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查看: 73540|回复: 114

引人入胜的五大钢琴协奏曲---入门必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4 20: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
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

被称为五大钢琴协奏曲。这几部作品几乎被所有名家演了个遍,名演实在很多,入门的朋友不听可就是遗憾了。以下介绍一些现在和过去的唱片,以及演奏者相关的故事。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2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贝多芬钢琴协奏曲

 贝多芬一共作有有编号的5首钢琴协奏曲,另有小提琴协奏曲的钢琴配器,一般称为第6号钢琴协奏曲;还有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WoO.4),加起来一共有7首。
  在贝多芬有编号的5首钢琴协奏曲中,第一、第二号明显继承莫扎特与海顿的传统,其艺术表现所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平衡中的美,第三号协奏曲中,开始出现贝多芬个性追求的那种戏剧性冲突,钢琴被赋予明显的激情。第四号协奏曲增加了阴柔与阳刚之间的对比,乐队更富动力,钢琴的个性更给予充分的发挥。而第五号协奏曲因为华彩乐段与乐队效果的烘托,使整部作品成为高涨的情绪与豪迈的激情的写照,闪烁着辉煌而又耀目的美。这5首协奏曲,尤其是后3首为浪漫主义协奏曲的发展打通了道路。

第一钢琴协奏曲
  贝多芬的这首钢琴协奏曲,C大调,Op.15,作于1796年,为其旅行演奏而作,创作时期其实晚于第二号。这首协奏曲还是遵循维也纳协奏曲传统,其中明显可看到莫扎特的影响,共3个乐章:1.活泼的快板,奏鸣曲式。这一乐章非常莫扎特化,第一主题的和弦式进行、第二主题的纹饰,都接近于莫扎特影响。这一乐章值得注意的是进入再现部之前闪现神秘色彩的过渡准备,这一乐章中的装饰完全是莫扎特式快板乐章的特征。2.广板,三段体,中间段的钢琴独奏有即兴式的朗诵调表演,最后一段重复开头的一些片断,然后展开即兴因素的变奏。3.回旋曲,快板,有谐谑性因素。这一乐章中充满幽默,保持急速的节奏,主题是谐谑性的奥地利提罗尔舞曲,在第三段钢琴华彩乐段尾声之后,音阶式乐句凝聚起越来越紧张的力度 然后突然出现简短的休止,开始初现贝多芬的个性。

第二钢琴协奏曲
  这首第二号先于第一号,降B大调,Op.19,约在1794—1795年创作并初演,1798年修改。这一协奏曲的乐队编制非常简练,曲式比第一号还要接近维也纳传统。共3个乐章:1.朝气勃勃的快板。第一呈示部的第一主题呈现两个对称的形象,第二主题是一个新的抒情性插段。第二呈示部同样拥有很多旋律,旋律和乐句的发展都具即兴意味,极具莫扎特的风格。2.柔板,这个乐章近似于海顿的风格,带有沉思意味,又充满温暧的感情。其中广泛使用了器乐式的朗诵调,从而时常形成旋律的情绪发展。这种发展中孕育着贝多芬的创作个性。3.回旋曲,稍快的快板。奏鸣曲形式的回旋曲,保持欢快中带有谐谑的特点。这一乐章的第一主题中有类似杜鹃的啼声,而在旋律中突出的重音,与钢琴左手部分节奏错位而带来幽默。整个乐章中节奏转换与突然的重音,都极具贝多芬的特色。

第三钢琴协奏曲
  这首钢琴协奏曲,C小调,Op.37,作于1800年,是贝多芬真正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是贝多芬对现代协奏曲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4首协奏曲(第三、四、五钢琴协奏曲与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第一首,从这首协奏曲起,贝多芬加强了钢琴作为主体的力度,使它的对应织入整个音乐发展,使结构更为恢宏。这首作品是贝多芬最善于使用对比与发展的C小调,共3个乐章;1.朝气勃勃的快板,奏鸣曲式。第一主题多少有一些英雄性质,第二主题更富歌唱性,它们的发展很具戏剧性。2.广板,在这个乐章中,钢琴声部有比较宽广的发展,采用声乐艺术中类似朗诵调到花腔的各种方式展现钢琴的技巧。其中钢琴“朗诵”的片断与乐队的关系意味深长,而“花腔”式的钢琴音型处理非常复杂,由64分音符组成的音型比比皆是。3.快板回旋曲,大致的三段体。在这个乐章中,基本主题开始有五彩缤纷的变化。这种变化似乎是由一件乐器一件乐器之间的传递来完成。在第三段开始,在一段不长的赋格之后,有急剧而又饶有趣味的调性变换。尾声速度极快,表达出生动的幻想。

第四钢琴协奏曲
  这首钢琴协奏曲,G大调,Op.58,作于1805—1806年间,1808年12月在维也纳首演。这首协奏曲以钢琴声部纤细而又深刻的歌唱性见长,共3个乐章:1.中庸的快板,奏鸣曲式。这个乐章的第一主题本身就带有抒情性,第二主题带有田园风味,由钢琴表情花纹作装饰。其发展部以一些不安宁的下行音阶进行为基础,其中也有一些抒情段落。再现部有所压缩,但更富表情。这个乐章贝多芬先后作过两个华彩乐段。2.稍快的行板,这是非常着名的钢琴和乐队对话的乐章,一个是弦乐齐奏的断音主题,另一个是钢琴独奏叹息般的答句。有人把这个乐章解释为希腊神话中奥菲斯同阻挠他去地狱解救被囚禁的尤丽狄茜的那些魔鬼的对话,即奥菲斯用音乐驯服那些魔鬼。这个对话以钢琴的答句越来越宽广,越来越富有激情,而不间断过渡到第3乐章。3.活泼的回旋曲,这一乐章的基本主题是一首明亮的快速度舞曲,这个主题的发展使这个乐章充满舞蹈性因素。其中第二、第三段的色彩变化异常丰富纷呈。

