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标题: HIFI其实离AV并不遥远—从零开始,搭建一套多声道系统(更新:星辉5.2、OPPO 103 ISO) [打印本页]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2 09:58 AM
标题: HIFI其实离AV并不遥远—从零开始,搭建一套多声道系统(更新:星辉5.2、OPPO 103 ISO)
随着蓝光、大屏幕、3D、4K等技术的推进和普及,越来越多的HIFI烧友开始关注多声道音源和音画结合的可能性,也有越来越多的AV烧友对传统AV套装的音质越来越不满意,对背景音乐的融合和整体氛围的契合度要求越来越高,因此,AV和HFI越走越近。B&W、JBL、KEF等一些老牌厂商,一直提供HIFI和多声道系统的产品,PMC、ATC、丹拿乃至威信、金驰等HIFI中坚力量也逐渐向多声道妥协,而来自英国的AE、美国的Legacy(瑰宝)以及丹麦的GamuT(嘉密)也不例外。随着电子、影音、数字技术的更新和推进,可以说多声道系统将是传统HIIFI的延续,是让HIFI从小众市场,逐渐向大众化电子市场和家庭影音娱乐层面追求生存权和后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时俱进,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不过时的定理。因此,组建一套AV兼顾HIFI的系统,也成了AV和HFI烧友们共同关注的话题。正如这篇文章所说:多声道系统的最大魅力并不在于枪炮声,当你真正拥有了一套影音均衡的系统,多声道系统将会象改变你的生活一样,改变你对HIFI和AV的认知。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3-3-28 02:52 PM 编辑 ]
-
001HIAV.jpg
(112.92 KB, 下载次数: 659)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2 10:00 AM
从分析到实践,从想象到执行,搭建这样一套系统,我能找到的缘由起码有三个:
一个是米其林同学神奇的9平米AE 22 家庭影院系统的最终成型,给了我信心,弹丸之地都敢玩转双炮大场面,小家碧玉亦能藏龙卧虎,的确让人不得不服
(http://www.changye.com.cn/bbs/viewthread.php?tid=38324&extra=page%3D1&page=1);
-
001mql.jpg
(89.03 KB, 下载次数: 551)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2 10:01 AM
二是台湾HI-AV网站对台湾曹医师17.3系统的系列专访,令人叹为观止,也让我看到了家庭环境组建高质量多声道系统的希望,不由地肾上素遇上了柯而萌,萌生了一股子冲动;
(http://www.hi-av.net/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272)
-
002cao.jpg
(92.09 KB, 下载次数: 563)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2 10:02 AM
三是AV199云淡风轻最近的一个火锅帖子:挑战丹拿,众多发烧经验及新系统组建报告
(http://www.av199.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2767&extra=page%3D1%26filter%3Ddigest%26digest%3D1%26digest%3D1)。
在徘徊于AV还是HIFI,是生存还是死亡的关键时刻,重重地给了我一大脚丫子,将我从水生火热彻底推向了深不见底的深渊。帖子里众多巨烧老毒物频频登场,围观的一大票小烧初骚纷纷口吐白沫中毒落马,其作者对各大烧从色相到心理从肉体到精神层面的分析针针见肉,对AV、HIFI系统两厢情愿你勾我搭的深入分析可谓呕心沥血让人肃然起敬之余,也最终下定决心打开了掩埋在心底深处的那个潘多拉。
-
003ydfq.jpg
(79.2 KB, 下载次数: 592)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2 10:09 AM
上周六,元宵节前一天,俺的潘多拉终于来了。带着女儿、干儿子、女儿的教父教母兴冲冲、风风火火地从数字影院杀回来。
噢,马儿噶帝,这么多”潘多拉”,大大小小,零零总总,十二个,200多公斤,德邦说了,就送家门口,不带上楼的。。。晚上,我女儿学会了一首新歌:我的爹啊,他闪了腰,闪了腰,爸扎黑!
-
IMG_8326.jpg
(62.55 KB, 下载次数: 549)
-
IMG_8350.jpg
(53.96 KB, 下载次数: 562)
-
IMG_8365.jpg
(50.14 KB, 下载次数: 565)
-
IMG_8366.jpg
(40.96 KB, 下载次数: 567)
-
IMG_8372.jpg
(59.01 KB, 下载次数: 529)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2 10:19 AM
系统器材清单:
播放设备:海美迪 H300A(硬盘播放器,支持原盘和ISO),Sony BDP 190(蓝光、DVD播放机),OPPO 103(SACD、蓝光播放机),Dish 122t高清卫星机顶盒,苹果 Mini mac,HTPC(windows),投影机日本EKIT 1500T,120寸电动白幕,海信32寸3D液晶电视。
HIFI解码:挪威HEGEL HD20,HEGEL HD25
AV解码功放:日本天龙3312(带前级,7.1,带前置增高)
后级:挪威HEGEL H300(250WX2,HIFI功放,带HT影院直通),英国Exposure 2010S2(75WX2,HIFI功放,),英国路遥5声道AV纯后级(125Wx5)。
音箱:英国 AE星辉3号 1对(落地主箱,兼顾HIFI),星辉中置1个,环绕 星辉1号书架1对(备选,侧环绕),英国PMC TB2i书架1对(HIFI箱,备选,后环绕)
低音炮:星辉10寸密闭式有源低音炮1个,雷鸣LV12S 12寸导向式有源低音炮1个,ADA 10寸低音炮2个(待定)
线材:1)电源线艺康斯大红(The Big Red Power Chord)、、万成MS、国内Copper Colour系列、西电;2)信号线:AudionoteRCA 、艺康斯大师(TheMaestro )RCA和XRL各1付、AQ眼镜蛇电池版XRL、相位传真RCA、艺康斯同轴数码线(The Cine digital);3)音箱线:艺康斯SM2.3(主箱)、AQ type8(中置)、日本佳耐美4S8 (环绕);4)HDMI线:美国线世界、开博尔A类、淘宝富士、思路老陈DIY、秋叶源;4)炮线:至高、怪兽数码同轴线,话筒线DIY若干;5)USB线:古河GT、联盟音响加强版
滤波器:万成MS CY9500,CY 8000,MS-1323HD 滤波影音版各1个
垫材:1)声美丽黑金带磁环层板、德恒复合材料垫板、5CM花岗岩、大理石若干、DIY炮垫:2)挪威钉、声美丽MC88 、钢、实木钉垫若干。
测试仪器:英国KLARK TEKNIK DN6000音频频谱分析仪(自带48V幻象电源和标配测试麦,进行声压测试、频谱分析、混响时间测量、低音炮校验)、REW免费测试软件+舒伯尔ECM888B测试麦,百灵达调音台和幻象电源。
环境:6.2X3.5X2.8(长宽高),22平米独立空间,做部分声学处理。
看了这么一大堆东西,头晕没?之所以这么罗嗦,罗列了这么一堆必要和不必要的东东,主要是为了后面进行的一些对比测试,有个参考列表。
目的很明确:
1)器材不走高端路线,但同时要兼顾HIFI,组建一套中等价位各方面素质较为均衡的系统。
2)进行一些多声道系统AV、HIFI常规测试、基本应用以及家庭影音中心的搭建等。
3)同类器材、线材、配件之间,做一些横向对比和测试。
4)尝试通过一些软、硬件专业设备,做一些音频分析、低音炮调试等,提供一些经验。
5)通过家访,进行不同系统以及器材之间的横向对比和参考。
其中,一些内容还有比较细的划分,估计要花不少时间逐项进行测试,一些设备也需要时间磨合,有时间,我会在首页做个列表目录,不定时更新吧。
-
IMG_8417.jpg
(72.94 KB, 下载次数: 563)
-
IMG_8414.jpg
(49.31 KB, 下载次数: 579)
-
IMG_8410.jpg
(48.64 KB, 下载次数: 569)
-
IMG_8405.jpg
(44.38 KB, 下载次数: 551)
-
IMG_8376.jpg
(55.18 KB, 下载次数: 540)
作者: YSJ 时间: 2013-3-2 10:40 AM
很好的介绍。
作者: 米其林 时间: 2013-3-2 10:42 AM
感谢k版又提到我的系统,小打小闹实在惭愧。最近我系统的前三音箱摆位按正常横摆的方式,放弃了竖摆方式,就是这个简单的变化(当然还有其他方面配合),双声道的音色变化我很满意,古典唱片也听得多了。家庭影院方面也有调整,双中置改单中置(性价比高和改善空间的拥挤感);原来的双倒相炮出了,准备上一个15寸密闭炮。。。。。。
[ 本帖最后由 米其林 于 2013-3-2 10
A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2 10:50 AM
原帖由 YSJ 于 2013-3-2 10:40 AM 发表
很好的介绍。
看到兄的客厅,也摆有一套av系统,HIFI系统逐渐丰满和圆满,想来兄也考虑在客厅组建多一套影音系统,与家人同娱同乐吧。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2 11:11 AM
原帖由 米其林 于 2013-3-2 10:42 AM 发表
5088750887感谢k版又提到我的系统,小打小闹实在惭愧。最近我系统的前三音箱摆位按正常横摆的方式,放弃了竖摆方式,就是这个简单的变化(当然还有其他方面配合),双声道的音色变化我很满意,古典唱片也听得多了。家 ...
