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查看: 7694|回复: 17

聊聊这张菲力普的老柴1812 CD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13 23: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三越看到有位网友在问哪张1812 的CD用的是真炮声,我马上想到了手头上这张CD
借用一下网图
20.jpg
在回贴的时候,找到一些资料,后来越找越多,索性都贴出来,当是讨论下音乐吧!
这张唱片收录葛济夫指挥基洛夫交响乐团演奏的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其中包括: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格林卡的歌剧《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序曲、鲍罗丁的歌剧《伊戈尔王子》等。

葛济夫指挥基洛夫交响乐团演奏的这个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版本令人倾倒,这位前苏联的指挥家,绝对是柴可夫斯基的理想演绎者,他指挥热情,演奏充满张力,唱片的录音水平极高,音色优美,录音平衡。

“葛济夫”也被译为“杰吉耶夫”


简介
·· · · · ·
  乐曲从一段辽阔的慢引子开始:这是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分成六个声部的方式(每个声部两人)奏出的一支古老的赞美诗《主啊,拯救你的子民》的旋律,它那安详的步伐象征着俄罗斯人民和平与安宁的生活。到了(118)左右,这个主题加入木管乐器,音响庄严、宏伟而有力
  紧张的气氛在增长着,随着(210)左右的一声定音鼓,你会听到低声部出现一种惊惶不安的节奏,它带来骚乱而激动的情绪,象征法军的入侵已打破俄罗斯人民安宁的生活。这时你可以听到一个柔和动人、如泣如诉的主题在双簧管、长笛、单簧管和大管(306)声部轮流传递。(323)和(3 30)左右,你会听到鼓钹对击的声音,音乐的速度开始不断地加快,音响也不断地增强,音乐进入一个小高潮.
  在(350)左右,原先的不安情绪被一个描绘征集俄罗斯军队的插段所代替,你会听到急促的军鼓声(400),在小军鼓背景的衬托下,木管乐器和法国号奏出一个号召性的合奏主题,这个主题经过几次反复,随后是一个短暂的休止(445)左右,音乐转入快板部分(451)左右。
  这时的音乐和前一段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音乐的速度极快,开始描写两军决战的场面,从这主题特意加强的重音和切分音中,彷佛可以听到剑击声和马蹄声似的。当这个主题逐渐遍传整个乐队并发展到最高潮时,在(532)左右你会听到击鼓声,到了(547)左右,法国号和短号相继奏出《马赛曲》,它的反复呈现用以作为法国军队侵入俄国的象征。
  两支旋律在互相碰撞交错后逐渐舒缓下来(644),接着出现的是同《马赛曲》主题相异的两个俄罗斯风格主题。(706)出现一支流畅、辽阔的俄罗斯民歌,诉说着俄罗斯人民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以及他们不畏强暴、准备给予来犯的敌人迎头痛击的决心。留意这时乐团打三角铁的声音,你应该听到足够的泛音,如果你只能听到暗哑的音色,不是你的唱片录音欠佳,就是你的器材差劲
  另一个在(810)出现的主题是俄罗斯婚礼歌曲《在大门旁》,先由长笛和单簧管奏出,具有一种热情的特性,在(835)左右你会听到铃鼓的声音,它应该是澄清的。这投歌曲充分表现出俄罗斯人民即使在危难时刻仍然不失去蓬勃的朝气和肯定自己力量的信心。和上面的俄罗斯旋律一样,舒缓了紧张的战斗情绪
  随后一段(916)又是会战场面的描绘,音乐显示新一轮的搏斗,铜管乐器和弦乐器错综交织,打击乐器象征刀光剑影的搏斗,(944)开始,你会听到多次击鼓和击钹的声音,而《马赛曲》在后期会渐次减弱并逐渐消失,它的片断只是加快了速度,时断时续,后来在低音弦乐器的阴沉音衬托下转入低音区(大管、低音长号和大号)。
  (1046)又出现我们熟知的两个俄罗斯风格的主题,留意三角铁的声音。这段再一次强调俄罗斯人民对入侵的敌人的胜利。(1132)左右你会再听到熟悉的俄罗斯民歌。紧接在《马赛曲》(1153)主题之后,乐声的速度加快和加强,到了(1224)出现第一声炮响,接连出现五下炮声,音乐转入暴风骤雨般的下行乐句,至(1316)停止,描绘最后的搏斗和敌军的溃逃,形象鲜明、逼真。
  (1317)左右,进入乐曲的尾声,从引子的赞美歌主题开始,这时候,整个乐团添加进来的管乐队以雷霆万钧之势庄严而宏伟地奏出,你会听到加入来的钟声,由于结合着管钟的特别新颖的色彩,显得更加威武堂堂,成为一首辉煌的胜利颂歌,象征着斗争的光荣结局。但是这首赞美诗的有力陈述屡次被会战主题的一些急速的乐句所打断(1420),这些音阶式乐句的重现,使人们又回想起过去同敌人的搏斗。
  最后,一个庄重而有力的主题响起来了,这就是格林卡的歌剧《伊凡•苏萨宁》的终场合唱《光荣颂》的主题,(1432)左右,配合十一响炮声和教堂响起的钟声,它是俄罗斯人民最后胜利的宣告,整个乐曲就以这凯旋的欢乐颂歌作为结束
曲目
·· · · · ·

