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标题: June 4, 1984. Bruce Springsteen 的 Born in the U.S.A. 上市. 美国制作第一张CD [打印本页]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2-8-5 04:48 PM
标题: June 4, 1984. Bruce Springsteen 的 Born in the U.S.A. 上市. 美国制作第一张CD
认真阅读本人这鬼话连篇的贴子,包你后悔终身,

[ 本帖最后由 转动的唱盘 于 2014-6-5 09:06 AM 编辑 ]

借回来的图.jpg (112.19 KB, 下载次数: 254)

借回来的图.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2-8-5 05:38 PM
慢慢消化。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2-8-6 03:49 PM
以开帖, 主题 :银行资料稍候出现。  看看谁胸口写个勇字 。明天上班写完最后几个价钱。
作者: yudeanwu    时间: 2012-8-7 09:23 AM
看起来真的有点无厘头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2-8-7 10:06 AM
真的很高深,不明白。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8-7 10:25 AM
额,没看懂。。。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2-8-7 10:41 AM
无需要明白。  无厘头是不死鸟。  写这个帖只是感觉坛子里的大大们都挺中规中矩, 挺平静。  贩卖CD时顺手恶搞。  以后还要那些喜欢写听后感的大哥跟这个帖。  不然“警告“他们, 小心xx.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2-8-7 10:42 AM
从黑胶收藏家的贴借来的翻墙介绍。 如果你进不了Flickr, 请参考。

http://www.yunblue.com/about-flickr.html


如何看相册的符号。 以imusic 4110352为例子。

Imusic是地球人都知道的I Music。4110352是唱片公司的编号(411 035-2)。
下面的描述只要知道要给我xxxxxxx
就好,其它是没有意义的。

imusic 4110352_00001。 00001是扫描器自动给的编号,不用管。这个图是看圈圈用的。

1.
指着图,按左键进入。

2.
指着图,出现了一个放大镜的物体,按左键进入(按右键也行)。

3.
按右键, 你会看到Viewall sizes: Medium 500Medium 640Medium 800LargeLarge 1600Large 2048Origina选一个按左键。

4.
你会看Download
Download the xxxxx xxxx size of this photo。指着Download the xxxxx xxxx size of this photo按左键。 下载后可以放大来看。

放大后, 你看到大花碟,胶圈也花了。
别的地方也可以看到划痕。这张碟好像看到了13
回家看看是第几。
我的poor CD player播放没发现问题。 不知道死贵死贵的好机会怎样呢?


今晚填Adagio的价钱。 回家。

作者: yudeanwu    时间: 2012-8-7 03:16 PM
原帖由 转动的唱盘 于 2012-8-7 10:41 AM 发表
无需要明白。  无厘头是不死鸟。  写这个帖只是感觉坛子里的大大们都挺中规中矩, 挺平静。  贩卖CD时顺手恶搞。  以后还要那些喜欢写听后感的大哥跟这个帖。  不然“警告“他们, 小心xx.



如果楼主发帖的本意是不需要大家明白的,那又不知发此贴主要想表达什么思想呢,起码大家来捧个场也需要有个交代吧,呵呵
作者: 只有情永在    时间: 2012-8-7 06:53 PM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2-8-8 11:22 AM
其实我这里有句话很有营养。  “买老版、银圈等CD的风险就是能70万次的后才龟裂的,你会好xxx。 所以买老版、银圈等的价钱应该是很x “。  按照那位大大的说法, CD应该有80年的寿命 (一小时长度的CD, 70万/24/365)。  CD寿命应该挺长啊。  买贵点没问题啊。  实际情况, 各位玩CD的比我清楚吧。  
我曾经在友邻网站看到一张卡拉扬特别纪念版系列(有码和 IFPI)。  请奉上¥x50。  这应该是1998, 卡大爷到别的地方去指挥后10年的再版。  我手头上的那些卡拉扬特别纪念版系列都是1987的版本(下载图片,放大来慢慢看看那些W Germany PDO, xxx xxx-2 01#)。  按照正常的模式,应该要卖得很贵。  你应该付出超过¥150很多才能拿回家。  可惜我的看法另类一点。  买老版、银圈等CD的买家有风险。  这些CD谁知道还能折腾多久。  如果我让你付高价,很没人道吧(我也很贪心吧)。  所以你看不到没有超过¥x20(而且超过一定数字还包运费)。  你们看到营养了吗?
对了,奉劝看着卡拉扬特别纪念版系列的同好们。  你真的要想清楚哦。  这个系列的国际行情价(amazon), 如果你要看到W Germany PDO, xxx xxx-2 01# (问清楚才下单), 请奉上几十美刀+运费。 Ebay 上曾经有人卖W Germany PDO, xxx xxx-2 0?#。  好像是$十 +/-加运费。  奉劝动收集这整套的同好们, 小心以后大出血。
回家吃饭。
作者: 只有情永在    时间: 2012-8-8 12:49 PM
原帖由 转动的唱盘 于 2012-8-8 11 AM 发表
其实我这里有句话很有营养。  “买老版、银圈等CD的风险就是能70万次的后才龟裂的,你会好xxx。 所以买老版、银圈等的价钱应该是很x “。  按照那位大大的说法, CD应该有80年的寿命 (一小时长度的CD, 70万/24/365 ...

