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查看: 22129|回复: 38

古典音乐欣赏入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11 2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于音响发烧友来说,当开始厌倦飞机大炮玻璃声时,当听腻了辛辛拉提的1812序曲中的大炮声音的振撼时,或当对蔡琴的歌一遍遍听厌了后,恭喜你,你可以进一步,开始进入音乐圣殿之门了。本文的目的是想使苦于入门的朋友快速入门欣赏古典乐。
首先说明,本文仅是笔者个人观点,本人不是权威,说得不好不对不详细处,请各位网友多多谅解!
如果想欣赏古典乐。建议不要去买一些国内”权威”“写的叫《音乐欣赏入门》之类的书,这类书会把一首曲目解说得”清清楚楚”,至于作者是不是这个意思,他是不管的,我个人认为他只想把他一个人的思想强嫁给你。这对入门有一点用,但是却把你的思想限制死了,当欣赏一些纯音乐(如伯拉姆斯的作品),你就会不知所云了。音乐界有一句名言,让音乐说话,让解说消失。通你只需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和作者对作品的意见就好,其它人说的都是在强奸作者。所以一个好的解说者,只会告诉你作者创作这篇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想告诉听众的东西,至于音乐本身,通常只会告诉你几个主题,让你能注意就行,至于怎样理解—这是你个人的事,除了作者别人都可能是错的,除了你,你的任何理解对于你都是对的。我的口号是:让权威滚蛋去吧!!(除了我,呵呵) 建议先买一本《辛丰年音乐笔记》,非常值得一读,深入浅出。他在上面有十二篇关于古典乐欣赏入门的文章,好文啦(还好,辛丰年不是权威,连个搞音乐的都算不上)。不过他的某些观点我也是不太赞同的,对音响迷来说,应该可以有更好的捷径。有些书籍,能卖到书都可以买来看一看,对提高自己的音乐理解能力很有好处。如:《管弦乐名曲解说》,唐.爱斯著,分上、中、下三册,共计不过几十元,不过写得又好又全,基本不用再买音乐欣赏类的书了;《西方音乐史》,保罗.朗多尔米著;或《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朗格著,二位兄台观点”奇特(落伍)”,不要全部认同。还有一些音乐家的个人传记,如《勃拉姆斯》等,英国OMNIBUS经典版本,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还有如《古斯塔夫.马勒》,布鲁诺.瓦尔特著等等(你喜欢谁就买谁)。一句话,国内的权威人士写的就最好别买,被误导了不要来找我;),至于什么音乐学校的欣赏课教材,更纯粹是误人子第+放P。另外有两个刊物,《音乐爱好者》与《爱乐》,也可以订来看,尤其是《爱乐》。如果有足够的兴趣,甚至可以卖一些讲乐理知识的书看,或者同时学一门乐器就更好了。最简单的:口琴就好.

     好了,进入正题。如果我要推荐,老柴(柴可夫斯基)的是入门的首选,优美动听,浅显易懂,可以从入门到精通(他也有相当多的非标题音乐,如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第一钢琴协奏曲),而且也适合发烧用,色彩极好。他的作品中,最浅的大概是:《1812序典》,发烧友肯定都听过,够容易懂吧(只需知道是俄国人民反抗拿破伦入侵的就可以了),比现在流行歌其实还容易懂(现在流行歌,不告诉你歌词,千篇一律)。紧跟着是《天鹅湖》,最好是听全剧,选段也不错,买一张DVD,边看跳舞边听更好了,里面每一支曲都极为优美,音效也好。第三应为《胡桃夹子》,其它同天鹅。关于版本问题,对这类通俗得比流行歌还流行的曲目,只要是一支像样的乐队演奏都差不多(除了那盘极发烧的孔泽尔的名盘外都行),只要录音好就行。再后可以找《意大利随想曲》来听听,我一直觉得这是我听过的色彩最好、又优美动听的音乐。我听过的版本中,SONY公司录制,费城交响乐团演奏,尤金.奥曼迪指挥的是最好的版本,费城乐团本就是以色彩著称的,这个版本比卡拉扬的版本录音效果和演奏都好,第一推荐(如果有给我留一张,我只有磁带,已听得音质下降得不行了)。再后就较自由了,《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米尼的费朗西斯卡》、《弦乐小夜曲》、《曼弗尔德》等,一路往下听就行,为了方便理解,最好有一本老柴的传记。

    接着讲,再后你可以听老柴的交响乐和纯音乐作品了,如《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等和他的6首交响乐,不过推荐从第6开始听,再听第5,反过来听。第6的感染力最强,如果音响好,一个完全不懂音乐的人也会被振撼—这是真正发自内心,真达心灵深处的音乐,你只需知道这是老柴个人的经历的悲剧和悲怆的感想就行了。而第5中的忧郁、哀愁,同样会深深的打动一个完全不懂音乐的人。第四我个人认为很难懂,而1、2、3,本人都没有啃过,不作评价,有机会可以听听。当然,如果你喜欢室内乐的话,老柴的《四季》、《费罗伦萨的回忆》、《弦乐四重奏》不可不听。第6的版本我听过至少5个,最好的又是费城的那个版本,尽管没有卡拉杨的录音好,但音乐感染力却是最好的,卡拉杨的还不如伯恩斯坦的版本。
经常听到别人都是推荐听贝多芬来入门(辛丰年就是其中之一),但我个人却认为从老柴入门更好,也许是因为我就是听老柴的第六入门的。贝多芬的音乐总体来说,一是不如老柴优美动听,容易让人厌倦;二是内涵较深,不容量听懂而使人望而生畏;三是曲目太多,又多是纯音乐的作品,不好选听。让我推荐的话,听完老柴后可以选贝多芬的第九中的第五乐章来听听,第三中的第四乐章,第五中的第一乐章,第六可以全部听。可以了,千万不能再听了,等你精通了再回来听就可以了,否则会让你刚入门又被赶出来的。其实,他的几部序曲倒可以仔细的听一听,作为爱乐者的话,多听贝多芬是没错的。推荐的版本是卡拉杨的,据说伯恩斯坦指挥柏林爱乐乐团1990年的第九的版本相当不错,托斯卡尼尼的也很好,可惜我没听过,不敢评价。
听老柴有一个副作用,容易把人弄得很内向,很忧郁,很有个性,大家要小心(其实听古典乐都有此等功效)。不过只要是发烧友,在外人的眼里都和外星人差不多,也管不了那么多了:P。我前几天花了近400元卖了一条信号线,被人评为:有毛病(没办法,他的有源音箱才200还不出头)。:(

