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标题: 说点直话-----浅议“乐感” [打印本页]

作者: ywz    时间: 2012-3-12 08:01 PM
标题: 说点直话-----浅议“乐感”
         音乐圈里很流传“乐感”这个词汇,评议一个音乐人的时候,往往会说张三的“乐感很好”,李四的“乐感不好”,或者说王二麻子的“乐感一般般”等等。
         那什么是“乐感”呢?本人的理解就是一个人感悟音乐、理解音乐、表达音乐、演奏音乐与创造音乐的能力和水平,简称就是“对音乐的感觉”。“乐感”对于音响发烧友也许并不太所谓,故尽可以去追求自己的“自由王国”或自以为是,但对于一个职业音乐人却是非常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认为,如果一个人的“乐感”不好,千万不要选择音乐来作为终身的职业。如果误选了,不管他作出再怎样的努力,都将很难达到一个高的水准,而且他会为此不幸痛苦一辈子。
        曾经见过许多“乐感”很好的八、九岁的孩子,也见过许多“乐感”不太好的职业音乐人,这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之现实。“乐感”是天生的吗?的确是有那么一点的,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天赋”吧。所以,任何人从小学一点音乐,对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是极有好处的,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并不是任何一个爱乐人都适合选择音乐来作为终身职业生涯的。
       当然,即使父母亲给予的音乐细胞再多,家庭氛围气息熏陶的再浓,个人天赋再好,如果没有后天勤奋的刻苦努力,最终也是很难成器的,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今天。
       录音师要不要也有乐感呢?这个问题我觉得无需思考-----肯定要!

a.jpg (34.34 KB, 下载次数: 329)

a.jpg

b.jpg (53.25 KB, 下载次数: 329)

b.jpg

c.jpg (41.83 KB, 下载次数: 311)

c.jpg

作者: 马生    时间: 2012-3-12 08:17 PM
坐好了,听杨老师讲课。顺举手提个问:您认为音响器材设计师的乐感对其器材最后的素质表现影响有多大?谢谢!
作者: 狐e刀    时间: 2012-3-12 08:20 PM
是的,非常赞同您的观点!就像医生看病一样,病人自入诊窒那时,通过视诊就应感觉到患者存在那方面的糸统疾病了,这才能通过有矢的检查得以证实、施治,这就是医感,医感不好的,那就。。。
作者: ywz    时间: 2012-3-12 08:40 PM
原帖由 马生 于 2012-3-12 08:17 PM 发表
坐好了,听杨老师讲课。顺举手提个问:您认为音响器材设计师的乐感对其器材最后的素质表现影响有多大?谢谢!
不是讲课,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音响设计师如果没有音乐的丁点感觉,那他想设计出很优秀的器材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但要付出很艰辛的代价。
作者: 在路上    时间: 2012-3-12 08:51 PM
原帖由 ywz 于 2012-3-12 08:40 PM 发表
不是讲课,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音响设计师如果没有音乐的丁点感觉,那他想设计出很优秀的器材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但要付出很艰辛的代价。

按常理,搞音响,或是玩音响没有乐感怕是说不过去吧。
作者: 王白石    时间: 2012-3-12 10:04 PM
有乐感,就有艺术细胞。
先天好,也要后天勤。
作者: 在路上    时间: 2012-3-12 11:06 PM
原帖由 王白石 于 2012-3-12 10:04 PM 发表
有乐感,就有艺术细胞。
先天好,也要后天勤。

二者不可或缺才是。
作者: 只有情永在    时间: 2012-3-13 09:28 AM
先天加努力等于天才。。。。。可以这么说吗?
作者: jp    时间: 2012-3-13 09:49 AM
乐感就是对音乐美态、深度的认识,让一个刚学琴的小孩、一个音乐附中的在校生、一个交响乐团的成员和一位大师演奏同一段乐曲,就很容易听出乐感的差别了。

