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标题: 异步还是同步?--HEGEL HD2 对比M2T HIFACE(2页AP测试数据、听感3页) [打印本页]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1-5-9 01:01 AM
标题: 异步还是同步?--HEGEL HD2 对比M2T HIFACE(2页AP测试数据、听感3页)
      USB解码近两年势头迅猛,新款不断推出的同时,老款升级也大多“时髦”地选择增加一个USB接口,仿佛一夜之间USB接口成了众多HFII厂商的香馍馍。说到USB,总要问:是异步的吗?能降低抖动吗?这样的问题,充实各大论坛,老手新手都不亦乐乎。
  USB异步真的这么神奇吗?下面让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顺便进行相应的对比测试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1-5-18 09:10 PM 编辑 ]

IMG_1200.jpg (76.39 KB, 下载次数: 701)

IMG_1200.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1-5-9 01:03 AM
      在对比测试前,有必要了解几个小概念,关于异步、同步的原理和技术资料,通过百度或gogole有很多探讨和讨论,过于枯燥的理论,容易让人转晕了头,不妨通过一些简单的思路把握下:
 1、USB Audio Class协议
  由Intel和微软主导的USB即插即用通讯接口,自诞生之日起就通过USB Audio Class协议来制定游戏规则和接口规范,即所有USB设备只有符合USB Audio Class协议规定的硬件指标,并通过微软提供的内核驱动(*.sys,内核模式下的驱动,一般都对应相应的被驱动硬件,而其功能其实就是提供windows系统对该硬件的支持),进行辨识,才能正常或者“合法”的工作。

      从下面这张流程图图,可以清晰的看到USB音频传输的过程:播放软件播放音频文件--通过设置播放软件,采用客户端驱动ASIO或KS直接驱动硬件-硬件通过.SYS内核驱动被windows系统识别-USB音频设备通过设备驱动程序正常工作-通过USB总线传输带有时钟信息的串流数据-USB DAC 通过USB接受芯片接受数据,并进行后续的时钟合成和恢复、传输I2S或S/P信号、DAC转换等等工作完成最后的模拟输出。


     从这个流程可以看到,关键的class driver是USB音频设备得到 “合法”身份的关键。因此,无论是采用同步还是异步,无论是公版驱动,还是自行编写驱动,无论你吹的如何天花乱坠,都走不出USB Audio Class协议这个框框。


      从HIFACE编写的驱动来看,前3个SYS驱动,只能采用微软提供的内核驱动,而无法自己去编造,而最后一个SYS驱动的意义在于结合硬件可编程FPGA模块和缓存技术,突破USB 2.0最大传输24/96制约,通过硬件升频(SRC)还原并转换成24/192 SP信号输出。因此可以说,目前USB2.0规范是不支持24/192传输的,要实现24/192传输,在USB 3.0出来之前,只能靠自力更生了。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1-5-9 01:05 A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1-5-9 01:07 AM

2、什么是同步,什么是异步?


USB Audio Class
协议规定USB同步传输周期为1ms。即每隔1ms,USB设备通过接受芯片接受一次主机传输过来的数据包,这个数据包带有时钟信号的,需要通过I2S控制器进行解包后恢复时钟信息实现同步,为确保这种主机时钟和I2S的同步,采用FIFO缓存暂存数据,然后再给I2S。



下面这张图,作为一个简单示意图,每隔1MS,主机发送一次数据(倒一杯水),通过缓存蓄水,然后通过I2S(水龙头)传输到下一个环节。因此,USB传输对于倒水和放水的控制,就是同步、自适应和异步的区别:


     同步模式:水龙头流量固定(主机时钟确定),不管倒多少水。理想状态下,倒水的频率、时间、流量固定,缓存(蓄水)固定,水龙头放水流量固定,形成一个完整循环。而由于抖动偏差的存在,这种理想状态往往无法保证的,因此,会出现水放完了(中断),水放多溢出了(失真爆音)等等情况。

