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楼主: J-M

引人入胜的五大钢琴协奏曲---入门必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9-8 04: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贝多芬钢琴协奏曲---李赫特

贝三李赫特.jpg 贝三
贝三舒曼钢协李赫特.jpg 贝3,舒曼钢协
贝四五李赫特.jpg 贝四贝五
贝一李赫特.jpg 贝一

20世纪钢琴艺术圣殿的大师级人物大多成名于二战之前。从施纳贝尔、吉泽金到阿劳、米开朗杰里,他们的赫赫之名都是因长年的舞台实践而铸就的。这些大师以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耸立在乐迷心中。1995年意大利钢琴家米开朗杰里逝世后,英国一位乐评专家撰文指出:“钢琴艺术万神殿现在只有李赫特这一位大师健在。”1997年8月,李赫特因心脏病在莫斯科离开了人间,自此,钢琴艺术的大师时代宣告结束。李赫特是一位出道较晚的钢琴家。他1915年3月20日出生在乌克兰,双亲都是德国人,而且都是音乐工作者。父亲是管风琴师兼作曲家。

李赫特最初的钢琴技术都是自学的。他曾担任奥德萨歌剧院的合唱指导教师,并立志成为作曲家。1966年他对采访他的记者说:“我在20岁之前及时终止了作曲,而且发誓永远不在众人面前演奏自己的音乐。”   19岁时,李赫特举行了首场独奏音乐会,曲目均为肖邦作品。1937年,22岁的李赫特开始接受正规的钢琴教育。这一年,他考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海恩里希.涅高兹。涅高兹曾培养了一大批钢琴人才,其中包括吉列尔斯、扎克、马里宁等人。   在音乐学院,李赫特还与普罗科菲耶夫一起工作,并在1942年首演了他的《第6奏鸣曲》。此后,李赫特还首演了普氏的第7和第9奏鸣曲。1952年,罗斯特罗波维奇在莫斯科首演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协奏曲》时,李赫特担任客串乐队指挥。   1945年李赫特获得苏联钢琴比赛第一名,1949年获斯大林奖金。50年代他在苏联和东欧举行巡回演出,有时一年要演出120场。   李赫特40年代开始录唱片。他的唱片量是同代钢琴家中最多的。李赫特本人不喜欢在录音室里演奏。与他共事达37年之久的演出经理杰奎斯.莱萨尔介绍:“在录音室李赫特感到很不自然,因此他的唱片实况录音较多。即使在舞台上录音,他仍要求不要让他感觉到麦克风的存在,录音师们不得不把录音话筒藏在舞台前面的花丛中。   李赫特的演出曲目非常庞大,从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到肖斯塔科维奇的前奏曲无所不包。他的演奏将精湛的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融合在一起。乐评家们认为李赫特对钢琴音色的控制力是无人可比的。   李赫特性情忧郁,生活中的他常常陷入沉思当中。为准备一场音乐会他常常要连续练习10几个小时。   由于不习惯坐飞机,直到1960年45岁的李赫特才首次赴美国演出。这次演出引起了轰动。在美国他曾与莱纳指挥的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演出。真正使美国人感到惊奇的还是他在卡耐基音乐厅的5场独奏音乐会。第一场他演奏了5首贝多芬奏鸣曲。《纽约时报》评论说:“纽约音乐界的头面人物都出席了这场音乐会,音乐厅在开演前10分钟就已经座无虚席。   “音乐会开始时,许多人还对这位苏联钢琴家的实力抱怀疑态度,但10分钟后,这些人都变成了李赫特的崇拜者。人们发现舞台上的李赫特是一位举止高雅,演奏富于诗的意境,并具有高超技巧的钢琴家。”   1965年和1970年,李赫特又两次访问美国。1970年4月他与小提琴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联手在卡耐基举行音乐会。不幸的是,这次演出被当地的犹太人因抗议苏联当局虐待犹太人行经所举行的示威所破坏。当时示威者狂叫着涌入音乐厅,冲向舞台。   杰奎斯.莱萨尔回忆说:“这场骚乱大大伤害了李赫特的感情,他不是犹太人,而奥伊斯特拉赫是犹太血统。李赫特认为示威者要求大卫反对自己的国家太过分了。”此后,尽管美国音乐界一再发出邀请,但李赫特再也没有去美国演出。   李赫特与苏联领导人的关系长期不明朗。他不属于持不同政见者行列,尽管1960年他曾在受到批判的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葬礼上演奏,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这种行为在当时是需要勇气的。此后几年间,李赫特在美英等国的一系列演出计划被取消,其中包括1962年出席伦敦爱丁堡音乐节。苏联文化部门提出的理由是:李赫特身体欠佳。   乐评家舒恩堡在探到他对1960年5场音乐会的总体印象时说:“在吉泽金之后,没有人像李赫特那样将拉威尔的作品演奏得如此迷人。他(李赫特)既有非凡的技巧,又可以在钢琴上营造出辉煌的气氛,但他的演奏基本上是内省、沉思型的。”   《格罗夫音乐辞典》对李赫特有这样的记载:“他的完美技术,使他有充分自由在音乐中表达自己的创造力。他演奏中的色彩变化与众不同,每一首乐曲从头至尾都有他的个性存在。”   李赫特身体很壮,有一双大手。他在上台时经常不理会热烈的掌声,直奔钢琴,并迅速沉浸在音乐中。   李赫特是一位博学的艺术家,他能流利地讲法语和德语。收集艺术品和装饰物是他的一大爱好。他存有不少俄罗斯画家的真迹。李赫特自己也是一位业余画家,其画作颇有印象派特征。   晚年,李赫特常与朋友们一起进行沙龙式的演奏。他的音乐生涯直到1995年他进行心脏手术后才真正停止。对有才华的青年演奏家给予忠告,但他对钢琴教学没有兴趣。1963年,李赫特曾对记者说:“琴技巧我只学了一点皮毛,那有资格去教别人呢?”

