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楼主: 陈先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趁,此身未老,到处走走(阳朔遇龙河游记)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15-9-20 08:4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到处都是大姐三姐啤酒鱼。。。

D3西街6.jpg (68.58 KB, 下载次数: 261)

D3西街6.jpg
82#
 楼主| 发表于 2015-9-20 08: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进西街 客栈林立。。。



[ 本帖最后由 陈先生 于 2015-9-20 08:43 AM 编辑 ]

D3西街7.jpg (92.38 KB, 下载次数: 243)

D3西街7.jpg
83#
 楼主| 发表于 2015-9-20 08: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进西街 客栈风格各异。。。



[ 本帖最后由 陈先生 于 2015-9-20 08:43 AM 编辑 ]

D3西街8.jpg (153.54 KB, 下载次数: 250)

D3西街8.jpg
84#
 楼主| 发表于 2015-9-20 08:4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出门见山。。。



[ 本帖最后由 陈先生 于 2015-9-20 08:45 AM 编辑 ]

D3西街9.jpg (109.56 KB, 下载次数: 257)

D3西街9.jpg
85#
 楼主| 发表于 2015-9-20 09: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街是阳朔县城内最古老的街道,有1400多年的历史。590年(隋开皇十年)设置阳朔县时,县城就已有一条长约200米、宽约5米的街道。当时街上只有几家经营日用品的店铺,居民大部分是农民。


        西街真正始建于1674年。早期的西街不长,得名缘于其地理位置。阳朔县城在元代至正年间筑成石头城墙后,以县衙前的街为署前街,与从东到西的一条横街相接,往南至碧莲峰下一段则为小巷,东边一段通漓江边城墙,与南街相接,后来把这一带通称为十字街,往西街一段最长则叫西街。当年的十字街部分是县城繁华的商业中心,四大商家各踞十字路口一角。这里有经营日杂烟酒的万利祥,有经营南货土产出名的陈公兴,另有蒲同昌和元安商号,都是实力雄厚的粤商。另外本地商家刘来兴等,他们对阳朔的经济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抗战胜利后,十字街商业中心逐步走向衰落。

        早期的西街西段由于城墙围住,不能直通膏泽峰下。要从西街出城须经过江西会馆对面一段小街叫西横街的折向正西门才行,所以说西横街实际上也是西街的组成部分。后来,修了桂林至荔浦的公路后,西街人为了出城方便将城墙拆开一段直接公路,并在旁边修建有最早的汽车站。并把东边直到西城边的一段改称西马路。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叫西街,只是文革期间因避忌“西”字而改称东风路,取其“东风压倒西风”之意,直到1982年才得以恢复旧名。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阳朔对外开放,西方游客发现了西街,同时,他们对当地古朴典雅的民居和传统文化、民风民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此,每年到西街观光、休闲的境外旅游者超过数十万人次。他们有住几天、十天半月的,也有住一年几年的,有的干脆在西街成婚、开店。西街成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洋人街”,超越地域的“地球村”,规模庞大的“外语角”。
86#
 楼主| 发表于 2015-9-20 09: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音乐情迷 于 2015-9-20 08:54 AM 发表
跟着陈生游西街另一番风情。
手机效果让情迷版见笑了。。。
87#
 楼主| 发表于 2015-9-20 09: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王白石 于 2015-9-20 09:01 AM 发表
一睹西街风景。。。
与白石版擦身而过。。。
88#
 楼主| 发表于 2015-9-20 09:3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朔西街全长近800米,大理石路面,呈弯曲的S形,房屋建筑古色古香,地方特色浓厚。用本地产的槟榔纹大理石铺成,暗青油亮,两旁是清代遗留的低矮砖瓦房,白粉墙红窗,透着岭南建筑的古朴典雅。西街的建筑大都是六七十年前的老房子,也有一些是明清时期的,所以历史比较久远。西街的街道用大块的石板铺成,也颇有历史韵味。1984年经初步改造,建成了古朴典雅的旅游文化街。1999年到2004年,阳朔县又完成了保护性整治,使整条街道建筑凸显出“小青瓦、坡屋顶、马头墙、木门窗、吊阳台”式的桂北民居特色;与桂花街组成并行的步行街,颇具特色。

