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标题: 我的古典音乐CD [打印本页]

作者: wlx    时间: 2010-5-3 01:51 AM
标题: 我的古典音乐CD
维瓦尔第12首小提琴协奏曲“异乎寻常”
编号:444 821-2

La StravaganzaOp.4”(“异乎寻常”或翻译成“奇异协奏曲”)12首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714年,题献给Vettor Delfino。是为独奏小提琴、弦乐和通奏低音而作,但在某些乐章中却要求其他乐器的独奏,比如第二小提琴和大提琴,也许这就是它被称为“奇异”的原因。

作者: wlx    时间: 2010-5-3 01:56 AM
维瓦尔第: 里拉琴 - 12首小提琴协奏曲
编号:448 110-2

维瓦尔第出版的最后一组小提琴协奏曲集,作品编号九,共包含十二首作品,后半部数首作品的精彩程度足以媲美维瓦尔第另一首包含「四季」的作品—「和声与创意的竞奏」。
作者: wlx    时间: 2010-5-3 02:04 AM
维瓦尔第的《四季》
编号:414 486-2

维瓦尔第在《四季》里,用弦乐创造出了丰富的效果与娱乐特质,令人叹赏不已。曲中的意象——春天的小鸟`夏天的雷雨`秋天的猎人和冬天的冰雪,鲜明生动。维瓦尔第为每首协奏曲各写了一首十四行诗,作为乐曲说明:
《春天》 以鲜亮的E大调赞颂“愉快的鸟鸣”声,不时被“当微风转变成一阵短暂的暴风雨”打断。在缓慢的乐章中,有一个牧羊人在“繁花盛开的怡人的草地”上睡觉,旁边则有狗吠声(中提琴独奏)。终乐章中,山林仙女们跳着优雅的基格舞曲,太阳也从云的背后露出脸来。
《夏天》 带着正午烈日的酷热到来,太阳光以具威胁性的G大调“灼烧着松树”。这时可听到杜鹃`斑鸠与雀鸟的啼声,还有微风轻拂的悉悉声,直到北风袭来。第二乐章里,牧羊人在“闪电雷鸣”中惊慌失措,各式各样的昆虫也因为热烈躁动的气氛而“被鼓动得狂乱不安”,这里的音效无懈可击,弦乐低音以非常靠近琴桥的方式演奏颤音以代表雷声,而小提琴伴奏的断续节奏则代表牧羊人的颤抖。终乐章里,暴风雨突至(下行音阶与弦乐的强烈颤音,代表倾盆大雨),冰霰重重的落在熟玉米田里。
《秋天》 是田园式的F大调旋律。第一乐章中,有个农夫唱着歌跳着舞,庆祝丰收,美酒满溢,很快的,这些饮酒狂欢的乡下人便睡着了,他们的“恬静安睡”表现于协奏曲的第二乐章。终乐章描绘的是破晓时分的猎人,从音乐中可以想象到号角声`狗叫声`吆喝声,还有他们追捕猎物时嘈杂零乱的枪声。
《冬天》 变成了荒寂的F小调。根据作曲家的诗看来,第一乐章描绘我们在寒风中打哆嗦(弦乐尖锐`反复的乐音以不和谐的方式相互冲击)与跺脚(是较强有力的段落,乐音明显增强),最缓板中,我们“在火边满足的沉思”,而外头的人早已被结冰的小路上,滑了一跤,又站起身来,忍受着寒风的吹袭。维瓦尔第说“这就是冬天,而冬天的乐趣也就在这里。”
本唱片据说是维瓦尔第《四季》全球销量第一的版本,也是DECCA公司旗下ARGO最佳录音之一。小提琴演奏者阿兰·罗夫黛甜美的音调与准确精湛的技巧,使得这张唱片有上等礼服般的含蓄优雅;还邀得风琴名家西蒙·普雷斯顿助阵,时弹羽管键琴,一时又弹管风琴,内容丰富多彩。古乐器羽管键琴的加入让人惊喜,音色清脆,别具一格。而指挥马里纳与圣马丁学院乐团的密切配合,更是典型的英国风范。1970年的录音,对比明朗,平衡感极佳。

作者: wlx    时间: 2010-5-3 02:07 AM
维瓦尔第的吉他协奏曲
编号:434 082-2

    佩佩·罗梅罗(Pepe Romero) 是罗梅罗吉他世家最为杰出的佼佼者。不论是他在吉他表现力上显示出的随心所欲的技巧,还是对作品极具说服力的诠释,都让人叹服不已。在古典吉他领域,他的名字象征着一种高度、一个时代。

[ 本帖最后由 wlx 于 2010-5-3 02:32 AM 编辑 ]
作者: wlx    时间: 2010-5-3 02:24 AM
亨德尔的《水上音乐》《皇家焰火音乐》
编号:455 709-2

    亨德尔的《水上音乐》是一部管弦乐组曲,作于1717年。传说是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上为新即位的英皇乔治一世演奏的,故称“水上音乐”。《水上音乐》与亨德尔的其他器乐作品相比有很多不同,其中采用大量的铜管乐器便是最突出的特点。因为要在露天表演,所以需要整个乐团拥有比较大的音量,因此作曲家刻意增加了铜管乐器的数量,这在当时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创举。在音乐艺术性方面,《水上音乐》曲调新颖,情绪积极、活泼明快,充满着巴洛克宫廷贵族气息。

   《皇家焰火音乐》这套组曲是有历史背景的,17494月份《爱克斯..夏贝尔和约》在伦敦签署,标志着“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结束。英国皇室准备用一场焰火晚会来庆祝和平,而亨德尔则受命为焰火表演创作背景音乐。4月下旬,《皇家焰火音乐》首演于伦敦渥哈尔花园,亨德尔亲自担任指挥,而后曲目引起极大轰动,一举获得成功。虽然那场焰火晚会搞得很糟糕——燃放烟火时居然发生了火星飞溅而引发火灾,烧掉帐蓬的意外事件,但《皇家焰火音乐》却永久地流传下来。


[ 本帖最后由 wlx 于 2010-5-3 02:25 AM 编辑 ]
作者: wlx    时间: 2010-5-3 02:31 AM
亨德尔的大协奏曲
编号:458 817-2

    亨德尔的大协奏曲更多倾向於意大利风格,因为作曲家十分欣赏其中的对比思想。这种对比体现在一组2-4件的独奏乐器(通常是两把小提琴和一把大提琴)与整个乐团的音色形成对比,同时配以大健琴,营造出丰富透明的色调。在Op.6这套作品中,亨德尔流露出他个人内心世界细腻而丰富的情感,同时又借优美而明亮的旋律,将自己对於大自然万物的美好嚮往与歌颂表达出来。这12首协奏曲每曲由3-6个乐章所构成,每一首作品又有自己独到的风格与特色,譬如:No.1庄严而雄伟;No.2透出田园牧歌气息,No.3充满悲剧色彩;No.12则显出安宁与和谐。其中尤以No.2以及No.6最为著名,也最常被上演。每个乐章的曲式也是丰富多样的,从典型的舞曲到笨重的赋格,有明快悠扬的快板,也有忧鬱感伤的片断。评论家们将这些作品的高度艺术性讚誉为「即兴创作的巔峰」,而对於普通入门者而言,亨德尔的这套大协奏曲也堪称巴洛克音乐的入门佳选。


亨德尔等竖琴协奏曲
编号:425 723-2

    竖琴这一古老的乐器始终有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典雅之美,其音色平和、舒缓却又极富底蕴。数百年来,竖琴虽然在交响乐团中一直扮演着配角,但是以它为主角的古典音乐却往往令听众如痴如醉。这张由DECCA公司出品的《竖琴协奏曲集》荟萃了Handel、Boieldieu、Dittersdorf、Mozart、Beethoven等名家的竖琴音乐作品,由罗伯莱斯(Marisa Robles)担任竖琴独奏、布朗(Iona Brown)指挥圣马丁室内乐团协奏。唱片中的前三轨是巴洛克大师亨德尔的《竖琴协奏曲 Op.4 No.6》,也可以说是最著名的竖琴协奏曲作品,事实上这部作品和《Op.4 No.5》一起均改写自亨德尔同编号的《管风琴协奏曲》,而将竖琴作为主奏乐器后,显然赋予了作品全新的感觉,优雅、明快是这部作品的特点。整张唱片无论是演奏还是录音都是极其优秀的,企鹅评荐给予了三星带花的最高评价。




[ 本帖最后由 wlx 于 2010-5-3 08:05 PM 编辑 ]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0-5-3 08:33 AM
原帖由 wlx 于 2010-5-3 02:07 AM 发表
维瓦尔第的吉他协奏曲
编号:434 082-2
8180
    佩佩·罗梅罗(Pepe Romero) 是罗梅罗吉他世家最为杰出的佼佼者。不论是他在吉他表现力上显示出的随心所欲的技巧,还是对作品极具说服力的诠释,都让人叹服不已。在 ...

我特别喜欢维瓦尔第的吉他协奏曲。
作者: wlx    时间: 2010-5-3 03:41 PM
维瓦尔第:长笛协奏曲集
编号:3 47212 2


    帕胡德(Emmanuel Pahud)于1970127日生于瑞士日内瓦,从六岁起开始学习音乐,1990年自巴黎音乐学院毕业,之后继续从师 Aurele Nicolet。他在许多重要竞赛中夺得过奖,如1992年日内瓦、1989Kobe1988Dunio的国际音乐竞赛中,在十二个奖项中就拿下了八项。他并得到瑞士法语社区电台奖的独奏奖,以及欧洲会议的Juvnetus奖。此外,他也荣获曼纽因基金会(Yehudi Menuhin Foundation)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音乐家论坛的桂冠。
    帕胡德在年轻时候就已在许多的长笛大赛中脱颖而出,在二十二岁时进入了乐坛两大指针之一的柏林爱乐。二十三岁时被指挥阿巴多提携为乐团长笛首席。1998年及1999年之间,他参与维也纳室内乐团、苏黎士室内乐团、布达佩斯音乐节及东京交响乐团的演出,他并与钢琴家Eric Le Sage在远东、柏林、哥本哈根、法国及瑞士共同演出。此外,他亦在许多欧洲及美国的室内乐团演出。1999年至2000年,在柏林爱乐、巴尔的摩交响乐团、伦敦爱乐等均有演出。
       2001年,欧洲圣城音乐会中他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莫扎特D大调协奏曲,已成为当今世界古典音乐演奏的典范。
作者: wlx    时间: 2010-5-3 03:51 PM
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
编号:BVCC-7901-02

    巴赫的管弦乐作品中,最著名的就是这部《勃兰登堡协奏曲》,这部协奏曲一共6首,编号BWV1046-1051。这6首著名的协奏曲,一般认为是为当时的勃兰登堡大公克里斯蒂安·路德维希而作,据德国音乐学家海因里希·贝塞勒(Heinrich Besseler)严格的考证,它们实际是为当时克滕的青年王子利奥波德而作,利奥波德会多种乐器,是一位高水平的音乐爱好者。1718─1719年冬,巴赫从克滕到柏林,曾为勃兰登堡大公演出,大公叫巴赫送一些作品给他,巴赫从他在克滕创作的作品中选了这6首协奏曲,抄完加上献词献给了大公。这6首协奏曲本不是一套,各首需要的乐器组合不同,所以巴赫对它们所起的标题是《6首不同乐器的协奏曲》。这些协奏曲,巴赫使用了当时有可能的乐器编制,当时大公的音乐班子只有6位乐手,而这些协奏曲中即使配器最少的第六首也需要7件乐器,根本无法演奏,结果这些作品就在大公的收藏室内高阁了13年。大公去世后,召集的乐手解散,不用的乐谱以一部协奏曲48个分尼的废纸价格卖掉。幸运的是这些协奏曲被巴赫的弟子、当时著名的作曲教师奇伦贝格买去,他又把它们送给了他的弟子、普鲁士亚马利亚公爵之女。这位公爵之女就是腓特烈大帝的妹妹,这些手稿才得以保存。