Russlan AndLudmilla: Overture


Gayaneh:Sabre Dance


Spartacus:Adagio


Prince Igor :olovtsian Dances


Prince Igor: olovtsian March


Baba-Yaga,Op. 56


Kikimora,Op. 63


Ouverturesolennello - 1812 - Op. 49 - Tchaikovsky

这段1812后面的炮声估计是真炮吧!我开到10点钟位置听的时候,炮声一起,就感到一股冲力,真有点担心喇叭顶不顶得住

[ 本帖最后由 HiFi123 于 2008-6-13 11:34 PM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6-13 23: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曲目1、
          格林卡《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1.GIF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 Mikhail Ivanovitch Glinka18041857),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喜爱、熟悉当地民歌,1830年到意大利求学,回国后于1837年任宫廷唱诗班乐长,1839年辞职,后游历欧洲。1857年病逝于柏林。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音乐真正的奠基人,被尊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他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开创了广阔的前景,对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之后,俄罗斯相继出现了一大批思想成熟,技法高超的民族音乐大师。

  他的两部歌剧《伊凡·苏萨宁》和《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不仅是俄罗斯歌剧宝库中的珍品,而且也是世界歌剧史上的杰作。他的代表作还有管弦乐序曲《马德里之夜》等。此外,他还作有管弦乐曲、室内乐曲、钢琴曲和歌曲等。“让我每时每刻都和人民在一起,我要和人民同甘苦,共欢乐。”——格林卡这句名言不仅说明了他与俄罗斯民众的亲密关系,而且也可以用来概括他的音乐创作。
格林卡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是格林卡于1837年着手创作的,完成于1842年,并于同年十一月首演。该歌剧是根据俄国大文豪普希金的讽刺长诗写成的,主要描写了古代俄罗斯的基辅公主柳德米拉在与武士鲁斯兰举行婚礼时,美丽的柳德米拉被魔法师切尔诺莫尔劫走。为了营救柳德米拉,鲁斯兰历尽千辛万苦、重重危险,最后借助一把神剑,战胜了凶恶的魔法师,将公主柳德米拉救了回来。故事的结局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获得了美满的生活。整部歌剧贯穿着勇敢、自信而乐观的精神,其主题是善良必定战胜邪恶。