以下曲目都是好东东,大家可以随机缘听:里姆斯基的《天方夜谭》(又名《舍赫拉查得》或《一千零一夜》)和《西班牙随想曲》,雷斯皮基的《罗马的喷泉》,比才的《卡门组曲》,圣桑的《天鹅》,萨拉萨提的《流浪者之歌》等。这类型的小品还有很多,都是色彩又好(发烧专用),又浅显易懂的好曲目。如果想爆棚,理查.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段描写日出的音乐不错(烧了音响不要来找我),其它段都是高深莫测,还是别听为妙。不过此君的《唐璜》倒值得一听。



    再下面有个人的值得一听,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典,新世界》,个人认为,这是最深入浅出、优美动听的交响乐作品之一。另外他的第八也可一听,还有一些,如节日序曲,B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和些室内乐作品也可一听。他的作品,总听来说,优美动听,浅显易懂,色彩也不错,用他入门也可以,只是他的名气不如老柴,也就不是那么容易买到。说起大提琴协奏曲,有一首是笔者喜欢的,就是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个人感觉比德沃夏克的这首还好听。 再下面就可以根据  个人爱好听了,我只提几个人就可以了。
瓦格纳,此位仁兄的音乐着实好,起码《指环》中的音乐,《汤豪舍序曲》是该听的。他的音乐色彩和以上的诸位不一样,怎么说呢,他是主要以一种音乐的色彩(即和弦的色彩)而不是音响的色彩来描绘,不过音效也很牛哦。他的音乐很容易抓住人,但是听他的音乐很累人,相当累人,折磨啊! 不过我的梦想就是能卖到一张拜罗伊特音乐节日的门票,好好被折磨一次。而且此人绝对不是好人,此人集全人类的缺点于一身,小气、妒忌、忘恩负义、恶毒攻击朋友,多次勾引朋友老婆,还搞最铁的哥们(李斯特)的女儿(超级大色鬼);还反动(准确的说是反人类:种族歧视--反犹,希特勒的老前辈),他写的歌剧情节更是乱七八糟,《罗恩格林》是说姐第之间乱伦,《指环》开始是兄妹之间乱伦,还生个儿子后来又跟他姑乱搞(说到此,笔者忍不住呕吐起来,哇!哇!我儿子以后有此人十分之一坏我就把他扼死在摇篮里!)。德国人这种怪物特多,尼采、甚至贝多芬都是其中之一。不过此人又才华横溢,他的所有作品(几乎只有歌剧),全是自己作诗(剧本),自己作曲、配器,场景也自己搞。甚至自己设计修了一座音乐厅(拜罗伊特节日剧院),专演自己的歌剧,音效全球最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现在的建筑设计师们吃S去吧)。怎么样,找来听听吧。
发表于 2011-3-11 22: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很给力
 楼主| 发表于 2011-3-11 22: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典音乐欣赏入门

马勒,此人的音乐宏大、深奥,不过他的《第一交响乐》还是很好懂的,听第一时对比他的旅伴之歌来听理解得更好(以后有机会我展开这部作品来讲);第二也行,可以听一听,其它的还是别去受这个罪。不过其人的第八,要动用近千人的乐队及合唱队,想试音响的爆棚效果肯定不错。
柏辽兹,此兄台的《幻想交响曲》,可以好好听一听,尤其是其中的刑场的一段(葬礼进行曲),哪天你老兄杀人被枪毙时请写感想一篇,我好拿来反驳他。其它随便,发烧的话,他的音乐倒蛮合适的,都是些极爆棚、色彩又好的作品。


     J.S.巴赫,许多人认为他的音乐很难懂,依我看未必,其实我觉得动听,很好懂(反正都是一些纯音乐的作品,谁要告诉你他写的是什么绝对是误导你)。只有学究们,非得搞清楚他的复调结构,就很累了。至于我辈等大众光听听,不追求知其所以然,反而会觉得很好听,很好懂(谁都搞不懂)。


    维瓦尔第,他的《四季》很值得一听哦,个人认为这应属于浪漫主义的作品,可为什么此人是和巴赫同时代的(更早几年呢),搞不懂。发烧友必备,很考音响的作品。
莫扎特和舒伯特,此二位仁兄的音乐要听的话本人的建议是:找一部最破的收音机,而且必须是单声道,将信号接入进去听,感觉奇好,或者老得不能再老的录音,把音响高音低音都衰减到最小也可。因为他们的音乐就是音乐,你要听的是音乐本身,任何的音效反而会让人分散注意力。莫扎特的钢琴,有一次在琴行听见有人弹,怎么说,反正我当时如果有money的话肯定当场卖一台回去学,不过听录音的话我是没什么感觉(可能也是音响太好,准确的说是差的原因吧)。舒伯特的第八”未完成”,是本人唯一推荐的他的交响曲,怎么说,很好理解,但发烧友可能不太喜欢,因为音效确实不怎么好,但经历过一此沧桑的人会真正喜欢这部作品的。