我小学有个同学叫金力,母亲是星海音乐学院的钢琴老师,父亲是广州乐团的作曲家。三十多年前因其出色的音乐潜质被国家文化部选入英国留学名单,成为分赴梅纽因音乐学校的第一人,轰动一时。那是在1979年,一代小提琴大师梅纽因首次到中国访问演出,走的时候,带走了两名学生,其中一个就是金力。当年,金力只有10岁,到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学习还不到两个月,是给梅纽因试奏的小孩当中年纪最小的,也最得梅纽因赏识。梅大师留下这样的评价:“他很有才能,我喜欢他纯朴自然的演奏,他的音乐是从内心流出来的。” 一夜之间,金力的命运完全改写。在那个刚经历10年动乱的年代,他成了最让中国人骄傲和羡慕的神童。但后来由于在精神、哲学层面上无法达到新的高度,纵然有良好的技巧,也使他在音乐方面的成就不过一般而已。
作者: 芍药    时间: 2012-3-13 02:25 PM
录音师无疑需要各方各面的知识!越丰富对音色音质的把握也就更全面与生动。
作者: 只有情永在    时间: 2012-3-13 02:33 PM
原帖由 芍药 于 2012-3-13 02:25 PM 发表
录音师无疑需要各方各面的知识!越丰富对音色音质的把握也就更全面与生动。

说得好!
作者: ywz    时间: 2012-3-13 02:47 PM
关于乐感的话题,我此前曾经从两张音乐DVD中整理过,即<<从音符到音乐>>与<<从毛泽东到莫扎特>>,里面的通篇话题说到底都是在讲“音乐的感觉”。好,再来一次吧。其中红色字体为诠释“乐感”的重点,很精采。

我们能学会西方古典音乐吗?———奥斯卡最佳纪录影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DVD赏析