  这部歌剧的序曲写得尤其出色,因此直至今日仍然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而且还被改编为各种形式的轻音乐。序曲成功地展示出歌剧的主题思想,表达了正义战胜邪恶之后,人们欢庆胜利的场面。这部序曲的旋律轻快、华丽,演奏技巧高超,在俄罗斯管弦乐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序曲为D大调,2/2拍,奏鸣曲式。序曲的引子是对鲁斯兰坚不可摧的力量的描写,它欢快而且充满了活力。接着立即进入呈示部,乐曲迅速推向由弦乐部分演奏的轻快而明朗的急速旋律(片段1 ),它以豪放、奔腾的气势,成功地勾画出武士鲁斯兰跃马挥戈、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副部主题转为F大调,音乐来源于歌剧中鲁斯兰的咏叹调,富有很强的俄罗斯性格(片段2 )。序曲的发展部经过全乐队的强奏、弦乐拨奏和激动的弦乐拉奏,进入再现部。再现部又回到D大调,把呈示部的两个主题再现出来,但比原来的气势更为宏大,甚至还出现了下行全音阶。最后乐曲由强有力的和弦引出热烈而壮大的场面,全曲在欢庆胜利的气氛中结束。

[ 本帖最后由 HiFi123 于 2008-6-13 11:26 PM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6-13 23: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曲目2、3
马刀舞曲、斯巴达克斯中柔版

2.GIF 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图良 Aram Ilitch Khatchaturian19031978),前苏联作曲家。生于亚美尼亚梯弗里斯(今第比利斯),十九岁开始接受音乐教育,先在格涅辛音乐专科中学学习大提琴,并向格涅辛学作曲,后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其创作具有亚美尼亚民族音乐的特点,另外,还受法国印象主义的影响,他的作品以热情、乐观、富于色彩、旋律丰富和高度的技巧性见长。他的钢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协奏曲是世界各国经常演奏的曲目。

  他的代表作有管弦乐曲《马刀舞曲》,表现苏联卫国战争的《第二交响曲》(又名《排钟》)、舞剧《加雅涅》、《斯巴达克斯》以及电影《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配乐等。他还是前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的作者。
作于1942年,管弦乐曲。为所作芭蕾舞剧《加雅涅》的选曲,后被改编为手风琴曲、钢琴曲、小提琴曲和木琴曲等。1957年,作者曾对舞剧《加雅涅》的音乐和情节作了大幅度的修改,只有少数群舞性质的舞曲被保留下来,本曲即其中之一。

  芭蕾舞剧《加雅涅》的剧情为:外高加索山村中勇敢的库尔特族猎人阿尔缅和少女加雅涅相爱,阿尔缅的好友盖奥尔格与少女阿霞相爱。一次,活泼的阿霞抢走了阿尔缅预备送给加雅涅的鲜花,并与阿尔缅共舞。偶然目睹了这一情景的盖奥尔格对阿尔缅发生了误解,当阿尔缅上山打猎,不慎从断崖摔下时,盖奥尔格竟视而不救。阿尔缅受伤后双目失明,他不愿为加雅涅带来不幸,便克制自己的情感,拒绝了加雅涅的爱情。后来,阿尔缅幸运地重见光明,并且原谅了深感悔恨、当众承认错误的盖奥尔格,并与加雅涅结为幸福的伴侣。

本曲选自舞剧第三幕第二场,当阿尔缅恢复视力后,加雅涅投入他的怀抱,村民们为他们祝福时的群舞音乐。乐曲采用三部曲式。一开始,在定音鼓、军鼓以及长号和弦乐器的伴奏下,木琴以急板奏出热情、活泼的主要主题。居住在高山上的库尔特族人民有出征时跳战斗性舞蹈的传统,这一节奏强烈,迅疾奔放的主题,生动地表现了库尔特人敏捷而骠悍的性格。这一主题变化反复多遍后,出现对比鲜明的中间部主题,这一主题是由萨克斯管和大提琴奏出的旋律,原为舞剧第二幕第一场中加雅涅的弟弟努列和女友卡莲舞蹈时的配乐。中间部主题重奏一遍之后,出现类似欢呼声的音响,并再现开头那英武骠悍、迅疾奔放的主题,同时还出现一呼一应的乐句。结尾的音乐十分轻巧,在音阶式下行的走句之后,以上行音调结束。
 楼主| 发表于 2008-6-13 23:3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曲目4、5
              《韃靼舞曲/波洛维茨舞曲》