[ 本帖最后由 J-M 于 2010-9-8 04:45 AM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9-8 04: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范 克莱本

贝五拉三范克莱本.jpg

范·克莱本(Uan·Cliburn1934-)美国钢琴家。克莱本一生充满了传奇式的浪漫色彩,四岁即登台演出,十三岁实在德克萨斯州的钢琴比赛上获奖后受聘于休斯敦交响乐团担任钢琴独奏。1958年参加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荣获一等奖,蜚声国际乐坛。因为他是在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第一个美国人在苏联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因而成为美国的宠儿,在他回到纽约时,像凯旋归来的英雄一样受到市民的夹道欢迎和总统接见。克莱本在青年时期就掌握了扎实的演奏技巧,具有简朴热情的演奏风格,在他演奏的黄金时期,有着高妙无暇的技术、如诉如歌的音色和出神入化的音乐表现力,擅长演奏浪漫派的作品。而遗憾的是,到60年代中期他的演奏没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失去了新鲜感,往往单凭直觉而又矫揉造作,声音也变得粗糙,以至他的本人的演奏,似乎只是昙花一现已成了历史陈迹。1962年在德克萨斯州沃恩堡创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克莱恩国际钢琴比赛

克莱本的母亲是位钢琴教师,曾经跟随阿图.弗利德海姆(李斯特的学生)学琴。克莱本十二岁在美国国家钢琴大赛青少年组获奖,三年后进入纽约茱丽亚音乐院师从名师罗西娜.列文涅,1954年以柴可夫斯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密特罗普罗斯指择)首度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由于美苏间持续冷战,当克莱本于1958年得到莫斯科第一届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冠军后,立刻成为美国人民心目中的「人民英雄」。接下来的几年里,克莱本的生活都是演奏与录音,也使他成为名闻全球的钢琴家。七○年代中期,克莱本忽然从音乐会舞台上引退,1987年在白宫欢迎弋巴契夫的场合上演出后,克莱本成功的在莫斯科与列宁格勒举办音乐会,1994年开始中断长达十八年之久的巡回演出。克莱本的技巧精湛,在事业全盛时期,他最擅长以如歌的方式演奏浪漫派乐曲,特别是柴可夫斯基与拉赫曼尼诺夫的作品。

虽然克莱本在1954年赢得列文屈特大赛后立刻与美国最大的经纪公司签约,他的传奇故事却是从俄罗斯开始。1958年,二十四岁的克莱本到莫斯科参加第一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大赛。带着金牌回到美国时,克莱本立刻受到美国人民英雄式欢迎。自从林白1927年首度完成单人横渡大西洋不着陆飞行,或是麦克阿瑟被杜鲁门解职后,美国人的情绪已经好久没有那么激动了。   赢得比赛后,克莱本不再只是个单纯的钢琴家,他成了美国在冷战时期超越苏联的象征之一。就在克莱本获奖前一个月,苏联发射全球第一颗人造卫星「史普尼克」。当然,克莱本的获奖不只有政治意义,他是个优秀的钢琴家,除了技巧扎实、诠释富有想象力,「弹琴」对他而言并不是老套的例行公事。克莱本早期的音乐倾向浪漫温文,有如在音乐中飘荡着一股清新的微风。获胜归国后,克莱本成为举世闻名的钢琴家,从美国堪萨斯首府托皮卡到日本东京,他举办上百场音乐会,而他录制的柴可夫斯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也是首张销售突破上百万张的古典专辑。

