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标题: 黄埔村古祠掠影(更新冯氏宗祠 2.6) [打印本页]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3 11:01 AM
标题: 黄埔村古祠掠影(更新冯氏宗祠 2.6)
       经论坛上的飞鸣镝兄的点拨,日前我再次到了黄埔村,走马看花地搜了一下那里的古祠。这天没有阳光,加上我只是摄影门外汉,所拍下的照片失色不少,还请各位看官原谅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3-2-6 09:17 PM 编辑 ]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3 11:03 AM
1999年,当广州市海珠区文化局工作人员走进黄埔村时,古村内许多古建筑由于年久失修,破损严重。

为此,海珠区特别邀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专家对黄埔村内古建筑进行修缮设计,古建筑的一砖一墙、一榫一卯都力求“修旧如初”。施工人员在拆除房梁榫卯进行修缮之前,必须对所有构件拍照、录像,以便修缮完成后恢复原样。对于墙上的破洞,为了使其与原墙面所用的青砖大小一致,青砖一块块精挑细选,然后经过切割、打磨、配制、砌筑,再用磨研贝灰膏勾缝,使其恢复如初。屏风、雀替、花罩等精美的木雕装饰构件,经历风雨侵蚀,已面目全非,施工中通过对仅存村内的部分样板,找来富有经验的民间木雕大师精雕细作,终于恢复了原貌。
    古人讲究“道法自然”,那时候没有空调、没有排水管,但冬暖夏凉的房子使人怡然自得,而排水问题似乎也从来不用操心。比如排水,雨水经灰瓦流到檐下,然后滴入天井,天井有孔,可将雨水汇入石板下的下水道。从排水方式来看,在建村的时候工匠就已经规划了自重力排水系统,才能使全村的雨水顺利汇集到低处,而不会形成积水。仔细观察这些建筑,往往能窥见古人的智慧,参透之后不禁赞叹。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3 11:05 AM
村中曾经出过众多官宦、商人,这些人衣锦还乡后,捐钱建了不少祠堂。鼎盛时期宗祠达99座。黄埔村中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祠堂,共有祠堂32座(现存19座),家塾一间。下面是祠堂名单一览(其中划“×”的表示已经被拆):
罗氏宗祠 、梁氏宗祠、绿贤梁公祠、敬波梁公祠、晃亭梁公祠、左垣家塾 、胡氏宗祠、见仓胡公祠、子羲胡公祠、潮江胡公祠、松厅胡公祠、化隆冯公祠、主山冯公祠、云隐冯公祠、美石冯公祠、容川冯公祠、东阳公冯公祠、明阶冯公祠、宣义冯公祠、际遇冯公祠(已拆除)、葵轩冯公祠(已拆除)、卫家祠(已拆除)、仰明祠(已拆除)、子暘胡公祠(已拆除)、冯氏宗祠(已拆除)、归隐冯公祠(已拆除)、纯翁冯公祠(已拆除)、捷南冯公祠(已拆除)、东谷冯公祠(已拆除)、朴山冯公祠(已拆除)、东里冯公祠(已拆除)、张祁冯公祠(已拆除)、太阶冯公祠(已拆除)。
    这些祠堂建筑精美,每座祠堂门前均立着一对石狮子,大门两侧的门脚上大都刻有形态各异的浮雕,图案多为花鸟树木,线条精细,形象逼真,雕刻精妙,每一处精微的地方都透出黄埔村人的智慧。祠堂是宗族聚会的地方,但在今天,祠堂已经很少举行这种聚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精神图腾的作用

古祠侧影 .JPG (140.32 KB, 下载次数: 370)

古祠侧影 .JPG

古韵犹存 (1).JPG (110.98 KB, 下载次数: 329)

古韵犹存  (1).JPG

古韵犹存 (2).JPG (96.47 KB, 下载次数: 312)

古韵犹存  (2).JPG

古韵犹存 (3).JPG (102.15 KB, 下载次数: 369)

古韵犹存  (3).JPG

古韵犹存 (4).JPG (113.93 KB, 下载次数: 301)

古韵犹存  (4).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3 11:08 AM
黄埔古村宛若,岭南民居“博物馆”。麻石巷、镬耳屋、祠堂街、蚝壳墙……走进黄埔古村,仿佛走进一座岭南民居的“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里,陈列的不仅有精细的水磨青砖墙、严谨的祠堂、高大的镬耳墙和繁复的重檐,更记载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黄埔村有条祠堂街,并排矗立着四座著名的祠堂:梁氏的左垣家塾、晃亭梁公祠,冯氏的化隆冯公祠、主山冯公祠。一座座制式严谨、仪态端庄的祠堂,如同端坐的宗族长老,仍在耳提面命“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的古训。

古韵犹存 (5).JPG (110.11 KB, 下载次数: 370)

古韵犹存  (5).JPG

古韵犹存 (6).JPG (127.75 KB, 下载次数: 331)

古韵犹存  (6).JPG

古韵犹存 (7).JPG (155.15 KB, 下载次数: 352)

古韵犹存  (7).JPG

古韵犹存 (8).JPG (119.7 KB, 下载次数: 350)

古韵犹存  (8).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3 11:10 AM
    黄埔村中,有梁、冯、胡、罗四大姓氏,还有关、黄、卫、陈等小姓。漫步村中,祠堂随处可见,是黄埔村所保留的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屋一祠”,可谓黄埔村一景。每座祠堂门前,均立着一对石狮子。大门两侧的门脚上,大都刻有形态各异的浮雕。图案多为花鸟树木,线条精细,形象逼真,雕刻精妙,尽管经过漫长岁月的磨损,大部分仍然保存得较好。现黄埔村保存的祠堂中,建筑风格基本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祠堂的建筑风格和式样一致:青砖建筑,花岗岩墙裙、铺砌灰绿筒瓦顶的硬山建筑,风火山墙;中堂中基、石柱、石枋上的石雕狮子,雕刻风格粗犷,梁架上精雕细刻的花鸟、人物纹饰丰富。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3-1-23 11:11 AM 编辑 ]

锅耳屋顶 (1).JPG (143.93 KB, 下载次数: 370)

锅耳屋顶  (1).JPG

锅耳屋顶 (2).JPG (128.77 KB, 下载次数: 362)

锅耳屋顶  (2).JPG

广彩瓷器 (1).JPG (98.65 KB, 下载次数: 347)

广彩瓷器  (1).JPG

广彩瓷器 (2).JPG (105.81 KB, 下载次数: 353)

广彩瓷器  (2).JPG

青砖石脚 .JPG (116.51 KB, 下载次数: 347)

青砖石脚 .JPG

神庵 .JPG (98.83 KB, 下载次数: 353)

神庵 .JPG

作者: 王白石    时间: 2013-1-24 07:06 AM
雕梁画栋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4 08:16 AM
这些祠堂中,最大的当属胡氏宗祠,它有着260年的历史,胡氏宗祠是其始迁祖祠堂。胡姓祖籍在福建崇安,其祖先到南雄保昌当县尹,南宋时从南雄珠玑巷迁来广州,再迁到这里的始迁祖叫文达公,胡旋泽是文达公十七世宏根的长子,胡栋朝则是二子建初之子。祠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两边的小门上分别写着两个字,右为“入孝” 左为“出第”,意思是在家要孝顺,出门要上进。头门两侧的门联上写着“派溯崇安源远流水绵也”、“基开黄埔根培本固大宗”。现胡氏家族重新做了“钦命新加坡领事胡旋泽”和“钦点翰林院庶吉士胡栋朝”的竖式挂匾悬挂在宗祠内。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3-1-28 07:10 PM 编辑 ]

