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查看: 1767|回复: 2

迷一样的威廉•费曾哈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25 21: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德国作曲家威廉·费曾哈根何许人也?根资料不多,但只要把他的名字放在万能的百度上搜索,一定出现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变奏曲》。在《牛津建明音乐词典》上也找不到威廉·费曾哈根的资料。威廉·费曾哈根云里雾里,还恳请坛上高人指点。
从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变奏曲》带出了威廉·费曾哈根,老柴的这首作品受到费曾哈根的影响并多次修改,并由费曾哈根于1879年在德国威斯巴登音乐节上首演。尽管后来俄罗斯大提琴家维克多·库巴茨基借助X光机阅读老柴《洛可可变奏曲》的原谱,发现很多柴科夫斯基的原创音符都被墨水涂改了。库巴茨基完全恢复了原稿并交付出版和录音。但直至现在流传并演奏的版本仍然是费曾哈根改动过的版本。费曾哈根真是一位传奇人物。
威廉·费曾哈根《大提琴协奏曲》1&2
柴可夫斯基《洛可可变奏曲》
德意志柏林交响乐团∕斯蒂凡·布鲁尼尔指挥

大提琴∕阿贝班.盖哈特
威廉?费曾哈根  1&2大协  (1).jpg
威廉?费曾哈根  1&2大协  (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2-25 21: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提琴家阿贝班.盖哈特(Alban Gerhardt)1969年生於一个位於柏林的音乐家庭。父亲是柏林爱乐的小提琴手,母亲则是声乐家。身为音乐家的母亲教导他如何在詮释音乐时,透过乐器来呼吸。小时候母亲带她去参观卡拉扬录制华格纳《尼贝龙指环》,因而开始对站在舞台上演唱伟大的咏嘆调产生幻想。而父亲则让他更有机会接触到各种音乐细节的热情。直到二十岁,盖哈特才真正决定走上大提琴家这条道路做为终生职业。在Oehms之前,盖哈特已经在EMI录制过一张debut系列的录音,另外在Chados, Naxos等唱片公司也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楼主| 发表于 2016-2-25 21: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洛可可变奏曲》创作背景
    柴科夫斯基的器乐协奏曲都写得非常成功。写得不多,但都成为流行的经典曲目,如《第一钢琴协奏曲》和他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他没有写过大提琴协奏曲,但是《洛可可变奏曲》(大提琴与小型乐队)的规模几乎等同于一部大提琴协奏曲。
    《洛可可变奏曲》表现出柴科夫斯基对莫扎特那个时代音乐风格的喜爱。这首曲子的主题和变奏都是柴科夫斯基的原创,他用“洛可可”只是表明他所使用的音乐风格是18世纪洛可可那样的优雅和简约古典风格。
    《洛可可变奏曲》创作于18761877年之间,期间,柴科夫斯基正在创作他的庞大音诗《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与这部阴沉的巨著相比,《洛可可变奏曲》显得轻快多了。
    这首曲子的演奏难度不仅是在独奏大提琴声部,也在乐队部分。独奏大提琴几乎从第一个音符出来就没有中间休息的时间,一个变奏接着一个变奏地演奏,并且一个变奏比一个变奏难,对演奏者的技术、耐力和脑力都是极大的挑战。要命的是,独奏大提琴大部分乐段,很多都是在高把位上(也就是拇指把位)演奏,尤其是快速的双音跑动,非常难。
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作品中,变奏曲很少。除了《洛可可变奏曲》外,只有作品19号之6F大调钢琴独奏是一首变奏曲。《洛可可变奏曲》表现了柴科夫斯基娴熟而高超的作曲技巧。传统协奏曲,作品织体结构复杂、戏剧性强,而这样的音乐表现放在一个洛可可风格的小乐队上是很难表现出来的。柴科夫斯基在每个变奏曲上用了不同的旋律勾勒和不同的和声支撑。写变奏曲最难的是缺乏新颖的变化,乏味往往是一首变奏曲致命的问题。柴科夫斯基以其高超的作曲技法避免了这些问题的出现。主题的重复完全是旧曲新乐,每个变奏独具音乐形象,之间的连接妙不可言,不同变奏的长短不一。柴科夫斯基的妙笔首先出现在主题结束出一个小小的结束句,主题与第一变奏的连接以及之后各变奏之间的连接都有点华彩效果,这不但让连接自然生动,而且还增加了前后的呼应和对比。他甚至用主题素材和主题结束处的小尾句作为第四变奏的新素材(柴科夫斯基原版里是第五变奏)。
    柴科夫斯基创作《洛可可变奏曲》是受当时德国著名的大提琴家威廉·费曾哈根(Wilhelm Fitzenhagen)影响而创作的。费曾哈根当时是柴科夫斯基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同事,教授大提琴。这首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费曾哈根提了很多建议,以至于最后正式出版的版本都是费曾哈根修订的版本(在没有得到作曲家最后确认的前提下修订出版,柴科夫斯基对此很不开心)。18771130日,《洛可可变奏曲》在著名钢琴家,柴科夫斯基的老师安东·鲁宾斯坦(当时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院长)的指挥下首演,担任大提琴独奏的自然是威廉·费曾哈根。
    柴科夫斯基确实让费曾哈根仔细看看每个变奏曲,但是忘记了通知出版商。出版商以为费曾哈根给的是柴科夫斯基的认可的终稿。等看了原稿后,出版商尤根森才写信给柴科夫斯基说:“这个叫费曾哈根的太过了,他坚持要改,说你授权他改的。改得面目全非,我的老天爷!”