        音乐家,并不是一种职业,也不是一件工作,更不可以是偶而为之,那是你的生命,是你深信不疑的奉献,因此你要先相信这种热诚奉献,随后人们也才会跟着相信你的热诚。
———艾萨克·史坦———
       这部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影片”的欣赏对象将是∶希望叩开西方古典音乐之门的人,正在音乐学院学习深造的青年学生,自以为很懂音乐的音响发烧友,希望自己下一代在音乐方面有所造诣的家长们,以及所有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人们。
       以《从毛泽到莫扎特》这样的标题来命名,使得该影片似乎具有了某种政治上的含义。本片由《艾萨克·史坦在中国》、《音乐的交会–20年后重回中国》、《来自上海的绅士》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为本片主题,第二部分则可视为是主题的续集。由于前两个部分的拍摄时间前后相隔了整整二十年,因此尤其显得弥足珍贵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01年9月22日,素有“小提琴教父”之称的艾萨克·史坦(lssac Stern),因心脏衰竭在美国纽约康乃尔医学中心去世,享年81岁。这位曾经拯救卡内基音乐厅免遭拆除厄运的音乐大师,一生对于培养提拔乐坛年青新秀不遗余力,他也是我国青年大提琴家马友友、王健及著名小提琴家帕尔曼与祖克曼等人的启蒙恩师。西方冷战时期,他率先尝试破冰之旅推动中美两国之间的艺术交流,从而享有“美国音乐大使”之称。
       《艾萨克·史坦在中国》记录了刚刚结束十年动乱的中国音乐界真实状况。1979年6月,史坦受中国外交部及美国驻华大使邀请出访中国大陆,此举使他有幸成为文化大革命后第一位进入中国的西方音乐家。在为期三个星期以琴会友的访问中,由他所举行的音乐会及专场讲座和在各地的参观行程被摄制成完整的纪录片。
       其间,影片真实再现了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师生渴望获得西方古典音乐艺术真谛的情景。尤其是在史坦的指导下,中国的小小音乐家们如王健(大提琴)、徐惟聆(小提琴)钱舟(小提琴)、黄英荷(小提琴)、潘淳(钢琴)等,他们在未成名之前稚气十足的神态以及对音乐执著追求的求知欲望,非常感人至深。
       影片中还记录有彭修文指挥中央广播民族乐团演奏,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与史坦首次合作排练《莫扎特协奏曲》以及在上海受到宋庆令欢迎接见等珍贵镜头。其间还插有一段史坦和李德伦谈话的花絮,内容是对莫扎特音乐的探讨,从两人不同的见解里,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在历经多年的政治意识形态桎梏禁锢后,所遗留下来的明显痕迹——
       李德伦∶“我个人认为,莫扎特生活的年代正是欧洲从封建时代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的时期,资本主义已经形成萌芽状态。莫扎特至所以被视为伟大的音乐家,是在于他是从封建主义解脱出来的,然后进入了资本主义这个新的社会进程。我认为莫扎特因为封建社会而富有┅┅”
       史坦∶“是这样的吗?我似乎并不太认同。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见解,但我并不以为莫扎特的天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或经济发展会有什么某种特别的必然关系┅┅。”
       本片中,史坦对中国人诠释西方音乐存在的认识肤浅及小提琴演奏时习惯性错误作出了纠正。在中央乐团、中乐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他的即兴示范往往令中国的音乐才子们茅塞顿开而受益非浅。同时,他对音乐学院学生忽视音乐的内在情感而单纯追求演奏技巧的作法提出了批评。史坦发现,中国学生在演奏贝多芬和莫扎持的作品时,大多往往并不了解音乐在表达些什么而只是将旋律音符简单地演奏出来了而已。大部分学生只是渴想学习难度大的乐曲并一味追求快速及大音量,每个人都热衷于演奏复杂快速的旋律以显示自己的才华。
       史坦还认为,中国培养音乐人才的学校里民族音乐和器乐演奏的培养很出色,西洋乐器中8–11岁的年幼学生基础也都很不错,但是17–21岁这一年令段的学生却出现断层问题(主要是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并强调“音乐的本质将更胜于技巧的表现,所以仅仅注重技巧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善于表达作曲家内心的感情色彩,以至于每一个音符都要注入生命的活力,就好像你是在用小提琴向别人娓娓倾述一样┅┅。”
       史坦对于正确学习小提琴演奏的阐述,语言形象生动和富于诱导性,如“对我来说,小提琴就是身体的一部分,就像是另一只胳膊一样!运弓的动作要连贯而且要用到全身,就像人们在随手扔西和打乒兵球时的动作一样。” 、“要知道音乐是什么?乐器在这里并不是最主要的,换句话说它只是一个手段,我们不是用音乐演奏小提琴,而是用小提琴来演奏音乐。” 、“音乐的旋律是用小提琴唱出来的!”、“音乐不仅仅只是黑与白而是各种色彩的,有些甚至是连画家都调不出来的颜色!”、“你演奏时,就想像着是在用音乐跳舞吧!”、“你一定要注意聆听,然后思考如何将它们表现出来,先要用脑袋去想,尔后再从小提琴里唱出来┅┅。”这些充满哲理性的精辟论述,对于方人学习西方古典音乐具有极其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
       《音乐的交会–20年后重回中国》一集中,记录了史坦二十年后再次来到中国访问的情景。此行之目的是史坦自以为有责任使命为下一个世纪发掘音乐人才,他同时也很想看一看过去曾经指导过的学生们现在所获得的事业成就。
       本集影片中,几位当年受到过史坦先生淳淳教诲的青年人都已经在各自的专业领域确立了应有的地位,他们是∶王健–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潘淳–北京音乐学院教授;徐惟聆–香港爱乐乐团小提琴演奏家;黄英荷–小提琴演奏家。几位音乐新秀此次会聚一堂追忆对史坦的个人印象和感受,以及对他们在音乐事业奋斗所产生的动力和深远影响。
       令人感概万千的是,李德伦这次是坐在轮椅上与史坦先生再次重逢,二十年前他们相互之间都对对方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老朋友一见如故,李德伦不顾年事已高欣然与史坦再度共同合作演奏了《莫扎特协奏曲》。史坦再次重返中央音乐学院故地并对新一代年轻学生作辅导示范讲课,他所即兴发表的激情洋溢讲活再次激起了中国学子们的热血沸腾–“如果我有吹毛求疵的地方,那也是为了你们分享我的信仰和我对音乐及年青人永远的期望!”;“我期望在音乐和年青人的世界中是更美好的,如果你们也有这样的想法,那将是我莫大的快乐!”;“室内乐的演奏,乐手要像大仲马笔下的《三个火枪手》一样,要有一种刀出鞘的感觉┅┅。”;“你们有女朋友吗?那么现在当你演奏这段音乐时,就像是要告诉你女朋友一件特别的事一样,也就是说我想从你们的演奏中聆听到感情的抒发,要能够听到激情┅,我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融入,我要听到你们与音乐发生关系,每一个音符都是你的生命┅┅”
       本集在摄制上由于大量采用了交替回顾的对比手法,如当年史坦首次与中央乐团排练《莫扎特协奏曲》及现场指导解说台词,王健、潘淳、徐惟聆当年的个人演奏等,因而具有很强烈的视觉艺术感染力。其间,李德伦还就二十年前与史坦探讨过莫扎特音乐一事作了深刻的反思,影片通过再现历史镜头的倒述手法显示了一个中国艺术家崇尚艺术真理和尊重客观事实的博大胸怀。他对史坦先生坦陈∶“我那个时候讲什么话,都得要考虑到政治立场啊!是不是?但我所说的话和我个人内心的信仰是不相同的。当然,我的观点也不全都是错误的,但我显然只站在了一个角度看问题,现在回过头再来看,应该说莫扎特是真正的音乐天才!┅┅”
       《来自上海的绅士》,本集根据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谭抒真先生的叙述而制成,影片展示了他从十岁以前在德国租界学习音乐,后独自来到上海加入外国交响乐团,再经历抗日战争、国共战争、文化大革命,乃至于到现在高龄九十余岁,小提琴对他生命中每一阶段的影响。这是一段以中国人的视角观点,来看西方音乐在近代中国发展史的真实写照。
       纵观纪录片《从毛泽到莫扎特》,我们不仅从中感悟到了西方音乐家们的灿烂交会,也见证了中国从封闭迈向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点,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西方人的独特眼光观察到中国人民的文化底蕴与无穷生命力。对于西方人和逐渐远离旧时代的中国人来说,该影片所带来的文化冲击与心灵的震撼将是刻骨铭心和永恒的,人们将世世代代以此反思文化的昔路与前瞻,因此这部影片将伴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加显现出弥足珍贵。

