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响生活 >> 名家妙文
 
□ “完美”有多远?
完美的重播效果,是许多音响发烧友不懈努力的奋斗目标。

  那么“完美”的重播效果的标准又是什么?我想,因人而异会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共通的,那就是“尽量接近现场的演奏效果”。我们的发烧器材不是都叫“高保真器材”吗?但以目前音响技术的发展水平来看,这些器材的保真程度究竟有多高?录音、编辑、压片过程中的保真程度又有多高?以及为了达到某一级别的保真程度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又是多少?……这类的问题不知大家思考过没有。

  按照笔者的经验 ,即使非常昂贵的音响系统和现场还是没法比的,起码现场演奏那种宽松、饱满、和谐的氛围,那种厚实而自然的中低频铺垫,以及高潮临时那种一气呵成的流畅性,均是目前音响系统所无法比拟的。即使在一定程度上接近现场,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惊人的。譬如说要播好交响乐。一对硕大而昂贵的音箱是必不可少的,这时音箱必须有足够宽而平坦的频响,在90-120dB的响度时仍然能保持低失真,单元数目众多却能保持优良的相位特性……。这些东西说是容易,但已足以让所有音箱设计师伤透脑筋了,实际上能完全满足上述要求的音箱屈指可数,起码得上到Infinity IRS V这样级别的产品才行。好了,即使你有能力买IRS V,并不等于就万事大吉。按照目前放大器的设计模式,“大功率”与“细腻、音乐味”等是一对矛盾,功率的提升通常是以音乐味的流失为代价的。有“又好声又大力”的功放吗?有,当然有!只是价钱……。现在算你又过了功放这一关,那你有没有考虑过录音制作过程中对音乐原貌的歪曲又有多少?当然,还有其它烦人的事情等着你解决,例如器材的搭配、器材的摆位、聆听环境的营造等等。面对这一切,你是不是觉得很烦?如果你自己的平价系统级数不够,聆听环境不好,老是抱怨声音这样那样的毛病,我觉得你有“烦”的理由。但实际上比你烦得多的人大有人在,因为你毕竟付出得较少,而付出大把金钱却得不到好效果的朋友并不少,他们也许比你“痛苦”百倍!再退一步,即使某些主人自我感觉良好的贵价系统,在内行人听来仍然这样那样的缺陷,根本与“完美”沾不上边。记得去听过套二十万的系统,其中音箱的个头较大,听起来不乏精致,但只能小音量地唱,稍一大声便疲态尽露、声嘶力竭吓得主人家只冒冷汗,音乐的规模感与现场直有天渊之别!我也不知道这款名牌箱为什么如此中看不中用,它的价格是昂贵的,体形也是粗壮的,但就是令你感觉不到一丝交响乐的雄壮和辉煌,有的只是单薄和矫饰。用它来播交响乐的感觉,用广州话来形容,就是“到喉唔到肺”,普通话的意思大致是“不够尽兴、不够畅快”。为生动说明本系统的听感,我拟用下面例子说明:当你将要饿瘪的时候,前面的桌子赫然摆着一只芳香四溢的烤鸭,旁边有一纸牌,上书“免费品尝”。于是,你急不可待地扑了上去,以最快速度撕下一片塞入口中……。突然,烤鸭不见了,旁边的侍者递给你一张纸条??“限一片/每人。”

  好了,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说明:一味地追求“完美”是不切合实际的,即使你有再多的金钱也是如此。“难得糊涂”、“知足者常乐”之类的格言其实在玩音响中也是非常合适的。那么,我们在组合系统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呢?个人认为应遵循“音箱→功放→CD机”的选择顺序。那么还是先从音箱这一环谈起吧。

  选音箱,我觉得首先是音色符合自己的口味。否则,名气再大、价格再高也玩得不痛快。音色的类型有温暖、甜润、好象黄昏的晚霞;也有如水晶一般的透明、冰清玉洁等;再就是刚猛、硬朗,一副山东大汉的样子。当然,实际上的分类并不那么绝对,各种类型之间会有不同程度的过渡,甚至在同一只箱上,不同频段会有不同的味道。买音箱时千万不能心急,起码应花一个月的时间,对初入围者分别以不同的功放驱动,通过反复试听,找出每只音箱的特点,附带学会一点搭配的经验,从而一步步向心仪的声音接近。但如果你不想花那么多时间比较,或者不清楚自己究竟需要什么样音色,又或者没有把握能调配出自己的声音时,不妨在投资范围内选一对相对中性、音染小、个性不明显的音箱,然后通过选择功放来调声,这样搭配的变数会小一些。音色对路后,以易出效果者为首选,可以为你节省不少金钱和时间。

