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查看: 88501|回复: 119

收集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以及相关的唱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5 03: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贝多芬D大调,柴可夫斯基D大调,勃拉姆斯D大调,门德尔松E小调并称为四大小提琴协奏曲。这几部作品就是古典主义时期小提琴协奏曲的巅峰之作,旋律优美,意境深远。是音乐爱好者不可错过的曲目。
   以下,用自己闲散的时间收集一下与此相关的唱片,希望能给一些朋友在购碟时提供一些帮助。同时,在以四大小协为主的情况下,也会提及一些其他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
 楼主| 发表于 2010-8-5 03: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来看一张低价的四大小协合集
DG双星.jpg DG双张,收录了全部四大小协,可惜演奏者不是同一人。演奏门德尔松和柴可夫斯基的是著名的米尔斯坦,而贝多芬和勃拉姆斯却是祖克曼,虽然名气不小,但是这张CD被评为三星带花的原因却是因为米尔斯坦。不过,这个唱片因为价格低廉,可以作为熟悉曲目来用。
米尔斯坦画廊.jpg 这张DG画廊版收录了米尔斯坦的柴可夫斯基及门德尔松小协,从收藏角度来考虑,这张似乎更好一些。因为DG画廊快绝版了。

飞利浦的小双张,格鲁米欧演奏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格鲁米欧.jpg 这张也是即将绝版的唱片了,格鲁米欧的四大小协整个表现舒缓细腻,情感丰富,只是听勃拉姆斯小协时感觉没有海菲兹的过瘾。可能是个人口味问题了。这个也是三星带花!

不得不提的两套唱片:

海菲兹贝多芬.jpg 勃拉姆斯柴.jpg

海菲兹演奏四大小协画像版。这组唱片和下面提到的唱片在曲目上的组合有不同,而在录音方面我更倾向于后者。

海1.jpg 海2.jpg

海菲兹的速度飞快,那是很有名的。听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小协就很过瘾,但是门德尔松和柴可夫斯基的小协总感觉没有米尔斯坦的DG画廊版温柔浪漫。虽然是三星带花的版本,我自己却是分开买的,勃拉姆斯和贝多芬选了海菲兹,老柴和门德尔松选了米尔斯坦。

下面提到的是另外一个著名的版本,SONY邮报版:
柴邮报.jpg 贝多芬斯特恩.jpg
斯特恩勃拉姆斯.jpg

斯特恩的这个版本也是门德尔松和柴可夫斯基的最著名。当然,作为收藏欣赏比较来说,这套唱片也是不应该舍弃的。

以下这套是帕尔曼在EMI的录音,但是基本上也是找不到了,发上来做个参考吧:
柴可夫斯基帕尔曼.jpg 柴可夫斯基
帕尔曼勃拉姆斯.jpg 勃拉姆斯
帕尔曼门德尔松.jpg 门德尔松
帕尔曼贝多芬.jpg 贝多芬


以上这些是同一人在相同唱片公司的录音,音色和技巧方面比较容易好对比一些
贝多芬斯特恩.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8-5 04: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霖演奏的四大小协

谢霖的四大小协横跨了三家唱片公司,飞利浦,BMG,MERCURY
想要收齐也是比较困难了!
谢霖的演奏比较质朴,速度方面和米尔斯坦差不多,只是录音质量就见仁见智了:

水星.jpg 水星版,收录了门德尔松的小协以及舒曼的小协。最难得的是舒曼小协这个曲目并不好找,印象中好像还有一张克雷默和阿格里奇在TEDIC的录音收录了舒曼的小协。
书小协.jpg

飞利浦.jpg 飞利浦的SOLO系列,音质还是很好的,同时收录了贝多芬的2首浪漫曲,指挥已经换成了海丁克。

BMG.jpg BMG后来被SONY收购,但是我却没有看到SONY再版这张唱片!除了勃拉姆斯和柴可夫斯基还收录了拉罗的作品。不过音质我觉得还是比不上之前提到的。

谢霖门勃拉姆斯.jpg 谢霖在飞利浦的经典演绎,勃拉姆斯,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由海丁克指挥。这是早期的PH唱片,音质好,就是绝版多年。

勃拉姆斯哈恰图良.jpg 谢霖演奏勃拉姆斯小协以及哈恰图良的小协。出自MERCURY(水星)公司。

亨里克·谢林(Henryk Szeryng,1918年9月22日-1988年3月8日),当代世界著名小提琴家,墨西哥籍波兰。五岁学钢琴,后迷上了小提琴。幼年的演奏给著名小提琴家勃·胡贝尔曼留下难忘的印象,遵照他的提议,被送往柏林随名师学琴。1933年在柏林首次公演,后又去华沙等地演出。在巴黎随那·布朗热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1948年起在墨西哥音乐学院任教。此后去欧洲和美国巡回演奏。他知识渊博,懂七国语言,演奏风格高雅、安详,充满美感,被誉为真正拥有“古典的心灵”。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有很深的研究,享有“权威”的盛名。

  亨利克·谢林(1918年9月22日-1988年3月8日),波兰裔墨西哥小提琴家。

  谢林出生于波兰Zelazowa Wola,自幼在柏林师从著名小提琴及小提琴教育家卡尔·弗莱希。1933年,以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作为其个人首场演出之曲目。1933年至1939年,在