       附∶图片及文字说明(共17张、按号码顺序排列)
1、(B005)文章标题选用照片
2、(B803)1979年6月, 史坦与中央乐团首次合作排练《莫扎特协奏曲》, 指挥–李德伦。
3、(B602)史坦与李德伦配合的非常默契。
4、(B952)琴头要再稍稍抬高一点!
5、(B810)运弓要注意连贯性!
6、(B813)史坦正在辅导黄英荷。
7、(B428)哇!聪明的中国小姑娘。
8、(B132)当年在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学习大提琴的王健。
9、(B003)成名之后的大提琴家王健与小提琴家黄英荷。
10、

a.jpg (34.87 KB, 下载次数: 228)

a.jpg

b.jpg (53.66 KB, 下载次数: 216)

b.jpg

c.jpg (40.48 KB, 下载次数: 225)

c.jpg

作者: ywz    时间: 2012-3-13 02:51 PM
“从音符到音乐”---北京钓鱼台宾馆---薛伟<<梁祝>>小提琴音乐讲座全程记录

a.jpg (43.97 KB, 下载次数: 244)

a.jpg

b.jpg (48.7 KB, 下载次数: 245)

b.jpg

作者: ywz    时间: 2012-3-13 02:54 PM
外交部青年文化系列讲座,主持人---管彤

管彤∶
      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我可以有这样的机会,跟大家在一起来参加外交部举办的这样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为了丰富广大外交青年干部的文化生活,提高大家的文化修养,文化底蕴,增加外交能力。外交部团委从今年初就开始举办系列的文化讲座,旨在邀请方方面面的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走到大家中间来一起进行交流和座谈。

    那么今天在这里,将要进行的是讲座的第四讲,我们的主题是小提琴音乐讲座。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主讲人---著名的小提琴大师薛伟先生。今天薛伟老师要和他的钢琴伴奏---中央音乐学院的青年教师黄萌萌,还有他的学生---中央音乐学院的谷丽莎同学一起,为大家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小提琴音乐课。
    好,现在让我们用最热情的掌声,欢迎小提琴国际大师薛伟老师!

a.jpg (95.78 KB, 下载次数: 214)

a.jpg

b.jpg (105.42 KB, 下载次数: 234)

b.jpg

c.jpg (81.94 KB, 下载次数: 249)

c.jpg

作者: ywz    时间: 2012-3-13 02:55 PM
薛伟∶
    大家好,非常荣幸今天有机会来到这里,和我们外交部的朋友们,钓鱼台的朋友们,共同参与一堂公开课。在这里,首先我要向李部长(李肇星)的光临,表示由衷的欢迎和感谢!另外,也非常感谢胡书记,对我们这次活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a.jpg (66.81 KB, 下载次数: 245)

a.jpg

b.jpg (63.99 KB, 下载次数: 249)

b.jpg

作者: ywz    时间: 2012-3-13 02:56 PM
今天,我把小提琴的课堂搬到了我们今天的讲堂。因为我不想用长篇大论,把音乐分析成非常烦琐的,令人困扰的,甚至扭曲的让人望而生畏。以致于让人听完了之后,反而失去了对音乐的这种热情和了解的这样的一个愿望。
      记得一位文学家曾经讲述----“一旦音乐被语言所表现,那么音乐的生命就终止了”!

