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楼主: 音乐情迷

精品荟萃的ORFEO(4月3日更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9-8 11: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叱咤乐坛近半个世纪的库贝利克令乐迷为之敬慕,他留下了诸多绝佳录音至今还是乐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是一张由库贝利克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德沃夏克《胡斯教徒序曲》、谢林演奏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的录音。        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1949年由约胡姆创建并就任首任指挥。理查 施特劳斯、克劳斯、贝姆克莱姆佩勒等人都曾先后客串,于是声誉鹊起。1969年后由库贝利克接任指挥及音乐总监,演出活动益发活跃,被公认为仅此于柏林爱乐乐团的前西德杰出乐团。
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对于新音乐的培养是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悠久传统,自建团以来就一直将在KARL AMADEUS于1946年建立的“音乐万岁”(Music Viva)中演出视为一项主要任务,并由此见证了这一传统。在此地,慕尼黑的听众可以亲临乐团对于现代派作品的传奇演绎,并且作曲家也常客串在指挥台上,如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winsky),达律斯·米约(Darius Milhaud),保罗·欣德米特(Paul Hindemith),及最近的卡尔海因茨·施拖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毛里西奥·卡赫尔(Mauricio Kagel)和卢恰诺·贝里奥(Luciano Berio)。此乐团更多的一系列客坐指挥有如一部20世纪的指挥史:克莱门斯·克劳斯(ClemensKrauss),欧内斯特·昂塞尔梅(ErnestAnsermet),夏尔·明希(Charles Munch),法兰克·费里克塞,(Ferenc Fricsay),迪米特里·米特罗普洛斯(Dimitri Mitropoulos),埃里希·克莱伯(Erich Kleiber),赫尔曼·谢尔欣(Hermann Scherchen),奥托·克勒姆佩雷尔(Otto Klemperer),卡尔·伯姆(Karl B?hm),埃里希·赖因斯多尔夫(Erich Leinsdorf),伯纳德·海廷克(Bernard Haitink),冈特·万德(Günter Wand),索尔蒂·格奥尔格爵士(Sir Georg Solti),沃尔夫冈·扎瓦利施(Wolfgang Sawallisch),祖宾·梅塔(Zubin Mehta),卡洛·马里亚·朱利尼(Carlo Maria Giulini),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 Abbado),小泽征尔(Seiji Ozawa)以及里卡尔多·穆蒂(Riccardo Muti),这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留下了辉煌的一笔。与乐团有着密切联系的莱奥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直到1990年去世仍然在慕尼黑执棒,并给观众带来了无与伦比的音乐会,如在1981年演出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便令人赞叹不已。

德沃夏克 勃拉姆斯 szeryng谢林 库贝利克kubelik (1).jpg
德沃夏克 勃拉姆斯 库贝利克kubelik (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9-8 11:5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莫扎特 嬉游曲   柏林爱乐铜管乐团