 克莱本在1978年忽然退出乐坛,主要的理由是他想充份休息并享受生活。在这之前,他已经不间断地演出二十年了!克莱本一退隐就是十年,「我知道迟早有一天,我得为自己休息一下。」克莱本回忆道:「甚至赴俄国比赛前我就说过:『我知道往后一生都会很忙录,但是我想在中途好好休息一会儿,因为我明白再来的日子会比先前更艰难。』忙于演奏时,你会有很多事想做却找不到时间完成。我想听更多歌剧、欣赏更多好友的音乐会,我希望能轻松自在的旅行而没有演奏的压力,我还希望享受生活。不过说实话,我自己也没想到这个『中场休息』居然会长达十年。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或许是我喜欢这样轻松简单的生活,在这段期间,我总会被类似『范.克莱本隐居』这类的文章吓到。而我总是说:『哎呀!他们根本不了解我,我的生活离隐居可差远了。我喜欢社交,我喜欢接近人群,而我认为他们也喜欢我。大家还是可以经常看到我,只不过我没有上台演出罢了。」   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为了在白宫接待戈尔巴乔夫,特地邀请克莱本到白宫演出这时,克莱本觉得他已经可以随时再度步上舞台。「事实上,」他说:「我已经备妥一阵子了。我总是弹给自己听,但是直到(重回舞台)前一年,我才正开始认真练习,我想,我是在等待重返舞台的好时机,这场白宫音乐会。……记得那天晚上,所有事情都是那么温暖体贴而又让人兴奋,当我向众人鞠躬时,戈尔巴乔夫对着我微笑,让我忐忑不安的心一下子轻松不

第二天,克莱本为戈尔巴乔夫演奏的录像带立刻传遍全球各地,但偍他仍然没有立刻全心投入音乐会演出。1989年,戈尔巴乔夫夫人邀请克莱本到俄国为她支持的慈善机关演出。克莱本欣然同意并于1989年夏天到俄国与费城管弦团合作柴可夫斯基与李斯特的钢琴协奏曲。   克莱本的生涯再度达到高峰,他的风格比以前更大胆、自信而且华丽。如果要回顾克莱本早年的丰采与成就,一定得提到他在1994年逝世的母亲瑞尔蒂亚。她是克莱本第一位钢琴老师,克莱本总是称呼母亲是「激励我演奏的人」。   瑞尔蒂亚曾经跟随阿图.弗利德海姆(李斯特的学生)学琴,也是她决定让克莱本进入纽约茱丽亚音乐院师从资深钢琴名师罗西娜.列文涅。克莱本1934年7月12日出生于美国路易斯安那的士里波特,四岁第一次登台演出,克莱本表示:「母亲希望我能传承俄罗斯演奏传统。记得吗?弗利德海姆第一位钢琴老师就是安东.鲁宾斯坦。他同时受到鲁斯坦与李斯特两系的熏陶。母亲听闻列文涅夫人与她的先生约瑟夫大名已久,她十分钦佩列文涅夫人,她爱她,她觉得只有列文涅夫人才有资格当我的老师。」是列文涅夫力劝克莱本到莫斯科参赛,「我觉得他们会喜欢你的演出。」她告诉他。从俄罗斯凯旋胜利回到美国后,克莱本录下他最拿手的柴可夫斯基第一号与拉赫曼尼诺夫第三号钢琴协奏曲,指挥都是孔德拉辛。孔德拉辛不但是克莱本在莫斯科参赛时最后一轮协奏曲的指挥,回到美国后,他在卡内基音乐举办的音乐会也是由孔德拉辛指挥。「拉赫曼尼诺夫的协奏曲是音乐会实况录音,」克莱本说:「而柴可夫斯基的协奏曲是几天后某个下午在四十二街一栋很大、曾经是舞厅的房子里录音。不过,录音并不顺利,所以我说:『我们到卡内基吧!』卡内基只有当晚有空,而孔德拉辛和我都是夜猫子,因此我们从半夜一直录到凌晨四点。这段时间正适合(我们)工作。」

俄国演奏
  当克莱本在1960年回到我俄国演奏时,他的音乐艺术已经相当成熟。他在俄国弹奏拉赫曼尼诺夫第二号钢琴鸣曲。这首作品完成于1913年,由于结构杂,它被称为是一首「没有乐团的协奏曲」。拉赫曼尼诺夫对这部作品并不满意,同年又把它修改比较没有那复杂的新版本。然而,克莱本在这里却大部份采用原始版本,只有少部份变更为他认为更贴近拉赫曼尼诺夫原意的第二版。两版合并的结果,全曲更加洋溢着克莱本式的浪漫。   约在七○年代早期,克莱本在位于纽约的RCA录音室录下多首柴可夫斯基与拉赫曼尼诺夫的作品。他挑选八首拉赫曼尼诺夫的前奏曲、一首《图画练习曲》(们作品三十九)。除此之外,他还从柴可夫斯基迷人的钢琴小品《季节》中选出两首。这些录音仍然充满克莱式的热情,而在拉赫曼尼夫著名的升C小调前奏曲(选自作品三)中,克莱本的演出有如莫斯科的钟声,色彩十分丰富。