第五钢琴协奏曲
  这首钢琴协奏曲,降E大调,Op.78,是5首协奏曲中乐队与钢琴的技巧发挥最辉煌的一首,出版时标明为“大型协奏曲”,其《皇帝》的标题大约是指此曲的结构辉煌而在协奏曲之首而言。这首协奏曲与当时流行的“军队”协奏曲不无联系,共3个乐章:1.快板,奏鸣曲式。从乐队齐奏的响亮和弦和钢琴独奏3次自由的华彩开头,决定了这一乐章英雄主题的发展。这一乐章基本主题在各种相互对置的插段变换中,在和弦所组成的张力中不断出现非常精彩的段落,像是大江奔流的气势中宁静而又安逸的绿洲。发展部的对话明显比第四号第二乐章高出一筹,完全是一种深沉的戏剧性。而辉煌的乐队发展中不断涌现的钢琴华彩乐句恰恰又成为一种特殊的装饰。2.稍活泼的柔板,自由的变奏曲式。基本主题包括很弱的弦乐器咏与钢琴两次热情的戏剧性独白。在变奏中,钢琴一直在从容不迫地编织它优美的旋律图案。这一乐章后部开始孕育那个效果辉煌的发挥。3.回旋曲,快板,似乎是第二乐章的蕴积就为这一乐章的迸发。第二主题虽在这个乐章中有精细的发展.但基本主题在各种变奏和调性装饰处仍呈现出雄伟的气势。在这一乐章中,钢琴呈示出它的全部光辉。值得注意的是在回旋曲的第二个插部中有一个小型回旋曲,精巧地起到了“匣内有匣”的效果。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21: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贝多芬钢琴协奏曲----米凯兰杰利

贝一三米凯兰杰利.jpg 贝多芬第一第三钢琴协奏曲,朱里尼指挥
贝五米凯兰杰利.jpg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

思前想后,还是从米凯兰杰利说起比较好。毕竟他演奏的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已经被广为流传。而且是各大天书首推的贝五版本。可惜大师没有录全集,为之惋惜。




米凯兰杰里生于意大利巴雷西亚,父亲是个有很高音乐素养的律师,也是个业余钢琴家。小阿图罗3岁开始便在父亲指导下学琴,由于具有非凡的音乐领悟力,加上对技巧的刻苦锻炼,琴艺进步神速,4岁就被温都里音乐学校破格录取。那段时期小阿图罗不仅学习钢琴,还学习管风琴和小提琴,这对他后来的演奏风格有重大的影响
小阿图罗进入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师从李斯特门生陶西格的弟子安佛西,这位杰出的女教师不仅在技巧上对阿图罗严格训练,更重要的是把意大利钢琴传统中最精华和独特的精雕细琢的细节处理,清澈明净而又变换多端的音色等都传授给阿图罗

阿图罗毕业并开始了职业演奏家的生涯,但就是从这时起,命运一再地和他开了许多玩笑。他当外科医生,也曾进过修道院。17岁的时候在意大利的一家广播公司应聘没有成功,参加第二届布鲁塞尔国际钢琴比赛却只得了个第七。当时第一名是苏联演奏家吉列尔斯,评委中的鲁宾斯坦给米凯兰杰里打了很低的分数,但他的演奏却深得比利时皇太后的喜爱,后来两人成了终身挚友

1939年
  参加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深得法国钢琴大师Cortot赏识,Cortot称其为“一个新的李斯特”,并获得第一名与科尔托特别奖,被看起来似乎一切走上了正轨,谁知在这个时候二战爆发了。由于战乱, 米凯兰杰里不得不停止了如日中天的演奏生涯,去意大利空军服兵役,但不久他又加入了反纳粹德国的地下抵抗组织。结果战争后期米凯兰杰里不幸被捕入狱,渡过了八个多月的铁窗生活。但上帝却一直眷顾着这位日后神一般的钢琴大师,米凯兰杰里奇迹般地得以从俘虏营逃脱。   战争结束,米凯兰杰里以令人吃惊的速度迅速地恢复了他的演奏水平,很快以国际级钢琴家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乐坛,并于1948年在卡内基大厅首次亮相,获得了潮水般的好评。
50年代到70年代
  是米凯兰杰里演奏生涯中的黄金时期,他的很多著名的音乐会和录音都出自这个时期。从60年代起他开始办学,他的学生中包括有波利尼、阿格里奇等等日后世界级的钢琴大师。米凯兰杰里教学从不收取学费,还经常用自己的音乐会收入资助学生,他认为对于具备音乐天才的人来说,“学习音乐是他们的权利。”   六十年代末米凯兰杰里移居瑞士卢加诺,直到1995年去世

米凯兰杰里的演奏技术无懈可击,善于恰到好处地把握音色和多声部层次的控制,有条理地处理整体与细节的关系,追求音色清澄、干净的演奏灵魂。他的演奏既保持了古典乐派的内在与平衡,又注入了浪漫乐派的热情与感染力,极具强烈的艺术魅力。   米凯兰杰里一生虽然留下了近40年的录音,但因为选择曲目挑剔,对演奏的要求又近乎苛刻地高,所以演奏曲目并不广泛,录音数量相对其他同时代的演奏家来也少的可怜。正因为这样,虽然他的唱片很少,但只要有的都是极品。米凯兰杰利也正是因为对自己的演奏质量要求甚高,决不轻易举办独奏会。他演绎的贝多芬作品,摆脱了任何一种巴洛克风味的弹奏方式,将自己的音乐个性隐藏在乐曲自身的内涵下,完美地表达出作品的深情和精髓。他演绎的德彪西作品,以全然柔软圆滑的线条歌唱,丝毫不带钢铁的森冷,已达”无槌之音”的佳境,因而获得“音乐哲学家”的美誉。此外,他还是一位卓有贡献的钢琴教育家,指导和培养出了一批钢琴家,不少已名扬世界,意大利钢琴家波利尼就是其中之一。   同时,和神奇的演奏一样著名的,就是米凯兰杰里那古怪的脾气和性格。他对钢琴的音色出奇地挑剔,挑剔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程度。他经常不顾观众的感受临时取消音乐会,任意改变甚至中断演出的日程安排,中途停止录音等。因此在音乐评论界和广大乐迷中留下了“古怪孤僻,反常乖戾”的名声,甚至他的高徒波利尼、阿格里奇都与他格格不入。“对我们这些被消费时尚崇坏了的听众来说,米的存在显得像是一个冒犯。”实际上,米凯兰杰里一切的反常举止都来源于他近乎苛刻的严格要求和对艺术极端负责的态度:每一次演出结束,即使观众为之迷醉倾倒,好评如潮,他仍要自己和自己较劲一般地挑出自己演奏中一大堆的毛病。尽管这些毛病在别人看来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他却固执己见,闭门思过,苦思冥想。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他才出现了前面所说的种种“反常”的举动。