胡璇泽 _conew1.jpg (51.72 KB, 下载次数: 353)

胡璇泽 _conew1.jpg

胡氏大宗祠 (1).JPG (116.19 KB, 下载次数: 350)

胡氏大宗祠  (1).JPG

胡氏大宗祠 (2).JPG (101.11 KB, 下载次数: 337)

胡氏大宗祠  (2).JPG

胡氏大宗祠 (5).JPG (140.07 KB, 下载次数: 344)

胡氏大宗祠  (5).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4 08:18 AM
胡氏宗祠: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3-1-28 07:11 PM 编辑 ]

中门 .JPG (83.56 KB, 下载次数: 340)

中门 .JPG

胡氏宗牌 .JPG (111.16 KB, 下载次数: 329)

胡氏宗牌 .JPG

中堂 .JPG (101.76 KB, 下载次数: 340)

中堂 .JPG

胡氏大宗祠 (3).JPG (133.26 KB, 下载次数: 357)

胡氏大宗祠  (3).JPG

胡氏大宗祠 (4).JPG (143.6 KB, 下载次数: 347)

胡氏大宗祠  (4).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4 08:26 AM
奇怪的是胡氏宗祠大门下只开两扇小门,这对小门高度只有约1.7米,如果进去的人高一点的话,就要低头而进了。想知其奥妙,探个究竟,刚好看祠的胡伯的偏厅大门紧闭。这个谜底还是以后有机会再去揭开了,或是那位网友帮忙解读。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3-1-24 08:31 AM 编辑 ]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4 08:30 AM
 位于埠康里8号的胡氏宗祠是清代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好。该宗祠 为黄埔村胡姓开基祖祠堂,据介绍,胡氏宗祠原来只有正中的三进三间,后经胡氏族人扩建而形成现在的规模。在黄埔村的祠堂中,最大的当属胡氏宗祠,她有着260年的历史,胡氏宗祠是其始迁祖祠堂。胡姓祖籍在福建崇安,其祖先到南雄保昌当县尹,南宋时从南雄珠玑巷迁来广州,再迁到这里的始迁祖叫文达公,胡旋泽是文达公十七世宏根的长子,胡栋朝则是二子建初之子。祠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两边的小门上分别写着两个字,右为“入孝” 左为“出第”,意思是在家要孝顺,出门要上进。头门两侧的门联上写着“派溯崇安源远流水绵也”、“基开黄埔根培本固大宗”。现胡氏家族重新做了“钦命新加坡领事胡旋泽”和“钦点翰林院庶吉士胡栋朝”的竖式挂匾悬挂在宗祠内。

介绍 .JPG (147.28 KB, 下载次数: 328)

介绍 .JPG

IMG_4600_conew1.JPG (107.86 KB, 下载次数: 359)

IMG_4600_conew1.JPG

IMG_4603_conew1.JPG (117.94 KB, 下载次数: 366)

IMG_4603_conew1.JPG

IMG_4604_conew1.JPG (134.86 KB, 下载次数: 350)

IMG_4604_conew1.JPG

旗杆座 (2).JPG (125.82 KB, 下载次数: 339)

旗杆座  (2).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4 08:34 AM
胡氏宗祠资料
  广州市海珠区黄埔村的池塘后面,有一座胡氏宗祠。祠堂还保存着宏伟的气势,只是门口的石桌、石椅,只剩几条石柱。祠堂的广场立着一块极高的石碑,上书“戊子科乡试中式第二十八名武举”。立碑的时间是康熙四十七年,已经是200多年前的事了。碑上还有一个锈迹斑斑的石控,不知作何用。
祠堂保存非常完好,不知是否进行过修缮。两侧偏房墙面上的石(砖)刻,色彩艳丽,图案清晰可见。柱子上的石刻,也一样清晰。图案包括花鸟虫鱼,龙凤缠绕等,还有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刻。抬头望去,所有横梁和支撑屋顶的建构,竟然全是实木雕刻,有的柱子直径达50cm左右。可惜在维修时,原来朱红色的大门变成了黑色了。看守祠堂老人胡永湛老人说: “这个大门原是朱红色的,现在刷成黑色漆了,”这就无法重现旧时的原貌了。“文物专家“崔志民解释道:“古语云,朱门酒肉臭,古时当官的人大门才能油成红色,一般人家是不可以油红色的。”崔志民说,很多建筑的东西都有传统个中原由。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有点“专家”的看法强加于人了,个人看法还是尊重原貌为好。修复古建筑,应该尊重历史原汁原味保留。否则一改,后人就会不知道亦可能误导后代。
胡伯还说:除了大门,让胡伯心疼的还有二进拜台(走廊)的24根红杉木、屋檐的木雕,也一并被刷成厚重黑色。此外,新换过的屋顶瓦片太重,经常有灰块脱落,“如果有游客路过砸中怎么办?”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4 08:38 AM
黄埔村胡氏名人——胡璇泽(1816-1880年),一名玉玑,号琼轩,人称黄埔先生,番禺黄埔乡(今属广州)人。胡璇泽于青年时,随父及叔父等人去新加坡经商,设黄埔公司;数年后业务拓展,声名渐隆;后兴学办医院。他历任新加坡农艺会副会长、立法院非官方议员、铁路公司临时总理、太平局绅,受赐C.M.G三等勋章。1877年,胡璇泽被清政府任命为中国驻新加坡第一任领事,同年被俄国沙皇任命为俄国驻新加坡领事,1879年被委任日本驻新加坡领事。他身兼三国领事,被传为佳话。英、美、法三国,将其生平事迹和功业,各谱一书以为楷模。1880年3月27日,胡璇泽病逝。各国公使馆均下半旗致哀,清廷特加赠太仆寺卿衔。
继续是胡氏宗祠景观:

墙头灰雕 (1).JPG (151.85 KB, 下载次数: 293)

墙头灰雕  (1).JPG

墙头灰雕 (2).JPG (145.28 KB, 下载次数: 243)

墙头灰雕  (2).JPG

作者: 芍药    时间: 2013-1-24 10:38 AM
古色古香话沧桑
作者: 马生    时间: 2013-1-24 12:24 PM
环境整洁,气氛肃静!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4 10:19 PM
晃亭梁公祠

晃亭梁公词位于黄埔村词堂街上,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亦是黄埔古港遗迹及黄埔村早期建筑,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祠堂建筑风格基本与珠三角的词堂风格和式样一致,青砖砌筑,花岗岩墙裙,风火山墙:装饰精细,台基梅兰菊竹,石柱石枋的石狮子,雕刻风格粗犷,实木大门固若金汤,梁架上花鸟文饰丰富,砖雕灰塑精雕细刻,如鬼斧神工令人瞠目结舌……是黄埔村保存得较好的宗词。
清朝著名外交家梁诚是黄埔村名人中的代表。他曾任中国驻美国、秘鲁、西班牙、古巴、墨西哥、德国公使;制止了美国、墨西哥不人道的“华工契约”;与美国交涉赎回粤汉铁路,通过出色的外交手段使美国退回多收的“庚子赔款”,并提出将此款用于兴学育才,最终促成清华大学的开办。因此,梁诚也被誉为“清华之父”。 曾经有学者提出:广州市应建立一座“梁诚纪念馆”。纪念馆选址可在黄埔村内的晃亭梁公祠。

