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标题: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探访西关永庆坊 [打印本页]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9-20 07:52 PM
标题: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探访西关永庆坊
20181024日下午。当日我刚好要到恩宁路办事,刚上到恩宁桥,只见有不少人排成一字栏住去路。我不明就里往前行,一位着便服的男子上前栏住我讲:阿伯,请你稍等十分钟。后来我打听才知道习总书记来到了永庆坊。
广州永庆坊成了游客到广州荔湾的打卡点:。前段时间就听闻恩宁路二期改造工程完工,但一直未能抽空前往。今日趁着休息日,避过早上一场大雨后就出门去。尽管雨过仅偶见阳光,反而雨后清凉不少,十分适宜闲游,第一站就走进永庆坊。

永庆坊 恩宁路 (2)_副本.jpg (326.03 KB, 下载次数: 746)

永庆坊 恩宁路 (2)_副本.jpg

DSC01440_1600504711852_副本_副本.jpg (306.94 KB, 下载次数: 775)

DSC01440_1600504711852_副本_副本.jpg

DSC01439_1600504666985_副本_副本_副本.jpg (357.07 KB, 下载次数: 750)

DSC01439_1600504666985_副本_副本_副本.jpg

永庆坊 恩宁路 (8)_副本.jpg (445.89 KB, 下载次数: 762)

永庆坊 恩宁路 (8)_副本.jpg

永庆坊 恩宁路 (5)_副本.jpg (284.02 KB, 下载次数: 761)

永庆坊 恩宁路 (5)_副本.jpg

DSC01445_1600504815952_副本_副本.jpg (432.02 KB, 下载次数: 759)

DSC01445_1600504815952_副本_副本.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9-20 08:52 PM
当天巧遇“国检团”到永庆坊和粤剧博物馆,一众警车后系一辆中巴和两辆小车。整条恩宁路都系环卫工人和区政府和社区工作人员。

国检.jpg (337 KB, 下载次数: 632)

国检.jpg

作者: 王白石    时间: 2020-9-20 08:55 PM
随着情迷版的足迹,参观永庆坊。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9-20 09:04 PM
20181024日下午,习近平在广州考察,来到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广彩、广绣、粤剧……一条老街,一间间老店铺,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习近平边走边看,边听边问。谈到城市规划建设,他强调,城市文明传承和根脉延续十分重要,传统和现代要融合发展,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习总书记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城市建设更新要传承历史文化。两年来,这个片区进入了“微改造”二期工程,以修旧如旧的宗旨,尽力保存历史建筑。

习书记.jpg (235.84 KB, 下载次数: 639)

习书记.jpg

永庆坊 恩宁路 (1)_副本.jpg (349.4 KB, 下载次数: 658)

永庆坊 恩宁路 (1)_副本.jpg

永庆坊 恩宁路 (5)_副本.jpg (284.02 KB, 下载次数: 618)

永庆坊 恩宁路 (5)_副本.jpg

永庆坊内接.jpg (472.83 KB, 下载次数: 667)

永庆坊内接.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9-20 09:17 PM
    以前西关一带河涌纵横,其中有两条水道横贯恩宁路。亚运会在广州举行时,对这里的河涌也进行了整饰,把原来封闭的河涌从新进行“揭盖复涌”工程,对河涌两岸整修绿化,加建了小桥,使这里的环境大为改观。习总书记视察后,这里的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河水更清了,擦亮了西关文化的品牌。

永庆坊河涌(1).jpg (415.53 KB, 下载次数: 639)

永庆坊河涌(1).jpg

永庆坊河涌(3).jpg (358.62 KB, 下载次数: 670)

永庆坊河涌(3).jpg

DSC01401_1600504017141.jpg (1.43 MB, 下载次数: 675)

DSC01401_1600504017141.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9-20 09:27 PM
永庆坊位于广州荔湾区恩宁路,是历史悠久的“骑楼街”,恩宁路路径弯曲委婉 ,路两旁骑楼延绵,典型的岭南风格。骑楼为人们遮风挡雨,骑楼下商铺一字排开。这里曾是连接十三行的重要商业活跃之地。我生于广州西关,见证了这里的变迁,就算文化大革命,这里的建筑也没有被遭遇很大的冲击,顶多就是空置荒废,并没有受到破坏。永庆坊正对面的街道原来是一个叫“恩宁市场”肉菜市场,改革开放后,这个市场分别与附近的“多宝菜市场”、“宝华菜市场”合并而撤销了。习总书记在视察了永庆坊后说: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大家请随我的照片走进永庆坊内街:

永庆坊内街 (1).jpg (305.82 KB, 下载次数: 612)

永庆坊内街 (1).jpg

永庆坊内街 (2).jpg (312.46 KB, 下载次数: 643)

永庆坊内街 (2).jpg

永庆坊内街 (3).jpg (432.02 KB, 下载次数: 634)

永庆坊内街 (3).jpg

永庆坊内街 (4).jpg (537.36 KB, 下载次数: 695)

永庆坊内街 (4).jpg

永庆坊内街 (6).jpg (513.99 KB, 下载次数: 646)

永庆坊内街 (6).jpg

永庆坊内街 (7).jpg (1.28 MB, 下载次数: 678)

永庆坊内街 (7).jpg

永庆坊内街 (9).jpg (444.93 KB, 下载次数: 700)

永庆坊内街 (9).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9-20 09:28 PM
王白石 发表于 2020-9-20 08:55 PM
随着情迷版的足迹,参观永庆坊。

欢迎王版主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9-20 09:32 PM
永庆坊内街:

永庆坊内街 (24).jpg (468.05 KB, 下载次数: 655)

永庆坊内街 (24).jpg

永庆坊内街 (23).jpg (354 KB, 下载次数: 682)