3.JPG
Alexander Borodin
1833-1887)是俄国民族乐派时期的重要音乐家,而提到鲍罗丁,似乎应该要先介绍一下五人团(又称强力集团)。所谓五人
指的是19世纪时的五位俄国作曲家,包括:巴拉基列夫(Balakirev)、鲍罗丁(Borodin)、库伊(Cui)、穆索尔斯基
Mussorgsky)及里姆斯基科萨可夫(Rimsky-Korsakov)。此一名称是在1867年由俄国的乐评家史塔索夫(Vladimir Stasov)首先使用了mugochaya kuchka''The Mighty Handful'' 强力集团)一词而来。以巴拉基列夫为首的这五位作曲家都不是科班出身的音乐家,但同时致力于发扬俄国的民族音乐,并在圣彼得堡(St. Petersburg)建立自由音乐学校(Free School of Music),与由安东·鲁宾斯坦所创立沿袭德奥学院派传统的圣彼得堡音乐院(St. Petersburg Conservatory)呈现明显的对立状态。此种冲突后来则是由柴科夫斯基将二派所长融合于他的音乐创作之后,才使俄国的音乐发展日趋统一。
鲍罗丁是俄国贵族盖地亚诺夫(Gedianov, Luka Stepanovich)亲王的私生子,他的姓氏是因为将他登记于王子家中农奴名下所致。他的母亲安东诺娃(Antonova, Advot'yaKonstantinovna)专心在家中教养他,鲍罗丁八岁时在音乐方面展现出他的才能,他能立即在钢琴上弹出听到军乐队所奏出的曲调,为此他的母亲又
特别请了军乐队队员来教他吹奏长笛,培养他在音乐方面的兴趣。同时他对科学研究也有高度兴趣,公元1850年他进入医药外科学院就读,第三年时成为俄国化
学之父齐宁(N. N. Zinin)的学生, 1856年完成学业。接下去的数年间,由于学术研究的需要,他前往欧洲的布鲁塞尔、巴黎、海德堡、热那亚及罗马等城市,直到18629月才又安定于家乡
圣彼得堡,任教于母校。他在这段时间里的音乐创作有限,且受德国音乐影响甚大,其中又以门德尔松的影响最为深远。

1862
年他认识了巴拉
基列夫。在巴氏的影响之下,鲍罗丁又开始创作乐曲,而且是属于真正的俄罗斯音乐。鲍罗丁一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在科学上有重要发明。由于鲍罗丁无法花
许多时间于音乐创作上,直至1869年(36岁)《第一交响曲》公演前,一直是业余音乐爱好者,并且只留下数量有限的作品,较为人所知的有二首交响曲、二
首弦乐四重奏曲及管弦乐曲《中亚细亚草原》。此外还有四部歌剧,其中著名是《伊戈尔王》(Prince Igor)。鲍罗丁从1875年就开始着手谱写这首作品(然而一直到他过世(1887年),仍未完成全曲。后来由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与格拉祖诺夫在他死后续完))1877227日,他在彼得堡参加一个盛大舞会时,因心脏病发作猝然逝世,安葬在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公墓中莫索尔斯基的墓旁。墓碑上同时刻着他的音乐作品的主题和他所研究的化学公式。一位评论家说:没有一个音乐家只写了那么一点作品而能永垂不朽。

单曲介绍:



指挥: 葛济夫 Valery Gergiev

结构:我觉得这个曲子能拆成五个部分(因为很像五个完全不同的旋律构成),第一部分是0:002:34我觉得这是最动听的部分,是主旋律。第二部分是2: 353:48,感觉很轻快。第三部分是3:496:09,非常雄壮的感觉。第四部份是6:108:57,非常紧张。自8:581027开始接续前面紧张的气氛转入主旋律,再转到类似第二部分的轻快旋律结束。第五部分是10531158,兴奋过头的曲调加上惨烈的结尾。