莫扎特 嬉游曲 (1).jpg
莫扎特 嬉游曲 (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9-11 17:40:40 | 显示全部楼层
达律斯·米约
长笛、双簧管、单簧管与钢琴奏鸣曲,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小奏鸣曲。
米约 长笛单簧管 双簧管 钢琴奏鸣曲  (1).jpg
米约 长笛单簧管 双簧管 钢琴奏鸣曲  (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9-11 17:42:39 | 显示全部楼层
米约(Darius Milhaud,1892—1974年),法国作曲家。1892年9月4日生于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1974年6月22日卒于日内瓦。生长在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7岁开始学小提琴,后入巴黎音乐学院学小提琴和作曲。他结交了许多作家和画家的朋友,尤其是诗人P.克洛代尔对他的影响很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克洛代尔公使的秘书于1916年到巴西任职。在南美居住了近两年,巴西的气氛和音乐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影响。1918年回巴黎,受E.萨蒂的影响成为“六人团”中的一员,并写了不少作品。1940年,德国法西斯入侵法国,他转道去美国,在加利福尼亚米尔斯大学任教。1947年后的创作产生了影响。1947年回法国,在巴黎音乐学院任教,以后经常往返法、美之间。1971年退休,定居日内瓦。
  米约是位多产作曲家,其作品编号达441件,其中歌剧12部。他的创作有鲜明的个性,早期强调节奏、力度,常采用“街头音乐”的原始音调。后期喜用多调性手法,曲调纯朴(常常带有他的故乡普罗旺斯风格),管弦乐与合唱的效果鲜明。晚年的风格趋于稳定、温和,与法国古典主义音乐的联系十分明显。他特具古典气质,但又善于博采众长,大胆创新。与法国的新古典主义者一样,以复合的思维方式,在调性、和声、节奏乃至体裁、风格等多方面领域进行创作实验。形式变异的多样化是米约音乐作品的显著特点,这在他的歌剧中得到充分体现。三幕歌剧《奥菲欧的不幸》(1926)、三幕歌剧《奥雷斯忒斯》(1927)、独幕五场歌剧《阿里阿德涅的奖赏》(1928)、独幕歌剧《美狄亚》(1939)等均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但音乐语言却呈现不同面貌,或采用中古调式,或模仿巴洛克风格,或运用民间语言等,有的多用双调性,有的则是多调迭置,而他的抒情风格和对位技巧则贯穿于不同作品之中。以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事迹为题材的《克里斯朵夫·哥伦布》(1930)是一部由两大部分构成的严肃歌剧。作品运用清歌剧与电影画面相结合的形式,安排一名朗诵者叙述史书记载的哥伦布生平,并由一支希腊式歌队作注释,银幕上则展示人物活动内容。第一部分一群白鸽在舞台上放飞,第二部分结尾处天幕上地球转动,一只白鸽向远处飞去。剧中咏叹调与合唱场景始终是音乐的主体部分。1954年6月1日在耶路撒冷首演的五幕圣经歌剧《大卫王》,是米约特为庆祝大卫王节、纪念大卫王国建都耶路撒冷3000年而创作的宗教题材作品。脚本由阿曼·路涅尔根据《撒母耳第一、第二部》和《国王之书》改编,叙述大卫从登基直至由所罗门继位的故事。这部歌剧让合唱、抒情段落和戏剧场景在舞台上作复合型的交替表演,使抒情性与戏剧性有机结合,成为米约歌剧创作中最富古典意味的力作。此外,在“六人团”时期重要作品有声乐套曲《花名录》(1920)、芭蕾《屋顶上的牛》(1919)、《创世记》(1923)等。30年代写了许多电影配乐。到美国以后,常以人民解放斗争为题材,如歌剧《玻利瓦尔》(1943)以拉丁美洲民族英雄的事迹为题材,《第四交响曲》(1947)是纪念1848年革命100周年的,康塔塔《火的城堡》(1954)是悼念在法西斯迫害下的牺牲者的。
