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楼主: 芍药

模拟黄金年代录音的珍贵遗产——龙源首次发行古典名盘蓝光CD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0 11: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分享!据闻蓝光CD音效出众,值得一试。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1: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起RCA的钢琴家,大家一定会先想到鲁宾斯坦。他的钢琴录音的确是在RCA的大牌,留下的录音极多。另外里赫特、霍鲁维茲和克莱本等也留下了一些著名的录音。RCA是美国唱片公司,当天才惊现的克莱本在参加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国际比赛,获得一等奖时,被美国人称为时代英雄。他在辉煌期录制的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等俄国作曲家的钢协作品时特别出彩,此张蓝光CD收录的RCA两张黑胶唱片中拉赫玛尼诺夫第23钢琴协奏曲,几乎是他最好的状态下最好的录音。拉2钢协也是作曲家最有代表性的钢协作品,拉23关联性大,可听性极强。与贝多芬第五钢协皇帝、柴可夫斯基第一钢协合称为世界三大钢协。

指挥家是RCA另一强人莱纳和他的芝加哥交响乐团。第2钢协企鹅榜评价三星。第3钢协换成了俄籍的指挥康德拉辛,这也是一位极有成就的指挥家,在西方唱片公司所留下的录音几乎都是佳作。这两首拉协收录在一起就是两位指挥风格的直接对比。拉2快结束的乐章莱纳的伴奏明显更铜管更辉煌、动态对比更有张力,听得热血沸腾、荡气回肠。拉3康德拉辛当仁不让。

我使用了拉2LP版本来对比此蓝光CD,瞬态、动态、清晰度却是蓝光CD有优势,这是两种音源载体的差异。在音色方面,黑胶的会显得更浓郁些,感受得到蓝光CD忠于原貌、整体走向没有近年一些特别技术混音的人为加工的音效,仅是换了蓝光制作流程和载体来更好的让CD机读取唱片的信息量。这不算得是添油加醋。至少我听某每年出品有口碑的音展盘里选择的一些模拟录音时代的音效,与早期的黑胶版本原始相差甚远,明显的重新混音增加了音效。

James Mitchell
评价拉2唱片在RCA黄金年代的录音“10++”

[ 本帖最后由 芍药 于 2015-10-10 11:19 AM 编辑 ]
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1: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源系列古典蓝光CD之伯恩斯坦《马勒:第5交响曲》

由伯恩斯坦指挥的《马勒第5交响曲》是首批5张蓝光CD中唯一选自美国老牌唱片公司COLUMBIA的曲目。马勒的交响曲浓重极有张力,恢弘的结构,极强和极弱对比起伏。暗藏着各种思想意识的集中碰撞,都是令人深刻;然而马勒又恰恰是浪漫主义者,大喜与大悲的抒发呈现,更有后人剖析以“跨越天堂与地狱、生与死”的悲情宿命来形容马勒的交响乐。这恐怕也与作曲家的曲折的人生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生在越动荡无常的年代,又无认同与归属感,作品里必有直接的抒发。甚至是越极端展现。

马勒还是一位指挥家,亲自指挥自己的交响曲时没有碰上录音的好时代。但是由指挥家瓦尔特开始推行的马勒交响曲行动,逐渐得到了更多指挥的青睐跟进。瓦尔特、卡拉扬、索尔蒂、巴比罗里、藤斯泰特、辛诺波利、库贝利克、海丁克、布列兹、阿巴多、伯恩斯坦等都有录制过马勒交响曲,其中伯恩斯坦分别在DG唱片公司和COLUMBIA唱片公司分别录制过马勒交响全集。也是大家认知度比较高的版本。另外可惜的是我喜欢的克莱伯没能染指马勒交响曲,其偏执忧郁和浪漫主义的双重性格是与马勒的思想深度的契合,那将会产生何种火花?