  然后就是低频的表现了。“低频”,发烧友最感兴趣的元素之一,但由此也产生某些不合理的要求。一万几千元的音箱用来听听人声、弦乐,或者以不太大的音量听交响乐,应该都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你希望在90dB以上的声压下,喇叭不拍边、不压缩,低频仍然能保持凝聚、自然,然后如海浪般地阵阵涌来,或者获得捶胸跺肺般的冲击力……,这显然是“强人所难”了。不要说一万几千的箱子了,就算万元的箱子,也未必能够胜任上述的工作呀。按照目前音箱的设计水平,要让低频有良好的延伸,而且在大声压时,低频仍能保持低失真的话,大口径的优质低音单元以及多单元组合的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还需要配备精准的分频器,大而结实的箱体,以及其它有利于低频再生的技术手段。可以说,在音箱中有近70%的成本是在为低频服务。要获得良好的低频,大口径大箱体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由单元的物理特性所决定,并不随人类的主观意愿。如果有人大吹他那对用6.5英寸低音单元的箱子低频如何够爆的话,不妨让他去听听JBL S5500、ATC 100PSL等箱子的表现。在他听过之后,我想他最大的感觉就是??“啊,原来音箱可以在这么大的声压来听而不垮掉!”如果,你现在所用音箱还不能让你尽情开大音量地歌唱,而老是怕音箱会拍边、会烧坏的话,那么你的箱子在低频方面的表现肯定有所保留。也许只有在以大于90dB的声压播放时,一对低频优秀的大箱才能让你领悟“密度”和“规模感”的内涵。如果,你在自己箱子上体会不到上述这些,这不怪你的箱子不争气,而是因为任何收获都是有代价的,你不能苛求太多!

  当然,有些东西不用花太大的代价,通过自己努力还是能达到的,而且Hi-Fi乐趣也不亚于低频,例如音场的获得便属其中之一。关于摆位、房间聆听环境的营造,也有不少文章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但要提醒大家的是,要营造良好的聆听环境,绝对不是件“一劳永逸”的事情。不要以为你在音箱背后装了扩散板,在第一反射点装了吸音材料,在天花板装了矿棉板,就可以理所当然地获得好声。因为,在业余条件下,我们很难具体被吸收的频率是哪些,吸收的程度又是多少,以及房间整体的频响曲线、混响情况如何等均无从得知。所以,面对的变数是非常复杂的。在上述工作的提下,需要不断调整才能真正获得好声。如果我们图省事,在装修时就把那些吸音、扩散的物件固定死,那就等于“自断后路”,很难再有调整的余地了。在专业场所中,很多吸音、扩散的物件其实都是做成可调整的,与一般人的想象相去甚远。例如,可改变展开面积的帷幔,可调整角度的反射板和扩散板,甚至低频的吸收,也用上多个可随意增减的穿孔木箱等等。这些手段均值得我们借鉴。虽然,有的朋友觉得这样做比较麻烦,想在装修时就一步到位把聆听环境处理好,岂不更省事?我觉得这虽属人之常情,但成功机会肯定会变小,更不用说达到完美了。记住,收获总是与付出总是成比例的,欲打造试音室的朋友可得有心理准备噢。

  下面再谈谈功放吧。有的人说:功放的技术已经这么成熟了,还有什么好谈的,大不了就是音色不同罢了。当然,就一般意义上而言,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对于口味挑剔的发烧友来说,其伤脑筋的程度绝不亚于选音箱。不少有一定资历的发烧友都会发现“功率”与“好声”经常是一对矛盾体。不少英国平价功放崇尚简洁的线路,每声道只用一对管,声音是甜美、细腻的,也能控制产品的成本。但以区区每声道60W,要它再现汹涌澎湃的大气势,要它推ATC,显然是“有心无力”的。因为要有大功率输出,“多管并联”是必须的。但这必然对功率管的品质、配对提出非常高的要求,用在变压器、滤波电容、散热器等方面的成本会呈几何级数跳升,造成“一大三阔”的连锁反应,大功率机贵就贵在这里哦。所以在有限的成本下,英国人的做法很聪明、很合理,但也很无奈。当你拥有一台平价的小功率放大器时,你就得容忍它的缺陷,不能对它提出太高的要求。如果在这类机子身上能获得某种独特韵味,就已经值回票值了。也许有的朋友认为,我可以花多一点钱,买些多管并联的机子不就行了?答案是:当然行,但你不一定能获得好声。因为多管并联后,虽然输出功率会增大,但同时也会带来其它弊端,晶体管的“结电容”会增大,导致细节流失、声音变粗。所以,某些发烧友抱怨有的大功率功放声音粗,并不是有意挑剔,而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而且随着并联管数目的增加,功放的非线性失真会增加。为减少失真,必然对元件的品质要求更高,再加上严格的筛选和其辅助的技术手段,会导致成本急剧上升。所以,如果你买了一台多管并联的后级,但价格却是低廉的。那么,这台功放在晶体管的品质上,在配对的严格程度上等方面应该是作了一定妥协。如果它不能满足你的要求,并不是设计师不想或者不行,而是在这样的成本下,确定只能出这样的声音!作为一家功放厂的老板,不仅仅要考虑元器件的成本,还得考虑整个企业的运作成本。所以,有时我们也得体谅人家的难处。虽然追求“又好又便宜”的东西是人之常情,但放在音响上似乎行不通。而且一味地要求厂家出“又好又便宜”的东西,但当某些产品不太合你要求时,也容易使心态变得毛燥、不平衡起来,心痒痒地又想骂人了。广州有句俗话叫“吃得咸鱼抵得渴”,大意是你喜欢吃咸鱼的话,就要有承受口渴的心理准备。其实玩音响也一样,如果不想花大价钱,就得容忍功放的缺点;想功放又好声又好力的话,就得肯出血本!其实,婚姻、事业何尝又不是这样呢?最后,还有一个更“坏”的消息要告诉大家??前级设计要比后级更加困难,这意味着……。

