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标题: 能要求书架箱的低音有下潜吗? [打印本页]

作者: 2009lg    时间: 2010-4-29 08:58 AM
标题: 能要求书架箱的低音有下潜吗?
如题。我原来的书架箱在听蔡琴《老歌》第一首乐曲中,总是能听到低音的下潜。后来,我把脚架升高4厘米后,整个系统的平衡相当好了,现在再听蔡大姐时,低音的下潜没有了,只是感觉低音结实了。
上论坛,发现很多发烧友在讨论箱时,总是对自己书架箱的低音下潜表现,津津有道。我个人认为,不能要求书架箱的低音有下潜。如果有,证明摆位和避震、音箱高度没有搞好,是一种不平衡的表现。再说落地箱的低音也没有下潜,只是它下面专门有一个低音。只有两个单元的落地箱,我个人认为也是一个“假”落地箱,还不如买书架箱。

以上观点是否?请大家抛砖。

[ 本帖最后由 2009lg 于 2010-4-29 09:35 AM 编辑 ]
作者: jp    时间: 2010-4-29 09:39 AM
2009LG说——“落地箱的低音也没有下潜,只是它下面专门有一个低音。只有两个单元的落地箱,我个人认为是一个假落地箱,还不如买书架箱”。我想,在讨论这个之前,2009LG最好先弄清低频量感、低频下潜这些概念以及音箱的工作原理,了解什么是正确的低频。
作者: 2009lg    时间: 2010-4-29 10:13 AM
对原理没有怎么研究,只是实践听出来的。AE5的低音也不是下潜的,而是实实在在从下来传出来的
作者: jp    时间: 2010-4-29 10:24 AM
这个问题很难说清楚,到时有空慢慢聊吧。
作者: 马生    时间: 2010-4-29 10:42 AM
lg兄,你就不要在这些方面上去深究了,否则只有难为了自己
作者: 马生    时间: 2010-4-29 10:44 AM
原帖由 jp 于 2010-4-29 10:24 AM 发表
这个问题很难说清楚,到时有空慢慢聊吧。

在坛上普及基本常识可是你的责任哦
作者: jp    时间: 2010-4-29 10:59 AM
难度相当大,需要有一定聆听经验才能讲得清楚。比如对于AVALON的低频和JBL的低频,两者的听感就差别很大,为什么会这样?恐怕光打字是说不清楚的。
作者: h83961    时间: 2010-4-29 11:15 AM
此贴发表得很好,会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就算不能得到感性认识(听感)也能得到理性认识(理论知识)。
作者: 马生    时间: 2010-4-29 11:17 AM
原帖由 jp 于 2010-4-29 10:59 AM 发表
难度相当大,需要有一定聆听经验才能讲得清楚。比如对于AVALON的低频和JBL的低频,两者的听感就差别很大,为什么会这样?恐怕光打字是说不清楚的。

当面聊也不难,找个周六或周日搞一个茶聚不就得了,自愿报名参加,AA制。

[ 本帖最后由 马生 于 2010-4-29 11:19 AM 编辑 ]
作者: jp    时间: 2010-4-29 11:20 AM
很好的建议,现在先把2009LG的思想工作做通。
作者: 马生    时间: 2010-4-29 11:25 AM
原帖由 jp 于 2010-4-29 11 AM 发表
很好的建议,现在先把2009LG的思想工作做通。

lg兄是LZ,加上勤奋好学,又有上进的要求,还用你去做思想工作吗
作者: jp    时间: 2010-4-29 11:28 AM
哈哈,先跟讲讲低频重播的原理,消除他不正确的认识,音响毕竟还是一门科学。
作者: 马生    时间: 2010-4-29 11:35 AM
就等lg同学来,准备上课
作者: 王白石    时间: 2010-4-29 11:36 AM
搬椅子。
作者: sunwz5057    时间: 2010-4-29 12:08 PM
原帖由 2009lg 于 2010-4-29 08:58 AM 发表
如题。我原来的书架箱在听蔡琴《老歌》第一首乐曲中,总是能听到低音的下潜。后来,我把脚架升高4厘米后,整个系统的平衡相当好了,现在再听蔡大姐时,低音的下潜没有了,只是感觉低音结实了。
上论坛,发现很多发烧 ...