彼得堡演出
  1989年回到莫斯科与彼得堡演出后,克莱本并没有再度退隐。现在,他每年至少会举办十二场以上的音乐会,演出地点从美国广至日本。对克莱本而言,生活似乎变得愉快多了。除了再振声名,他终于在德州佛特沃斯定居下来,而这里也正是每四年举办一次的范.克莱本国际钢琴大赛大本营。   现在,克莱本住在一栋三层楼高的宅邸,屋内可以眺望整座城市,房子周围铺满草坪,除了温室,还有奥运标准尺寸的游泳池。「就像神带我到这儿,并让我找到这栋房子。我像一只储存东西习性的狐尾大林鼠,我的东西都是散落在家中,我没有扔过任何一件东西,因此住在纽约的时候,得有十五间旅馆房间才够装下我所有的东西。朋友说,要我出门实在很难,他们说的没错,我的个性是有些孩子气,朋友都知道我每年都等不及就想动手拆掉圣诞节的装饰品。每年我得(向朋友)保证,一定会在情人节过后才拆除,不过我很少遵守承诺。这也是我拒绝长大的例子之一。」

[ 本帖最后由 J-M 于 2010-9-8 04:49 AM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9-8 04:54:37 | 显示全部楼层

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哈斯基尔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836994/


贝三四哈斯基尔.jpg 贝多芬第三第四钢琴协奏曲

[ 本帖最后由 J-M 于 2010-9-8 05:11 AM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9-8 05: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傅聪

贝五傅聪.jpg

1934年生于上海,8岁半开始学习钢琴,9岁师从意大利钢琴家梅百器。1954年赴波兰留学。1955年3月获“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最优奖。1959年起为了艺术叛国出走,轰动一时,此后浪迹五大洲,只身驰骋于国际音乐舞台,获得“钢琴诗人”之美名
钢琴,是傅聪的终身“情人”;音乐,是他灵魂的避难所。早年傅聪前往波兰学习时,父亲傅雷临别赠言说:“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50年后,傅聪正朝着父亲的意愿走来。他的身上,有着中国文人的傲骨和音乐家的悲情

过去,对时间一向吝啬的傅聪,每天近11个小时与钢琴“促膝谈心”,而且绝不允许任何人打扰。上了年纪后,他逐渐把练习时间缩短为6小时。他说,自己天生手硬,从小童子功又没练好,所以一日不练就不行。弹琴时,傅聪常常自得其乐,“这是上天给我事业的一种特殊眷顾!”对音乐,他像基督教徒对待《圣经》般虔诚。   年届70,傅聪依然出现在世界各国的知名音乐厅里、大师班上。这个享有世界声誉的钢琴家说:“我是钢琴的奴隶,更确切地说是音乐的传教士,人生的大半辈子消磨在琴上,太辛苦了!但我还没有退休的计划。”与上海音乐学院签了3年合约后,傅聪定期给钢琴大师班授课。如今“傅爷”的尊称,已在校园内传开。老师与学生都喜欢听他上课。“傅爷”诠释的肖邦、莫扎特、德彪西,有一种让人难以捉摸的深度和古典美。   傅聪在国际乐坛受尊敬的程度,远远胜于其他大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曾是美国《时代周刊》以及许多重要音乐杂志的封面人物;直到现在,世界上很多钢琴家仍常常向他求教;世界重要的国际钢琴大赛,他是理所当然的评委。傅聪说:“只要我多活一天,就越发现音乐的高深。我觉得,60岁以后才真正懂得音乐!”

傅聪的情感世界,孤独而多彩,但永远对外人封闭。不过,朋友还是透露了他的一个小秘密。在傅聪卧室的床头,挂着一幅初恋女友的素描画像。那是早年傅聪前往波兰学习时,女友亲笔画好后送给他的。没想到,这幅素描画像竟成了他一生美丽的记忆。1959年,其父傅雷被划为右派。女友偷偷写信将发生的一切告诉傅聪,并告诫他不要回来,否则他的艺术就完了!正是这封信,促使傅聪出走,爱他,就放他远走高飞,这就是那个时代悲剧。而傅聪因此成为一个世界级的钢琴大家。   虽然傅聪没有证实这个“秘密”,但他还是解释了当时出走的原因:“我出走的时候,心情很复杂,因为那时候国内没有艺术,而我离开艺术就没法活下来!”去国千里,傅聪将思国之情与无奈悲哀,全部融化在他弹奏的肖邦乐曲中。1960年,他的音乐感动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赛,黑赛写下一篇名为《致一位音乐家》的文章,还亲自把文章印了一百多份分发给朋友。   浪漫、唯美的天性让傅聪经历了3次婚姻生活。后来,在钢琴家鲁普的介绍下,傅聪结识了在香港长大的钢琴家卓一龙,两人结婚后,傅聪漂泊的“航船”,才停靠进了平静的港湾。现在,一家四口生活在伦敦,其乐融融。遗憾的是他的两个儿子尽管非常喜欢音乐,却没有继承他的“衣钵”。

