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楼主: kkman2002

靓声----的确从电源开始(第4页:电源相位,22日更新部分听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11 21:56:47 | 显示全部楼层
50头发挥作用了。
发表于 2011-2-11 22: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azzcc 于 2011-2-11 08:42 PM 发表
温暖迷人的人声,我的听感, 有一种淡淡胶着的感觉,与音乐缠绵却又分离,恍惚中你觉得前面有一丝昏黄光线,她就在你前面淡淡吟唱,哈哈

好音响的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
发表于 2011-2-11 22: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JP. K2功放刚入手一个月不到,M2合并功放,让我真是又蠢蠢欲动.....她的细腻,婉约,风情万种呀,哈哈...
乐圣的东西,让我觉得很江南的风格
发表于 2011-2-11 22:3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她的细腻,婉约,风情万种呀,哈哈...乐圣的东西,让我觉得很江南的风格”——非常精辟、到位的总结!“很江南的风格”——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2-14 00: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M 于 2011-2-10 03:36 AM 发表
很强大!难得有耐心去调试系统。
这个帖子让我获益匪浅,多谢KK兄


今天又重温JM兄 HD 10的帖子,同样收益不浅,期待JM兄早日入黑格尔HD 10和H200两兄弟的实战经验,我现在是有心无力,但又满心期待
 楼主| 发表于 2011-2-14 01: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p 于 2011-2-10 09 AM 发表
真是很好的帖子呀,KKMAN2002兄真的玩得很用心、很认真、很仔细,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如果大家都像KKMAN2002那样非常注重各个环节的精益求精,即使花费不多,那又何愁靓声不来?!非常期待KKMAN2002的后续报道 ...


发现只有自己去做了,才知道对比测试那活儿是多么辛苦。有JP你们几个做榜样,不愁下面的兄弟有样学样,这是我喜欢这个论坛的重要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11-2-14 01: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G 于 2011-2-10 09:52 AM 发表
原来出自一个玩家手中,还以为是权威官方公布的硬性规定。

还是K兄和2009lg介绍的简单为好,无论是国际、美标,测所有电源线的尾插,品字向上,“左零右火”就是正确的相位或最为安全的用电标准


我也是借鉴兄弟们的经验,不说是否是正确相位,但肯定是最安全的接电方式,关了开关,不怕火线不断电。
 楼主| 发表于 2011-2-14 01: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新一部分吧,初烧写听感,因为没有多少参考系统对比,对一些概念性的东西也是道听途说的多,想客观写实的反应听感,有点无从下笔。

一、反相电源:即插在普通排插,用跟机线,功放反相,解码正相,试听

    一开声,并没有声音突然变差,毛刺严重,声音混散的强烈感觉,这是一种清秀,干爽的声音,居然也能听下去,有点意外,第一时间想到了跳线。 换下SMS 2.3,换上铜片,那种干、刺的声音又回来了,7厘米的线的确有点奇妙,高音的改善即使是跟机线也是可听出差别的。想起,刚换上的时候,并没有这么强烈的感觉。当换上去(因为没有接头懒得来回替换)听了一段时间,听熟了,换回铜片才会有突兀的感觉,有点听不下去的感觉。而再深入对比试听后,对听觉这种欺骗性有了更直观的看法,某一阶段的听感因为长时间的聆听,会让听觉慢慢适应,当更换器材和局部调整后,会产生很大的反差(尤其是听的烂熟的曲目),而随着更多调整和对比试听,会对这种反差有了更深的认识,有时候这种反差是微小的,有时候是巨大的,有时候是有益的,有时候是有害的,经过了这些过程,我发现对自己这套入门系统的声音取向,不再追逐某种频段或者某类曲目较为突出的感官刺激的变化,逐渐向一种整体和平衡靠近。因此,下面的试听,我均是以心目中这种整体和平衡的理想标准作为参照,而对某一特别有感觉的曲目,则会不断试听比较,并加以矫正。因此,下面这些听感,并不客观,会参杂很多主观感受,大家随意观看即可。