  巴黎师从娜迪亚··波朗瑞(Nadia Boulanger)学习音乐作曲。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精通七种语言的他作为译员服务于波兰流亡政府,并在世界各地为盟军部队举办演奏会。在一

  次墨西哥城演奏会后,他接受了墨西哥大学的邀请,主持该大学的弦乐系。1946年加入墨西哥国籍。

  从此他热衷于教学,直到1954年才重开演奏会。1954年,他在纽约首演,获得巨大成功。此后他在世界各地频繁演出。为了表彰他对墨西哥的贡献,该国政府特别授予他外交官身

  份。1988年,他在德国卡塞尔旅行演出期间逝世。

  他的演奏以成熟、简朴、忠于原作闻名。他曾与另两位大师皮埃尔·富尼埃和阿图尔·鲁宾斯坦组成三重奏组

[ 本帖最后由 J-M 于 2010-8-5 08:17 PM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8-5 04: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卫 奥伊斯特拉赫

大卫的演奏无可争议,但是很多都是历史录音
大卫大禾花.jpg 这张大禾花的双CD,第一CD的巴赫小协以及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的小协录音和演绎是很好的。2CD的贝多芬是历史录音

EMI.jpg 这张是非常有名的明盘,奥斯特拉赫演奏布鲁赫第一以及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录音演绎俱佳

勃拉姆斯.jpg 现在这个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的版本不行,如果遇见天使版,那就是撞大运了
门德尔松.jpg 历史录音。。。。。。。。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1908-1974)是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大卫,1908年生于俄国的敖德萨,他的父亲是具有犹太血统的音乐爱好者,母亲则是歌剧院的合唱队员,在父母的熏陶、感染下,5岁便跟随著名音乐教育家彼得·斯托利亚尔斯基学习小提琴,12岁就开始登台演出,1926年在敖德萨音乐学院毕业。19岁那年得到著名作曲家格拉祖诺夫的邀请,与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合作演奏他的协奏曲,使大卫很快就在国内取得声誉。1934年大卫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任该校教师,这时他才26岁,他还与钢琴家奥波林合作举办奏鸣曲音乐会,两人又与大提琴家克努舍维茨基组成三重奏团到欧洲数个国家巡演,而他个人演出的曲目几乎包括所有古典和现代最优秀的小提琴作品,遗憾的是克努塞维茨基过早地去世了,从此,心灰意冷的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不愿意再与任何人合作,因为与别人合作,他始终找不到与克努塞维茨基一起合作时的良好感觉,就这样,他在后半生中再也没有演奏过三重奏。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作品

  大卫有着非凡的音乐才能和高深的艺术修养,以充满诗意般的抒情性演奏见长,有着惊人的表现力和精深的技巧,演奏风格纯朴庄重,富于热情,能使音乐达到十分高超的艺术境界,他那甜美、纯净的音色和激动人心的感情,强烈地打动着听众的心灵,被誉为是“莫斯科的帕格尼尼”,并获得“苏联人民演员”称号和斯大林、列宁奖金。艺术上曾受到克莱斯勒的强烈影响,但是他并没有完全照搬,克莱斯勒的具有唯美倾向的发音手法,在奥伊斯特拉赫那里变成了表现内心情感的手段。他的颤指有时采用艺术化的延迟瞬间开始,造成声音的久远延绵。同时代的很多作曲家都将自己的作品题献给他,如米亚斯科夫斯基、哈恰图良、肖斯塔科维奇的小提琴协奏曲和普罗科菲耶夫的小提琴奏鸣曲等。大卫还善于指挥,1972年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录制莫扎特协奏曲全集,除独奏外,他还兼任指挥,特别是他为儿子的演出所指挥的乐队,被人们传为佳话。

  1955年他买下"冯塔纳伯爵",在他所拥有多把斯氏名琴中。"冯塔纳伯爵"是他最珍爱的一把,这把琴与奥伊史特拉赫一起参与了许多音乐会及录音,也伴他渡过了音乐生涯最辉煌的年代。目前,"冯塔纳伯爵"成为意大利收藏家彼得隆戈(PaoloPeterlongo)家族所有,并经常出借给优秀小提琴家,如乌扥乌季(UtoUghi)、意大利顶尖"音乐家合奏团"乐团首席玛丽安娜席尔布(MarianaSirbu)等人。1945年,奥伊斯特拉赫出访日本和美国,获得巨大的成功。在美国,著名艺术大师克莱欺勒、弗朗西斯卡蒂、埃尔曼、斯特恩、米尔斯坦等人都赶到卡内基音乐大厅聆听他的演奏。他见到了自己年轻时代的偶像、小提琴巨匠克莱斯勒,并为能博得他的称赞而引以为荣。

  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具有深不可测的情感内涵,那种热情、博爱的精神,使他的琴音具有声无限的打动人心的力量。一位法国小提琴家曾说:“奥伊斯特拉赫是我一生听过的最完美的小提琴家,这种完美不仅由于他的技术足以和海菲茨匹敌的缘故,尤其难得可贵的是这种技术已经完全溶化在音乐之中。他的演奏是多么地诚挚而高尚啊!他的演奏经常表现出宏伟壮观的气魄,那雄浑的力度会打开每一个听者心灵的大门,他的音色时常流露出柔和和温暖,如同深情的阳光一般。他的演奏气质中具有一种悲剧的力量,将蕴含在俄罗斯民族心中无数世代的独特的心灵感受传达了出来。他的演奏中那种“悲天悯人”的巨大同情心使他的琴音挖掘音乐本身最深处的深刻的人性善的信念,这是非具备最博大的人性的人所有能及的。1974年10月24日,奥伊斯特拉赫病逝于阿姆斯特丹,终年66岁