    尼科莱Aurele Nicolet 1926-瑞士长笛家,先在苏黎士音乐学院学习,师承杰奈,后又到巴黎音乐学院深造,接受莫伊兹的指导。1945年起,任哈莱乐团长笛手,参加日内瓦国际比赛获第一名,被富特文格勒赏识,1950年后任柏林爱乐乐团首席长笛9年,1953年起在柏林音乐学院执教。尼科莱的演奏曲目极宽,有强烈的倾诉力。其代表性唱片是巴赫维瓦尔第的作品。
    霍利格(Holliger,Heinz)瑞士双簧管演奏家、作曲家。1939年5月21日生于瑞士朗根塔尔。1955-1959年在伯尔尼音乐学院和巴塞尔音乐学院学习,1962-1963年在巴黎音乐院深造,先后师从卡萨尼奥德和毕埃洛学习双簧管,从勒费比尔学钢琴,从韦赖斯和布列兹学作曲。1959年20岁时,参加日内瓦国际比赛,被评委一致通过为最优秀的演奏,名列第一并授予瑞士联邦奖。1960年授予瑞士音乐家协会奖。1961年在慕尼黑国际比赛上获一等奖。自从1959年在日内瓦获奖以来就从事独奏活动,到过欧美、日本等一些国家的大城市进行公演获得成功。1960年开始录制唱片。在室内乐合奏方面和卡梅拉塔·贝伦等合作,积极进行活动。1966年任费赖堡音乐高等学校双簧管教授。他的夫人乌尔兹拉是很有名的竖琴演奏家。霍利格的双簧管演奏具有无限广泛的才能,以他完美的技艺,任何难度的乐曲都可以轻而易举的演奏出来,有些想不到的二重音、三重音、滑音等,他都能以全新的手法把它表现出来。由于他还是一位作曲家,对作品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所以使完整的技巧和完美的音乐很好的结合起来。因此一些作曲家如贝里奥、胡贝尔、克热内克、亨策、彭德吉茨基、斯托克豪森等都为他写过曲子。他也受到卡萨尔斯和什图开恩、斯密特的热情称赞。
    埃德华-布鲁讷(Eduard Brunner)在瑞士巴塞尔出生和就学。以后在巴黎从师卡胡扎克(Louis Cahuzac)。在由库贝里克(Rafael Kubelik) 指挥的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中增多年任首席单簧管演奏家。目前为德国萨尔布吕克音乐学院教授。
布鲁讷作为与乐队合作的独奏家和室内乐演奏家在世界范围巡演。布鲁讷十分致力于当代音乐, 他让著名作曲家为他作曲。当代重要的单簧管作品正是在他的推动下而诞生。哈尔福特(C. Halffter)、麦耶尔(Meyer)、迪特里希(Dittrich)在受到布鲁讷启发下而创作的单簧管协奏曲 以及侯萨卡娃(Hosakawa)的单簧管五重奏在不久前得以首演。
    布鲁讷在许多唱片公司如DGG, Philips, Tudor, ECM, Schwann, Orfeo, Life Classic 灌制了250部单簧管独奏和室内乐作品, 其中与音乐家卡岗(O.Kagan)、克雷默(G.Kremer)、巴士密特(J.Bashmet)、卡施卡山(Kim Kashikashian)、齐莫曼(Tabea Zimmermann)、古特曼(N.Gutman)、鲍罗丁四重奏("Borodin-Quartette")、布兰德尔(A.Brendel)、施夫(Andreas Schiff)。最新出版的作品有与慕尼黑室内乐团合作的雷菲费尔(Lefevre)单簧管协奏曲及与卢巴努夫(W.Lobanov)和(B.Pergamenschikov)合作的贝多芬 (Beethoven)、福雷(Faure)、贝尔格( Berg)的作品。2001年布鲁讷在萨尔布吕克担任萨尔兰州广播电台“二十一世纪音乐节”的艺术总监。在萨尔兹堡、马尔波路、莫斯科、日本、韩国等地教授大师课。
钢琴∕奥列格.迈森伯格  俄罗斯钢琴巨匠奥列格·迈森伯格(Oleg Maisenberg),德国佛蒙特古典唱片公司的CEO Oleg Maisenberg
举办钢琴大师班。法国钢琴家海伦娜·蒂斯曼、奥地利钢琴家格特利伯瓦利施、奥地利的钢琴家史德凡.施特罗森都曾是他的弟子。
 楼主| 发表于 2015-9-15 21: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贝多芬第5钢协 8交响曲
钢琴∕鲍克豪斯 克纳佩兹布什指挥巴伐利亚国立管弦乐团

Wilhelm Backhaus 威廉·巴克豪斯,德国钢琴家188432日出生于莱比锡一个商人家庭。6岁入莱比锡音乐学院,师从院长雷肯多夫。15岁毕业后至法兰克福,随李斯特的学生、钢琴家达尔贝特,深入学习贝多芬的作品。不久在伦敦登台演出,获得成功。次年回莱比锡,在指挥家尼基什指挥下与布业大厦乐团合作演出,再次轰动。从此开始了70年的演奏生涯。他最后的独奏音乐会是1969628日,7天之后因为心脏病在奥地利Villach去世。之后,他被埋葬在科隆。