    对于首演,大提琴演奏家费曾哈根很自豪。18796月在德国威斯巴登音乐节上演出完后,他写信给柴科夫斯基解释了为何要变动变奏曲顺序的理由,他这么说:“我对你的作品进行了野蛮的修改。我谢幕三次,真是开心呀。行板的d小调变奏演完,听众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李斯特说我的演奏深深地吸引了他。他说我演奏得太棒了。”对作品的评价,李斯特的原话是:“柴科夫斯基终于写出了真正的音乐了。”柴科夫斯基倾注心血于这部作品的创作上,结果被别人篡改还出版了,演出的成功的荣誉也被费曾哈根抢走了。不知道,当时给气成啥样子了。
费曾哈根上面提到的“d小调变奏曲”是柴科夫斯基原稿中的第三变奏曲。最初,费曾哈根并不喜欢这个变奏,后来发现能吆喝来掌声,他才说这个变奏好。
柴科夫斯基对于费曾哈根的修改,看到生米都煮成熟饭,也就认了。首演11年后,费曾哈根的一个学生去问柴科夫斯基是否想把这首变奏曲改回原稿,柴科夫斯基生气地回答:“就让它这样吧。爱咋咋地!”
    这首变奏曲一直以费曾哈根的版本流传,直到1941年俄罗斯大提琴家维克多·库巴茨基开始考证这首作品的原创真实性时,原告版本才得以重见天日。他借助X光机阅读原谱,发现很多柴科夫斯基的原创音符都被墨水涂改了。库巴茨基完全恢复了原稿并交付出版和录音。但是,在今天,大部分大提琴演奏家依旧使用费曾哈根的修改版。原稿版本之所以没有流行起来,原因在于俄罗斯和后来的苏联政府出版机构没有出版恢复原稿后的乐队总谱,连钢琴缩谱都没有出版。
曾经用柴科夫斯基原稿谱录音的大提琴家有英国的斯蒂芬·以色利斯、拉斐尔·瓦尔费什和朱利安·罗伊德·韦伯,三人都是英国大提琴家。
    正式出版的《洛可可变奏曲》是由首演大提琴家威廉·费曾哈根修订的版本,由主题+七个变奏组成,而柴科夫斯基的原版是主题+八个变奏。费曾哈根的版本演奏时间长度为20分钟左右。
    柴科夫斯基研究专家大卫·布朗博士说,柴科夫斯基原稿中1-5变奏的安排,很清楚地表现出了主题结构的渐进发展,第六变奏是对主题的再现,用于衬托即将出现的第七变奏的辉煌高潮,然后结束在宁静平和的第八变奏,回到开始的主题。柴科夫斯基的变奏曲安排是很有音乐逻辑的。柴科夫斯基授权费曾哈根修改,但是费曾哈根修改了就直接送去出版,没有让柴科夫斯基确认一下他的修改。费曾哈根的修改主要是变奏曲的安排顺序打乱了,并且省略了第八变奏。
    著名的音乐学者米西尔·斯坦伯格说:“费曾哈根完全把这首作品当成自己创作的作品来修改,大提琴独奏声部很多都是他私自改写的。(资料来自网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4-17 02:05 A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