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楼主: 芍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盘碟报:近期名盘碟报 (简叙王晰《low c的诱惑》P5)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4-8-22 16:08: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yudeanwu 于 2014-8-22 03:08 PM 发表
科岗的CD版转制不太理想,不知芍药版主听的LP感觉如何


我的感受是很多模拟时代的名盘转制成CD都不太理想,包括RCA、水星、CBS、EMI、DECCA等大牌的50、60年代的模拟录音,CD出色些的是后期的数码录音,但表现弦乐还是……。
有些艺术家没能等到立体声录音,听他们黑胶的单声道录音,乐感非常自然圆润流畅,弦乐LP是优势,单声道转到了CD就一塌糊涂了。交响乐比较典型的是福特迈格勒的头版单声道现场黑胶贝九,神一样的版本,无论录音还是演绎,都让后面的立体声版本汗颜。但听转制后一样食之无味如同嚼蜡。但LP的缺点也明显,盘不够新净、会躁声连连。调试得不到位,会难听过CD。
32#
发表于 2014-8-22 20:12: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芍药 于 2014-8-22 04:08 PM 发表


我的感受是很多模拟时代的名盘转制成CD都不太理想,包括RCA、水星、CBS、EMI、DECCA等大牌的50、60年代的模拟录音,CD出色些的是后期的数码录音,但表现弦乐还是……。
有些艺术家没能等到立体声录音,听他们黑 ...
好感悟,好分享。。。。。。。
33#
 楼主| 发表于 2014-9-11 14:35:48 | 只看该作者
中秋期间终于有时间静下来,在自己的系统上,好好对比《沛》续CD与LP两个版本了,总体感受是:CD版本是先声夺人, LP版本是后发制人 。

首先当然是使用洗碟机洗碟水为LP“净身”一次,新盘在开声前一定要清洗一次,使用强光电筒可看到水中被清洗出来的残留物。这些年出的LP盘使用的胶原料都很好,起步都是180克或者以上,背景相当的干净,可以预计的是调整好的唱盘如若保持水平,唱针超距调整到位、针压合适再加上细心的操作,新盘的寿命是大可放心的。要不是以前的一些黑胶唱盘加工精度不太高、一些唱针的粗制滥造,及当时使用不当不够爱惜,给当时还没那么珍贵的唱片造成永久的伤害,古董的黑胶唱片要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耐用;就算是我们认为已经够耐用的CD如果保存不当也同样悲剧,这张04的音展SACD是我认为在历年各音展盘里选曲最好的一张,悲惨的是边缘已经氧化了,并随着时间而层层侵入内圈,外圈的曲目已经无法读出了,很是无耐,还不 仅是早期满银圈版的问题。这样的CD,我已经有好几张已经出现,一套珍贵的飞利浦金线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与搭档奥柏林的贝多芬小奏全集套装、早期西德满银圈01首版也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氧化,也出现了像LP的滴滴答答声,很是讽刺。要知道,CD在LP目前才20多年历史,一些50年代保存得好的LP,先不说声音,也还能顺畅的播放,到底谁更耐用还需要时间去证明,扯远了。

xiaomi-3.jpg (50.93 KB, 下载次数: 185)

xiaomi-3.jpg

xiaomi-7.jpg (49.81 KB, 下载次数: 175)

xiaomi-7.jpg

xiaomi-0.jpg (59.97 KB, 下载次数: 179)

xiaomi-0.jpg

xiaomi-2.jpg (35.45 KB, 下载次数: 174)