广州之行,三个遗憾,一是未到兄府上拜访,小空间调教多声道需要不少功夫,定有相当可观的经验参考借鉴;二是未有时间到YSJ兄处,交流PCHIFI,神交已久,奈何终是错过促膝长谈的机会;三是爽约自文兄的家访,莲数字系统,PMC,MK多声道以及百事通,FM都是心仪已久,很感兴趣的东东。希望,今年会有机会了。
优美小路也推荐我使用E 15密闭炮,也差点一冲动拿下。但考虑到整套系统追求的不是过多的量感,需要较好的质感和系统的融入。此外,考虑到要进行大量的单、双甚至4炮位的调试,体积过大也不方便。星辉密闭炮,带EQ ,雷鸣LV12 S,导向式入门炮,也可做些对比参考。经过一周的试用,2个炮配合的还是不错。昨晚,测试HD20 XRL和RCA双输出,接低音炮,成功,星辉密闭跑的设计,明显为HIFI服务。后期,会在双声道HIFI加炮环节 做些测试。
前三,中置的摆位相当重要,尽量和主箱平行(不超过10度误差),高度尽量高(不遮幕布),对改善人声对白是明显的。后期,会做一些前置增高或双中置的对比测试。希望兄也多提建议。这个贴不是技术贴,是实战贴,一些测试也会听取大家意见做调整。
作者: YSJ 时间: 2013-3-2 11:36 AM
原帖由 kkman2002 于 2013-3-2 10:50 AM 发表 
看到兄的客厅,也摆有一套av系统,HIFI系统逐渐丰满和圆满,想来兄也考虑在客厅组建多一套影音系统,与家人同娱同乐吧。
感谢K版的关注,客厅的AV只是摆设而已,给家人听听音乐还行,做为影院对家人的生活起居影响太大
。倒是那间独立的视听室有改造的打算,面积与你的差不多,也是20来平米。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2 11:55 AM
原帖由 YSJ 于 2013-3-2 11:36 AM 发表
感谢K版的关注,客厅的AV只是摆设而已,给家人听听音乐还行,做为影院对家人的生活起居影响太大
。倒是那间独立的视听室有改造的打算,面积与你的差不多,也是20来平米。
独立视听室,赞
我的感觉就是:AV多声道系统对空间比HIFI更要命!
75dbc,多声道均衡声压、更复杂的反射、混响和声学处理,几乎给客厅等开放空间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把握到思路了,也能化腐朽为神奇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2 12:01 PM
器材到手,拆个包,弄点裸照,的确是很爽的事情,但更爽的是器材到位,连线OK,左手遥控器,右手咖啡杯,一个大屁股墩坐下去,新系统发出万众期待的第一声,种种期盼,各类纠结,纷沓而来,飘然而去。。。爽啊,有多爽?爽的就像三伏天倒灌了一大扎冰镇酸梅汤,爽的就像零下四十度狠狠闷了大半瓶二锅头。。。。炮,是影院的灵魂,只需要你释放他们的能量,就能简单和直接的体会到,而各声道的融入契合,才是多声道的最终目标。
简单摆位后,进行了试听,试听软件AVS出品的 Home Theater Demonstration 2张测试蓝光碟。测试碟挑选了发烧友耳熟能详的珍珠港、U571、艾丽之书、绿巨人、钢铁侠等精彩影片片段,可进行低音、环绕、色彩和音乐等几个方面测试,制作精良,影视声效俱佳,效果比DTS公司的测试碟还要好,进行测试也很方便,不用来回倒碟,强烈推荐。(可从思路、AV199下载,也可直接购买。)
50mm头拍屏射,的确吃力,改天更新一些图片吧
-
IMG_8507.jpg
(55.88 KB, 下载次数: 311)
-
IMG_8389.jpg
(39.22 KB, 下载次数: 319)
作者: jp 时间: 2013-3-2 02:59 PM
原帖由 kkman2002 于 2013-3-2 10:19 AM 发表 
系统器材清单:
播放设备:海美迪 H300A(硬盘播放器,支持原盘和ISO),Sony BDP 190(蓝光、DVD播放机),OPPO 103(SACD、蓝光播放机),Dish 122t高清卫星机顶盒,苹果 Mini mac,HTPC(windows),投影机日本E ...
真是太热闹了,精彩继续!
作者: desklong 时间: 2013-3-2 04:36 PM
好贴啊,我也是用avs测试碟,很方便。
作者: 只有情永在 时间: 2013-3-2 08:08 PM
强文,期待精彩继续。。。。。。。。。

作者: altaymann 时间: 2013-3-3 01:48 PM
多声道是未来,是正途!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4 01:04 AM
试听时,系统为:sony BD 190(OPPO
103)-Denon 3312(前级)- Exposure 2010S2(后级)-AE星辉3号-中置-AE星辉1号-星辉、雷鸣2个低音炮,组成5.2系统,HIFI功放推2个主箱,AV功放推中置环绕。2台蓝光机轮流播放2张测试碟。
测试选择了几个片段:
1)
艾利之书:DEMO disc提供了多个声效片段,街头对射则最为经典。这里测试的系统低频的瞬态、速度,同时,还需要注意环绕、背景声的细节。AE星辉5.2系统表现的枪声,有速度,有爆发力,从光头佬第一枪开始,每一次枪响的角度、方位,交代的清清楚楚,让人感觉干净、火爆、刺激,不同枪(手枪、散弹、冲锋枪)的子弹、速度、枪道轨迹、声效规模等特征也能听出明显的差异,交代的声音不会明显听到是哪个箱子发出的,而是是低音炮和其他音箱组成的立体声场,声音是弹性的、多变的、有空间特征和轨迹的,是真实的。这里注意到,双炮的组合,让枪声低频的冲击力比单炮更有力度,明显感到枪的后座力度和地板的震动。除了枪声,开场若隐若现的风声、背景人声,交火完毕后,背景房子内的婴儿啼哭声,从很宽很深的后场飘荡出来,片末尾主角和光头佬对视的时候,背景风吹破布的声音,如果系统低频稍弱一些,表现不出布匹抖动的低频冲击力。
-
IMG_8568.jpg
(54.99 KB, 下载次数: 328)
-
IMG_8570.jpg
(53.02 KB, 下载次数: 304)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4 01:05 AM
2)
怒海争锋:观看整个片段,从开场炮响后,就给人压抑和透不过气的感觉。同系列的套装音箱组合、双低音炮强劲的低频冲击力和丰富的层次等优势得到充分体现。炮声,能明显感到开炮前后,那种空气的压缩变化,对方发炮和己方发炮,角度和声效的不同形成强烈对比,爆炸后,木板、金属、玻璃、餐具爆裂的声音不是刺耳尖锐的,低频的表现也不是糊成一片,而是层次分明,一波接一波,一层盖一层,扑面而来,席地滚来,噼里啪啦从四面八方砸过来,巨大冲击的场面,感到整个房间都在抖动。这里也可以注意几个细节:一是炮击后,船上人群慌张乱跑的时候,上层踩在木质甲板的脚步上,就真的在你家的楼板之上,真实无比、毛骨悚然的感觉;二是风吹破船帆的声音,低频的冲击力是很猛的,能感到脚下的低音炮喷射出强劲的气流;
-
IMG_8563.jpg
(51.1 KB, 下载次数: 336)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4 01:06 AM
3)史密斯夫妇:最喜欢观看的一个场景,无论情节的妙趣、快速的节奏还是火爆的场面、诡异的配乐,看的既刺激又好玩。这里可以注意几个细节:一个是斯密斯飞出的那把菜刀,刀锋切入实木的震动,真实又恐怖,冲击力十足;二是斯密斯老婆用平底锅砸到斯密斯脑袋上,然后用头顶爆斯密斯的镜头,金属锅砸到人头上夯实的声音,头碰头人体骨头撞击的声音,太渗人了,让人倒吸一口气,真是疼啊;三背景伴奏密集的鼓声,不会给枪声、爆炸声淹没,弹力和趣味十足,篇末的歌曲人声也很经典。
-
IMG_8571.jpg
(49.64 KB, 下载次数: 333)
-
IMG_8574.jpg
(48.26 KB, 下载次数: 331)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4 01:07 AM
4)著名的THX 声效演示。感觉是电子声效的极品。听这段声效对比我以前PMC、星辉、DIY中置、土炮的杂牌多声道,落差太太大了。从开场模仿摩擦金属的声音开始、到中间花瓣、蘑菇低频一波接一波的冲击,到结束此起彼落的声效落版定格,每一次听都是憋着一口气直到结束,中间的2段蘑菇生长的低频太恐怖了,感觉2边的书架发生了强烈的共振,要垮下来的感觉。第一次恐怖经历之后,后面播放这个片段,都毫不犹豫的降低几个db。
-
IMG_8577.jpg
(55.25 KB, 下载次数: 343)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4 01:11 AM
5)绿巨人-浩克。看这一段,主要关注2个巨人搏斗的场面。从浩克跌落地面,从地底冲一个巨大的拳头开始,画面就开始和墙面、地面一起抖动,面对面,巨人跑动的脚步声,沉重的一步接一步,感觉地面重型超吨位动物运动的抖动真实而恐怖,浩克砸裂警车当双锤,锤打反角恶魔巨人,直升机跌落地面,那种金属的撞击、破碎,不刮耳,看的和听的又刺激又过瘾。
-
IMG_8642.jpg
(61.16 KB, 下载次数: 357)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4 01:12 AM
6) Knowing(先知)。这一段,主要测试环境声效,感觉对中置的表现也很关键。倾盆大雨的细节贯穿全场,中场有几段小雨滴的声音,在背景烈火焚烧,飞机坠落的翅膀插入地面的巨大声响,爆炸后发动机恐怖的解体飞溅等巨大庞杂的“干扰”之下,仍是清晰可闻。这些环境声效及其逼真,但不会淹没人声,人声始终是饱满和清晰的。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3-3-4 01:35 AM 编辑 ]
-
IMG_8579.jpg
(51.73 KB, 下载次数: 354)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4 01:13 AM
7)
最后要说一下,第一张DEMO DISC带有2段音乐测试,第一段,第2张DEMO DISC的色彩表现环节,对投影的色彩还原要更考究,色彩更丰富和饱满。还有不少像蝙蝠侠、功夫熊猫、珍珠港等片段也很经典,不再一一赘述,好在这2张碟中途均可调出菜单,进行选择播放,尽可以过个瘾。
-
IMG_8558.jpg
(43.28 KB, 下载次数: 374)
-
IMG_8644.jpg
(76.99 KB, 下载次数: 355)
-
IMG_8580.jpg
(56.55 KB, 下载次数: 371)
作者: 狐e刀 时间: 2013-3-4 01:16 AM
所以说,玩影音,先要作到的是音画的良好结合!这对环境要求很高!。。。听音面积过大或过小都不是好事,过小的话,如子弹爆破声就像炸弹一样,反之亦然,何谈音画结合?。。。环境处理不好,飞机从对面或背后飞过来,何谈逼真?(处理好了,感觉飞机是从头顶上飞来)。。。多声道魅力确实很大!