a.jpg (80.37 KB, 下载次数: 249)

a.jpg

作者: ywz    时间: 2012-3-13 02:57 PM
   所以今天,我想把这个课堂搬到这里,让我们的音乐,让演奏来讲话,让大家参与到我们的音乐创作,也就是音乐表现创作这个过程中去。不是以仰望的姿态,而是以平视的角度,用心灵的介入来和我们的音乐创作过程,也就是从音符到音乐的过程,有一次近距离的接触。

a.jpg (67.85 KB, 下载次数: 225)

a.jpg

b.jpg (51.39 KB, 下载次数: 250)

b.jpg

作者: ywz    时间: 2012-3-13 02:58 PM
这样,大家可以从中更直接地体会到,音乐创作过程中的乐趣和快乐,从而拉近古典音乐和大家的距离。最后我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的过程,能够唤醒大家对自身的美好经验的一种体验,谢谢大家!

a.jpg (70.58 KB, 下载次数: 263)

a.jpg

b.jpg (58.88 KB, 下载次数: 220)

b.jpg

作者: ywz    时间: 2012-3-13 02:59 PM
今天的课,我们将要演奏<<梁祝>>的小提琴协奏曲。另外还有一首外国的作品,是奥地利作曲家克莱斯勒的一首小品。演奏的过程将不是从头到尾不间断地,而是一段一段地演奏,然后一段一段的评讲。谢谢!

a.jpg (59.39 KB, 下载次数: 244)

a.jpg

作者: ywz    时间: 2012-3-13 03:00 PM
!!!

a.jpg (76.22 KB, 下载次数: 246)

a.jpg

b.jpg (70.27 KB, 下载次数: 244)

b.jpg

c.jpg (47.81 KB, 下载次数: 261)

c.jpg

作者: ywz    时间: 2012-3-13 03:02 PM
好,谢谢,先停一下。你演奏的很好,声音非常美。我想知道这个爱情的主题出来,你是怎么样去设计这个主题的?

谷丽莎∶
      我觉得应该拉得比较温暖,比较甜美!



薛伟∶
       不过,我看你的梁山伯和祝英台好像长得有点像。实际上你的这个联想非常好,高音区咧,我们不妨把它设想成祝英台的一个形象,低音区则设想成梁山伯的形象。但是在祝英台的形象上面,我只是听到了很优美的声音,感觉不到很多的姿态。
        你看你使用的揉音,小提琴使用的揉音技巧是一种从声乐那里借鉴来的一种表现情绪和手法。什么是揉音呢?这个就是揉音(示范),手来回晃动,就像我们唱歌一样。如果没有这样的一种颤音,旋律就没有感染力。
        揉音的快与慢,给音乐的特点就不一样,如果能揉得稍微慢一点,就比较舒展些。你揉得很快,声音听起来就会比较紧张,比较兴奋。
       你的揉音稍微快了一点,结果听起来祝英台像是搞散打出身的......

a.jpg (51.09 KB, 下载次数: 249)

a.jpg

b.jpg (75.59 KB, 下载次数: 219)

b.jpg

c.jpg (66.69 KB, 下载次数: 223)

c.jpg

d.jpg (48.69 KB, 下载次数: 237)

d.jpg

作者: ywz    时间: 2012-3-13 03:03 PM
然后这个滑音的部分,可以稍微的迟缓一点,如果是(示范),这样就显得非常的委婉、动人。你可以设想一下戏曲动作中的水袖啊,我们可以稍微的用这种细节上的刻画,表现出一个女性的形象。
      比如说...(示范),这一个滑音,像是回眸一笑,很有味道,很含蓄,那么这个女性的形象就比较鲜明了。

a.jpg (73.81 KB, 下载次数: 234)

a.jpg

作者: ywz    时间: 2012-3-13 03:04 PM
薛伟∶
        下面的梁山伯形象,我们可以用比较厚实一点的声音,稍微粗犷一点的声音来体现它的这种情绪变化,这样就有一个鲜明的对比出来了。
        来,你再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把祝英台的形象,再刻画的更委婉一些,直接从小提琴部分开始...