晃亭梁公词 (1).JPG (171.76 KB, 下载次数: 257)

晃亭梁公词  (1).JPG

晃亭梁公词 (2).JPG (125.07 KB, 下载次数: 272)

晃亭梁公词  (2).JPG

晃亭梁公词 (3).JPG (135.83 KB, 下载次数: 263)

晃亭梁公词  (3).JPG

晃亭梁公词 (4).JPG (133.04 KB, 下载次数: 256)

晃亭梁公词  (4).JPG

晃亭梁公词 (5).JPG (143.02 KB, 下载次数: 257)

晃亭梁公词  (5).JPG

晃亭梁公词 (6).JPG (109.22 KB, 下载次数: 266)

晃亭梁公词  (6).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4 10:23 PM
继续是晃亭梁公祠的照片:

晃亭梁公词 (7).JPG (83.06 KB, 下载次数: 259)

晃亭梁公词  (7).JPG

晃亭梁公词 (8).JPG (112.54 KB, 下载次数: 243)

晃亭梁公词  (8).JPG

晃亭梁公词 (9).JPG (115.62 KB, 下载次数: 297)

晃亭梁公词  (9).JPG

晃亭梁公词 (10).JPG (122.72 KB, 下载次数: 247)

晃亭梁公词  (10).JPG

晃亭梁公词 (11).JPG (125.84 KB, 下载次数: 276)

晃亭梁公词  (11).JPG

石狮子 .JPG (163.49 KB, 下载次数: 277)

石狮子 .JPG

水井 .JPG (169.49 KB, 下载次数: 281)

水井 .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4 10:38 PM
敬波梁公祠:

敬波梁公祠 (1).JPG (146.69 KB, 下载次数: 264)

敬波梁公祠  (1).JPG

敬波梁公祠 (2).JPG (123.51 KB, 下载次数: 276)

敬波梁公祠  (2).JPG

作者: 王白石    时间: 2013-1-25 07:05 AM
环境整洁,看得舒心。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5 12:58 PM
梁氏宗祠——村史陈列馆
  位于埠康里7号东侧的梁氏宗祠是清代建筑,梁家祠始创年代久远无考,至道光元年(1821年)在现址重建,如今仅剩首进。修缮完成后作为黄埔古村村史陈列馆。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3-1-28 06:57 PM 编辑 ]

梁氏宗祠 .JPG (126.03 KB, 下载次数: 260)

梁氏宗祠 .JPG

梁氏大宗祠 B .jpg (108.63 KB, 下载次数: 276)

梁氏大宗祠 B .jpg

梁氏大宗祠 C .jpg (102.05 KB, 下载次数: 265)

梁氏大宗祠 C .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5 01:00 PM
潮江胡公祠:族人议事之地
  潮江胡公祠位于黄埔村得时里1号,据村民介绍,潮江胡公祠为黄埔村胡姓分支祠堂,长期是族人聚会议事之所。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3-1-28 07:00 PM 编辑 ]

潮江胡公祠 (1).JPG (145.15 KB, 下载次数: 288)

潮江胡公祠  (1).JPG

潮江胡公祠 (1).JPG (111.35 KB, 下载次数: 253)

潮江胡公祠  (1).JPG

潮江胡公祠 (2).JPG (108.97 KB, 下载次数: 245)

潮江胡公祠  (2).JPG

作者: zmalan    时间: 2013-1-25 03:22 PM
广州还有这样的地方啊。。。。。。。谢谢情迷版主带我们游览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5 07:37 PM
原帖由 zmalan 于 2013-1-25 03 PM 发表
广州还有这样的地方啊。。。。。。。谢谢情迷版主带我们游览

欢迎Z版主来广州!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5 08:25 PM
冯氏化隆公祠

黄埔村一共有三种姓氏,即冯、梁、胡,以冯姓居多。因此冯氏公祠也最多,以化隆的历史最悠久,相传化隆公祠建于同治13年。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3-1-28 07:02 PM 编辑 ]

化隆冯公祠 (1).JPG (156.83 KB, 下载次数: 272)

化隆冯公祠  (1).JPG

化隆冯公祠 (2).JPG (108.84 KB, 下载次数: 285)

化隆冯公祠  (2).JPG

化隆冯公祠 .JPG (129.77 KB, 下载次数: 265)

化隆冯公祠 .JPG

化隆冯公祠 (1).JPG (129.71 KB, 下载次数: 280)

化隆冯公祠  (1).JPG

化隆冯公祠 (2).JPG (134.15 KB, 下载次数: 296)

化隆冯公祠  (2).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5 08:29 PM
禄贤梁公祠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3-1-28 07:04 PM 编辑 ]

禄贤梁公祠 (1).JPG (145.48 KB, 下载次数: 288)

禄贤梁公祠  (1).JPG

禄贤梁宗祠 (3).JPG (147.68 KB, 下载次数: 283)

禄贤梁宗祠  (3).JPG

禄贤梁宗祠 (1).JPG (137.27 KB, 下载次数: 280)

禄贤梁宗祠  (1).JPG

禄贤梁宗祠 (2).JPG (110.67 KB, 下载次数: 294)

禄贤梁宗祠  (2).JPG

作者: 只有情永在    时间: 2013-1-25 08:55 PM
精彩。。。。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5 09:16 PM
原帖由 只有情永在 于 2013-1-25 08:55 PM 发表
精彩。。。。


作者: x.l    时间: 2013-1-26 04:28 PM
版主好有兴致,到处游山玩水。想不到梁姓在黄埔也是一大姓。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6 04:45 PM
原帖由 x.l 于 2013-1-26 04:28 PM 发表
版主好有兴致,到处游山玩水。想不到梁姓在黄埔也是一大姓。

在黄埔村,胡、梁、冯、罗是大姓,罗氏大宗祠规模不小,但在修葺之中。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6 08:16 PM
端生家塾:胡氏族人家塾
端生家塾位于吉辰大街3号,是清代建筑。端生家塾乃胡氏三杰之一的胡耀庭之子所建。
    广东省第一间专门以剪纸艺术为主题内容的展览馆——韩艳剪纸艺术馆,在海珠区黄埔古村有近200年历史的端生家塾内成立,并被命名为“广州市民间文化传承基地”,将免费向社会开放和教授儿童剪纸。艺术馆面积约200平方米,分为剪纸知识展示区、人物剪纸作品展示区、吉祥剪纸作品展示区、儿童剪纸活动区、剪纸生活区共五个展区。

端生家塾 (1).JPG (144.28 KB, 下载次数: 270)

端生家塾  (1).JPG

端生家塾 (2).JPG (111.27 KB, 下载次数: 289)

端生家塾  (2).JPG

端生家塾 (3).JPG (146.8 KB, 下载次数: 256)

端生家塾  (3).JPG

端生家塾 (4).JPG (159.79 KB, 下载次数: 251)

端生家塾  (4).JPG

端生家塾 (5).JPG (94.93 KB, 下载次数: 289)

端生家塾  (5).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6 08:18 PM
继续是端生家塾的景观:

端生家塾 (6).JPG (136.29 KB, 下载次数: 257)