       啤酒鱼这道菜是阳朔有名的特色菜,用料极为讲究。鱼是漓江清水鱼,啤酒和鱼肉的香味保证可以让你胃口大开。做啤酒鱼的时候,先将鱼开膛破肚,去掉鳃和内脏,不刮鳞,平剖成均匀的两半,每半边横砍几刀但不砍断,保持完整,撒上姜丝等作料,投入约两三匙油的热锅中猛火煎,直煎得鱼鳞变黄卷起,才淋上酱油,撒上红辣椒,倒入半瓶啤酒,盖上锅盖焖。好吃的阳朔啤酒鱼一定要用新鲜漓江活鲤鱼加漓江水煮。鱼要放在一个平底盘子里,盘子下面的盆子里放些水,再用火烧。这样鱼不易烧糊且受热均匀,入口鲜辣可口,绝无腥味。需要提醒你的是,正宗的啤酒鱼一定要吃带鳞的。最有名的就是“彭大姐啤酒鱼”、“陶家正宗啤酒鱼”。

       田螺最大的个头类似乒乓球,而味道则绝对不是简单的螺肉味道,里面的肉不全是螺肉,而是掏出螺肉,再混合其他辅料和调味品剁碎,回填入空螺壳里混合汤汁烧制,有螺蛳酿、蚌酿、瓜类酿、花类酿、豆腐酿、柚皮酿、荸荠酿等十几类30多个品种。

[ 本帖最后由 陈先生 于 2015-9-20 09:33 AM 编辑 ]
89#
 楼主| 发表于 2015-9-20 09: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西文化的融合在阳朔有着历史渊源。

      西街是中西文化在阳朔最早的接触和融合地。1917年左右基督教传入阳朔,由李绍庚夫妇主持传教,地点在西街东段一带租一间民房进行,有数十人入教。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南京中央研究院部分机构也南迁到达阳朔,大部分入驻西街尽头体育场后的中山纪念堂,继续从事研究工作。

      另一南迁到达阳朔的群体是国民政府军官外语补习班。该班为国民政府培训驻外武官和军事代表及翻译人员而设,有英、法、德、日、俄五个语种。我国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竺可桢都曾到外语班作演讲和授课。外语班在阳朔开办半年,后迁往重庆,抗战胜利后迁回南京。

       除此之外,随迁到阳朔的尚有“敌国人民收容所”,他们是德、日、意等国侨民。驻桂林的美英盟军人员也经常到阳朔来,西街成了多国人员的集散地。当时的阳朔县城由人口由2500多人猛增至10000多人。这是阳朔西街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解放前,何香凝、柳亚子、郭沫若、茅盾等一大批革命者及文化名人都到过阳朔,艺术大师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都在西街住过,创作了大批山水画。从50年代至今,将近有40多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到西街参观游览,美国前总统卡特夫妇还骑自行车在西街观光。


       阳朔西街是一条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的古街。这里还是是孙中山演讲的地方,克林顿、尼克松、基辛格、撒切尔夫人、胡志明、西哈努克等许多名人在此都留下过足迹。
90#
 楼主| 发表于 2015-9-20 09:3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两处怎如阳朔好,碧莲峰里住人家”。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沈彬对住在碧莲峰里的居民羡慕不已。

       历史上的西街除了几家店铺外,居民大多数是农民,相当长一段时期保持着“半是乡村半是店,可为生意可为耕”的半商半农状态,使西街人形成了城里人豁达和乡里人忠厚的双重性格。西街,已经成了阳朔主要的旅游服务街,街中有众多的工艺品店、书画店、旅馆、咖啡厅、酒吧、中国功夫馆。但西街人仍保持着忠厚淳朴的品格。西街也仍然保持着朴实无华的迷人古貌,一条暗青色石板路,两排清代遗留下来的低矮的砖瓦房,翘角飞檐、雕梁画栋的江西会馆,展示着幽幽古色,散发着浓浓的古香。走进西街,就像走进了一座整洁的农家大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6-1 12:41 P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