永庆坊内街 (23).jpg

永庆坊内街 (16).jpg (394.07 KB, 下载次数: 641)

永庆坊内街 (16).jpg

永庆坊内街 (12).jpg (372.76 KB, 下载次数: 653)

永庆坊内街 (12).jpg

永庆坊内街 (22).jpg (312.01 KB, 下载次数: 649)

永庆坊内街 (22).jpg

永庆坊内街 (21).jpg (337.37 KB, 下载次数: 681)

永庆坊内街 (21).jpg

永庆坊内街 (20).jpg (380.55 KB, 下载次数: 654)

永庆坊内街 (20).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9-20 09:36 PM
永庆坊内街

永庆坊内街 (19).jpg (395.87 KB, 下载次数: 660)

永庆坊内街 (19).jpg

永庆坊内街 (13).jpg (336.37 KB, 下载次数: 645)

永庆坊内街 (13).jpg

永庆坊内街 (15).jpg (304.29 KB, 下载次数: 691)

永庆坊内街 (15).jpg

永庆坊内街 (14).jpg (560.79 KB, 下载次数: 702)

永庆坊内街 (14).jpg

永庆坊内街 (17).jpg (378.5 KB, 下载次数: 637)

永庆坊内街 (17).jpg

永庆坊内街 (5).jpg (359.94 KB, 下载次数: 682)

永庆坊内街 (5).jpg

永庆坊内街 (8).jpg (1.24 MB, 下载次数: 705)

永庆坊内街 (8).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9-20 09:38 PM
待续。

作者: jp    时间: 2020-9-21 10:04 AM
“我不明就里往前行,一位着便服的男子上前栏住我讲:阿伯,请你稍等十分钟。”——阿伯没亮出特别通行证?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9-24 08:32 PM
jp 发表于 2020-9-21 10:04 AM
“我不明就里往前行,一位着便服的男子上前栏住我讲:阿伯,请你稍等十分钟。”——阿伯没亮出特别通行证? ...

阿伯只有入茶楼的通行证。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9-24 08:42 PM
因为刚刚去过佛山岒南天地,走进永庆坊就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两者都系以植入文创和商业手段盘活老区旧宅,但岭南天地地块的旧居相对保留得完整,规模更大。永庆坊周边因早期过度盲目开拆,涉及面大,大量的古旧建筑在炮机的隆隆声中轰倒,闻者伤心,见者流泪。其时,除了路面的骑楼,里面到处是残墙败瓦,乌烟瘴气,一度成了拾荒者的乐园。大拆进行时,引起历史学家和民间的强烈反对,迫于压力,工程才不得不停下来,永庆坊这小小的一块才得以保留下来。后来对恩宁路的改造方案几易其稿,最后以“微改造”敲定。永庆坊就步入了商业和文创盘活的进程,传承与创新使永庆坊出现了一些新景像。习总书记到访永庆坊,恩宁路的“微改造”得到了肯定,紧接着就开始了“二期工程”并与两年后完工。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9-24 08:50 PM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20-9-24 08:51 PM 编辑

家喻户晓的武打明星李小龙的祖居隐藏于恩宁路永庆一巷13号,原为李小龙父亲——粤剧“四大名丑”之一李海泉所购置的一座“西关大屋”,2019年3月已更新为李小龙祖居特展场馆。
李小龙(1940年11月27日—1973年7月20日),原名李振藩,师承叶问,出生于美国加州旧金山,祖籍中国广东顺德均安镇。他是世界武道变革先驱者、武术技击家、武术哲学家、UFC开创者、MMA之父、武术宗师功夫片的开创者和截拳道创始人、华人武打电影演员,中国功夫首位全球推广者、好莱坞华人演员。1962年李小龙开办“振藩国术馆”,1967年自创截拳道,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在香港逝世,享年33岁。1979年美国洛杉矶市政府将补拍版《死亡游戏》的开映日6月8日定为“李小龙日”(7月8日为错误翻译)。1993年美国发行李小龙逝世20周年纪念钞票,好莱坞大道铺上李小龙纪念星徽;同年,获香港电影金像奖大会颁发“终身成就奖”。1998年11月,获中国武术协会颁发“武术电影巨星奖”。

李小龙祖居 (15).jpg (1.12 MB, 下载次数: 498)

李小龙祖居  (15).jpg

李小龙祖居 (1).jpg (1003.64 KB, 下载次数: 478)

李小龙祖居  (1).jpg

李小龙祖居 (5).jpg (879.22 KB, 下载次数: 483)

李小龙祖居  (5).jpg

李小龙祖居 (2).jpg (1.21 MB, 下载次数: 524)

李小龙祖居  (2).jpg

李小龙祖居 (19).jpg (1.29 MB, 下载次数: 485)

李小龙祖居  (19).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9-24 08:55 PM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20-9-24 09:17 PM 编辑

李小龙祖居始建于民国时期,一正一偏布局,深三进,占地面积约207平方米。保持了时代特色的砖木结构,内有雕花大梁,彩色雕花玻璃屏风。复原后的“西关大屋”,重现“戏武世胄,粤韵风华”主题。由13个主题篇章和3处过渡空间构成,通过3D全息投影呈现李小龙动作,参观者可以360度交互式体验“水”“竹”场景,于2019年3月23日对外开放。

李小龙祖居 (7).jpg (1.18 MB, 下载次数: 479)

李小龙祖居  (7).jpg

李小龙祖居 (10).jpg (1.23 MB, 下载次数: 489)

李小龙祖居  (10).jpg

李小龙祖居 (12).jpg (1.23 MB, 下载次数: 467)

李小龙祖居  (12).jpg

李小龙祖居 (13).jpg (1.38 MB, 下载次数: 500)