端生家塾  (6).JPG

端生家塾 (7).JPG (150.88 KB, 下载次数: 272)

端生家塾  (7).JPG

端生家塾 (8).JPG (132.76 KB, 下载次数: 305)

端生家塾  (8).JPG

端生家塾 (9).JPG (144.09 KB, 下载次数: 249)

端生家塾  (9).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6 08:30 PM
梁询故居:清代建筑中西合璧
  梁询故居位于吉辰大街5号之一,建于清代。梁询又名梁恒,曾任清政府驻墨西哥领事,回国后出任广东省汕头银行行长。清末驻美公使梁成是其胞兄。梁询祖父梁韬早年游历美国,为中国引进牛痘第一人。
    可惜,梁询故居很破败,只见其故居的外面筑起了一堵新墙和新门,没有了古旧的感觉,所以我就没有拍下照片了。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6 08:40 PM
    村中有一座民国风格的两层楼房,只见大门上的门楣大石块用隶书铭刻着“咅安”两字,但周边没有关于这座房子的介绍。这种风格的建筑,在广州西关、开平古村落常见,一般都是华侨“衣锦还乡”投资所建。

民国旧居“咅安” (1).JPG (129.53 KB, 下载次数: 289)

民国旧居“咅安”  (1).JPG

民国旧居“咅安” (2).JPG (137.36 KB, 下载次数: 275)

民国旧居“咅安”  (2).JPG

作者: 王白石    时间: 2013-1-26 10:57 PM
这两层砖楼很有特色,还很坚固。
作者: 飞鸣镝    时间: 2013-1-27 01:53 AM
这个星期出去旅游了。谢谢版主的详解,不过村里现在搞的那些防古商铺确实是不伦不类的,有种怪怪的感觉,希望黄埔村不要变成第二个小洲村啦,我个人觉得小洲村被破坏了,已经没有原来的味道了。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7 09:55 AM
原帖由 飞鸣镝 于 2013-1-27 01:53 AM 发表
这个星期出去旅游了。谢谢版主的详解,不过村里现在搞的那些防古商铺确实是不伦不类的,有种怪怪的感觉,希望黄埔村不要变成第二个小洲村啦,我个人觉得小洲村被破坏了,已经没有原来的味道了。

那“仿古商铺一条街”好像深圳的“世界之窗”。估计用来拍电影、电视剧场景还可以。
作者: 马生    时间: 2013-1-27 11:16 AM
这楼房看上去一定能住得舒服,夏天阴凉,冬季保暖。就是内部光线可能稍弱。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7 08:51 PM
原帖由 马生 于 2013-1-27 11:16 AM 发表
这楼房看上去一定能住得舒服,夏天阴凉,冬季保暖。就是内部光线可能稍弱。

我到过开平碉楼,那里的碉楼里的光线比较暗,据说是因为主要考虑防山贼土匪。以前我们西关的大屋光线也是比较暗的。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8 06:37 PM
姑婆屋:自梳女聚居之所
  “姑婆屋”位于柳塘大街1号,建于清代。为黄埔村自梳女(即终身不嫁的单身妇女)聚居之所。

姑婆屋 (1).JPG (174.8 KB, 下载次数: 289)

姑婆屋  (1).JPG

姑婆屋 (2).JPG (158.34 KB, 下载次数: 283)

姑婆屋  (2).JPG

姑婆屋 (3).JPG (104.64 KB, 下载次数: 272)

姑婆屋  (3).JPG

姑婆屋 (4).JPG (142.38 KB, 下载次数: 289)

姑婆屋  (4).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8 06:39 PM
 主山冯氏公祠
是村中现存19座宗祠之一。黄埔村现存的祠堂,是黄埔村所保留的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祠堂风格基本与珠三角祠堂建筑风格和式样一致:青砖砌筑,花岗岩墙裙,风火山墙;正脊上多为灰塑花鸟、博古文饰;中堂台基、石柱、石枋上的石狮子,雕刻风格粗犷;梁架上精雕细刻的花鸟、人物文饰丰富。

主山冯公祠 (1).JPG (157.63 KB, 下载次数: 281)

主山冯公祠  (1).JPG

主山冯公祠 (2).JPG (102.25 KB, 下载次数: 282)

主山冯公祠  (2).JPG

主山冯公祠 (3).JPG (102.87 KB, 下载次数: 272)

主山冯公祠  (3).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8 06:40 PM
左垣家塾:一门七杰的见证
左垣家塾位于夏阳大街荣西里7号,为清代书塾,由十三行巨商梁经国开办,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梁经国于清乾隆年间入广州十三行冯氏洋行做伙计,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创立天宝行,至嘉庆末年发展为十三行行商之一。在梁经国时代及以后,梁家一共出现七代名人。
著名的左垣家塾是一座三间两进的古老大宅,门楣上书写的“左垣家塾”四个端正大字,可揣想其敦厚恭谨的家风。这里便是清代广州十三行之天宝行行商梁经国的故居。梁经国发迹后,出资延请名师教授族中子弟。从左垣家塾里,走出了梁纶枢、梁同新、梁肇煌、梁肇晋等一门七代名人。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3-1-28 09:18 PM 编辑 ]

左桓家塾 (1).JPG (188.49 KB, 下载次数: 293)

左桓家塾  (1).JPG

左桓家塾 .JPG (108.72 KB, 下载次数: 283)

左桓家塾 .JPG

左桓家塾 (3).JPG (100.63 KB, 下载次数: 277)

左桓家塾  (3).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8 06:42 PM
胡栋朝故居
胡栋朝(1872~1957)与詹天佑齐名一留美的土木工程师,曾修筑汉川铁路,此屋为村内仅存的一所蚝壳屋.
可惜,村里多次抢救这座唯一的蚝壳屋未果,最后倒塌了。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8 06:49 PM
黄埔直街

黄埔直街 (1).JPG (133.8 KB, 下载次数: 277)

黄埔直街  (1).JPG

黄埔直街 (2).JPG (134.25 KB, 下载次数: 297)

黄埔直街  (2).JPG

黄埔直街 (3).JPG (118.05 KB, 下载次数: 284)

黄埔直街  (3).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8 07:06 PM
黄埔村的罗氏宗祠还在修葺中。 罗氏宗祠
建于清代,宽三间深两进,天井建一花岗石牌坊,建筑面积365.95平方米,青砖石角墙体,头门双石柱,虾公樑,石福鼠驼峰顶托,雕花石雀替。罗氏宗祠里曾珍藏有朝廷钦赐的金匾,但已损毁。现在罗氏宗祠正在大修,以后有机会我还是要去一趟的。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3-1-31 09:55 AM 编辑 ]

罗氏宗祠 (1).JPG (122 KB, 下载次数: 299)

罗氏宗祠  (1).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8 07:13 PM
子义胡公祠
胡姓房份公祠,建于清代,宽三间深两进,头门硬山顶,碌灰筒瓦,正脊灰雕花卉博古,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祠堂内部改动较大,现作为黄埔村委使用。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3-1-31 09:43 AM 编辑 ]

子义胡宗祠 .JPG (132.97 KB, 下载次数: 271)

子义胡宗祠 .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8 09:11 PM
晃亭梁公祠门上的对联:

持家无别法勤俭交持

处世有良规刚柔竝济

晃亭梁公祠 .JPG (131.77 KB, 下载次数: 279)