他在1939年演奏的勃拉姆斯华尔兹,Op.39(EMI 66425)只用了13分钟;很难想象谁能跳出这种速度的华尔兹,当然它仍然十分招人喜欢。他在70年代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录音(Decca 433882)显示了一位七十岁老人惊人的技巧,同时期的两首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也是如此(Decca 433895)。而他在贝多芬现场录音(Orfeo 300921)中的表现更为出色,更自由也更富有生气。
他的室内乐录音包括与皮埃尔·富尼埃(Pierre Fournier)合作的勃拉姆斯大提琴奏鸣曲,与国际弦乐四重奏乐团(International Quartet),查尔斯·霍布德(Charles Hobday)合作的舒伯特鳟鱼五重奏。
评论家认为,巴克豪斯是第一批的现代派键盘演奏家(阿尔弗雷德·科尔托是他对立面的代表人物),他的演奏风格清楚、朴实、客观,在理性分析的同时也充满了感情。作为第一批留下录音的钢琴家,他在多年的舞台生涯和录音室中留下了伟大的遗产。他录下了贝多芬几乎全部的作品以及众多的莫扎特勃拉姆斯,他的在1928年录下了史上第一套肖邦练习曲全集;这个录音(Pearl 9902 和其他厂牌)至今仍被推崇为最佳版本之一。巴克豪斯的这些演奏平稳而轻松,气定神闲地克服了重重技巧上的难关。1953年的录音中包括了练习曲,Op.25,,从中可以听到他这些年风格在改变。他的技术能力仍在,而且更加自信和放松,让音乐自然地流淌出来。
贝多芬第5钢协 第8交响曲  鲍克豪斯 克纳佩兹布什  (1).jpg
贝多芬第5钢协 第8交响曲  鲍克豪斯 克纳佩兹布什  (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9-15 21: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斯?克纳佩兹布什 .jpg 汉斯·克纳佩兹布什(Hans Knappertsbusch1888-1965)生于德国的艾尔伯非尔德,中学期间便指挥学校管弦乐团,至波恩大学后学习哲学,后转科隆音乐学院,师从史坦巴哈及洛舍(1909-12)。
克纳佩兹布什是一名指挥大师,其真正才华在歌剧院上能充分发挥。只要他在乐池里一出现,剧院的气氛马上象触了电一般激动起来。
1911年于曼海姆首次上台指挥,翌年参加荷兰瓦格纳音乐节指挥演出。他先在博赫姆市正式担任指挥,然后即调任故乡艾尔伯非尔德(1913-18)、莱比锡(1918)、德骚(1919-22)等地。1922年他接替瓦尔特擢升为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终身指挥,在这里他开始以指挥瓦格纳、斯特劳斯和莫札特而崭露才华。他对纳粹恨之入骨,坚决不加入纳粹党,导致他因希特勒的口授旨意而告退休。侨居维也纳后,他常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及维也纳爱乐的音乐会上指挥。但是纳粹吞并奥地利后,他再次被迫放弃演出,在欧洲的几个非法西斯国家作客席指挥。此前于1936年比彻姆曾邀请他赴高文花园指挥。德国当局迟迟不给他出国护照,后来他终于到了伦敦并指挥演出了《莎乐美》。战后他重返德国,不久便建立了自己在贝多芬、布拉姆斯、瓦格纳、布鲁克纳斯特劳斯作品表现上的稳固地位。1951年他于拜鲁依特演出的《帕西法尔》有口皆碑,成为传奇轶闻。虽然他对战后的许多演出很不满意,但仍继续在拜鲁依特指挥。1954年他重新被任命为慕尼黑歌剧院指挥,但是整整一年他都缺席以抗议市政当局拖延重修国家剧院。米兰及巴黎上演瓦格纳时,都曾请他客席指挥。
大师趣事
克纳佩兹布什不喜欢排练,也水远不会因录音而特别讲求准确性。Decca公司的录音师库尔绍在《铃声回响》一书中讲了个故事
,说克纳佩兹布许有次正在录制斯特劳斯的一首圆舞曲时,跟平常一样没经过排练。一个乐句多次反复之后,有一半人照谱子继续接了下去,另外一半人居然忘了谱子继续反复,结果有四个小节乱了。录好后,他大声问库尔绍:这个带子行了吧?我们不必重来一遍了,是不是?库尔绍告诉他实况,他说:,小声点!你以为别人知道?