1、
人声
童丽我一直想听她传说中的甜美和娇媚,在这套清淡的PMC系统中,始终没有感觉,换了跳线后,找到了一丝丝清爽中的甜意,不腻,也不难听,小音量下很迷人,开大到10点以上的音量,就不能长时间聆听了。试听曲目是渭城曲中的《六月茉莉》,开场有段钢琴很水灵,曲中有哼唱,也有旁白,能听出童丽带有明显痕迹的嗲和魅。试听结果:开场的钢琴就有点不对劲,泛音是散的,声音暗淡,并且不连贯,失去了灵气;人声高音略显干涩;旁白吟唱的时候,吐气的声音比较大,每到唱到“茉莉”两个字,有毛刺刮耳的感觉;乐器伴奏声音比较小,好像退在场后,人声比较突出,有压迫感;音场宽度略小,压缩在一起,伴奏和人声都在中间,人声结像偏低,吟唱的时候较为呆板,感觉不到身体的动作,声音没有活生生的感觉,感觉就是音箱在播放,现场的感觉需要闭上眼睛去体会;曲尾一段极高音类似风铃的电子配音,不注意听就忽略过去了,也没有那种一划而过余音袅袅的感觉。
常安,是个很有特色的歌手,她带着发音习惯的高音,让我想起快乐女声那个没什么心机的小黄英。她的高音彪起来,直线上升,穿入云霄,听的时候,有坐过山车的感觉,老担心,她收不住。用她的《偶然》来试听,最能体会这种感觉。常安的声音虽然飘,但很纯净,听起来让人能放的开,没什么负担。这首偶然跟蔡琴完全两种风格,一个是小女孩对擦肩而过偶遇情怀的好奇和追问,一个是中年妇人对往昔往事的追忆和怀念,不得不佩服蔡阿姨,同一首歌,能听出的东西要多的多。试听结果:常安的声音虽然没有明显的破音,但有点刮耳,那种高音后的婉转和过渡不是很好,结像比童丽稍高,但还是在皇帝位,水平视线左右的位置。
为了验证人声结像的问题,我又选了伊萨贝尔的一首试听。伊莎贝尔的声音,不是那种清澈的女声,咬字不是很清楚(唱的应该是法语,反正听不太懂),但有种特殊韵味的节奏,听的很放松。要播放的好听,需要一定通透的感觉,才能把握到那种平淡中略带起伏的节奏,要不就混在一块了。试听结果:意料中的朦胧,人声有点有气无力,真正的是没吃饱饭的慵懒,结像依旧偏低,贝司缺乏弹力。
2、
音场、定位
   爵士使者。自从系统变声后,越来越喜欢尝试大场面的挑战,体验大音量下一种四面八方给包围的感觉,一到听的不爽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找到那张《白头翁》,那种张扬的气势,从书柜深处滚滚而来的管弦齐奏,让我不时想起钢琴前挥洒跌宕、意气奋发的李斯特,然后就是播放这张爵士CD,开阔的音场,五花八门,上下左右,天上地下的声响效果,很快就让人情绪上来了。试听结果:第10轨,开场鼓声漂浮半空,没有落地,敲下去了,但没那种低音膨胀后的凝聚感,不踏实;音场稍小,乐器间的距离小了,舞台也小了;低音贝司有点混浊,量感不足;萨克斯风声音暗淡,不活跃,低音鼓不连贯,整体舞台效果没有了那种活生感和活跃感;第12轨,这首才1分多钟的曲目,就2种鼓,小鼓让我想起黄土高坡那种小腰鼓,手指跟鼓皮接触的质感应该很强烈,以其说SOLO的是一段鼓,不如说SOLO是一场舞蹈,让人情不自禁要跟着跳动。试听结果:鼓皮弹性小,不够力度,大鼓、小鼓形体差距不大,没有那种泾渭分明的强烈感觉,分离度也不远;手指和鼓皮的接触质感不强烈;大鼓声音不够沉;整体气氛过于平淡,没有共鸣。
3、
音色、质感