感谢真情流露!
作者: yudeanwu    时间: 2012-8-8 01:25 PM
哈哈,还是没看明白
作者: 在路上    时间: 2012-8-8 03:16 PM
唯一感觉,无趣。
作者: 芍药    时间: 2012-8-8 10:22 PM
哈哈,国人理解能力差,希望能用说得明白的组织语言方有交流!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2-8-9 10:23 AM
标题: 回复 12# 的帖子
真情流露倒没有, 贪念还没起才是真的。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2-8-9 10:26 AM
标题: 回复 14# 的帖子
无趣中发现趣味, 才有趣。 多谢回帖。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2-8-9 11:19 AM
标题: 回复 15# 的帖子
我很坏, 用这个方法 吸引眼球 。 还有就是说说老版、银圈等CD都有一定的风险, 想清楚了再看着相册里的东西。 他们可不是保证长生不老。 下一贴跟老卡控们说说卡大爷。  你从老黑那搞回来卡门听着畅快吧。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2-8-23 02:48 PM
对于卡大爷, 完全没有特别感觉。 都是中文写手写卡大爷的100 Masterpieces惹的。 看了些中文写手对这个系列和卡大爷的文字后,感觉就是产品介绍的妙笔生花吧。中文维基,也应该要把某些文字去掉才能有强的中立性吧。  
在我的认识中,指挥就是作曲家和乐团之间的桥梁。指挥要表现(不是表演)作品的内涵/思想。 用今天的语言写, 就是要那种FEEL。 如果作曲家是以往年代的,指挥就像考古家一样看东看西中找寻指挥本人认为的内涵/思想或者别的指挥忽略的一些内涵/思想,再通过自己对演出总谱的编排让乐团表现出指挥对作品的认知。好坏,只能是那些考古界圈里的人物通过以往的考古纪录(文字和声音)来评论。 我们这些路人甲听众通常只是欣赏者(音乐和音效各取所需)。 有兴趣,也可以写写自己的考古鉴定。 挺好玩的。
如果作曲家是当代的,就好玩了。 像比彻姆,有钱有闲人面广的大指挥弄几个作品的首演不难。  管我了不了作品的内涵/思想,我是首演或者此处的首演很重要。 结果是N年后,被作曲者留下了怪评(看卡大爷的中文维基。 我也考证了一下中文维基的那一段。 当然不会找那本书来看。 从卡大爷信徒的网站看了一点资讯,可能是另外一个对比彻姆比较客气的写法比较可靠)。
还有就是托大老在1942首演肖氏的第七。 结果是肖氏听完这个首演首演的录音后对这个首演颇(省略文字)。托大老N年后对这个第七也表现出了(省略文字)。 白头佬在旁边晾着也应该为了这个首演F声连连。 因为白头佬可是肖氏的第一, 三和六美国首演的指挥啊。 肖氏的第七在美国的首演就变成了莫名其妙(看托大老的英文维基)。 王八跟绿豆对不上眼就大眼瞪小眼, 越瞪越不顺眼。 人的社会就是这样才精彩。
卡大爷挺喜欢考古作业的。 可惜在卡大爷前,有太多的前辈在搞这些考古事业了。 不管你卡大爷天分有多高,你也不会比你的前辈能飞高那么一丁点呀。 二十世纪作曲界大佬们的作品,他也只注重1945年以前的。 1945后的,只有Carl Orff(卡尔•奥尔夫, 布兰诗歌那位)的Trionfo di Afrodite (英文维基也没列, 奇怪)和De Temporum Fine Comoedia 的世界首演(作为指挥,这是很高的荣耀了吧)。 可惜卡大爷搞这些太少了。 或许这样说公平点吧,因为某些原因他也没有那么多的机会让他得到这些荣耀。
人都差不多,都走不出个怪圈。 当你向着你的心目中高峰前进时,你的战斗值会爆表。卡大爷也不例外。 从30年代中开始强力推销自己到40年代末遇到了伯乐,卡大爷也走到了事业的大步向前期了。卡大爷从50年代初(EMI和 Decca/London )到60年代中后期(DGG), 真的很有水准。这段时间卡大爷的作品,交响乐跟别的大师们的考古作业都差不多。但是他的歌剧,应该可以说得上是为他的事业画出的彩虹吧(我的看法)。  也是从这个LP时代的开始(50年代初),各路大师们把歌剧推向了极致 – 音乐跟场面配合的精准度和用唱的形式取代了以往朗诵多的表演方式(这也跟音乐配合的精准度有关)。
搞歌剧搞到能出彩的,除了有其他歌剧外当然是少不了搞大俗剧-卡门。卡大爷一生中搞了5次卡门。 我真的想不出谁比他这么有兴趣搞卡门。 50年代2次。 60年代2次。83年还要再搞上一次。 50年代那2个卡门,我没听过(找不到唱片)。后2个是DGG(录影存证版)和DG时代的产品。 我也没听过这两兄弟。 中间是63年的RCA版(DECCA为了RCA特别做的)。我有这个版本(如无记错,这应该是第一个有深肤色的卡门)。
五个卡门就像是卡大爷历程的写照。 54和55年的卡门时代,卡老师还处于相对不确定的阶段。正在努力学习和努力工作中,还有前方看到了希望。 在这期间到63年,卡老师还练习了些卡门节选。 BPO地位的确定,三趟美金矿的演出成功,娶个法国模特儿回家,卡老师在50岁左右的壮年期爆发了,向着卡大师前进了。十年磨一剑的结果就是卡大师63年的成果-一个肾上腺素上升的卡门(记着卡门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是野wild+性sexy的象征,没有肾上腺素上升的卡门不算是卡门)。 千万不要低估肾上腺素的威力。
大概也是这个时候,卡大师也从极致中向着准卡大爷前进。卡大师向卡大爷蜕变离不开DGG行销的推手(有时间会写写这个行销经典)。 66/67年的卡门依然有肾上腺素。 卡大师同样指挥ViennaPhilharmonic orchestra和Vienna State Opera chorus只是换了另外的人物卡司在Salzburg Festival留下了第一个完美音像的卡门。 另外的意义就是另一个深肤色卡门的出世和卡大师原来也可以做导演的。对于DGG,卡大爷原来是多才多艺的。 完全可以把卡大爷弄成古典音乐界的头等天才才是头等大事。其他突破欠奉。
曾经看过鬼子对83年版的路人碟评,路人甲说83年的卡门很差劲,阿哥哥的77年要比卡大爷的83版好很多。 不奇怪,83年的卡门跟西贝柳斯的那位好友的59年版卡门差不多,肾上腺素欠奉。 路人乙回复阿哥哥的77年比不上卡大爷的66/67版。 我的胡思乱想看法是等阿哥哥十多年后学会了搞潜规则后,一定会比卡大爷的66/67版。 可惜阿哥哥只搞了一次卡门。 而且现在应该没机会再搞了吧。
(广而告之:马大哥的84年卡门电影音乐很有肾上腺素。 可能有卡大爷66/67版的水准)。
写到这里就应该差不多可以收工啦。 说卡大爷是特定时代的一个市场经济产物, 应该不会有很多砖头飞来吧。 他跟RCA, CBS和Decca里各有一位大家都可以对上眼。 他们都为唱片公司以古典音乐的方式带来了庞大的利润。为古典音乐这个败家子的黄金时期烧钱提供的弹药。 今天还在很多还在的指挥名家都是他们的受惠者。 卡大爷披上了正宗古典音乐的马甲,受到乐迷们的追捧。 其他三位披的是Light Classical的马甲。 也就是他们三位把很多古典音乐的曲目推广到50和60 年代普通的美国人家庭,为以后的古典音乐打开了新的市场。 今天我们还有多少人知道他们是谁啊。
卡大爷的产品跟其他大师们的产品(特别是考古作业上)没多大差别。 能明显走出来的并不多。 700多个录音和2亿多的销量只是看到商业市场的大(英文维基的写法“Although his workwas not universally admired, he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have been one of thegreatest conductors of all time, and he was a dominant figure in Europeanclassical music from the 1960s until his death.[1]Part of the reason for this was the large number of recordings he made andtheir prominence during his lifetime. By one estimate he was the top-sellingclassical music recording artist of all time, having sold an estimated 200million records.[2]”)。英文的还可以说得上平稳。 中文维基如果说是指挥(指挥界的销量帝王)也行。
中文维基里看了一段怪字。 “在他生命的最后30年,没有别的指挥家在音响和织体上比他作出过更大的影响[27]”。不知是赞是贬还是商业结论。 白头佬在50年代末评论某家唱片公司做他的出品时留下了这些字。 “Stokowski believed that the recording philosophy of xxxxx wasinimical to music making, and more in line with mathematics and engineering.”。  这是卡大爷想要的吗? 你我永远都不会知道。 这就是你我看到的卡大爷。 业余的业余写些怪字,一起乐乐。