    自适应模式:为解决抖动偏差引起的倒水频率和倒水量的变化(主时钟的变化),通过控制水龙头的流量(重整时钟)来适应这种变化,形成可控制的理想循环。


    异步模式:固定水龙头流量(异地时钟确定),通过建立I2S反馈机制,控制倒水频率和倒水量,形成可控制的理想循环。

    再通过Xilinx工程师提供的原理图看看,异步模式的原理其实是建立一个异地时钟,利用异步先进先出(FIFO)存贮器作为一个弹性缓存,当接受到来自主机的时钟信号,在缓存内与自建时钟进行比较,并通过控制软件反馈给主机,让主机按正确的时钟信息进行调整。


      因此,上述三种方式,均是建立在主机时钟的基础上,只是前2种是以主机时钟为主(归类于同步,意思就是确保与主机时钟同步),而后一种则是以自建时钟为准(归类于异步,意思就是与主机时钟不同步),USB规范中明确对这种双时钟指令冲突型的异步方式不赞成的:“Such slips/stuffs will cause audible degradation in audio applications. ”(这种方式会导致音质的退化); 而微软同样不支持这种异步方式,因此,采用异步模式,只能在内核驱动的基础上,通过自行编写的扩展驱动获得正常运行,而这类驱动是无法得到微软认证的。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1-5-9 11:12 A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1-5-9 01:26 AM
由于USB传输中的固有抖动、采样抖动、传输抖动等时基偏差,因此, 无论采用同步、自适应还是异步,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减少这些抖动偏差,提供良好的音质。对于抖动(jitter),目前,可以通过Audio Precision 2722A等仪器,进行测量,提供参考数据。如果还记得挪威杂志对11款USB解码器的测评,那么,他们通过AP测量的一些数据,恰恰是本来认为最保险的异步模式两款DAC出了一些问题,而这些测试数据进一步验证了他们的一些主观听感,但绝不是全部。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数据。。。待续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1-5-9 08:29 AM 编辑 ]

hd2 01.jpg (20.91 KB, 下载次数: 569)

hd2 01.jpg

HD2 02.JPG (16.1 KB, 下载次数: 649)

HD2 02.JPG

Arcam rDAC 01.jpg (20.99 KB, 下载次数: 608)

Arcam rDAC 01.jpg

Arcam rDAC 02.jpg (18.84 KB, 下载次数: 616)

Arcam rDAC 02.jpg

HRT DAC 01.jpg (20.73 KB, 下载次数: 630)

HRT DAC 01.jpg

HRT DAC 02.jpg (20.36 KB, 下载次数: 603)

HRT DAC 02.jpg

作者: 芍药    时间: 2011-5-9 09:56 AM
不错的帖子.期待下面的内容.
作者: jp    时间: 2011-5-9 09:57 AM
很好的帖子呀,希望大家强力关注!
作者: 芍药    时间: 2011-5-9 10:09 AM
虽然现在USB要比1394火线在商业上运行成功,也算是个低端标准比高端标准成功的例子。
出于感情,我还是对1394火线持肯定态度了,除了当时火线要优越很多外,还因为那时单位使用的专业苹果电脑,无奈苹果在国内始终难与PC匹敌。1394火线在与厂商合作与推广上也没有到位,导致了现在目前的尴尬地位,没有商业上的支持,就难以继续创新,只能等USB逐渐壮大后赶超。遗憾!
作者: pilotyang    时间: 2011-5-9 02:11 PM
学习贴,排队好好听课!
作者: fpe60    时间: 2011-5-9 07:38 PM
确实HD2强很多
作者: andywangseven    时间: 2011-5-9 10:46 PM
kk版主的评论很有学术风味。 品位很高啊!
作者: xbox360    时间: 2011-5-9 10:50 PM
很厉害的版主啊。。。受教了
作者: spitz    时间: 2011-5-10 01:53 PM
等待更新!HD20到底多久上市呀?价格还没出来吗?
作者: jp    时间: 2011-5-10 05:32 PM
稍等。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1-5-10 08:56 PM
     测试仪器简单介绍:Audio Precision 2722A是AP公司延续了前期工业界标准System One/Two系列产品的最高型号,价值不菲(二手也超过10W),具备 2通道、双模拟/数字测试并带DSP功能,作为行业标准的高精密音频分析仪器,同时也是美国杜比公司测试Digital Dolby/AC-3的指定标准型号。AP2700系列,可以通过控制软件与电脑连接(支持Windows98/2000/XP),可以同时完成多项功能自动测试和实时控制;对于音频设备可以进行电平比率、频率、相位、THD+N(即失真,小于-112dB)、互调失真、噪声、带通幅度、串音干扰、抖晃、抖动等参数测试。其中数字分析已达到单通道192kHz的采样能力,具备全功能界面协议分析:可模仿衰减和抖动信号源; 能测试脉冲幅度,上升和下降时间,抖动幅度和频谱;能进行共态模式幅度,采样速度,同步到输出延迟等等全面分析。总之,是一台很NB的很专业的具备行业标准的测试仪器。(今天通过BENT的回帖才知道,原来HEGEL也是使用这台仪器作为产品参考测试的)