心得:我只能单纯说对音乐的感觉,伊戈尔王的故事我根本没听过。

第一部分,只要听到音乐响起,我就会自然而然想哼Take my hand I'm a stranger in paradise......虽然这不是正统歌词,但这是无法克制的自然反应;这段音乐的感觉,白白亮亮的,又轻快,又柔和,就像身处在一座美到不能再美的花园中,旋转著。就像在天堂,美丽,飘逸(不想下来了)。无可避免被paradise字面上影响到我的想像(莎拉好喜欢用这字),在歌剧版的合唱,更容易让我有这种想像;一开始先由笛轻飘飘的,由远而近揭开序幕,再由天使般的女声合唱叙述天堂的美好。在乐曲第三段转折的间奏,有带一点伊斯兰风味(应该是为啥莎拉把它收入Harem专辑的原因,我在猜想可能和蒙古人有关。这伊斯兰风格,让原本就带有神秘感的曲子,再加上一层神秘。要说的话,应该是 glance到一位高雅、神秘的女子,就在那一瞬间的感觉(酸)。

第二部分感觉十分轻快,盖上眼睛会想到清晨的草原,一丝阳光,该死的小鸟在乱跳。曲子本身就让人有广阔的感觉,不联想到草原实在很难。里面掺杂了愉悦和激动的心情,联想到最后,是人在跳舞。

第三部分出现雄壮的音乐,可想而知是大魔头出现了,拥有权炳,荣耀的感觉。就像是电影《大敌当前》柴彻夫·瓦希历瞻仰史达林同志肖像的那一刻;中间出现一段低语,音乐版听来感觉如此,上课听的歌剧版老师解释是大魔头正在对王子诱之以利;最后又回到耀武扬威的旋律,彷彿告诉我无产阶级斗争成功的光荣与胜利!! (别误会了...这是我幻想中的情境) 第四部份,一开始提琴声挑你的神经,让人感到紧张。紧接着是悽厉的音乐,仿佛发生什么危急之事。在歌剧版这里听起来像在招魂哭丧,音乐版则很容易能想像恐怖片中的情节,“魔神仔”出现之类的。然而不知不觉的,又转入了柔和动听的Stranger In Paradise主旋律,实在是很奇怪的感觉。在更后面回接了第二部分的舞曲,作为这一段的结束。

第五部分,最后一部分,不知道是不是他们的习惯,都很喜欢激动的的结尾。很像是在狂欢,兴奋过度,发疯,想杀人的感觉,听到这里我就想跳起来,1812 NutcrackerTrepakRusslan andludmilla等让我很喜欢的原因之一便是听到最后会有很爽(激动)的结尾。

总结:说实在的,这个曲子我只喜欢最前面的主旋律,后面不烂,但感觉平平。不尽然是因为听过莎拉改编版的原因(虽然占很大部分),主要还是它的模式我喜欢,它由同一个旋律,不断的重复延伸,给人一种像流水的感觉,一波一波的不断延长,如果再加上旋律能感动人,把人的心"鉤"起来和它一起游荡的话,听起来真是无限爽快,我整个人就像飘起来一样。莎拉·布莱曼的Only An Ocean Away也有类似的模式。韃靼舞曲前面和后面有蛮大的差距,前面是温柔的曲风,而后面是超暴力;虽然暴力音乐有暴力的爽感,但柔和(又激动)的美感更能让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资料来源:www.history.fju.edu.tw/russia/quintessencearea/932/goodhomework/b4.doc
 楼主| 发表于 2008-6-13 23:3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阿纳托尔·康斯坦丁诺维奇·里亚多夫(Anatol Konstantinovich Liadov, 1855-1914)