[ 本帖最后由 转动的唱盘 于 2012-8-27 01:41 AM 编辑 ]
作者: 芍药    时间: 2012-8-23 05:26 PM
原帖由 转动的唱盘 于 2012-8-9 11:19 AM 发表
我很坏, 用这个方法 吸引眼球 。 还有就是说说老版、银圈等CD都有一定的风险, 想清楚了再看着相册里的东西。 他们可不是保证长生不老。 下一贴跟老卡控们说说卡大爷。  你从老黑那搞回来卡门听着畅快吧。

按CD的发展来看,存在还没LP时间长,现在说它比LP耐用也是我们在期望,得需要时间来证明了.
我对老卡除了卡门那几张外,对他其他的不怎么感冒,特别是在DG公司出的那些.更加不感兴趣.瓦尔特\贝姆\富特\小克来伯\斯拖夫斯基斯\库利贝克\安塞美\萧提\普列文这些指挥关注得多些.

[ 本帖最后由 芍药 于 2012-8-23 11:58 PM 编辑 ]
作者: yudeanwu    时间: 2012-8-24 10:10 AM
原帖由 芍药 于 2012-8-23 05:26 PM 发表

按CD的发展来看,存在还没LP时间长,现在说它比LP耐用也是我们在期望,得需要时间来证明了.
我对老卡除了卡门那几张外,对他其他的不怎么感冒,特别是在DG公司出的那些.更加不感兴趣.瓦尔特\贝姆\富特\小克来伯\斯拖夫 ...



确实没必要去计较LP和CD抑或PCHIFI,自己觉得适合就行了,没有什么东西能永葆青春的。卡拉扬的东西,个人认为基本属于雷声大雨点小的范畴,至今为止我只收了一套60年的贝交。非常赞同版主列的指挥家的名单,个中不少都是本人所喜欢的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2-8-27 03:11 PM
标题: 回复 20# 的帖子
你在国人中应该算是卡大爷小数那一边吧。 卡大爷的东西并不差。 他只是自愿/非自愿下的商业产物。
作者: yudeanwu    时间: 2012-8-27 05:44 PM
原帖由 转动的唱盘 于 2012-8-27 03:11 PM 发表
你在国人中应该算是卡大爷小数那一边吧。 卡大爷的东西并不差。 他只是自愿/非自愿下的商业产物。


呵呵,版主并没有说卡拉扬差,也只是说出了他自己的见解,喜好还是要看个人的,所以在这块没必要去较真。
作者: 芍药    时间: 2012-8-28 05:03 PM
我自己也有收老卡的一些名盘,看曲目来吧,对比一些版本有自己的喜好是正常的,但没有必须跟进的意思,大家也可以多谈谈自己的喜好分享。
作者: 只有情永在    时间: 2012-8-28 07:04 PM
期待大家谈谈自己的见解!
作者: 十八子墨0    时间: 2012-8-29 01:50 PM
嗯嗯,无厘头也许就是随性而发。。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2-9-6 03:17 PM
要看Karajan 1967的Carmen, 到这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kRjnd2bDpw 。  如果很多河蟹,自己想办法。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2-10-9 10:32 AM
中秋前的星期六,从一位教小提琴的老人家家里搬了2车的黑塑料回家看。  趁着你们放假,奋斗了几天搞了一些东西上相册不然吃不消呵。 开多了一栏放养眼的(http://www.flickr.com/photos/78578036@N02/sets/72157631686963195/)。  上了张图, 一起看看。  谁有空而且知道这一位,写写这位大师。