[ 本帖最后由 J-M 于 2010-8-5 08:44 PM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8-5 04: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米尔斯坦的四大小协

米尔斯坦在刚才提到了他的DG画廊系列,收录了柴可夫斯基和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
而勃拉姆斯和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是收录在EMI的唱片里,而且又是历史录音

米尔斯坦FDS.jpg

下面这张是SONY的,还收录了西盖蒂的贝小协。不过曲目又是重复的
西盖第米尔斯坦贝,门.jpg

在他去世后,《纽约时报》发表的讣告说:“米尔斯坦是他那个时代中最接进完美的小提琴演奏家。”但是,米尔斯坦这个名字在听众中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无论过去和现在,这都是小提琴界一件悲哀的事情。米尔斯坦是一位不向被商业化屈服的音乐家,他深居简出,对成为名人的欲望感到厌恶

另一个经常被人们所忽视的事实是,米尔斯坦的职业艺术生涯长达72年。从他于1915初次登场同作曲家合作演奏格拉祖诺夫的协奏曲,1987年最后一次音乐会同纽约爱乐(指挥Erich Leinsdorf)合作贝多芬协奏曲。之后米尔斯坦因手臂受伤而结束职业生涯。若非如此,他的演艺生活会更长

米尔斯坦于1903年12月31日出生于乌克兰黑海边上的城市奥德萨,他是七个孩子中的老四。作为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本身并没有音乐背景(不象海菲兹,其父是一名狂热的小提琴手)。海菲兹于11岁举办独奏音乐会,而当时(1912年)7岁的米尔斯坦刚刚开始练习小提琴——米尔斯坦不是一名儿童天才。

  米尔斯坦的琴声十分独特,其贵族化的质感使听众充满敬畏,这种音质被描述如银铃一般,但由于50年代的录音技术所限,这种声音被表现得过于尖锐刺耳,对于听众来说太具穿透力。基于这个原因,听众对米尔斯坦的演奏颇有微词,并有些人排斥他,其对音准的表现技巧和准确性被称为海菲兹后第二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牺牲了一点点声音的表现来抒发其情感。他对于琴弓的驾驭也对此有帮助,被称为“弓之王子”也不足为奇。米尔斯坦对于揉弦表演不属于20世纪,只有上个世纪小提琴家约阿希姆那一代才有这种技法。通常米尔斯坦演奏时不使用过多的揉弦,他的方式是在高潮时用极高的频率扩展弦的震动,而平时的演奏则多使用滑奏。一般的小提琴手用琴来表现多愁善感,但米尔斯坦则用琴来显示崇高的思想,所以他也被称为“小提琴的贵族”。这种区别语言无法表达,只有听他的演奏才能感受到。


米尔斯坦的第一位名师是斯托利亚斯基(他也是大卫奥伊斯特拉赫老师)。米尔斯坦从小就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拒绝被老师所左右。1915年米尔斯坦被邀请演奏格拉祖诺夫的协奏曲以庆祝作曲家50岁生日。在米尔斯坦的自传《从俄罗斯到西方》(SolomonVolkov代笔,Limelight出版)中有这样记述:“在第一次彩排时,我按自己的路子来演绎这部作品,显而易见我有点喧宾夺主,完全无视作曲家的存在。格拉祖诺夫从他的眼镜上方注视着我,喃喃自语道:你不喜欢我所要表现的方式吗?如此我才开始按作曲家的本意来演。但在彩排结束后,格拉祖诺夫对我说:你怎么想的就怎么演吧!因为我觉得你的方式比我的要好。”

  斯托利亚斯基充分发展了米尔斯坦的天份,1916年把他推荐到富有传奇色彩的奥尔教授门下(海菲兹的老师)。教授十分高兴的辅导米尔斯坦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学习(其时该学院的院长是格拉祖诺夫)。但是,米尔斯坦本人对奥尔的评价并不高。在一次接受访问时,米尔斯坦表示:“你们听到的伟大的老师的事不过是无稽之谈……奥尔根本算不上是老师,他只会挑选根本不需要他的学生。”在另一次访谈中,他又说:“我不认为奥尔教授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在我学习的周围有一种氛围,这么多有天赋学生,在这里从同学中汲取的东西要比从老师那里要多。”尽管如此,米尔斯坦还是承认在此的生活是此生中最快乐的,还经常回忆起这个城市高贵的氛围。

  米尔斯坦在1945年得到一把由斯特拉迪瓦里制作的小提琴Goldman。此琴伴其一生的时光。他把此琴重命名为Maria Teresa,其中"Maria"指他的女儿,而Teresa指他的妻子。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来临,奥尔离开俄罗斯,米尔斯坦回到家乡。从此他开始了职业生涯。十月革命席卷全国,开始米尔斯坦不觉得生活有任何变化,后来他在基辅遇到钢琴家霍洛维兹1921年二人在全国展开演出,主要是一些俄罗斯风格的协奏曲,这时他们被誉为“十月革命的孩子”。其中最令人铭刻在心是彼得堡音乐会,最后米尔斯坦又一次登场同作曲家格拉祖诺夫演奏其协奏曲,而霍洛维茨演绎了李斯特的作品和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协奏曲。