Audio Precision 2722A.jpg (85.12 KB, 下载次数: 498)

Audio Precision 2722A.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1-5-10 09:04 PM
        对于解码器(DAC)的测试,最常用的两个参考参数就是失真和抖动,这样的测试在 stereophile网站有大量的AP测试图表,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去看看。下面我们用stereophile网站提供的解码器HRT Music Streamer Pro AP测试图表做个简单分析,对DAC这两个关键测试参数,怎么测试,怎么看好和坏,有个初步的印象(同时,可以对比后面挪威人对同一款解码器的测试结果)



失真 (forvrengning)
这里测试的失真,主要是指信号传输过程中对原有频率各种倍频的有害干扰-即我们常说的谐波失真(THD)。测量方式一般采用输入一个1KHZ频率信号,通过测试设备进行放大,因此,产生2khz(2次)、3khz(3次)。。。以及更高次的谐波,这些在原信号基础上产生的2倍、3倍、4倍。。。以及更高倍数的谐波,会导致波形走样(产生如图表标识的波形突起),就是谐波失真,理论上,谐波数值越小,失真度越低;同时,经试验发现,噪音多来自高次谐波,并对音质产生影响。这些高次谐波会产生音乐声学中的“不谐和音”,越多,则听感上就越觉得音色粗粝并刺耳。挪威人认为:2次,3次谐波失真,对音质影响不大,而4次及以上的谐波失真,肯定会产生严重的不谐和音,并且在听感上能有所反应。(有意思的是,胆机正是这些规律性并且数值在允许范围内的谐波失真,造成了听感上的神话,因此,可以说,谐波失真是胆机美丽而失真的音色的另一个技术上可证实的依据。)

    这个参数同时测试低噪,一般认为小于-120db的低噪是比较漂亮的数据。



抖动 (jitter)

    抖动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一般归纳有时钟精度上的固有抖动(interface jitter)、采样精度上的抖动(sample jitter)和传输过程的干扰抖动(Noise or Line jitter),如下图所示,至于jitter的相关理论可参考这个帖子,说的比较明白了,不再赘述:
http://www.changye.com.cn/bbs/viewthread.php?tid=28584&extra=page%3D1


测试方式一般采用输入一个简单的固定频率正弦波(例如11.025khz),那么,由于jitter的存在,会产生数个对称的失真(边带)信号。理论上,这些失真的数值越小抖动偏差越小,而这些对称的波形失真之外而产生的失真信号,则是抑制抖动能力的表现。出现非对称波形突起(失真)越多,那么抑制抖动能力越差。有意思的是,挪威人认为:这些抖动偏差,高频部分的jitterstøy,会形成音色主调,而造成音频输出冷或暖的表现,而在中低频部分,则会造成厚或薄的感觉。这与我曾经总结的jitter处理好的声音,会有6种表现类似。处理的好,高频会更加顺滑,减少毛糙感;中低频层次会更加清晰并丰富,充满弹力。