晃亭梁公祠 .JPG

作者: 飞鸣镝    时间: 2013-1-28 11:35 PM
几年前曾在小洲村见过蚝壳屋,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
作者: 飞鸣镝    时间: 2013-1-28 11:38 PM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9 09:44 AM
这间蚝壳屋保存得真好!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9 09:51 AM
紫霞居:建于清朝的紫霞居,是冯氏族人的宅邸产业,曾作为绣花社和村民欣赏曲艺的地方。由于紫霞居位于狭窄的街道上,没有条件拍它的全貌。如果碰上开放,还可以进去参观呢。

紫霞居 (1).JPG (160.5 KB, 下载次数: 301)

紫霞居  (1).JPG

紫霞居 (2).JPG (120.45 KB, 下载次数: 275)

紫霞居  (2).JPG

紫霞居 (3).JPG (117.61 KB, 下载次数: 302)

紫霞居  (3).JPG

紫霞居 (4).JPG (148.96 KB, 下载次数: 296)

紫霞居  (4).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9 10:00 AM
       第一次到黄埔村寻找古祠时,由于先前没有做好功课,以至于遗留不少应到的地方。前几天再去搜寻古祠,但遇上灰霾天气,只好先做“摸底”。昨天天气大好,我六点钟就起床,洗漱完吃早餐,早点出门跟上班一族错开坐车,到黄埔古港才八点多一点。之前已经“踩点”了,心中有数,这时独自的我放慢脚步,享受晨曦的阳光和爽朗的空气,逐一把遗留的景观尽量拍下来。有了这些照片,跟大家分享就是最大的幸福。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3-1-29 10:01 AM 编辑 ]

古祠街 (3).JPG (104.78 KB, 下载次数: 272)

古祠街  (3).JPG

古祠街 (4).JPG (106.34 KB, 下载次数: 289)

古祠街  (4).JPG

旧民居 .JPG (108.54 KB, 下载次数: 275)

旧民居 .JPG

作者: 飞鸣镝    时间: 2013-1-29 10:10 AM
音版真是有心人啊。
作者: 飞鸣镝    时间: 2013-1-29 10:11 AM
原帖由 音乐情迷 于 2013-1-29 09:44 AM 发表
这间蚝壳屋保存得真好!  

这是两间不同的蚝壳屋,不是同一间。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9 10:18 AM
原帖由 飞鸣镝 于 2013-1-29 10:11 AM 发表

这是两间不同的蚝壳屋,不是同一间。

非同一般啊!两个字:珍贵!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9 10:27 AM
原帖由 飞鸣镝 于 2013-1-29 10:10 AM 发表
音版真是有心人啊。

不是飞鸣镝兄的指点,我哪能与大家分享黄埔古港和古祠的风采。 为了尽量拍完古港和古祠, 昨天是第三次到黄埔村了。昨天我到了另一间名叫“广记”的小食店,发现这里的艇仔粥非同一般,粥料十足,只是味淡了一点。竹窝粉正宗地道,不像再城里吃的那些粉口感怪怪的,这里吃的更开心。不是为他卖广告,这家广记比猫记的艇仔粥更好,值得尝试!

食 (4).JPG (101.63 KB, 下载次数: 257)

食  (4).JPG

食 (1).JPG (113.09 KB, 下载次数: 280)

食  (1).JPG

食 (2).JPG (100.92 KB, 下载次数: 273)

食  (2).JPG

食 (3).JPG (104.97 KB, 下载次数: 291)

食  (3).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9 10:31 AM
这是还未下粥时的粥料,鱼片和海蜇是生的,靠滚烫的粥把这些粥料烫熟,下了粥以后才加上炸油条和花生,这样一碗正宗的艇仔粥就诞生了。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3-1-29 06:05 PM 编辑 ]

食 (5).JPG (71.71 KB, 下载次数: 270)

食  (5).JPG

食 (2).JPG (100.92 KB, 下载次数: 279)

食  (2).JPG

作者: 王白石    时间: 2013-1-29 11:36 AM
艇仔粥的粥料丰盛。 我们这里的粥料还下有皮蛋。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9 06:06 PM
原帖由 王白石 于 2013-1-29 11:36 AM 发表
艇仔粥的粥料丰盛。 我们这里的粥料还下有皮蛋。

皮蛋瘦肉粥?好味道!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9 06:21 PM
谷秋居画坊:这是一间颇有清末民初特色的民居,现在被用作画坊。使用者不忘在这老屋里用艺术的角度装点一下,使人感觉艺术的氛围。

谷秋居画屋 (1).JPG (95.42 KB, 下载次数: 246)

谷秋居画屋  (1).JPG

谷秋居屋 (1).JPG (146.61 KB, 下载次数: 268)

谷秋居屋  (1).JPG

谷秋居屋 (2).JPG (142.14 KB, 下载次数: 254)

谷秋居屋  (2).JPG

谷秋居画屋 (2).JPG (173.65 KB, 下载次数: 288)

谷秋居画屋  (2).JPG

谷秋居画屋 (4).JPG (154.01 KB, 下载次数: 249)

谷秋居画屋  (4).JPG

作者: 飞鸣镝    时间: 2013-1-29 07:58 PM
广记的顾客太多,经常没有位置,我朋友是每次都叫老板直接送到家里等我慢慢品尝
作者: 飞鸣镝    时间: 2013-1-29 08:00 PM
不过黄埔村餐饮店没有几家是真正本地人的,绝大部分是外来人搞得。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29 08:33 PM
原帖由 飞鸣镝 于 2013-1-29 07:58 PM 发表
广记的顾客太多,经常没有位置,我朋友是每次都叫老板直接送到家里等我慢慢品尝。

哇!享受送货上门,惬意啊! 广记的食品很不错!
作者: 飞鸣镝    时间: 2013-1-29 09:06 PM
朋友是黄埔村的女婿,所以有幸沾点光。
作者: 马生    时间: 2013-1-29 11:06 PM

20130129_e70bae823787ec11eff0AcM1tPdMZJ22.jpg (113.09 KB, 下载次数: 249)

20130129_e70bae823787ec11eff0AcM1tPdMZJ22.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30 07:44 AM
 日本楼:日本新娘的传奇
俗称“日本楼”的冯佐屏故居位于惇慵街10号。1900年,村民冯佐屏到日本求学,与日本姑娘平美爱子结为夫妻,后携妻儿回黄埔村定居,翌年兴建了这座富有日本风格的小洋楼。
村中有一座东洋风格的小楼,当地人把这座楼叫“日本楼”。关于这个日本楼与一家婆媳、两代日本女人的传奇故事,至今在黄埔、琶洲村一带流传。

日本屋 (1).JPG (169.75 KB, 下载次数: 249)

日本屋  (1).JPG

日本屋 (2).JPG (132.12 KB, 下载次数: 267)