  有时朋友们老让我推荐一些好的进口功放,但我一说YBA、Jeff Rowland、Pass lab之类,他们又嫌贵,于是我便让他们好好去听听ELECTROCOMPANIET(音乐之旅)的AW180。说真的,我还是挺佩服其设计师Per Abrahamsen先生的:AW180有那么强的驱动能力,声音还能做到类似胆机般的甜美、细腻和丰润,这肯定不是寻常的功力。ELECTROCOMPANIET好就好在:几乎每一个型号在全世界都有相当不错的口碑,从早期的ECI-1、ECI-2、EC4.5、EC4.6到现在的ECI-3、AW120、AW180、NEMO、EC4.7、EMC-1等,均是发烧友乐于讨论的话题。个人觉得,ELECTROCOMPANIET推出新产品的周期把握得?好,既不会出现那种“昙花一现”的产品,又不致于来个“二十年不变”。它的每一款型号的推出都非常审慎,从价格、声音取向均切合相应消费群的需要。像近期的ECI-4合并式功放,便是笔者非常欣赏的一款产品。它与AW-180有些类似-----具胆味的声音,驱动力也强。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就“胆味”而言,个人觉得AW-180有点像KT88,而ECI-4则更接近于300B。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我觉得ECI-4那种特有纤细感,在一般大功率机中是无法得到的。作为大功率机种,ECI4敢于突破多管并联的常规,大胆地在每声道只有一对高fT的功率管,这样在先天上就保证了晶体管的“结电容”和非线性失真最小。虽然,不少平价的英国机也是在每声道只用一对功率管,但是它们无论在音质上还是驱动力上都无法与ECI-4相提并论。因为限于成本,它们无法像ECI-4那样,采用近乎苛刻的筛选程序,采用“恐怖”级的电源供应系统。正是由于高电压、大水塘使ECI-4在每声道仅用一对管的情况下,仍然得到与多管并联相媲美的120W/声道实足输出功率。何况ECI-4还有Electrocompaneit的独门利器-----FTT技术(浮动变压器技术)、全平衡对称放大线路,以及与旗舰前级EC4.7一模一样的前置放大器线路等支持?从而做到“力”与“美”融为一体。在广州,就有一位发烧友梅生用ECI-4驱动Spendor SP-100,在47m2的独立试音室中放声地歌唱。而在上海、昆明和新疆也有发烧友采取这样的玩法。看来拥有SP100的朋友值得借鉴。

  好了,“完美”究竟离我们有多远?我觉得就绝大部分发烧友而言,仍然非常遥远!但这并不要紧,只要我们多一分理性,多一点接触电子、电声学方面的知识,反而可以玩得更坦然、轻松一些,懂得什么时候“该放就放”。当你学会分析制造一件器材的难点时,你才会懂得欣赏一件器材的优点,从而评价它究竟值与不值、应不应该去珍惜它。同时,对音响圈中的人和事也多一分理解和宽容,少一分浮燥、偏激与盲目。执着在某种意义上是必须的,但有时也是痛苦的。别老想着十全十美,这样你会潇洒很多。音响不就是一件工业制品吗?我们“玩”它,不也是为了满足个人口味和心理需求吗?何必太钻牛角尖呢?有时退一步,真的会“海阔天空”!

 

 
共有 12 记录 共 1 页 1  
“完美”有多远?
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小康三味
明码实价??国人难以逾越的一条鸿沟
外表与内涵
你该选择什么样的音响?
直把旧爱换新欢
视频也发烧
正确认识家庭影院
怎样选购好声的音响器材
怎样判断音响器材是否好声
我的实话实说?答音响发烧友之所问

 

 
 
   
 
Copyright © 2008 changye. All rights reserved.昌业音响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