乐坛成就
说来也怪,他在录音室里做的唱片几乎都是成功之作,但最佳唱片还是1951年在拜鲁依特演出的《帕西法尔》,由Decca录音师录下排练及现场演出实况。按罗森塔尔的权威说法,大众普遍认为这次演出是本世纪最优美的,唱片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它捕捉住这次饱富魔力的演出,且一直成为瓦格纳歌剧的最佳唱片之一。克纳佩兹布什于1962年和1963年仍在拜鲁依特演出《帕西法尔》,由Philips分别录制。虽然音效较佳,但仍无法与第一张媲美。他因为不能适应录音环境,终于被索尔提1961年为Decca录制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所超越。二次世界大战前,他曾指挥柏林爱乐PolydorHMV和其他公司录制过许多七十八转唱片,包括贝多芬第三、七号交响曲。战后他大多为Decca录制,第一批天皇巨作为全本《名歌手》(维也纳爱乐等),早先是分幕灌录发行,第二幕是Decca发行的第一批LP唱片。其他LP唱片还有布鲁克纳第三、四、五及七号交响曲(维也纳爱乐,Decca)以及八号(慕尼黑爱乐, Westminster)。但是这些唱片仍然无法再现他在录音室里的那种魔力。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5-9-15 09 PM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5-9-15 21: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布鲁克纳 第七交响曲  克纳佩兹布什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布鲁克纳 第七交响曲  克纳佩兹布什 Knappertsbusch (1).jpg
布鲁克纳 第七交响曲  克纳佩兹布什 Knappertsbusch (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9-23 20: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勃拉姆斯单簧管奏鸣曲
单簧管∕卡尔.莱斯特
钢琴∕格哈德.奥皮兹
卡尔 莱斯特KarlLeister是德国著名单簧管演奏家,1937年生于德国威赫姆斯哈劳,父亲也是单簧管演奏家。15岁入柏林音乐学院就读,在校期间已活跃于独奏舞台。1957年,他成为柏林爱乐管弦乐团首席单簧管。他还多次在柏林、科隆和慕尼黑等地的音乐比赛中获单簧管项大奖。在德、奥两国的单簧管演奏家中,如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只有莱斯特。他的音色保持了德国传统音响特色,稳定而扎实,表情丰富,又懂得适当的节制。他演奏的单簧管音乐,每一细节都经过认真的处理。他演奏的慢板乐章或室内乐,能流露出扣人心弦的韵味。莱斯特曾把莫扎特和勃拉姆斯的主要乐曲灌成唱片。他的代表作是由库贝利克利指挥的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
德国钢琴家格哈德·奥皮兹(Gerhard Oppitz)1953年2月5日出生于德国弗劳恩瑙的巴伐利亚镇,他从5岁便开始学习钢琴并在11岁那年举行了他的第一个公开演奏会。后被保罗·巴克(德国斯图加特音乐学院钢琴教授)发掘,开始向巴克学习钢琴并随后在慕尼黑同雨果·施托伊雷尔继续进修。奥皮兹是一名演绎曲目非常广泛的德国钢琴家,他所能演绎的曲目不仅包括一系列的传统作品——勃拉姆斯和格里格的所有作品,莫扎特、贝多芬、舒曼、拉威尔、李斯特和范·韦伯的大部分作品,还包括了许多的现代作品——如由布列兹、亨策、利格特和梅西安等创作的作品。此外,奥皮兹精通七国语言,并对飞行有着强烈的热爱。