谈到傅聪,很难回避《傅雷家书》。“我觉得许多人老是问我家书的事,好像我还是个小孩子似的。我已经不再是‘家书’中的小孩子喽,老夫望七了!”傅聪说。   当我们还在捧读《傅雷家书》时,傅聪已经渐行渐远,自成一“家”———一个性格独特、博学多才、愤世嫉俗的世界闻名的大钢琴家。他的身上,有着鲜明的双重叠影:音乐的傅聪和人文的傅聪。音乐的傅聪,充满着诗情画意和幻想,被称为“钢琴诗人”。他的琴声中,有一种纯净、质朴以及神幻般的古典美;而作为人文傅聪,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涉猎甚广,他学识渊博,且直言不讳。他的身上,有着矛盾的两重性:叛逆和顺从;细腻和粗犷;正直与宽容;诗情与悲壮。

幸运与痛苦常常是一对形影相随的孪生子。20岁的傅聪,是令人羡慕以至嫉妒不已的幸运儿。连音乐学院的大门都未曾进去过的他,硬是凭着自聘导师指点,靠着汗湿琴凳苦苦练习拼出来的;何况,在1954年出国留学如同稀有元素,只有尖子中的尖子才有这样的希望。他,居然被文化部选中,派往波兰深造。 当时,他正处初恋之中。离别,给他带来无穷无尽的思念。他回首往事时,曾用这样一句话,表达自己对于初恋的感情:“只有初恋,才是真正的爱情!”青梅竹马,那种纯真的爱,永远给他留下“美丽的回忆”。 傅雷知道儿子在波兰刻苦练琴之余,陷入了感情的痛苦之中。确实,知子莫若父。而傅雷正是以自己在爱情上的深刻教训,为儿子指点迷津。傅雷如此告诫儿子:“热情是一朵美丽的火花,美则美矣,奈何不能持久。”“世界上很少如火如荼的情人能成为美满的、白头偕老的夫妇的。”   不久,命运的旋律急转直下,父子俩同遭厄运,无暇再讨论恋爱观问题了。傅雷,蒙受历史的误会,被错划为“右派”;傅聪,因女友的信,从波兰出走英国,与家中断绝音信。有国难回。傅聪只好从此侨居英国伦敦,以琴艺谋生。“云山万重隔,音信千里绝。”。失去了祖国,失去了家书,失去了恋人,傅聪陷入深深的孤寂之中。幸亏,由于周恩来总理和外交部长陈毅的关怀,让傅雷继续与傅聪保持通信。傅聪从家书中得到慰藉,略解相思相忆之渴。
 以世界作为舞台,傅聪“跑码头”,在一个又一个国家登台献艺。他结识了许多著名音乐家,并常同台演出。美国小提琴家梅纽因的琴声,使傅聪倾倒。他的坦率、幽默和高深的音乐修养,使他们结下忘年交。   同时,傅聪也跟这位著名的小提琴家的家庭,有了不寻常的关系。他,爱上了梅纽因前妻诺拉的女儿弥拉。在来到伦敦1年零8个月时,傅聪在家书中向父母透露了喜讯,顿时使傅雷夫妇说不出的欢喜和兴奋。 傅雷,这位充满父爱、对儿子关怀备至的翻译家,放下手头的笔耕,给傅聪写去长信,告诉他应当如何选择终身伴侣: “深思熟虑,然后决定,切勿单凭一时冲动”;“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有了这三样,其他都可以逐渐培养”;“对方把你作为她整个的世界固然很危险,但也很宝贵”三个多月后,26岁的傅聪和21岁的弥拉举行婚礼。   小两口最初的共同生活是甜蜜的。弥拉是一位阅世不深、单纯天真的姑娘,就是脾气有点急躁。傅聪辛勤地练琴,忙于演出,往往使她感到孤独。 婚后三年多,弥拉有喜了。孩子尚未出世,傅雷便已给孩子取好名字——生男孩叫凌霄,生女孩叫凌云。凌霄是一种艳丽的黄花,傅雷非常喜爱。傅雷夫人则忙着给未来的小孙子(小孙女)织毛线衣。一个中西混血儿出世了。小家伙给小家庭带来了欢乐。   傅雷夫妇盼望着有朝一日与未曾谋面的儿媳妇、小孙子骨肉团聚。他们常常梦见弥拉、凌霄忽然出现在上海江苏路家中。 “文革”撕碎了一切梦。1966年9月3日凌晨,傅雷夫妇戴着沉重的精神镣铐,自杀离开了这个世界,团聚之梦化为泡影。两个多月后,傅聪从一位法国朋友那里得知噩耗,天旋地转,热泪纵横