也就是说低音真实了?
作者: sunwz5057    时间: 2010-4-29 12:18 PM
原帖由 jp 于 2010-4-29 09:39 AM 发表
2009LG说——“落地箱的低音也没有下潜,只是它下面专门有一个低音。只有两个单元的落地箱,我个人认为是一个假落地箱,还不如买书架箱”。我想,在讨论这个之前,2009LG最好先弄清低频量感、低频下潜这些概念以及音 ...


JP版主,我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低频的量感,指的是低频的分量多少;低频的下潜,指的是能够还原更低的声音频率。
也就是说,增加同样口径的喇叭数量,增加的是量感。增大喇叭的口径,可以让低频下潜得更深。
作者: yudeanwu    时间: 2010-4-29 12:39 PM

作者: sunwz5057    时间: 2010-4-29 12:41 PM
原帖由 2009lg 于 2010-4-29 08:58 AM 发表
如题。我原来的书架箱在听蔡琴《老歌》第一首乐曲中,总是能听到低音的下潜。后来,我把脚架升高4厘米后,整个系统的平衡相当好了,现在再听蔡大姐时,低音的下潜没有了,只是感觉低音结实了。



JP版主,我试着作这样的分析,不知道对不对:
lg兄的音箱在原来的高度上放音,低频有驻波现象。这种低频“下潜”是虚的、假的。升高4厘米后,放音时低频的驻波消失或减少乐道,这时放音的低频才是真实的结实的?
作者: juncool    时间: 2010-4-29 01:39 PM
按我的理解,驻波增加的也是量感,会有轰鸣的感觉,但是不结实
作者: Simon_LIU7    时间: 2010-4-29 01:44 PM
要有对比才行,我不管也不知道什么叫"虚的" "实的" ,在听过马生的803之后,就发现我的601没有“下潜”了!
作者: TAOGE    时间: 2010-4-29 02:55 PM
驻波的增加一般都是房间与摆位造成的,先处理好摆位,如改善不大再考虑房间。
作者: 2009lg    时间: 2010-4-29 02:55 PM
我为什么发此帖,主要是在年后(当时老梁还是生龙活虎)到老梁家听了AE5(多单元,箱体比老梁还高吧 )后,听交响时,其整个音场“高度”有相当的“厚”度感,低音明显感觉是从下面单元出来的,没有下潜的味道。而回家听了我的世霸小协后,整个音场是“扁”的,很薄的一层,与AE5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

但是,在论坛上,却总是看到发烧友对自己的书架箱的低音下潜,要求甚高
作者: jp    时间: 2010-4-29 03:03 PM
原帖由 sunwz5057 于 2010-4-29 12:41 PM 发表


JP版主,我试着作这样的分析,不知道对不对:
lg兄的音箱在原来的高度上放音,低频有驻波现象。这种低频“下潜”是虚的、假的。升高4厘米后,放音时低频的驻波消失或减少乐道,这时放音的低频才是真实的结实的? ...

不少人在摆位上不如人意,存在驻波,出现“假低频”,但这不叫低频下潜。假低频不好,低频能下潜是好事。
作者: TAOGE    时间: 2010-4-29 03:04 PM
感觉从下边出来,我认为不对。我认为高中低频应基本从一点发出的。另外小型书架箱不要追求低频的量感,质感好就行。低频的量感好的书架箱不是没有比如PMC,ATC等,但前段投入较大还不如上落地箱。哈哈。个人见解
作者: jp    时间: 2010-4-29 03:05 PM
原帖由 2009lg 于 2010-4-29 02:55 PM 发表
我为什么发此帖,主要是在年后(当时老梁还是生龙活虎)到老梁家听了AE5(多单元,箱体比老梁还高吧 )后,听交响时,其整个音场“高度”有相当的“厚”度感,低音明显感觉是从下面单元出来的,没有下潜的味道。 ...

