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楼主: kkman200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部可以安静听音乐的数字播放器—GOLD NOTE DS-1000评测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 14:25:47 | 只看该作者
  当切换到第11Duo Concertante for violin and double-bass (2010) Roman Patkoló的低音提琴加入了进来,低音提琴的庞大音像和声音一下子充满了听音室的前半段。和小提琴的弹拨明显不同,小提琴听到的是拇指与琴弦接触的肉感、紧绷感,而低音提琴听到的是一种手指与琴弦更长时间的摩擦,弹跳起来后的余音和细节更多,声音厚重又带着强烈弥散的蓬松感,声音高度一下子沉了下去,与高站位的小提琴形成鲜明的对比和结像高度差。这一轨,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无论低音提琴多么弥散、厚重,小提琴的声音始终清晰并且灵动,二者的互动和呼应更为自然而生动。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8-12-4 01:26 AM 编辑 ]

IMG_2314.PNG (477.35 KB, 下载次数: 159)

IMG_2314.PNG

IMG_2315.PNG (476.48 KB, 下载次数: 172)

IMG_2315.PNG
12#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 14:29:28 | 只看该作者
    音乐切换到了首次录音的第二小提琴奏鸣曲Sonata No. 2 for violin and piano (1999)开场的小提琴弹拨一下子就抓住了耳朵,连续的三连拨,从轻到重,可以明显听到力度不同带来的变化和身体摇摆带来的位置的变化,弹拨的余音丰富绵长,毛绒绒的感觉十分逼真,因此,紧接在后面的揉弦,连接的流畅而自然,显得从容和优雅。


    当1分38秒,钢琴声响起来的时候,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还是那个脸上总是带着谦逊的笑容,表情有点搞笑,秃顶并且身材佝偻猥琐的Lambert Orkis(兰伯特·奥尔基斯)吗?这分明是一个充满活力、自信并且温文尔雅、知性和理性、颜值和智慧并存的小鲜肉!钢琴声极其的透明,如水一般清澈,传说中与穆特心有灵犀的小老头,开场的触键温柔到极点,仿佛微风一般拂过键盘,与从大门外走近,一袭长裙,轻摆腰肢,缓缓前行的穆特款款而谈,轻语呢喃,暗送秋波。但即使这么温柔的触键,也能清晰的听到琴键的小木槌敲打钢丝弦的尾音弥散在空中,在1分53秒的重击,让钢丝弦的尾音持续长达将近10秒钟,这样的声音是扣人心弦和抓人心扉的。


    随后,钢琴仿佛给撩拨到了神经,一串串琶音,如珍珠一般洒落,泛音又如妙语连珠,叮咚不绝,听的怦然心动。这是示范级数的钢琴录音,如果没有那种透明度下的张力和节奏,没有那种泛音下的丰富细节和水润感,没有那种钢琴丰富音域的丰满度和音像体型的实体感,没有让老迈的Lambert Orkis变得年轻而充满活力和激情,那么这张CD的重播就没有成功。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8-12-4 01:27 AM 编辑 ]

IMG_2317.PNG (476.88 KB, 下载次数: 177)

IMG_2317.PNG

IMG_2318.PNG (477.22 KB, 下载次数: 172)

IMG_2318.PNG

record.jpg (37.26 KB, 下载次数: 143)

record.jpg
13#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 14:34:32 | 只看该作者
    相比Lambert Orkis的枯木逢春,穆特的表现和变化也是清晰可见的,相比以往的录音,我为了验证这一点,又拿出不同时期的穆特录音加以验证,我发现,自2000年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首演,跨度18年之后,对于这部首次进入录音棚进行录制的作品,穆特无疑是有充分准备和有想法的。


    这虽然是一部奏鸣曲,从演奏时长来看,一点不比后面的协奏曲简单。尤其是第三轨居然长达10分50秒,在这段悠长的柔板中,我们见证了不一样的穆特。相比从巴赫时代“恰空”入门的穆特,少了一份懵懂和亦步亦趋,多了一份自信和放纵,相比“莫扎特时代”的穆特,少了份憧憬和单纯,多了份沉淀和老练,相比“门德尔松时代”或“勃拉姆斯时代”的穆特,少了一份强赋说愁的青涩,多了一份看淡和平实,相比“贝多芬或卡门时代”的穆特,少了一份炫技和激情,多了一份凝练和冥想。最突出的是长时间的揉弦和拖弦,仿佛看到在钢丝上完成高难度动作的穆特,仿佛看到了在针尖上翩翩起舞的“袖珍版”穆特,听的让人全身发紧,又欲罢不能,不自禁地迷失其中,如痴如醉。如果用一句话形容我当时的感觉,那么用“我的耳朵仿佛怀孕了”会非常贴切。

IMG_2324.PNG (475.31 KB, 下载次数: 158)

IMG_2324.PNG
1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 14:35:47 | 只看该作者
  这种超长时长的微动态表现和声音的“按摩”感,让耳朵非常享受,从演奏技巧上看,这是完全用手腕的力度去控制声音的高难度技巧,从弱音的细微变化和表现能看到这种控制力的微动态和丰富表情。这里看到了斯图茨基的技巧,看到了谢林的工整端庄,看到了卡拉扬的严谨有序,也看到了穆特自己的追求。在穆特的眼里,音乐就是“纪律和激情”的综合体,纪律来自对音乐的理解和崇敬,激情来自对自身的欲望和把控,所以舞台上温文尔雅、光鲜耀人的穆特和跑车中享受速度和激情的穆特最终融为了一体。从这张CD能看到特征愈加鲜明、个性和技巧愈加成熟的穆特。正如穆特自己所说:对音乐方面的终极目标就是在音乐长廊中打上自己的烙印。对于这张CD来说,无疑达到了穆特的预期。

IMG_2328.JPG (63.71 KB, 下载次数: 160)

IMG_2328.JPG
15#
发表于 2018-12-3 14:40:53 | 只看该作者
又见K版大作。看来K版对穆特情有独钟!
16#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 16:13:2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芍药 于 2018-12-3 02:40 PM 发表
又见K版大作。看来K版对穆特情有独钟!