  米尔斯坦的事业的转折点是Leon Trotsky邀请他和霍洛维兹赴欧洲演出,名义是“要让他们(西欧人)知道我们对待艺术的态度”。那时米尔斯坦从没有想到此行将永远离开故土(霍洛维茨于1987年回国)。从此米尔斯坦在欧洲各大城市巡回演出并跨过大西洋到达南美。尽管他同许多大指挥家如Mengelberg, Furtwangler, Knappertsbusch,Muck一起演出,但直到他在维也纳的登台后才开始为公众所注意,那一次的观众包括Arnold Schoenberg, Alban Berg, Karl Aeus Hartmann 和评论家Julius Korngold。他们对本次音乐会都大加褒评。

  1926年夏天米尔斯坦拜访小提琴家伊萨依。伊萨依对他说:“你的帕格尼尼巴赫都演得不错,你还想得到什么呢?”但米尔斯坦还是与伊萨依学习了几个月。事实上他没有从技巧上得到什么,离开巴黎时他得到了灵感。1928年米尔斯坦在美国第一次登台,演出戈得马克的第一协奏曲,由斯托科夫斯基指挥费城交响乐团协奏。二次大战中米尔斯坦得到美国公民权,此后他侨居伦敦和巴黎。晚年米尔斯坦执教于朱利亚音乐学院和苏伊士音乐学院,但社会影响没有梅纽因大。他的教学原则是:”我从不用我的方式来刻画他们,不教他们怎么演而教他们怎么想。”阿卡多和Friedman都曾受到他的指点。米尔斯坦82岁时在斯托克海姆演出了他最后的独奏音乐会(他也没有想到)。本次音乐会被名为"Master of Invention",此时是1987年

[ 本帖最后由 J-M 于 2010-8-5 08:20 PM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8-5 14: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穆特

对于穆特,之前看过JP上传的一篇描述穆特的音乐文章。其实穆特那张有名的卡门幻想曲是很不错的,只是她的演奏可能没有完全遵照传统,使得大家对她的看法褒贬不一。我觉得,其实要理性看待。穆特的技术已经到顶尖水平了,在演奏方式和感情投入上有自己的想法这也不足为奇。如果大家都演奏的千篇一律,还有什么可比性呢?其实,主要还是听众的取向决定了对演奏者的评价。一为传统派,二就是喜欢尝试新鲜的革命派。怎么听都无所谓

穆特贝多芬.jpg 贝多芬小协
穆特柴可夫斯基.jpg 柴可夫斯基小协
穆特勃拉姆斯.jpg 门德尔松和勃拉姆斯的小协,这个事DG特别的大师版。
勃拉姆斯双提琴穆特.jpg 这一张勃拉姆斯的小协很有意思,收录了勃拉姆斯的大提琴


安妮·索菲·穆特(Anne-Sophie Mutter)德国小提琴演奏家。1963年6月29日出生于南德意志巴登的莱因费尔顿(Rheinfelden, Baden)。早年曾随赫尼希伯格(福莱的学生)学琴。七岁获全德青少年小提琴比赛第一名,1974年又在另一比赛中获胜。赫尼希伯格逝世后,穆特考入阿伊达·斯托基教授所在的瑞士温特图尔音乐学院,并最终成为斯托基的学生。1977年随卡拉扬参加萨尔兹堡音乐节,次年再度与卡拉杨合作,初次在柏林演出。1979年获“年度艺术家”奖,并获德国唱片大奖(Deutscher Schallplattenpreis)。此后作为小提琴独奏家和室内乐音乐家,频繁地在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巡回演出。1990年在伦敦和斯图加特举办了“安妮·索菲·穆特音乐节”,从巴洛克时期到前卫音乐时期,多角度地展示了她的艺术才华。1995年,波兰作曲家彭代雷茨基把作品《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献给她,在莱比锡初演,这次演出为她赢得了两个格莱梅奖。1997年12月曾来中国演出,在北京世纪剧院举行了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音乐会。独奏之外,她也经常参加室内乐演奏,曾与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中提琴家基奥皮纳组成三重奏,在各地广泛演出。

  穆特是一位典型的德奥血统的演奏家,性格热情,具有着严谨的思维逻辑和内在个性,这使她形成了优良的演奏素质和高品位的艺术修养。卡拉扬去世后,她的演奏向多元化发展,曲目不局限于德奥古典、浪漫等传统作品,而加强了近现代作品的比重,经常演出卢托斯瓦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莫雷(Norbert Moret)、彭代雷茨基和里姆(Wolfgang Rihm)等人的作品。

  穆特在从梅纽因、阿卡多、罗斯特罗波维奇等演奏家身上吸取了学到了许多有益的东西,曾被喻为成当代小提琴界的“女梅纽因”。

  她的职业演奏家的生涯起始于1977年,那年她跟随赫伯特.冯.卡拉杨参加了萨尔兹堡音乐节。第二年,她再次和卡拉杨合作,初次在柏林演出。从那以后,这位被卡拉杨称为"自梅纽因以来最伟大的音乐天才"在全世界的各大音乐厅取得了巨大胜利。