是的,一般书架箱的低频下潜比不上落地箱的,除非那款书架箱低音口径和箱体都很大,例如TAD和REY的产品。
作者: TAOGE    时间: 2010-4-29 03:12 PM
哈哈,说错了ATC的小书架低频稍差,还是美国箱子,
作者: 52巡警    时间: 2010-4-29 03:24 PM
搬凳子,学东西喽
作者: jp    时间: 2010-4-29 03:33 PM
低频的下潜和低频的量感是一对矛盾,要两者同时兼备是非常困难的,除非是非常大型的系统。
我不否认有些箱子的低音单元口径用的不是很大,例如10英寸,但低频潜得比较深,例如AVALON盟主,我见盟主有些箱子的低频标到29HZ+-1.5dB。对于这样的指标,一般发烧友会觉得很吸引,但在实际听感中,盟主的低频却又很一般,缺乏那种震撼肺腑的权威感,反而是其华丽鲜明的中高频是其标志性杀手锏。为什么会这样呢?第一个原因是厂方没有交代获得这样指标的“测试条件”。一般情况下,测试电平(响度)越低,频响就越宽,低频就下潜得越深,指标就越好看。但实际上这样的指标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为没有谁会在这么低的电平(响度)下听音响。而响度一大,频响曲线必然没那么平直,低频的延伸变差,但厂家不会告诉你这些的,对于发烧友来说,只能是“听感怎么没有指标上说的那么好?”实际上,你的耳朵并没有欺骗你。第二个原因就是,即使音箱真的有那么低的延伸,那么在大音量时,低频是否还会有足够的能量输出?所以,我们有时在听一些音箱时,确实是感觉到它的低频潜得较低,但会缺乏量感,不够丰满,所谓“有骨无肉”,听起来没有那种“锤锤到肉”的感觉。
作者: TAOGE    时间: 2010-4-29 03:40 PM
好文
作者: 杅山客    时间: 2010-4-29 03:41 PM
跟功放的功率有关,功率大,低频会好得多.
作者: 2009lg    时间: 2010-4-29 03:53 PM
学习了JP专业的解答。我的理解是:大口径单元(我想起码要10寸)的书架箱,其低音有下潜的。但是,低音下潜又与量感是相矛盾的。关于这一点,我又糊涂了
作者: TAOGE    时间: 2010-4-29 03:56 PM
大口径单元(我想起码要10寸)的书架箱
  那中音哪?我认为中小型书架箱单元不要超过八寸。哈哈
作者: juncool    时间: 2010-4-29 04:05 PM
两分频的箱子低音单元太大的话,高中低频的衔接可能有问题
作者: yudeanwu    时间: 2010-4-29 04:20 PM
原帖由 2009lg 于 2010-4-29 03:53 PM 发表
学习了JP专业的解答。我的理解是:大口径单元(我想起码要10寸)的书架箱,其低音有下潜的。但是,低音下潜又与量感是相矛盾的。关于这一点,我又糊涂了

2009兄:量感和下潜是两个概念,量感是和声压有关系,而下潜则是频率问题。
作者: wumingfashi    时间: 2010-4-29 04:23 PM
好文章
喜欢这样的文章
作者: jp    时间: 2010-4-29 04:23 PM
所以,有的音箱宁愿在低频延伸方面有所保留也要在低频量感上保持充沛的输出。在这方面,是以JBL、ATC、WESTLAKE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你会留意到虽然它们使用的较大口径的低音单元,例如12英寸、15英寸,但在低频下限方面并不会特别突出,像JBL使用12英寸低音的喇叭,低频通常只去到40Hz左右,而ATC更绝,使用12寸低音的SCM100,频响也是只标到60-16KHz,你也许觉得奇怪——很多书架箱都不止这个数啦!
为什么JBL、ATC、WESTLAKE要这样做?因为它们懂得取舍,知道什么对聆听者才是最重要,通过收窄频响这种不懂得讨发烧友欢心、表面上不好看的做法,却是在实实在在地为发烧友做好事!因为它们是在“它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得最好”!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首先实际的乐器中,下潜超过60Hz的很少,让低频下潜很低只是指标上好看,但用的机会不多,实用意义不大,而且增加的成本只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所以它们宁愿在乐器集中的频段尽量做得最好,这样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ATC SCM100的频响指标会这么“差”了。JBL、ATC、WESTLAKE都能牺牲下潜,而在有限的频段里它们反而比很多指标更“优秀”的对手们能提供更全面、更人性化的声音。其次,它们在收窄频带之后,就可以确保在大电平下仍有能量充沛的低频输出,低频的量感非常丰富,从来没有哪位发烧友会说JBL、ATC、WESTLAKE的低频会不够的,而且在大声压下,JBL、ATC、WESTLAKE仍能保持与小音量下同样平直的频响,这是很多指标“优秀”音箱做不到的。以JBL 4412A为例,它在85dB、95dB、105dB三种响度下的频响曲线几乎是完全吻合,要知道在105dB的响度下,不要说许多音箱已经顶不住了,就算顶得住,其频响曲线也是完全变样,就像脸上脂粉不断往下掉的老妇人一样令人惨不忍睹!至于ATC,虽然它的有效频响标得偏窄,但在这个人声、乐器集中的频段内,它是做得很平直,衔接得很圆滑,失真很小,别有一番魅力。
作者: TAOGE    时间: 2010-4-29 04:26 PM
哈哈,JP兄,好文佩服。
作者: yudeanwu    时间: 2010-4-29 04:27 PM
JP解释的很到位,什么事情都要讲究平衡,玩音响也不例外。在某些方面肯定会要妥协的,突出哪一方面就是个人的取舍问题 ,不可能都做到极致。
作者: jp    时间: 2010-4-29 04:29 PM
原帖由 杅山客 于 2010-4-29 03:41 PM 发表
跟功放的功率有关,功率大,低频会好得多.