8052823587_9e39ab4bf3_b.jpg (107.61 KB, 下载次数: 158)

8052823587_9e39ab4bf3_b.jpg

作者: 芍药    时间: 2012-10-9 11:40 AM
就等你搞黑塑料片。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2-10-10 01:25 PM
标题: 回复 29# 的帖子
老黑还不够你忙啊。 还要想看我的黑塑料
作者: 芍药    时间: 2012-10-10 04:29 PM
哈哈,我那里几条友每月都是一批消费.
作者: 老福    时间: 2012-10-10 07:52 PM
看不懂。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2-10-11 08:06 AM
标题: 回复 32# 的帖子
, 你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  有很多人也来围观只是不回复。这个贴是吹水/鬼扯专用。 得闲来看看, 或许你会看到些东西会帮你省钱。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2-10-11 10:31 AM
最近在论坛里看到一张天价CD, 所以我也写写CD价格。  我的相册里也有100+CD了。  如果你心水清, 你应该也看出了规律。

大概10年前,2手CD的价钱怎么都要$10+/-。 最贵是80年代早期的Jazz和Classic Rock,可以跟新的比。  古典除了些特别的贵一点外都爬不上$10或者说爬到$8。  大概到了05过后在06/07/08,应该是MP3/MP4/无损(PC HiFi)的兴起, CD二手的价钱也跟着跳水(新的也好不到那里)。在我的记忆中,我这几年不曾用超过$5(税前)买过一张CD。

现在相册里的应该都是我这几年买的,价钱都是$1-4(大盒子应该不到$8,有一套大盒子除外)。 够暴利吧 。可惜我没兴趣向你们要邮费,还要把我的时间扫描相片给你们看。 如果把这些向你们收费那多好-在暴利的基础上还可以弄多些钱啊。 真的应该学会写些天碟, TAS, 企鹅,和三星带花(错了, 是426双花红棍)等文字语言。 然后把价钱弄上去, 到所有的论坛开帖一张一张地慢慢卖(改行做奸商) 。  

, 梦醒时分到。 下班回家。  继续只在这里折腾(这个论坛的人很好)。  晚上照几张相片折腾芍药。  让你喜欢看黑塑料。
作者: jp    时间: 2012-10-11 10:37 AM
二手CD估计只有在中国才能炒得起来。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2-10-11 02:25 PM
芍药, 好看吗

8076205595_51d7e20cda_c.jpg (59.22 KB, 下载次数: 151)

8076205595_51d7e20cda_c.jpg

8076197209_4282ec1e07.jpg (42.43 KB, 下载次数: 147)

8076197209_4282ec1e07.jpg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2-10-11 03:06 PM
标题: 回复 35# 的帖子
半对半错。世上除了美加民间有那么多东西乱卖外,欧澳日的二手跟美加比都贵(留意看ebay和amazon的卖家信息)。  中国只是哄抬到超贵超贵而已。 我相信论坛里的各位都曾经被人砍到血淋淋吧。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2-10-23 03:10 PM
围观的人满多的。  难道没有人研究两张相片时什么东东?  喜欢搞研究的都闪人啦?
作者: anjing    时间: 2012-10-24 09:45 PM
找些珍品出来,这些很大众,在国内很普遍。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2-10-25 11:02 AM
标题: 回复 39# 的帖子
你也是玩黑胶的?  麻烦你介绍咯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2-10-27 05:16 PM
原帖由 转动的唱盘 于 2012-10-11 02:25 PM 发表
芍药, 好看吗

上面那张理查.斯特劳斯的《玫瑰骑士》是LP吗?什么事后的出品?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2-10-29 03:33 PM
标题: 回复 41# 的帖子
1956 的美国Angel.  Stereo 是美国压片; Mono是英国压片.  印象中EMI在英国出的好像用另外一个壳 .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2-12-14 11:36 AM
先吹个泡。 明天码些字写写剩下的那张相片。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2-12-14 06:08 PM
原帖由 转动的唱盘 于 2012-12-14 11:36 AM 发表
先吹个泡。 明天码些字写写剩下的那张相片。

期待!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2-12-15 09:15 AM
音乐情迷看出了一张相片理查.斯特劳斯的《玫瑰骑士》。
另一张是 Mahler 的Das Lied von der Erde 3 Ruckert-Lieder。
Bruno Walter指挥VPO,
Kathleeen Ferrier Julius Patzak。
Das Lied von der Erde 相信各位很容易在网上看到各样的资料
3 Ruckert-Lieder 是 Mahler 根据 Friedrich Rückert 的诗歌写的套歌。
Rückert-Lieder 是5首歌的Song Cycle
5首歌都独自成歌而且可以根据歌者的要求安排顺序。
Blicke mir nicht in die Lieder!
(Do not look at my songs!) - 14 June 1901
Ich atmet’ einen linden Duft
(I breathed a gentle fragrance) - July 1901
Ich bin der Welt abhanden gekommen
(I am lost to the world) - 16 August 1901
Um Mitternacht
(At midnight) - Summer 1901
Liebst du um Schönheit
(If you love for beauty) - August 1902