十多年后,傅聪和弥拉的家庭破裂了。用傅聪的话来说,缘由是“终因东、西方人秉性差异太大”。傅聪在极度的苦闷之中,有过一次草率婚姻。他选择了一位东方女性——南朝鲜驻摩洛哥大使的女儿。傅聪的第二次婚姻很不幸。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们结婚3个月便无法共同生活了……3个月,短暂的婚姻。” 仓促的结合,导致迅速的离异。 他,又成了形单影只的独行者,在人生的道路上踽踽而行。 终于,一位中国女性的琴声,引起他心中的共鸣。 她,卓一龙,一位出生在“琴岛”——厦门鼓浪屿的女钢琴家。她是一位从小便在琴声中长大的女性。她的父亲是当地富商,曾任亚细亚石油公司经理代理人。母亲叫周默士。后来她随父母去香港,仍不断练琴。她终于获得了奖学金,到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和巴黎音乐学院深造。琴为媒,同为钢琴家,同为炎黄子孙,傅聪和卓一龙相爱了。他们开始了共同的生活。1974年,她和傅聪有了第二个儿子。傅聪无法再请父亲为儿子取名,就用当年父亲“备用”的另一个名字——凌云,作为第二个儿子的大名。   傅聪四口之家,生活在伦敦。1979年,在祖国挣脱“文革”噩梦之后,傅聪回到了上海,出席了上海文联、上海作家协会为傅雷夫妇举行的追悼会。1982年,傅聪带着夫人卓一龙、次子凌云从英国来到北京。岁月飞逝。如今,傅聪年近花甲,和卓一龙一起住在伦敦一幢三层小楼里。他在弹琴之余,喜欢看网球。他为两个儿子的成长感到欣喜。遗憾的是,在琴声中长大的两个儿子,没有一个继承他的衣钵

[ 本帖最后由 J-M 于 2010-9-8 05:16 AM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9-8 05: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贝多芬的钢协是我最喜欢的作品。因此花了比较多的篇幅。以上提到的演奏者,也演奏了其他一些著名的钢协,后面将会逐一提到。
发表于 2010-9-8 14:4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M 于 2010-9-6 07:09 PM 发表


我买的是怀尔德的那套拉赫玛尼诺夫钢协全集,收录了帕格尼尼狂想曲。CHANDOS唱片

谢谢答疑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05:42:17 | 显示全部楼层
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C大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作品完成于1798年,并于当年在布拉格首演。虽名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却比他的《降 B大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的完成要晚三年,只是由于前者出版早而被定为第一号。从作品本身来看,第一号比第二号要成熟许多,在管弦乐法上,本曲已加入了单簧管、小号与定音鼓等乐器。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年轻时代的代表作之一。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 灿烂的快板,C大调,4/4拍子,协奏风奏鸣曲形式。音乐意气风发, 主部主题坚定有力,副部主题优雅柔美。 整个乐章旋律虽然平稳,但渐渐装饰得异常华丽,主奏钢琴的技巧性很强。

  第二乐章 最缓板,降A大调,2/2拍子,三段体。 曲调抒情、柔美,平缓如歌的主题平和、安宁,充满希望。

  第三乐章 诙谐的快板,C大调,2/4拍子,回旋曲形式。主奏钢琴若无其事地奏出了回旋主题,显得非常轻快,错落有致的节奏显得朝气蓬勃。随后是管弦乐充满气势的反复,主奏钢琴在发展部分,充分体现出作者日趋成熟的作曲技巧。最后,在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之下,全曲结束。


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c小调,第三号钢琴协奏曲,本曲是贝多芬最早发挥其创作潜力的作品, 而他本人对此曲也充满自信。与贝多芬以前的作品相比,此曲的管弦乐部分已逐渐具有交响曲的韵味,主奏钢琴也能发挥出钢琴本身独特的风格,这两者浑然融合,构成宏伟的协奏曲。在这首作品中,他以往的钢琴协奏曲里的柔弱、单薄已荡然无存,全曲洋溢着年青力壮的粗犷男性的作风。这首《第三号钢琴协奏曲》,显示出贝多芬的作曲手法已"更上一层楼"。而贝多芬的交响曲世界,也因此而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 灿烂的快板,c小调,2/2拍子,协奏风格的奏鸣曲形式。 整个乐章的第一主题,由木管部分奏出,然后才由全体管弦乐合奏发展;第二主题由第一小提琴与单簧管演奏,主奏钢琴随后出现,与管弦乐互相展开对话式的发展,显得威风堂堂(片段1)。