[ 本帖最后由 J-M 于 2010-9-4 09:15 PM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21: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巴克豪斯

贝钢协巴克豪斯.jpg 巴克豪斯70年代的录音,这个运气好还能买得到。虽说,巴克豪斯被人称作键盘狮王,但是仔细聆听可以发现,他的演奏流畅无比,指尖的感觉更像是在舞动。相当有快感!这个钢协全集是我听过的最好的全集

德国钢琴家。1884年3月2日出生于莱比锡一个商人家庭。6岁入莱比锡音乐学院,师从院长雷肯多夫。15岁毕业后至法兰克福,随李斯特的学生、钢琴家达尔贝特,深入学习贝多芬的作品。不久在伦敦登台演出,获得成功。次年回莱比锡,在指挥家尼基什指挥下与布业大厦乐团合作演出,再次轰动。从此开始了70年的演奏生涯。
巴克豪斯是20世纪初伟大的演奏家之一,他继承了德奥的正统演奏血统,对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有精到的演绎。他的演奏风格气魄宏大,遒劲有力,曾有“键盘狮王”之誉。 威廉.巴克豪斯的肖邦第一叙事曲和第一奏鸣曲同样十分出名,尤为气势磅礴!同时他年轻时录制的肖邦练习曲展现了他极佳的技术
外界对巴克豪斯的私生活知之甚少,仅仅知道他烟抽得很凶。他得兴趣只在演奏上,特别是独奏。我没有听说过他喜欢演奏室内乐,留下的唱片也只有两首作品。他的教学生涯也很短,记忆中只有1905年在曼彻斯特皇家音乐学院当教授、1925-26年在美国的柯帝斯音乐学院之类的短期教学,他的课堂是极为严厉的,往往是无休止的巴赫的赋格。还有一战时期为军队的服务,他几乎是集中在舞台演奏和录音上。即使是在纳粹执政时期也没有停止演出,后来他还以纳粹临时战犯的身份为盟军演出。据说,他音乐会总的数量超过4,000场!就在巴克豪斯逝世前,Andor Foldes向巴克豪斯辞别:“多乾你最喜欢乾的事吧。”他说“最好的问候”是指巴克豪斯为他举行的欢迎“音乐会”。当时巴克豪斯已经85岁了!在与伯姆录制布拉姆斯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时,伯姆对其他人说:“这家伙无论什么年纪弹布拉姆斯都那么好。”,结果大家都笑了。实际上,伯姆比巴克豪斯还年轻10岁,当时巴克豪斯是83岁,伯姆是73……
评论家认为,巴克豪斯是第一批的现代派键盘演奏家(阿尔弗雷德·科尔托是他对立面的代表人物),他的演奏风格清楚、朴实、客观,在理性分析的同时也充满了感情。作为第一批留下录音的钢琴家,他在多年的舞台生涯和录音室中留下了伟大的遗产。他录下了贝多芬几乎全部的作品以及众多的莫扎特和勃拉姆斯,他的在1928年录下了史上第一套肖邦练习曲全集;这个录音(Pearl 9902 和其他厂牌)至今仍被推崇为最佳版本之一。巴克豪斯的这些演奏平稳而轻松,气定神闲地克服了重重技巧上的难关。1953年的录音中包括了练习曲,Op.25,,从中可以听到他这些年风格在改变。他的技术能力仍在,而且更加自信和放松,让音乐自然地流淌出来
他在1939年演奏的勃拉姆斯华尔兹,Op.39(EMI 66425)只用了13分钟;很难想象谁能跳出这种速度的华尔兹,当然它仍然十分招人喜欢。他在70年代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录音(Decca 433882)显示了一位七十岁老人惊人的技巧,同时期的两首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也是如此(Decca 433895)。而他在贝多芬现场录音(Orfeo 300921)中的表现更为出色,更自由也更富有生气。   他的室内乐录音包括与皮埃尔·富尼埃(Pierre Fournier)合作的勃拉姆斯大提琴奏鸣曲,与国际弦乐四重奏乐团(International Quartet),查尔斯·霍布德(Charles Hobday)合作的舒伯特“鳟鱼”五重奏
在二战之后,巴克豪斯定居瑞士的卢嘉诺(Lugano),外界都知道他是演奏贝多芬和布拉姆斯的超级大师。从那个时候起,“键盘上的雄狮”的昵称就跟随着他。他最后的独奏音乐会是1969年6月28日,7天之后因为心脏病在奥地利的Villach去世。之后,他被埋葬在科隆

[ 本帖最后由 J-M 于 2010-9-4 09:41 PM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22: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布伦德尔

贝钢协布伦德尔头像.jpg 绝版唱片,布伦德尔和列文合作
贝钢协布伦德尔.jpg 和列文合作的现场版
贝钢协布伦德尔绿色版.jpg 绿色版


布伦德尔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古典钢琴家之一,他曲目广泛,学识渊博,由他演奏的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勋伯格等人的作品被视为不可替代的重要诠释,布伦德尔录制与发行的海量唱片则是对其卓越成就的永恒见证此外,他还作有三卷诗集,撰写过大量优秀的音乐随笔,曾发表多篇极具轰动效应的演讲,而另一方面他却尽量回避媒体,尽管那会为他赢得更多公众的欢呼;2008年12月18日,78岁的布伦德尔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了告别音乐会
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 1931—),奥地利钢琴家,幼年在南斯拉夫师从德泽利克(Dezelic),1943年全家迁回奥地利,从卡恩(Kaar)学琴。后在菲舍尔的钢琴班深造,1948年获布索尼比赛奖而扬名。   布伦德尔编订了贝多芬的全部钢琴作品,他有极宽的演奏幅度,不仅深入研究作品内涵,而且极具挖掘作品的浪漫抒情的能力,他在处理装饰音与华彩乐段方面总能寻找到最佳的效果,其演奏以注重音色的细微变化为最大特色。   舒伯特和海顿的作品是他演奏的作品中的上品,其中的优雅与抒情性都无人能够企及。   他演奏的贝多芬与吉利尔斯、施纳贝尔形成极鲜明的对照,把贝多芬解读得如行云流水一般,极具特色。而他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虽不如海布勒那样体现出极端的细腻,却赋予了莫扎特一种清纯隽永的色彩斑谰。他的布拉姆斯协奏曲,呈现出别人难以达到的那种丰富的层次。   布伦德尔是德奥演奏家中少有把歌唱性和对结构的把握结合得天衣无缝者,他的特点可以“高雅的行云流水”来形容,但其表现领域严格限在古典——浪漫时期的德奥作曲家