Mahler在01/29/1905首演Kindertotenlieder 同时首演了 Rückert-Lieder 的头4首。 如果你留意,所有的 Kindertotenlieder 都伴随着的 Rückert-Lieder 录音。 




[ 本帖最后由 转动的唱盘 于 2012-12-15 01:44 PM 编辑 ]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3-1-23 04:29 PM
最近听唱片时,翻出了这一张唱片。奧伊斯特拉赫演奏箫斯塔科维奇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ViolinConcerto No. 1 in A minor, Opus77,Opus 99也可以)。因而想起了这个链接(http://www.changye.com.cn/bbs/viewthread.php?tid=30847)。我正因为这个链接而路过这个论坛,从而进来围观。所以我的第一弹也用奧氏的杰作。



从维基的资料看到,箫氏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可以说得上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典范。 从箫氏开始创作的1947历经漫长的8年等待,到10/29/1955才能在苏联首演(姆拉温斯基+列宁格勒爱乐)。特定的时空环境下的审查,亦做就了奧氏在漫长的等待期间也有充裕的时间参与了乐谱的改进。如果奧氏演奏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能通过演奏者的琴音构造出音乐的血肉,奧氏演奏箫氏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就是用两位大师血肉灌溉出来的作品。奧氏对整部作品的评语是不惜赞美(充满艺术容量的深度作品- depth of its artistic content)。 对小提琴部分的构成,奧氏的形容是如莎翁作品般的简明(pithy 'Shakespearian' role).
这张LP是箫氏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个录音室录音(01/02/1956)而前一天(01/01/1956)是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在西方的第一次公演(电台现场转播)。奧氏+米特罗普洛斯+纽约爱乐两天的完美演出留下了两份珍贵的录音。你可以在纽约爱乐的The HistoricBroadcasts 1923 to 1987合集里找到01/01/1956的电台现场转播录音。据闻这个录音奧氏+米特罗普洛斯+纽约爱乐的演出比录音室演出还要好。而10/29/1955苏联首演电台录音(貌似Monitor有出黑胶)也是一个不遑多让的杰作。 同好们不妨找来听听。

下一次写点搞怪的东东。 开心开心。

P1000419.JPG (52.2 KB, 下载次数: 165)

P1000419.JPG

P1000420.JPG (54.4 KB, 下载次数: 161)

P1000420.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3 04:42 PM
转盘兄的黑胶唱盘 可惜我还没有唱盘呢。
作者: 芍药    时间: 2013-1-23 05:00 PM
这张版本内心是几眼版本,MONO还是立体声的.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3-1-24 09:37 AM
标题: 回复 47# 的帖子
CD+黑胶=绝对娱乐。 美国是两者都不贵。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3-1-24 09:42 AM
标题: 回复 48# 的帖子
6眼版本。  这张是 1956,1月2日的录音。Columbia应该还没有立体声的录音技术。 ML 5200 (大概是1957) 前的录音有立体声的很少。  有立体声的录音基本是MS 52xx后的多。
作者: 只有情永在    时间: 2013-1-24 07:49 PM
原帖由 转动的唱盘 于 2013-1-24 09:42 AM 发表
6眼版本。  这张是 1956,1月2日的录音。Columbia应该还没有立体声的录音技术。 ML 5200 (大概是1957) 前的录音有立体声的很少。  有立体声的录音基本是MS 52xx后的多。

值得收藏。。。。。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3-1-25 10:08 AM
搞到一张天价2010年出的透明胶唱片。 坛子里的弟兄看过这张天价的透明胶应该没有吧.  鉴定后的想到了一句话 – 世上没有不好的XX,只有你不懂怎么欣赏的XX。


[ 本帖最后由 转动的唱盘 于 2013-1-25 10:12 AM 编辑 ]

P1000422.JPG (54.16 KB, 下载次数: 107)

P1000422.JPG

作者: 芍药    时间: 2013-1-25 10:38 AM
您这张品种我没有看过.
透明的黑胶盘品种很多,而且还有很多颜色的,如EMI的红色透明盘,我就有好几张.还有很多的流行音乐,当年为了招引顾客,会做出各种颜色的盘来显其特别,当然,与主流的黑色盘比起来,透明还是显得少.

[ 本帖最后由 芍药 于 2013-1-25 02:54 PM 编辑 ]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3-2-5 10:46 AM
如果你问我听古典从哪里下手好,我会说从电影音乐。 好的电影都会有好的音乐。 听者多多少少都知道些电影内容,看着目录容易有些想象而进入音乐。

P1000425.JPG (41.78 KB, 下载次数: 120)

P1000425.JPG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3-2-5 10:52 AM
有交响诗的感觉。

P1000428.JPG (40.05 KB, 下载次数: 118)

P1000428.JPG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3-2-5 11:10 AM
这出电影从上映到今天都30+年了。  作曲的和男主角也都去远行了。  这个电影原声绝对是浪漫上脑的首选。  CD和LP区别?  这个LP绝对是靡靡之音的首选。

P1000429.JPG (34.2 KB, 下载次数: 123)

P1000429.JPG

作者: 我爱邓丽君    时间: 2013-2-7 08:35 PM
新奇,听古典从电影音乐开始?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3-2-8 03:30 PM
标题: 回复 57# 的帖子
好多好的电影都引用古典音乐来配戏。 你猜某路人甲知道Paganini (帕格尼尼) 的机会大,还是知道电影Somewhere in Time (時光倒流七十年) 的音乐很好听的机会大。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3-2-27 06:59 AM
上图功能失效了。  上不了图。  看链接http://home.photo.qq.com/1474583671/album/V10rS4541eEYFI/
1994途经香港时买的。  还有一套包子。  找到时有点黄鼠狼找到鸡的感觉虽然搞了我很多钱。  母亲大人看到一定会高兴的东西。  听这些CD,看到的是一种风情 - 一种消失在近代中国的人文风情。
作者: 只有情永在    时间: 2013-2-27 11:00 PM
好碟真多啊,开眼界了。。。。。。。。。。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3-2-28 11:23 AM
标题: 回复 60# 的帖子
时间+¥+朋友,慢慢你也会有啦。 你从QQ链接看到的那一张是我的珍藏中的珍藏。 很多CD对于我来说只是送朋友的礼品或卖品。
作者: 我爱邓丽君    时间: 2013-2-28 08:27 PM
看不到要登陆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3-3-1 03:04 PM
标题: 回复 62# 的帖子
我也没法。 上图功能没有了。  只能搞个链接用着。