a.jpg (69.75 KB, 下载次数: 227)

a.jpg

作者: ywz    时间: 2012-3-13 03:06 PM
好,对,这样很好,只要把揉音的速度再放慢一点,你现在还是显得比较的亢奋。因为我知道,很多演奏者都是这样,有时候他们也希望能够演奏的慢一点,但是在某种场合一紧张,手就控制不住而开始加速,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接下来的两段对答,小提琴的部分可以表现的更主动一些,尤其是跟梁山伯的对答…. (对谷丽莎辅导),呼吸,好,好,OK!

a.jpg (64.55 KB, 下载次数: 238)

a.jpg

b.jpg (46.38 KB, 下载次数: 222)

b.jpg

c.jpg (43.71 KB, 下载次数: 265)

c.jpg

作者: ywz    时间: 2012-3-13 03:07 PM
小提琴演奏中会经常用到滑音技巧,那么什么是滑音呢?就是从一个音到另一个音不间断地过渡手法。一般我们都这样拉…(示范),它可以使得音与音之间的这种粘合度增加了,因而可以表现更丰富的情感。滑音的使用,有的时候能让人感觉到依依不舍,有的时候则显得非常妩媚,并且很含蓄。
     滑音的技巧运用,速度不同,手法不同,那么它可以给予乐句不同的味道和含义,因此它是多层次的。

a.jpg (83.1 KB, 下载次数: 247)

a.jpg

b.jpg (78.78 KB, 下载次数: 240)

b.jpg

c.jpg (69.46 KB, 下载次数: 231)

c.jpg

作者: ywz    时间: 2012-3-13 03:08 PM
......
    接下去的这一段完了之后,就是乐队的进入,乐队的进入是旁观的叙述,表现了对爱情的赞美。这段旋律过后,有一个长音,它把音乐的情绪带到了另外一种状态中,一种更富有幻想的意境中。
    在这个幻想的天地里,我觉得你可以稍微更自由一点,多一点想象的空间。你刚才的演奏听起来很平面化,其实我们可以把这个想象空间展现的更大一点,一个音出来的时候,要能感觉到从现在到很遥远的一个距离。从很实在的一个re到很遥远的…,从而将大家带到另外一个状态中。
    另外,你拉这个音的时候,不要急于出来,你看(作示范)…,这样是不是有了一种很遥远的感觉了。晚一点点出来,这是一个时间的艺术,多一点点的留白,那么给我们和听众想象的空间就大多了。语气上是欲说又罢,很含蓄的…
    通过这样一种细节上的刻画,以及节奏上的调整,就可以反映出来一种姿态,一种习俗,甚至反映出了一种文化。
好,接下来我们继续演奏下一段---同窗共读。

a.jpg (61.8 KB, 下载次数: 237)

a.jpg

b.jpg (51.98 KB, 下载次数: 228)

b.jpg

作者: ywz    时间: 2012-3-13 03:10 PM
!!!

a.jpg (56.56 KB, 下载次数: 253)

a.jpg

b.jpg (68.35 KB, 下载次数: 239)

b.jpg

c.jpg (54.7 KB, 下载次数: 228)

c.jpg

d.jpg (73.45 KB, 下载次数: 225)

d.jpg

作者: ywz    时间: 2012-3-13 03:13 PM
  这一段给演奏家表现的空间不是特别多,你只要把技巧完整无误以及轻松的演奏出来就可以了。下面我们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几个比较出彩的片断中----十八里长亭相送,我们试试看,听听下一段-------

薛伟∶这一段十八里长亭相送,你是怎么样设计和去表现的?你想突出的是什么?

谷丽莎∶我想突出的是祝英台的惋惜跟无奈。



薛伟∶那你又怎么去体现这种惋惜跟无奈呢?也就是说在演奏上你怎么去体现这一点?