   伯拉姆斯,此人的第一、第四、悲剧序曲、海顿主题变奏曲与命运之歌本人听过,听听吧,求你们了,就听一下吧。不过他的作品要听多遍才能听出其中味来,对我辈来说,只需了解有这样的音乐作品就可以了。不过,他的室内乐很值得一读,喜欢室内乐的朋友可以多听一些。
其它,其实吉它中有一些好曲目,不过不多,随便找一盘古典吉它的都差不多。但有一首值得一提,罗德里哥的《阿兰祖兹吉它协奏曲》,第二段相当不错。我听过一个叫克里斯多夫.柏肯的人和爱乐乐团的磁带,后来想找CD,一直没找到,如有那位仁兄看见,请帮忙购卖一张(EMI出品)。


   说到这里,有些朋友会问,为什么约翰.斯特劳斯家族的作品和咱们中国的民乐你提都不提?为什么,因为本人认为,斯特劳斯家族的作品,听就好,不值一提(最后还是提了,呵呵)。至于咱们伟大的民乐,这个……,那个……,咳咳,其实……,也不错,也不错……


      首先是对古典音乐的态度问题,各位感兴趣的兄第们要作好思想准备了:听古典乐绝对不是种轻松的享受,而是非常累人,还当相耗费时间!(那位同学,不要往外溜,有点耐心好不好,给个面子行不行。嘿!说你呢)尤其是一开始,或者是听某些作品时,你必须集精会神,全心全意,什么都不要想,什么也不要作(这也许是许多人把古典乐叫严肃音乐的原因吧),当然听着听着睡着了也不行(当然,当然你听熟后把它当催眠曲听也可以,想当年笔者就把古典乐当催眠曲听过,真是浪费天珍)。但是你一旦听进去了,它就会变成一种无比的”享受”(在这里的享受和我们所理解的享受不一样),这种”享受”还真不是流行或人声或轻音乐能比的。以至有一天你认为除了古典音乐外,其它音乐只能算是种”悦耳的声音”而已时,你就算真正的”中毒(入门)”了。笔者老认为,听古典乐和吸毒差不多(不要瞪着双天真无邪的X10倍的大眼看我,笔者经常把吸烟也叫作”吸毒”的,呵呵)。就算这样,听古典乐也很累的,笔者也只有在大学时听得多,现在也很少听了—主要的原因:一是因为心景和大学时已经不一样了;二是咱们一直没有一套像样的音响;三是环境太吵了,深圳这边,唉;四是咱们到现在还没有一套”蜗牛的家”,唉,悲惨人生啊!


    笔者的建议是:买来一张好古典音乐CD后,选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一个人关了灯来听(跟看恐怕片差不多)。最好先焚香沐浴(夸张,夸张^o^),最少也要把咖啡或茶先冲好(烟民要把烟准备好)。当然你家如果隔音很好或环境很安静那就无所谓了(不过要告诉笔者,我好厚着脸皮过来听)。还要把心情调整得跟你要听的音乐内容差不多(这个难度很高,不作硬性要求:P,因为过了会儿后你的心情会跟音乐差不多了)。总之,就是要做得隆重些,须知,你所听到的几十分钟,作者可能是花费了数月甚至数载的精力才写出来的。而且,听古典乐作品第一遍是最重要的,最初的印象通常会决定你对这部作品甚至这个人的感觉。只有象伯拉姆斯的作品往往只有在多次听后才会得到更好的感觉。而如象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次的感觉是最好的,笔者当时简直迷上了刚开始的那一小段。但这一小段一过,很快就让人觉得很腻味、很无聊了,他的第四”意大利”也同样如此。

     另外有一句话不得不说:有人说什么听古典音乐会陶冶情操那是放P!笔者专作各种”陶冶情操”的事,如:听”高雅”音乐、下棋(围棋最好时有业余初段以上的水平)、摄影(有兴趣者我们可以单独讨论切磋)、绘画(只爱看,水平极臭),可情操绝对高雅不到那里去。想那些音乐家们,大部分心理都有问题,很多情操也有问题(如瓦格纳),你听他们的音乐也能从此变为一个高尚的人?开玩笑!有人听了古典乐后变得很”高雅”,依笔者之见,那是附庸风雅,变得很内向和敏感倒是真的。因此,同学们,千万不要勉强自己,不想听时就别听,没兴趣就不要去找罪受(咱们就是小家碧玉,谁管得着)。不过你要去附庸风雅一番,也总比不听的好,我们也欢迎得很。想笔者当年,开始也有此意,只不过渐渐真正喜欢上了而已,后来也经常被人说成附庸风雅,于是笔者反驳之:…………(此处省略X万字洋洋大文) 卡!走神了,走神了,不好意思,继续go on。
在褒音响时,你可以把相关的书及文章和CD的简介都好好的看一看,把作者的传记中这一段也看一看。然后把CD放进去,把音量调到合适位置,再把灯关了,集中注意力,好戏上场了……


     为了不让各类同仁笑话,笔者先选自己较熟悉的老柴的第六稍作解说,讲粗些,讲细了是误导你。并且说明,此解说版本杰子版权所有。还是那句老话,不要全信,说得不好不对的地方请坚持已见。