功率较大,可以令低音单元有更大的冲程,从而驱动更大量的空气,并且对低音单元的控制也加强了,低频表现当然会变好。但要注意的是,如果驱动功率过大,会使低音单元的冲程过大,使音圈超出有效磁场的范围,从而引起非线性失真,甚至损害单元。
作者: 杅山客    时间: 2010-4-29 04:34 PM
如果驱动功率过大,会使低音单元的冲程过大,使音圈超出有效磁场的范围,从而引起非线性失真,甚至损害单元。
一般不会,用家不会将声音开的太大,吃不消.
作者: jp    时间: 2010-4-29 04:34 PM
原帖由 juncool 于 2010-4-29 04:05 PM 发表
两分频的箱子低音单元太大的话,高中低频的衔接可能有问题

这不是必然的,例如通过加号角负载,可以让高音单元的下限更多地向中频延伸,同样可以达成良好的衔接,很多经典的号角箱都是这样设计的。另外,两分频是最容易出好声音的设计方式。
作者: 杅山客    时间: 2010-4-29 04:36 PM
倒是功率储备不够,引起非线性失真情况多一点.
作者: 杅山客    时间: 2010-4-29 04:39 PM
倒是功率储备不够,引起非线性失真情况多一点.
作者: jp    时间: 2010-4-29 04:43 PM
原帖由 yudeanwu 于 2010-4-29 04:27 PM 发表
JP解释的很到位,什么事情都要讲究平衡,玩音响也不例外。在某些方面肯定会要妥协的,突出哪一方面就是个人的取舍问题 ,不可能都做到极致。

确实如此,音响就是一门妥协、平衡的艺术,我们要学会接受不完美。 曾和2009LG聊天时举了这么一个例子,虽然粗俗,但道理不俗,让人可以很好地联系到音响的不完美,请各位不要见笑:例如女人,丰满的通常偏肥、偏矮;个高的通常偏瘦,很容易“飞机场”、“太平公主”。如果你要一个女人丰满的同时,又要长腿蜂腰,这时你就得考虑一下自己的实力了。如果在上述基础上,还要这个女人漂亮、皮肤好、有气质,那这个女人叫什么?那是叫“尤物”!想拥有她,你是要付出代价的!
作者: jp    时间: 2010-4-29 04:44 PM
原帖由 杅山客 于 2010-4-29 04:39 PM 发表
倒是功率储备不够,引起非线性失真情况多一点.

功率储备不足引起的非线性失真是来自功放本身,而非来自音箱。
作者: 杅山客    时间: 2010-4-29 04:46 PM
女人,又是女人.可见男人都是好色的
作者: jp    时间: 2010-4-29 04:49 PM
原帖由 杅山客 于 2010-4-29 04:34 PM 发表
如果驱动功率过大,会使低音单元的冲程过大,使音圈超出有效磁场的范围,从而引起非线性失真,甚至损害单元。
一般不会,用家不会将声音开的太大,吃不消.

这个看每个人的使用了,而且损害喇叭的通常是瞬间的大声压,用户根本来不及预防,即使他是用不是很大的音量在聆听。
作者: jp    时间: 2010-4-29 04:50 PM
原帖由 杅山客 于 2010-4-29 04:46 PM 发表
女人,又是女人.可见男人都是好色的

对于男同胞来说,这通常比较浅显易懂、引起共鸣。:lol
作者: sunwz5057    时间: 2010-4-29 04:52 PM
俺不发言,俺不提问,俺记笔记,俺奋笔嫉书,俺满头大汗……
作者: 逗你玩    时间: 2010-4-29 04:56 PM
书架箱的低频要下潜。。。。。。。。。。。呵呵。。。。。。。难
作者: TAOGE    时间: 2010-4-29 06:08 PM
得要大书架。
作者: 马生    时间: 2010-4-29 08:45 PM
原帖由 jp 于 2010-4-29 04:43 PM 发表

确实如此,音响就是一门妥协、平衡的艺术,我们要学会接受不完美。 曾和2009LG聊天时举了这么一个例子,虽然粗俗,但道理不俗,让人可以很好地联系到音响的不完美,请各位不要见笑:例如女人,丰满的通常 ...