布伦德尔是二战后老一代与中生代钢琴家之间承上启下的人物,他是战后成名的钢琴家中年龄较长者,至今已在舞台上驰骋了近半个世纪。   演奏会上的布伦德尔很有特点,每次出场犹如宗教仪式一般,双眼仿佛瞪着天花板似地走到钢琴前,要等到观众席鸦雀无声时,才慢条斯理地开始演奏。但是,一旦开始演奏,就不再看观众席一眼了。当演奏到优雅微妙的乐段时,布伦德尔就忽而低下头注视键盘,忽而眼睛眺望虚空,嘴里无声地哼唱着流畅的音乐,像是深切地歌颂自然一般,此时的布伦德尔完全陶醉在自我的音乐中。不论有多少听众,他总是把他们与自己的音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演奏时犹如在与听众对话般地亲切而又富于说服力。   他确信音乐具有内在的精神力量,惟有音乐的崇高表现才是与听众心灵的交流。他的录音非常多,许多作品都多次录音。特别是一些经典作品,几乎录音技术每有重大突破,他都要重录一次。   布伦德尔是他的同胞莫扎特的杰出诠释者,飞利浦公司发行的莫扎特200周年纪念全集中,第七卷“钢琴协奏曲”主要就是采用他的录音,这是一套华丽的经典录音。   布伦德尔的演奏风格是继承德奥系的传统,注重结构,内在张力强。他知识广博,技术辉煌,对音色非常敏感,在处理装饰音和华彩乐段方面具有独到之处。他的演奏清纯隽永,音色变化细微,善于处理装饰音,注重情感,想象力丰富。他是学者型的钢琴家,对演奏的每一部作品都要潜心研究,深入探索,以揭示深刻的内涵。但他的演奏并不刻板,而是非常浪漫抒情。布伦德尔总是把自己的热情及幻想寄托在作品中,以发挥他的艺术精髓。他是一位诚实的钢琴家,可以说是目前钢琴家中精神派的代表人物。早先他在维也纳因弹奏李斯特作品而名盛一时,他的手指灵活,富有弹性,旋律的流动圆滑舒畅。能像布伦德尔那样把李斯特特有的甜美旋律表现得温暖飘香的钢琴家并不多见。   布伦德尔是当今最权威的舒伯特专家,对舒伯特的作品有独到的研究。1978年全世界纪念舒伯特逝世150周年,他的舒伯特作品系列演奏会与13集电视系列片《布伦德尔演奏舒伯特》是“舒伯特年”的重头戏,他在节目中对每一首奏鸣曲都做了详尽的介绍。他70年代和80年代两次在飞利浦公司录制舒伯特全部钢琴作品。他演奏的舒伯特奏鸣曲当然是权威的阐释。他与克利夫兰四重奏录制的《鳟鱼》是此曲最平衡的版本。5个人配合默契,相互烘托,使乐曲跌宕起伏,回味无穷。特别是第三乐章,五个变奏层次分明,清新隽永。   他还与德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费舍尔一迪斯考合录了舒伯特很多艺术歌曲与声乐套曲。布伦德尔所演奏的舒伯特作品,与他演奏的贝多芬作品一样,是富于男性性格的。他以强韧的触键所产生的表情,使人再也感觉不到紧凑性原本是舒伯特的弱点了。他赋予舒伯特的音乐更强的张力。虽然色彩感略弱,浓淡却相当丰裕,使人感觉到犹如水墨画般的高贵

2009年1月5日,是英国钢琴演奏家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的78岁生日。就在他生日前半个月,这位备受敬重的钢琴大师在著名的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了最后一场音乐会,演奏莫扎特第9号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K271,作为他整整60年的职业生涯的告别演出。与布伦德尔合作的是维也纳爱乐乐团,指挥家则是他的多年老友、83岁的查尔斯·马克拉斯。   和布伦德尔同时代的那些钢琴家们,不少人已经逝世,还有一部分渐渐被淡忘,悄悄地离开了舞台。只有布伦德尔自己决定什么时候退出。他没有选择演奏自己最拿手的贝多芬,反倒选择了更加生气勃勃的莫扎特。他称这首曲子为“一个世界的奇想”,称赞它的旋律“像青年一样年轻”,又“像老人一样智慧”。 奥地利时间2008年12月18日晚上8点13分,端坐在金色大厅中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像柔和华丽的晚风一样,化开了乐谱上的第一个乐章。布伦德尔安闲地把手放在腿上,等了几秒钟,仿佛故意要吸引观众们更多的注意力。事实上,所有人的目光都已牢牢地锁定在这位白发凌乱的老人身上,所有人都为自己能亲睹这位大师的最后一次公开演奏而感到自豪。   演出完美无瑕,布伦德尔双手交叠在胸前,起身向全场观众们鞠躬,而依依不舍的后者竟然用掌声先后六次“迫使”布伦德尔返场!最后一次,他演奏了李斯特的曲子,然后又有些顽皮地弹了一段在英国很流行的手机彩铃的小曲,聪明地冲淡了弥漫全场的离愁别绪。   当那告别的一刻最终来临时,掌声整整持续了20分钟。   布伦德尔仍保持着他那有些自嘲意味的微笑,举起右手,颇有深意地指向台下——台下坐着四位他的得意弟子,那架势分明是说:“接下来,就看你们的了。”

[ 本帖最后由 J-M 于 2010-9-4 11:04 PM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9-5 07: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贝多芬钢琴协奏曲----佩拉希亚(三星带花)