[ 本帖最后由 狐e刀 于 2013-3-4 01:18 A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4 01:16 AM
从整体来看,这套星辉5.2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首先,双炮的表现是突出的,相比单炮的低频不仅从规模、量感还是质量上,提高很大,并且双炮进一步让炮“隐身”,更好地融入了系统,二是一前一后的摆位,通过相位调整,声波的边际效应,让双炮形成声压集中区,进一步减少了低频溢出,不再担心强劲的低频影响到别人。其次,统一星辉音箱,相比以前的杂牌军,前三的统一,中置的对白明显增加了厚度,同时,位置也提高了,对白的方向感和屏幕人物的契合度要强不少,不再是以前和系统脱节自说自话的感觉。而箱子统一品牌后,包围感明显增强,音场的前后连贯性也是突出的,没有了原本各自为战,或听到单个音箱明显的点声源的情况;最后,整套系统声音是结实、厚实的,没有一般AV系统高音刮耳,中频塌陷,低频混搅的弊病,刺激而不耐久。这一周,测试的音量始终在- 15至-20db之间,今天,用手机声压计,看了下,虽不准确,但声压100-114db之间波动也是较为可观的。上午和下午分别测试了3个小时,连续聆听下听感上没有任何不适和不耐久听的感觉。用这套系统看以前看过的电影,可谓是一代旧人换新颜,三日不见君,君已令人刮目相看,怎一个“爽”字了得。
-
IMG_8586.jpg
(19.37 KB, 下载次数: 333)
-
IMG_8388.jpg
(46.72 KB, 下载次数: 354)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4 01:19 AM
多声道系统,低频、环绕和影视声效测试,主要是对于系统整体有个整体的把握,优点和不足心中有个数,为后续的调整给个参照,因此,爽过就OK了,我们还需要一点点耐心。一套系统回来,由于空间的限制、器材的磨合、调教的经验等等,大多不会一开始就给人“惊喜”,任何“惊喜”也总是有因有果的。同时,多声道,并不是增加几个喇叭,换些器材那么简单,在组建一套多声道系统之前,了解一下多声道系统的特点,潜心学习一些过往和前人的经验,聆听对比不同系统把握自己的听音取向,再去谋划一套多声道系统,是必须的,也会事半功半。
下面我们来看看,多声道和双声道HIFI系统有什么不同?
1)空间—HIVI比HIFI更要命。我们先来看看AV199的Noting版主参加HAA培训班的资料,多声道系统调整前的一般步骤:
-
haa.jpg
(55.5 KB, 下载次数: 343)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4 01:23 AM
原帖由 狐e刀 于 2013-3-4 01:16 AM 发表 
所以说,玩影音,先要作到的是音画的良好结合!这对环境要求很高!。。。听音面积过大或过小都不是好事,过小的话,如子弹爆破声就像炸弹一样,反之亦然,何谈音画结合?。。。环境处理不好,飞机从对面或背后飞过来 ...
严重同意,空间是多声道系统的基础,处理上比HIFI要求更高。
接上:
从上面那个HAA培训教材看到:在器材选择(购买)和调试前,一长串的项目:房间、隔音、震动控制、声学处理均与空间密切相关。
我们再来看2张图,一张是我视听室的平面图,其中,前方2个黑色音箱作为HIFI音箱,我简单画了2次反射的示意图(其实2个音箱反射面是6个面);
另一张图,是通过Ray Tracing光线跟踪软件所做的多声道系统声学反射图,可以看出HIFI系统2个音箱和多声道7.1系统8个音箱相比,那点声学反射真不算什么,多声道系统涉及的声学反射射加上均衡声压的要求、声波传播的边界干扰、震动的控制处理等等,可以说会让人看的眼睛发麻,心发慌。
-
HTroom.jpg
(79.36 KB, 下载次数: 361)
-
RAY TRACING.jpg
(87.1 KB, 下载次数: 360)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4 01:24 AM
今天,我做了一个小测试,。用DN6000音频频谱仪(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google下 KLARK TEKNIK公司)测试2个低音炮,先测的是雷鸣LV12S,采用的方式是用DN6000发出16-63HZ粉红噪音扫频,采用精度是1/6倍频,计权C。LV12S炮口正对着门(上图的SUB2),2个结果,一个开门,一个关门;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3-3-4 01:26 AM 编辑 ]
-
opendoor.jpg
(40.67 KB, 下载次数: 349)
-
closedoor.jpg
(39.15 KB, 下载次数: 362)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4 01:27 AM
我们可以看到简单一个开门和关门,测试声压的巨大变化,开门将密闭空间改变为开放空间,低频的声压找到了泄洪口,一泻千里。那么我们再想象下,开放空间里,低频会怎么变化?整套系统会怎么变化?
我们还需要注意,扫频的是16HZ-63HZ,那么,63HZ后面是什么的?我告诉你,是低频引起的房内窗户、吊顶、架空地台、书柜的共振,开门后还增加了室外噪音的影响(可以对比两张图63hz之后的变化),我设定的电平还只是-20DBU,如果是0的话,如果房间隔音效果更差的话,后面的共振、噪波效应会“波澜壮阔”。。。这样的测试,对耳朵真是一个折磨,终于知道为什么专业测试,都要带耳塞了。仪器发出的低频比任何测试碟都犀利啊(我还拍了录像,裤脚生风,捶胸敲背?那是轻的了)
-
test.jpg
(58.96 KB, 下载次数: 362)
-
IMG_8625.jpg
(60.22 KB, 下载次数: 356)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4 01:29 AM
我们再来看看,现在次时代功放流行的奥德赛(Audyssey MultEQ或者MACC),它的基本原理就是75dbC,后面的C就是我前面设定的测量计权C(A是FLAT,B是室外噪音声压级,C是影院和室内计权),奥德赛测试的其中一个作用,就是让多声道的前置、中置、环绕、低音炮到达皇帝位的均衡声压为75db,因此,我们会看到测试结果有各个声道的不同距离,其实这个距离就是各个声道到达皇帝位的延迟时间,确保他们同时到达皇帝位的人耳(THX标准要求的更加离谱,要求每一个座位基本达标),从而形成各个声道“融合”,听感上的“虚拟”包围感和立体声效。
而这种奥德赛测试,首先要确保足够低的环境噪音,否则,会跟上面那个灵敏度更变态的DN6000一样,多出“不必要”的垃圾信息,而影响准确度。无论是声波反射还是均衡声压的要求,显然在密闭空间、经过声学处理的空间要比开放空间、不做处理的空间要准确的多。
因此,在开放空间里,调教一套多声道系统,我们要足够的心里准备,要接受空间制约和声学条件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能简单去“责怪”器材不够力,“责怪”智能测试不智能太傻瓜。同时,要确保声音更进一步,必要的声学处理,对于双声道系统来说,多声道我们不能厚此薄彼,甚至要更加多的投入,这是我们再组建一套多声道系统前,必须要有的心理准备,提前做好规划或者做好调整会让你的多声道系统少遭点罪,耳朵多享点福。
-
IMG_8513.jpg
(60.96 KB, 下载次数: 373)
-
IMG_8522.jpg
(35.69 KB, 下载次数: 372)
-
IMG_8524.jpg
(35.03 KB, 下载次数: 371)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4 01:30 AM
从我视听室的平面图,可以看出,一些声学处理对于AE星辉5.2系统发挥作用,起到了正面的影响:1)尺寸上除了宽度不足,比例还算正常;2)4个角落的低频陷阱,驻波处理的很完美。前方2个采用录音室标准的60厘米SuperChunk,后方定制的分体转角柜,里面也做了吸音棉的处理。环绕音箱放在两个转角柜隔板上,没有明显的共振和异响;3)侧墙第一反射点,2面均安排了3-4平米的吸音板,采用薄板、吸音棉、空腔三明治结构,地面满铺地毯,中间还加上了一层薄地毯,吊顶只有四周,留有足够的空置天花和硬底反射面;4)音箱摆位上,先从2个主音箱开始,确保HIFI声场宽度和深度等要求,然后,重点进行低音炮的摆位,一前一后,其中前方低音炮(密闭)放在低频陷阱旁边,并与墙面均有0.8-1米空间,后方低音炮(导向),在侧墙前半段,主箱和皇帝位中间,房间长度的2/3左右的位置,炮口对着门;后环绕,离皇帝位有足够距离,两边2.2米高的书柜和CD柜形成扩散区域。
同时,也可以看到,有不少地方也需要调整:1)架空20CM高的7平米地台(看电影很舒服,视线刚好在幕布正中,幕布实际离地距离变为20公分左右),拆掉工程有点大,计划增加吸音和强化处理;2)地台两侧玻璃隔断,计划去掉;3)木质壁柜拖拉门,计划改成20CM 近2平方的QRD三维扩散,同时增加一层丝绒门帘,做吸音和扩散灵活处理。后期,这个壁柜或许改为AV系统隐藏器材架;4)房间隔音,5平米的大面积玻璃窗,计划增加一层15CM隔音层,中部改为QRD 三维扩散,两边做活动通风窗;增加一道隔音门,同时外墙重新做隔音处理(内部宽度不足);5)天花吊顶做强化,做局部吸音和扩散处理。
想法很多,图纸也画好,很多扩散和吸音部件,均可以灵活调整,现在就差时间了,相信,空间的改善对于HIFI和多声道系统都是有利的。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3-3-4 12:17 PM 编辑 ]
作者: 芍药 时间: 2013-3-4 10:13 AM
渐入佳镜.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4 12:19 PM
原帖由 芍药 于 2013-3-4 10:13 AM 发表 
渐入佳镜.