李小龙祖居  (13).jpg

李小龙祖居 (14).jpg (1.15 MB, 下载次数: 531)

李小龙祖居  (14).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9-24 09:02 PM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20-9-24 09:18 PM 编辑

李小龙是中国武术的一代枭雄,是华人的自豪。李小龙在美国开武馆,弘扬了中国武术精神。他在影视界也出类拔萃,拍摄了众多令人们难以忘怀的影视作品。正当李小龙雄心勃勃大展宏图,准备继续拍完《死亡的游戏》的时候,1973年7月20日突然在香港逝世,享年33岁。7月31日,李小龙下葬在华盛顿州西雅图湖景墓地,他的儿子李国豪英年早逝也葬于此地。李小龙的死因至今仍是一团疑雾,好莱坞为之惋惜,并以多种方式缅怀传奇李小龙。美国追授予他多项电影纪念奖。

李小龙祖居 (20).jpg (1.24 MB, 下载次数: 518)

李小龙祖居  (20).jpg

李小龙祖居 (8).jpg (1.13 MB, 下载次数: 487)

李小龙祖居  (8).jpg

李小龙祖居 (17).jpg (1.39 MB, 下载次数: 490)

李小龙祖居  (17).jpg

李小龙祖居 (10).jpg (1.23 MB, 下载次数: 503)

李小龙祖居  (10).jpg

李小龙祖居 (3).jpg (1007.88 KB, 下载次数: 486)

李小龙祖居  (3).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9-24 09:03 PM
李小龙之子李国豪的简介

李小龙祖居 (16).jpg (1 MB, 下载次数: 507)

李小龙祖居  (16).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10-4 03:28 PM
    告别李小龙祖居,走出永庆坊,来到颇具岭南风貌骑楼景观恩宁路,路两边多了许多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店铺,这是一家舞狮协会的展示店铺,我发现这里的狮子记念品比佛山便宜得多,几乎一半价钱。

DSC01413_1600504227674_副本.jpg (239.34 KB, 下载次数: 443)

DSC01413_1600504227674_副本.jpg

DSC01414_1600504295420_副本.jpg (245.86 KB, 下载次数: 445)

DSC01414_1600504295420_副本.jpg

DSC01418_1600504325215_副本.jpg (371.64 KB, 下载次数: 483)

DSC01418_1600504325215_副本.jpg

DSC01415_1600504279648_副本.jpg (260.15 KB, 下载次数: 469)

DSC01415_1600504279648_副本.jpg

DSC01417_1600504339209_副本.jpg (245.44 KB, 下载次数: 450)

DSC01417_1600504339209_副本.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10-4 03:42 PM
“打铜”是恩宁路的一项历史传统技艺,在广州西关恩宁路的骑楼下,你会听到打铜铺师傅叮当敲打铜壶的脆响,铿锵有力,意味深长。据闻明末清初恩宁路就出现打铜行当。那是的恩宁路是广州商业旺地,紧靠第十舖,连痛十三行。两侧楼房挂满霓虹灯、街道上充满小商小贩叫卖声,远处传来叮当叮当的打铜声,循声而至,只见一位铜匠蹲坐在店门口的小板凳上,身旁一堆工具,长尺,角尺、扁圆木槌、铁剪、钢锉,把铜片放在木桩上重复敲打,这就是广州西关打铜人的传统老店。

DSC01419_1600504369452_副本.jpg (420.51 KB, 下载次数: 477)

DSC01419_1600504369452_副本.jpg

DSC01422_1600504415062_副本.jpg (296.94 KB, 下载次数: 460)

DSC01422_1600504415062_副本.jpg

DSC01423_1600504401087_副本.jpg (451.09 KB, 下载次数: 464)

DSC01423_1600504401087_副本.jpg

DSC01420_1600504353504_副本.jpg (269.58 KB, 下载次数: 462)

DSC01420_1600504353504_副本.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10-4 03:45 PM
以下这些铜制品看上去不像手工锻打的吧。

DSC01425_1600504427889_副本.jpg (322.56 KB, 下载次数: 448)

DSC01425_1600504427889_副本.jpg

DSC01421_1600504384060_副本.jpg (434.86 KB, 下载次数: 483)

DSC01421_1600504384060_副本.jpg

DSC01424_1600504443110_副本.jpg (431.05 KB, 下载次数: 469)

DSC01424_1600504443110_副本.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10-4 04:01 PM
曾在摩洛哥非斯古城集市里见过摩洛哥打铜匠以手工打铜制品:

DSC04693_副本.jpg (327.19 KB, 下载次数: 458)

DSC04693_副本.jpg

DSC04695_副本.jpg (273.25 KB, 下载次数: 441)

DSC04695_副本.jpg

DSC04694_副本.jpg (269.4 KB, 下载次数: 473)

DSC04694_副本.jpg

DSC04696_副本.jpg (476.92 KB, 下载次数: 448)

DSC04696_副本.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10-8 10:51 PM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20-10-8 10:52 PM 编辑

“西关打铜技艺”是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一共有77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国家级的“广彩”和“广绣”、省级的“珐琅制作技艺”。我自小就十分喜欢广彩工艺;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亦称"广东彩""广州织金彩瓷"等。指广州烧制的织金彩瓷及其采用的低温釉上彩装饰技法,在各种白瓷器皿上彩绘而烧制而成的特色传统工艺品。
广彩以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为特色,犹如万缕金丝织白玉,始于明代的广州三彩,到清代发展为五彩,并在乾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广彩的全称是"广州织金彩瓷"。广彩的生产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当时广州工匠借西方传入的"金胎烧珐琅"技法,用进口材料,创制出"铜胎烧珐琅",后又把这种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为著名的珐琅彩,这是广州彩瓷的萌芽。