     在一开始时,你将会听到一声沉重的叹息,这个叹息的主题从开始一直贯穿了大半个乐章,中间是甜美的回忆的安抚。随着这一声叹息,作者的心情开始变得激动起来,心情翻滚的高潮时,铜管乐器奏出一个组响亮的强音主题,这也是叹息的一个变形(你的心情是否也激动了,没有激动的同学请举手。呵呵,刚才举手的同学请写一千字,不,五千字的检讨,其它同学继续听),甚至到了一种歇斯底里。然后,弦乐以温柔的弦律安抚作者激动的心,仿佛作者在回忆自己的失败后又想起的自己成功的地方,安慰自己还是成功的一生。然而,心情却又不自觉的开始激动,最后,失败与成功交溶到了一起,乐队弦乐以激动的心情齐奏出安抚的主题,并逐渐变弱,至到变为pp到消失。…………… 突然间,一个最强音被乐队齐奏了出了,作者刚平息的心情重新变得更加激动,木管乐器的尖叫声音中,乐队奏出抗争的主题,反复的重奏后转到铜管乐器(大号吧)上去,再次变弱。弦乐以温柔的声音接了过来,马上发展成激动的安慰弦律,再逐渐变得温柔起来。一支长笛奏出了安抚的主题,逐渐转移给全乐队。在尾声中,弦乐组以拔弦的方式奏出另一个下行的失败主题,铜管乐的安抚声逐渐变弱,作者心情终于平静。

    在摇曳不稳定的5/4的节拍中,乐队以极富有歌唱性的甜美弦律,轻轻的奏出第二乐章的主题。在被管乐和弦乐器反复后开始重新变得激动而略带忧伤,但甜美始终到这个弦律结束,中间以弦乐组的拔弦承接。然后乐队在各个声部由各种乐器奏出另一个看起来像失败和激动的悲观失望的主题,音型很简单。定音鼓不停的敲击着,乐队不停的在激动与平静中反复最初甜美的弦律,再在弦乐与木管乐器间的反复,在接力中变弱并结束了这个乐章。

     第三章中抗争和努力的主题一直反复,越来越坚定和有力,定音鼓也越敲越果断,然后变得逐渐激动并显得渐渐有些像无奈的反抗,与其说是抗争,不如说是在命运之神的折磨之下的挣扎,仅管表面听起来是越坚定和有力(误导,误导^o^)。最后在定音鼓的强音中轰然倒塌。

    为什么笔者认为第三乐章中主题虽然越来越激动和有力却像无奈的反抗呢—第四乐章一开始老柴自己暴露的。一开始,绝望就围绕了每一个听众的心,像一座墓场,绝没有一点希望。仅管作者多次抗争,反复安慰自己,但绝望始终无法消失,最终统治了一切。老柴仿佛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坟墓,最后不顾乐队和自己的哭泣,把自己填了进去,和这个作者认为没有一点希望的人世告别(在第六失败的首演后几天,柴诃夫斯基染上霍乱,而且几乎是故意的,离开了人世)。



   下面来谈版本问题,但是在谈这个话题之前我们要先讨论讨论柴诃夫斯基这个人。为什么笔者总认为各位同学们要有相关的书籍呢(而且多多益善),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了解柴诃夫斯这个人,你才能有自己心目中的第六,你才能找到自己认为最好版本。如果你的是喜欢什么”高音华丽”、”定位准确”、”中音纯厚”、”低音有力,下潜很深”的版本,这样的同学建议到隔壁音响班去旁听去。在这里笔者只有再”误导”一次了。

   柴诃夫斯基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感情丰富(说白了就是多愁善感),极其敏感和脆弱,甚至到了神经质和变态的程度。柴诃夫斯基并不是一个奔放的人,俄罗斯民族的奔放性格,在老柴身上是没有的。他更多的是一个较内向的人,但心态却并不收敛(很奔放哦)。同时他又是一个较优雅的人,在音乐上是以俄罗斯和西方(这里主要指德奥一系)的特征各有一半的人—他是俄罗斯学院派代表人物。因此,柴诃夫斯基首先是世界的,其次才是俄罗斯民族的,这一点和俄罗斯强力集团有区别。在写第六时,作者确实也非常失意(主要是他终生的挚友梅克夫人的绝交害的),而且目睹了许多朋友、老师、亲人(他最亲爱的妹妹)等纷纷离开人世。因此,在这部交响曲中的绝望是真实的,老柴在这部交响曲中确实看透了生与死,但他却不让听众得到解脱。对比他的第5,第5更多的是柴诃夫斯基的忧郁和感伤的写照。
 楼主| 发表于 2011-3-11 22: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典音乐欣赏入门

因此,笔者认为:第六的第一乐章应该富有戏剧性,带有强烈的对比,速度不应过慢;第二乐章更多的是抒情,不能太快;第三乐章也不能太快,一个54岁的老头,抗争不能太强;第四乐章应较慢,对比强烈,最终的乐句要真正的绝望。好了,接下来我们对比卡拉杨指挥柏林爱乐与尢金.奥曼迪指挥费城的两个版本。第一乐章,费城为18分,而卡拉扬的为18分22秒,仅管只多了22秒,然而那种戏剧感的减弱却可以听出来,同时,德国人的严谨使乐队始终不如费城放得开,这也削弱了乐队的表现力,这里卡拉杨输了一着。第二乐章,卡拉杨版本为9分2秒,而费城为8分14秒,在这里,卡拉杨注重的是抒情性,而奥曼迪注重的是歌唱性,这里卡拉杨略有小胜,但以前笔者喜欢的是歌唱的老柴,所以反而喜欢费城。第三乐章,卡拉杨是8分26秒,而奥曼迪是9分18秒,也许是演奏贝多芬习惯了,第三乐章在卡拉杨手中变得非常有力,而到了奥曼迪手中却稍有些软弱,以前笔者年青,喜欢卡拉杨的这一乐章,现在看来,奥曼迪赢了。第四乐章,奥曼迪是10分55秒,而卡拉杨是9分53秒,明显快了好多,这一乐章的绝望在卡拉杨手中是不彻底的,而奥曼迪在一开始就抓住了你,那是一种深深的绝望,最后乐章在低音中消失后也能让你久久不能平息自己的心情。这就是为什么笔者会在上文中推存费城的版本的原因。德国人是无法理解这种感情的(或理解得不深刻),而与老柴同为东欧人的奥曼迪理解得更好。至于美国人伯恩斯坦在第四乐章中也没有完全表现出老柴的绝望,他的速度介于卡拉杨与奥曼迪之间。至于录音,听卡拉杨用的是CD,音质自然比用磁带的奥曼第好,而且CD的声音发硬也很影响笔者的理解(没办法,我的烂音响)。如果用LP是否好一些呢,我不知道。