只是初调,测试影视、低频的效果,多声道的调整后期需要注重各个声道的协调,看蓝光音乐会需要更平衡的声音。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3-4 12:26 PM
慎密的思维,清晰的思路,严谨的语境,强大的知识传播,K版功德无量!
作者: 狐e刀 时间: 2013-3-4 01:08 PM
非常专业!。。。
作者: orienzhang 时间: 2013-3-4 02:50 PM
不同的版主放不同的毒啊!
作者: 米其林 时间: 2013-3-5 09:59 PM
K版 雷鸣F15HP到了
[ 本帖最后由 米其林 于 2013-3-5 10:00 PM 编辑 ]
-
201303052319.jpg
(528.34 KB, 下载次数: 340)
-
201303052316.jpg
(659.27 KB, 下载次数: 365)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5 11:50 PM
原帖由 米其林 于 2013-3-5 09:59 PM 发表 
K版 雷鸣F15HP到了
哈哈,威猛的大家伙终于到了,期待调试后听感
作者: 米其林 时间: 2013-3-6 09:23 PM
k版 今天初步试了雷鸣这款15寸高功率版密闭炮 用直通端口 效果很满意(相对之前的双炮)宽松 速度快 整体细节多 隐形感也堪比双炮 难得。好在买了15寸 打击力也满意。。。。。。
-
image.jpg
(528.48 KB, 下载次数: 332)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6 10:52 PM
原帖由 米其林 于 2013-3-6 09:23 PM 发表 
k版 今天初步试了雷鸣这款15寸高功率版密闭炮 用直通端口 效果很满意(相对之前的双炮)宽松 速度快 整体细节多 隐形感也堪比双炮 难得。好在买了15寸 打击力也满意。。。。。。
哈哈,看来米兄口味蛮重,铁了心追求影院的极致。这个炮质感很不错,也很有玩头。在小空间感觉普通版就够了,HP版的储备功率恐怕有些浪费了,但那全身按摩的感觉一定很爽很爽,有点迫不及待想去兄家里好好感受一番了。。。
作者: 米其林 时间: 2013-3-7 11:52 AM
标题: 标题
K版 我口味不算重 15寸高功率版的控制力要好不少 这炮很耐听 氛围炮 不吵 我没有仪器来测试家庭影院系统 羡慕了的测试装备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3-3-7 11:57 AM
米兄的雷鸣炮很威武,雷鸣炮的素质很高,质感很好,性价比很高。
作者: 米其林 时间: 2013-3-7 12:03 PM
原帖由 龙行天下 于 2013-3-7 11:57 发表 
米兄的雷鸣炮很威武,雷鸣炮的素质很高,质感很好,性价比很高。
这位朋友也听过雷鸣炮?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7 12:38 PM
原帖由 米其林 于 2013-3-7 11:52 AM 发表 
K版 我口味不算重 15寸高功率版的控制力要好不少 这炮很耐听 氛围炮 不吵 我没有仪器来测试家庭影院系统 羡慕了的测试装备
嗯,雷鸣的特点就是就是耐听,伺服技术,让炮一方面不容易拍边自保,另一方面其实更容易隐身。好的低频其实不是听高声压,大声就是好,而是和系统的融合。雷鸣和星辉这套箱子融合度还是不错的,前2天朋友来听,也“惊艳”了一番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7 03:02 PM
2)中置和低音炮--不得不说的灵魂级人物。什么是灵魂人物?话说,某位大江南北到处忽悠的国学大师,曾说过:人说话嘛,中气要足,中气足,精神头就足,精神头足了气场就见涨,谁见了都会赶脚你是个人物,这就是所谓精、气、神!您看看,彭丽媛,咱国母,宋祖英,咱央视的脸面和台柱,这么些个人,不看人,不看长相,光听声音都是响当当亮堂堂的人物。的确很精P的,对于多声道系统来说中置和低音炮就是这么个人物。
关于中置,个人觉得能回答出下面几个问题,就OK了:
1)为什么中置重要?---用两个箱子虚拟“中置”完全是扯淡!
THX标准里,对白清晰度放在了首位
电影后期(特效编辑)工作,制作特效的时候,调整电平的基准就是来自中置的声压级,其他声道只能以这个标准作为标准。(请注意2种方式的计权区别,室内影院的测试计权通常使用C计权),重播也只能遵循这个标准。所以说,中置就是多声道的领军人物并不为过。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7 03:04 PM
刘汉盛AV 二十要中,对白真实度,同样放在了首位。他认为:为什么我要把对白真实度摆在第一项呢?或许很多人会认为电影里的对白音效没有什么学问,远远比不上枪弹或爆炸的音效。其实不然!各位可以想想看,在一部影片中,会有多少种不同环境下、不同距离下、不同主体与从体的相关对白音效要做?那真的是庞大而烦人的工作。以我自己多年看影碟与DVD的经验,我发现假若一部影片的对白音效处理得很细腻的话,其它音效大致也不会差到那里。反之,对白音效大而化之、随便且不注重的影片,其强烈的音效部份也可能会是只有声音而没有质感。无论如何,对白音效的真实度要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相符才行,这也是您最容易判别的。
如果,你感兴趣还可以去温习下这个贴子,对于用两个主箱去虚拟中置,或许不再认为是个聪明的主意。
http://www.av199.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5965&extra=page%3D1%26filter%3Ddigest%26digest%3D1%26digest%3D1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7 03:05 PM
2)为什么说中置的信息量最大?--多声道中的劳动标兵
多声道录音和重播机制决定了:中置作为一个独立声道,并且承担一部电影的对白、背景音乐 部分声效,以及和主箱营造最重要的前方和上方音场。
从声效处理的流程上,我们看到,中置和两个主箱,要处理的信息量几乎一样(环绕其次、后环绕更次,低音炮最少-但承担很大的声压,因此这个最少的量却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中置除了对白,还需要承担音乐、声音特效的AB混音以及环境声效,而通常电影的对白在一部电影里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仅仅信息量中置甚至比两个主箱还要多。同时,为确保对白的方向和空间性,两个主箱也必须为中置分忧(其中左箱负责混音的效果,右箱负责对白的增补),而在蓝光音乐会、演唱会中,中置和主箱的音色统一是确保“演出”正常的关键。这就要涉及到,最重要的LCR一致性问题了。
-
dsd01.jpg
(79.9 KB, 下载次数: 355)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7 03:06 PM
3)为什么要确保LCR的一致性—三个和尚挑水吃
是不是任何3个特性一致的箱子就能确保一致性?不一定。例如,3个4429,如果其中一个横摆,就破坏了这个一致性。
是不是,横摆的中置,就不如完全一致的前三有更好的一致性?也不一定。例如,你拆开一对主箱,用其中的一个作为中置,或许并不会比厂家原本设计好的横摆中置,更合理。
因此,THX标准中,强调LCR最好使用同一物理特性的箱子,但也没有否认需要留意传统设计的横摆中置。同时,这个中置最好是2.5分频,而且分频点在2Khz最好。
AE星辉中置,完全按照这个标准来设计的。同时,需要注意,这个箱子和2个主箱使用同样流线型的后部障板设计(解决箱体谐振),深度和主箱一样深,这就确保了同样的音色和声学特征。同时,对于哑铃式中置音箱,THX给的建议是,要确保高音指向皇帝位的人耳,确保声音结像的完美。因此,我在星辉中置前半部使用了挪威钉,使其上仰确保高音的指向,而弧形的后部设计,让这种上仰自然形成一个喇叭状的自然声场。
与我原来那个落地箱“替代中置”(照片中,星辉中置的后面,太高了,只能横摆。结构与AE星辉3号类似,2个6.5低音单元)相比,更小单元的星辉中置,声音反而更加醇厚,并且与主箱物理、音色特征的相似性,确保了前方音场的连贯性,对白有良好和自然的方向感,声音不会再从地上发出,中置也不再会自说自话,与系统脱节;而是从屏幕中央出现,并且体现了不同空间、不同角度、不同环境的自然声音特点。感觉人物的声音“活”过来了,应该就是前三一致性最明显的特征。
此外,由于中置拉的比较靠前,临时作为中置35厘米脚架的箱子还可以更换更高高度的专用脚架,而取得更好的效果。按照THX标准,横摆中置的与主箱的高度差不要超过10度(60cm),而这个距离其实是越高越好,只要不遮住幕布就可以了。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3-3-7 03:08 PM 编辑 ]
作者: desklong 时间: 2013-3-7 04:08 PM
米兄觅得好炮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7 04:31 PM
4)关于透声幕与LCR—如果为了兼顾HIFI,那么放弃这个诱惑吧
透声幕,可以给你整洁的视觉效果,同时,能解决LCR并排放置在屏幕的中间位置并可以使用体积较大的音箱而不至于影响视听室的美观。但是,这需要代价:
首先,需要独立空间,并且空间足够大。足够宽,并且幕的两边留有足够的空间进行低频陷阱的处理,整面墙的透声幕显得很傻,维护设备也很不方便;足够长,并且最好使用嵌入式和弧形障板的设计。THX标准里给了很标准的弧形障板设计方案。同时,我们依然需要注意哑铃式中置,无论横摆还是竖摆,高音的指向性问题,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是水平安装的。
并且,一不建议客厅使用透声幕,无论从美观还是声学条件上,客厅都不是一个好地方;强烈建议没有必要的声学处理保障的前提下,不要将音箱放置于一个造成声音劣化的空腔内,这样,虽然解决了美观,却丢失了声音。请参照THX的建议,至少使用90cm左右的深度空间,来安排你的透声幕和LCR。
其次,廉价的透声幕,无法确保1Khz的穿透率,不仅影响你的LCR效果,也让频响范围要求远远超过影院20-2Khz的HIFI无所适从。
最后,HIFI两个主音箱更为苛刻的摆位要求,让壁挂和入墙式音箱与你无缘。除非你愿意在有限的独立空间内,再拿出超过1米-1.5米的空间,来安排它们。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3-3-7 05:01 PM 编辑 ]
-
DSD12.JPG
(81.22 KB, 下载次数: 335)
-
DSD15.JPG
(79.7 KB, 下载次数: 366)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7 06:45 PM
再来看看低音炮
影院无炮不欢,多声道缺少了那个.X就失去了灵魂。。。诸如此类,不需要再浪费口水去说明低音炮的重要性。下面我们来看看关于低音炮的一些“误区”,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并且需要一些测试来验证:
1)低音炮是否功率越大越好?