有行家指点,lg兄那次收获大大的哦?

[ 本帖最后由 马生 于 2010-4-29 09:25 PM 编辑 ]
作者: 逗你玩    时间: 2010-4-29 08:47 PM
俺记得多年前有半落地的箱,那个大概就是大书架箱
作者: 2009lg    时间: 2010-4-29 10:02 PM
多谢各位高手的指点。明白一点道理。我的理解是:下潜是技术指标或是表面的东西,在实际播音时,如果下潜过多,其低音的量感就会少了。
我听老梁那对AE5时,其低音没有下潜,量感足。
本来想玩一次落地,可能又要泡汤了
作者: jp    时间: 2010-4-29 10:07 PM
为什么玩落地的计划要泡汤呢?
作者: key_zhu    时间: 2010-4-29 10:10 PM
原帖由 2009lg 于 2010-4-29 10:02 PM 发表
多谢各位高手的指点。明白一点道理。我的理解是:下潜是技术指标或是表面的东西,在实际播音时,如果下潜过多,其低音的量感就会少了。
我听老梁那对AE5时,其低音没有下潜,量感足。
本来想玩一次落地,可能又要泡 ...


JP LG的理解是不是还是有偏差哦 我说不出来 是感觉。
作者: juncool    时间: 2010-4-29 10:18 PM
落地箱的低频除了单元因素外,箱体作为谐振腔,其大小也应该有明显的影响
作者: 2009lg    时间: 2010-4-29 10:20 PM
原帖由 jp 于 2010-4-29 10:07 PM 发表
为什么玩落地的计划要泡汤呢?
你说两分频较好呀,两分频大多数都是书架箱。
作者: 2009lg    时间: 2010-4-29 10:25 PM
原帖由 juncool 于 2010-4-29 10:18 PM 发表
落地箱的低频除了单元因素外,箱体作为谐振腔,其大小也应该有明显的影响
落地箱,我想还是要有一个专门的低音单元才行。这样,就必须是三分频的。是否又理解错了,JP?
作者: jp    时间: 2010-4-29 10:27 PM
两分频的落地箱也不少呀,RUARK法宝就很好。另外,两分频是容易做好,但这不等于其它分频方式不能做好,只不过做好的难度会大一些,而且多路分音也有它的好处,例如各个单元可以工作在较窄的、它最擅长的频段。这个问题我以前分析过的。
作者: 马生    时间: 2010-4-29 10:29 PM
原帖由 2009lg 于 2010-4-29 10:25 PM 发表
落地箱,我想还是要有一个专门的低音单元才行。这样,就必须是三分频的。是否又理解错了,JP?

俺的是四分频的,哪个单元才算是低音
作者: jp    时间: 2010-4-29 10:29 PM
原帖由 2009lg 于 2010-4-29 10:25 PM 发表
落地箱,我想还是要有一个专门的低音单元才行。这样,就必须是三分频的。是否又理解错了,JP?