[ 本帖最后由 转动的唱盘 于 2013-3-2 03:09 AM 编辑 ]

P1000450.JPG (47.23 KB, 下载次数: 152)

P1000450.JPG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3-3-2 08:06 AM
CD的封套和封底的设计也很有特点。

P1000451.JPG (40.94 KB, 下载次数: 143)

P1000451.JPG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3-3-7 11:55 AM
看帖回帖,值得鼓励。 月底应该要回广州,所以在65楼前回过我这个无厘头帖的仁兄都会送你一张金属片。  自己去我另外的一个帖,进去像册挑。  不能挑¥25的(太懒不想再照像),不能挑大盒子(太重/占位置)。  其他任挑。  会在4月初的周六或周日交给你。 外地的朋友可以朋友代劳。 3/17前PM你的要求给我。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3-3-13 10:07 AM
最近上了不少图片。 要看的请到这里捧音版的场http://www.changye.com.cn/bbs/viewthread.php?tid=41731&extra=page%3D1&page=3。 无论你听CD还是听LP,不知道些音乐史/唱片史的后果就是 - 削凯子
非常失败,才刚知道坛子里的PM功能不能用很久了。 会友的CD请邮件联系cd4sales@qq.com

[ 本帖最后由 转动的唱盘 于 2013-3-13 01:37 PM 编辑 ]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3-3-13 01:50 PM
玫瑰骑士 - 曾经提到过,这套LP有两套马甲。 这是60年代出的那套马甲。 一直用到80年代LP的末代。80年代出CD时套了另外一张美夫人像片,EMI CLASSIC出时反而用了原始的马甲。

P1000459.JPG (36.02 KB, 下载次数: 131)

P1000459.JPG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3-3-18 10:28 AM
穆拉汶斯基+列寧格勒交響樂團 柴交4. 5 & 6

[ 本帖最后由 转动的唱盘 于 2013-3-18 10:30 AM 编辑 ]

P1000461.JPG (42.5 KB, 下载次数: 115)

P1000461.JPG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3-3-18 10:33 AM
这张, 够老。。

P1000467.JPG (37.43 KB, 下载次数: 141)

P1000467.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3-18 12:41 PM
转盘兄的“骨灰级”典藏,珍品!赞一个
作者: 芍药    时间: 2013-3-18 02:05 PM
转盘兄在国外,有机会找到好盘,建议多研究一下黑胶版位,多找一些珍品好盘出来.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3-3-18 03:05 PM
标题: 回复 71# 的帖子
当然啦。  除了版位外,每张黑胶背后就是音乐史,唱片史和社会史。 看这些历史更有趣。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3-3-20 10:38 AM
有没有黑社会分子想出血。  来这里看http://www.changye.com.cn/bbs/vi ... =page%3D1#pid308024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3-20 01:12 PM
原帖由 转动的唱盘 于 2013-3-20 10:38 AM 发表
有没有黑社会分子想出血。  来这里看http://www.changye.com.cn/bbs/viewthread.php?tid=38253&pid=308024&page=3&extra=page%3D1#pid308024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3-3-20 04:24 PM
亨利·普赛尔, 大家都知道的英国的巴洛克時期作曲家。认识Walter Goehr的朋友应该是巴洛克時期音乐的忠实粉丝多吧。Winterthur String Orchestra 可能跟Hermann Scherchen扯上。

P1000468.JPG (33.01 KB, 下载次数: 136)

骨灰碟

骨灰碟

作者: 芍药    时间: 2013-3-20 05:40 PM
给一个你的LP目录给我吧,在美国能有水星、RCA、哥伦比亚立体声首版这些最好,在国内热门些。DG、EMI,飞利浦这些非美国原产国的版本估计在美国就难找点,过江龙厂牌往往不如原产国的值钱

[ 本帖最后由 芍药 于 2013-3-20 05:43 PM 编辑 ]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3-3-21 10:31 AM
标题: 回复 76# 的帖子
芍药啊,我的正职不是卖碟的。 你想要的目录不可能会做。 如果我要卖的, 肯定是有几套的。 从中国后来可能会整理整理收藏。 等我认识的一个小提琴朋友害害他的好友们。
关于过江龙厂牌的见解,这里联系到唱片史/社会史的有趣问题 - 很长很长写不完的调调。 给你个例子,50年代的美国Decca曾经是某个古典音乐巨国某个巨大古典音乐公司的代理。 出的黑胶都是挂美国Decca马甲。 很奇怪,在我看嘿嘿到现在, 在美国都很难找到这些碟就像找Westminster的一样难。曾经多口问个位搞这些门路的仁兄,得出来的答案很合理。
某两个经济强国在70年末到80年代中都跑来美帝搬这些回家。 原因是从LP出现开始到某个时间点,家里的跟美国生产的或者出口来美国的没法比。 这种产地不如卖地的现象实际一直持续到70年代前中期,这两个经济强国也开始转型了。 这两个美帝的小弟才能给国民用跟美帝同等的东西。 这两个美帝的小弟都把好的拿回家了。 论不到国人了。  CD出现的岁月又再生利用了一批美国Decca黑胶。 Decca黑胶我现在能看到,可以就拿回家继续再找好的。  以上文字,看起来有点小九九
玫瑰骑士,我这个版次,国际上已经N年没出现了。 同一版次的Highlight 偶尔也会出现。 58的头版等同国人的所爱-皇家芭蕾的代价。