  第二乐章 最缓板,E大调,3/8拍子,三段体形式。 乐章主题由主奏钢琴静静地呈示,如祈祷般复杂、深沉的情绪回荡其间,更有醇厚的和弦来加强乐曲气氛(片段2)。

  第三乐章 快板,c小调,2/4拍子,回旋曲形式。 乐章主题首先由主奏钢琴呈现,给人以疾步攀登山坡般的急促感觉,继而由双簧管予以反复和发展(片段3)。 乐章在进入回旋主题后,作为终结部的基础,灿烂地结束全曲。


贝多芬的《第四钢琴协奏曲》于1808年12月22日首演于维也纳,由作曲家本人担任独奏。同时上演的曲目还有他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交响曲,《合唱幻想曲》《C小调弥撒》的片断,及一首即兴创作的《键盘幻想曲》和一首咏叹调——Ah!Perfido。这首协奏曲的非公开首演时间应前推至1807年3月。
《第四协奏曲》或许是贝多芬那一时期最为庄严的钢琴作品。末乐章音乐从一个“错误”和弦——C大调主三和弦上展开。这恰是一记妙语!它在贝多芬另外一首作品——《拉苏莫夫斯基四重奏》(OP·59之2e小调)中也有体现。借用这个“错误”和弦,作曲家得以顺畅转调,从而使音乐在整个乐章间展开,并最终循环回归主题。一个最初呈示的、深具潜力的乐思,在乐队全奏与演奏家独奏的轮回中,爆发出内在潜藏的弦力,给人以极大的精神享受。第二主题,贝多芬最大程度地发挥了那个时期钢琴的持续踏板,使有限的音乐素材与整个乐队织体产生共鸣,将外在的热烈与内在的热情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

第五钢琴协奏曲

《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又名《皇帝协奏曲》。“皇帝”的标题,不是贝多芬自己起的,是因为乐曲本身组织庞大,壮丽宏伟,使人联想到皇帝的威仪,令人肃然起敬,因此被世人称为《皇帝协奏曲》。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13: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柴可夫斯基钢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創作了三首鋼琴協奏曲,以1874年的第一號降B小調最受歡迎。它的創作過程和音樂本身一樣充滿戲劇性,這首鋼協對我而言仿若柴可夫斯基一生的縮影。這協奏曲交織了許多令人秉息的美麗弦律與和聲,它的偉大在於它的真誠感人。相較於當時國民樂派的時代背景,它卻追隨十九世紀的浪漫風格。基本上,這就是柴可夫斯基的靈魂。他說﹕"我之所以創作,乃因為經由音樂我可以充分宣洩我的情感和感受。"他一生固執他想表達的,最能讓他用音符捕捉情感的形式就是他的題材,是古典也好;是浪漫也行。鋼協一號問世的過程十分坎坷。原先柴可夫斯基欲將此曲獻給當代偉大的鋼琴家 -- 尼可拉斯˙魯賓斯坦,未料魯賓斯坦閱過樂譜後卻給予無情的貶抑。大鋼琴家認為這是一首無法演奏的樂曲,批評它的結構鬆散內容貧乏。柴可夫斯基盛怒之下撤銷給魯賓斯坦的呈獻;完成管弦樂部份;轉而獻給德國大鋼琴家 -- Hans von Bulow。1875年Hans von Bulow 在美國波斯頓完成首演並大獲成功。挾其威嚇國際的聲名再回到俄國,令本土音樂界眼睛為之一亮。尼可拉斯˙魯賓斯坦也坦承誤判之謬。而今爾後,柴可夫斯基的第一號降B小調鋼琴協奏曲則是所向披靡。

對我而言,柴可夫斯基不若馬勒 -- 借著音樂闡述生命的哲思;也不像布魯克納--傳遞對上帝的虔敬。音樂是柴可夫斯基抒發個人情懷的管道,或許因為他讓人直接接觸他最隱密的空間,或許他的音樂未曾足夠揭露他個人蛻變的過程,所以在音樂史學上,有些學者認為他的音樂雖美,但他的創作格局卻不夠恢宏。如附在CD的說明冊頁所言,這首鋼協並非純鋼琴的炫技而已;悉心精緻的管絃樂部份緊貼著鋼琴獨奏,忽而潛行,忽而與鋼琴合而為一 優美淒切的弦律與圓潤的和聲交融化成絕美的詩篇,結構上它是古典的;它取材自俄羅斯民間的歌謠;情感的堆疊則是個人主義的浪漫樂風;這樣縝密的結合基是柴可夫斯基的創作靈魂。三個樂章由快慢快組成,快版樂章是龐大的奏鳴曲式,崔光宙先生的著作"名曲的創生"裡 "生命活力與童話幻想的合奏 --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去的創作與內涵" 精闢分析了樂章的形式,值得深入閱讀。