作者: wlx    时间: 2010-5-3 03:56 PM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
编号:7 49483 2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被称为小提琴的《旧约圣经》,它也是小提琴家的试金石,可以这样说:能在这部作品上取得公认成就者,好比登山者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可以名列殿堂级大师而无愧于"伟大"的称号。
    巴赫也许是试图让一把独奏小提琴奏出的声音尽其最大可能自由翱翔,他因此而给予我们无数条变幻莫测的旋律线及其节奏。当然巴赫那时的音乐,在旋律声部的底下,往往是有一个低声部的,不过这一点,巴赫在此往往却要让独奏小提琴来单独承担,他要使我们在聆听时接的这两个声部为依托的,虽然其实他们并不同步。在巴赫这里,独奏小提琴的精神一直处于一个坚实有力的依托之上,他的尽情发挥就一直是充实无比的,决无因为感觉到遗世独立而神凄情伤,它涉足的每一处都可以辟出一个新世界、新天地。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一共6首,BWVl001—1006,大约于1720年作于德国的克滕。这6首奏鸣曲与组曲,巴赫设计了小提琴表达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演奏的对位技巧。它们构成了巴赫小提琴音乐的颠峰。在巴赫之后,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很少有人再创作,是因为再也无法逾越这座颠峰。

作者: wlx    时间: 2010-5-3 04:07 PM
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
编号:420 700-2

    巴赫作为天才音乐家蜚声于世界乐坛,是当之无愧的。但令人遗憾的是,他的作品在他在世时,并未得到音乐界应有的重视。他死后70年间,几乎无人问津他的作品。其原因是由于十八世纪末期,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已经形成,当时流行的音乐风格已经转向主调和声,巴赫的复调音乐被视为陈旧的,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风格。直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西欧浪漫主义钢琴家舒曼在莱比锡的图书馆发现了他的《受难乐》,再由门德尔松在音乐会上演奏了这部作品,震惊了当时的乐坛,使得浪漫派音乐家大为惊叹。从此,巴赫的作品得以复生,并迅速得到广泛传播。巴赫有精湛的对位技巧,且描绘生动,热情奔放,平时才气横溢,无须特殊激发就能写出大量乐曲。巴赫的音乐作品浩如烟海,虽然大部分已经散失,但仅留下的也有五百余部,至今为止,乐坛上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巴赫一生对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音乐之父”。
    格鲁米欧是法比学派的代表者,是巴赫的杰出演绎者之一。巴赫复调音乐本身的多层次复杂结构被他演绎得清晰到位,是巴赫的小提琴作品的首选!

大卫版
编号:447 427-2


作者: wlx    时间: 2010-5-3 04:15 PM
巴赫的六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编号:09026-61436-2

    巴赫的六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 1007-1012)是无伴奏乐曲中最早闻名于世的典范,在音乐结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上都举世无双,自1901年被卡萨尔斯"发现"并介绍给全世界的听众以来,它们便成了无限意义的延伸,更被誉为演奏家技巧与修养的试金石,史塔克、罗斯特罗波维奇、傅尼叶、马友友等无数大师都屡次争相诠释这一纪念碑式作品。
    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演奏家,史塔克已经先后五次灌录巴赫的这一惊世巨作,都获得了极好的评论,并为他带来了1998年度葛莱美"最佳器乐独奏奖"的荣耀。本专辑收录的是他在70岁高龄之际,于RCA灌录的第五次录音。史塔克认为对美的追求永无止境,他冀求每一次的演奏,都更接近这套乐曲的真理。
    对比以前的四次,此第五次演奏录音里,细节更多,表现也更精确,史塔克在展现着他的速度与演奏力度的同时,以其一贯充满活力的风格诠释着,琴声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热情和坚毅。

作者: wlx    时间: 2010-5-3 04:20 PM
巴赫:乐队组曲
编号:430 378-2

    巴赫为乐队所作的4首组曲,BWV1066-1069,其实应该叫做序曲。这种序曲以歌剧序曲的范例写成,这类歌剧序曲原为路易十四的宫廷制定步态而作,后来成为流行的一种独立乐队作品。因为它与凡尔赛宫有关,人们把这种序曲看成“太阳神”的权力及华贵的象征,它代表着王室的尊严与权力。巴赫的这一套组曲表达的是至高无上的神的尊严。巴赫生前其实一定不止只创作了这4首组曲,但因巴赫生前不被重视,所以作品散失极多,目前留下的只有这4首。这4首组曲的创作年代,估计前3首作于他在1723年迁居莱比锡之前不久,第4首则作于他迁居莱比锡之后不久。

作者: TAOGE    时间: 2010-5-3 04:22 PM
楼主好碟真多,我只有一张四季。
作者: wlx    时间: 2010-5-3 04:37 PM
巴赫:托卡塔 / 帕蒂塔第二号/第二号英国组曲
编号:463 604-2

    阿根廷钢琴家阿格里希。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5岁首次登台演出,8岁多次参加公开演出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1955-1957年,在维也纳师从古尔达,后又在日内瓦拜帕蒂夫人和马加洛夫为师。1957年,16岁时在意大利波尔萨诺举行的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中获第一名,同年又在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1960年师从米凯朗杰里继续深造,1964年又跟阿什肯纳济短期学习。1965年在华沙第七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波兰唱片公司在现场录制了她演奏的肖邦e小调钢琴协奏曲的唱片,令其名扬全球。1967年首次到美国演出,录制了肖邦b小调钢琴奏鸣曲。1968-1969年在阿巴度指挥下与柏林爱乐乐团和伦敦交响乐团协作,录制了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和李斯特bE大调钢琴协奏曲。1977-1978年德国唱片公司邀请她录制了多部作品。

阿格里希的演奏风格浪漫豪放,被人们称为“音乐的女大祭司”。虽然她的演奏充满吉普赛人的奔放热情,但有时也具有阴沉忧郁的格调,表现出一种内在、沉思的诗意。她的技巧过人,音色铿锵有力,光彩夺人,不愧为当代杰出的女钢琴家。她喜爱舒曼、肖邦的作品,同时也演奏现代作曲家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乐曲。

作者: tangguixiang    时间: 2010-5-3 06:39 PM
图文并茂
作者: wlx    时间: 2010-5-3 08:13 PM
巴赫:第一号帕蒂塔,第三号英国组曲,第二号法国组曲
编号:447 894-2

    玛利亚·若奥·皮雷斯(Maria Joao Pires 1944- ),葡萄牙女钢琴家,出生于里斯本。4岁首次登台,6岁举行独奏音乐会,被称为神童,9岁参加里斯本国际钢琴比赛获第一名,16岁在里斯本音乐学院毕业后在柏林参加国际青年钢琴比寒获第二名,同年在李斯特钢琴比赛获第一名。随后到慕尼黑留学,师从恩格尔继续深造,1970年纪念贝多芬200周年,在布鲁塞尔举办的贝多芬钢琴比赛获第一名,从此受到瞩目。
    皮雷斯的演奏,音色极美,又善于在节奏与分句处理上表现出细微的变化,她演奏的莫扎特、肖邦都极具魅力。她和杜梅、王健一起,已形成室内乐的最佳搭档,其演绎的室内乐作品有一种清新的美感。


    第一号帕蒂塔(BWV 825):巴赫为键盘而作的这一套组曲,遗留下来有七首。其中第一首完成于1726年;此后到1731年为止陆续完成其他各曲。因巴赫把第一至第六合集成《古钢琴练习曲》中的第二卷,所以现在所称的这套组曲其实只有6首(BWV825-830)。这张唱片里面,皮雷斯演奏的是巴赫的第一号帕蒂塔(BWV 825)。Partita是意大利语,意思本是变奏曲之意,17世纪才有了组曲的意思。


    第二号法国组曲(BWV 813):是巴赫在1721至1724年左右创作的一套六首组曲(BWV812-817)中的第二首,这套法国组曲诞生的时间也大致是巴赫在科腾担任宫廷乐长的时候,也刚好是巴赫与他第二任的妻子安娜玛德莲娜新婚不久的时候。那应该是巴赫生命中最为美满幸福的一段时间,而这套法国组曲中也真的充满了温柔和甜蜜。据传这套曲子是巴赫为安娜而写的。巴赫在世时始终没有出版过这套作品,直到近百年后,这套曲子才被冠名为“法国组曲”,并且流传于世。


    第三号英国组曲(BWV 808):巴赫的英国组曲是17世纪键盘名作,根据最新考证应该写于巴赫服务魏玛宫廷时期(1708-1717)。各曲都充满协奏曲的华丽精神,具有典型的德国风格,因为巴赫将乐谱献给某英国贵族,所以称之为《英国组曲》《英国组曲》共有六号,在规模、表现力以及情感上都比巴赫的同类键盘作品《法国组曲》要庞大。这些组曲有的短小但意境广博,有的具有浪漫的气息,有的清新内敛,有的庄严肃穆。用现代钢琴来演奏这部巴洛克的复调作品更有一番迷人的风韵。

作者: flightjinn    时间: 2010-5-3 09:04 PM
原帖由 wlx 于 2010-5-3 04:15 PM 发表
巴赫的六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编号:09026-61436-2
8202
    巴赫的六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 1007-1012)是无伴奏乐曲中最早闻名于世的典范,在音乐结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上都举世无双,自1901年被卡萨尔斯"发 ...

其实,bach的大无是很重要的作品,建议对古典有兴趣的朋友试试
ps:wlx兄是不是比较喜欢decca的录音?
作者: wlx    时间: 2010-5-3 09:47 PM
没有偏好,市面卖什么CD,碰见想听的就收一些,DECCA、PHILIPS、DG等几家唱片公司的常见。
作者: wlx    时间: 2010-5-3 09:59 PM
海顿:十二首《伦敦交响曲》之一
编号:442 611-2

    在西方音乐史上,海顿是一名多产作曲家,一生中共完成了107首交响曲,68首弦乐四重奏,62首钢琴奏鸣曲,和45首钢琴三重奏,14部弥撒,24出歌剧,以及两部神剧等等作品,数量之可观,种类之广博,堪称世界音乐历史之最。海顿出生的时候,巴哈在莱比锡的汤玛斯教堂担任乐长,去世的时候,贝多芬正好出版着名的田园交响曲,整个事业发展的时间,不但横跨巴洛克晚期到浪漫乐派的初期,也经历维也纳古典乐派最颠峰的时候,影响后人甚为深厚,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海顿的十二首《伦敦交响曲》(London Symphonies, 93104),音乐形式与语法的掌握已炉火纯青,声望更因此而屹立不摇。这些乐曲风格精致、曲思丰富,一直高踞交响曲艺术的顶峰。

作者: wlx    时间: 2010-5-3 10:24 PM
柯达伊四重奏团演奏海顿的几张弦乐四重奏
Op54(编号8.550395)、Op64(编号8.550673)、Op71(8.550394)

    海顿被誉为“交响乐之父”,其实也是“弦乐四重奏之父”。许多评论甚至认为,海顿对于弦乐四重奏这种音乐形式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要超过作曲家对交响曲发展的贡献。




    “弦乐四重奏”,是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以及一把大提琴所组成的。这四种弦乐器代表四个声部,从而构成一个高中低音相当完整的小型乐团。海顿经过数十年对弦乐四重奏这一曲式的创作,逐渐确立了其基本创作技巧以及四乐章的整体构架。又经过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等一代代后辈音乐大师的完善,弦乐四重奏逐渐成为了“室内乐”的代表形态,其拥有均衡的四部合声,音色容易协调,表现力丰富,音域宽广,富于音色对比。
作者: flightjinn    时间: 2010-5-3 10:29 PM
戴维斯指挥的那套haydn伦敦交响曲共两合4cd,wlx兄都有吗?
作者: wlx    时间: 2010-5-3 10:44 PM
海顿:弦乐四重奏作品76
编号(8.550314、8.550315)


    在众多作品中比较引人瞩目是晚年的一些作品,具有代表性的则是No.75-No.80这六首。这套弦乐四重奏创作于1797年,也就是海顿写下《小号协奏曲》之后的一年。由于曾经出价转让给约瑟夫.艾尔道迪伯爵,所以有了《艾尔道迪四重奏》这样一个标题。实际上大家更熟悉其中三部作品的小标题:《五度》、《皇帝》、《日出》。d小调的No.76《五度》是因为其第一主题的主要动机为下降五度音型而得名。而降B大调的No.78被称之为《日出》,则因为整部作品体现出精神抖擞的气质而得名。C大调的No.77的第二乐章主题是著名的《皇帝赞歌》,所以被称之为《皇帝》。

    柯达伊四重奏团成立于1966年,由匈牙利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的学生组成。经过几次人员变动,柯达伊四重奏团已经成为具有匈牙利传统弦乐四重奏风格的演奏团体。他们录制了海顿的全部弦乐四重奏作品。
作者: wlx    时间: 2010-5-3 10:45 PM
原帖由 flightjinn 于 2010-5-3 10:29 PM 发表
戴维斯指挥的那套haydn伦敦交响曲共两合4cd,wlx兄都有吗?