由此,可以小结下,好的DAC,在失真上,谐波数值尽可能小,高次谐波尽可能少,并且具备起码低于-120db的低噪素质
;在抖动上,则尽可能有数值比较小的对称(固有)抖动,有较好的抑制抖动的能力(尽可能有干净的非对称抖动)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1-5-10 09:34 P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1-5-11 12:32 AM
在开始查看挪威杂志对11款DAC的AP测试数据前,我们可以看看他们有趣的免责声明:请注意,你不会仅仅通过测量两个参数,就能获得全部真相。 我们不会简单的认为一个测量参数,就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个产品的声音。对于穷人(汗。。估计意思是没有条件用AP之类专业设备测试的烧友,包括他们自己,AP是别人借给他们的)来说,或许他的耳朵和主观听感,更保险一些。但是,既然给出了客观的测量的定性指标,那么无论如何,也会成为一个重要参考。
比较有趣的是:昂贵的DAC并不一定会提供最漂亮的数据;进行测试的两个异步DAC的数据,也是迄今为止最糟糕的表现(虽然主观听感上,他们2个并不是最坏的,但也从来没有处于领先)。可以肯定的是:主观听感上,我们认为最好的声音,是属于那些测量数据同样也是最好的。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1-5-11 12:58 A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1-5-11 12:36 AM
      我们先来看看,AP给的一个理论上完美(jitter)的参考图表,极低的本底噪音(小于-150dB),峰值也小于-120dB,这样的jitter在听感上基本不会出任何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2台采用异步技术的DAC的数据。
1HRT MusicStreamer Pro,采用异步USB技术,USB输入和XRL平衡输出。主观听感上,比Arcam, Pro-Ject Abrahamsen USB要好,但觉得卖5000朗有点过分。(需要注意还有个价格只有1/3的小老弟,同品牌的 HRT MusicStreamer II,参加了测试,数据上反而要比昂贵的这台异步DAC要好一些。)


失真:采用 USB 24-bit/96 kHz信号。
本底噪音低于-130dB问题在于,在3次谐波有个很大的失真(接近-70dB)。同时,还看到4567。。甚至高达19次的高次谐波。过多的失真,主观听感上,缺乏应有的层次,声音比较粗糙。



抖动:11.025 kHz的测试音。 ArcamRDAC(也是异步的)类似,在11.025khz测试音附近有个差不多100赫兹的隆起,但要小的多,说明低频抖动并不多,主观听感上,会有个比较快速的低音响应。但不能接受的是,大量的高频抖动,尤其是右边的抖动峰值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而左边也出现了很多不该出现的(非对称)抖动,主观听感上,这些抖动会对高频产生劣质的影响。这个抖动测试,差不多是最差的一个,所以,为了进一步确认,进行了2次测试。与比他便宜的多的HRT MusicStreamer II相比,后者甚至数据上还要好看。主观听感上昂贵的PRO版本,并没有多大优势,选择II代版本更明智些,似乎更对得起你的钱包。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1-5-11 01:00 A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1-5-11 12:40 AM
2Arcam rDAC,最便宜的采用异步技术的DAC。老牌英国音频厂商ARCAM今年新推出的一款DAC ,采用WM8741 DA芯片,价位跟DACMagic差不多,并同时具有光纤和同轴输入。声音听感上,动态不错,听24bit音场会更好一些。但声底较冷,缺乏足够的低频,觉得跟HD2相比,Arcam还有很漫长的一段路要追赶。


     失真:采用 USB 24-bit/96 kHz信号。
本底噪音是所有测试的DAC最低的,大约在-140dB左右,非常不错。除了2.3谐波稍高点一点外,5次、7谐波足够低的峰值,在主观听感上并不会很明显。



      抖动:11.025 kHz的测试信号。  Arcam是一个异步的USB DAC.从理论上说这应该提供最低的抖动。然而,ArcamrDAC在抖动的测试中是倒数第2差的数据。11.025 kHz测试信号附近的巨大突起,这比的任何一台自适应DAC还要突出。 这意味着该DAC有很大的低频抖动,主观听感上,低音会收的很紧,没有足够的细节,并会觉得不自然。此外,在左边,高频抖动峰值过高,也有一些不应该存在的(非对称)抖动,这将会带来更多的不谐和音。的确,在主观听感上,除了低音相对苗条外,这不是一台很好的DAC,但也对得起它的价格。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1-5-11 01:05 A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1-5-11 12:52 AM
3、HEGEL HD2

