三端都很不错,但频段衔接不连贯还有高频始终显得干了点。。朋友自己也是不满意反复调试,换不同品牌的元件。。改善箱体内部阻尼。。从加沙沥青板到加米沥青板一直到加小碎石沥青板。。效果始终不满意,此君也是整的人憔悴。。。。后来过了几个月,某天突然接到此君兴奋来电。。说声音好听了。。详细一问,原来无意中用在本地电子市场随手买的一个售价几块钱的电容换下原来的名牌高价电容之后,声音变得很好听了。。。我一时无语,虽然因为个人原因我再也没去听过。。。但这件事一直留有印象。。。
作者: 逗你玩    时间: 2009-11-8 04:38 PM
哈哈.............花大钱办小事..............................Z兄为何不劝他迷途知返呢?
作者: zmalan    时间: 2009-11-8 04:57 PM
呵呵。。以前不知道啊。。。当时我知道后也觉得很神奇。。。。。 。。可能某种特性正好符合朋友听感了吧。。。。
作者: 马生    时间: 2009-11-8 05:50 PM
“看电视要那么清干什么”。
作者: 马生    时间: 2009-11-8 05:58 PM
“之一”是典型的“皇帝的新衣”现象,在发烧圈比较普遍。
作者: 2009lg    时间: 2009-11-8 08:36 PM
原帖由 马生 于 2009-11-8 05:50 PM 发表
“看电视要那么清干什么”。
就是看电视也要来一点“胆味”
作者: 高宁    时间: 2009-11-8 09:44 PM
Z版的这个贴那是相当的强大。。。赞一个
作者: 芍药    时间: 2009-11-8 11:08 PM
应该说在交流之下都会慢慢进步与改变!
JP版说得好,玩HIFI首先要修炼一个平常心态,不以好斗心轻易否定器材,不以自己的听音口味与标准强加于人,而是客观的看待器材搭在环境达配表现出来的特点!
作者: WOOW    时间: 2009-11-9 10:33 AM
原帖由 2009lg 于 2009-11-7 05:26 PM 发表
我的发烧一点感想:在一般人的想法中,发烧就是要升级器材,而在我近20年发烧经历中,本人真正只升级了2次器材,而是把有限的资金更换了较好的房产。回过头来看,我这样做是正确的,是我认认真真听了我家“财政部长” ...


关于等离子。在2006这个判断是对的,在现在这个说法就。。。。,毕竟现在很多买大屏幕不是为了看电视。
作者: 2009lg    时间: 2009-11-9 01:18 PM
在目前蓝光碟还未普及的情况下,标清还是可以(但还是有2个HDMI接口,可接收1080i的高清信号,只是不是满清,日立牌)。不过,我目前用平板还是看电视节目为主。
作者: 逗你玩    时间: 2009-11-12 08:44 PM
斗器材必须有个前提,即该器材特别是音箱要在同样的空间内开声一段时间,最好是在此空间听上很长时间.只有在此前提下这个"斗"才有意义,才能听出区别.
作者: zmalan    时间: 2009-11-13 11:58 PM
原帖由 逗你玩 于 2009-11-12 08:44 PM 发表
斗器材必须有个前提,即该器材特别是音箱要在同样的空间内开声一段时间,最好是在此空间听上很长时间.只有在此前提下这个"斗"才有意义,才能听出区别.


是的...........有时候人多了不知道是不是吸声多了的原因,表现会有所不同。。。。
作者: 逗你玩    时间: 2009-11-14 06:14 PM
我觉得音响系统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电源,线材,摆位及避震等等,还有试音时的听音人数也是一方面.挺玄乎.因此个人认为斗器材最好无需人多,四个足矣.




欢迎光临 昌业音响主论坛 (http://www.changye.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