缺第2张。
作者: wlx    时间: 2010-5-3 11:08 PM
海顿的《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
编号:420 203-2

    海顿的《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非常流行,人们对它的熟悉程度丝毫不亚于《惊愕交响曲》或者《皇帝四重奏》。它是华丽、爽朗的,充分利用了小号音色的辉煌,将整个乐思空间照亮。首乐章的青春冲动带点顶真、执著的稚气,而如歌的中间乐章,则仿佛那少年陷入沉思。在后边这个典型的海顿式的末乐章里,奏鸣曲式和回旋曲式被巧妙结合起来,将这情不自禁的欢乐表现得益发绚丽、畅美。


    本张唱片另是胡梅尔、海泰尔、斯塔米茨的小号协奏曲。

作者: flightjinn    时间: 2010-5-3 11:10 PM
原帖由 wlx 于 2010-5-3 10:45 PM 发表

缺第2张。

看来杯具了的人果然不止我一个。万恶的phillips竟然停产cd了
作者: wlx    时间: 2010-5-3 11:15 PM
在广州应该还可找到,再不然只能等DECCA再版,现已有DECCA再版的PHILIPS唱片,只是网上价格比原来的价格高
作者: wlx    时间: 2010-5-4 05:40 PM
海顿:《第一、二大提琴协奏曲》,鲍凯里尼:《大提琴协奏曲》
编号:7243 5 66948 2 8

    《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作于1765-1767年之间,当时正在艾斯特哈萨城堡供职的海顿正是三十多岁风华正茂的年纪,并且刚刚成为尼古拉亲王艾斯特哈吉宫廷乐队的乐长。因此,这部协奏曲既带有青年海顿明快、优雅、幽默的风格特征,在艺术上也是比较成熟的。同代人莫扎特和贝多芬都没有写过大提琴协奏曲,所以海顿的这部作品堪称当时大提琴协奏曲中的代表作品。
    相比热情的第一号协奏曲,《D大调第二大提琴协奏曲》并不知名,但却是绝对不能忽略的。这部作品作于1783年,和C大调协奏曲不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在音乐风格上也有相当大的差别。据说这部作品是为海顿当时供职的艾斯特哈吉乐团中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克拉夫特所写的。整部作品充满着温婉、柔和的气质,显示出海顿温情的一面。
    杜普蕾是英国女大提琴家,1945年1月26日出生,5岁学琴,十六岁举行首次独奏。1965年,20岁的杜普蕾演奏艾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一举成名。1971年,她罹患一种罕见的病魔-综合硬化症,手指开始失去知觉,1973年仅仅28岁时,无奈别离了挚爱的音乐舞台,退出乐坛。之后她试图教授音乐,但最终病情加重,于1987年10月19日病逝于伦敦家中,享年42岁。
    杜普蕾是一位天才横溢、具有独特气质的大提琴家,她的恩师罗斯特洛波维奇曾说:“杜普蕾是下一代唯一可以承接、甚至超越我的大提琴家”。她的演奏全身心地投入,洋溢着自然的情感、饱满的激情、充沛的活力、丰富多彩的想象力、深刻的洞察力。她的琴声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来,强大的感染力让人无法不伫足倾听,将我们带入另一个精神世界,感受至纯的美丽与悲愁。正因为如此,在她过世了20多年后,依然为世人聆听和怀念。

作者: wlx    时间: 2010-5-4 05:59 PM
博凯里尼《吉他五重奏》
编号:438 769-2

    博凯里尼,意大利作曲家。1743年2月19日生于意大利卢卡(Lucca)。幼年随父学习音乐。13岁开始作为大提琴手登台演出。14岁被送到罗马学习。回到卢卡后作为大提琴手加入市中心管弦乐团。不久创作和演奏都获得很大成功。1767年到法国旅行演出。1769年移居马德里,演出虽不太成功,但受到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的赏识任命为宫廷作曲家。1797年重返西班牙,后因没有赞助人而贫穷潦倒,1805年5月28日逝世于西班牙马德里。
    他的作品继承了意大利的器乐传统,旋律优雅,力度富于变化。
作者: wlx    时间: 2010-5-4 06:08 PM
DECCA的一张巴洛克音乐选集
编号:472 572-2

作者: wlx    时间: 2010-5-4 07:36 PM
莫扎特的三首交响曲
PM1008-2

   

[ 本帖最后由 wlx 于 2010-5-5 01:56 AM 编辑 ]
作者: wlx    时间: 2010-5-4 07:48 PM
莫扎特降E大调小提琴与中提琴交响协奏曲 - K.364
编号:415 486-2

    莫扎特的小提琴与中提琴交响协奏曲是他年轻时期的优秀作品,1779年完成于萨尔兹堡,但是直到莫扎特逝世十年后才被发现。乐曲分为三个乐章,第一及第三乐章充满愉悦的气氛,而第二乐章则以小调写成,有种略带忧愁的美感。演奏家可以在这部作品中表达极为宽广的情绪,或喜或忧,当然这部作品也是考验合奏技巧的试金石,旋律又极优美,因此能得到许多音乐家及大众的喜爱。有评论家认为,此作品是—种真正富于交响性的音乐。莫扎特做到了将最大限度的技巧性(意思是,再过分便流于炫技了)和最高度的音乐表现融而为一,使二者互不妨害而相得益彰!



作者: wlx    时间: 2010-5-4 08:02 PM
莫扎特五首小提琴协奏曲全集
编号:438 323-2

    这张唱片收录格鲁米欧与戴维斯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共同演绎的莫扎特五首小提琴协奏曲的全集。在莫扎特所有作品中,器乐协奏曲称得上款款精品。对于这五首协奏曲的演绎,法比学派大师格鲁米欧的成就长期以来无人可与之匹敌。格鲁米欧的风格最适合演奏莫扎特的作品,其中第五协奏曲第一乐章激昂的主题,格鲁米欧拉得雄浑有力,音色炽烈。这套唱片久负盛名,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片。“企鹅”评价三带花。


大卫版的莫扎特第四、第五小提琴协奏曲
编号:7 64868 2



作者: wlx    时间: 2010-5-4 08:19 PM
布伦德尔演奏的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
编号:442 269-2

编号:PHCP-24033

    钢琴协奏曲是莫扎特最重要也是最富有成就的体裁,假如18世纪没有莫扎特,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在他那个时代,他在钢琴协奏曲领域没有一个竞争对手,哪怕是海顿。他的钢琴协奏曲不但确立了18世纪协奏曲的新标准,而且也是他一生全部创作活动的显著代表。莫扎特为钢琴协奏曲树立起的至高无上的标准一直影响到19世纪,无人能够超越,贝多芬也不过在这个领域与他并驾齐驱罢了。

作者: wlx    时间: 2010-5-4 08:57 PM
内田光子演奏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
编号:468 918-2

作者: wlx    时间: 2010-5-4 09:18 PM
谢霖和海布勒演奏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鸣曲之一

编号:462 185-2

    小提琴奏鸣曲是莫扎特音乐作品中的精华,谢霖和海布勒都是演绎莫扎特的翘楚,谢霖的小提琴声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琴声纤细质感很强柔美动情。而海布勒的钢琴弹得纯真端庄,如习习之风扑面而来,又如潺潺流泉随势而走。两位艺术家的清纯演奏风格,使得这个1969、1972年的录音具有了一种难言的魅力。


Henryk Szeryng 谢霖(1918-1988)
    墨西哥藉波兰小提琴家,曾先后从黑斯、弗莱什与蒂博学琴,1933年举行首次独奏会,之后开始全球性的巡回演奏.二战期间,谢霖共为盟军演奏300多场,1946年他第一次到墨西哥演出,就迷上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于是入墨西哥籍.而且在墨西哥大学音乐系任教.谢霖是最出色的少数几个能真正让小提琴优雅地歌唱的演奏家之一,他的演奏优雅富有诗意,又兼具对深度的表达.他演奏的布拉姆斯协奏曲与巴赫的协奏曲、《6首独奏奏鸣曲与帕蒂塔》都足以窥见这种极浓厚的艺术底蕴。他演奏的莫扎特的奏鸣曲,也能摸到莫扎特深层那种神秘而又迷人的神髓。
Ingrid Haebler 海布勒(1929- )
    奥地利女钢琴家,父母为波兰人,11岁在萨尔茨堡公开演奏,在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学习,后进维也纳音乐学院、日内瓦音乐学院、巴黎音乐学院深造是玛格丽特·隆班上的学生.1952年参加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获二等奖,1954年参加慕尼黑国际钢琴比赛和日内瓦舒伯特钢琴比赛,均获一等奖.海布勒的演奏追求一种清新、清纯的效果,追求音色的微妙层次区分与音阶性经过句中颗粒型音色的效果.海布勒好像天生是为演奏莫扎特而出生的,她从小在莫扎特的氛围中长大,她演奏的莫扎特,无论是协奏曲、奏鸣曲还是小品,都被认为是最有味道的莫扎特。她所演奏的舒伯特全套奏鸣曲以及与格吕米奥三重奏团合作的《鳟鱼》,也被认为是最有味道的舒伯特。



作者: wlx    时间: 2010-5-4 09:43 PM
哈丝姬尔、葛罗米欧合作的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
编号:412 253-2

    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鸣曲是哈丝姬尔晚年与年青的葛罗米欧合作最令人倾倒的录音。比利时学派的葛罗米欧以典雅绮丽的诠释与哈丝姬尔的质朴自然珠联璧合,平和的应答、默契的配合、相互的烘托,将莫扎特音乐中的和谐美表现到了极致,两人没有耀目的炫技、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只有两颗心灵在遥相呼应的心语。