在THX标准中,很明显的提出:对于THX来说,“瓦特”是毫无意义的。THX的核心是声压级,其中,低音炮的声压级需要110dbA,其他声道的均衡声压级是75dbC。请注意低音炮的声压测量计权是A(FLAT),与其他声道的C计权是有区别的,同时,这些声压级数值,是通过测量仪器输出一个或一段固定的频率,持续稳定的测量值,并非是某段影片超低频提供的瞬间峰值。那么,只需要低音炮满足110dbA的声压级,就满足THX标准了,不管你的低音炮有多少功率。其次,这个声压级跟你的环境密不可分。在THX 标准中85m³和58m³的,同样的声压级,在小空间下,小功率的低音炮其实也轻易可以达到。而大功率的低音炮有时候,却无法施展手脚,甚至更糟糕(如果你无法确保空间的声学更完美的话)。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3-3-7 07:01 P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7 06:46 PM
2)低音炮的低频下限是否越低越好?
如果没有足够长的距离,其实低频下限的意义同样不大。因为,音频,频率越低,波长越长,因此,需要更长的传递距离。而有意思的,我发现,有时候低音炮厂家标注的低频下限并不准确。
下面,我们来看看,2张图:
一张是雷鸣LV12S: 12寸前导向式,功率300W,频率响应 19hz-300hz(+-3db),24hz-290hz(+-0db);
一张是星辉标配低音炮: 10密闭式,功率200W,没有标频响范围,只标了一个低频参数:26Hz(-6dB),实际高频段频响范围不会低过350hz,而其低通滤波器提供了罕见的45-150hz的调节范围。
测量条件:DN6000,发出10-63HZ扫频信号,计权C,精度1/6,Level -20dbu,2个低音炮音量均放在12点位置。
结果很有意思:星辉低音炮,尽管低音单元小,功率也小,低频下限标称值也较低,但测试结果却是,星辉低音炮在20hz和50hz的声压级(spl)均高于雷鸣的L12VS,而且在20hz临界点处高出10.1spl,同时,极低频星辉低音炮激发了12.5hz,而雷鸣没有截图,但可以推算出激发的低频下限是16hz。
雷鸣12vs
ae低音炮
雷鸣LV12S 50HZ
AE低音炮 50HZ
这个结果,由于摆位的不同,还不够严谨,但多少说明一些问题:一方面初步验证了功率大小和声压级并不能简单的划等号;其次,因为星辉密闭炮放置位置在前方角落,角落硬质墙体对低频的强反射,提高了局部声压,但我们又看到50hz处,2个低音炮拉小了差距,说明前方设计的低频陷阱是有效的,对50-500HZ低频起到了作用,但对20hz以下的低频效果降低。这个,其实说明了放置在角落的低音炮的确比放置在墙体中部的低音炮能提供更高的声压和量感;最后,极低频的激发,说明AE低音炮的素质的确不低,标称值很低调,而雷鸣的20hz下限也是被低估的。低频下限在同样的空间和环境中,比声压级更为准确。此外,对于导向炮,20hz以下的极低频,真的很爽,导向口强劲的气流,提供了最直观的极低频感受。
可惜,这样的测试,在周一和周五期间,无法在晚上玩的尽兴,只能等待周末了。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3-3-7 07:09 P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7 07:20 PM
原帖由 米其林 于 2013-3-7 11:52 AM 发表 
K版 我口味不算重 15寸高功率版的控制力要好不少 这炮很耐听 氛围炮 不吵 我没有仪器来测试家庭影院系统 羡慕了的测试装备
不用羡慕,后面我会介绍几百元电容麦加免费测试软件的测试步骤。需要的话,测试完,我可以把测试麦邮寄给你玩玩。调试多声道,有测试参考,会相对容易一些。
作者: 米其林 时间: 2013-3-7 08:20 PM
感谢 感谢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12 04:03 PM
3、相位、极性和多声道声学环境—环绕包围的感觉和连贯音场的基础
周末原本计划进行4炮的调整,由于朋友临时匆匆出行合肥,2门炮没了着落。玩影院最痛苦的事,有买炮的钱,但没空间放;最最痛苦的是有炮位了,但又炮却飞走了。不经过一番折腾和试验之后,一下子购入4门炮,毕竟对于工薪阶层来说,太奢侈了,也很不理智,只能压住。希望朋友尽快回来吧。
关于使用多炮的问题,在THX标准里,其实也有说明。使用2个以上低音炮的作用相比单炮来说,优势是明显的,好处是大大地。多炮的作用,一是更容易取得平衡的曲线,解决二次驻波问题(单炮容易形成规律性的抛物线低频峰谷,而多炮可以改善这个固有弊端);二是多炮的相位调整,能让低频得到持续动力,而非相互抵消。THX建议使用多炮相同方式串联的方式更稳妥;最佳的4炮或者大环境的低音炮阵列,在密闭空间内,会得到比较均衡低频,能进一步加强空间低频的“弥散感”和“包围感”。
图示中,白色曲线是多炮通过摆位和相位调整后得到的改善
-
SUB04.JPG
(89.01 KB, 下载次数: 345)
-
SUB14摆位.jpg
(83.2 KB, 下载次数: 323)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12 04:05 PM
这些理论上的东东,还需要通过一些测试和调试,能想到的:
1)
最佳炮位的选择—拒绝“满地爬”,测试麦真的能替代人耳找位置?
2)
低音炮相位、截止频率、斜率的直观测试---别忘记了,俺还有HIFI系统?
3)
炮垫,我是炮垫---石头、剪子、布和棒子棒子鸡的对决?
4)
多炮调整的捷径—挖到谷底,就能修理“驻波”?
5)
4炮的疯狂—寻找1/3和黄金分割点的规律?
6)
什么是弥散感、包围感?什么是按摩?什么是捶胸?真的能爆头?--上帝的炮房?还是魔鬼的卧床?