1973年,奥皮兹遇见了德国著名钢琴家威廉·肯普夫,后者成为了其私人钢琴教师。通过参加威廉·肯普夫在波西塔诺、意大利举办的钢琴大师班,格哈德·奥皮兹被公认为其对贝多芬的作品有着深入的见解。1977年,格哈德·奥皮兹在阿图尔·鲁宾斯坦钢琴大赛上获得了他的第一个奖项,他也成为了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德国钢琴家。4年后,28岁的奥皮兹被慕尼黑音乐学院命名为音乐教授,他是该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音乐教授。同时,他作为独奏钢琴家的音乐事业也全面展开,开始在全球著名的音乐厅里演奏,并与许多著名的指挥和乐团合作演出。乐团包括:维也纳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皇家交响乐团、伦敦交响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匹兹堡交响乐团和以色列爱乐乐团等。指挥包括:朱里尼、马泽尔、萨瓦利希、梅塔、基塔严科和穆蒂等。
在随后的20年,奥皮兹在音乐界树立了广泛的荣誉并被看作是最具天赋和才艺的钢琴家之一。许多的唱片公司曾为他发行过唱片,包括Tudor和Bayer唱片公司,但其中最为显著的是RCA和Hanssler Classics。2004年,RCA公司发行了由奥皮兹演绎的完整的格里格独奏作品的唱片,第二年又发行了完整的勃拉姆斯作品的唱片,这些唱片均获得了评论界和大众的一致好评。
勃拉姆斯 单簧管奏鸣曲  (1).JPG
勃拉姆斯 单簧管奏鸣曲  (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9-23 20: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莱哈尔 歌曲集之一
莱哈尔 歌曲集之一 .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9-23 20: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弗朗兹·莱哈尔(Franz Lehar,1870-1948),奥地利轻歌剧作曲家。原籍匈牙利,1870年4月30日生于科马罗姆,父亲是一个军乐队的乐长。1882~1888年莱哈尔在布拉格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和音乐理论,毕业后曾任剧院小提琴师,后来在安东·德沃夏克的鼓励下钻研作曲。曾参加其父的军乐队任指挥,并在维也纳、布达佩斯等地演出。为它创作了不少进行曲和圆舞曲。1896年写成歌剧《杜鹃》(后更名为《塔姬雅娜》)。1902年定居维也纳。1905年他的轻歌剧《风流寡妇》在维也纳连续上演500场,使莱哈尔一举成名,成为继约翰·施特劳斯之后最受欢迎的轻歌剧作曲家。和爱默里希·卡尔曼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所谓的“银色”维也纳轻歌剧时代的开启者。他轻歌剧的成功使他获得大量财富,他购买了维也纳的史肯耐德小皇宫,仆人簇拥。1948年10月24日卒于巴特伊施尔。他在遗嘱中写道,他的大部分财产和他的房子将会捐给他的出生地和帮助穷困的艺术家。

莱哈尔的创作领域主要是轻歌剧,一生共创作了近40部这类体裁的作品,其中以《风流寡妇》最为著名。连同时代的古斯塔夫·马勒都十分喜爱这部作品。歌剧通过年轻美貌而又富有的寡妇汉娜的风流韵事,展现了20世纪初期欧洲上层社会的生活风貌。莱哈尔的歌剧在艺术风格上以乐队部分的交响乐处理、音乐同戏剧动作的协调、通俗流畅的旋律而著称于世。莱哈尔的重要的轻歌剧作品还有:《维也纳的妇女》(1902)、《卢森堡伯爵》(1909)、《吉卜赛的爱情》(1910)、《蓝色的马祖卡》(1920)、《帕格尼尼》(1925)、《俄国皇太子》(1927)以及《弗里德里克》(1928)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3-29 03:23 A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