广彩 (9).jpg (1.15 MB, 下载次数: 469)

广彩 (9).jpg

广彩 (1).jpg (1.17 MB, 下载次数: 481)

广彩 (1).jpg

广彩 (2).jpg (1.14 MB, 下载次数: 500)

广彩 (2).jpg

广彩 (5).jpg (862.1 KB, 下载次数: 446)

广彩 (5).jpg

广彩 (3).jpg (1.23 MB, 下载次数: 484)

广彩 (3).jpg

广彩 (6).jpg (1.03 MB, 下载次数: 504)

广彩 (6).jpg

广彩 (8).jpg (1.19 MB, 下载次数: 466)

广彩 (8).jpg

广彩 (7).jpg (1.17 MB, 下载次数: 475)

广彩 (7).jpg

广彩 (4).jpg (1.04 MB, 下载次数: 450)

广彩 (4).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10-8 10:56 PM
广彩制品曾经远销欧洲和东南亚,也曾经是欧洲王室的重要装饰品。广州织金彩瓷指广州烧制的织金及其采用的低温釉上彩装饰技法。是一种产自广东省广州市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由五彩和粉彩发展而来。使用新彩颜料,在瓷胎上彩绘,入炉烘烧后,重金描画一道,再入炉二次烧成。沿用民间传统的瓜果花鸟图案,并仿照织锦图案,以金色作锦地,行话称“织金”,多为线描与平涂相结合,花纹布满器体,绚采华丽,辉煌夺目。品种以盘、碗等日用瓷为主,陈设瓷次之,以出口为大宗。创自清代中叶,当时将景德镇所烧白瓷运至广州,雇工匠设厂加工彩绘,开炉烘烧,制成出口。

作者: 王白石    时间: 2020-10-9 08:16 AM
广彩很漂亮!
作者: 芍药    时间: 2020-10-12 01:50 PM
骑楼曾经是许多地方保留的建筑,下层行道确实方便躲避风雨,广州还见保留着不少,我家乡的市区基本拆光了。
作者: 王白石    时间: 2020-10-14 08:10 AM
这边幸好有保留下来。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10-25 03:41 PM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20-10-25 03:44 PM 编辑

    广州珐琅彩工艺占据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席之地,她是广州工艺品的一支瑰丽的鲜花。珐琅彩绘采用的画珐的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纪中叶欧洲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15世纪末,法国中西部的里摩居,以其制作内填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成画珐琅的重镇,初期制作以宗教为主题的器物,后来逐渐制做成装饰性的工艺品。随着东西贸易交往的频繁,尤其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平定台湾以后,禁海开放,西洋制品开始涌入,西洋珐琅便由广州等港口传入中国,并就地设厂研制,称之为洋瓷,宫中则称其为广珐琅。当时,广州的产品多保留着西方文化的韵味,由于烧造技术不高,釉料呈色不稳定。康熙五十八年(1719),聘请法兰西画珐琅艺人陈忠信来京,在内廷珐琅处指导烧造画珐琅器。其式样、图案主要是中国风格,少有西方画珐琅的特点。
    珐琅又称"拂郎""佛郎""发蓝",是一种玻化物质。它以长石、石英为主要原料,加入纯碱、硼砂为助熔剂,氧化钛、氧化锑氟化物等作乳浊剂,加入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锑等作着色剂,经过粉碎、混合、煅烧、熔融后,倾入水中急冷得到珐琅熔块,再经细磨而得到珐琅粉。将珐琅粉调和后,涂施在金、银、铜等金属器上,经焙烧,便成为金属胎珐琅。若以玻璃为胎,则称为玻璃胎珐琅;以瓷器为胎者,则称为瓷胎珐琅。

非 珐琅 (1).jpg (1.27 MB, 下载次数: 482)

非 珐琅 (1).jpg

非 珐琅 (2).jpg (1.22 MB, 下载次数: 490)

非 珐琅 (2).jpg

非 珐琅 (5).jpg (1.32 MB, 下载次数: 494)

非 珐琅 (5).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10-25 03:43 PM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20-10-25 03:45 PM 编辑

按装饰工艺不同,珐琅器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透明珐琅等,也有将上述二种或二种以上工艺结合起来共同装饰一件器物的,称之为复合珐琅。其中与瓷器有关的珐琅工艺只有一种,即画珐琅,一般称之为"珐琅彩",其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至于其俗称"古月轩",由于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上从未发现有署此款者,而在晚清玻璃胎画珐琅上见有个别属此款者,所以推测很可能是晚清时期宫中所藏署"古月轩"款的玻璃胎画珐琅流散出宫后,被古董商看到,遂误认为瓷胎画珐琅上亦署"古月轩"款,进而将瓷胎画珐琅称作"古月轩"

非 珐琅 (3).jpg (1.23 MB, 下载次数: 484)

非 珐琅 (3).jpg

非 珐琅 (4).jpg (1.27 MB, 下载次数: 508)

非 珐琅 (4).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11-2 09:38 PM
    习近平主席来到永庆坊,沿街察看了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及保护情况,走进了粤剧博物馆当时指出要把粤剧传承发扬好并听取了广州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汇报,他指出城规划及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现在荔枝湾与永庆坊连结成了荔枝湾永庆坊旅游街区成了来广州旅游的必到打卡点。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是一个不可或缺景点。(佛山和东莞也有粤剧博物馆)

习近平 永庆坊 (2).jpg (232.94 KB, 下载次数: 436)

习近平 永庆坊 (2).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11-2 09:44 PM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20-11-2 09:56 PM 编辑