    几乎终生与疾病相伴的哈丝姬尔,1895年出生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4岁丧父后被母亲带到维也纳。她自幼就表露出卓越的音乐天赋,6岁开始学钢琴,7岁时又随理查罗伯特学小提琴。1905年,年仅10岁的哈丝姬尔在巴黎举行了首次独奏会,并在翌年被当时任巴黎音乐学院院长的作曲家福雷接收进该校学习。1907年又进入科尔托开设的大师班,科尔托非常欣赏哈丝姬尔的艺术天赋,并准备了大批曲目供她学习,不料哈丝姬尔只用了短短的几个月便全部弹好了。
  1910年,15岁的哈丝姬尔离开巴黎音乐学院,开始以职业钢琴家身份在法国、罗马尼亚、意大利与瑞士等地进行巡回演出。她所到之处皆获得好评,布索尼、帕德列夫斯基等当时的琴坛名流对她也大加赞赏。可惜天意弄人,1913年正当花样年华的哈丝姬尔春风得意之时却患了硬化疾,使她在四年的时间里要常常卧床休息不能弹琴。母亲过世后她还要负担起照顾妹妹的生活担子,因此不得不以教琴为生,直到1921年才恢复公开演出。但孱弱的身体已令她难以驾驭那些需要消耗大量体能的作品,于是她逐渐将精力集中到诸如莫扎特等不太耗体能的曲目上来,并向室内乐方向发展,那时着名小提琴家乔治·埃内斯库、伊萨依和大提琴家卡萨尔斯都曾是她的好搭档,与葛罗米欧的合作,则是她生命中最后放射出的一道霞光

作者: wlx    时间: 2010-5-4 09:53 PM
卡尔•贝姆分别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和柏林爱乐乐团演奏四首莫扎特《小夜曲》。
编号:453 076-2

    莫扎特时任萨尔茨堡宫庭乐长时,为了宴会、演出的需要创作了多首著名的小夜曲,小提琴主奏声部旋律流畅,一如莫扎特天才横溢的性格,自由开阔,这样的音乐,像涓涓细流,沁人心脾,让人在清幽的意境中获得美的感受。

作者: wlx    时间: 2010-5-4 10:54 PM
莫扎特:弦乐二、三重奏
编号:454 023-2

作者: wlx    时间: 2010-5-4 10:57 PM
莫扎特钢琴三重奏
编号:446 154-2

作者: wlx    时间: 2010-5-4 11:00 PM
莫扎特管乐协奏曲
编号:466 247-2

作者: wlx    时间: 2010-5-4 11:06 PM
莫扎特长笛与竖琴协奏曲
编号:437 530-2

    这首《C大调长笛和竖琴协奏曲》K299/297c,作于1778年4月。那年莫扎特22岁,在法国巴黎结识了当时有名的长笛演奏家——驻伦敦的法国大使济尼公爵,公爵的女儿是一位竖琴演奏家,也是莫扎特的学生。此曲是1778年莫扎特应公爵及其女儿之邀而创作,让公爵父女在公爵女儿结婚庆典上共同演奏,旨在表达其父女的感情良好。此曲是一部祝贺用曲,既典雅又具有生动的表情。这部协奏曲既是长笛与竖琴完美绝伦的组合又是二重协奏曲题材的典型样板之一,时至今日它仍然是长笛和竖琴曲目中的佳作。它实际上是二重奏,是两个富有表现力的独特的乐器的相互倾诉和与交响乐队的倾诉
作者: wlx    时间: 2010-5-5 12:06 AM
卡拉扬指挥贝多芬的第一、第二、第三(英雄)、第九交响曲

编号:439 001-2

编号:439 002-2

编号:439 006-2
作者: wlx    时间: 2010-5-5 12:41 AM
布鲁诺·瓦尔特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的贝多芬第四、第六(田园)交响曲

编号:SMK 64462

编号:MYK 36720
    第六号交响曲《田园》,本曲大约完成于1808年,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由作曲者亲自命名为《田园交响曲》,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这部作品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与贝多芬的第五号交响曲同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
    布鲁诺·瓦尔特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被美国TAS评为发烧名片,听来是非常感人和过瘾的,历来被看作是最佳版本之一 相比其他的交响作品,“田园”是比较特别的一部,而这个版本历来是古典发烧友的点藏。在我们的印象中充斥了太多的“战士,贝多芬”,“神,贝多芬”,而“田园”勾勒出的是另一个贝多芬——一位闲庭漫步在乡间小道的学者。人不可能永远作暴风雨,平静的大海依然充满玄机——瓦尔特很好地把握到了平静舒缓中所蕴涵的那份玄机,流动的乐句成了个人气质的最好体现——是瓦尔特的,也是贝多芬的。

作者: wlx    时间: 2010-5-5 01:04 AM
卡洛斯·克莱伯版贝多芬的第五(命运)、第七交响曲

编号:447 400-2
    卡洛斯·克莱伯的录音虽然用十个手指便可以数完,但是在爱乐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却是无可替代的。如果说富特文格勒、卡拉扬分别代表了50年代与60年代的名演,那么70年代的「命运」代表性演出绝对非克莱巴莫属。克莱巴为音乐注入了非凡的精力与生命力,无论何时都充满了跃动的音符。
    卡洛斯·克莱伯曾指挥1989年和1992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富特文格勒版的第五。


编号:TOCE-3004

[ 本帖最后由 wlx 于 2010-5-5 01:07 AM 编辑 ]
作者: wlx    时间: 2010-5-5 01:36 AM

贝多芬、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

编号:09026-68980-2

贝多芬、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
编号:447 403-2

贝多芬: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作于1806年,是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自古以来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这首乐曲旋律柔美、格调高雅、规模宏大,颇具王者风范。然而,本曲在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前,也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考验。本曲初演以后,几乎没有人再对它回顾,本曲的华彩乐段,并不像钢琴协奏曲那样由贝多芬亲自谱写,而是留给各式各样的演奏者谱曲,其中较常采用的有约阿西姆、奥尔和克莱斯勒等的手笔。当年贝多芬作曲时,正值他与他的学生,匈牙利的伯爵小姐勃伦斯威克产生了深深的爱情,并在她家的庄园度过了快乐的夏天。他一生中这"最明朗的日子的香味"便渗透在贝多芬这部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中。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作于1838-1844年间,于1845年首次上演。与贝多芬的 D大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和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整部作品充满了柔美的浪漫情绪和均匀齐整的形式美,小提琴的处理手法精妙绝伦,旋律优美,技巧华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不仅是门德尔松最杰出的作品,也是德国浪漫乐派诞生以来,最美丽的小提琴代表作。有人甚至认为这部作品是小提琴协奏曲的“压卷之作”。

作者: 52巡警    时间: 2010-5-5 11:05 PM
W兄强啊
作者: 马生    时间: 2010-5-5 11:24 PM
好多贝多芬   LZ听布鲁克纳的多吗?
作者: wlx    时间: 2010-5-6 09:13 PM
原帖由 52巡警 于 2010-5-5 11:05 PM 发表
W兄强啊

整理一下多年收藏的唱片,是自我的学习。
作者: wlx    时间: 2010-5-6 09:17 PM
原帖由 马生 于 2010-5-5 11:24 PM 发表
好多贝多芬   LZ听布鲁克纳的多吗?

布鲁克纳的太长,听得不多,容后介绍。
作者: wlx    时间: 2010-5-6 09:37 PM
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全集
编号:421 453-2

    帕尔曼和阿什肯纳齐,两位大师的精彩合作,带来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系列。技巧上无可挑剔,更难能可贵的是大师的演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精致,又不乏大气,带来一种别样的意境。加上出色的录音,使得该版称得上是最优秀的几个版本之一。


贝多芬:小提琴第五(春天)、第九(克莱采)奏鸣曲
编号:412 255-2

    贝多芬共作有10首小提琴奏鸣曲,其中又以第五小提琴奏鸣曲“春天”和第九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最为著名。
    F大调第五小提琴奏鸣曲“春天”,作于1800年,作品24,乐曲共有四个乐章。“春天”的名称,并非贝多芬自己所起,而是后人根据作品内容所赋予的。这部奏鸣曲属于贝多芬的早期创作,在风格上继承了海顿、莫扎特同类作品的传统,乐曲充满了青春的朝气和乐观的情绪,音乐明快而恬美,轻松而活泼,犹如绚丽灿烂的春光,乐曲虽然是在描写大自然的春天,但更是借春天的情景记录了贝多芬对生活的感受。
    A大调第九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作于1803年,作品47,有三个乐章。是贝多芬所有的小提琴奏鸣曲中,技巧表达最出色的一首,也是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奏鸣曲形式的顶峰。原本是为了当时正造访维也纳的George Bridgetower而作。之后作曲家结识了克罗采(Rodolphe Kreutzer),改为将此曲献给这位法国小提琴家,这首曲目因而得以冠名。贝多芬在一本草稿簿中描述此曲“以极复协奏曲(concertante)风格所创作的曲子,近乎一首协奏曲”,此曲庞大的规模与高超的小提琴技巧,都印证了这段描述。


作者: wlx    时间: 2010-5-6 09:48 PM
贝多芬钢琴协奏曲第四、第五(皇帝)
编号:447 402-2


    贝多芬一生共创作了5部钢琴协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作于18081809年间。前四部钢琴协奏曲首演时都是由贝多芬亲自担任钢琴声部的演奏,但是当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首演时,因为贝多芬已经基本失聪,无法胜任钢琴演奏,只能由他的得意门生、著名的钢琴演奏家车尔尼担任独奏。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后来又由17岁的李斯特在巴黎演奏而大获成功,盛名远播,倍受欢迎。
   《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又名《皇帝协奏曲》。“皇帝”的标题,不是贝多芬自己起的,是因为乐曲本身组织庞大,壮丽宏伟,使人联想到皇帝的威仪,令人肃然起敬,因此被世人称为《皇帝协奏曲》。

作者: juncool    时间: 2010-5-7 12:46 AM
好多我都有,很亲切
作者: h.k.b    时间: 2010-5-7 04:07 PM
楼主的PHILIPS DUO挺多的,看得俺眼馋啊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0-5-7 08:15 PM
楼主真“识货”,好货不断,我等只有羡慕,望继续
作者: wlx    时间: 2010-5-7 09:24 PM
都是市面常见的唱片,献丑
作者: wlx    时间: 2010-5-7 10:04 PM
贝多芬第八(悲怆)、第十三、第十四(月光)钢琴奏鸣曲
编号:400 036-2

贝多芬第二十一(华尔斯坦)、第二十三(热情)、第二十六(告别)钢琴奏鸣曲
编号:419 162-2

    这两张唱片录音极佳,由前苏联伟大的钢琴大师吉列尔斯演奏。吉利尔斯最后十年为DG所灌录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无疑是他个人一生艺术的精华所在,完美的触键和录音让我们更正确地深入贝多芬的世界。 吉利尔斯的演奏更充满了光辉的音色和力度,除了完美的技巧外,也灌注了适当的情感。
    吉利尔斯生于敖德萨,13岁入敖德萨音乐学院,1935年考取莫斯科音乐学院研究生,在涅高兹指导下继续深造。1938年获布鲁塞尔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同年毕业并留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1947年起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出,1955年成为战后第一位访问美国演出的苏联钢琴家。吉列尔斯的演奏柔和明亮、表情细致,与里希特并誉为俄罗斯钢琴学派的传人

《热情》、《悲怆》、《月光》并称为贝多芬“三大奏鸣曲”。



作者: wlx    时间: 2010-5-7 10:15 PM
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全集
编号:442 565-2

    贝多芬一生曾为大提琴与钢琴写作五首奏鸣曲和三首变奏曲,在他的五首大提琴奏鸣曲(包括早期两首、中期一首、晚期两首)中,显现各时期不同的写作风格。
    大提琴的音色天然地有一种悠悠愁绪,带点抑郁的哽咽,贝多芬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让大提琴的歌唱悲戚而感人,贝多芬的大提琴奏鸣曲被誉为是大提琴的新约圣经,首首旋律美妙,充满热情,与他的小提琴奏鸣曲一样优美。