低音单元即可兼顾中频又可专做低频用,这要看单元本身的实际参数和设计师的处理手法。
作者: 逗你玩    时间: 2010-4-29 10:40 PM
兄想玩落地箱的愿望逗你玩可以理解,但玩落地箱要有足够的空间去容纳它且落地箱的摆位和对功放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兄对低频又抱有一定的期待...........................这就要求后级功放有一个比较大的电流与功率的输出这样算下来光是功放可能就要三四万的投资也许还更高.........................兄是否真舍得花这笔钱
作者: 马生    时间: 2010-4-29 11:34 PM
无疑,在可比的条件下,落地箱的低频潜力一定是比书架箱好的。但一说到落地箱的优势就只想到低频,我觉得是对落地箱还不够了解。
落地箱在营造音乐的从容自然感、音场的宽松感、以及现场感等方面都是小型书架箱所难以比拟的,包括在没有低频的乐段。
一对质素不错的落地箱,在搭配合理的条件下,中、高音一样会非常的好,就算晚上用小音量欣赏音乐一样能给出宽松自然的音乐场景,这时如果加上一阵阵的低频暗涌轻轻地从音场中渗出,那种感觉令人陶醉。
当然,落地箱对攻放的控制力要求比较高。从某种程度讲,我认为其对攻放的要求更甚于环境(不信你看看日本人在小房间里玩大型落地箱的情景就明白了)。
作者: myzcj    时间: 2010-4-29 11:40 PM
真是学习的好文,小弟拜读了,请问各位大虾对”拳拳到肉“那种感觉感觉是否可以理解是下潜到位且量感足够
作者: zmalan    时间: 2010-4-29 11:57 PM
myzcj兄好。。。”拳拳到肉“的低频,一般来说在低频上段如果系统速度快量感足也会有这种感觉。。。比如AE1或者ATC这些箱子其低频下潜看指标并不深,但低频的力度和冲击力也会给人拳拳到肉的感觉。。。好的低频我觉得除了质感、下潜这些之外,前面JP版主说的也说了很多,还有一个是低频的失真和瞬态还有宽松度,好的低频表现给人一种举重若轻,动如脱兔的听感。。。。
作者: 逗你玩    时间: 2010-4-30 12:01 AM
要有好的告知高质量的低频,那是用大大的钱堆起来.............................弟兄们有钱的上啊,没钱的趴下
作者: zmalan    时间: 2010-4-30 12:02 AM
原帖由 逗你玩 于 2010-4-30 12:01 AM 发表
要有好的告知高质量的低频,那是用大大的钱堆起来.............................弟兄们有钱的上啊,没钱的趴下


淡定...............淡定.............
作者: 逗你玩    时间: 2010-4-30 12:04 AM
唉............Z兄不明白,提出此问题的兄弟能淡定的了吗
作者: juncool    时间: 2010-4-30 12:13 AM
我以前用的皇冠君王960,也是两分频,通过分频点的选择,当时感觉整体声音也很自然
作者: h83961    时间: 2010-4-30 12:18 AM
个人认为:低频的下潜与量感似乎有点矛盾,所谓下潜就是频率较低,震撼大,有排山倒海之势;而量感足就是力量足,鲜活感强,所谓动如脱免,有“拳拳到肉”之势。然而两者难以兼而有之,起码于同一首歌里面是这样。是否这样请指教
作者: 2009lg    时间: 2010-4-30 07:15 AM
我的理解也与H兄一样,在下潜和量感两个指标上,主要看设计师如何取舍问题。所以,当一款产品箱出市后,其低音的下潜的指标就形成了,音箱是否能达到,还要看其功放的能力了。

另,个人观点:对一款只有5、6寸单元的小型书架箱,不能过分要求其低音下潜,低音量感足就够了。如果是小型书架箱,低音有下潜,我想这是不正确的表现。

与H兄一样,同样请教

[ 本帖最后由 2009lg 于 2010-4-30 08:38 AM 编辑 ]
作者: h83961    时间: 2010-4-30 09:11 AM
原帖由 2009lg 于 2010-4-30 07:15 AM 发表
我的理解也与H兄一样,在下潜和量感两个指标上,主要看设计师如何取舍问题。所以,当一款产品箱出市后,其低音的下潜的指标就形成了,音箱是否能达到,还要看其功放的能力了。

另,个人观点:对一款只有5、6寸单元 ...

支持,书架箱所谓的低音下潜我也听过,其实是和驻波合成的,其声音蒙,散兼夹无活性,有点象普通AV低音炮里面的低音
作者: 2009lg    时间: 2010-4-30 09:54 AM
原帖由 yudeanwu 于 2010-4-29 04 PM 发表

2009兄:量感和下潜是两个概念,量感是和声压有关系,而下潜则是频率问题。
Y兄最近总是潜伏,此帖能吸引老兄出洞,幸运

[ 本帖最后由 2009lg 于 2010-4-30 09:56 AM 编辑 ]
作者: TAOGE    时间: 2010-4-30 10:04 AM
我认为小书架不能过分要求他的低频下潜。量感适中质感好就行了。声音是一个整体,如小书架能过分要求他的低频对它的中高频会有影响。
作者: jp    时间: 2010-4-30 10:34 AM
原帖由 逗你玩 于 2010-4-30 12:01 AM 发表
要有好的告知高质量的低频,那是用大大的钱堆起来.............................弟兄们有钱的上啊,没钱的趴下

