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楼主: 高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响越问越清楚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8-12-7 21: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p 于 2008-12-7 10:03 AM 发表

某些发烧友通常会以听出器材的“毛病”为荣,以此炫耀自己,但很多时候他们本身的出发点都已经是错的了。其实挑毛病谁不会?关键是要能发现这件器材的闪光点,做人如此,玩音响也要如此,这样你才能越能越知道好的 ...


是的,现在许多发烧友都喜欢这样,说起来,挑毛病,天价器材都有毛病的,没有十全十美的器材,我们在评价一件器材时要根据这个器材的声音特点、定位、售价等来评价,而不能妄自菲薄的做出不客观和现实的结论。。现在许多朋友在给别人推荐时,总喜欢以自己的偏好出发,发烧友自己在选购中一定要坚持以自己满意为标准,君不见网络中到处是这样的提问,什么:PMC和贵族,看大家投票,我就选哪个。。音响买回来是自己听还是别人听?自己都不明白自己需要什么,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甚至上次我在某大型hifi论坛还看到一个讨论AE100的帖子,其中一个人回帖说AE100是垃圾。。。我回帖问他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到底哪里不好,后来才在回帖中对我说他们比较了AE100和PMC TB2+觉得AE100声音密度感和低频没PMC TB2+好。。。看着这个回帖我哭笑不得,这算什么回答,一个一万多一个两千多,一个是6.5寸单元一个是5寸。。。。怎么比较。。现在的人啊。。。。

所以发烧友自己的客观和自身的修养也很重要,我经常在本市的音响门市遇到两个朋友开始还听得好好的,后来就争论了起来,面红耳赤,就差动手打人了。。这又何必呢?大家意见不同很正常嘛,但有时别拿主观当经验,甚至当成教训别人的话语。。。。

[ 本帖最后由 zmalan 于 2008-12-7 09:46 PM 编辑 ]
12#
发表于 2008-12-10 16: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高宁朋友这个前后级推AE200我还未试过,所以不好评价。。。 。。
13#
发表于 2008-12-10 17:3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其实我喜欢那个时代的歌曲,我个人比较喜欢流行音乐和中国民乐,但古典和爵士都很喜欢。。属于杂食性的。。。谭咏麟的歌那时还是初中时代就接触了,也是我第一个接触的港台歌手,记得那时在亲戚家听那盘《独唱精选》。。开始的。。。求学时代不同时期都有他的歌声相伴,歌声充满了不同时期的记忆。。。 。。到后来买他的唱片已是习惯,就像一个老朋友一样。。。
14#
发表于 2008-12-12 10: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了JP版主,不知这两家唱片店有无那张《亚洲创作人原音大碟一》啊。。。

[ 本帖最后由 zmalan 于 2008-12-12 10:26 AM 编辑 ]
15#
发表于 2008-12-12 10:4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p 于 2008-12-12 10:38 AM 发表
另外,我觉得在这个帖子里应该讨论一下声学环境处理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发烧友又经常忽视的问题,是“明明在店里好听,但拿回家就不好听”的“罪魁祸首”。


房间因素决定了一套器材的生死,这一点无数的事实证明,房间认识不够恶声连连。。。相对来说对于一般家居,我倾向于在不影响家人生活的前提下做一些处理。。。 。。
16#
发表于 2008-12-15 23: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两天一直忙于单位的什么红歌演唱排练,认真看了大家这两天的发言,自己也感触良多,但唯恐匆匆一回有失偏颇,有点惶恐,这个帖子也让我想起许多hifi路上的往事,犹如电影画面一幅一幅在脑海的放映,为何会走上hifi这条路,并将其和摄影视为终身爱好,当年只是因为喜欢音乐而去寻找器材,我的经历不算很长,十多年而已,在这十多年当中遇到过各色各样,充满个性的发烧友,他们有的是我的前辈有的是我的良师益友,有的和我一起在这条路上探寻。。记得最早开始玩这个的时候从土炮党转入成品器材时,也如现在许多朋友到处试听和对比,多听总是没错的,那时比较喜欢温暖、甜美的声音,于是一对天朗706和剑桥的A3i抱回了家,因为那时我的认识和阅历来说,温暖。甜美、听起来舒服就是标准,后来机缘巧合慢慢的听过许多名器,但那时功力有限对名器和音乐的认识很肤浅,那时我就像一个海绵,到处在学习和吸收,不管什么理论和什么标准都一口吃下,但现在回想起来,其实那时又真正听懂多少?甚至我对天朗皇家西敏寺的评价也是比我的706更宽松和甜美、华丽而已。。 。。直到认识了《音响世界》杂志,我基本是每一期都买,那时最喜欢看里面关于器材搭配和“发烧门诊”这个栏目,但里面的作者我最喜欢两个人的文章一个是“李宇凡”老师另一个是“逸真”老师,两位先生的写作风格各有不同,李宇凡先生更多是从实际搭配入手通过器材去表达音乐的感受,文章言辞客观中肯,没有太多华丽的言语,但有时对音乐的描述神来一笔让人心动,而逸真先生多喜欢从音乐的角度去阐述,文笔清新中带着一点华丽。。即使现在他们的许多观点都还在让我受益,特别是在自己迷茫时,比如那篇李宇凡先生的《音响之道贵在乎平衡》,现在看来也很实在。。。