作者: wlx    时间: 2010-5-7 10:46 PM
贝多芬三重协奏曲/勃拉姆斯双重协奏曲
编号:7 64744 2

贝多芬C大调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三重协奏曲
    《三重协奏曲》是贝多芬运用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三件乐器的组合与交响乐队相对置形式写成的一首协奏曲。这首作品原本是为答谢他的经济赞助人鲁道夫公爵而作,于1803年开始动笔,但这位公爵的琴技却实属一般,所以贝多芬别出心裁地写了这首奇特组合的《三重奏协奏曲》,其中钢琴部分是最为简单的,但小提琴与大提琴声部的演奏正好相反,技巧艰深复杂。
    在这首精彩绝伦的作品中,既有辉煌灿烂的皇者之风,又有触及灵魂的深情对话,还有极富哲理性的苍劲感,令人拍案叫绝。三种独奏乐器在技术和深度上都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大提琴尤其出色。贝多芬把大提琴这种长期被忽视的乐器提高到了同钢琴、小提琴平起平坐,平分秋色的地位,它不再是个配角,这无疑是贝多芬的独创和功劳。在指挥的带领下,管弦乐队绝佳地丰富和推动着独奏部分的发展,配合着独奏乐器将音乐中的英雄气概和豪情三倍地扩大,交响乐在此显现出一种罕见的、震人心魄的力量。
勃拉姆斯双重协奏曲
    这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最后一部协奏曲作品,作于1887年。由于勃拉姆斯精练、圆熟的作曲手法,达成了小提琴、大提琴这两种独奏乐器的精美协调以及和管弦乐的浑然一体化。曲中洋溢着勃拉姆斯晚年特有的美感及堂皇的规模与高贵的气质。此曲的独奏乐器要求有高度的演奏技巧,管弦乐部分又具有交响般的气魄。虽然三者之间,没有主属的区别,但务必由技艺卓越的、音乐性丰富的、彼此气脉相通的两位独奏者与优异的指挥家和管弦乐团合奏,才能表现出作品的美感和乐趣。

作者: wlx    时间: 2010-5-7 10:54 PM
贝多芬/舒伯特钢琴三重奏
卡萨尔斯、柯尔托、蒂博三位大师演奏
编号:5 67001 2

    钢琴家柯尔托,小提琴家蒂博和大提琴家卡萨尔斯,以其精湛的演奏,蜚声欧洲,号称黄金三重奏。
    室内乐中,钢琴与小提琴的奏鸣曲,往往是二者的对话,互诉衷肠,而弦乐四重奏更多的是整齐合一,音响平衡。钢琴三重奏这种形式,则更多的是在差异中取得统一,是在竞技中达到和谐,这就为三件乐器的发挥展开了很大空间。

[ 本帖最后由 wlx 于 2010-5-7 10:59 PM 编辑 ]
作者: wlx    时间: 2010-5-7 11:22 PM
朱利亚尼(1781-1827):第一和第三吉他协奏曲
编号:420 780-2

     莫罗·朱利亚尼(Mauro Giuliani) 被誉为是永远活着的最伟大的吉他音乐家。对于吉他音乐他所代表的意义,正如同李斯特或肖邦对于钢琴。1808年的仲夏,朱利亚尼的“大协奏曲”(op.30)在维也纳首演,从此,朱利亚尼这个名字为维也纳人所牢记,甚至当时严苛的舆论也不得不赞同吉他音乐可能有更多的表现形式,而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伴奏音乐存在。这次首演在音乐史上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划时代事件,它也是世界上首部吉他协奏曲。
作者: wlx    时间: 2010-5-7 11:53 PM
帕格尼尼(1782-1840):小提琴协奏曲

编号:415 378-2

编号:423 370-2

编号:423 578-2
    帕格尼尼是18、19世纪意大利超技小提琴的鼻祖,其火花四溅、神乎其技的演奏技巧前无古人,被认为是“魔鬼的化身”。在创作方面,帕格尼尼也是一位惊世天才。他的24首随想曲就被不少伟大作曲家借用主题,写下变奏曲,广为流传。而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由于具有意大利式的优美明快曲风、如歌般的旋律和鲜明而富创意的戏剧性效果,更是成为后人雅俗共赏的经典。
    阿卡多是当代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指挥家,1956年毕业于那不勒斯音乐学院,而从1955年开始,他就在各种国际小提琴比赛中频频获奖,其中最为值得称道的是1958年获得的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的大奖。阿卡多的演奏曲目涵盖了从维瓦尔第、巴赫直到当代作曲家的极为广泛的作品。当然,他最为擅长的还是帕格尼尼的作品,比如他经常演出并几次录制的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和协奏曲。
作者: wlx    时间: 2010-5-7 11:59 PM
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随想曲
编号:8.550717

    帕格尼尼的一生不仅充满传奇,几乎是空前绝后的小提琴技艺,更为之添上了不少神话色彩;他所写的无伴奏小提琴作品二十四首随想曲,当年更被认为除帕格尼尼以外,无人能够演奏。
    帕格尼尼的廿四首随想曲,给和他同时代的作曲家带来不少创作灵感,著名的如布拉姆斯、舒曼、李斯特,都曾将部份乐曲改编为钢琴曲,和配上钢琴伴奏。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十四首,采用主题加变走形式写成,该曲的主题便曾引发不少作曲家的灵感,布拉姆斯便借用该主题写成《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拉赫曼尼洛夫则以之写成《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而李斯特则将第六首编为《帕格尼尼练习曲》的第一曲。

作者: wlx    时间: 2010-5-8 12:11 AM
帕格尼尼小提琴吉他二重奏
编号:437 837-2

    格兰-索尔舍在瑞典东部的Kalmar长大。他从7岁起开始学习吉他,1965年到1970年间在Kalmar Municipal School of Music学习。Gran Sllscher1973在Kalmar首次登台演出,并且在1975年首次出现在瑞典的电视节目中。1978年他赢得了巴黎国际吉他大赛(Concours Internationale de Guitarre in Paris)的冠军。这使得Gran Sllscher有机会在着名的DG公司录制唱片。
    吉尔-沙汉姆美国犹太裔小提琴家,1972年随全家迁回以色列定居,7岁在耶路撒冷的拉宾音乐学院随塞缪尔·伯恩斯坦学琴,两年后应邀为斯特恩、米尔斯坦和谢霖等人演奏.1980年接受迪蕾、艾勒曼等人指导,第二年仅10岁举行第一场独奏音乐会,1982年获克莱芒比赛一等奖,进朱利亚德学院真正拜迪蕾为师. 1992年举行在卡内基音乐厅的独奏音乐会,从此真正成名.沙汉姆是年轻的小提琴家中,目前因唱片公司的推广而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他属于炫技型的演奏家, 有精湛的技巧,在表现技巧型(如帕格尼尼)和现代气息的作品(如普罗科菲耶夫)时,有相当的特色。

作者: wlx    时间: 2010-5-8 12:16 AM
魔鬼的颤音
编号:449 858-2


    专辑收录了10余首帕格尼尼的作品,有名的大概都在其中了。早年的阿卡多火爆生猛,手中名琴迸发出的琴声华丽雄壮,光辉甜美,令人难以忘怀。这是DG皇牌录音师Gunter Hermanns亲自所录的杰作之一。碟中独奏部分音色通透,琴声细节分明、空气感强,片中小提琴和打击乐的高频泛音极为丰富,足以试出音响系统中的任何瑕疵。

作者: wlx    时间: 2010-5-8 12:39 AM
卡尔·韦伯
序曲集

编号:419 070-2

    卡尔·韦伯(1786-1826)德国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
    卡尔·韦伯的作品有着浓厚的德国色彩,他的音乐处处描写德国大地与森林之美,独特的器乐与和声效果,常能触及听众的心灵深处而使身受感动,后背作曲家如“瓦格纳”、“舒曼”、“柏辽兹”与“德彪西”都钦佩他模仿他的这种浪漫气息,他确立了十九世纪初期浪漫乐派的风格。

作者: wlx    时间: 2010-5-8 01:09 AM
罗西尼:序曲集
编号:419 869-2

罗西尼6首弦乐奏鸣曲
编号:443 838-2

罗西尼(1792-1868)意大利作曲家。
罗西尼的《弦乐奏鸣曲》属于绮丽华美的室内乐作品,音乐清新,旋律优美,非常悦耳动听,是适合大众欣赏的古典美乐。

作者: wlx    时间: 2010-5-8 11:50 AM
Franz Schubert (弗朗兹·舒伯特)1797年1月31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828年11月19日逝于奥地利维也纳。
    舒伯特的创作生涯虽然很短暂,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600多首委婉动听的艺术歌曲,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耀眼的光辉,在音乐史上被誉为“歌曲之王”。其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野玫瑰》、《圣母颂》、《菩提树》、《鳟鱼》、《小夜曲》、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等;另有18部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作品。
舒伯特第五、第八(未完成)、第九(伟大)交响曲
编号:445 424-2

第八号交响曲《未完成》
    作品作于1822年,时值舒伯特25岁,但直到43年后乐谱才被发现,并于1865年首次公演。本交响曲唯有第一、第二两乐章拥有完整的曲谱,第三乐章只有九小节改编为管弦乐曲,其它部分仍停留在钢琴曲谱的形态,第四乐章则连草稿都没有。但第一、第二两个乐章无论在形式上或感情处理上,都能搭配得天衣无缝,整个内容至此已表达得十分完整,再加任何诙谐曲乐章或终乐章,均有画蛇添足的感觉。所以,此曲在形式上虽然未完成,但实际上是完整无缺的,并因此而显得结构新颖,这恐怕是作者始料不及的。此曲不仅是舒伯特交响曲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浪漫音乐的一部绝世佳作。它抒发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忧伤情绪充满了整个乐曲。透明清纯、优美丰富的旋律,不加装饰和声和音色,这种作曲手法非常新鲜,这是此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的重要原因。
C大调第九交响曲“伟大”
    舒伯特的第九“伟大”交响曲代表他在音乐创作上的最高成就,这首划时代的巨作充分表现了舒伯特旺盛的创作生命力,在整部作品里面,全曲似乎笼罩在一种魔力之中,如潮涌来的音乐不断亮出一道道风景;一条清溪推动着我们迎来那随着配器而不断变化而呈现的万千色彩,作为音乐特征中的那些美妙旋律都被令人难以置信的、但是又极其妥当的安排在这部让人叹为观止的交响曲中了......



作者: wlx    时间: 2010-5-8 12:06 PM
“鳟鱼”五重奏
编号:475 7574

    舒伯特的室内乐中,被认为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弦乐五重奏,而这首《鳟鱼》五重奏(OP114号),则是他所有的室内乐作品中最著名、最受人喜爱的一首。这部作品旋律优美,充满明朗靓丽的光泽,洋溢着生命的无限活力,令聆听者难以忘怀。
    由于作品的第四乐章是根据舒伯特创作的歌曲《鳟鱼》的主题而写成的变奏曲,所以这部作品被世人称为《鳟鱼》五重奏。《鳟鱼》五重奏写于1819年,当时舒伯特仅仅22

作者: wlx    时间: 2010-5-8 12:18 PM
舒伯特阿佩乔尼奏鸣曲
编号:443 575-2

    吉他形大提琴(Arpeggione)是1823年维也纳人施陶费尔(Georg Staufer)发明的弦乐器。琴上有张弦六根,调音也与吉他相同,但却用弓拉奏。也可说是吉他和大提琴的混合体。因为演奏这种乐器十分困难,故从发明至今都无法流行起来。现代演奏大多用大提琴或小提琴结合钢琴来取代。
    1824年舒伯特创作这首a小调吉他形大提琴奏鸣曲(Sonata for Arpeggione D.821),又译阿佩乔尼奏鸣曲。舒伯特就是特别为吉他形大提琴(Arpeggione)和钢琴共鸣而写的,也是唯一一部这件乐器作品。若无此曲,这一乐器可能已被世人遗忘。舒伯特的这一奏鸣曲今日演奏家们大多用大提琴演奏。虽然六根弦的Arpeggione换成了四弦的大提琴,但大提琴的演奏手法基本上可以保证演奏者能把原作六弦琴的音色表现出来。而且时至今日,舒伯特的这部奏鸣曲也成为大提琴演奏曲目中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