   醇香大提琴。喜欢大提琴凝重低沉的音色,相比音色多变的小提琴相对单调的大提琴觉得好听的并不多,除了辛德勒名单中的大提琴还有从莫扎特到毛泽东中小王健苦着小脸拉的一段巴赫的大提琴印象较深外,大提琴给我的印象基本是在管弦乐队中跑龙套的角色。第一次听到打击乐与大提琴同台演出的这张CD,那时箱子刚回来,觉得很怪异,听感很糟糕,打击乐并没听出美感,反而觉得有些吵,听过一次基本就放弃了。随着,系统的日渐煲开,这首曲子慢慢改变了我的听感,越来越觉得这张CD的音色的确很美。试听结果:音色整体偏干、瘦、涩,干体现在打击乐器,瘦体现在大提琴,涩体现在衔接;开场的类似角铁的打击声,位置还是在音箱附近,力度偏弱;大提琴整体偏瘦,有点象中提琴,琴腔共鸣的感觉少了,声音觉得闷,没活力,特别注意了4分钟以后,大提琴独奏拉弦,琴腔共鸣的缺失,让声音少了些婉转回旋的,强弱音之间缺乏自然的过渡;中间乐器齐奏,有杂音,低音有些混,钢琴声散,场面交代的不够清晰;6分钟开始的类似扬琴的木器敲击乐器,泛音少,打击后没有多少余音衔接,显得比较硬,不灵动,最后结尾的几声钟声,同样缺乏余音延伸;;整体听感,乐器声音较呆板,没融成一片,大提琴比较突出,声音干爽不难听,但缺乏厚度,打击乐器,金属感弱,有点沙沙声,齐奏无力,气势不足。
    小提琴--希伯来的遗产。听了这张CD,第1轨给我印象很深,曾经专门去搜索了作曲者布洛赫和演奏者阿伦。洛桑的资料,资料不多,但纠正了对音乐背景的猜测。不怕你们笑,开始我听这首曲子,脑中不断闪现的画面是怀春少女夜色下独述衷肠和愁怀(小提琴),而钢琴扮演的角色则是月光、风、湖、树这类适合忠实旁听并给予安全感和提供安抚的角色。当看到曲名:Kol Nidrei的翻译:科尔·尼德莱是祷词的第一句,意为“我辈都起誓”,我就知道错了。这首曲子,在浓厚的宗教背景下,小提琴应该有着丰富细腻的感情变化,在虔诚、忏悔、祷告的同时,也具备有血有肉有灵有感的世俗情怀,而钢琴则是庄重、肃穆,承担一个传统宗教引导者的角色,同时又与小提琴互动,担任一个专注的聆听者和安抚者的长者形象,这首曲子我更注重一种氛围的感觉,同时,我觉得小提琴和钢琴的录音太棒了,因为,只有两种乐器,更便于作为标准乐器的测试碟。试听结果:开场,钢琴出场,低音部缺乏共鸣,少了点氛围的烘托;小提琴出来,声音较细,琴腔鼻音的感觉不多,清秀的声底,少了份凝重;钢琴单键音,敲击缺乏弹力,不够坚定;中间有段琶音,没有连绵的感觉,情绪感上不来;小提琴后段,表现细腻感情的高把位,过于纤细,强弱音的变化,揉弦力度的转换,总差一口气的感觉,极高音比较干,开大音量有毛刺的感觉;小提琴和钢琴之间的互动,因为缺乏足够的泛音,觉得衔接的不好,中间有一段小提琴减弱后给钢琴声淹没后又缓缓出来,尤为突出,那种交融互换衔接流畅的感觉明显不足;整体感觉,乐器声音偏瘦,两个乐器有距离感,氛围感弱,钢琴低音部不够清晰,有些浑浊,琴键敲击的弹跳性感觉差一些,小提琴线条感太突出,厚度不足,情感不够浓郁。


反相电源试听,比预想中的要好。
比较突出的问题:1、结像偏低,人声更明显些,坐着唱歌的感觉比较多;2、整体偏瘦,细线条的声音,小音量下,清爽的声音,不难听;大音量下,高音偶尔有毛刺,人声压迫感加大,低频量感少,并且有些浑浊;3、乐器质感稍弱,泛音少,整体氛围差一些。
发表于 2011-2-14 03: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反相之后混浊我也有这种感觉,并且觉得声音铺的不开,层次较差。。。
发表于 2011-2-14 09: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条件的话,可准备两组相位相反的电源以适应不同的器材。我对反相的感觉是:声音干瘦无水份,低频量感较少,总体是“有骨无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3-28 06:09 P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