此张蓝光CD选自伯恩斯坦指挥纽约爱乐乐团版,有趣的是马勒的学生瓦尔特,和瓦尔特的学生伯恩斯坦都有在COLUMBIA唱片公司录制过马勒作品,伯恩斯坦更是将马勒交响曲普及到了一个新高度。这张唱片录制于64年的模拟立体声黄金年代,应该是早于他在DG的录音,瓦尔特把第5五以后的交响乐划分为马勒创作的第二阶段,个人意识色彩更加凝重。事实上我们已经能从他这部交响曲中感受到马勒庞大的音乐结构,厚重的色彩,曲扭强烈的紧张感受和细腻浪漫抒情相辉映的交融结合,狂风暴雨后的雨后变晴的戏剧性反复转折,甚至能从当中感受到一场畅快淋漓、又悲喜交加、忐忑不安的游离状态体验,进入马勒的音乐思想境界中,五味杂陈,带来的是许多对立面的思索……。

COLUMBIA唱片在黄金年代录音的表现同样是不俗的,这是当时唱片业竞争所带来的成果,在黑胶时代的六眼标签唱片是收藏的香馍馍。COLUMBIA唱片录音特点是真空管的自然和温暖的音色,这张《马勒第五交响曲》除了能体现出以上特点,还有强弱对比大的动态,厚实有铺垫的低频和大乐队的复杂将考验着系统的还原,乐器的抒情部分演奏也将考验着系统的细腻程度,这也是播放马勒音乐系统所应具备的素质,要求不低。我觉得,唱片柜里若没有一套马勒的交响曲,唱片曲目库将是不完整的。


[ 本帖最后由 芍药 于 2015-10-10 11 AM 编辑 ]
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1: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近年出版的再版早期录音的CD唱片很少具有如此厚重沉实,又具有柔和的音色,自然的音效。在中秋、国庆假期期间一直听着这批蓝光CD,对国内古典唱片出版业有着一个全新的感受,唱片公司心态逐渐的理智和成熟了,做精品的意识和态度加强了。一直以来,古典CD唱片的发行一直是反复的压制新版,大多是给发烧友觉得新不如旧版,廉价大包子的泛滥更是让人担忧,我听过的国内某些引进版本的粗制滥造,就更不用提了。

香港和日本是另一种做法是开发各种新制式来制作更好音效优于现有CD的产品,出发点是好的。这当中有CD光学材料的革新,也有创新的格式以及重新编辑数码文件的做法,两者也皆有。这些尝试也许对于一些数码新录音会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使用在本身就比较自然平衡的模拟古典录音里,如果改变得太多,在LP唱片的直接对比下,总是感受有些“不对味”。忠于原母盘的原貌也是这班古典发烧友更渴望的,说到底就是有要求。从龙源这首批蓝光CD的效果来看,没有增加“味精”是明智。

[ 本帖最后由 芍药 于 2015-10-10 11 AM 编辑 ]
发表于 2015-10-10 11: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推荐
发表于 2015-10-11 11: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钱袋又要瘪下去很多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5 15: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生产线的加工精度来说,蓝光生产线要优于HQCD的生产线。包括生产车间环境,都是经过强化避震处理的,以防周边的环境产生的细微震动影响到机器。
发表于 2015-10-16 10: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价格如何?
发表于 2015-11-23 22: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标注Blu spec cd的只是用蓝光碟材料制作的CD碟,应该与用蓝光格式制作的蓝光碟(即以blu ray标注,标识为左边b右边为半月形)不一样,前者可以在普通CD播放机上播放,而后者只能用蓝光播放机播放。

[ 本帖最后由 马探长 于 2015-11-26 11:13 AM 编辑 ]
a.jpg
b.jpg

image.jpeg

15.09 KB, 下载次数: 54

image.jpeg

15.09 KB, 下载次数: 44

发表于 2015-11-26 11:30:32 | 显示全部楼层
Blu spec cd格式的碟片我买过一些(价格与HQCD版的差不多,略高于普通CD版),是在普通CD机上播放的;Blu-ray格式的音频碟没有买过,只买过Blu-ray格式的DVD碟,视频及音频质量明显好于普通DVD(Blu-ray蓝光碟片容量比普通CD大很多)。

[ 本帖最后由 马探长 于 2015-11-26 11:33 AM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4-19 02:34 A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