作者: wlx    时间: 2010-5-8 12:35 PM
舒伯特《冬之旅》
演唱:菲舍尔-迪斯考
编号:447 421-2

    舒伯特的《冬之旅》是在去世前一年(30)创作的跟《美丽的磨坊少女》一样也是根据威廉·缪勒的诗所谱曲。由24首歌曲组成,是舒伯特毕生的呕心巨著。舒伯特形容这部作品充满忧郁、凄凉的气氛,是“一套令人颤栗的歌曲”。这部声乐套曲叙述冬天里一位失恋者的孤独旅行,充满悲凉和迷惘,却有着揪心的美。才30岁的舒伯特就写出了这样一幕人生晚景。果然第二年他就去世了,仿佛是有预感似的
    整部作品共由24首歌曲组成,歌词也是威廉·缪勒的诗作,从这些小标题以及它们的排列次序上,你或许已经可以看出个大概,这里面讲的故事,是怎样的来去、怎样的始终。旅途是怎样的孤寂、阴冷,心情是怎样的苦楚、迷惘……舒伯特的歌曲不光美在演唱,钢琴伴奏也同样重要,等于是人声和钢琴的二重奏。只有两者合作相得益彰,这部作品才能算是成功。因此许多著名的钢琴家都有过与大牌歌唱家合作此作品的录音。
    德国男中音菲舍尔-迪斯考可以说是德语艺术歌曲的忠实仆人,他一生所录的艺术歌曲唱片,总数可达数百,从巴哈、莫扎特、舒伯特、贝多芬、布拉姆斯、舒曼、李斯特、到理查德史特劳斯、马勒,几乎每一人的每一首男中音艺术歌曲都至少录过一遍,其数量之丰、着墨之深,可以说是德意志古艺匠精神的具体呈现。他用毫不荒废时日的刻苦精神,在艺术中寻找到一片自给自足的天地,完全不受现代大众娱乐的诱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沈浸在自己所选择、专擅的艺术耕耘,换来的是自己手中艺术的精致和完美呈现。


[ 本帖最后由 wlx 于 2010-5-8 12:36 PM 编辑 ]
作者: wlx    时间: 2010-5-8 09:54 PM
舒伯特:第十二、第十三(罗莎蒙德)、第十四(死神与少女)、第十五弦乐四重奏
演奏:意大利四重奏组
编号:446 163-2

    其中第十四最出色也最著名,它的第二乐章用了作者此前所作歌曲《死神与少女》的旋律作为一套变奏的主题,所以有此别名。
舒伯特:三重奏全集
编号:438 700-2

    这张专辑收录了舒伯特仅有的二首弦乐三重奏和全部钢琴三重奏。舒伯特的三重奏结构庞大,蕴含着诸多动听的旋律,与他的《鳟鱼五重奏》以及《死神与少女》四重奏一样,都是非常优美的作品。CD2-6是别名为夜曲的降E大调钢琴三重奏,柔板,这曲只有一个乐章。是舒伯特的遗作,这段柔板也非常优美动听。
作者: wlx    时间: 2010-5-8 10:12 PM
舒伯特:C大调流浪者幻想曲/舒曼:C大调幻想曲
编号:447 451-2

舒伯特:即兴曲、音乐的瞬间
编号:458 139-2


作者: wlx    时间: 2010-5-8 10:29 PM
小提琴吉他二重奏
编号:471 568-2G

    这张唱片是改编舒伯特的作品为小提琴与吉他演奏。此专辑包括了舒伯特的14部作品,曲目范围从大型作品(D大调奏鸣曲)到迷人的小步舞曲系列、被改编的民谣抒情歌曲以及音乐的瞬间,甚至还有一首大型作品“阿佩乔尼”奏鸣曲。

    专辑中几乎所有的曲子都是非常优美好听的,抒情的气氛充斥着整张唱片,当然技巧的含量一点也不含糊。特别是“阿佩乔尼”奏鸣曲,原本就是舒伯特写出的为大提琴和钢琴的最完美作品,听了被改编成吉他和小提琴的演奏后,感觉更是把这种如胶似漆的意境融合进了如梦似画的梦幻中。一组15首的德国舞曲,把德国乡间的美丽景色镶嵌在了一段段动人的旋律中。当然,你在专辑中还能够听到几首非常熟悉的小品,最著名的《小夜曲》、《圣母玛丽亚》也在其中。

作者: wlx    时间: 2010-5-9 04:21 PM
柏辽兹(1803-1869):幻想交响曲
编号:09026-68979-2

    《幻想交响曲不仅是柏辽兹个人的代表作更是音乐史上极为重要的交响乐作品。此曲极富独创性,特别是在音乐中直接引入了标题意义。本曲问世之后,一时造成了极大的轰动。柏辽兹具有多愁善感的性格,其带有病态的梦想和燃烧着的热情,使他摆脱了形式上受约束的古典交响曲,而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风格。他不像门德尔松那样引用客观的标题,而是大胆地使音乐成为标题的附属品,并在这一交响曲中构成了自传式的内容。全曲在结构、和声与旋律方面都存在着大胆的创新,由此开创了自由浪漫主义音乐的道路
  作品的副标题为“一位艺术家生活中的一段插曲”,于1830年在巴黎音乐学院首演。在本曲的曲首,有一篇介绍性的文章,其大意如下:一位带有病态、神经衰弱、想象力丰富而尖锐的年轻艺术家,因为失恋而服下鸦片自杀,但因服用量过少而未能致死,在昏迷中他梦见一连串离奇荒诞的事物。在本交响曲中,这位青年艺术家所爱恋的女性是以一个固定的旋律呈现出来的。本曲在艺术手法方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固定乐思”(或“固定观念”)的连用。为了艺术表现上的需要,作曲家频繁使用了畸形、变通的手法。

    全曲共分为五个乐章,每一个乐章都附有作者自己加上去的标题:
    第一乐章 “梦、热情”:形式上是拥有极长的最缓板序奏的奏鸣曲序奏用以表现年轻艺术家尚未遇见心上人之前,内心的不安与憧憬。
    第二乐章 “舞会”:根据作者的注解,本乐章是表现他在一个热闹非凡的舞会中,发现了他所爱的人。乐曲为圆舞曲形式,在交响曲中引入圆舞曲在当时可谓破例。
    第三乐章 “原野风光”:一个夏日的黄昏,在原野上聆听两个牧童相和吹出的笛声。内心里虽然燃烧着微薄的希望,但“万一她背叛我”的恐惧与不安,更刺痛了年轻艺术家寂寞的心。此后只剩了一个牧童的笛声,不再有人应和。夕阳西下,最后只有无边的孤独与静寂。
  第四乐章 “走向断头台”:他杀了爱人,被判死刑,走向断头台。在最后的瞬间,爱人的身影在他的眼前闪现,但是死神很快将她驱赶得无影无踪。
    第五乐章 “魔鬼的晚会之梦--魔女的回旋曲”:他看见来参加自己葬礼的一些妖魔鬼怪和令人毛骨竦然的魔女在跳舞。就在这中间,他的爱人出现了,她已经变成了一个气质全失的妓女模样。之后“末日经”响起,以后魔女之舞与“末日经”持续并行,由弦乐器的回旋主题与管乐器的“末日经”同时演奏以构成。随后是不安的弓木敲奏声,至此乐曲更加激昂、奔放,最后以狂乱的形态结束全曲。

柏辽兹:哈罗尔德在意大利
编号:416 431-2





[ 本帖最后由 wlx 于 2010-5-9 04:38 PM 编辑 ]
作者: wlx    时间: 2010-5-9 05:23 PM
门德尔松(1809-1847):第三(苏格兰)、第四(意大利)交响曲
编号427 670-2

    《第三交响曲》(苏格兰),作于1830-1842年间,而其创作灵感始于1829年5月,应伦敦爱乐协会之约首赴英伦之时。此年7月,门德尔松到苏格兰,在爱丁堡霍里路德古堡遗迹诞生了创作此曲的灵感。他在信札上曾写道:“日近黄昏时,我们来到霍里路德堡,玛丽女王居住、恋爱的地方。那里值得一看的是爬上迂回的楼梯后,可看到一间小屋。当年追踪者爬上楼梯,在这里发现李吉奥,硬将他从屋里拖出,在隔了3个房间的拐角处将他杀死。四周的东西已经朽坏了,从中还可以望见蓝色的天空。我今天就在这间古老的房子里,找到了《苏格兰交响曲》的灵感。”门德尔松所说的古堡典故为,1566年3月9日夜深得女王幸宠、被称为 “外交顾问”的意大利乐手维多·李吉奥被一群贵族所杀。这首作品呈献给维多利亚女王,即霍里路德古堡主人——苏格兰女王玛丽的第九代孙女,1842年3月3日,由门德尔松自己指挥爱乐乐团首演

    第四交响曲(意大利)作于1831-1833年,1833年5月13日由伦敦爱乐协会首演,门德尔松亲自指挥。这部作品是在意大利期间创作的,其中采用了一些意大利民间素材,所以门德尔松自己称它为“意大利交响曲”。
门德尔松E大调弦乐八重奏/贝多芬管乐七重奏
编号:421 093-2

    门德尔松E大调弦乐八重奏 ,创作于1825年,是送给他们家的好友——小提琴家爱德华·里兹23岁作为生日的礼物。他这首八重奏和《仲夏夜之梦》序曲的完美成功使他在以后22年的作曲生涯中再无法超越。
    贝多芬的管乐七重奏也是作曲家较早期的室内乐作品,它以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手法写就,风格上类似嬉游曲。作品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外加单簧管、圆号和低音管等7件不同的乐器来演奏。作品共分6个乐章,如歌的慢板、灿烂的快板、主题变化多端的行板、活泼的谐谑曲,应有尽有,说明乐圣这部早期的室内乐作品就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邃的内涵。




作者: wlx    时间: 2010-5-9 05:48 PM
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
编号:7 47163 2

    1826年,17岁的门德尔松为莎剧《仲夏夜之梦》所作序曲,既是一首为他带来最初荣誉的单独作品,也是他后来为整部《仲夏夜之梦》配乐的名副其实的序曲。
    在文学作品里写梦境故事,无论中国、外国,都可说源远流长了而写梦境的音乐,认真算起来倒并不很多。当然你也可以说一切好的音乐听起来部是似梦非梦的。梦的恍惚,梦的游移,梦中充满奇谲的诱惑,甜蜜而迷茫,在这整部包括原先的序曲在内的戏剧配乐中,构成了音乐表现的主体。听过这部配乐,我猜你会很长时间都在回味着它,就像你本人刚从一个美好的梦中醒来时那样。它也真算得上是门德尔松最迷人的曲子了,其中许多乐段美妙、可爱很让他少年得志的序曲之外,还有那真正是妙不可言的谐谑曲、天真美丽的女声二重唱和童声合唱、庄重高贵的婚礼进行曲等等。显然门德尔松自己也深深陶醉于他所独创的这种梦境音乐,以及在那里面飘游着的小精灵们,这才好解释何以在写了序曲的17年后,他还要再写整部配乐,而且还在他的其它作品譬如小提琴协奏曲)里一再出现像这样的轻盈、飘忽的美妙曲趣。

作者: wlx    时间: 2010-5-9 05:55 PM
门德尔松:无词歌
编号:453 061-2

    门德尔松虽然是一位天才的的钢琴家,但他的钢琴作品并不多,其中最受欢迎的大概就是这部《无词歌》,这是一部歌唱性旋律,又有伴奏声部衬托的钢琴独奏套曲,共8集,每集6曲,合计48曲。它们与传统奏鸣曲完全不同,都是即兴式的、无拘无束的短曲,最短的不到一分钟,最长的也不过4分钟。它们集中体现了门德尔松的浪漫主义气质,首首精致典雅、隽永含蓄,旋律清新优美,手法简洁精练,充满诗情画意,像是一朵朵月光下盛开的小花,清香宜人,完全可以当作小品听。其中很多首被改编成小提琴、大提琴、长笛、竖琴等各种器乐小品来演奏,如《春之歌》、《威尼斯船歌》、《纺纱曲》等。