日本屋  (2).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30 07:45 AM
公元1900年,黄埔村村民冯作平到日本求学,其间认识了一位日本姑娘,后来得知这位姑娘是天皇裕仁的侄女。二人感情很好,不久结为夫妻,天皇裕仁将一把尚方宝剑作为新婚礼物送给他们。这位日本新娘温柔贤惠、美丽端庄,先后生下两个儿子,长子冯国洪、次子冯国太。冯作平夫妇的长子冯国洪后来也去日本留学,娶回一位日本妻子,名叫中野朝野,中文名字叫“陈四妹”。陈四妹于1941年随夫来黄埔村定居,生有一子一女,另外还收养了一个女儿。
中日两国民间通婚本不为奇,但黄埔村的日本女人,印证了黄埔村曾经有过的黄金岁月,凸显出村民们开放的精神和包容的情怀。它是中日两国民间友好的见证和缩影。
日军侵华时期曾企图毁村,日本新娘亮出“尚方宝剑”,保住了黄埔村。可惜时下日本右翼政客不断挑起事端,令到中日关系恶化。

日本屋 (1).JPG (136.45 KB, 下载次数: 261)

日本屋   (1).JPG

日本屋 (2).JPG (136.28 KB, 下载次数: 256)

日本屋   (2).JPG

日本屋 (3).JPG (126.13 KB, 下载次数: 244)

日本屋   (3).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30 07:54 AM
黄埔村可能是以黄埔古港为前提而存在,这里曾是国家关口,因而经济活动频繁,从一些古建筑看得出,这里人们的生活曾经辉煌过,人们也懂得享受生活;涉趣园就是一个例证。尽管现在的涉趣园有点破败,里面还未修葺,但看得出涉趣园原来是一个有着皇家园林风范的院子,但愿有机会政府投入资金对其修缮,恢复她原有的面貌,那才是功德圆满啊!

涉趣园 (1).JPG (115.96 KB, 下载次数: 257)

涉趣园  (1).JPG

涉趣园 (2).JPG (165.47 KB, 下载次数: 258)

涉趣园  (2).JPG

涉趣园 (3).JPG (169.01 KB, 下载次数: 252)

涉趣园  (3).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31 09:21 AM
容川公家塾:

1 (1).JPG (178.05 KB, 下载次数: 240)

1  (1).JPG

1 (2).JPG (103.04 KB, 下载次数: 243)

1  (2).JPG

1 (3).JPG (115.13 KB, 下载次数: 263)

1  (3).JPG

1 (4).JPG (106.06 KB, 下载次数: 246)

1  (4).JPG

1 (5).JPG (77.67 KB, 下载次数: 256)

1  (5).JPG

1 (6).JPG (91.85 KB, 下载次数: 247)

1  (6).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31 09:27 AM
容川公家塾是冯姓的房份祠堂,建于清代,深三间两进,天井内建有“孝贞双烈”牌坊,是为表彰冯凌氏在火灾中舍身搭救患病丈夫的事迹而建。镬耳封火山墙,木雕花封屋檐,砖雕橓头,外山墙灰雕卷草。现在还在修葺之中,可见气派非凡。
在祠堂里面建有牌坊,这在黄埔村其他祠堂里不多见: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3-1-31 09:57 AM 编辑 ]

IMG_4829_conew1.JPG (106.74 KB, 下载次数: 234)

IMG_4829_conew1.JPG

IMG_4830_conew1.JPG (137.29 KB, 下载次数: 258)

IMG_4830_conew1.JPG

IMG_4831_conew1.JPG (120.24 KB, 下载次数: 268)

IMG_4831_conew1.JPG

IMG_4832_conew1.JPG (103.88 KB, 下载次数: 255)

IMG_4832_conew1.JPG

IMG_4837_conew1.JPG (134.74 KB, 下载次数: 252)

IMG_4837_conew1.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31 09:39 AM
文堦冯公祠
文堦冯公祠是冯氏文堦公祭祀祠堂,建于清代,宽三间深两进,硬山顶矮直脊,三段灰雕隼头,庭院中建有四柱三间三楼花岗石牌坊,牌坊正面题“四经家学”,背面题“立不易方”,牌楼两边雕刻天宫像,寓意高升。可惜文堦冯公祠闭门待修,不得而入。

文堦冯公祠 (1).JPG (164.31 KB, 下载次数: 257)

文堦冯公祠  (1).JPG

文堦冯公祠 (2).JPG (95.27 KB, 下载次数: 248)

文堦冯公祠  (2).JPG

作者: 金色阳光    时间: 2013-1-31 05:15 PM
请问,粥旁边那一碗是什么呢?
作者: 飞鸣镝    时间: 2013-1-31 06:16 PM
原帖由 金色阳光 于 2013-1-31 05:15 PM 发表
请问,粥旁边那一碗是什么呢?

不告诉你,想吃的话来广州我请你吃。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31 08:34 PM
原帖由 金色阳光 于 2013-1-31 05:15 PM 发表
请问,粥旁边那一碗是什么呢?

不用问,来广州我请您吃,味道好极了。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1-31 08:34 PM
原帖由 飞鸣镝 于 2013-1-31 06:16 PM 发表

不告诉你,想吃的话来广州我请你吃。

算我一份!
作者: 王白石    时间: 2013-1-31 10:21 PM
蚝壳屋这个真有特点。
作者: 飞鸣镝    时间: 2013-1-31 10:33 PM
原帖由 王白石 于 2013-1-31 10:21 PM 发表
蚝壳屋这个真有特点。

我拍到的那两间据说约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不知道是真是假,听说蚝壳屋是冬暖夏凉的。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呢,那是前几年拍的。
作者: 王白石    时间: 2013-1-31 11:02 PM
原帖由 飞鸣镝 于 2013-1-31 10:33 PM 发表

我拍到的那两间据说约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不知道是真是假,听说蚝壳屋是冬暖夏凉的。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呢,那是前几年拍的。
谢谢图片分享。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2-1 07:58 AM
黄埔村真是古建筑的天堂啊,除了政府投资整修的那些,族人自己出资也给古祠的重生贡献不少。但还有不少一般清代民居有待修葺,看着这些破旧的老民居,颓门败瓦,杂草丛生,心里不是滋味。如有那位善长人翁大发善心帮助这些民居的修缮,那善哉善哉。

IMG_4779_conew1.JPG (138.39 KB, 下载次数: 230)

IMG_4779_conew1.JPG

IMG_4780_conew1.JPG (155.38 KB, 下载次数: 236)

IMG_4780_conew1.JPG

IMG_4781_conew1.JPG (182.03 KB, 下载次数: 227)

IMG_4781_conew1.JPG

IMG_4782_conew1.JPG (133.85 KB, 下载次数: 245)

IMG_4782_conew1.JPG

IMG_4783_conew1.JPG (169.04 KB, 下载次数: 244)

IMG_4783_conew1.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2-1 08:05 AM
走进僻街陋巷,随处可见古水井,看着砂红石井围,就知道水井的历史久远了。

古水井 (1).JPG (179.93 KB, 下载次数: 248)

古水井  (1).JPG

古水井 (2).JPG (169.84 KB, 下载次数: 254)

古水井  (2).JPG

作者: 飞鸣镝    时间: 2013-2-1 08:55 AM
原帖由 王白石 于 2013-1-31 11:02 PM 发表
谢谢图片分享。
应该谢谢音版才对啊。
作者: 飞鸣镝    时间: 2013-2-1 08:57 AM
原帖由 音乐情迷 于 2013-1-31 08:34 PM 发表