    好了,听完沉重的第六。下面听一曲轻松的《意大利随想曲》,对比着听,这次比较的又是卡拉杨的版本和奥曼迪的版本。

    总的来说,柴诃夫斯基写这部作品的心情是轻松和愉快的—当时正逢意大利的狂欢节,而老柴又正处于得意中,还在享受异国情调(羡慕,羡慕)。因此,这部作品中任何要反映老柴的收敛和忧郁的一面都是我们要反对的(同学们跟我一起高呼:打倒沉重的意大利随想曲!)。在这里,费城乐队一改第六中的发暗的音色,以”费城之声”特有华丽辉煌与明亮灿烂的音色,轻松的表现了意大利人们的狂欢心情,真的是有些载歌载舞的感觉。老柴在这部作品中调动全乐队的各种色彩来表现,而费城很好诠释了这部作品。录音嘛,索尼的录音师可能有些夸张了乐队的色彩,使三角铁与铃的音质得到了很好的表现(说句大实话,笔者从没听过比这个版本中更响亮和灿烂辉煌的三角铁与铃)。相比来说,卡拉杨的版本就稍收敛了些,音色也没有费城的好。多年以后,当笔者再次拿出当年的听得音质下降得不行的磁带在一台只值180元的录音机上(经过小小的摩机)听时,仍为其中响亮的高音惊叹不已。要知道,同一盘磁带上的第六音色就不知暗到那里去了。所以笔者大力向广大爱好者推存奥曼迪的版本!绝对的好版本,真是居家旅行、杀人(音响)越货之必备良CD!!

   从那里开始谈呢,这个……… 大家都听过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吧(倒下一大片)。
在一开始,长笛、乐队与竖琴声中,你可以听到优美的春天的景色。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梁山伯与祝英台相逢了,这时,独奏小提琴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拉出最著名的爱情的主题,弦律是这样的— kao,忘记了,没法输入简谱与五线谱,知道怎样输的朋友请告诉我:(。还好,这个弦律地球人都很熟悉,就不用写了。反复后交给整个乐队,经发展后达到高潮(不过笔者很奇怪,此时祝英台女扮男装,除非山伯同学是同性恋,否则…… 因此笔者分析判断,只可能是祝英台同学对梁山伯同学产生爱情)。然后,再交给独奏小提琴,从而结束这一部分。

   第二部分,是反映梁祝两位同学三年的快乐光阴的,乐队以相当明快的节奏,轻松刻画出他们快乐的初中学生生活—分明是早恋嘛。嘉宾发言—— Ken版:谁说的,梁山伯当时都24岁了。什么,英台,她也有12岁了啊。和我和我LP谈恋爱时的年龄差不多………(台下:@##$%%,诱骗未成年少女------砖头伺候………ken版怎么又乱发言,抬下去…… 唉!人太直了就容易吃砖头)。然后独奏小琴加入进来,奏出一个更为欢快的主题。然后,又是发展—变奏—高潮—结束。(陈钢与何占豪也太差了,怎么又是这样写,弄得我都没法解说)。不过想来祝英台家也够开放的,在那个时代能让单身女儿家在外求学三年。下面由我们的资深记者dr. kuang版主采访嘉宾祝伯(祝英台他爸):“谢谢!谢谢你的表杨!应该说,我们是相当开明的父母,让英台接受相当良好的教育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可是,我们是反对早恋的,这是很不好的,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这样会影响英台的学业的。因此我们才把她从书院里叫到家里来,专门请一个最好的家教来教(插一句:结果把冒充唐伯虎的周星驰请进来了,结果弄得成天就听周星驰,还说他的是完美发烧大碟,不听就走宝了),不能让一个女儿家受坏人的影响。尤其是梁山伯之类,到书院来唯一目的就是泡女孩子——你看,24岁了还在读初中。大家要提高警剔,这种人又像田伯光似的,对女孩子很危险………… 等等,我怎么会说“又”呢?” dr. kuang版:“谢谢邓伯的精彩发言,下面继续以下节目。” 听众:“不对,是祝伯”。笔者:“没办法,kuang版主主持节目就是这样的,老叫错人。”

第三段,是梁祝的告别。在这里,你可以听到代表祝英台的小提琴的婉转的向代表梁山伯的的大提琴辞别,而愚笨的大提琴总是不解风情的闲聊一些不相关的东西。最后,两人终于告别(废话,废话^o^)。

在第四部分一开始,你听到代表黑暗势力的大号奏出粗暴的主题(在这里,祝伯强烈要求发言,被E版主and dr kuang拉住,未遂之后发展成暴力冲突…… 场面不堪入目…… E版主擦了一把汗:@#&%$#,继续,继续讲)。在铜管乐器的压迫下,独奏小提琴以纤细的声音,奏出祝英台优美的主题。然后是小提琴与整个铜管乐队之间的战斗,但是,小提琴的反抗是如此的无力,最终只能独自轻唱爱情和思念的主题。

第五段是相逢。在这里,你可以听到小提琴与大提琴之间的互诉衷肠,相互述说着相思之苦(此时,英台同学终于换上了女装,而梁兄立即就爱上了她)。然而,乐队粗暴的铜管声音,预示着封建的压迫终始让两人无法真正相爱。(笔者:”私奔啦,这还不简单。” 梁山伯:”可是,我上有八十岁老母,下有妻室儿女一大群啊。糟糕,说漏嘴了…… 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妻子不是一大群,只有5个而已………” 众:“kao,不值得同情的家伙!”)