     失真:采用24-bit/96 kHz信号,本底噪音低于-120dB。很少的谐波,除了23次谐波外,没有什么好挑剔的。(需要注意的是,HEGEL花了5年时间进行研究和解决人耳比较敏感的谐波失真问题。他们的SoundEngine™和场效应管专利技术,有效地减少了这种谐波失真,其结果是获得一个清晰,锐利而又充满活力,并“讨好耳朵”的声音。)
      抖动:11.025 kHz的测试信号。
可以看出,实际上HD2 jittersignal已低于其本底噪音,抖动峰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除此之外,非要说的话,8.2Khz的位置或许有一些情况,但鉴于如此小的数值,会有什么关系呢。这些数据,在实际听感上,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因此,我们认为:HD2在这个价位(相对它的声音来说),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了。因此,我们给予它Best Buy,这点没有什么疑问。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1-5-11 01:15 AM
在看完AP测试数据后,有了一些客观参考。(其实,我是对比了听感后,才看到这篇AP测试的结果)

下面我把反响比较好的采用异步技术的M2T HIFACE,与HD2做个实际听感的比较。对比的目的,是作为数字界面,采用不同技术处理抖动的HD2和HIFACE有什么不同的表现(本来计划用我的坦克声卡进行RAAM测试两台DAC的一些基本参数的,后来,因为时间原因,不得不推迟,等以后再做吧,顺便也让大家了解下没有AP这类专业设备,怎么用自己的电脑和带录制功能的声卡进行一些DAC 的AB参考测试)。对比方式是:HD2和HIFACE作为USB转同轴输出,接HD10解码器,使用同样线材和系统进行AB测试。。。。。待续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1-5-11 01:17 AM 编辑 ]
作者: jp    时间: 2011-5-11 09:31 AM
很好的科普加实战帖子,强力推荐!
作者: fpe60    时间: 2011-5-11 09:40 AM
请问HD10、HD20的测试有吗?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1-5-11 10:05 AM
原帖由 fpe60 于 2011-5-11 09:40 AM 发表
请问HD10、HD20的测试有吗?


HD10可以参考日本人的测试,那个是针对S/P输入的测试,请注意BENT在交流贴的回复,HD20在数字同轴输入方面,比HD10有50%的提高。看来S/P接口的数字输入,是作为HD高阶解码器的重点,我个人甚至期待能有一个BNC接口,这个接口能提供更稳定的阻抗特性。艺康斯有一款BNC接口的顶级数字同轴线,印象很深刻。:http://www.changye.com.cn/bbs/viewthread.php?tid=28661&extra=page%3D1&page=7

HD20目前还没有看到相关测试数据,上个月月底,欧洲才开卖,需要等一下。估计昌业的HD20也会很快到货了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1-5-11 10:18 AM
就是这款 近9K的The Soundman digital SPDIF顶级数码同轴线,虽然由于是BNC接口,我不得不使用一对BNC转RCA转换头,但即使这样,这条线的功力也非同一般。我个人认为,这条线的加入,让HD10声音起码有10%的提高,如果用原装的RCA,那么肯定会更好一些(这点在另一个数码线材的帖子会有后续报道,这几天,弄来了欧亚德、德国威宝的几款数码线材,正在煲练中,稍后会有对比测试)。解码器不仅对电源要求很高(通过BENT的回复,在HD20专门针对电源供给进行了优化,以确保DAC-IC转换以及之后的DSP滤波、模拟输出,能实现更低的抖动,更好的音质),对线材的敏感也出乎我的意料。  http://www.changye.com.cn/web/product/show_catalog.php?gsmq=ECOSSE&pageID=30&fun=showproduct&xlmq=%CA%FD%C2%EB%CF%DF%CF%B5%C1%D0#

IMG_1352.jpg (64.88 KB, 下载次数: 483)

IMG_1352.jpg

作者: fpe60    时间: 2011-5-11 11:03 AM
前面BENT有说到他注意到使用RCA接头做数码线时的阻抗不匹配问题,并在HD20里使用了专门的设计来消除这个影响,如果这样的话,估计BNC接头就不是很必要的选择了,我 觉得这是个很实用、很好的改进。
作者: jp    时间: 2011-5-12 09:28 AM
确实如此,由于HD 20有COAX 1的阻抗修正,所以HEGEL的解码器不会有BNC端口,况且带有BNC输出的设备也极少。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1-5-18 01:19 AM
测试器材:
音源 PC DELL T7400工作站
数字界面和解码:M2T HIFACE 或Hegel HD2 USB转同轴
接HD10

功放:力宝声2010S2
音箱:PMC TB2i
线材:信号线 艺康斯"大师"RCA;喇叭线 MS 2.3;电源线“大红”接功放;西电线接HD10;同轴线 The Cine digital SPDIF用于连接HD10与HD2或M2THIFACE.