  作为一位小提琴独奏家和室内乐音乐家,安妮·索菲·穆特频繁地在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巡回演出。1985年她首次在俄国演出。1988年进行加拿大和美国的演出。1990年在伦敦和斯图加特举行的"安妮·索菲·穆特音乐节",从巴洛克时期到前卫音乐时期,多角度地展示了她的艺术才华。安妮·索菲·穆特也经常参加萨尔兹堡音乐节和其他国际音乐节。

  现在,安妮·索菲·穆特更关注当代作曲家的作品:如Witold Lutoslawski, Norbert Moret, Krzysztof Penderecki和Wolfgang Rihm的作品经常出现在她的节目单上。她计划于2000年在纽约,伦敦,法兰克福和斯图加特举办自己的音乐节,以献给上个世纪的小提琴音乐。1995年,作曲家Penderecki把作品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献给安妮·索菲·穆特,在莱比锡初演。这次演出为她赢得了两个格莱梅奖项。

  1986/86年,伦敦皇家音乐学院为她在小提琴教育上作出的贡献而颁发给她荣誉头衔。1979年,安妮·索菲·穆特时年16,被授予"年度艺术家",并得到了著名的"DEUTSCHER SCHALLPLATTENPREIS"奖,1991年,她再度得到了这个奖项。1983年,她成为牛津大学"莫扎特"音乐协会的荣誉会长。1996年,她成为波恩的"贝多芬"音乐协会的荣誉会员。

  安妮·索菲·穆特经常举行慈善演出,支持如美国的"Artists against Aids"、慕尼黑的一所治疗儿童癌症的医院,重建波恩的贝多芬诞生地,慕尼黑的现代艺术之门。安妮·索菲·穆特一直支助"鲁道夫.爱波尔"基金,该基金1987年建立,旨在欧洲帮助有才华的年轻小提琴家

[ 本帖最后由 J-M 于 2010-8-5 08:42 PM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8-5 14:3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梅纽因

前不久在中央音乐台看了一部介绍梅纽因的纪录片。说是梅纽因在青年时并未注重太多技巧,而是更倾注于感情。上了年级后,技巧才日臻成熟。


梅纽因.jpg 这是一张在EMI时期的录音,收录了贝多芬,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小协以及莫扎特的部分小协。像这种EMI双星,性价比颇高。

富特文格勒贝多芬.jpg 富特文格勒也曾经和梅纽因合作过贝多芬小协,历史录音

梅纽因柴可夫斯基@贝多芬小奏.jpg 在DG录音的柴可夫斯基小协,及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克鲁采

勃拉姆斯富特文格勒.jpg 梅纽因与富特文格勒合作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及双提琴协奏曲,难得的历史资料

门德尔松EMI.jpg EMI天使版的门德尔松及布鲁赫小协

门德尔松NAXOS.jpg 梅纽因在众多公司都有录音确实难得,这张是在NAXOS的门德尔松以及布鲁赫第一小协


耶胡迪·梅纽因(Yehudi Menuhin,1916年4月22日—1999年3月12日)1916年4月22日生于美国纽约,父母是俄罗斯犹太人,梅纽因被认为是20世纪音乐史上“罕见的神童”;据说梅纽因还在蹒跚学步的时候,有一次曾愤怒地摔碎了一把玩具小提琴

  在他4岁生日那天,梅纽因得到了一把真正的小提琴,从此开始了展现他音乐奇才的生涯。他7岁因出色地演奏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而震惊乐坛。

  七岁时在三藩市公开演奏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曲,一鸣惊人。 1927年,十一岁的梅纽因在卡内基音乐厅举行独奏音乐会,如同一颗新星划破长空,从此名扬天下。1928年灌录第一张唱片。1932年7月15日,他获得了一个16岁孩子可能获得的最高荣誉,同埃尔加亲自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录制埃尔加的协奏曲唱片

后来得到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的指点。埃尔加称赞梅纽因“是我见到的最了不起的音乐人才”。这位少年奇才从未上过正规学校。13岁确立了巡回演奏大师的声誉。他在世界各地举行音乐会,都是由一位家庭教师陪伴左右。19岁那年,感到身心疲惫的梅纽因暂时离开了音乐舞台。但是18个月以后,这位年轻的音乐奇才又回到音乐舞台,并且越来越充满信心。此后,他的足迹遍布全球,给世人带来无穷的艺术享受。在他漫长的演奏生涯中,梅纽因的曲目几乎囊括从古典到现代的所有小提琴曲目,被称为小提琴音乐“权威的诠释者”。

  梅纽因1929年首次在德国担任音乐会指挥,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走到后台激动地拥抱他,发出了那句著名的感叹:“现在我知道天堂里有上帝了。”此后定期来到柏林交响乐团担任音乐会指挥。柏林交响乐团指挥埃尔马·魏因加滕今天说:“梅纽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第一位伸出和解之手的伟大的犹太艺术家


在他心目中,中国是一个令他神往的国家,一本德文版的《老子》已经伴随他50多年之久。他认为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书籍之一。