4.JPG

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指挥家阿纳托尔·康斯坦丁诺维奇·里亚多夫,1855511日生于彼得堡一个音乐世家.祖父是职业音乐家,三个叔伯也都是音乐家,父亲是马林斯基(Maryinsky, 也就是现在的基洛夫 Kirov)歌剧院的指挥.早年随父亲学习音乐,1870,里亚多夫进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他经常缺课,但最终还是完成了学业,后成为学校的教员.通过他的老师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关系,他结交了"强力集团"的其他作曲家,得到了穆索尔斯基、斯塔索夫和巴拉基列夫等人的青睐.毕业后,里亚多夫留校教授理论课程,后来又兼授宫廷歌手团器乐班的理论课.作曲家米亚斯科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和阿萨菲耶夫等都是他的学生.1879,他担任彼得堡音乐爱好者小组的乐队和合唱队的指挥,在那里结识了一位拉中提琴的贝莱耶夫----著名的俄罗斯音乐活动家和艺术保护人,就此,里亚多夫成为"贝莱耶夫小组"的主要成员之一,他的一些作品在贝莱耶夫家的"星期五晚会"上演奏,他还同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格拉祖诺夫一起为贝莱耶夫创办的乐谱出版社担任选拔作品出版的工作. 八十至九十年代,他还时常担任安东·鲁宾斯坦开创的交响音乐会和贝莱耶夫举办的罗斯交响音乐会的指挥. 1914828日里亚多夫在诺夫戈罗德逝世.

里亚多夫的创作多半是一些小型的乐曲,如间奏曲、阿拉伯风格曲、新事曲、即兴曲、前奏曲和玛祖卡舞曲等.俄罗斯民歌和俄罗斯民间传说中的富有诗意的形象,成为他的创作构思的新源泉;由于生性懒散,他并不专注于自己的事业,1910年他接受了一部芭蕾作品的约稿,但整整一年没有完成,后转给了斯特拉文斯基.他最著名的作品——交响诗《妖婆》(Baba-Yaga)用了13年才完成.尽管如此,他仍不失为俄罗斯的一位有成就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富于鲜明的俄罗斯民族特色.他集中在二十世纪初、他一生中最后十年间写出的主要管弦乐作品,如管弦乐套曲《八首俄罗斯民歌》,据俄罗斯民间神话写成的音画《妖婆》和《魔湖》,以及管弦乐传奇《基基摩拉》等,都是在俄罗斯民间音乐艺术的深刻影响之下写出的.

作品富于俄罗斯民间风味,大多结构短小而手法简练。主要作品有:管弦乐《俄罗斯民歌八首》、《巫婆》、《魔湖》、《女妖》,钢琴曲《玩具》、《八音盒》、《草场上》、《格林卡主题变奏曲》、《波兰民间主题变奏曲》以及无伴奏合唱曲、重唱曲、独唱曲等。

曲目:
巴巴利亚(妖婆)
交响诗“基基摩拉”作品 63
发表于 2008-6-13 23: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水星的那张1812序曲,123兄聊聊好吗?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08-6-14 00: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你说的是左上角这张图吧!,抱歉这张我已经很久没有听过了,这种碟经常是音响性高过音乐性,我一般都不会收藏的!

抄下别人的评论:大炮家族(1812序曲)的四个不同的版本,那个录音好演译好,我没法来指出它有什么不足,只不过我最喜欢听的是Mercury(水星公司)在1995年再版发行的CD(1812序曲),对它更有感觉,声响来得更强烈、音乐感染力更大!它和后三张(TELARC)、(DECCA)、(DG),出版的 (1812序曲)CD版本有些不同,它全长15.20绝无冷场,它用管弦乐代替合唱,吹得嘹亮、铜味十足,定音鼓坚定而有力,而最后的大炮声就把你的心脏爆烈,无情地把你的单元震得飞起!
发表于 2008-6-14 08:4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的,我就是收藏的这张!
发表于 2008-6-14 11:2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论音响性就左上角的好,喜欢大炮这类音乐的朋友就不容错过。我认为右上角这张则是音乐性要好,当然音响性也不差,我认为这张的平衡性方面做的最好,比较耐听,听完这张唱片你会发现,对于老柴的1812,不只是听炮声而已,其实序曲的内容也会让你感动,所以我推荐TELARC出版的这张。
发表于 2008-6-14 13: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改天买张TELARC的来比较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4-19 05:12 A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