接下来,又是压迫和反抗(听众:“能不能来点新鲜的!” 笔者:“没办法,这个问题要去问陈钢与何占豪。”)最终,我们听到,悲剧终于发生了:英台同学(被)决定,要远嫁了。而梁兄居然忧郁而亡,就葬在英台出嫁的路上。祝伯:”我要揭发,这都是梁山伯的阴谋!!这都怪我,应该选另一条路线的,都是我的错啊。英台啊,都是我害的你啊………” 祝伯于是泣不成声…… 昏死过去! Dr kuang上……忙ing…… 总算抢救过来了。还好,有dr kuang在,什么疑难杂症,包括什么淋、什么梅、什么爱之病之类,老中医都冶不好的他都治得好……… (主持节目,顺便帮dr kuang作作广告--------谁叫笔者收了他赞助费若干的呢^o^)

最后,在英台出嫁的路上,一切发展到高潮。随着一声闪电,坟墓裂开了,而英台同学一不小心掉了进去。在尾声中,你听到爱情的主题再次响声,预示着梁祝化为人人喜欢的蝴蝶,得到了解脱………(听众质问:那么说,梁、祝以前都是毛毛虫啦?笔者:谁发这种言的,%#@@# ,砖头………!)

     到这里,听众出离愤怒了:谁叫你这样解说我们民族最美好的传说的!(只见砖头满天乱飞,中间夹着小萝卜、臭鸡蛋和西红柿)笔者好不容易从砖堆中爬出来:对不起,对不起,容我解释,容我解释!首先,感谢各位的长期的大力支持;其次,还要感谢我爸爸、我妈妈及诸多亲朋好友及本人心爱的小白猫“贝多芬”—在本人写这些文章时是她一直在旁边陪伴,并张开樱桃小口,吻得我手上伤痕累累;还有,谁把小萝卜MM都扔上来了,力气还真大…… 我本来准备买房子的,现在这些砖头差一点都够自己盖一栋了,谢谢各位…… 笔者又一次陷入砖头堆中…… 还连累嘉宾E版和dr kuang版还有ken版和menn大侠,被砸得鼻青脸肿、体无全肤、不成人样,惨不忍睹!!唉,谁叫他们块头大呢!其它轻伤者有:阿龙、audio、op61、嘀咕、snake等。另,W版也比较惨——就只保全了一张靓脸。台下被连累者不计其数!!

梁祝是优美动的,音乐的形象是生动形象的,情节是优美感人的。但是,祝梁也是有点浅薄的(请容笔者说句实话),不耐听的,多听几遍之后不免会生厌。在作这首曲子时,陈钢和何占豪可以说还没有完全掌握作曲和表现的手法和技巧,所以,仅管他们选了一个好题材,也有了极其优美动听的旋律。但是,他们的表现是没有多少深度的,可以说成是有点浅薄的,才不耐听。当然,正是因为没有深度,才如此流行(你见过多少有深度的东西流行的?),所以笔者才敢这样解说,呵呵。

      kuang版满身绷带,像个木乃尹似的仍坚持发言:在此隆重推荐版本a,b,c,d,e,f,g……n(n=1000)… 并附照片若干……,区别及心得…… -----HIFI168忠告发烧友,LP危害健康----

笔者:千篇一律(这可是真正的千篇一律,没见“n=1000”吗),没什么意思。

听完《梁祝》,我们可以听听老柴的《罗密欧与朱叶丽》,然后再听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依索尔德》和他的《罗恩格林》中关于爱情的著名片段(这种片段实在太多了)。多次聆听后,你终于发现,比较起来,梁祝中的描写是多么的无力苍白,缺乏力度与深度。

在老柴的《罗密欧与朱叶丽》中,家族和个人爱情的冲突是那么的强烈;在调式不明,和弦  

色彩变换不定的《依索尔德与特里斯坦》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是缠绵而无法解脱的爱情;在《罗恩格林》中,那是多么纯洁感情的描写。这一些,都远远比梁祝的描写,来得深刻和生动得多。

对相同事物的不同描写,是读乐中的一件趣事,同时也是理解和欣赏音乐的常用方法。这和各位网友喜欢比较版本不一样。因为同样一首作品许多版本其实差别并不大,还有人总有先入为主的观点。而且,同一首曲子要听5、6种甚至更多,还要区分不同乐队、不同指挥、不同录音公司的差别,也真够难为人的(kuang版、ken版 and 诸网友:我就喜欢,你管得着……)。但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作曲家的描写是不一样的,仔细聆听这些作品的区别,找出其意景的不同,这种欣赏不仅有意义而且也更有趣得多。

同样描写春天。就有维瓦尔第的《四季》中第一乐章,马勒的第一的第一乐章,舒曼的第一《春天》,有贝多芬的第六《田园》,梁祝的第1小段等。

再比如,早晨,描写得比较好的有雷斯皮基的《罗马的喷泉》中的第一段,有里姆斯基的《西班牙随想曲》中的晨曲,有里查.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等。

大海,著名的有德彪西的《大海》,里姆斯基的《天方夜谭》中的第一、四乐章,瓦格纳的《漂泊的荷兰人》序,还有鲁宾斯坦的《大洋交响曲》(不过因为写得太差,被肖伯纳说成“大水塘”)等。
 楼主| 发表于 2011-3-11 22:2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典音乐欣赏入门