  梅纽因曾3次来华演出和讲学,他的艺术和道德风范给中国音乐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第一次是在改革开放后不久的1979年,梅纽因与中央乐团在民族宫剧场演出。作为那次演出的指挥,李德伦先生与梅纽因有过一段亲切的交往。“那次他演奏的曲目有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由我指挥,他自己还边独奏边指挥了莫扎特A大调第5小提琴协奏曲,他还与盛中国共同演奏了巴赫的双小提琴协奏曲。他在排练和演出时都十分认真,他尊重中国艺术家,和我们共同讨论如何达到最好的艺术表现。”李德伦记得,梅纽因对中国文化十分感兴趣并有相当研究,他的琴盒里总是放着一本德文版的《老子》。

  在游览故宫时,他不断地向李德伦提出各种问题。那次访华之后,他们成了好朋友。

  

20世纪80年代初,梅纽因邀请李德伦担任巴黎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的评委。1997年,梅纽因作为指挥家再次访华,带着他的得意弟子、中国小提琴家胡坤,与中国交响乐团合作演出。这一次,他又到李德伦家重叙旧情,共进晚餐。李德伦以一对夜光杯相送。1997年来华时,他已经81岁,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他给“国交”排练时,在指挥台上从不落座,每次自始至终都站着指挥。连很短的休息时间,他也和周围的人讲述着音乐和演奏上的方方面面。

  令很多人记忆犹新的是,他在北京音乐厅为中国交响乐团排练时,自始至终都在指挥台上站着指挥,从不落座。而在很短的休息时间里,他也总是和周围人讲述着音乐和演奏上的方方面面。那次音乐会演奏的曲目之一是埃尔加的《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65年前,16岁的梅纽因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在埃尔加本人的指挥下曾演奏过这部作品,时至今日,那个单声道录音至今仍是这部作品的最佳演绎;当天,梅纽因指挥中国的乐团,由其得意弟子、中国学生胡坤再次演奏此曲,乐响丰饶、情感充沛。

  时隔两年,1999年3月13日晚,在北京音乐厅举行的中国交响乐团音乐会开始前,音乐厅负责人走上舞台,语气沉痛:“昨天,小提琴家、指挥家梅纽因大师去世了,他是中国人民十分熟悉和热爱的音乐家。现在我建议,为梅纽因大师的去世默哀一分钟。”在中国人民心中,梅纽因是一位带来美妙旋律的音乐使者,他的艺术风采永远留在了中国,凝固成北京音乐厅舞台上绚丽的记忆。

  60岁时,在为他举行的贺寿音乐会上,他一登场竟对着台下的听众来了个倒立,引来全场观众热烈掌声。

  人们问他:“练瑜珈对拉琴有什么好处?”他说:“瑜珈功可以让人的精神得以高度集中,但又处于非常自然而放松的状态。这样,你就不再紧张,不再刻意思考,那种自然的感觉会随着你内心的某个点而不断地增进和扩大。身体的机能和自信心也就会随之加强。这对身体,对拉琴,对一切都有帮助。其实,人们经常缺少的就是那种自然的状态。”

  战後和指挥家福特万格勒有过许多次的合作并留下不少经典录音前年EMI百年纪念就由这位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家执笔写序言,EMI并为他庆祝80大寿。

  近年来,梅纽因作为著名的指挥家(室内乐为主)活跃在国际乐坛。他本来计划1999年3月5日指挥华沙交响乐团在柏林演出门德尔松和勃拉姆斯的音乐作品,但因支气管炎发作取消了一切演出计划,住进了柏林的医院,3月12日因为心脏衰竭逝世,享年82岁


一九五二年,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梅纽因到日本演出.当时正值战后恢复时期,高昂的票价,使一般人望而却步.

  当时,有一位擦鞋小童,听说有世界闻名的小提琴家来日本演出,便说什么也想听听,可是口袋里却只有几个小钱,怎能进的场去,他借贷变卖想尽办法,好不容易凑够了买一张最便宜入场券的钱.此事很快传开,终被梅纽因知道.演出完毕,梅纽因到后排观众席找到那个擦鞋小童,不顾他衣衫褴褛,把他的小手握得紧紧的,问他需要什么帮助.孩子羞怯地答道:"我什么都不要,只是想听您的琴声."梅纽因激动异常,热泪夺眶,立即将自已当晚演奏的那把贵重的小提琴赠给了孩子,并与他合影留念,二人依依惜别.

  三十年后,梅纽因再度来日本演出,禁不住强烈地怀念起这个当年的小知音,说什么也要设法找到他.可不知他是否还在人间?或流落何处?他拜托陪同人员想方法设法寻找.不几天,终于得知,这个当年的擦鞋小童,住在一家贫民救济院.

  梅纽因立即驱车来到贫民救济院,当他终于认出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就是他思念己久的当年的小知音时,止不住老泪纵横,两人紧紧拥抱.