作者: wlx    时间: 2010-5-9 06:19 PM
    肖邦(Chopin,1810-1849)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在七岁时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他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肖邦: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
编号:459 684-2

肖邦《第1钢琴协奏曲》
编号:449 719-2

    肖邦《第1钢琴协奏曲》E小调,OP.11,作于1830年,由18301010日首演。肖邦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对这首作品有以下说明:“新协奏曲的慢板乐章是E大调,我并不特别要求此部分强劲的力度。我是以浪漫、平静、略含忧郁的心情作了这首作品,必须非借此让人产生像是在眼望着一个能引起无数快乐的回忆那样的印象不可。比如像是美丽的春天的明月良宵那样的印象。”这首作品呈献给钢琴教师卡尔克布伦纳(Kalkbrenner1788-1849
    阿格丽希是一位有着特立独行性格、超凡钢琴技巧(甚至男性钢琴家也比不上她)、绝佳视谱能力和记忆力的音乐家。首先是她的钢琴演奏技巧高超过人,其中最赢人的一张王牌就是“快”!不仅读谱快、视奏快、拿下一首作品的周期快,更绝的还是手指的速度快。弹李斯特的奏鸣曲,左手的八个八度,她用不了一秒钟即可弹完。十六岁就获得布梭尼和日内瓦钢琴大奖、二十三岁就得到华沙萧邦钢琴大赛特别奖和冠军。这是为什么她最早在DG灌录的唱片正是这首萧邦的钢琴协奏曲。在本片这两首协奏曲中,阿格丽希得到当时正值盛年的阿巴多的绝佳乐团领导,在这位指挥家清晰的指挥技巧和控制力之下,这两首曲子以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就快速地录完,堪称演奏家惊人合奏技术和精准度的最佳范例。

[ 本帖最后由 wlx 于 2010-5-9 08:02 PM 编辑 ]
作者: wlx    时间: 2010-5-9 08:07 PM
肖邦:夜曲
编号:452 579-2

    夜曲(Nocturne)的语源系拉丁语NOX所演变,罗马时代“夜神”之意。夜曲的音乐形式,系爱尔兰的音乐家费尔德(Filed 1782-1837)所制,在低音部和弦伴奏下,高音部奏出夜的寂静,似梦一般优雅的旋律。之所以给这种形式命名为“夜曲”,可能取自天主教会的“夜祷”。
    肖邦音乐中的梦幻感是意境浓密,情致万繁,万般迷人的。而最能让我们陶醉于这一诗一般梦境的,就是他的夜曲。肖邦的夜曲,一共21首,其中有两首是没有编号的。他将夜曲发展成为意境深远的体裁,远远地超越了费尔德。正像哈聂卡所评述的那样:“肖邦是把费尔德的形式筑高,吹进戏剧性的气息,热情,使之更加壮大。费尔德的夜曲是朴素的牧歌形。肖邦所努力的不是单纯的表达,而是经过装饰,太过于阴郁、热带性,或说带有东方的气息。”

[ 本帖最后由 wlx 于 2010-5-9 08:09 PM 编辑 ]
作者: wlx    时间: 2010-5-9 08:23 PM
肖邦十四首圆舞曲
演奏:鲁宾斯坦
编号:BVCC-37233

    肖邦一生共创作过二十一首圆舞曲,有编号的十四首(生前发表八首,遗作六首),其它没有编号的七首均为后人陆续发觉并整理出来的。这些圆舞曲中,又以《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OP.18)、《降A大调华丽圆舞曲》(OP.34-1)、《a小调华丽圆舞曲》(OP.34-2)、《降D大调圆舞曲》(OP.*-1,即“小狗”圆舞曲)最为著名。
    鲁宾斯坦是本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也是本世纪钢琴演奏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鲁宾斯坦于1887年出生在波兰的华沙。他是一个波兰犹太商人的儿子,很小时便崭露了出众的音乐天才。他三岁开始学钢琴,四岁就登台公开演奏,被誉为“神童”。十岁时,他在柏林师从著名钢琴家卡尔-巴尔托。1905年,赴美举行了七十五场演奏会,在演奏厅里获得听众狂热的喝彩,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从此他便一跃成为世界著名的钢琴演奏家。
    鲁宾斯坦是一个非常全面的钢琴家,他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作曲家的作品都有着深刻的研究,并能将它们同样演奏得精彩绝伦。他拥有高超的技巧和惊人的记忆力,弹奏的音色明亮而华丽,速度极快,音符在他的手指下如同流水一般地奔泻而出。他弹奏肖邦的作品时,更加使人感到亲切动人,其缠绵婉转的美妙琴声,能将听众带到那充满诗情的田园意境中去。

作者: wlx    时间: 2010-5-9 08:37 PM
肖邦:24首前奏曲
演奏:鲁宾斯坦
编号:BVCC-35097

演奏:波里尼
编号:413 796-2

    肖邦的《前奏曲》精妙绝伦,以其“短小精干”,被人称为“浪漫主义音乐的格言”。前奏曲(Prelude)本是,套曲中主要乐章之间具有引子性质的乐章,但是肖邦标新立异地摆脱了“引子”这个外套,创造了崭新的前奏曲,就仿佛一部部独立的小品。
作者: wlx    时间: 2010-5-9 08:57 PM
肖邦五十一首马祖卡(全集)
演奏:鲁宾斯坦

编号:BVCC-37237

编号:BVCC-37238
       马祖卡是波兰的一种民间舞曲。肖邦一共写了51首马祖卡,这些马祖卡不仅是肖邦最富个性的作品,也是他独有的形式。最后那首“f小调马祖卡”,也是肖邦一生的最后绝唱---那番平静中的忧伤,轻柔,却是无望,仿佛等待着热情之火的渐渐熄灭。。。。。。
作者: wlx    时间: 2010-5-11 09:27 PM
舒曼:《狂欢节》、《儿时情景》
编号:BVCC-37243

    舒曼(1810-1856),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自幼显露出音乐、诗歌、戏剧等多方面的才华。先学法律,但仍孜孜不倦地学音乐,以至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钢琴家。1830正式开始了音乐家的生涯。由于急于求成,把手指练坏,转而从事音乐创作和评论。他是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的代表之一,作有许多新颖独特的钢琴名曲如《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幻想曲集》等,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发展。与克拉拉的结合,一直被人传为美谈,并促使其创作热情空前高涨。1840年写了一百三十八首歌曲,被称为“歌曲文萃”。最著名的有:歌曲集《桃金娘》、《诗人之恋》、《妇人的爱情和生活》等。后又写下了四部交响曲,及《a小调钢琴协奏曲》、《曼弗雷德序曲》等杰出的作品。
    《狂欢节》、《儿时情景》是最为人熟知的两部小曲集,在《儿时情景》中的“梦幻曲”经常被单独拿出来演奏。而《狂欢节》是舒曼钢琴曲中舞台效果最华丽的作品。

    《童年情景》(Kinderszenen Op.15) 钢琴套曲舒曼作于1838年。该作品没有直接描绘儿童生活,而是从成年人回忆童年情景的角度进行创作。舒曼以准确的笔触,洗炼的手法,深入儿童心灵刻画他们的心理活动,使得乐曲的音乐形象幽默、神态逼真并富有情趣。全曲由13个标题性小曲组成:
(1)异国和异国的人们。平稳四分音符夹杂着不安分的附点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孩子听到异国故事时诧异好好奇的神情。
(2)奇怪的传说。突变的节奏使乐曲显得夸张活泼,仿佛古怪离奇的故事给孩子留下了深刻印象。
(3)捉迷藏。上上下下飞快跳跃的顿音逼真地展现出孩子们你躲我藏、追逐游戏的情景。
(4)孩子的请求,亲切温柔的旋律充满稚气,并带有祈求、幻想的情绪,最后结束在属七和弦的七音上,形象地描绘了孩子提出请求期待答复时的神情。
(5)心满意足。欢快的旋律音型在高低声部轮番出现,内声部固定的切分节奏、丰满的和声都微妙地刻画了孩子得到所期望的东西后满足幸福的心理。
(6)重要事件。夸张而单纯的顿音、呆板的节奏,呈现出孩子一本正经的严肃面孔,令人发笑。
(7)梦幻曲。这是其中最精彩迷人的一首,常单独演奏,还被改编为各种乐器的独奏曲,并广为流传。乐曲节奏缓慢平稳,旋律起伏均匀,细腻动人,在丰满温和的和弦衬托下,渗透着梦境般静谧甜美的诗意,把人们带入梦幻境界。
(8)在壁炉旁。柔和舒展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充满融融之乐,和谐温暖的家庭图景。
(9)木马游戏。在持续音上奏出带切分节奏的旋律简洁生动,使人联想到前后晃动的木马和木马上兴高采烈的小骑士。
(10)过分认真。跨小节的绵绵不断的切人构成严肃单调的主题,恰当地描绘出孩子努力思索神情。
(11)惊吓。平静的主题交织着紧张的半音经过的弦,经音乐罩上一层恐怖色彩,刻画了儿童听到鬼怪故事后害怕惊恐而又好奇的心理。
(12)入眠。晃动的节奏型加上卡农手法的运用,形成了摇篮曲般温和宁静的气氛,中间的转调更增添了乐曲的梦幻色彩,最后平静舒缓的音乐表明孩子已酣然入睡。
(13)诗人的话。这首终曲是以成人的口吻写成,旋律悠缓,蕴含着迷惘惆怅的心情,表达了舒曼对已逝童年的忧伤和感慨。

作者: wlx    时间: 2010-5-11 09:30 PM
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
编号:420 851-2

    a小调《钢琴协奏曲》, 作品完成于1845年。1841年舒曼试图改变传统钢琴协奏曲的写法,作了《钢琴主奏a小调幻想曲》的单乐章钢琴协奏曲,但被出版社退稿。后来舒曼不得不另外新作了两个乐章。该作品是在舒曼一生中最幸福的年代完成的,当时,他和克拉拉的爱情冲破重重阻力而取得成功,创作也随之出现高潮。乐曲主题鲜明,表现了作者的生活理想以及为之而斗争的信念。虽然在外表上与古典的协奏曲相比并不显得新颖,但实质上这是一首极具浪漫主义特色的钢琴协奏曲。

[ 本帖最后由 wlx 于 2010-5-11 09:38 PM 编辑 ]
作者: yudeanwu    时间: 2010-5-11 09:32 PM
不错不错
作者: wlx    时间: 2010-5-11 09:44 PM
吴兄的收藏让我更羡慕
作者: wlx    时间: 2010-5-11 09:57 PM
舒曼《克莱斯勒偶记》
编号:432 010-2

    舒曼所有的钢琴音乐,几乎都有所指涉,试图将文学阅读产生的情绪具象化,或是描写真实或想象的人物,以及这些人物在他的心灵构思、小说及抒情诗篇之间的交互作用。钢琴对于舒曼的意义,一如对于肖邦,是自我的延伸。舒曼的作品显示他对钢琴的音色及特性有与生俱来的直觉。他喜爱强而有力的和弦架构,但并不打算将钢琴转化为管弦乐团,也不向李斯特那样要展现钢琴家灿烂的技巧。相反的,舒曼是要彻底利用平台式钢琴的响亮声音、结构上的丰富感及音调的份量。
   《克莱斯勒偶记》(Kreisleriana Op.16) 标题取自一位指挥家克莱斯勒(Johannes Kreisler)之名,他是霍夫曼音乐评论中的虚构人物,深受幻觉之苦。舒曼在这位指挥家身上看到自己。1838年4月他仅花了四天时间就完成这组八首幻想曲,题献给肖邦。这组作品是舒蔓所作最主观的钢琴音乐,开头部分掌握狂乱的热情,接下来是揉和焦虑、失望、怪诞及浪漫渴求的幻想曲,然后进入高昂的抒情、冥想的遗忘中。
作者: wlx    时间: 2010-5-11 10:05 PM
舒曼、拉罗、圣桑大提琴协奏曲
编号:432 010-2