为保护和传承广东省唯一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艺术,2012年,广州市政府决定于荔湾老城区建设粤剧艺术博物馆。西关在历史上是粤剧的发祥地,曾是多位粤剧名伶故居所在,这里也凝聚着岭南传统园林的历史,盛时曾有南汉离宫别苑、清代行商园林的辉煌。而园中唱戏曾是岭南园林生活中的经典景象。

DSC01256_1600501638735.jpg (1.05 MB, 下载次数: 468)

DSC01256_1600501638735.jpg

DSC01260_1600501752232.jpg (1.04 MB, 下载次数: 492)

DSC01260_1600501752232.jpg

DSC01261_1600501800722.jpg (934.21 KB, 下载次数: 483)

DSC01261_1600501800722.jpg

DSC01262_1600501777495.jpg (989.8 KB, 下载次数: 474)

DSC01262_1600501777495.jpg

DSC01258_1600501725778.jpg (1.23 MB, 下载次数: 515)

DSC01258_1600501725778.jpg

DSC01273_1600501952522.jpg (1.1 MB, 下载次数: 497)

DSC01273_1600501952522.jpg

DSC01274_1600502071280.jpg (885.22 KB, 下载次数: 482)

DSC01274_1600502071280.jpg

DSC01302_1600502733732.jpg (1.08 MB, 下载次数: 456)

DSC01302_1600502733732.jpg

DSC01259_1600501693765.jpg (1.06 MB, 下载次数: 478)

DSC01259_1600501693765.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11-2 09:49 PM
粤剧艺术博物馆设计方案尊重基地与粤剧文化历史、岭南传统园林的密切关系,设计核心在于从场所精神角度探讨粤剧文化存续的真实的“文化空间”,注重对粤剧艺术及岭南园林艺术精髓的深入挖掘,在设计中追求与粤剧艺术在精神内涵及园林建筑表现上的气韵相合,将建筑实体转化为园林空间,以求达成岭南两大文化标志跨越时空的当代对话。

DSC01284_1600502334874.jpg (873.11 KB, 下载次数: 545)

DSC01284_1600502334874.jpg

DSC01285_1600502383810.jpg (1.18 MB, 下载次数: 572)

DSC01285_1600502383810.jpg

DSC01280_1600502199047.jpg (1.02 MB, 下载次数: 593)

DSC01280_1600502199047.jpg

DSC01309_1600502842800.jpg (1.17 MB, 下载次数: 626)

DSC01309_1600502842800.jpg

DSC01310_1600502872570.jpg (1.01 MB, 下载次数: 554)

DSC01310_1600502872570.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11-2 09:53 PM
博物馆分为南北岸两个部分,北岸为博物馆提供办公服务配套设施,南岸为博物馆主体建筑以及园林的主体部分,建筑总体布局沿十字轴骨架排布,环绕中心晚沙湖,边界上的建筑采用合院式布局,错落别院声歌、普天叹曲、梨园种声、銮舆载乐、吉庆别馆、琼花畅曲六组院落空间。为应对用地限制,采用压边布置的方法,将建筑沿基地边界布置,中间留出尽可能大的中心园林空间。小院之间院院相连又相对独立,合院中又布置小庭院,形成园林套园林的园中园格局。粤剧艺术博物馆功能定位为展览、演出、教育、研究、公共参与、世俗生活六大板块,纵轴的西侧为展览和大型演出空间,东侧为娱乐、临时展览和小型演出空间。功能架构的核心目标为传承与发展。

DSC01275_1600502124956.jpg (1002.64 KB, 下载次数: 591)

DSC01275_1600502124956.jpg

DSC01279_1600502221367.jpg (1019.56 KB, 下载次数: 593)

DSC01279_1600502221367.jpg

DSC01281_1600502246231.jpg (1.17 MB, 下载次数: 597)

DSC01281_1600502246231.jpg

DSC01283_1600502361846.jpg (1.21 MB, 下载次数: 604)

DSC01283_1600502361846.jpg

DSC01287_1600502403932.jpg (1.05 MB, 下载次数: 582)

DSC01287_1600502403932.jpg

DSC01277_1600502145946.jpg (959.9 KB, 下载次数: 581)

DSC01277_1600502145946.jpg

DSC01301_1600502676316.jpg (1.26 MB, 下载次数: 605)

DSC01301_1600502676316.jpg

DSC01318_1600502947221.jpg (1.23 MB, 下载次数: 607)

DSC01318_1600502947221.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11-2 10:00 PM
图中习近平主席就是站在这个平台上与干部群众互动的。

习近平 永庆坊 (2).jpg (232.94 KB, 下载次数: 493)

习近平 永庆坊 (2).jpg

DSC01283_1600502361846.jpg (1.21 MB, 下载次数: 578)

DSC01283_1600502361846.jpg

作者: 王白石    时间: 2020-11-4 08:29 AM
园林美景!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11-12 09:22 AM
王白石 发表于 2020-11-4 08:29 AM
园林美景!

环境虽然是新建,但很有岭南园林的韵味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11-22 08:18 PM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20-11-22 08:20 PM 编辑

    粤剧艺术博物馆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原为恩宁路旧城改造地块,毗邻荔枝湾工程三期南侧。粤剧艺术博物馆分南、北两个地块。南岸地块为博物馆主场馆所在,布局为传统岭南园林建筑,主馆地下两层,地上三层,主要用作博物馆库房、展厅及剧院,周边布置亭台楼阁等建筑及约1500平方米的湖面;北岸占地约4600平方米,主要是为博物馆配套的餐饮茶座和文化活动室。

DSC01373_1600503508236.jpg (947.4 KB, 下载次数: 566)

DSC01373_1600503508236.jpg

DSC01375_1600503555140.jpg (1.23 MB, 下载次数: 606)

DSC01375_1600503555140.jpg

DSC01372_1600503458679.jpg (1.56 MB, 下载次数: 618)