贝钢协佩拉西亚三星带花.jpg 海丁克指挥,佩拉希亚演奏的贝多芬钢协全集,三星带花的评价


默里·佩拉西亚(Murray Perahia 1947-)   美国钢琴家。1947年4月19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犹太人家庭。4岁时开始跟邻居家一位教授钢琴的老师学习钢琴,两年后跟随女钢琴老师简尼特·海恩学习钢琴,这一学就是11年。17岁时终止了跟随海恩的学习,走上了一条被他称为“非常痛苦”的成才之路。两年后考入马斯奈音乐学院,师从著名波兰裔钢琴家巴尔萨姆,同时兼修作曲和指挥。21岁时师从著名钢琴教授霍尔绍夫斯基,其独特的演奏风格由此奠定。1972年参加加里兹国际钢琴比赛并且问鼎。随后踏上了自己的演奏家生涯。   佩拉西亚被誉为当代最为抒情的钢琴诗人。他尤其擅长演奏浪漫乐派作曲家舒曼、门德尔松、肖邦和格里格等人的作品,并以其多样化的风格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和潜力。在演奏技巧方面,他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有键盘魔术师的美誉;而对作品的诠释,也因其多年的不懈努力而在音乐深度上表现出非同寻常的特点,广受各方好评。佩拉希亚的演奏曲目涵盖了上至巴赫、下至巴托克的各个时期中的钢琴经典之作。他四岁就开始学琴,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长时期的刻苦学习使他奠定了应付各种技术难题的深厚功底,在演奏19世纪浪漫派某些作品技术艰难的段落中,给人以毫不费力的轻松感。在演奏协奏曲和室内乐等体裁方面,他最有心得,这两类作品占他唱片录音中的主要地位。由于他曾学过指挥专业,所以经常边弹琴边指挥乐队演奏莫扎特等人的协奏曲。   如歌般的纯净   1972年的秋天,佩拉西亚四届“利兹国际钢琴大赛”里脱颖而出,随后的巡回英国音乐会,对这位年仅25岁的美国人来说,也是个极大的成功,当时身为领导美国古典音乐厂牌之一的CBS,也迅速地与他签下独家合约,并称他为「继霍洛维兹、塞尔金、顾尔德等人之后的第一人」。   因此当佩拉希亚几个月,到欧洲大陆的各个音乐城市展现自己的才华时,大家对他期雍很高,而他也没让他的听众失望。实际上,他的言行举止根本无法和印象中的比赛胜者相连。举例来说,佩拉希亚74年维也纳的音乐节期间举行首演之后,渥夫根.许莱伯如此写着:「看到他的外表,不禁要打个折扣,小小个头,像个16岁的大孩子,而且还有16岁的怠惰模样。」但在钢琴前的这位年轻美国人,有如神助地将整齐而圆润的音色与醒目的敏捷性一泄而出,我们只得摒除之前的刻板印象,静下心来看他掌握音乐的专注和强烈,《南德时报》的卡尔.舒曼曾开玩笑地描述佩拉希亚时的两个小时「如此要命地认真表达」来耗损自己的精力,「好像他刚刚被通知即将丧失调整音色的能力似的。」   事实上,佩拉希亚独奏音乐家的身份。在那时候,他的音乐表现与一般20来岁的夫轻被描绘的活泼热情、爱现截然不同,取代的是尽可能用最纯粹与专注的态度,表现出位受好评的音乐作品。他的听众,赫伯特在那时引用自《时代》的话:「聆听时不应注意演奏家及作曲家,只应该了解音乐、声音的组织与作品的结构,如此才能体会什么是音乐。」   继承自老传统的西班牙犹太人家庭,这位钢琴家在演绎的性格上保持全然的真实,而这个特质无疑是受到他的老师塞尔金,以及与他一同在马尔波罗演奏室内乐的伙伴们所影响。当我在八零年伐他见面而做短暂交谈的时候,从闲聊音乐到演绎的根本要素,他以一句话总结其美学观:「每位音乐家的第一个诫命,应该是对他所演出的作品保持忠实。」   对佩拉希亚「忠实」意谓着三种意义:首先,要清楚且精确地传递音乐的内容,将它转化成声音,澄澈旋律线的浮现比动态的极端或音色效果更为重要;第二,它意谓暴露出作品的内在生命,让纯音符的排列变成富歌唱性的旋律,有系统地铺陈整个乐章或作品,每个演绎者的首要任务,应该揭开、且描述藏在结合在作品里的意念与情感,「最重要的是让每个作品自己制造感觉」;第三,对佩拉希亚完全不能想象到只是为了要达到惊奇的效果,而让次声部转向支配地住,即使是一或两条节线;因为创造新奇与跟随行的缘故,而拿拍子做实验;或是使它变得「有趣」,而将作品以相异的结构做演出。然而他也厌于看到音乐音要只是一连串心情的反映,「音乐在情感表达上是可能以这么多方式演绎的!」   对于年轻的钢琴家而言,这项诠释观念是较为不寻常与难以达成的。它要求在音乐性的成熟度与持续的深思熟虑。「中庸之道是不易发现的」,如同佩拉希亚出版的一本德国音乐月刊里所提,然而如此则难以创造煽惑的力量。   即使身为一个年轻的钢琴家,在他早期的录音里,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多么果决地达到他的目标,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的完全录音,他的第一个大型录音计划。这是在早期舒曼、肖邦、门德尔颂的独奏会录音之前即出现的作品(不仅全在美国制造之外,连全部的录音工作都是于1967年二月在华盛顿的音乐图书馆完成)。在浪漫乐派的演奏中,佩拉希亚固的节拍、清晰的音色与无懈可击的技巧来吸引他的乐迷,但在需要花功夫在色彩和塑造情境的音乐上,他的演奏就有过度「古典模式」之嫌,甚至因此有时听起来有些僵沈。   但是在莫扎特录音的方面,佩拉希亚任独奏者及英国室内乐团的指挥,个性和音乐风格珠联璧合,这些录音有大多数都呈现出让有的清澄与弹性、卓越的气氛掌握,而且他也有力地展现令人信服的作品「内在戏剧性」。在莫扎特所谓的「进行曲风格」协奏曲集里所展现的完美平衡,统一性与内在的逻辑更是令人印象深刻,而这些曲子的主题旋律需要静谧的时刻,其它演奏者常会出现放大音量而过分强调的毛病。第25号钢琴协奏曲(K503)是这系列录音的最后几张之一,他同样以温和的方式.整合亮丽的和弦与交向式的主题旋律,到达曲子整体流畅的境界。这首在1786年完成的作品,使得莫札持在维也纳时期的协奏曲成绩更加耀眼,而演奏者直接传达出清晰轮廓的方式,即使是在最漂亮且引人伫足的片刻,也不忘维持作品整体的和谐。   佩拉希亚品的旋律弧线里,精巧地构思其运行,也使他成为甚具说服力的贝多芬演奏者。由海汀克指挥大会堂管弦乐团搭配而成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录音,可说是在数字录音之后最优异的同曲参考版本之一,而在独奏的范畴里,他1989年所录制的《C小调32段变奏曲》Wo080,是个具有个性而饶富兴味的录音。这首曲子在1806年底谱成,由于拥有精炼的音符与各变奏之间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很难将它刻意塑型。然而佩拉希亚着温润的演出风格,稳健地维持大型旋律线的流畅性:他平衡一些无法避免的速度转换,即使在变化最大的各变奏连接部分,都能顺势滑过,拉近大调变奏与小调变奏之间的距离,完全自然而不着痕迹。   同样的诠释风格也应用在门德尔松在1841年谱写的《庄严变奏曲》里。不仅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大作在他演奏生涯之初,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只是他的演奏并没偏向任何一方,而且偶尔已触及二十世纪的音乐了。1980年他曾录制一张巴尔托克的唱片,里面有巴尔托克于1926年写的《奏鸣曲》、还有与《奇异的满洲官吏》和两首《小提琴奏鸣曲》同时期的即兴创作《匈牙利农民之歌》。   最近十几年,佩拉希亚极地拓展他的演奏曲目,从古典领域直跨至舒伯特、布拉姆斯与舒曼。这些录音(如舒伯特的《降B大调即兴曲》与布拉姆斯的《b小调叙事曲》都忠实地展现出传达音乐讯息的角色:在他的演奏里听不到些许飘浮,或是扭捏作态,表现出比以往录音更为坚实与更具威信的演奏。   这些特质至少可在他的音乐会里听到,因而现场录音(例如与祖宾.梅塔和以色列爱乐合作的肖邦两首钢琴协奏曲)就更能提供亮丽音色与高完成度的极致典范。相似的例子地出现在他与柯林.戴维斯和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在1988年于慕尼黑所合作的葛利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里。   霍洛维兹在生命的最后3年间给予佩拉希亚,使得佩拉希亚上获益良多:霍氏不仅引领他进入李斯特直至拉赫曼尼诺夫的浪漫世界,也鼓励他应用Z由的弹性速度与表情记号、我们可以在佩拉希亚肖邦《第1号叙事曲》里发觉到这转变的关键,旋律线在严谨的弹性变换里灵勤起来,而且充满宽广的活力。在他的保留曲目里继续往李斯特领域进展,《降D大调慰藉曲》就是他的成果之一。   九零年代的佩拉希亚新曲目大步地迈进,他对巴洛克大师的键盘音乐渐感兴趣,包括韩德尔、史卡拉第、巴哈等人。私下他研究古钢琴的表现力,准备好长一段时间,但最后他还是跟随往昔伟大的钢琴巨匠们,以现代钢琴进行录音工作。也许和50岁时米开兰杰里的录音心态一样,他在阅读史卡拉第的《b小调奏鸣曲》(K?27)的乐谱时,不免为音乐里的浪漫性格增添些许新的生命力,而《A大调奏鸣曲》(K?212)则让绝佳的大师风范潺流不息。