[ 本帖最后由 转动的唱盘 于 2013-3-21 10 AM 编辑 ]
作者: 芍药    时间: 2013-3-21 11:32 AM
谢谢了,那就不打扰了.
"玫瑰骑士" 建议再看看EMI英国半月音符标的版位,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3-3-21 03:56 PM
标题: 回复 78# 的帖子
EMI/Columbia SMS1003 (SAX 2269-72) Stereo made in GT Britain,  Label 底色為水藍色, 外圍一圈為銀色.  你是否认为这个是最早的  Stereo版?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3-4-25 05:28 AM
貌似几多人来围观这个版次的坑。 版次,血(我的钱啊)与汗(找资料的苦与乐)堆出来的知识。 欢迎一起来填坑。  填坑前先娱乐Toscanini的国际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Cc4INndxvw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3-5-19 04:21 PM
在72楼我曾经提到,我看版本的同时也喜欢看看这张唱片背后的历史(如果可以找到)。 无他版本就是历史。 只有清楚历史的轨迹才可以看到版本的轮廓。我对SAX 2269-72的认知是 UK First Press。 如果我没记错EMI/COLUMBIA 的 SAX系列首发时间应该是1960。下次再写UK First Press的由来。欢迎一起来研究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3-6-5 04:29 PM
玩黑胶的地球人都知道EMI/COLUBIA的SAX系列是英国佬的专利。 这次回广州到陶街走了一圈,看到满多的SAX。 无论是买碟的,还是卖碟的,都在说着头版。 无错,SAX系列中尤其是中后期的SAX有很多是World First Press。 价钱当然好血腥。 而我所知道有些可以归类到UK First Press早期SAX,价钱当然更加血腥。 UK First Press的由来是因为早期有些SAX在大英帝国发行也同时有一个U.S. First Press同期上市。 两个都是World First Press。



相信很多人都会认为只有EMI发行的才是World First Press。 Angel发行的应该都是EMI的二版。 下一期从另外一个角度以SAX 2269-72 (玫瑰骑士)为例看头版。 欢迎一起来吹水。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6-5 04:36 PM
原帖由 转动的唱盘 于 2013-6-5 04:29 PM 发表
玩黑胶的地球人都知道EMI/COLUBIA的SAX系列是英国佬的专利。 这次回广州到陶街走了一圈,看到满多的SAX。 无论是买碟的,还是卖碟的,都在说着头版。 无错,SAX系列中尤其是中后期的SAX有很多是World First Press。  ...

学习中!不断地学习!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3-6-19 10:35 AM
标题: 回复 83# 的帖子
千万不要学这些。  学到头大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3-6-19 10:37 AM
上次写完如果我没记错 EMI/COLUBIA的 SAX系列首发时间应该是1960。想想我应该出错了。英国卖碟佬的资料也不可靠。 EMI无可能是非盈利机构要等到了1960年才来抢双声道的钱。只能上网搵资料起底搞清楚。



以下两条链接系从Patzak大大处看到的“玫瑰骑士”信息,

http://www.bh2000.net/special/patzak/detail.php?id=285
http://www.bh2000.net/special/patzak/detail.php?id=1066
希望玩黑胶的朋友从中看出些信息。



下班收工。今晚看看有没有时间再写。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6-19 12:46 PM
唱盘兄是“黑胶大人”啊!仰慕! 芍药版主也是黑胶“粉丝”,相信你们能擦出火花,让更多人认识黑胶的魅力。
作者: anjing    时间: 2013-6-19 03:51 PM
看不明白,原产国最靠谱。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3-6-22 09:35 AM
第一条链接系“玫瑰骑士”的大致录音时间。我所知道的是第一部分12/10 – 12/15,第二部分12/17 –12/22 1956 Kingsway Hall, London。Patzak大哥的资料是正确的只是简单点。



第二条链接系“玫瑰骑士”的LP出版时间。Patzak大哥列出了详细的出版资料 – 英美(Stereo , p.1957)& 德国版(Stereo , p.1959)。 P在这里是Press (压片的意思)。资料大致看似无懈可击(1956录音,1957 Stereo 英美首发,1959 Stereo 德版发行)。Patzak大哥实际上在1957英美首发处发生了一个好容易忽略的错误。



1956录音,1957 Stereo 英美首发。 读者都应该觉得正常不过。 1956录完音,1957不发行。 你都说EMI无可能是非盈利机构,有钱不赚,有病啊。 如果EMI无病,一定是系乱写也的转盘有病。



下班收工。下次再写。

下次开始写的内容,涉及到本人的考古成果。 如网络写手要引用,要标明出处。
倘若不然,引用某风云博主的话,小心PP(X忽)。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3-7-7 03:18 PM
这一期写的是Stereo LP的历史。留意啊,Stereo LP的历史跟Stereo 录音的历史是两回事。

1957年的11月,Audio Fidelity Records 用Westrex压制技术印制了第一张Stereo LP(45转的,应该是2首歌)。12/13/1957向公众发行/向各大唱片公司挑战(只有500张)。 大概在相同时间(或者应该说晚点12月还是1958年初?)英国的Pye也试产了Stereo LP(我也只是看到笼统资料,印制时间/发行与否不详,本人无兴趣考究)。