    舒曼一生只写了一首大提琴协奏曲。然而,西洋音乐史上,尤其在浪漫时期,写大提琴协奏曲的作曲家,除了德沃夏克外,很难有人能与舒曼相提并论。舒曼艰深得多,德沃夏克则完全不同,属於不同的世界──犹如顶著浪漫时期的两根柱子,但顶著不一样的天。
    圣桑《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作品完成于1872年,是圣-桑最着名的大提琴协奏曲。这首乐曲共分三部分,是采用整体合并成一个乐章,让各部分不间断地继续的形式。本曲小巧玲珑,充满了轻快明朗的法国风味,尤其是闪耀着机智的第二乐章显得格外优美。由二管编制的管弦乐队所奏出的丰富的和弦,可以说是圣-桑的特长之一,这在乐曲中也有十分鲜明的表现。这些使得这首乐曲历久不衰, 至今仍被世人喜爱,并经常出现在各种演奏会的曲目中。
作者: wlx    时间: 2010-5-11 10:41 PM
李斯特两首钢琴协奏曲和钢琴奏鸣曲
编号:446 200-2

    李斯特(1811-1886):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音乐上他主张标题音乐,首创了交响诗体裁,作有《塔索》、《前奏曲》、《匈牙利》等交响诗共十三部。李斯特还受帕格尼尼的影响,创作了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和十首钢琴练习曲。他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习气相对立的新的浪漫主义原则,并支持阿尔贝尼斯、斯美塔那、肖邦、柏辽兹、瓦格纳等作曲家的创作。相传贝多芬听了他的演奏后,非常赞赏他的天才,曾上台拥抱亲吻李斯特,这成为李斯特音乐成长的佳话。
    李斯特最重要的作品是《浮士德交响曲》、《但丁交响曲》、《匈牙利狂想曲》、交响诗《前奏曲》、《马捷帕》、两首钢琴协奏曲、《B小调钢琴奏鸣曲》、《12首超技练习曲》和《旅行岁月》。

    第一钢琴协奏曲作于1839年。本曲虽由四个乐章构成,但是各乐章必须不间断地连续演奏,而且各乐章的主题也必须相互间保持极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本曲有着自成一体的特殊结构。在协奏曲中插入诙谐乐章而获得成功的,也许这是绝无仅有的一首了。总而言之,整个乐曲在结构上非常紧密而周详。但是各乐章的构成又都非常自由。这些特色,也许正是李斯特被世人视为是一个标准的“交响诗作曲家”的缘由了。
    此曲对演奏者的钢琴技巧有相当高的要求,没有深厚的功底,演奏者是无法演绎出辉煌的艺术效果的。钢琴的各个声部里都充溢着李斯特音乐所独有的特性,不但与管弦乐充分地保持了抗衡、对立之势,甚至主奏钢琴具有足够压倒管弦乐队的力量,这也仅有李斯特才能做到。
    在本曲中,管弦乐的处理法不但巧妙,而且慎重,尤其是当某种乐器独奏时,还特别让这一乐器显出它的“室内乐特性”来。此外,第三乐章还运用了协奏曲历史上罕见的三角铁,其巧妙而恰到好处的用法,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这首钢琴协奏曲常被冠以“三角铁协奏曲”的别名。




[ 本帖最后由 wlx 于 2010-5-11 10:50 PM 编辑 ]
作者: juncool    时间: 2010-5-11 11:25 PM
w兄的许多收藏我都有,亲切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0-5-12 04:33 PM
原帖由 wlx 于 2010-5-8 10:29 PM 发表
小提琴吉他二重奏
编号:471 568-2G
8336
    这张唱片是改编舒伯特的作品为小提琴与吉他演奏。此专辑包括了舒伯特的14部作品,曲目范围从大型作品(D大调奏鸣曲)到迷人的小步舞曲系列、被改编的民谣抒情歌曲以及 ...

      曾经在朋友家把这张“金版”与普通版比较,普通版的录音竟然比金版好很多(金版是原版的)。之前我已听说过关于金版录音的传闻,但是真正比对过才相信。这张CD具有很高的可听性,好碟!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0-5-12 04:43 PM
楼主介绍的CD,其中不少我也有,但我没有楼主那样系统收藏。
作者: wlx    时间: 2010-5-12 09:48 PM
我也是初学者,平时只是买些常见热门曲目,这次基本按照作曲家出生先后整理,全部资料抄载而来,希望能给看帖者一点参考。

[ 本帖最后由 wlx 于 2010-5-13 09:22 PM 编辑 ]
作者: wlx    时间: 2010-5-13 09:16 PM
威尔第《茶花女》DVD

    威尔第(1813-1901):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曾投考米兰音乐院,未被录取,后随拉维尼亚学习音乐。1842年,因歌剧《那布科》的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厄尔南尼》、《阿尔济拉》、《列尼亚诺战役》等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有“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五十年代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写了《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假面舞会》等七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后应埃及总督之请,为苏伊士运河通航典礼创作了《阿伊达》。晚年又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创作了《奥赛罗》及《法尔斯塔夫》。一生创作了26部歌剧,善用意大利民间音调,管弦乐的效果也很丰富,尤其能绘声绘色地刻划剧中人的欲望、性格、内心世界,因之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
   《茶花女》剧本是皮亚维根据法国小仲马的同名悲剧改编而成,由威尔第作曲,皮亚维作词,1853年3月6日首演于威尼斯凤凰剧院。音乐以细微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词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威尔第歌剧创作中期的基本特点。虽然由于各种社会原因而遭到失败,但它很快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出色艺术效果的巨著,并由此成为各国歌剧院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茶花女》的原作者小仲马曾说:五十年后,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小说《茶花女》了,但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


威尔第与变奏曲
编号:CHAN 9662

    本片选录两个跟威尔第相关的变奏曲目。马克-奥利佛·杜品(Marc-Olivier Dupin)1995年根据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改编的《咏叹调幻想曲》,独奏小提琴扮演重要角色。帕斯库里(Antonio Pasculli 1842~1924)根据威尔第的《西西里的晚祷》主题改编的华丽协奏曲,由于作曲家乃是十九世纪后半叶最厉害的双簧管展技家,此曲主角当然非双簧管莫属。另外还有《E小调弦乐四重奏》管弦乐改编曲。录音属发烧示范级,堂音丰富优美,常被各国专家级音响迷当作试机标竿!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戴花。
作者: wlx    时间: 2010-5-13 10:26 PM
斯美塔那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
编号:8.550931

    斯美塔那(1824-1884)有“捷克民族音乐之父”之称,在捷克享有极其崇高的地位,他的交响诗《我的祖国》是民族乐派的经典之作。
    作品共分六个乐章:第一乐章《维谢格拉德》描写古代捷克的光荣历史,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描写纵贯捷克的沃尔塔瓦河的风光,第三乐章《沙尔卡》描写民间传说中的女英雄,第四乐章《捷克的田野和森林》生动描写了祖国的自然风光,第五乐章《塔波尔》和第六乐章《布兰尼克山》描写了人民与异族压迫者的斗争。六个乐章都可以单独进行演奏,其中最着名的是完成于1874年12月8日的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曲中所描写的沃尔塔瓦河(捷克民族的母亲河)由南向北纵贯美丽富饶的国土,是捷克民族的摇篮。
作者: myzcj    时间: 2010-5-14 12:50 AM
多谢楼主推荐好CD
作者: wlx    时间: 2010-5-14 09:46 PM
    布鲁克纳(1824-1896)出生于奥地利靠近多瑙河的林茨镇,一个叫做安斯费尔登村庄中的农家,祖父和父亲都是乡村教师。他出生的房后就是高耸的教堂,房屋旁的石阶小径穿过魔幻般的树林,直通该教堂的大门。那种宁静美丽、庄严肃穆是奥地利的浪漫主义与布鲁克纳的音乐产生的根源。布鲁克纳13岁参加圣弗洛里安修道院的唱诗班,并开始作曲。但是,他决定成为专业音乐家时已经30岁了,他31岁任林茨大教堂管风琴师,继续学习对位与赋格,并学习交响乐写作及配器。40岁时才完成他的第一交响曲,43岁获得维也纳宫廷管风琴师的位置。布鲁克纳一生作有9部交响曲及大量宗教乐曲,是19世纪奥地利伟大的交响音乐和宗教音乐作曲家布鲁克纳的这些作品,全面地反映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所具有的深奥理念和独特精神。他的正式编号的九部交响曲,每一部都像是一本浓缩的哲学著作,其中充满了作曲家对宗教、人生和理想的内省思维。
布鲁克纳第四(浪漫)交响曲
编号:439 522-2

    布鲁克纳的降E大调第四交响曲创作于1874年,在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区风景秀丽的一个小村中写成。并在1878-1880年间进行过多次修改,包括全部重写的谐谑曲及几乎全新的末乐章。事后布鲁克纳又为其冠名为“浪漫”。1881年2月20日由汉斯·李希特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首演,演出大受欢迎,以至每个乐章结束时,布鲁克纳都要到台上鞠躬致谢。对该部交响曲,布鲁克纳描述:“在中世纪的一个城镇中——黎明破晓、曙光洒落——城堡传出宏亮的军号声——城门敞开——骑士从洞开的城门中跃马而出——森林的神秘气氛笼罩着他们——森林在沙沙作响——鸟儿在欢唱。”而颇有特色的第二主题是非常有名的,其中注解的“嘁嘁喳喳”让人们真正回忆起鸟的叫声。第二乐章描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场景,依照作曲家的表述:“一个失恋的男子徘徊于他的恋人的窗下,而她没有让他进去。”而后由中提琴演奏了一首“小夜曲”。布鲁克纳以他自己的理解创作了特有的形式的谐谑曲,它“描述了狩猎,而三重奏奏响狩猎人群进餐时的舞蹈音调。”一支长笛和单簧管奏出了流畅的、类似连德勒舞曲的迷人主题。末乐章的英雄主题渐强,尾声光辉灿烂而庄严。

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
编号:SMK 64482

    本曲首演于 1884 年,并一举成功,使布鲁克纳名闻整个德国,可见本曲是推动这位音乐巨匠的全部交响曲为世人所认识的原动力。就此而言,本曲堪称布鲁克纳的成名之作,也被公认为他所有作品中的地位最高者。

[ 本帖最后由 wlx 于 2010-5-14 09:55 PM 编辑 ]
作者: wlx    时间: 2010-5-14 10:00 PM
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
编号:417 295-2

   《d小调第九交响曲》是布鲁克纳一生中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它集中地反映出了作曲家的全部创作特征,是一部带有人生哲理性和思想总结意义的宏篇巨著、据说当初布鲁克纳为创作这部作品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早在1887年就开始了交响曲的最初构思,然而直到1896年逝世时也未能完成它。第九交响曲在结构上显得异常庞大复杂,在音乐则体现出了庄重、严肃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这种深刻的内涵则正是一种告慰人生的升华。
作者: wlx    时间: 2010-5-14 11:04 PM
小约翰斯特劳斯(1825-1899)的圆舞曲
指挥:波斯可夫斯基
编号:417 706-2
  
    波斯可夫斯基:波兰人,前维也纳爱乐小提琴首席,历任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指挥直到1979年。他指挥的斯特劳斯的圆舞曲具有纯正地道的维也纳风味,是斯特劳斯家族圆舞曲较有代表性的一位指挥。




欢迎光临 昌业音响主论坛 (http://www.changye.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