  梅纽因从交谈中细知,这位贫病交加的中年人,三十年来生活拮据,还要赡养老母.母亲去世后,家中已无可变卖.有人曾多次出高价收购他那把视为珍宝的小提琴,但他坚决不撒手.此时他动作迟缓地从内衣口袋中摸出那张三十年前的合影,又取出那把珍贵的小提琴,然后慢吞吞的请求梅纽因说:"我什么也不要.但愿能再次听到您的琴声."梅纽因打开了琴盒盖,取出那把和他阔别了三十年的旧琴,调了几个音,满含泪水地拉起了当年演奏过的几个曲子.在场的观众,几乎都掩面唏嘘,擦着眼泪……

[ 本帖最后由 J-M 于 2010-8-5 08:36 PM 编辑 ]
发表于 2010-8-5 14: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多次看到J兄的唱片介绍,获益良多。那PH的格鲁米欧的买不到了,遗憾!请教RCA的海菲兹的演绎,LIVE STEREO和头像版那张更好点
 楼主| 发表于 2010-8-5 14:5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yzcj 于 2010-8-5 02:37 PM 发表
多次看到J兄的唱片介绍,获益良多。那PH的格鲁米欧的买不到了,遗憾!请教RCA的海菲兹的演绎,LIVE STEREO和头像版那张更好点


PH格鲁米欧那张小协不要买所谓的海印版,那是绝对的高仿。运气好,可能在一些城市的高价唱片店还能找到,比如,出国前在重庆的新华书店花了130块买了一张PH的布鲁赫小协全集,阿卡多演奏。其实正价也就85块钱。但是由于飞利浦停产,DUO系列已经被炒到了130元,从网上购买加上运费,几乎要用掉150元,所以想来想去还是在新华书店买了。再不买可能连毛都没有了。

  说到海菲兹在RCA的录音,有画像版和大红签之分。我觉得大红签的录音更好一些,LIVING STERO始终感觉声音发闷。而且,之前我提到过,在曲目的组合上,大红签版的组合似乎更加合理一些。贝多芬和勃拉姆斯一脉相承,门德尔松和柴可夫斯基都是古典浪漫主义时期的顶级大师。而由海菲兹演奏的勃拉姆斯和贝多芬听起来是十分过瘾的。而门德尔松和柴科夫斯那张,我觉得琴声比较硬,演绎来讲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少了些米尔斯坦和格雷米欧那种浪漫细腻的感觉。所以,有条件,可以把海菲兹和米尔斯坦的两套门德尔松柴可夫斯基小协比较一下。我是更喜欢米尔斯坦的一些!
     说来也是运气,这次我买的海菲兹四大小协,竟然是美国首版,一高兴,就突发奇想来找一点四大小协的唱片。
 楼主| 发表于 2010-8-5 15: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克雷默的四大小协

克雷默是我以前比较喜欢的一位小提琴大师。他演奏的伊萨伊的小提琴无伴奏算是此中经典的唱片了。其实应该排在穆特之前介绍,只是在寻找唱片的时候首先翻出来的是穆特的,呵呵,只能稍微委屈一下了


克雷默贝多芬.jpg 与哈农库特合作的贝多芬小协及浪漫曲,三星带花版本。这张唱片只怕早就绝版了

贝多芬PH.jpg 飞利浦版的贝小协,也是绝版

勃拉姆斯.jpg 由伯恩斯坦指挥,麦斯基担任大提琴与克雷默合作的勃拉姆斯小协,双提琴协奏曲。
勃拉姆斯单张.jpg 这张是伯恩斯坦指挥的勃拉姆斯小协,只是没有勃拉姆斯的双提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jpg 柴可夫斯基

门德尔松.jpg 这张唱片要注意看了,门德尔松的小提琴与钢琴协奏曲和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并非是门德尔松著名的E小调。大家购买的时候不要买错了哦。不过,从曲目上来讲,这的确是难得的一张。