音乐的语言,首先在于音乐能对人的感情的表达。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最常见的就是流行音乐中的经典中对男女感情的描写。一般的千篇一律的以小调+6(拉)和3(米)及各种下属和弦与属和弦组成的歌曲不算,这些平庸的玩意儿不听歌词都差不多,如果说有什么特点的话就是让人容易接受,而且弦律简单,音域要求低,唱卡拉OK比较方便。再加上歌词简单,如“楼下的各位看上来、看上来、看上来,这儿的培训真精彩真精彩”之类的,所以才容易流行,呵呵。  
不常见的就像-----柴5中柴诃夫斯基对自己感情的描写(尤其是第二乐章中的弦律),还有德沃夏克第9中第二乐章的思乡之情的描写,可谓是经典。而舒伯特第8中对自己怀才不遇,只好逃避的感情描写得更是深刻。
音乐还可以表示疑问等。如贝5第一乐章中,一开始的弦律,是可以看成贝多芬对自己的疑问的,后面则是乐队的回答;德沃夏克第9第一乐章中开始,我们明显可以听到当新大陆在作曲者面前时作曲者的带有疑问的心情,然后长笛奏出的一个典型的疑问乐句。各位室内乐中,这种问--答的乐句更是多多,如………,不说,免说得太多有误导之嫌。
当然,还有柴的1812中一开始对俄罗斯美好幸福的田园生活的描写,简单的一个乐句就描写得清晰而且给人深刻的印象。当然1812中间对战争的描写也形象而生动,后面战争胜利后的庆祝也够经典。说到欢乐的场面,柴的《意大利随想曲》与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中的描写也是一绝,不,是二绝。
还有一些经典,如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中对洁白美丽的天鹅的描写;雷斯皮基的《罗马的喷泉》中对四个景色的描写………,实在太多了。最有趣的还是理查.斯特劳斯的《唐.吉柯德》中形象的描写,可谓生动。只不过生动得似乎有些有份,已经和语言相仿了。此君最神奇之处是:在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居然连尼采的深奥晦涩难懂的哲学思想,也可以通过音乐进行描写。
当然啦,音乐描写思想的,也是枚不胜数。最有名的就是贝多芬的第九,歌颂人类欢乐的音乐。
而且,不同作曲家对相似景物的描写,也可以听出区别出来。
比较维瓦尔第的春和马勒的第一,你会发现,维瓦尔第的四季中的春天描写的是庄园中的春天,而马勒第一第一乐章中的春天是森林中的春天,意境的不同在这里是可以听出来的。
在音乐语言的使用上面,有一个人不得不重点提提,那就是瓦格纳。在他的歌剧里,音乐语言的应用可以说到了一种极致。瓦格纳的主题动机,不仅可以表现人的感情,还有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可以用主题动机来表现-----如莱茵河的黄金、邪恶的指环、宝剑、魔火、莱茵河泛滥的河水,都可以用音乐语言来描绘。甚至,连情欲,也可以通过音乐语言来表现—《汤豪舍》中,《伊索尔德与特里斯坦》中,一连串的半音阶是如此的撩人和吸引。而且,他的描写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让人难以忘记。如果说,在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千零一夜》中,我们还只是看到了东方迷人的大海的景色的话。那么,在瓦格纳的《漂泊的荷兰人》中,我们仿佛是坐在一小船上,亲自横渡波涛汹涌的大海,甚至能感受到海水的咸味。而在《指环》中,莱茵河的河水漫过了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每个听众都全身被河水打湿。所以也 有人说了句名言:法官说,瓦格纳的音乐就是证据!听瓦格纳的音乐,有剧毒!各位请牢记、切记!
所以说,认为好音乐就是优美动听的,只算音乐门外汉一个。而以此标准赏飘飘仙乐的人,是永远不能成为古典音乐的知音的(辛丰年语)。巴洛克时的音乐,何等优美动听;中国的民乐与约翰.斯特劳斯家族的音乐,同样优美动听。而反观贝多芬的音乐,并不以优美动听见长,但是因为思想性,因此贝多芬的音乐要远远伟大于它们。要讲优美与思想性兼容的,这就要算到老柴与德沃夏克的头上了。

写了古典音乐欣赏的文后,现在终于发现自己已经江郎才尽,已是胸无点墨了。也很悲哀的发现对古典音乐来说,自己还是只能算是门外汉一个!最多算是在音乐的圣堂门外,打开了一丝缝隙,看到里面的精彩的世界。希望这一些心得,能让至今仍在音乐圣殿外的人,找到欣赏古典音乐的大门,没有误导各位,就算是能快慰平生的了!
古典音乐,浩瀚如大海,穷其一生,能了解过一二,已经很不错了。在我认识的朋友当中,不管是在曲目欣赏上,还是在唱片的数量上,还是音乐的理解上,远远胜过我的人都是在是很多。自己写下这篇文章,只算是班门弄斧,心中实在是忐忑不安,真怕各位笑话。

     自己所听过的作品,实在是远远不够的。那次在邝医生那里,才知道自己所听的曲目,实在是少得可怜!连莫扎特大名鼎鼎的四十一,听后才发现:自己居然没有听过几遍。也发现对于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舒曼,还有太多太多的作曲家的曲目,自己都居然没听过,实在汉颜得很。

而出于许多原因,对听没有听过的音乐作品,我越来听抱谨慎的态度。因为我知道,第一次听一首新曲目的体验,一辈子只有一次!!在没有作好充分准备前去听的话,是在浪费天珍!而为了维持自己在听一些作品的新鲜感受,我对听很多那怕自己很熟悉的作品时也越来越少。因此买的唱片虽多,但大部分却封没开。

在最后这一篇文章里,我摘了我最喜欢的辛丰年的文章中的一些片段,作为这套系列的结束。他的文章虽然有很多观点我不赞同,但是我喜欢他所写的文章----一种以朋友之间聊天的语气,谈自己的心得与体会。而不是像某些书一样,板起脸来说教。这篇与发烧友有关的文章虽有些剌,可能会剌伤各位DX,不过我觉得他文章中的观点,可能也会点醒许多至今仍在欣赏音响的梦中人。希望这样作没有侵犯辛丰年的版权,大汗!!^o^


“我自认为听觉神经正常,也并非由于怀旧,我是怀念那些魅力不朽的好音乐,同时也在琢磨一个问题:音响之逼真(甚至超真)、完美(甚至比现场更完美、无差错,无杂音……),难不成就等于音乐之真善美?