[ 本帖最后由 J-M 于 2010-9-5 07:36 AM 编辑 ]
发表于 2010-9-5 14: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急事要出门,先顶一个,有时间再细看,好好学习。多谢楼主
发表于 2010-9-5 22: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介绍作品外加介绍演奏家,不错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05: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贝多芬钢琴协奏曲---肯普夫

贝钢协肯普夫黑色.jpg 单声道录音的全集(三星带花)

贝钢协肯普夫.jpg 立体声版

威廉·肯普夫(Wilhelm Kempff,1895—1991),德国著名钢琴家、管风琴家、作曲家;1895年11月25日出生于东普鲁士的于特博(Jüterbog)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皇家音乐主管和波茨坦圣尼古拉教堂的管风琴师。   肯普夫从小由父亲启蒙学习钢琴,9岁进入柏林高等音乐学校,分别师从巴尔托与卡恩学习钢琴和作曲。后来还在柏林大学学哲学和音乐史。1916年在个人第一场演出中同时演奏钢琴与管风琴。1917年以钢琴演奏与作曲得到柏林市颁发的门德尔松钢琴与作曲奖。   1918年首度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出,二次大战前在世界各地演出,足迹遍及欧洲、南美与日本。   战后1951年到伦敦演出,1964年至纽约演出;在演奏生涯最后几年里,他的曲目多以德国古典与浪漫派作品为重心,被认为是当代德国钢琴家的代表人物,阐释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权威;独奏之外,肯普夫也参与室内乐演出,经常与梅纽因、谢霖和罗斯特罗波维奇等人合作。   此外还从事教学与创作,1931—1941年间,曾与费舍尔(Edwin Fischer)等人在波茨坦的暑期高级班里担任教授,战后还主持过贝多芬钢琴作品讲座,许多后辈杰出钢琴家都接受过他的指导,包括出色的钢琴家是内田光子;1991年5月23日,肯普夫以96岁高龄逝世于意大利波西塔诺

年轻时的肯普夫在技巧方面不是一流的钢琴家,触键时的运指不够灵活流畅,如果只以技巧来评价的话,当时德国第一流钢琴家应该是巴克豪斯,肯普夫也只能说是第二流而已。   年轻时的肯普夫,有倾向于某种意图及感情的表现。像他这样一位钢琴家,照一般常识来判断,应该是在年轻时即对技巧有高超的磨练,就这一层的意义来要求,肯普夫所演奏的贝多芬作品给人留下稍有瑕疵的不良感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停止了一切公开演奏活动,很努力地从根本上来改正自己的弱点,50岁过后,才使钢琴技巧改善到理想状态,使之具有强劲的表现力。钢琴家演奏技巧因年龄的增加而衰退的例子俯拾皆是,但是像肯曾夫过了50岁后技巧仍日有精进的情形可以说是罕有的事例。   进入老境的肯普夫,更是把钢琴演奏当作日常起居生活的重要工作。他的音乐也更为致密,把心中的理念变换为音乐的形象,因而使他的精神主义艺术更加高贵。原先容易流为主观艺术的他,经过磨炼,终于获得了更正规的格调。   第二次大战结束后,肯普夫作为当代德国钢琴家的代表人物,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贝多芬、舒伯特以及舒曼、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权威演奏家。   肯普夫的演奏含蓄细腻,织体清晰,亲切高贵;音色如歌,分句   和速度自然而合理,丝毫没有矫柔造作、追求外在效果的倾向。   他录制了贝多芬和舒伯特全部钢琴奏鸣曲和其他作曲家钢琴作品的唱片,并编辑出版了舒曼钢琴作品选集。   肯普夫也为贝多芬四首钢琴协奏曲、莫扎特数首钢琴协奏曲重新编写装饰奏;和同辈钢琴家,如施纳贝尔、费舍兼具澎湃气势、诗意与趣味性的装饰奏相比,肯普夫的版本毫不逊色;布兰德尔就表示,从这些装饰奏时时可见肯普夫最高艺术的表现。   作为作曲家,他创作了歌剧、芭蕾舞剧、交响乐、室内乐、钢琴和管风琴的作品