音箱约有60%的成本是为低频服务的,包括低音单元、箱体,以及为改善低频延伸、瞬态所作出的研发等。
作者: 马生    时间: 2010-4-30 10:42 AM
原帖由 jp 于 2010-4-30 10:34 AM 发表

音箱约有60%的成本是为低频服务的,包括低音单元、箱体,以及为改善低频延伸、瞬态所作出的研发等。

应该是这样。如果不是为了低音,根本就不用那个木箱。
作者: LG    时间: 2010-4-30 11:15 AM

作者: my139mail    时间: 2010-4-30 11:21 AM
搬了小板凳,低头猛记录。学习。。
作者: acmecn    时间: 2010-4-30 11:35 AM
不知道追求低频下潜是为了什么?
给你放段20Hz的信号你能不能听到还得两说着
毕竟不是造成地震效果吧
作者: acmecn    时间: 2010-4-30 11:43 AM
平衡是宗旨,也是基础,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某个频段的量感,就是你想要得到的产品
但绝对不能打破平衡
作者: jp    时间: 2010-4-30 11:48 AM
所谓“平衡感”也是因人而异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诉求。
作者: acmecn    时间: 2010-4-30 11:59 AM
标题: 回复 82# 的帖子
那是个人的事.......
作者: 杅山客    时间: 2010-4-30 12:09 PM
说到低音,书架箱是远不及落地箱。
作者: 马生    时间: 2010-4-30 12:33 PM
JP叙说得比较详细。
话说回来,lg的“下潜”一说,其实有不明确的地方,到底低到什么程度称为“下潜”呢?如果是接近一般落地箱的下限(当然是在增益有一定衰减条件下),那么小型书架箱就真的免谈了。
即使“权权到肉”,也不是很“下潜”的。那些接近超低频的“下潜”,其实听起来并不明显,但你能感觉到那一瞬间低频向地板“坠下去”的感觉,就像中国功夫内功,不重但很“深”,而不是冲着你心口而来。超低和超高都一样,只为了那一点延伸而已.......。所以我猜,lg兄所说的其实更多的是一种“量”吧。

[ 本帖最后由 马生 于 2010-4-30 12:58 PM 编辑 ]
作者: yudeanwu    时间: 2010-4-30 01:09 PM
原帖由 2009lg 于 2010-4-30 09:54 AM 发表
Y兄最近总是潜伏,此帖能吸引老兄出洞,幸运

2009兄言重了,昌业论坛乃藏龙卧虎、高手云集之地;在下只能偶尔浮出水面透透气,怎敢在此班门弄斧,静心潜伏学习才是在下根本。兄台的许多美文让在下受益匪浅,也令论坛焕发青春光彩,使论坛如沐春风。同时兄台对音响的执着和探索精神也是我等所不及,论坛有兄,幸甚幸甚
作者: 2009lg    时间: 2010-4-30 04:12 PM
兄台过谦了

马生说的不错,低音我想主要是要扎实,有量感。何来“下潜”之说?在什么情况下有、有什么乐器能使低音下潜?
作者: jp    时间: 2010-4-30 04:36 PM
低频量感是指某一频率的能量多少,可以横向去看这个问题。而下潜应理解为低频的延伸,应从纵向去看这个问题。
作者: jp    时间: 2010-4-30 04:45 PM
2009LG问:在什么情况下有、有什么乐器能使低音下潜?首先,在什么情况下有低音下潜?——低频量感丰富的乐器,例如管风琴、钢琴、倍大提琴、鼓,在演奏时都有低频下潜,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流露方式,因为它本来就是那样的,所以也不存在“有什么乐器能使低音下潜”的问题,这个“使”字用得不准确。其次,这些乐器本身的低频延伸和量感都很好,只是你的音箱能不能表现出来罢了。不能因为你的音箱表现不出来,就否定了这些乐器有着潜得很深的低频延伸。有机会的话,去有管风琴的教堂听听,就知道什么叫低频的下潜了。
作者: 王白石    时间: 2010-4-30 05:14 PM
很好的学习资料。
作者: flightjinn    时间: 2010-4-30 06:26 PM
以前一直不知道低音下潜是什么概念,或者说到底是什么样的听感。后来听现场,发现低音提琴的演奏有时可以感觉到琴弦在晃动(频率很慢的,不是振动。管风琴也会有这种现象)。于是,以后我就一直把这种低音提琴琴弦的晃动感当作是低音下潜。不过我一直没考虑过这种理解是对是错。
作者: 逗你玩    时间: 2010-4-30 11:33 PM
逗你玩无语..................默默学习中..............................俺用书架箱多年,只关心音乐好听就是了,所谓低频量感与下潜方面是个盲区
作者: jp    时间: 2010-5-1 11:22 AM
原帖由 flightjinn 于 2010-4-30 06:26 PM 发表
以前一直不知道低音下潜是什么概念,或者说到底是什么样的听感。后来听现场,发现低音提琴的演奏有时可以感觉到琴弦在晃动(频率很慢的,不是振动。管风琴也会有这种现象)。于是,以后我就一直把这种低音提琴琴弦的 ...