谷丽莎∶在演奏上应该是揉音慢下来,力度不要特别大。



薛伟∶



    像大而话之的这种情感的刻画,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比较有修养的,受过比较好的音乐教育的人,他都能够做到这一点。

    比如刻画“悲” ,就像一个演员一样,你说你来表现一下悲,很多演员他都能掉眼泪。但是你让他这个“悲” 多一种层次,多几种层次,那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可能只有称得上是艺术家的人才可以做到。



    有的时候掉眼泪是一种悲,有的时候它是一种眼神,有的时候是一个动作,有的时候是一种语气。它具有很多层次的,可以用不同的手法来表现一个悲,那么这个悲可能就是一个更丰满的、更人性的。我们这里来表现十八里长亭相送的悲,我想几个基本要点你都有了,就是揉音要放慢一点,比较缓慢一点,声音就有一种伤感的特性。



    那么声音呢?你可以寻找一种能够反映出悲的声音,比如说我们不要拉得太明亮,因为太明亮就没有这种悲的特性,我们可以选择一种比较暗的声音。

a.jpg (53.51 KB, 下载次数: 260)

a.jpg

作者: ywz    时间: 2012-3-13 03:14 PM
另外,在分手的时候,梁山伯并不知道祝英台是女儿身,而祝英台一直是借物附意暗示爱情,语气非常的委婉,很深情。那么我们就要通过一些细节的刻画,来体现这种深情。
       滑音的时候,我们不要滑的太快,要很舍不得地离开,不要....(作示范),像这样就滑的太快了。没有一种舍不得而依恋的感觉,所以我们不要轻易离开这个“Fa”音,不要离开梁山伯...,否则好像是十八里相送太远了,山路也不好走,恨不得他早点回家算了!

a.jpg (97.38 KB, 下载次数: 266)

a.jpg

b.jpg (67.2 KB, 下载次数: 256)

b.jpg

作者: ywz    时间: 2012-3-13 03:15 PM
在一开始的音乐出来之前呢,要未有声先有情,不要急于把声音拉得很饱满,很好听,而是注重声音后面所表现的一种情绪,我们再试试看...

a.jpg (65.16 KB, 下载次数: 277)

a.jpg

作者: ywz    时间: 2012-3-13 03:16 PM
乐队不要急于出来(指黄萌萌的钢琴伴奏引子段落),这个伴奏部分你给我的时候,要稍微慢下来一点点,这样我们的语气会来得更充足。再来,把小提琴引出来....

a.jpg (84.82 KB, 下载次数: 226)

a.jpg

作者: ywz    时间: 2012-3-13 03:17 PM
不要离开...,非常地委婉,,这两个“Fa”就像是说“我...,我...”,像在抽泣一样,多无奈呀!要拉得活生生的,很语气化。有的时候要多一点,有的时候又要收一点。这种多的时候是按捺不住的心里的愿望和热情。
       所以,不能从头到尾都是轻处理,这样的话它反而就没有轻了。(示范)...多无奈啊,呼吸(示范),典型的欲言又止。语气呢,我们要强化它,所以节奏不要成为负担,不要成为约束。
       只要语气表现足了,这个节奏不是问题。然后下面的齐奏,就像是两个人共同的一种心声,爱慕之情不能自己...(示范),完全拉上来了,呼吸,多无奈啊!...

a.jpg (82.79 KB, 下载次数: 209)

a.jpg

作者: ywz    时间: 2012-3-13 03:19 PM
所以这里面有很多的形态,很多的姿态。好,然后接下去(示范)...。有时候不要把每一个音那么准确、那么明亮的表现出来,刚才你(摸仿谷丽莎的演奏)...,很好听,很美,但是美与不美都是相对而言的。如果它能很充分的体现一种情感,这是最美的东西。
       事实上,外在的声音并不是很重要,你可以多一点留白,不要拉得很满,虚一点,让人感觉到人到悲痛的极处的时候都失声了。这个时候,既使你的音不出来,别人也会体会到这种情感的持续,所以你不要拉得很实,多一点点空隙给听众去想像。
           (全文完)

a.jpg (87.88 KB, 下载次数: 188)

a.jpg

b.jpg (67.09 KB, 下载次数: 215)

b.jpg

作者: jp    时间: 2012-3-13 04:28 PM
还是一个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的问题。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2-3-13 05:36 PM
楼主讲乐感,我搬好板凳了,学习再学习。唱歌的尤其需要有好的乐感,否则就是五音不全了。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2-3-13 06:03 PM 编辑 ]
作者: zyf1234    时间: 2012-3-13 05:53 PM
看到图片,才知道乐感粤妙深遂,大师上课,听者显赫,如饥如喝,才成大器。我们草根,自以为是,却谬于千里
耳朵里,去者末去,耒者未耒。怎样去感悟,方知糊塗才是发烧的良知。




欢迎光临 昌业音响主论坛 (http://www.changye.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