7)
待补充
-
IMG_8711.jpg
(56.17 KB, 下载次数: 341)
-
IMG_8722.jpg
(74.97 KB, 下载次数: 312)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12 04:06 PM
关于相位,多声道系统由于音箱数量的增加,会比双声道HIFI更为复杂。声学环境中,相位和极性总是密切相关。从图示中,我们看到环绕极性的分别。这样的分布其实是有规律的,任何相邻的两个音箱之间极性需保持一致。这样的目的其实为了保持相位差,同时减少声波边界干扰,达到增强环绕效果的目的。通常采用偶极环绕,能增强环绕效果,减少指向性,但大环境下,这种效果容易失效,因此,大环境采取多个偶极环绕,是比较稳妥的作法。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3-3-12 04:10 PM 编辑 ]
-
环绕极性.JPG
(71.39 KB, 下载次数: 333)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12 04:09 PM
在环绕标准中,开始的THX标准其实有一个错误,就是后环绕,采用双极环绕,大环境下,环绕的指向性和质感同样重要,但其实在小空间内,会造成指向性过强,并且导致与侧环绕的相位问题,丢失信息。台湾人已经发现这个问题,在THX2标准中,进行了修改。音箱的错误相位或极性,一方面会让DSP的延时处理起来更加困难(在奥德赛等声学处理流程中,相位检测总是放在首位,没有正确的相位,后面的测试毫无意义);另一方面,会导致环绕效果减弱,信息和细节的丢失,听感上的怪异。
-
相位抵消.JPG
(70.35 KB, 下载次数: 343)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12 04:11 PM
相位和时间密切相关,如果注意到低音炮相位调整旋钮,会发现:0度、180度,通常和0ms、10ms等时间对应。调整相位的目的,就是让低音炮延时和其他低音炮、主箱同步。衍生到各个声道,其实调整各个声道的距离,就是调整相位,最终目的是保持各个声道到达人耳的均衡声压和“合理”的包围感、氛围。这种延时处理和均衡声压的要求,甚至也导致了多声道系统在声学处理上与HIFI系统相矛盾的地方。我们来看看,标准的多声道系统的声学处理示意图:
-
声学处理样板.jpg
(83.72 KB, 下载次数: 343)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12 04:12 PM
我们会发现,相对HIFI系统要求严格的两侧墙声学结构对称,在多声道系统中发生了变化。两侧墙的反射和扩散处理,其实是一一对应,相反设计的。这其实就是配合多声道的相位、环绕极性特征等来设计的。我们以后环绕的声学处理来看看这些处理的目的:
我们会发现,后环绕两个音箱的处理,和他们的极性和相位一样,同样有规律,就是中间吸音,其他方向则做反射处理,这样的目的很明确:打散环绕音箱直达声,增强反射效果,拓宽音场,增强环绕声效;而中部吸音处理,明显是减少两个音箱的边界干扰,提高声音的细节和层次。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3-3-12 09:36 PM 编辑 ]
-
环绕声学处理.jpg
(62.55 KB, 下载次数: 329)
-
边界干扰.jpg
(82.81 KB, 下载次数: 347)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12 04:15 PM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们容易忽略的问题。
1、多声道系统的声学处理,是经过精密计算的。因此,通常看到的烧友四面打孔吸音板全包围设计,天花上部满布扩散等等简单化的强吸和想当然的扩散处理,其实,往往效果并不好,经过大头兄弟的声学普及,我们越来越看到这样简单化处理的弊端;我们看到国外不少漂亮的视听室图片,一看到软包,就以为是全吸处理。其实,为了美观和声学处理相和谐。聪明的作法是,将声学处理做好后,再统一采用具有声学透声作用的材料做美化装饰。 对于小空间,要么处理上尽可能科学和合理,要么,干脆简单处理。我同意noting版主的看法(小空间<25平米):对于声学的处理大原则,我自己的心得是,前面做吸收,后面做扩散 第一反射点做点处理;天花板不处理也没什么问题。再加上一点:低频陷阱一定要做,最好做够4个。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3-3-12 09:26 PM 编辑 ]
-
bass trap.jpg
(41.75 KB, 下载次数: 315)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12 04:26 PM
2、多声道系统的声学处理,需要因地制宜,需要根据不同视听空间和器材摆位来灵活处理。对于台湾曹医师在器材PP后面增加吸音处理,一开始我还觉得大题小做。现在想起来,对于他摆放在皇帝位和前置喇叭之间的器材架,如果不做这样的处理,处于多声道“甜区”范围内的器材的确会造成听感上的明显变化,不处理还真不行。
-
caoyis.jpg
(94.05 KB, 下载次数: 338)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12 04:43 PM
3、对于侧环绕和后环绕的声学处理,是解决音场完整和连贯性的关键。按照习惯思维,我们往往比较重视,前方音场的(前三音箱)周边的处理。而实际上,效果比较好的视听室,对于环绕周边的处理也相当用心(有那么一句话,把你的房间当做一个大音箱(整体)来做声学处理,曲线往往是最漂亮的。曲线漂亮的房间不一定好听(习惯、听音取向),但好听的房间,曲线大多都是漂亮的)。同时,我们需要清楚偶极、双极和传统HIFI书架箱(直射型)作为环绕的却别。例如台湾曹医师的处理(如果你有耐心看完繁体字的几篇系列报道的话),又例如家庭影院杂志社视听室和这位网友环绕的处理。环绕音箱THX标准只是提供了声学处理的思路,如何使用还需要我们自己来摸索。
-
声学处理3.jpg
(89.82 KB, 下载次数: 342)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12 04:59 PM
周末,没了炮玩,就请回了这个大家伙 ROTEL 1095。 无论路遥还是现在的“乐德”,无论是台北的英国血统,还是美国的“日本”货,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呢?我们来看看2006年的介绍,仿佛时光倒转:
ROTEL RMB-1095五声道功放的体积可谓庞大,宽440mm、高240mm、深398mm,重量高达34kg。幸好ROTEL的风格与那些追求极致的Hi-End厂家不同,否则这台后级的体积和重量也许还要成倍地增加! ---的确很沉啊,近70斤重,我一个人扛上4楼,不带喘气的,但手抖了2天。。。。
-
IMG_8650.jpg
(76.5 KB, 下载次数: 336)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12 05:01 PM
在8Ω负载上,RMB-1095每声道额定输出功率高达200W!而其频率响应宽达15Hz~100kHz,信噪比高达116dB,从这些极高的技术指标来看,RMB-1095不仅仅是为家庭影院而作,更是为新一代的多声道DVD-Audio及多声道SACD而作。也因为其出色的性能,RMB-1095还获得了最高级别的THX Ultra认证-----THX认证,标志很醒目啊。SACD?DVD-aUDIO?嗯,蛮超前的,双声道HIFI性能不可不测。
-
IMG_8661.jpg
(44.66 KB, 下载次数: 344)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12 05:07 PM
RMB-1095的背板上,5声道输入端子均配和RCA非平衡和XLR平衡两种端子;两个3.5mm插孔提供12V辅助电压的输入/输出(用于某些特殊附件),一个小型开关可控制其通断;5个扬声器接线端子均采用了高品质的WBT产品。另外,在背板中央还有一个DB25型接口,对普通用家而言这个接口并无多大用处,它只用于专业场合,其中已包含了5声道的非平衡式输入。若确实有需要用到这个接口,则要将随机所配的5个RCA型短接头插在5个RCA非平衡输入插座上,才能正常工作。 -------PP的确比较性感,WBT很NB的样子。注意,PP后面的4个脚,这台后级可以直立起来摆放的;注意背部的两个轮子,可以当行李车一样拖拉,相对它的重量来说,这个设计有点人性。带XLR输入, 需要一台强悍的前级驱动,可惜3312还不够格。3路输入,5个声道布局比较合理,正负极拉的很开,可怜我那条audionote的RCA,要掰开才能够的着。XLR对XLR,HD25直驱,有戏;PK H300后级部分也有戏。
-
IMG_8660.jpg
(73.89 KB, 下载次数: 344)
-
IMG_8659.jpg
(84.57 KB, 下载次数: 349)
-
IMG_8665.jpg
(82.03 KB, 下载次数: 342)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12 05:31 PM
感觉7、8年前的多声道后级,做工还是蛮扎实的,用料上也算考究。改天看看内部,是否金玉其表,还是内外兼秀?
周末的测试,做了几个调整:
1)
提升中置位置:使用2个爵士60cm脚架,加上挪威钉前,檀木棋子后,皇帝位上,刚刚和幕布底部平齐。这样的摆位比较夸张了,中置已经和星辉3的中音单元齐高了,“模拟”了前三齐高的摆位。听感上的改善是明显的,中置彻底“隐形”,对白的空间感更强,声像移动更为平滑。所谓,对白的自然感,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就是,实在不好看,2个大柱子顶着一个方脑壳,活脱脱一个机器人9号。
-
IMG_8696.jpg
(53.12 KB, 下载次数: 328)
-
IMG_8693.jpg
(50.38 KB, 下载次数: 357)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14 09:23 AM
2)环绕线做了街线和佳耐美 4S8的替换对比。佳耐美25米,一切两半(环绕线对等长度)。线身类似艺康斯手感很柔软,带外包皮预埋不错,带棉线,穿管给力。4条内芯,单条多股约1.3平方,2条就2.6平米了,足够环绕使用。专门买了些百威的香蕉头,热缩管,电吹风伺候,整得漂漂亮亮。顺便拍点图片,给咨询的网友图解DIY。
-
IMG_8459.jpg
(86.35 KB, 下载次数: 346)
-
IMG_8462.jpg
(76.23 KB, 下载次数: 337)
-
IMG_8463.jpg
(83.06 KB, 下载次数: 328)
-
IMG_8467.jpg
(75.35 KB, 下载次数: 341)
-
IMG_8469.jpg
(84.25 KB, 下载次数: 337)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14 10:20 AM
2个调整后,立马奥德赛,出问题了:从对比图上看到,环绕音箱的距离和电平调整都发生了变化,数据上更好看一些,两个环绕电平差距也没那么大了,测试距离居然1cm都不差。有点意外,没想到简单换2条线,都有这么大的变化。拿过以前的街线看看,才记起来,由于走线的问题,左环绕需要从右边绕过去,线不够长,就临时驳接了一段,环绕线的长度其实比右环绕长了3米,再看街线的内芯和佳耐美相比,也寒碜的点。看来,环绕线的钱还是真不能省,麻雀虽小,也是鸟啊。
街线
奥德赛--换线前后对比
使用街线,左音箱测距比较远,电平值差值超过1db,并且与其他声道差值超过3db
换佳耐美后,测距已经正常,电平值差值0.5db,与其他声道相比已经正常。(前三为-1.0db)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3-3-14 10:25 A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14 10:27 AM
开声,听听。感觉不同了:2个环绕,由于旧线的问题,奥德赛加的电平比较大(与其他声道电平值差距也比较大),感觉环绕比较抢。换线后,明显感觉环绕“老实”多了,和系统融入的更加自然。至于细节、层次,在大声压下,还真听不出个子丑寅卯出来。但对于音频线材,尽可能使用同等长度(长度越长,衰减效应越大)、同品牌,中间尽可能不要驳接;对于HDMI线,尽可能走直线,少拐弯、少缠绕,一些HDMI线折弯超过4个,就会出现信号不正常;对于电源线,首要是确保插头稳固,其次再采取追求味道、力度。。等等,诸如此类细小细节、小经验,都需要重视。所谓:细节决定成败,话虽重,但的确有道理。
-
IMG_8713.jpg
(85.54 KB, 下载次数: 348)
作者: tyx 时间: 2013-3-14 08:47 PM
精彩,值得收藏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21 02:45 PM
下乡几天,断更了撒,继续。。
3)接着进行第3个调整,上后级。ROTEL 1095,5个声道全用上,3312只做前级使用。结果,虽然心理上有先入为主的嫌疑,但这声音的变化,也忒大了点。三个字形容:全方位;四个字:果然如此;12个字不带标点:三三又一二,您真可以歇歇了!