手摇唱机,快转粗纹唱片,都是值得乐迷们深深感激的。没它们,我无从认识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大师们的重要作品,也无从见识到托斯卡尼尼、魏因加特纳、比彻姆、克莱斯勒、卡萨尔斯、帕德雷夫斯基、吉塞金等名手的演释艺术。

自从进入了LP、立体声时代友来,耳朵里接受着闻所未闻的音响美食,心里头却老是有吃不饱之感。不少以往感我至深的演释,在新片子上寻不着了。例如托斯卡尼尼指挥的《田园》,卡萨尔斯演奏的德沃夏的大提琴协奏曲,吉塞金的《皇帝协奏曲》,斯托科夫斯基与费城乐队合作的《新大陆》,比彻姆指挥的《罗马狂欢节》…… 都成了徒然令人怀想的前代风流!克莱斯勒、埃尔曼和海菲兹他们的唱片,一听便可猜得出的不同风味,即使同一首乐曲,也是三个人三种性格;而今日那么多重复出版的提琴录音,你难以发现有何不同面目,似乎任便听一种也便够了。

正像以前的美术学徒从印得得极差的画片上认识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我们在初接触许多音乐名作的时候,心目中并不曾想到在音响上去评头论足。老式手摇机和粗纹片,频响窄,响度也贫弱,外加钢针压在片纹上磨出的噪声,这在今天的音响美食家听来,有定要掩耳逃走的。然而我们却被那音乐本身所吸引了,征服了,而且烙下了终身不能忘的记忆,那印象是永远保鲜、不可取代的。

     回首这种种体验,可以概括出一条什么体会呢?我想就是:人们听唱片,最主要的还是受到那音乐的吸引。音乐当然要通过声音来传达信息,但音响质量的精、粗,并不是头等重要,更不是必须首先考虑的因素。

手执一影印的宋版的唐人诗集,那的确是可以大大增加欣赏李、杜名篇的乐趣的。但,假如换上一部乾隆御制诗,纵然它刻印精工,装帧富丽,大概你也没有胃口读下去。

我想,即使那设备的音响极其漂亮,但它所传送的不过是一种平庸无生气的演释,那么充其量也不过是精确地再现了平庸与无生气的演释。

再作一种不大客气的推论:即便作品重要,演奏高明,录音理想,再加上音响“顶尖”,然而那位有耳福享受它的人,如果对音乐爱之不深,对于听音乐不取真诚态度,只是一味追求设备的名贵;那么,再好的音乐也只能如东风之过马耳了。

祈希望于“发烧友”的是,要在那美好音乐的锦绣上添音响之花,却不可如两千前的寓言中人那样,买回华美之椟,舍弃其中之明珠。”

      我这莫扎特迷常常憧憬着“真实的”莫扎特音乐,也就是想品尝“原味”。前不久,于无意之中听到一张唱片,大为惊喜,觉得似乎是向那个“真”靠近一两步。

这是一张DECCA的唱片。录的是莫扎特的两首钢琴四重奏,一为G小调,K478;一为降E大调,K493。演奏者中有钢琴家希夫(Schiff)。

原来,此片的不寻常之处是其录下了一种再现往昔经典作品原汤原味的演奏。它所用的的是当时的乐器。不但那三件弦乐器都是18世纪中叶德、意地区的制作,钢琴是大师所用的那一把。而且那小提琴是大师自用的一把。用提琴据考也曾为他所有。

你可曾想到,我们如今所听到的莫扎特钢琴音乐,同当年维也纳人耳中所闻的有距离吗?莫扎特时代的琴,尤其是他最中意的维也纳型琴,发音清脆流丽,顶适合弹那种要求所谓“颗粒性”的乐句。本人也一直憧憬着那莫扎特原味,最起码也要听听这种琴音到底是怎么个味道。

且以这张唱片来说,不但在乐器的使用上可算求真;还有一点,也许是听者不会注意的。假如同另一张录了同一套作品而用现代乐器演奏的片子对照而听之,就会立即听出二者的音高不一样。低了半个音。原因是因为音高的标准,古今不同。18世纪欧洲通行的音高标准比今天的低了半个音。

任何一个真心的爱乐者,对此类实践肯定是大感兴趣的。不是好奇,也不只是怀古,而是求真。

即便演出与演释在求真上尽善尽美了,但那信息送到那种只嗜好什么《大峡谷》中配真雷,《1812序曲》中用真炮的耳朵中,那么,向乐中求真又示免是多事了。”
发表于 2011-3-11 22:3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了,慢慢学习
发表于 2011-3-11 23: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并收藏。
发表于 2011-3-11 23:3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参考意义,学习
发表于 2011-3-12 05: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入门,我却是从维瓦尔第开始的,接着是拉赫玛尼诺夫,然后是贝多芬。。。。
柴可夫斯基算是接触的比较晚的了。但是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却是我最喜欢听的小提琴协奏曲(没有之一)
发表于 2011-3-12 09: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H200同城玩友

好一篇才文.听-身音乐.值得细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3-29 06:16 A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