虽然是同一套系统,但除了保留一条西电电源线外,其他线材全部进行更换,加上声美丽层板和挪威钉的加入。可以说,这些细节上的调整让整套系统的声音发生了变化,某些方面甚至是"质"的飞跃,我花了足足一周的时间来适应这些变化。最大的变化是细节的解析、声音的密度和质感以及大编制下多乐器的还原重播能力大幅提升,更黑更宁静的背景,让很多细微的差距得以更加明晰的表露出来,这无疑更有利于器材之间的对比试听。




测试软件:wavelab
测试曲目:

1
、Cellist's Holiday (大提琴手的假日小品)-第4轨 16bit/44.1 WAV:William De Rosa演奏,美国唱片厂 Audiofon出品。这家特立独行的唱片公司,以完美捕捉现场演奏为目标,特别注重演奏者的临场情绪,其出产量并不多,但几乎张张都是精品。录制这张专辑现场仅以两支麦克风收音,后制过程中不使用任何降噪、压缩或等化处理等手法,务求还原最真实的乐器音色、最自然的空间残响,与最大动态范围。这里选择的是第4轨,帕格尼尼小提琴曲改编的《摩西之歌》,由于只用一条G弦演奏加上追求极致的现场录音,大提琴高、低把位的音色变化,弓毛与弦的摩擦质感,琴腔共鸣的氛围,甚至演奏者的呼吸和背景噪音都被清楚地捕捉下来。整首曲子伴随着这种演奏者轻微的、沉重的、起伏的呼吸声,逐渐展开,这些背景多余的声音没有产生怪异或破坏的感觉,只会让那种情绪的变化充满临场感。这里测试的是乐器的音色和对背景细节的还原。



2
、马勒第4交响曲 第2乐章 24bit/96khz WAV-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版(Raskin演唱)的24bitHD版本,音质很不错。这是马勒编制较小的一首交响曲,没有惊人的动态和庞大的气势。柔美的木管、空灵的长笛、充满光泽的金属号、泛音袅袅的三角铁、灵气十足的铃声,如迷雾森林里的精灵,时隐时现,环绕和衬托主旋律下的提琴,让整首曲子充满魔幻色彩。这首曲子主要测试器材高频的表现、层次的铺展、乐器独特音色的重播。



3
、《爵士女伶》第1轨“Jane Monheit- over the rainbow,飞跃彩虹”,主要测试人声、低频表现、乐器定位和还原。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1-5-18 08:58 P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1-5-18 09:00 PM
听感:
1Hegel HD 2:相比HIFACE,HD2的声底清澈,有更好的线条感和更多的细节,音色柔美而细腻。



         Cellist's Holida(
大提琴):整体空间宽阔,堂音丰富,乐器的声音不是那种干巴巴的,而是带有光晕,伴随着宁静庄重的氛围,在空气中震荡和流转。大提琴的声音从右下角出来,感觉提琴形体真实,琴座稳稳的矗立在地面。琴声整体结实而凝聚,没有浮在空中的感觉,低音沉的下去,高音延伸充足,极高音也能保持充分的顺滑和质感。大提琴拉弦连奏的时候,能感觉到琴弦的震荡,弓弦之间的摩擦质感仿佛能感觉到那种不同力度下的弓与弦紧密接触后的阻力;钢琴的伴奏,自然舒缓,强奏部分出来干脆,键盘弹片弹力十足,泛音丰富,最后高潮部分的连奏清晰而明快。整首曲子背景很干净,从开场到结束,演奏者William De Rosa的呼吸声清晰可闻,可以想象出演奏的专注和情绪。