[紅酒相隨,音韻猶存]
那張1963年Deutsche Grammophon所錄製,由卡拉楊指揮維也那愛樂和李希特的鋼琴演奏應該是帶我重溫舊夢的最佳選擇,然而我卻挑了波哥瑞利奇的錄音演奏來作為我與老朋友重逢的橋樑。這不是最令大部份人稱許的演奏,與其他錄音如李希特、阿格麗希等人相比,波哥瑞利奇的琴聲略嫌壓抑不夠奔放。似乎當一觸及發之際,他則緊緊按納衝動強行控制,最引我著迷的正是此種矛盾的感覺。而他處理慢版樂段時貫用的人聲抒情唱法則收放自如,那獨白裡隱藏若有若無的孤寂令人心醉。我一向喜歡喝咖啡領受浪漫派音樂,這張錄音則讓我領略紅酒入口後的暈眩。

第一樂章
法國號以宏闊無比的氣勢掀起巨浪,接著鋼琴主奏挾壯碩的降D大調和弦呼應交響樂團奏起的弦律。昂揚的弦律由鋼琴再次發展,這漫漫一百多個小節的主題其實只是樂章的序奏,樂段結束後沒有再出現過。高潮迭起的序奏後降B小調(主調)的第一主題才逐漸展開。跳躍的節奏交錯於鋼琴和樂團間,旋即鋼琴獨吟抒情陰鬱的第二主題,這兩道主題繁複地貫穿。除了鋼琴不斷歌唱外,多起由長笛法國號雙簧單簧管擔綱的音韻更是不遑多讓,處處顯現柴可夫斯基敘事的本領。波哥瑞利奇的強勢作風在眾多鋼琴獨奏片段裡可清晰感受,他拖延音與音的距離,像極喝紅酒前先小心翼翼的聞香,再慢慢品嘗好酒的濃洌。

第二樂章
焦躁的靈魂在這個安祥的夜曲主題裡當能得到安慰。弦樂撥奏而起,悠揚的長笛該是夜鶯的詠嘆。中間的快版像在繁華的宮廷舞會裡,音群輕快的旋轉。

第三樂章
狂野的樂章幾近粗暴,在三拍的節奏裡,重音落在屬於弱音節的第二拍。波哥瑞利奇犀利精準的節奏與樂團相互熱烈的回應。樂章結尾浩蕩無比,鋼琴與樂團釋放凜然的氣勢將情緒帶至最高點,我的體內開始發酵既溫柔又緊繃的蠢動。

柴可夫斯基的音樂裡一直有魅惑人心的美,一些沉鬱情調,浪漫情挑,一點不切實際的幻想.. 嗯,這正是我幾杯紅酒下肚後微醺的寫照。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13:3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柴可夫斯基钢琴协奏曲---Victoria Postnikova

柴钢协13迈克尔施尼茨勒.jpg 第一和第三号钢协
柴钢协2迈克尔施尼茨勒.jpg 第二号钢协

这套唱片非常难得。一来是全集,然后又是DECCA著名的ADRM录音,最重要的是演绎也是非常精彩的

作曲家:柴可夫斯基
演  奏:Victoria Postnikova
指  挥:Gennadi Rozhdesvensky
乐  团:维也纳爱乐乐团
类  型:DDD 2CD
发  行:DECCA 410 113-2 410112-2


波丝特尼柯娃(Viktoria Postnikova):俄罗斯女钢琴家,1967年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期间师从雅可夫·弗利尔教授攻读研究生课程。1965年在国际肖邦比赛中获奖,其后在英国、葡萄牙及俄罗斯的重要比赛中也获得了奖项。波丝特尼柯娃善于演奏各国古典作品及俄罗斯传统钢琴作品,其最卓越的成就在于录制了柴可夫斯基的钢琴作品全集。她与丈夫、俄罗斯指挥家根纳季·罗杰斯特文斯基一道参与了许多音乐会、独奏会演出及录音工作。

[ 本帖最后由 J-M 于 2010-9-10 01:50 PM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9-11 05: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柴可夫斯基钢琴协奏曲全集----EMI

柴钢协EMI.jpg EMI的双子星。这个并不是很有名

[ 本帖最后由 J-M 于 2010-9-11 05:25 AM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3-29 04:35 A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