[ 本帖最后由 J-M 于 2010-9-6 05:48 AM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05:5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巴伦博伊姆,克伦佩勒指挥

贝钢协克伦佩勒.jpg


克伦佩勒长久以来被认为是指挥贝多芬、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作品最顶尖的诠释者之一。有着绝佳幽默感,话锋辛辣的克伦佩勒,其个人经历与遭遇极富戏剧性,1930年代期间曾遭纳粹迫害被迫逐出德国,尔后颠沛于奥地利、瑞士、美国等地,再加上罹患脑瘤、循环性精神病,其前半生可谓备尝艰辛。仅管如此,克伦佩勒鲜明的艺术性格与特出的指挥才华仍使他在晚年时挤身20世纪最杰出指挥大师的行列。
对原谱的完全忠实与钻研是克伦佩勒处理任何作品的基础,而谨慎的速度处理,对清晰与平衡的追求,以及对声音明亮的要求亦为他的重要指挥特质。在1952年与EMI签约后,通过EMI当家制作人莱格与唱片的推波助澜,使得他的声名得以远播于世界各地,而这些充满着他个人风格与力量的唱片也可以解释为何他得以名列大指挥家之林。而在这些传世录音中包括这次所收录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以及和巴伦伯英合作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
在交响曲部份,克伦佩勒秉持着忠于原著的态度,着重乐团各声部间的清晰与平衡,乐曲速度明确的掌握,而使音乐显现出一种坚毅、感人至深的魄力;其中,第三、第五、第六以及第七交响曲皆代表他至高的成就之一,第五诠释上的精辟,令人震撼的见解,显示克伦佩勒处于颠峰时期;第七速度偏快,所呈现的张力更振奋、激昂,句法亦锻炼得更为精粹。而在贝多芬钢琴协奏曲部份,由巴伦波因所引燃灿烂炫目的火花,和严谨的克伦佩勒偶一为之的任意相结合,更兴奋而鼓舞人心,其中的精华在引人生畏、极富魄力的慢板乐章。此外为钢琴、合唱与管弦乐团幻想曲则是微妙灵感的呈现。
克伦佩勒强调作品的结构完整,演出骨架宏大,坚如盘石,将坚定的意志力彻底地贯注在音乐中。因此结构严谨、重视精神内涵的德奥曲目,一直都是克伦佩勒的拿手好戏。尤其是晚年诠释的贝多芬交响曲,多为后人称道不已。这次 EMI 将克伦佩勒晚年录下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重新包装,加上与巴伦伯英合作的钢琴协奏曲全集以超低价位发行,在在是乐迷的一大福音。对于想买下第一套贝多芬交响曲全集的入门者而言,这是颇为值得作为首选的版本。至于已有数套全集的乐迷,更该尽快尝尝克伦佩勒那百听不厌、愈嚼愈香的滋味。


丹尼尔·巴伦博伊姆( Daniel Barenboim) (1942.11.15~) 以色列(阿根廷 布宜诺斯艾利斯出生)钢琴家及指挥家。为天才儿童,8岁首次登台演出。1952年全家移居以色列。在弹奏钢琴方面,他以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作曲家作品多彩动人的诠释著称。



职业生涯  1957年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首演。1962年开始专职指挥,1964~1975年担任英国室内乐团指挥,1975~1989年转任巴黎管弦乐队指挥。1991年担任芝加哥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92年任柏林国家歌剧院音乐指导。他还致力于促进中东和平事业。
巴伦博伊姆

将指挥2009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曾先后指挥过以色列爱乐乐团、费城管弦乐团、纽约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英国室内乐团等。

  巴伦博伊姆擅长演奏 L.van贝多芬和W.A.莫扎特的钢琴作品,他的演奏风格是以浪漫热情服从于古典形式,使形式与内容达到平衡而著称。曾录制大量的唱片,包括贝多芬全套钢琴奏鸣曲及协奏曲,莫扎特全套钢琴协奏曲及后期交响曲等。


详细介绍  丹尼尔·巴伦博伊姆是全球最有天赋而且变化自如的音乐家之一。他的祖父母都是俄国犹太人,二十世纪初因当地排斥犹太人而移民阿根廷。巴伦博伊姆的音乐天赋相当罕见,早年是由父亲安立奎.巴伦博伊姆(他是史卡穆扎的学生,史卡穆扎的学生还包括阿格麓希)指导,并在自由的环境下成长。当时布宜诺斯艾利斯也是国际音乐重镇之一,托斯卡尼尼、福特万格勒、鲁宾斯坦、肯普夫、季雪金与阿劳都曾经到当地演出,这些国际知名音乐家让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文化气息增添不少光彩。为了接触更广泛的领域以及找寻“家”的感觉,巴伦博伊姆在1952年回到以色列。而后欧洲重要音乐厅的邀约纷纷到来,包括十一岁时柏林爱乐的邀请(但是他很聪明的拒绝了)。
首次为飞利浦录音  巴伦博伊姆在1956年首次为飞利浦录音,当时他十四岁,被福特万格勒赞扬为
巴伦博伊姆