DSC01372_1600503458679.jpg

DSC01369_1600503428012.jpg (995.02 KB, 下载次数: 584)

DSC01369_1600503428012.jpg

DSC01378_1600503577366.jpg (1.21 MB, 下载次数: 591)

DSC01378_1600503577366.jpg

DSC01313_1600505828253.jpg (1.09 MB, 下载次数: 612)

DSC01313_1600505828253.jpg

DSC01380_1600503607731.jpg (1.38 MB, 下载次数: 591)

DSC01380_1600503607731.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11-22 08:23 PM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20-11-22 08:33 PM 编辑

粤剧艺术博物馆是一座具有岭南风格、水乡特色的中国园林式博物馆,沿荔枝湾涌三期分为南北两岸。南岸为主馆及仿古园林建筑,主要承载展览、演出、教育、研究、公共活动等功能,北岸为文物修复、粤剧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等配套区域。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1.7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17万平方米。于2016年6月9日正式对公众开放。

DSC01381_1600503650505.jpg (1.27 MB, 下载次数: 621)

DSC01381_1600503650505.jpg

DSC01382_1600503631209.jpg (1003.16 KB, 下载次数: 573)

DSC01382_1600503631209.jpg

DSC01386_1600503716260.jpg (1.15 MB, 下载次数: 578)

DSC01386_1600503716260.jpg

DSC01389_1600503771096.jpg (1.32 MB, 下载次数: 586)

DSC01389_1600503771096.jpg

DSC01395_1600503925535.jpg (1.27 MB, 下载次数: 572)

DSC01395_1600503925535.jpg

DSC01397_1600503961670.jpg (1.4 MB, 下载次数: 585)

DSC01397_1600503961670.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11-22 08:29 PM
粤剧艺术博物馆被称为中国戏曲与传统园林本来就是天作之合,粤剧博物馆堪称岭南名园荟萃之地粤剧艺术博物馆以岭南传统园林形式,汇集岭南传统工艺三雕二塑(木雕、石雕、砖雕、灰塑和陶塑)。

DSC01322_1600502992871.jpg (1.01 MB, 下载次数: 583)

DSC01322_1600502992871.jpg

DSC01323_1600502969071.jpg (814.59 KB, 下载次数: 582)

DSC01323_1600502969071.jpg

DSC01324_1600503030762.jpg (1.03 MB, 下载次数: 575)

DSC01324_1600503030762.jpg

DSC01383_1600503677696.jpg (1.28 MB, 下载次数: 617)

DSC01383_1600503677696.jpg

DSC01384_1600503736019.jpg (1.23 MB, 下载次数: 589)

DSC01384_1600503736019.jpg

DSC01336_1600503156925.jpg (1.04 MB, 下载次数: 568)

DSC01336_1600503156925.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11-22 08:32 PM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20-11-22 08:34 PM 编辑

说起粤剧艺术博物馆里的三雕二塑,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广福戏台,它是整座园林之中唯一的一座纯木结构建筑,取名广福戏台意在向佛山祖庙万福戏台致敬,也是粤剧艺术博物馆十景广福首唱所在地。广福戏台为重檐歇山抬梁式木构建筑,三开间,面阔11米,高9米,进深达9.5米,在古戏台形制基础之上配合整体场地布局设计,紫铜瓦屋面庄重浑厚。据了解,为了确保戏台尺度与全园环境相融合,现场用吊机一比一放大样的方式,最终确定戏台尺度。这座戏台由广东省非遗传承人何世良修建,戏台上的木雕与砖雕创作都出自他之手。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何世良带了30多个弟子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最终完成的作品。

DSC01281_1600502246231.jpg (1.17 MB, 下载次数: 562)

DSC01281_1600502246231.jpg

DSC01299_1600502629159.jpg (1.07 MB, 下载次数: 578)

DSC01299_1600502629159.jpg

作者: jp    时间: 2020-11-23 09:34 AM
昨天到永庆坊打卡了。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11-25 08:53 PM
jp 发表于 2020-11-23 09:34 AM
昨天到永庆坊打卡了。

感觉怎样?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12-6 04:44 PM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20-12-28 09:04 PM 编辑

   

DSC01342_1600503245558.jpg (1.05 MB, 下载次数: 564)

DSC01342_1600503245558.jpg

DSC01352_副本.jpg (226.65 KB, 下载次数: 517)

DSC01352_副本.jpg

DSC01353_副本.jpg (237.34 KB, 下载次数: 541)

DSC01353_副本.jpg

DSC01354_副本.jpg (234.13 KB, 下载次数: 498)

DSC01354_副本.jpg

DSC01355_副本.jpg (221.93 KB, 下载次数: 520)

DSC01355_副本.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12-6 04:48 PM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20-12-6 04:50 PM 编辑

粤剧使用的鼓、钹

DSC01294_1600502510231.jpg (1.08 MB, 下载次数: 589)

DSC01294_1600502510231.jpg

DSC01292_1600502524942.jpg (745.49 KB, 下载次数: 552)

DSC01292_1600502524942.jpg

DSC01330_1600503097288.jpg (943.24 KB, 下载次数: 562)

DSC01330_1600503097288.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12-6 04:52 PM
粤剧博物馆除了常规的展品外,这次经过专家的反复论证,重新研究了红船的历史与构造,定做了一条约5米长的红木实木红船。红船嵌套幻影成像技术,将制作的三维电脑影像与模型内的实物结合,展现当年船上艺人生活、练功的场景,不但具有欣赏价值,同时拥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DSC01328_1600503056283.jpg (1.06 MB, 下载次数: 542)

DSC01328_1600503056283.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12-6 04:55 PM
粤剧演出时用的木琴