低音下潜我认为是指乐器的低频可以延伸到很低的频率,当这种频率很低,而且能量较大的时候,甚至可以引起人体耳管、胸腔的某些轻微的不适感!
作者: duanlongjun    时间: 2010-5-1 03:34 PM
大侠们,是不是同一个高素质耳机或者音箱,频响允许的情况下,音量越低下潜就比较好,但音质不见得好,反而音量大了下潜就相对差了,量感就好了,像JBL等产品是在一定的音量下达到设计者满意的下潜和量感,是这样的么?

[ 本帖最后由 duanlongjun 于 2010-5-1 07:12 PM 编辑 ]
作者: TAOGE    时间: 2010-5-2 09:31 AM
音量大了如果功放控制力不好失真就大了。另外音量大了还有房间驻波的问题。
作者: jp    时间: 2010-5-2 09:59 AM
原帖由 duanlongjun 于 2010-5-1 03:34 PM 发表
大侠们,是不是同一个高素质耳机或者音箱,频响允许的情况下,音量越低下潜就比较好,但音质不见得好,反而音量大了下潜就相对差了,量感就好了,像JBL等产品是在一定的音量下达到设计者满意的下潜和量感,是这样的么 ...

当然下潜越低越好,但这要在量感方面妥协,这要看设计师如何取舍了。下潜和量感同样出色的音箱通常非常昂贵。
作者: duanlongjun    时间: 2010-5-2 03:09 PM
难怪我在用同一个耳机听歌曲,音量低的时候声音就比音量大的时候要好,好像有更多的东西出来了,反而声音更震撼了,但没有像音量大的时候那样有劲罢了,
作者: 2009lg    时间: 2010-5-3 09:04 AM
根据JP的分析和高手的跟帖,是否可总结一下。未看其他方面的书籍,是根据以上来总结的,不对之处,也请批评:
一、低音下潜是在**HZ以下的低音表现,是一种“暗涌”式的低音,其量感不象一般低音的那样“扎实”,一般小口径书架箱是很难表现出来的;
二、低音下潜的多少,是一种指标,在其音箱指标上都有注明。但要达到此指标,功放也要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正是由于一般书架箱很难达到低音下潜的要求,所以,不能过分强调其低音下潜。如果存在所谓的下潜,实际上是驻波,是一种假下潜,必须克服的。
作者: 马生    时间: 2010-5-3 11:10 AM
原帖由 jp 于 2010-4-30 04:45 PM 发表
2009LG问:在什么情况下有、有什么乐器能使低音下潜?首先,在什么情况下有低音下潜?——低频量感丰富的乐器,例如管风琴、钢琴、倍大提琴、鼓,在演奏时都有低频下潜,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流露方式,因为它本来就是那 ...

对的。不过现实中,我觉得至少由于两个原因,超低频是很难有突出表现的:(1)很多低音口径不够,现在很多民用喇叭不要说15“,就是10”的也不多,口径不够就算能出一下“超低”,也是衰减得比较厉害的(就算用管道效应加强都很难做得逼真,大口径才是硬道理),除非象香港大师级发烧雷明那样,用B&W801还加8只M&K超低音箱(当时的描述就是要追求向下延伸的那阵“风”);(2)作曲家都不会在超低音区域着墨太多,因为那实际上并不是很悦耳的音区,只是用来渲染一下气氛而已。而据说要追求这点气氛所费成本比例非常高,还不如象你说的把有限的投入花在曲线优化上面更合算。
作者: TAOGE    时间: 2010-5-3 11:12 AM
同感




欢迎光临 昌业音响主论坛 (http://www.changye.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