         飞跃彩虹:Jane 开场的清唱,能明显听出HD2和HIFACE的不同,HD2的人声除了肉感之外,还加了点水份,歌声更加润泽些,开扬起伏的唱腔婉转和自然一些;伴奏起来后,明显感觉跟以前听的不同,这里应该跟线材的更换有关,音场要宽一些,钢琴形体也比以前更大,钢琴声充满整个空间,敲击低音键的重量感更加真实,那种重量感就像重物抛出自由落体砸在琴键上的感觉;人声和钢琴有一定距离感,感觉人是站在钢琴前面并且声情并茂,虚拟的三维空间,让人想象空间更大一些,感觉人声因为虚拟的动作而更加鲜活;背景钹声,从右上角传出,余音更加深远和绵延;中场SOLO的小号,金属光泽不减,空气感更足,听到了以前没有听到的乐手换气声,仿佛能看到乐手的小号从低角度到上仰的过程。整首曲子因为低频部分明显的增强,听感上氛围感更加浓郁些。

       马勒第4交响曲-第2乐章:又名《死神之舞》的这个乐章,从木管开场后,就充满了戏剧性,各类乐器的音色很准并且细腻、柔美,木笛的声音清脆悠远,双簧管带着特有的管腔共鸣,三角铁清晰灵动,余音很长,钟玲声则是清脆悦耳,余音短促,都很好区分,乐器合奏的层次轮廓分明,即使三角铁隐藏在木管乐里,也听的清清楚楚;46秒和8分14秒左右,有两次小提琴手拨弦弹奏,声音凝聚和结实,很有弹性;曲目中的定音鼓,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整首曲子,管乐增加了开阔感,而打击类乐器则充满灵性,和小提琴相互交映,整体有种趋向少年莫扎特式的活跃气氛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1-5-18 09:03 PM
M2T HIFACE
        这个神奇的象U盘一样的USB数字界面,一直给我留有很好的印象,虽然不少人觉得它的定价相对它的外型来说有点“坑爹”,但它和艺雅QB9相类似的异步USB技术还是吸引了我。买回来之后,这个小东西也没让我失望,无论接朝露D3.5还是欧博 D6解码器相比原来的数字进行曲声卡的同轴输出,都有明显的改善。
        与HD2相比,HIFACE的声底明显厚实一些,音量似乎要大一些,有更好的纵深感和气势,声音精致程度上则稍弱,略显粗一些。


       Cellist's Holida(大提琴):感觉大提琴结像稍靠后,更远一些,加厚的声底,声音明显浑厚,那种大提琴琴腔共鸣的“鼻音”更加浓郁,但缺乏HD2的那种凝聚和弹性,声音有些飘,极高音延伸也有些不足,形体觉得朦胧些,同样,由于解析稍弱,缺乏透明度,背景的呼吸声,就不如HD2听的清楚了;但不否认,除了大提琴和钢琴齐奏时有些毛糙外,这种更加浓郁的大提琴,声音同样很吸引人。

       飞跃彩虹:开头的清唱,声线变肥,明显柔和了,起伏不大,JANE的声音少了一些灵秀多了一些慵懒;钢琴形体更加大,伴奏同样变的柔和,低音键没有那种鲜明的厚重感,但多了些许宽松,增加的低频量感,让人声和伴奏多了一丝温暖同时也少了一些鲜活的感觉;中场的小号SOLO,声音黯淡的同时也变的柔和,少了那一层金属光泽和穿透力,但不失韵味;背景钹声,轻柔,余音觉得给钢琴声淹没了,不够清晰;整体上,与HD2相比, HIFACE的声音象蒙了一层纱,钢琴伴奏弥漫在空旷的舞台,灯光相对灰暗,JANE好像站在钢琴背后演唱,有一种朦胧慵懒的感觉。