DSC01333_1600503142542.jpg (766.2 KB, 下载次数: 568)

DSC01333_1600503142542.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12-6 04:57 PM
陶瓷做的粤剧人物(古文物)

DSC01326_1600503080635.jpg (817.33 KB, 下载次数: 558)

DSC01326_1600503080635.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12-6 05:01 PM
粤剧演出时使用的兵器

DSC01366_1600503310833.jpg (1.05 MB, 下载次数: 526)

DSC01366_1600503310833.jpg

DSC01367_1600503405104.jpg (1.01 MB, 下载次数: 592)

DSC01367_1600503405104.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12-28 08:58 PM
位于永庆坊的粤剧博物馆图文并茂第展示粤剧的历史和现状

DSC01331_副本.jpg (253.27 KB, 下载次数: 511)

DSC01331_副本.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12-28 09:03 PM
2006520日,粤剧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36 2009102日,由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申报,粤剧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粤剧(Cantonese Opera),又称"广东大戏""戏棚官话",汉族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 是主要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使用粤方言地区的城乡的传统戏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传入广东。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1912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上已改用广州方言,表演体系日趋完善,开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调,并改假声演唱为"平喉"演唱 。
下图为粤剧《选女婿》剧照

选女婿 (2)_副本.jpg (259.53 KB, 下载次数: 514)

选女婿 (2)_副本.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12-28 09:09 PM
粤剧《铡美案》大概剧情:宋朝,陈世美中状元, 又当了驸马。原妻子秦香莲带领子女入京寻夫,陈世美不认,反使家将韩琪追杀她们母子灭口。秦香莲哭告实情,韩琪自刎于三官堂。秦香莲到包拯处控告,包拯设计召来附马,与秦香莲对质。陈世美自以为国戚,强词狡辩。包拯欲铡之。太后、皇姑前来劝阻,包拯不顾,铡死陈世美。

铡美案 (2)_副本.jpg (354.11 KB, 下载次数: 520)

铡美案 (2)_副本.jpg

铡美案 (6)_副本.jpg (328.7 KB, 下载次数: 528)

铡美案 (6)_副本.jpg

铡美案 (3)_副本.jpg (390.29 KB, 下载次数: 507)

铡美案 (3)_副本.jpg

铡美案 (4)_副本.jpg (363.2 KB, 下载次数: 507)

铡美案 (4)_副本.jpg

铡美案 (5)_副本.jpg (337.73 KB, 下载次数: 537)

铡美案 (5)_副本.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12-28 09:32 PM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20-12-28 09:40 PM 编辑

粤剧的形成时间,有以下四种观点:
(1)形成于南宋。陈非依在其《粤剧六十年》中指出:"南宋末期,南戏传入广东,成为最早的粤剧。"梁沛锦也认为:"从粤剧发展渊源来说是悠久而又深远的,简括地说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
(2)形成于明代中后期。赖伯疆、黄镜明合著的《粤剧史》认为:佛山的琼花会馆建立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是早期粤剧戏班的行会组织,"粤剧发展至此已经基本成为一个大剧种了"
(3)形成于清代前期。王兆椿《从戏曲的地方性纵观粤剧的形成与发展》一文,将雍正年间(1723-1735)出现的"广腔"看作粤剧历史的第一阶段。
(4)形成于清中叶或中叶以后。欧阳予倩在《试谈粤剧》中认为,广东的本地班和外江班并立的时候可以看作粤剧奠定基础的时候。外江班逐渐退出广东舞台是在清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欧阳予倩认为粤剧形成于清中叶以后。何国佳在《粤剧历史年限之我见》中认为粤剧产生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也有学者认为粤剧历史应从清咸丰年间(1851-1861)李文茂起义(或稍前)算起的观点,也属于此列。粤剧的历史始于唱梆子,约在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之后又吸收了二黄,成为"皮黄系统"的一员 。

DSC01323_副本.jpg (281.65 KB, 下载次数: 498)

DSC01323_副本.jpg

DSC01338_副本.jpg (328.16 KB, 下载次数: 484)

DSC01338_副本.jpg

作者: 王白石    时间: 2020-12-29 09:11 AM
艺术瑰宝!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0-12-31 11:58 PM
王白石 发表于 2020-12-29 09:11 AM
艺术瑰宝!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1-1-12 08:12 PM
粤剧发饰之特色主要是片子、头套、发髻、饰物,并有系统地上片子、戴头套及插头饰饰物。不同种类头套、发髻、发辫、发包也有自己的特色、用法、制作方式、配戴及保养用具。
所有花旦都需要头饰,其中片子石是花旦必用的。头饰种类繁多,用料各有不同。公主及贵妃配戴的头饰也有正凤和凤冠之分。上片子需要特殊的用具、基本手法及技巧,并利用片子改善面型及令片子牢固面部的技巧。
男角亦有头饰配戴的,但不多,如太子盔之类。《红楼梦》中贾宝玉及洛神中的曹子建所配戴的便是太子盔。根据《香江梨园:粤剧文武生罗家英》,太子盔又名"紫金冠",为太子或年轻将领作用的。冠顶作云龙吞珠图纹,加上大红球缨,插上雉鸡尾的则是军中的主将 。

头饰 (1).jpg (1.4 MB, 下载次数: 528)

头饰 (1).jpg

头饰 (2).jpg (1.22 MB, 下载次数: 526)

头饰 (2).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1-1-12 08:15 PM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21-1-12 08:16 PM 编辑

粤剧角色里的靴(鞋子)是戏服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工考究的靴子不失为工艺精品!