算我一份!
好。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2-1 09:55 PM
北帝庙 (玉虚宫)
玉虚宫即北帝庙,因面北而供奉大帝,故当地人称之为北帝庙。此庙已有260多年的历史,建于宋代的北帝庙是黄埔村标志性建筑物之一。于1961~1962年期间(即文革期间)做为卫生站,并在四周的墙壁上开窗户,现在还可以看到窗户的痕迹。在北帝庙中有一面被石灰封住的墙,铲掉石灰后显露出的八块石碑上,写有“黄埔税口四元”等字样,为考证黄埔古港的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文化大革命的痕迹仍然可辨,北帝庙正面的两边墙上还依稀可见“亦工亦农,亦文亦武”八个大字。或许因为这对“革命口号”使北帝庙在那个“摧毁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破四旧,立四新”的年代,不止于被毁掉,真是万幸啊。

1 (1).JPG (127.27 KB, 下载次数: 265)

1 (1).JPG

1 (2).JPG (133.17 KB, 下载次数: 267)

1 (2).JPG

1 (3).JPG (119.73 KB, 下载次数: 250)

1 (3).JPG

北帝庙内景 (1).JPG (114.96 KB, 下载次数: 256)

北帝庙内景  (1).JPG

北帝庙内景 (2).JPG (137.46 KB, 下载次数: 281)

北帝庙内景  (2).JPG

北帝庙内景 (3).JPG (142.33 KB, 下载次数: 261)

北帝庙内景  (3).JPG

泥雕 (1).JPG (82.07 KB, 下载次数: 257)

泥雕  (1).JPG

泥雕 (2).JPG (99.27 KB, 下载次数: 259)

泥雕  (2).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2-2 03:58 PM
从北帝庙的一些场景和器皿就可以看出那历史久远。

鼎 (1).JPG (114.24 KB, 下载次数: 247)

鼎  (1).JPG

鼎 (2).JPG (154.63 KB, 下载次数: 246)

鼎  (2).JPG

鼎 (3).JPG (141.61 KB, 下载次数: 241)

鼎  (3).JPG

屏风 .JPG (115.3 KB, 下载次数: 266)

屏风 .JPG

钟 .JPG (126.17 KB, 下载次数: 247)

钟 .JPG

砖雕 .JPG (107.1 KB, 下载次数: 241)

砖雕 .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2-2 04:19 PM
在黄埔村,胡、冯、梁都属“大姓”,这几个宗祠都比较大型(除了我还未进去看过的罗氏宗祠)。而在所见的胡、冯、梁宗祠中,冯氏宗祠算是最大的。以她现在的重修规模只是原来规模的三分之二,有三分之一由于个中原因贝占用了。冯氏宗祠确实保存得不错,剩下的大部分的构件基本完好。

外观 .JPG (125.19 KB, 下载次数: 250)

外观 .JPG

大门 (3).JPG (117.79 KB, 下载次数: 250)

大门  (3).JPG

IMG_4874_conew1.JPG (156.01 KB, 下载次数: 248)

IMG_4874_conew1.JPG

俯视 (2).JPG (149.08 KB, 下载次数: 251)

俯视  (2).JPG

俯视 (3).JPG (133.29 KB, 下载次数: 249)

俯视  (3).JPG

俯视 (4).JPG (139.44 KB, 下载次数: 256)

俯视  (4).JPG

冷巷 (1).JPG (137.15 KB, 下载次数: 258)

冷巷  (1).JPG

冷巷 (3).JPG (156.9 KB, 下载次数: 244)

冷巷  (3).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2-2 04:26 PM
冯氏大宗祠具体建于何时,八旬老人冯广森没能给出准确答案,但是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坚发现,大宗祠用了不少明代的石材,而且保存得非常完好。在她眼中,在目前广州的所有宗祠中,黄埔村的冯氏大宗祠是不多见的艺术品
据冯广森介绍,若不是大宗祠在各个时期扮演了学校的角色,要如此完整的保存下来比较困难。曾在大宗祠学堂读过书的他回忆说,曾多次听到日军用炮弹轰炸一江之隔的黄埔军校,声音很大,我们能够清楚看到投弹的飞机,大家纷纷跑到山上,躲进竹林。现在大宗祠一侧的走道中仍堆放着不少课桌,不少已经生锈,但每当一墙之隔的黄埔村小学响起广播的时候,曾经回荡在大宗祠的朗朗读书声,又会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变得崭新。为了去年底的重光,冯氏宗族花费不菲,来自其他地区的冯氏族人、有近三千人参加,场面很盛大。以仪式方式记录着家族过往的他们,希望在现代文明包围中,给族人的共同记忆开辟一处僻静之地。

木雕屏风 1 (1).JPG (144.34 KB, 下载次数: 257)

木雕屏风 1  (1).JPG

木雕屏风 1 (2).JPG (122.11 KB, 下载次数: 257)

木雕屏风 1  (2).JPG

廊道 (1).JPG (100.03 KB, 下载次数: 264)

廊道  (1).JPG

廊道 (2).JPG (105.01 KB, 下载次数: 258)

廊道  (2).JPG

天井 .JPG (149.47 KB, 下载次数: 269)

天井 .JPG

宗祠大堂 .JPG (150.39 KB, 下载次数: 259)

宗祠大堂 .JPG

屋樑木雕 (1).JPG (104.01 KB, 下载次数: 247)

屋樑木雕 (1).JPG

屋樑木雕 (5).JPG (107.95 KB, 下载次数: 239)

屋樑木雕 (5).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2-2 04:30 PM
回忆起大宗祠过去的规模,冯广森禁不住感叹当时八九十间屋子的恢宏大气,尤其说到清朝京城某尚书给大宗祠的落款题字。作为那个级别的官员,他们题字和题字加落款的费用差距很大,我们族人选择了后者。不过,在后来,那块牌匾不见了,据说被人拿去拦水建坝了(此处的指设在田间沟渠的灌溉系统)。
现在,属于冯氏族人的冯氏大宗祠对所有来到黄埔村的人开放,大门门槛不高,跨过去,一边是历史,另一边是现实;被隔开的,一边是外面世界的聒噪,另一边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恬静。

俯视 (1).JPG (117.04 KB, 下载次数: 258)

俯视  (1).JPG

俯视 (5).JPG (120.97 KB, 下载次数: 239)

俯视  (5).JPG

俯视 (6).JPG (137.04 KB, 下载次数: 255)

俯视  (6).JPG

砖雕 .JPG (130.66 KB, 下载次数: 246)

砖雕 .JPG

对联 (1).JPG (126.95 KB, 下载次数: 249)

对联  (1).JPG

对联 (2).JPG (140.49 KB, 下载次数: 258)

对联  (2).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2-2 04:32 PM
回忆起大宗祠过去的规模,冯广森禁不住感叹当时八九十间屋子的恢宏大气,尤其说到清朝京城某尚书给大宗祠的落款题字。作为那个级别的官员,他们题字和题字加落款的费用差距很大,我们族人选择了后者。不过,在后来,那块牌匾不见了,据说被人拿去拦水建坝了(此处的指设在田间沟渠的灌溉系统)。
现在,属于冯氏族人的冯氏大宗祠对所有来到黄埔村的人开放,大门门槛不高,跨过去,一边是历史,另一边是现实;被隔开的,一边是外面世界的聒噪,另一边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恬静。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3-2-2 04:33 PM 编辑 ]

蚝壳窗 .JPG (136.46 KB, 下载次数: 243)

蚝壳窗 .JPG

涉趣园 (2).JPG (165.47 KB, 下载次数: 256)