       马勒交响曲-第2乐章:加厚的声底,稍弱的解析和层次感,HIFACE表现这首多乐器交响曲,因缺乏足够的精致、细腻而显得粗犷的风格就比较明显了。木管的声音不够柔美,双簧管少了一些光泽,打击乐器余音不足,少了一份轻灵;乐器齐奏的时候,大音量下,还是显得毛糙,乐器轮廓不够分明,层次略显凌乱,提琴的声音同样缺乏那种凝聚感,声音有些沉闷,拉弦连奏的时候,不够干脆,有些拖沓,两次手拨弦,明显觉得没有了那种弹性和张力;整体管乐齐奏的气势稍大,音场纵深要好一些,但背景觉得不够干净,尤其多乐器齐奏的时候,各类乐器的音色不够美,细腻层度稍弱;氛围上,少了一份少年的活泼清灵,多了一些沉思婉转的稳重。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1-5-18 09:05 PM
       小结:同步技术的HD2与异步技术的HIFACE,作为USB数字界面,连接后端解码器,均表现出一定的素质,接着我又听了更多的音乐专辑,在整体上均比HD10的USB端表现要好:HD2 具有较好的透明度和清澈的声底,有更好的线条感和更多的细节,对于各类音乐题材,表现的比较均衡,音色柔美而细腻,听感顺滑悦耳;而HIFACE则具备厚实的声底,更大的动态和气势,在表现大动态音乐上,有一定优势,听感上增加的温暖和柔顺,同样大幅减弱了PC音源的数码味。在高频表现上,虽然没有国外烧友那种突出的毛刺感觉,但在音色上还是稍显粗狂,细腻层度和细节表现上稍弱。因此,整体上,HD2与HD10这对同厂小西装,更占优势,音质上我个人更倾向HD2。(我曾经将HD2和HIFACE都接在音乐之旅的PD1解码器上,声底清澈,细腻程度和解析细节表现更好的HD2,对于追求韵味的后端器材来说,具备更少的音染,更佳的透明度,听感上会觉得更好一些。)而在使用上,HIFACE,带有两颗分别对应44.1和48khz以及其倍数采样率的晶振,因此,对24bit音乐的适用性上,HIFACE会比HD2要更灵活些;而带模拟RCA输出的HD2,则在扩展性就由于仅仅作为数字转换界面的HIFACE;可根据自身需求和使用方式进行选择。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由于HIFACE不需要USB连接线,投入上成本会更节约些;而HD2对USB线材是具备一定要求的,应该跟对发烧信号线、电源线一样来看待。因此,建议使用HD2的朋友,线材上保证一定素质的前提下,尽量使用短一些的USB线材,即能保证最好的效果,又能降低使用成本。

        此外,对于异步技术,特别采用FIFO缓存技术、FPGA可编程模块和多时钟,进行异地时钟重建的USB数字界面,为确保缓存、FPGA模块的工作稳定,时钟脉冲信号的精确性,本机电源的稳定供给会比同步技术的要求更高,因此,HIFACE的后续版本EVO,是可以使用独立电源供应的。但厂家却不提供,只提供电源电压参数,而让烧友自己去解决,这点,恰恰说明外置电源的重要性,从成本上考虑,厂家无法用低成本来解决电源问题,只能靠烧友自力更生去取得更好效果了。

         同步好,还是异步好?这个小帖子,对比测试了两个颇具代表性的产品,听感上的差距或许没有测量参数上的差距大。这两个产品的对比测试,或许也说明不了同步和异步哪个更好?但起码可以进一步证实挪威杂志对11款USB解码器的测试结论:采用低抖动技术处理的同步USB解码器在听感上并不会比采用异步技术的差,或许好的听感并不只是建立在采用什么技术,而在于这些技术之外的东西。而更深入的对比测试,就期待更多的烧友参与了。 (OVER)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1-5-18 09:44 PM 编辑 ]
作者: zyf1234    时间: 2011-7-21 04:50 PM
功夫扎实,有证有据,由浅入深,形象生动.好教材,好老师!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1-7-21 06:49 PM
Zyf兄谬赞了,发烧之旅还是新兵,希望以后多来这个新版块逛逛。
作者: bmk    时间: 2011-8-2 03:35 PM
我没有HD10,仅想添置第一台DAC,不知道HD2模拟输出的表现怎样?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1-8-3 08:54 AM
HD2模拟输出,声音清澈、柔美,表达音乐流畅、细节较丰富,听感比较讨好耳朵。
前面杂志社对比的11款USB DAC,就是对比的各自的模拟输出,HD2表现突出,胜过很多高过它身价的DAC。作为一款主要针对PC音源的USB DAC,低jitter的设计,大幅改善了PC数码音源的音质,其素质是远远超过它的定价的;而作为USB转同轴数字界面,后端接更高档的DAC,也具备很好的拓展性,这也是值得投资的一个环节。




欢迎光临 昌业音响主论坛 (http://www.changye.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