靴 (1).jpg (1.23 MB, 下载次数: 507)

靴 (1).jpg

靴 (2).jpg (848.06 KB, 下载次数: 544)

靴 (2).jpg

靴 (3).jpg (1.24 MB, 下载次数: 532)

靴 (3).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1-1-12 08:28 PM
粤剧早期的戏服并非如其它剧种一样以明代衣冠作为戏装,而是自成一格,男女角色的戏服样式均是广绣企领长袍,阔口、中袖,此种装扮与当时生活装束相近,在舞台表演时宽松自由、不受拘束。其后,粤剧戏班借鉴京剧的戏服和装扮,使戏服更好地成为表演程式和技艺的依托。例如由于引进了水袖,就必然带来舞动水袖的水袖功,腰扎"板带",就要熟习踢板带的技巧,这样就将戏服和表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在引进京剧服装的同时,也保留了传统粤剧的部分特色,如来自人和木偶同台的"阴阳班"中武场角色的戏装"鬼衣大带"等 。
粤剧戏服鲜明的特色在于其"广绣"工艺。它构图饱满、花纹繁褥、图案生动,装饰性强,色彩浓艳,色块对比强烈,与粤剧舞台所洋溢的热烈明快的岭南地域文化特色相互协调 。

戏服 (1).jpg (1.19 MB, 下载次数: 525)

戏服 (1).jpg

戏服 (2).jpg (1.26 MB, 下载次数: 549)

戏服 (2).jpg

戏服 (5).jpg (1.03 MB, 下载次数: 539)

戏服 (5).jpg

戏服 (6).jpg (1.04 MB, 下载次数: 556)

戏服 (6).jpg

戏服 (7).jpg (1.06 MB, 下载次数: 563)

戏服 (7).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1-1-12 08:35 PM
广州荔湾的永庆坊,因习主席的到访而走红。但保留地方特色文化是一个严肃的课题,经济的发展不能舍弃青山绿水,更不能淹没地方文化!我们应该学会普通话,但绝对不可以放弃广东话和广州话,这才是可持续发展、平衡发展、和谐发展之路。欢迎四方朋友到广州时来永庆坊打卡!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1-1-28 10:34 AM
著名的艺人薛觉先(Sit KokSin,1904年4月7日--1956年10月31日),广东省顺德人。曾习京剧,取其所长,以丰富粤剧艺术,并不断创新,在净化舞台,提高唱、念、做、打水平,改革剧场陋习,培养后辈等,贡献很大。薛觉先以文武生见长,又能反串女脚、兼演红生,人称"万能老倌"。
薛觉先,原名薛作梅,别号平恺,广东顺德龙江镇十三坊人。著名粤剧老倌,四大天王之一。有"粤剧伶王"、"万能老倌"、"万能泰斗"的美誉。能编善演,戏路宽广,兼工丑生、小武、旦、净、末诸行。锐意"融南北戏成一家,合中西乐为一体",创立"薛派"表演艺术。解放后,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

薛觉先.jpg (153.5 KB, 下载次数: 522)

薛觉先.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1-1-28 10:37 AM
马师曾(190042-1964422),字伯鲁,号景参,广东广州府顺德县桂洲马地桥人(今属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容桂地区),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
曾拜著名小武靓元亨为师,后一直在香港、澳门、广州、东南亚一带演戏及拍电影。1955年底回广州参加广东粤剧团。擅演丑生小生、小武、花脸须生等行当,独创的"乞儿喉",半唱半白,顿挫分明,有时还揉入方言俗语,活泼滑稽,成为脍炙人口的马腔。他于晚年改唱老生,技艺愈精,演来苍凉刚劲,颇见功力。
马师曾对丑角的演法特别喜爱,故在丑角的表演艺术上作了特别研究,终于创出有独特风格的"马腔",俗称"乞儿腔",一新观众耳目。而他的丑角形象逐渐为人所喜爱,在《苦凤莺怜》中马师曾将剧中的乞儿仔演活了,深受观众赞许,因此为他雄霸粤剧艺坛打下了基础。

马师曾.jpg (185.37 KB, 下载次数: 505)

马师曾.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21-1-28 10:41 AM
白驹荣(1892-1974) 粤剧白派艺术创始人。原名陈荣, 字少波, 广东顺德人。其父陈厚英是粤剧演员。
1958 年, 他调任广东粤剧院艺术总指导, 次年任广东粤剧学校校长, 培育了大批粤剧接班人。白驹荣曾任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广州分会主席。
1951 年, 白驹荣参加广州市曲艺大队, 担任队长, 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义演, 1955 年曲艺大队演出粤剧《重冤得雪太阳红》, 他饰瞎子爷爷, 大受观众欢迎。1953 年初, 广州市粤剧工作团成立, 担任团长的白驹荣仍坚持参加演出《白蛇传》《宝莲灯》《选女婿》《红楼二尤》等剧,改演老生、丑生。演出前, 工作人员在舞台地毯下放上几条长竹片, 他凭触觉辨别舞台前后及出入口位置, 凭听觉与合演者交流。在《红楼二尤》中,他扮演的贾琏有较大幅度动作, 但他克服了明眼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在同台演出的演员帮助和配合下, 演得十分逼真, 令人忘记他是失明老者。戏剧大师田汉赞他为"中国文艺界的保尔·柯察金"。白驹荣于195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是粤剧界第一个艺人党员。1956 年, 他赴京参加全国先进生产(工作) 者代表大会, 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短剧《二堂放子》, 与其他演员一起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1958 年, 他调任广东粤剧院艺术总指导, 次年任广东粤剧学校校长, 培育了大批粤剧接班人。白驹荣曾任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广州分会主席。
1974213日,白驹荣因病医治无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逝世,终年八十三岁。

白驹荣.jpg (188.55 KB, 下载次数: 528)

白驹荣.jpg





欢迎光临 昌业音响主论坛 (http://www.changye.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