涉趣园  (2).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2-2 04:49 PM
冯氏宗祠的大堂两边分别有一座两层的旁楼,这在其他的宗祠是少见的,在楼上可以俯视大堂和周边的景观。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3-2-2 04:52 PM 编辑 ]

俯视 (7).JPG (138.83 KB, 下载次数: 265)

俯视  (7).JPG

屋樑木雕 (2).JPG (111.34 KB, 下载次数: 252)

屋樑木雕 (2).JPG

作者: 马生    时间: 2013-2-2 05:00 PM
想不到在广州城中村还有那么丰富多彩、保育完好的古迹。。。。。。 (真怀疑是不是版主事后加工得好
作者: 只有情永在    时间: 2013-2-2 08:45 PM
冯氏大宗祠,难道是上海滩里冯程程家的祖业。。。。。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2-3 09:00 AM
原帖由 马生 于 2013-2-2 05:00 PM 发表
想不到在广州城中村还有那么丰富多彩、保育完好的古迹。。。。。。 (真怀疑是不是版主事后加工得好

我哪有此等本事。不过,黄埔村可以说是古祠的“乐园”,被拆掉和毁坏的已经不少,留下的这些,你一天也看不过来。马店长抽个时间也去走一走,那里的艇仔粥在向您招手呢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2-3 09:05 AM
我发现;冯氏宗祠的大门也好像胡氏宗祠的大门,分上下两格。第一次看到胡氏宗祠的大门分上下两格就感到奇怪,但当时守祠人不在,所以没法进一步了解。这次在冯氏宗祠就碰上守祠人冯先生,我当然不会失去学习的好机会啦。冯先生得知我从市区来,非常热情地向我介绍冯氏宗祠。问及大门之上下之分的奥秘,他回答说:在本宗族中有人当大官的和宗祠有声望的,大门都是如此修造。这叫做“民武门”,他特别强调是“民众的民。“民”即平民,“武”则是官员。一般只开下门供平民进出,如果有大管员来临,则要打开上门。因为一则官员骑马直接进入,再者官员随行的罗帐也要随之进入,这样就得把上门打开。

大门 (1).JPG (120.05 KB, 下载次数: 266)

大门  (1).JPG

中门 .JPG (83.56 KB, 下载次数: 254)

中门 .JPG

作者: 马生    时间: 2013-2-3 10:45 AM
原帖由 音乐情迷 于 2013-2-3 09:00 AM 发表 我哪有此等本事。不过,黄埔村可以说是古祠的“乐园”,被拆掉和毁坏的已经不少,留下的这些,你一天也看不过来。马店长抽个时间也去走一走,那里的艇仔粥在向您招手呢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2-4 07:05 PM
冯氏宗祠的泥雕颇具岭南特色:

墙壁彩雕 (1).JPG (151.23 KB, 下载次数: 272)

墙壁彩雕  (1).JPG

墙壁彩雕 (2).JPG (164.47 KB, 下载次数: 263)

墙壁彩雕  (2).JPG

墙壁彩雕 (3).JPG (161.45 KB, 下载次数: 266)

墙壁彩雕  (3).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2-4 07:07 PM
在冯氏宗祠的二进、三进大堂两旁都有一排“公德牌”,那些都是表彰纪念资助祠堂重修的族人而设。冯先生介绍一条下联:“得兄父宗族福地怐怐古道一家春”;他说:这是从黄埔村外出打工的族人,得到本村族人的帮助,后来在异乡得以生存发展。现在经济发展了,宗族要重修祠堂,这些身在异乡的黄埔村族人出资就是当仁不让啦,顺便对乡亲的帮助聊表谢意。

公德牌 (1).JPG (181.34 KB, 下载次数: 274)

公德牌 (1).JPG

公德牌 (2).JPG (159.3 KB, 下载次数: 247)

公德牌 (2).JPG

公德牌 (4).JPG (163.6 KB, 下载次数: 259)

公德牌 (4).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2-4 07:13 PM
问及胡氏宗祠原来朱红色的大门和屋顶横樑为什么贝漆成黑色,冯先生就显得既气愤又无奈。他说;原来大门和屋顶横樑呈朱红色,是体现宗族中有官级族人,特别是有官级族人的宗祠一进顶上的横樑,一般都是漆成朱红色的。可是在修复这些宗祠的时候,那些所谓“文物专家”竟然说哪些朱红色是年代久远风化而成的,朱红色的大门被“专家”说成是“朱门酒肉臭”,于是原来朱红色的东西变成了漆黑色。“专家”毫无根据的解读竟然可以轻易改变历史的原来面貌,真是无语啊!真是又一个“英雄创造历史”的实例。还好,冯氏宗祠的大门和主樑保留了朱红色,万幸啊!

大门 (3).JPG (117.79 KB, 下载次数: 263)

大门  (3).JPG

中门 .JPG (83.56 KB, 下载次数: 247)

中门 .JPG

屋樑木雕 (3).JPG (111.79 KB, 下载次数: 248)

屋樑木雕 (3).JPG

屋樑木雕 (4).JPG (84.42 KB, 下载次数: 260)

屋樑木雕 (4).JPG

作者: YSJ    时间: 2013-2-4 09:31 PM
原帖由 音乐情迷 于 2013-2-4 07:13 PM 发表
问及胡氏宗祠原来朱红色的大门和屋顶横樑为什么贝漆成黑色,冯先生就显得既气愤又无奈。他说;原来大门和屋顶横樑呈朱红色,是体现宗族中有官级族人,特别是有官级族人的宗祠一进顶上的横樑,一般都是漆成朱红色的。 ...
广州的专家没那么差吧
作者: 飞鸣镝    时间: 2013-2-5 12:39 PM
现在很多专家其实真正的身份是“砖家”,唔个样整个样,睇下今年搞既水上花市,纯粹就系政府揾钱。
作者: YSJ    时间: 2013-2-5 12:58 PM
这与水上花市不能相比,若是广州市建筑行业的专家肯定会征求村里的意见,也不可能以“朱门酒肉臭”的理由改变原设计面貌。旧建筑改造的重要原则就是整旧如旧。除非请的真是“砖家”。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2-5 06:26 PM
原帖由 YSJ 于 2013-2-5 12:58 PM 发表
这与水上花市不能相比,若是广州市建筑行业的专家肯定会征求村里的意见,也不可能以“朱门酒肉臭”的理由改变原设计面貌。旧建筑改造的重要原则就是整旧如旧。除非请的真是“砖家”。

网上资料表明:胡氏大宗祠的守祠人也是这么说。后来听了冯氏守祠人的说法也是这样。冯氏宗族的人提出重新把老旧了的顶樑刷回朱红色,但“专家”说那是因为岁月久远掉色的,应该刷成黑色。如果真的是“专家”这么认为的话,有两个可能:一是醉酒后参与研讨、听证,胆大妄为,不知所谓,凭着酒力改变历史原貌。二是自以为是,抱着“舍我其谁”的态度,对村里的意见不肖一顾。事实已经摆在面前;胡氏宗祠的大门已经与修缮之前的不一样了,原来的朱红色变成黑色了,可悲啊!
作者: 飞鸣镝    时间: 2013-2-5 06:48 PM
“砖家”误人啊。会不会是因为那些“砖家”没有收到好处费所以乱来呢?




欢迎光临 昌业音响主论坛 (http://www.changye.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