在这之前各大唱片公司试验碟面世。我所知道的是1957年的10月,London就在美国向市场示范了Stereo LP。
其他公司应该也有这类试验碟

在这里顺便解答anjing仁兄的-原产国最靠谱-的惯性思维谬误。 这套唱片“玫瑰骑士”的LP出版时间,Mono版先出。英国Columbia版编号是33CX 1492-1495。
美国Angel版编号是3563。 当初我也有这样的惯性思维,有次我看资料时在某英系歌剧网站看到些有趣的信息。Gramophone和Opera这两本有名的英系歌剧杂志最早提到这套唱片的时间是的1957年的12月。 当时的反应是,英国佬也够有钱都发行了差不多一年了才写碟评(Angel3563是1957年3月发行,英国压片)。

某次我在Gramophone 1957年的12月刊,在262页看到Harold C. Schonberg(记者和乐评人)写的Letter from American提到在他写此文时,英国Columbia的33CX 1492-1495还没发行。那就难怪Gramophone和Opera在1958年初都有文章介绍卡大爷的“玫瑰骑士”了。

下次写Stereo版的考察结果。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3-7-10 09:58 AM
写了这么久,都没有“黑”社会分子来热烈讨论,怪!!有时想想,如果我这篇“玫瑰骑士”的怪鸡大作放在隔壁论坛,结局会如何? 一个结局是,从开始到某一段,板砖扑面而来企图将我这个砖家砸跑。 上一篇出来后,手头上有这个“玫瑰骑士”Mono版(顺便说一句,Mono也有CD。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听听)的扔板砖的都回家唱谭校长的85年经典金曲了-猜到那一首了吗?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3-7-30 10:51 AM
上一篇有个笔误(手头上有这个“玫瑰骑士”Mono版…),应该是手头上有这个“玫瑰骑士”英国Mono版(33CX 1492-1495)的。 特此更正。



跟着上一次的英系歌剧网站线索,继续考古。



Gramophone 1958年的2月刊353页和4月刊441-442都有文章介绍卡大爷的“玫瑰骑士”。 Opera在1958年3月刊有文章介绍卡大爷的“玫瑰骑士”。法国的Diapason(古典音乐杂志)也再1958年的N0.23 485页有文章介绍卡大爷的“玫瑰骑士”。不迟过1958年的3&4月应该就是英国Columbia的33CX 1492-1495“玫瑰骑士”的发行时间了。



直到1959年尾,Gramophone(11、1959,P244-245)和Opera(12、1959,P812)有新的文章介绍“玫瑰骑士”。另外一本杂志,Records and Recordings (11、1959,P22-23.有人知道这只恐龙吗?)提到这套唱片。 1959年10月后,卡大爷版的英国“玫瑰骑士”(SAX 2269-72)应该上市。 所以我怀疑英国卖碟佬的专业定论是对的。 最早的SAX水蓝标应该在1959末出现。



看我这篇奇文和有卡大爷版的英国“玫瑰骑士”(SAX 2269-72)的仁兄应该这一刻都有点心都提起后放下的感觉吧!起码感官上认为英国“玫瑰骑士”(SAX 2269-72)应该同你个死美国佬的红天使都是头版-英国头版也是世界头版



下一次写红天使版。


[ 本帖最后由 转动的唱盘 于 2013-7-31 04:14 AM 编辑 ]
作者: 只有情永在    时间: 2013-7-30 08:29 PM
黑胶知识普及,赞一个!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7-31 07:22 AM
多谢转盘兄继续上传分享。
作者: 王白石    时间: 2013-7-31 08:16 AM
老片多。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3-8-1 05:48 AM
标题: 回复 94# 的帖子
不算78转,卡大爷的“玫瑰骑士”在我的藏品中只能算是迈向老片,白石兄。 如有兴趣,请返回第7页。 那里有张真的是老片级的藏品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3-8-15 09:51 AM
这次不写那些版本的鸟事,写写我的奇怪看法。认识这张唱片(林子祥先生的活色生香)应该是其出版时(听太多商业电台的结果。 恐怕这也是很多广州的同好们的共同回忆吧!!)。 几年后买到了翻版的卡带(翻版比原版还多了俩首歌)。应该到几年前,老爸的房子要出租时,这个卡带才从旧屋最终消失。

今年四月回广州时,也从陶街搬了张回家再听这张唱片。听到七月初七时,爬上youtube想找些关于七夕的歌来听。从屈指可数的所有作品中,感觉林子祥先生这个假洋鬼子和郑国江先生这个香港学究的作品跟后期的比真的不一般。只记得大概在这张唱片发行的时间,学校的师长都在向我们这些细路仔灌输香港的这些靡靡之音和文化不值一屑的观念,因为香港是中华文化的文化沙漠的说辞。 30+年后的今天再听七月初七时,再看看当时香港文化人在七,八,九十年代的创作,真的一点也不是文化沙漠。

活色生香 - 借回来的图.jpg (23.86 KB, 下载次数: 145)

活色生香 - 借回来的图.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8-15 12:34 PM
一个时代存在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加上香港英殖民与中国文化的互相渗透,这一时期的歌曲至今仍然令我难以忘怀,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流行曲有不少经典之作。
作者: 只有情永在    时间: 2013-8-19 08:28 PM
喜欢林子祥的 男儿当自强, 长路漫漫伴你闯。。。。。。。。。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8-19 08:55 PM
我特别喜欢林子祥的“慢歌”。
作者: 转动的唱盘    时间: 2013-8-20 03:22 AM
标题: 回复 97# 的帖子
回兄: 我觉得是多元文化冲击下的脑震荡结果 。 简单的英殖民地文化/英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下的火花比不上更多元文化的碰撞下的火花。 王家卫的《花样年华》电影原声大碟,你就可以品味到我所说的多元文化




欢迎光临 昌业音响主论坛 (http://www.changye.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