xiaomi-2.jpg
34#
 楼主| 发表于 2014-9-11 14:49:26 | 只看该作者
生猛跳跃是CD版本的专利,特别是第一曲《鼓诗》打头阵,只要敢开大声,单元够大,功放控制力好,收放自如的话,可以是震得人头皮发麻,刺激又兴奋!要是系统刚开机热身,对、使用此曲是不错。《炎黄第一鼓》这张唱片看来《音响技术》的总编辑大草是有所偏爱,曾经在杂志30周年庆时发行过阎学敏《炎黄第一鼓》的纪念LP,在鼓乐中有着极高的声誉。《沛》续LP选择这曲是还没有拥有《炎黄第一鼓》LP的福音。播放此曲的LP明显没有CD版本的那么锐利的表达,感受会更像现场的气氛,具有鼓皮震动时的像真度,绵柔又有韧性一些。如果不喜欢这样的诠释,那么人声部分我觉得LP版本就更顺耳些了,《松鼠歌》的侗族原生态清唱,就如《黑、黄教堂》那么动听、立体得可数人头;《呼唤》与《贵妃醉酒苏三起解》,我分别与之前发行过的《天之大》《粉墨是梦1》LP比较,应当属同一水准,细微之处在于《天之大》比之前出的黑胶版本柔润一些。特别耐人寻味的当属《粉墨是梦》,又醇又透澈,HIFI与韵味的交融并不矛盾,瑞鸣的粉墨系列与伶歌系列绝对属于近年国内有代表性、有创新的录音;至于《倾斜》,爵士与西乐的结合,我感受不如“粉墨系列”结合得那么出彩,有私心更希望把CD版本里红楼梦《枉凝眉》这曲收录进LP版本;变化最大的我觉得莫过于吕思清小提琴《绒花》一曲,弦乐是LP的一大优势,只要LP调试得当,立马可辨,CD版本的小提琴我感受要膨胀不少,而LP版本就自然太多了;综合起来,更有音乐感染力的LP版本《沛》续要更胜CD版本一筹!德国压片的LP相当安静,全程听不到几声杂音。

xiaomi-5.jpg (29.22 KB, 下载次数: 172)

xiaomi-5.jpg

xiaomi-8.jpg (48.3 KB, 下载次数: 175)

xiaomi-8.jpg

xiaomi-6.jpg (48.27 KB, 下载次数: 170)

xiaomi-6.jpg
35#
发表于 2014-9-11 22:50: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芍药 于 2014-8-22 04:08 PM 发表


我的感受是很多模拟时代的名盘转制成CD都不太理想,包括RCA、水星、CBS、EMI、DECCA等大牌的50、60年代的模拟录音,CD出色些的是后期的数码录音,但表现弦乐还是……。
有些艺术家没能等到立体声录音,听他们黑 ...
富特文格勒的拜鲁伊特贝九在我心目中是绝对的神品。很少有哪个音乐能让我在70多分钟里忘掉了时间的存在。而这只是我听PCHIFI的感受,真希望有机会到芍药兄那感受那黑胶的魅力。

[ 本帖最后由 YSJ 于 2014-9-11 10:52 PM 编辑 ]
36#
发表于 2014-9-12 22:10:5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芍药 于 2014-9-11 02:49 PM 发表
生猛跳跃是CD版本的专利,特别是第一曲《鼓诗》打头阵,只要敢开大声,单元够大,功放控制力好,收放自如的话,可以是震得人头皮发麻,刺激又兴奋!要是系统刚开机热身,对、使用此曲是不错。《炎黄第一鼓》这张唱片 ...
德国人的技术为何如此受亲莱?
37#
 楼主| 发表于 2014-9-13 11:36:51 | 只看该作者
目前国内已无黑胶生产线了,压片主要集中德国、美国、英国及日本。国内出的黑胶只能在这些国家制造。
38#
发表于 2014-9-14 21:17:2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芍药 于 2014-9-13 11:36 AM 发表
目前国内已无黑胶生产线了,压片主要集中德国、美国、英国及日本。国内出的黑胶只能在这些国家制造。
真是可惜了。
39#
发表于 2014-9-14 22:16:4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芍药 于 2014-9-11 02:35 PM 发表
中秋期间终于有时间静下来,在自己的系统上,好好对比《沛》续CD与LP两个版本了,总体感受是:CD版本是先声夺人, LP版本是后发制人 。

首先当然是使用洗碟机洗碟水为LP“净身”一次,新盘在开声前一定要清洗一次 ...
CD边缘被氧化,真可惜。
40#
 楼主| 发表于 2014-9-15 10:16:58 | 只看该作者
是的,氧化的速度一年年的增加,千万别相信CD就是可以永久保存的载体,即使是德国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4-23 07:38 P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