“惊人的音乐家”,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专心但广泛的接触各种音乐领域。巴伦博伊姆的年纪虽小,但是他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天份视为理所当然,一生都保持了前瞻性的眼光。谈到他的音乐生活,他对于几位优秀的音乐同行也有很大的贡献。巴伦博伊姆与这些音乐家都是长时间的好朋友,彼此影响、彼此敬重。这些人,如:祖宾·梅塔(Zubin Mehta)、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费雪(Edwin Fischer)、库贝里克(Rafael Kubelk)、密特罗普罗斯(Dmitri Mitropoulos)、柯尔荣(Clifford Curzon)、杰利毕达克(Sergiu Celibidache)、哲齐(Carlo Zecchi)、布朗热(Nadia Boulanger)、布列兹(PierreBoulez)、卡萨尔斯(Pablo Casals)、马克维奇(Igor Markevitch)、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费雪·狄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与塞尔(George Szell)都为巴伦博伊姆原本已经够惊人的音乐性增添色彩。
二十岁时  巴伦博伊姆二十岁时已经具有相当的身份与地位,他承认自己一开始非常懒惰而且没有教养(喜爱足球更甚于练习),但是他仍然承认光有天份的危险性。在钢琴独奏家、指挥(同时擅长诠释交响乐曲与歌剧)、室内乐演奏家以及被他称为“冷静的合作关系”的艺术歌曲伴奏生涯中,巴伦博伊姆没有太多时间专心从事单一工作。他在伦敦皇家节庆厅与英国室内乐团合作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接着又在巴黎与纽约举行)被认为是很马虎敷衍的演出(“你喜欢吗?”为了证实我的负面评价,我在其中一场音乐会后询问一位让人敬畏的钢琴家。“你不喜欢,太好了!”)即使有这样的失误,巴伦博伊姆的演出仍然不能用 “千篇一律”、“缺乏独创性”或“马马虎虎”来形容。巴伦博伊姆承认,和杜普蕾(Du Pre)的婚姻彻底改变他的看法与眼光。巴伦博伊姆本人具有出色的音乐天赋,但他仍惊讶于杜普蕾“令人难以置信的紧密与生气”,而且她“……在我所遇到的所有伟大音乐家中,从来没有一个能如此把音乐当成是自然表情的一种形式。”

  这样的音乐生活虽然只是微弱且片断,却是却比学院里篇幅浩大的论文著作来得更有内容。他很乐观的认为,“总有一天,日本人会在音乐中感受到与欧洲人一样的情感,自由感受音乐的内涵和接触其外表”。他发现一些二十世纪的钢琴音乐有着“局限的打击乐性格”,并且有忠实地把音乐视为不完美的现代社会中的抚慰的观点。以一个坚定但温和的乐评人角度来看,巴伦博伊姆发现英国管弦乐团意味着一种可怜的状态,那就是尽管这些演奏者的表现相当专业,可是仍然很勉强能称得上是中上。他观察音乐厅,特别认为“这不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乐器,但具有塑造音乐的良好能力。”
维也纳古典乐派  巴伦博伊姆的曲目一点儿也不意外的广泛,他演奏不少现代与当代作品,但是以钢琴家的身分来说,他的重心还放在维也纳古典乐派,包括莫扎特、贝多芬与舒伯特,还有浪漫派的舒曼、肖邦、李斯特与勃拉姆斯。面对这么庞大的曲目,选择变得相当棘手而且涉及个人的喜好。很明显,莫扎特、贝多芬与布拉姆斯是不可缺少的。更明白说,谁能忽略巴伦博伊姆与克伦培勒的的传奇莫扎特第二十五号钢琴协奏曲,以及与巴比罗里合作的勃拉姆斯第一号钢琴协奏曲?的确,乐评人面对巴伦博伊姆亲切而又优雅的莫扎特第二十五号钢琴协奏曲(通常被称为是莫扎特的“皇帝”钢琴协奏曲)时都默不作声。无论是他自己恰到好处的雄伟装饰奏或者是以温和代替急促的稍快板终乐章,巴伦博伊姆让人陶醉的钢琴演奏技巧以及音乐性让我们就像身处在极乐世界一样。勃拉姆斯也是,你听不到凶猛的活力,但是宽广的幅度以及令人着迷的心灵沟通正是真正的巴伦博伊姆。钢琴一加入乐曲的时候,托韦爵士(SirDonald Tovey)立刻想起了《马太受难曲》,少有钢琴家能弹出勃拉姆斯中段悲伤的情感(这首曲子写后勃拉姆斯听闻舒曼企图自杀的时候)。最后装饰奏开始时有些幻想曲风,钢琴毫无反顾的弹出史诗般的气势,让人感受到终曲欢乐的气氛。
狂烈的幸福感  巴伦博伊姆早年的风格异常的严谨,贝多芬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在威严华丽之余还有克伦培勒强势领导的痕迹,因此原来“活泼有力地”被修改为更平和的行板。这里的装饰奏仍然是采用巴伦博伊姆的版本,不少人会很喜爱音乐中高贵庄严的感觉。李斯特是巴伦博伊姆最偏爱的作曲家之一,探索三首佩脱拉克十四行诗的内在魅力后是李斯特改编自瓦格纳歌剧的《伊索德的爱之死》。听者或许能感受到音乐所根据的话(特别是第四十七号)中描写的痛苦以及初恋的愉悦,或是感觉到钢琴家同时掌握到热情与庄重、含蓄与大声嘶吼的感觉。在《伊索德的爱之死》中(相当于巴伦博伊姆同对瓦格纳与李斯特表示敬意),巴伦博伊姆在炽热且独特的音响效果之外,仍然让音乐表现出狂烈的幸福感。
音乐环境的变化  巴伦博伊姆意识到音乐环境的变化,“商业化”让大部份音乐家都变成优秀而有经验的老手,但并非艺术家。对于这点,他尖锐的批评道:“音乐是每个人都有权去表达与感受的东西之一”,无论是业余或职业,专家或白痴。更明确的来说,由于受到他最喜爱的哲学家斯宾诺沙的影响,巴伦博伊姆把“例行公事”视为表达音乐的头号大敌,以及必须有想象力与情感的理由。他更倾向通才而非专精,他把音乐视为不只是“受过良好训练的职业,也是生活每一位演奏家必须保持自然的天性以及不对作品抱有成见。在演出当中,知觉与下意识,理性与直觉得合而为一,你会觉得能随着自己的感情与想法一起思考。”

  巴伦博伊姆现任柏林汉斯艾斯勒指挥系的客座教授。

[ 本帖最后由 J-M 于 2010-9-6 05:57 AM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3-28 07:05 P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