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典”的认识,个人认为一定要结合该事物当时所处的大环境来分析,要客观分析其闪光点和不足,才能还“经典”一个比较客观的地位。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一件被称为经典的作品或产品,真的是难以超越、放之四海皆准吗?我觉得要做到这点非常困难,要说存在,可能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建筑等人文领域会找到一些,但在现代工业产品中,要成为“不可逾越”的经典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要说“小众”的音响产品了,就是当年名震世界的福特“野马”汽车、大众的“甲壳虫”汽车,随着时代的进步,也逐步成为人们尘封的记忆了。所以,对于音响领域的所谓经典产品,我们既要承认其价值,又不要对它盲目崇拜、迷信,要学会分析使其成为“经典”的条件和背景。
Rogers LS 3/5A,诞生在60年代,当时正是BBS公司在英国推广FM广播的阶段。可以想象当年的节目源保真度较差,自然对音箱重播要求也不高。即使在这样的前提下,LS3/5A本身也很不全面——它并不是一对用于录音室的监听音箱,而是用于流动采访车中监听语言节目的播放情况,要求是:体积小,方便携带;因为只针对语言,所以频带窄,动态也差,不过这样可以降低成本;在人声方面要听着顺耳,长时间聆听也不累。因此,3/5A的设计者Dudley Harwood和Spencer Hughes不惜降低箱子的灵敏度、缩窄频宽、牺牲动态范围和最大声压;同时,他们通过箱体谐振和复杂的分频器,把3/5A的中频做得很柔和动听,有一种特殊的韵味。实际上,按照3/5A所用的KEF的T27高音和B110低音的单元特性,3/5A的箱体本来可以做得更大一些,频响和动态也可以做得更好一些,这样的3/5A的表现将会全面得多,但基于上述的原因,3/5A被刻意地“小型化”了,可以说3/5A是一对“专为中频而存在”的音箱。在90年代初,CD音质并不如意,3/5A这种特性正好可以掩盖CD的瑕疵,并因此声名鹊起,最后更因停产而进一步增添了传奇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