吉东·克雷默(Gidon Kremer)1947年2月27日生于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在当地经过早年的训练后,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学习。1967年,他夺得比利时伊莉莎白女王国际小提琴比赛首奖,开始扬名。在苏联国内期间,克雷默曾经与女小提琴家格林丹柯结婚,两人共同参加 1970年的柴科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格林丹柯获得第四名,克雷默荣膺金奖,夫妻双跃龙门,一时传为乐坛佳话。
  1980年,克雷默移居西方,开始在国际乐坛上频繁亮相。1980年EMI公司发行了一张他和指挥大师卡拉扬合作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唱片。克雷默的表现中规中矩,完全按照乐谱上的标记行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的左手十分灵巧,困难的乐段都能轻松自如地处理好,看得出来是经过了苏联学派严格的教学体系的训练。卡拉扬严谨庄重的态度也限制了他乖戾脾气的发作。几年后,他和伯恩斯坦录制的同一首作品就远不是这样。这两位酒神狄尼奥索斯颠狂的子嗣,在此醉态可掬。克雷默的运弓异常油滑浮动,据说这是他独家研制的"悬浮弓法",采用不常听到的奥尔写的华彩乐段更加深了新奇的感受。伯恩斯坦左呼右应,调配洒脱。这是一次痛快的合作,两个人的个性都得到了尽情的发挥,应该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演奏。但是今天听来再也不觉得兴奋,可见,新奇的试验还需要适当的场合才行。
  克雷默早在和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学琴的时候,就热心于演奏当代作曲家的新作。如施尼特克(1934- )的作品当时在国外还少有人知。他来到西方以后,大力宣传这些作品,录制了许多精彩的唱片。他不是依靠演奏别人不再演奏的作品来寻求新奇、掩饰自己的个性不足。而是恰恰相反,越是新颖创新的作品,他演奏得越出众,个性体现得越生动。施尼特克的作品,他录有《第二小提琴奏鸣曲》(钢琴家加夫里洛夫弹奏得很精彩),从录音到演奏都令人叹服。这首乐曲的音乐语言有独创的特色。虽然肖斯塔科维奇的影响很鲜明;在技巧上,多了几分玩耍的感觉。从施尼特克写下的大量的提琴作品判断,他一定深谙弦乐器,而且对艰深的技巧表现很感兴趣。克雷默曾经录过一首施尼特克根据帕格尼尼的作品主题创作的变形曲,长达30分钟左右,各种新奇的效果,应有尽有,没有天生对这类技巧作品的领悟能力和持久耐力,根本忍受不了这么长时间的折磨。施尼特克作品风格博采众长、变幻莫测,一般人会觉得跟上他的变化很困难,而这却正合克雷默的胃口。1988年音乐会实况录下的《大协奏曲第一号》是施尼特克综合风格的一个范本。这是巴洛克气息和现代精神的幻 听什锦,把维瓦尔弟和贝尔格拧在一起,听觉上你也许感到很兴奋,思想上却不免困惑不解。这部作品以前别人有录音,但谁也比不上克雷默这么耀眼光辉。施尼特克的第二、第三两首小提琴协奏曲,克雷默也留有录音。这些都是为勇于进取的听众准备的佳肴。
  1988年4月,克雷默在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大厅录下了古贝杜莉纳(1931- )献给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奉献曲》。这部写于1979年一1980年间的作品采用了巴赫《音乐的奉献》中的一个主题,运用威伯恩的管弦乐技法予以配器。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在音乐上把两位给我最深印记的作曲家结合在一起。"这部作品采用十二音列技法写成,内容相当复杂丰富。克雷默对这类作品的悟性,在当代实为数一数二。
  1990年DG公司发行的巴托克和雅纳切克的小提琴奏鸣曲是克雷默个性与乐曲风格完美结合的范例。巴托克的《第一小提琴奏鸣曲》作于1921年,是献给当时巴托克单相思的恋人达隆尼的,显露出成熟的巴托克风格。第一乐章开始处的写法有点德西的影子,钢琴的织体很复杂。感情内聚热度,外呈甜美。第二乐章是巴托克式纯洁的表白,这是拒绝一切怜悯之情的清高自在。第三乐章是个狂野奔腾的乐章,充满活力与动力,是民间舞曲影响和巴托克精湛技艺的绝妙结合。

  雅纳切克的《小提琴奏鸣曲》写于1919-1921年间,是同类作品中最具独创性的奇构。雅纳切克晚年热恋一位少妇,这是他热切的表白、温柔的抚爱、纯洁的心迹赤裸裸的展示。感情异峰崛起,突兀其来,上然不受成规约束,变化之大、投入之深达到惊人的程度。全曲由4个独立构思的乐章组成。第一乐章以小提琴热切期待的呐喊开端,钢琴低声部连续强奏,暗示出悲剧性的色彩。悲伤的冲动与无奈的守望交替进行。第二乐章是温馨的抚爱伴以热烈的倾诉。第三乐章像是篇黑色幽默的乡间舞曲。第四乐章是精彩的总括。粗硕的表面下掩饰着一颗受尽痛苦折磨却永不疲倦的心灵美得令人颤栗的表白。克雷默和阿格里奇这位称职的搭档在此入情入境,活化出这两位作曲家情感深处的隐秘。这是一张演绎者本人都感到十分满意的唱片。录音也十分优秀。
  克雷默这样擅长现代作品,并不意味着他在古典领域就无所作为。1992年现场录制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音色美妙绝伦,感情充沛自溢。在这么长的篇幅中,很难自始至终保持这样纯美的声音。现在,把第一乐章处理成长河浩大的规模已成定式,克雷默一反其道,以更加活跃的姿态出现,颇显精悍。第二乐章神圣的静谧感尤其出色。第三乐章以轻快、干净的发育和织体来营造跳跃的气氛,更觉生动感人。克雷默继承了胡贝尔曼演奏这部巨著的精神。他采用改编自贝多芬为钢琴创作的华彩乐段。这张唱片是继施奈德汉之后的名演。
  从1985-1995年,克雷默和阿格里奇一起录下贝多芬全部10首小提琴奏鸣曲。这套唱片的录音非常好,两个演奏家的琴声十分逼真。在《A大调第二奏鸣曲》的开始,克雷默飘逸闪烁的进入,十分传神。
  作为一个无畏的探险家,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人。一个为遭受不公正对待的作品仗义直言的小提琴家,克雷默被许多评论家看成是二三十年代胡贝尔曼的当然继承人。两位小提琴家对纷纭复杂的时代都有异常敏锐的嗅觉,两人在不拘一格地处理音乐作品上同样具备惊人的胆识。克雷默在曲目的选择上比胡贝尔曼广泛得多,他不仅对新作品投入了巨大的热情,而且对许多不常听说的小作品也倾注了同样的心血。从一定意义上说,克雷默是一位帮助我们跟上时代步伐的艺术家


[ 本帖最后由 J-M 于 2010-8-5 08:39 PM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3-28 08:12 P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