哈哈,相对作品的艺术成就来说,更对穆特这个人感兴趣。一切美好的东西,总是让人憧憬,何况是美女,熟女。
从小提琴演奏家来说,我更喜欢的是学院派的谢林,和犹太裔的另类帕尔曼。对于作品的解读来说,海爷太过张扬,走到哪里都是光芒四射仿佛大神降临,舍我其谁也;阿卡多太过注重技巧,惊艳之后还是惊艳,然后就忘了,只记得他的那把琴;米欧大叔太过书生气和谦逊,柯岗小正太则是太过完美的不真实,奥胖实在是身材和琴声极其的不和谐,一直奇怪为毛苏联人这么多情,看着一个大胖熊做“情圣”状怎么都觉得毛骨悚然,那是熊二啊,二啊
穆特师从来说,首先奥德派,根正苗红,少年老成,接着谢林大师级的调教,让她学会了自律和尊重,但也学会如何去读懂谱子,最后,与卡拉扬的邂逅,让她一度迷失了自我,还好,同样喜欢跑车和红酒的卡拉扬教会了穆特怎么去中和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和需求,纪律和激情,看似矛盾,却也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大自在,则进退无碍,心离烦恼!
所以,她平时更喜欢爵士和流行乐,喜欢开着跑车风中飘逸,还热心的成立了基金会,当起了大姐大和老板娘,提携了一棒子帅哥美女。爱上2个超过20或30岁的老头子,只能说她的心理年龄还很年轻。生活在童话中,她是个超级幸运的女人。而“女版梅纽因”,老卡貌似一辈子还没走过眼,权当等她长大吧。期待。。。。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8-12-4 06:34 PM 编辑 ]

(27.79 KB, 下载次数: 159)

17#
 楼主| 发表于 2018-12-4 01:31:20 | 只看该作者
    而对于重播器材来说,GOLD NOTE DS-1000,无疑也清晰的表达了自己的特征和烙印。正如著名评测网站6moons.com网站joel chevassus(乔尔·切瓦苏斯)先生对DS-1000的评价:

    我认为生动和清晰是它的两个主要特征,这个特征并不意味着它会强调高音或某个频段,而是全频段的线性和流畅,既具有紧凑和弹性的低频,又具有饱满和细节丰富的中频和延伸自然的高频,我非常喜欢这种清晰生动的声音。

6moons.jpg (131.57 KB, 下载次数: 151)

6moons.jpg
18#
 楼主| 发表于 2018-12-4 01:33:12 | 只看该作者
  而在随后的聆听中,乔尔先生发出了惊叹:这样的特征太明显了,那是惊人的清晰度、透明度和丰富的色调,组合起来的多样性特征。这样的特征,非常适合重播管弦乐器和交响乐录音,尤其对于小号,长号,或长笛和双簧管等乐器,能表现出非常精确的乐器特征、细节以及环境信息,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真正的音乐厅。

6moons 2.jpg (134.55 KB, 下载次数: 170)

6moons 2.jpg
19#
 楼主| 发表于 2018-12-4 14:23:09 | 只看该作者
   生动和清晰,这两个特征,同样在这套2CD的新专辑中,表现的十分突出,是一种细致入微、质感逼人、层次丰富、泛音和堂音丰富的声音,仿佛置身于音乐厅中,这种声音特质,也正是我在闽南大戏院的听感。
   这里,可以去对比AUDIOFON公司录制的《Hebraic Legacies希伯莱的遗产》,录音和乐器质感类似,丰富的堂音和不压缩处理的细节也正是AUDIOFON公司录音的特点。但经过DS-1000重播,依然能清晰辨别出两把小提琴不同的音质,不同的设计理念、物理材质、发声腔体以及弓弦的差异。在这张专辑里, Aaron Rosand (亚伦罗桑)使用的小提琴,是克莱斯勒曾使用过的包威尔弓弦和那把1741 年的瓜奈里名琴“Ex-Kochanski”,琴音充满松香味,饱满、温润,通过演奏者的技巧,让声音更加丝滑、更加甜美和丰润。钢琴同样也很出彩,低音键盘的弦震音如水波纹一般慢慢扩散,艺术处理上,没有走上前台,还是隐在身后,与小提琴应和、吟唱,带来的是一种类似宗教祷告的神圣氛围。录音效果和作品演绎高度契合,让这张CD也成了经典的小提琴测试专属。

IMG_1891.PNG (293.68 KB, 下载次数: 185)

IMG_1891.PNG
20#
 楼主| 发表于 2018-12-4 14:24:34 | 只看该作者
DG公司的录音一直以来给人感觉中规中矩,不轻易妥协或取悦听众,更忠实于真实的反映,尤其擅长对现场录音的把控,初听不出彩,但越听越有味道,越听越觉得对路数。其实,随着录音技术的科技进步和更新,DG也在变化,以适应更多场景和音乐题材的“真实还原”。这让我想起以前测评OPPO蓝光机时,提到的那张2015年的“The culbalbum Live from Yellow Lounge”蓝光碟。这是迄今为止,我听到录音效果最好的古典音乐现场多声道录音。


具体可参见帖子:[size=21.3333px]http://www.changye.com.cn/bbs//viewthread.php?tid=50285&extra=page%3D2&page=6



BD.jpg (147.57 KB, 下载次数: 149)

BD.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4-20 06:19 P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