先来看,接上后级后的奥德赛测试,几个声道的电平很均衡,主箱再次降低了电平量,说明接后级后,力气“增长”了,同时,在控制力上更加从容。我们都知道奥德赛的低频测试,由于测试麦的精度问题并不准确。因此,通常会在低音炮测试调整的基础上,在系统电平加上几个DB,确保低音炮的效果。但从这3次测试,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小规律:主箱(包括环绕、中置)越弱,电平值越大,低音炮电平值会越低,为了不抢掉主箱的声音;当主箱增强了,电平值减弱了,低音炮的电平值反而会增加;低音炮这两种调整方式,目的都是一致的,就是配合主箱达到系统的整体平衡。
这就会产生一个有趣的问题了:增加后级,会不会对低音炮有影响?实际上,即使后级与低音炮没有任何物理连线,但增加的后级是会对低音炮有影响的。好的后级会让低音炮潜力更大,发挥的更好,这个在实际听感上会比理论上更有说服力。
-
IMG_8685.jpg
(34.04 KB, 下载次数: 331)
-
IMG_8676.jpg
(28.17 KB, 下载次数: 330)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21 03:22 PM
实际听感上,整体上的改善有:声音整体厚度明显增加,中置对白尤其突出,这种厚度的增加更容易体会到“厚度是相对的”这个概念,对于声音厚和薄的把握,在同一套系统中,通过某一环节的调整和变化,会有更深的体验。多声道系统厚度的增加,最好的结果是:中低频的饱满度和高频段的透明度融合的更加理想,听感上应该感觉更均衡、更舒适和更耐听;5个声道均有后级负责之后,相比单个双声道后级,会在整体性更占优势,音场的融合度在听感上会进一步提高;音场深度、宽度和高度的大幅度提升,让房间墙壁仿佛消失了。在HIFI上,有这么一个说法:音场宽度超出2边墙体,深度超越窗台并延伸,代表良好的音场表现,而在多声道上,这个“良好”表现是远远超标的,就是,除了屏幕还给你一个平面的视觉参照之外,声音的方位感,就足矣让4个墙壁“消失”了,从小盒子演变到大剧场,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很值得玩味的。。。
-
IMG_8797.jpg
(47.27 KB, 下载次数: 351)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21 05:56 PM
看了几部片:
一部是《大侦探福尔摩斯》第1集,声效太好了,怪不得DTS新测试DEMO会收录这张碟。福尔摩斯在房间试枪的片段,吓了我一跳,以为隔壁敲我家墙壁“抗议”了;杀猪场,反角忽左忽右,忽上忽下,鬼魅飘逸的对白,感觉是测试环绕与前三衔接的最佳片段,如果你还能听到任何一个音箱“独唱”的话,那么,说明你的系统音场连贯性肯定还存在某些问题。第1集比第2集要好看的多,毕竟,这是对传统福尔摩斯和华生形象上彻底颠覆,初次的感觉,总是印象最为深刻的,导演对特技拍摄和导演意图的解说,让这种“颠覆”更有看头,以至于沉迷于剧情,一气看完。
-
IMG_8724.jpg
(30.23 KB, 下载次数: 321)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21 05:57 PM
一部是《南京南京》。很久前看过,但没看完,我在南京出生长大,看这类片子总有点抵触心理。看了阿明的强帖:http://www.jd-bbs.com/thread-2266787-1-1.html之后,才开始注意这部片的声效处理。这部片声效同样来自于模仿好莱坞的韩国团队,看开场就想起《集结号》,记得当时新片出来,看的是RVMB,在电脑上用漫步者5.1就感受到不同凡响的声效,但集结号的人文背景比声效更吸引人,看了1080P之后反而没有了电脑前观看的感觉。《南京》开场攻城,中前场的巷战和中后场的祭祀鼓声,感觉是声效表现最为完美的三个片段。开场飞机临场的一刹那,陡然的低频滚动让全身都有了发紧的感觉;巷战地面的震动和逼真的枪击和爆炸效果,子弹击中人体、墙体的物理碰撞等等,感觉战争片的临场感也就不过如此了;小日本的祭祀鼓,让我想起HIFI测试碟《炎黄第一鼓》,双声道表现的鼓声和多声道的鼓声是完全不同的感觉,尤其加了2个低音炮后,鼓声从上而下的冲击和重量感,密集和层次感极佳的环绕声效,让鼓声更有活力和澎湃的动力。双声道的鼓声,让人关注的是鼓的细微变化、鼓皮震荡的延伸和不同鼓声之间的特征区别,而多声道+超低系统的鼓声,让人关注的已不仅仅是鼓的声音了,还有空气的变化、压迫的感觉、情绪和画面的交织。这里的区别,就是听鼓,看鼓的区别。现在有点理解张艺谋北京奥运的演绎,为什么会让BBC的讲解员失态了,音画结合,视觉声效飨宴,张艺谋的奥运会演出单单从这两点的融合来看,无疑已经做到了相当的高度。
-
IMG_8772.jpg
(46.26 KB, 下载次数: 339)
-
IMG_8774.jpg
(36.97 KB, 下载次数: 341)
-
IMG_8779.jpg
(36.2 KB, 下载次数: 346)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28 02:54 PM
再接着就是蝙蝠侠:黑暗的崛起。这部片对于低频的感觉是最好的。印象最深的是,蝙蝠侠给“逼”入死胡同,然后驾驶超级座驾横空出场的一段,只有短短数秒,但低频的震撼是超级的,低频掀起的气流,真正的“扑面”而来,就像那个老警察的帽子一样,头皮一下子给吹起来,所谓超低频的各项要素,这短短的数秒几乎可以体验的很过瘾了。然后,又回顾下变形金刚1,感觉变系列,还是第1集经典,戏剧性和故事性相比后2集要丰满不少。回头过来看这部“热”剧,其实,进一步加深了AV系统增加后级的最大变化:控制力的增强。听感上:火爆激烈的声效,层次梳理的更加清晰,不吵不闹,即使音量放到-5db,也感觉声音依旧“刹”的住,收的回来,火爆的时候感受和体验狠、稳、准和低频弥漫的快感,安静的时候,则聆听更加丰润和细节丰富的背景音乐和声效,让一部电影增加了更多“看点”和“听点”,同时,解放了前级,后级提供的持续动力充沛,中、低频的能量感会感觉更加充裕,对白的“厚度”会感觉舒服很多,环绕细节和层次的提高,无疑也给系统加分不少。连续看几个小时,会感觉强烈的“舒适”和“享受”的感觉,这才是家庭影院应该给人的感觉;
-
IMG_8759.jpg
(23.33 KB, 下载次数: 323)
-
IMG_8763.jpg
(29.71 KB, 下载次数: 340)
-
IMG_8795 2.jpg
(33.49 KB, 下载次数: 327)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28 02:56 PM
增加路遥1095后级之后,整个体统声音量和质的提高是很明显的。对于OPPO的潜力挖掘也有了更多的凭仗。OPPO经过几年的推广,的确有点鸡窝飞出一个金凤凰的感觉,华丽的变身,估计也让不少国内厂商有点眼红。
拿到OPPO103后,第一感觉,样子太土,更加臃肿的105,直接让还算有点秀气的村姑升级到了中年大妈的程度。相比以前评测的身价数倍的音乐之旅EMP 2,外观上看起来的确让人有点泄气。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3-3-28 03:08 PM 编辑 ]
-
electrocompaniet-emp-2.jpg
(46.09 KB, 下载次数: 344)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28 03:28 PM
好在除了外观之外,功能上依旧保持了强悍的兼容性和实用性的结合,看来北美团队的眼光不仅仅局限于技术上,市场营销和心理学层次的把握也颇有点功底。操作上不少资料已经谈了很多,不再依葫芦画瓢。主要关注,自己需要的一些功能。
首先2个HDMI输入,让我心思思起来:解决ISO的播放问题。
1)海美迪300A,虽然老的不能再老。但可以直读ISO,对于观看一些PT下载的ISO蓝光原盘,还是能废物利用下的。
连接方式,海美迪300A HDMI输出-OPPO HDMI 输入。遥控选择,HDMI输入端口。界面自动转到海美迪的操作界面。播放ISO,轻松。只能用杜比声效吗?NO,DTS还是没问题的。但需要注意,部分ISO的音频会有些问题,但通常是硬盘播放器的问题,和OPPO无关。
-
IMG_8706.jpg
(50.73 KB, 下载次数: 350)
-
IMG_8707.jpg
(56.17 KB, 下载次数: 325)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28 03:39 PM
蔡大姐蓝光原盘演唱会 DST 24/96
-
IMG_8768.jpg
(49.33 KB, 下载次数: 317)
-
IMG_8771.jpg
(16.28 KB, 下载次数: 371)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28 03:40 PM
ISO,原盘,DTS HD,菜单操作
-
IMG_8748.jpg
(45.63 KB, 下载次数: 376)
-
IMG_8752.jpg
(44.38 KB, 下载次数: 415)
-
IMG_8801.jpg
(19.06 KB, 下载次数: 389)
-
IMG_8755.jpg
(26.2 KB, 下载次数: 382)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28 03:43 PM
2)苹果MINI MAC,能直播SACD ISO,无疑也是通过OPPO来完成HDMI输出和输入,然后走DSD解码的途径。
连接方式:苹果mini mac 的HDMI或者ThunderBolt(超级迅雷接口)转HDMI-OPPO的HDMI输入。
这里需要提醒下,尽量使用OPPO的HDMI 2作为输出。OPPO很操蛋让HDMI 1支持最佳视频,HDM2 支持最佳声效,而且DSD只能通过HDMI 2才能确保传输。而一旦使用AV分离,功放菜单的显示又会让人抓狂。对于SACD的播放,苹果平台的Audirvana Plus无疑比windows的foobar2000加DSD插件更有优势。DSD的设置更加专业和全面。
教程地址:http://www.changye.com.cn/bbs/viewthread.php?tid=39040&extra=page%3D1&page=16
mini mac使用HDMI传输音频,需要系统音频设置为HDMI输出,接着在Audirvana Plus里设置音频设备为:HDMI。即可正常播放SACD ISO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3-3-28 03:45 PM 编辑 ]
-
IMG_8709.jpg
(50.72 KB, 下载次数: 385)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28 03:46 PM
其次,OPPO更加完善的网络功能:解决ISO,同时,实现CUE和列表播放音乐文件的问题。
需要先做的设置:
1)使用一台专用路由。可通过串接路由,将其中一台路由,指定网关设为192.168.2.X,作为音视频网络专用,所有设备都在192.168.2.X这个IP地址段;而另一台设为192.168.1.x,提供给其他网络设备使用。确保OPPO和作为音、视频服务器的电脑连接到同一台路由器上。 (如果,你只有一台路由,跳过,不用理这一点)
2)
使用windows 7平台,打开网络共享设置,开启网络文件共享功能。
3)
设置OPPO,使用有线网络。忘记OPPO的无线网卡吧,150M的带宽无法支持蓝光ISO的正常传输。点测试网络,确保正常连接。
-
截图13.jpg
(117.96 KB, 下载次数: 405)
-
IMG_8810.jpg
(56.17 KB, 下载次数: 399)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28 03:53 PM
1、 使用SMB网络流媒体播放功能,实现ISO的完整和不完整播放。
原理是:将windows电脑作为音频和视频服务器,利用OPPO的SMB网络共享功能,实现硬盘文件播放。
1) 安装虚拟光驱软件,加载ISO文件。
2) 将虚拟光盘共享,共享名修改为:AVCHD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3-3-29 12:43 AM 编辑 ]
-
截图05.jpg
(65.33 KB, 下载次数: 389)
-
截图06.jpg
(60 KB, 下载次数: 389)
-
截图07.jpg
(67.81 KB, 下载次数: 422)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28 03:55 PM
3) 点击OPPO菜单,网络-可看到服务器设备。这张图片里,有3个,一个共享文件服务器,只播放windows专用共享文件的音频、视频文件,不推荐使用;一个是foobar2000 UPNP 服务器(后面介绍);最后一个,就是SMB共享服务器了。点击它:
4) 选择视频文件夹
5) 点击前面设置的虚拟蓝光光盘共享文件夹:AVCHD(加载CES DTS 2012.ISO)
6) OPPO将ISO文件,当做BDMV原盘播放,有完整的菜单和调节选项,可加载字幕。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3-3-29 12:47 AM 编辑 ]
-
IMG_8818.jpg
(35.91 KB, 下载次数: 375)
-
IMG_8819.jpg
(31.41 KB, 下载次数: 383)
-
IMG_8820.jpg
(33.52 KB, 下载次数: 398)
-
IMG_8823.jpg
(56.46 KB, 下载次数: 385)
作者: 芍药 时间: 2013-3-28 04:00 PM
很系统全面,我也学习了,KK版辛苦了.有机会要去KK斑竹那里家访一下,顺便也与KK斑竹把南宁几位烧友也回访下.
[ 本帖最后由 芍药 于 2013-3-28 04:02 P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28 04:32 PM
原帖由 芍药 于 2013-3-28 04:00 PM 发表 
很系统全面,我也学习了,KK版辛苦了.有机会要去KK斑竹那里家访一下,顺便也与KK斑竹把南宁几位烧友也回访下.
欢迎药版,南下家访
今天网络给郁闷坏了,上传了N次。。图片都上不去。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29 12:48 AM
可以看到,菜单、操作、音频DTS MA 7.1音频播放,没任何问题。
-
IMG_8835.jpg
(81.74 KB, 下载次数: 403)
-
IMG_8831.jpg
(69.94 KB, 下载次数: 385)
-
IMG_8836.jpg
(34.89 KB, 下载次数: 401)
-
IMG_8825.jpg
(37.42 KB, 下载次数: 377)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29 12:49 AM
2、 播放不完整的ISO。
有时候,一些ISO OPPO直读会出现问题。那么可以通过oshare共享来解决。
1) 安装oshare 1.01。
2) 双击oshare,点“+”,共享需要共享的文件,这里选择将虚拟光盘作为共享。
3) 打开OPPO 网络,点击带oshare的服务器。
4) 选择“视频”,选择文件夹方式,可以看到ISO以BDMV文件夹的方式打开,并将MTS视频文件按序列排列,点击第一段视频,可连续无缝播放,只是没有了菜单,外挂字幕会有点麻烦。
-
ISO 01.JPG
(42.46 KB, 下载次数: 387)
-
IMG_8805 oshare.jpg
(41.21 KB, 下载次数: 386)
-
IMG_8838.jpg
(29.62 KB, 下载次数: 384)
-
IMG_8839.jpg
(34.48 KB, 下载次数: 394)
-
IMG_8840.jpg
(75.45 KB, 下载次数: 413)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29 12:54 AM
3、 使用foobar 2000 UPNP功能,实现SACD ISO和CUE的列表播放,支持全格式音频。
直接将插件拷贝到foobar2000的 components文件夹。其中UPNP插件,需要双击安装。
2) UPNP插件安装后,会自动跳出foobar 2000的参数设置界面,会看到UPNP的设置选项,不熟悉的同学,直接默认方式,不用动任何设置。
3) 加载一个SACD ISO和CUE ape播放列表。
4) 打开OPPO“网络”,即能看到foobar 2000服务器,点之。
5) 选择playlists(播放列表),加载后的SACD ISO和APE专辑(CUE)均以单轨列表方式排列,选择播放即可。
6) 同理,J.river等软件,XMBC等支持蓝光播放的软件,也支持UPNP方式连接OPPO进行播放ISO,大家不妨自行测试。
-
foobar dlan07.JPG
(56.68 KB, 下载次数: 412)
-
foobar dlan03.JPG
(59.71 KB, 下载次数: 387)
-
截图10.jpg
(50.77 KB, 下载次数: 385)
-
截图11.jpg
(55.77 KB, 下载次数: 381)
-
截图04.jpg
(68.6 KB, 下载次数: 380)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29 12:55 AM
OPPO foobar 音乐服务器操作:SACD ISO,APE cue列表播放
-
IMG_8805foobar.jpg
(41.07 KB, 下载次数: 403)
-
IMG_8806.jpg
(40.04 KB, 下载次数: 359)
-
IMG_8807.jpg
(40.86 KB, 下载次数: 402)
-
IMG_8816.jpg
(60.34 KB, 下载次数: 373)
-
IMG_8809.jpg
(39.61 KB, 下载次数: 368)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29 01:04 AM
OPPO的网络共享,相当强大,还可以使用安卓手机、平板电脑进行遥控播放。OPPO 103对于windows和mac平台 兼容性都不错。
需要注意的是:OPPO的这些功能,音乐之旅EMP 2全部都可以实现,并且还能提供更好的双声道独立模拟输出(建议使用XRL,声音质量更有保证)
-
截图09.jpg
(56.81 KB, 下载次数: 416)
-
foobar dlan05.JPG
(40.24 KB, 下载次数: 380)
-
foobar dlan04.JPG
(35.24 KB, 下载次数: 396)
-
IMG_8846.jpg
(38.55 KB, 下载次数: 411)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29 01:09 AM
音乐之旅 EMP2 操作界面和实现功能
SACD 播放
网络oshare共享播放
24bit高格式音频播放
视频多格式支持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3-3-29 01:12 A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3-31 01:18 AM
今晚,给AE 星辉3穿了鞋。习总说了:鞋子合不合适,穿上才知道
-
IMG_8854.jpg
(51.63 KB, 下载次数: 401)
-
IMG_8864.jpg
(48.68 KB, 下载次数: 373)
作者: desklong 时间: 2013-3-31 10:30 AM
这脚钉 太酷了
作者: firs333 时间: 2013-5-1 07:31 PM
原帖由 kkman2002 于 2013-3-12 04:06 PM 发表 
关于相位,多声道系统由于音箱数量的增加,会比双声道HIFI更为复杂。声学环境中,相位和极性总是密切相关。从图示中,我们看到环绕极性的分别。这样的分布其实是有规律的,任何相邻的两个音箱之间极性需保持一致。 ...
KK版,感谢好文,搞得我对星辉系列也很有爱了!关于相位,想向您请教,图中+ - -+ 等,是指扬声器正负接法所带来的相位,还是说其他意思?
按我理解是,扬声器无论在什么位置,都应该正负极对应接线,不能接反!
而多声道里面的相位,相当于是用距离设置来达到所有声道相位正确的目的。
是我理解的这样么?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3-5-2 08:51 AM
原帖由 kkman2002 于 2013-3-2 10:19 AM 发表 
系统器材清单:
播放设备:海美迪 H300A(硬盘播放器,支持原盘和ISO),Sony BDP 190(蓝光、DVD播放机),OPPO 103(SACD、蓝光播放机),Dish 122t高清卫星机顶盒,苹果 Mini mac,HTPC(windows),投影机日本E ...
看了那一大堆材料清单,有点眼花,但好像在品尝一顿豪华大餐似的,两个字——强大!不仅是材料强大,K版非常强大!
作者: 只有情永在 时间: 2013-5-2 05:08 PM
K版的音箱脚垫真是酷毙了,效果定佳!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5-24 09:25 AM
原帖由 只有情永在 于 2013-5-2 05:08 PM 发表 
K版的音箱脚垫真是酷毙了,效果定佳!
呵呵,这个鞋子的确很好玩。混搭避震,有时候也会有惊喜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5-24 09:26 AM
系统,已连接加入1对书架箱子,作为前置增宽,感觉上比后置环绕,音场自然度上更好一些,有点颠覆原本的想法
欢迎光临 昌业音响主论坛 (http://www.changye.com.cn/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