十多年的历程让我明白,其实音响之道除了平衡之外,还有声音的和谐、自然,更重要的是重播出的音乐能打动自己,也许人生充满了回忆,音乐就是一把钥匙,打开回忆的钥匙,音乐要鲜活而不是面无表情的木讷,我们要让自己的器材欢快的歌唱而不是沦为你的阶下囚,但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器材,作为一个发烧友更应该客观,客观清晰的认识你的器材和你所喜欢的音乐,这样才能扬长避短的发挥出器材的实力,只有做一个客观中肯的发烧友才会正确判明器材的特点,也不会沦为器材的奴隶,这一点,我不得不感谢一位前辈,一位个性带点偏执的老头——吴老师,正是他让我学到了许多对音乐的认识,即使现在只要我有空也时常去他那里坐一坐,听一听,至今都还记得有次在他那里以一对MBL的老款小落地,前端以怀念唱盘加高文前级ARC后级的一套系统,远没有一些发烧友动不动就是几十万的系统来得吓人,但当我离开时,回想重播的那些音乐所表达的内涵,突然会觉得自己以前的许多对人生和音乐的认识过于肤浅,难道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吴老师虽然年纪较大,但总能在人生和音乐的看法上给予我中肯的见解和看法,而他搭配出来的系统音乐感染力远非许多价格更加昂贵甚至几倍的系统可比因为融入了搭配者自己对器材和音乐的认识,我想一个人如果对音乐没有深刻的认识,对人生没有深刻的理解是无法做到的,谢谢您,老吴!虽然你我甚至都不知道对方的姓名,但每次我俩交流都能说得很深,不光是音乐。。。。

其实音响本无道。。。。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

[ 本帖最后由 zmalan 于 2008-12-15 11:40 PM 编辑 ]
17#
发表于 2008-12-15 23: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高宁 于 2008-12-15 07:43 PM 发表
接下来,是不是应该请几位版主来说说怎么鉴别声音的好与差这个问题了?
这个,对我来说是一个困惑。虽说在一些文章上(包括此贴)看了不少前辈对声音好与差的不少理解,但对于一般的发烧友来讲,却很难懂得去体会和 ...


声音的好和坏一直一来争论很大,这个太主观了,但我们也会有一些客观的规律。。以我的观点:系统出来的声音不能“尖”、“薄”,声音速度不能慢,因为太慢了其实就是一种失真,真实的声音到达听众是不会慢的、声像的边缘要清晰而没有毛刺感、整体声音架构必须沉稳扎实,给人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而不是虚浮、声音的三段一定要平衡、声音要自然,而不是造作。。。。。其他的就是音色了,这个是各有千秋了。。。
18#
发表于 2008-12-17 01: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老梁 于 2008-12-16 05:21 PM 发表
有些事是不能自拨的,我告诉您,本人即将又有新欢。何许人也?《威武》军刀。可见音响的魔力。音乐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老梁好眼光。。。军刀在我这里也是放毒不浅。。。。
19#
发表于 2008-12-17 02: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爱于2009 于 2008-12-16 02:38 PM 发表
风格还未形成,但想少走弯路,如J版所言开始时便树立正确的听感。听烧有说发烧之路最终还是会回到监听风格上,“干净细腻逼真”是否接近高保真,而"温暖厚实饱满"是否稍微加了点味精?


是的,我的理解也是,也许我们会在某个时段迷恋上某种声音,但到最后才会发现自然、平衡的声音才是我们追求的,但是如果不经历前面种种过程这一点又是很难体会的,没有一件完美的产品,因为即使是一套一百万的器材放敲锣的声音也远不如花一百元买一面锣来敲出来的声音真实。。但也许你会喜欢器材放出来的声音而非真实的敲锣声。。。我的意思是,有时我们也需要在音乐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加不加味精不重要,关键是你自己喜欢与否?

而正确的听感的建立我想多听总是没错的。。。。还有一个正确的心态,明白你听的器材的特点明白你自己所喜欢的音乐类型,找寻什么对于自己来说是比较喜欢的、不满意的。。。。。

[ 本帖最后由 zmalan 于 2008-12-17 02:12 AM 编辑 ]
20#
发表于 2008-12-19 16: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我也想知道JP版主的发烧经历。。。 。。记得有一次升级JP版主升级后的功放比以前的还要便宜一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6-8 11:32 P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