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楼主: 芍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黑胶茶座 | 亦幻亦真——ROKSAN Radius 5 MKII黑胶唱盘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15-5-13 11: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x.l 于 2015-5-12 01:56 PM 发表
诗人的生活总是浪漫,令人向往的


我也想过诗人的生活哦。
距离产生美,很多人也向往你在国外的生活。
82#
 楼主| 发表于 2015-5-13 11: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ugujian04 于 2015-5-12 11:23 PM 发表
芍药兄好品味。


人人都有所好和品位。
83#
 楼主| 发表于 2015-5-21 10: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由内田光子钢琴、抒情女高音卡娜娃演唱的莫扎特歌剧咏叹调,她有着“世界第一抒情女高音”的美誉。以模拟的方式播放,音色细腻轻柔、极富人声魅力,是任何器乐难以取代的。

IMG_1327.JPG (46.42 KB, 下载次数: 217)

IMG_1327.JPG
84#
 楼主| 发表于 2015-5-21 10: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基莉··卡娜娃

网络资料

  194436,新西兰北岛吉斯伯恩市的库克医院里,克莱尔·玛莉·迪莉莎诞生了,她就是后来蜚声世界歌坛的基莉··卡娜娃。同年4月,被生活所迫的妈妈把她送到了吉斯伯恩市的社会福利院,卡娜娃的人生就在这撕心裂肺的生离之苦中开始了。

  出身农家,来自北岛地区的毛利人汤姆将她收留,他为女婴取名基莉,毛利语中就是银铃的意思,仿佛预示着基莉将以银铃般甜美的歌声为世人带来欢乐。卡娜娃的养母尼奥出身于英国的一个音乐世家,卡娜娃在养母的熏陶下,从小就喜欢唱歌,在尼奥的家庭音乐会上,小卡娜娃稚嫩悦耳的童声,给亲朋好友们平添了不少欢乐。

  1956 年,12岁的卡娜娃离开陪伴了她十多年的故乡,随着父母一起搬到奥克兰市的布洛克豪斯海湾区,以便到圣·玛丽学院跟随女高音希丝特·玛莉·莱奥学声乐及乐理。卡娜娃与生俱来的音乐才能很快就受到莱奥的器重并倾其毕生所学地在乐理及声乐技巧上给予她指导。卡娜娃知道自己的音乐天赋远胜读书,16岁时卡娜娃在恩师莱奥和母亲的鼓励下第一次参加了歌唱比赛,当时她以一曲苏格兰民歌《通往小岛之路》赢得冠军。这次获奖使卡娜娃的一生起了极大的变化,也为她的歌唱事业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1966年,卡娜娃获得新西兰政府设立的伊丽莎白女王二世艺术奖学金,使她赴英深造的心愿终于得以实现。 1965年,她在加摩比尔大赛荣登冠军。同年9月,在墨尔本的太阳歌唱比赛中以《温柔的叹息》和《爱与音乐》荣夺桂冠。这个冠军头衔为卡娜娃赢得一座银奖杯、560镑奖金和1300镑奖学金、歌剧二重唱奖和歌剧院金星奖。她还受邀到当地电台录音和接受民谣奖,并与墨尔本唱片公司签约。卡娜娃在澳大利亚获得大奖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新西兰,卡娜娃的歌唱事业也从此翻开了崭新而多彩的一页。

  1968年,卡娜娃返回新西兰,参加了歌剧《卡门》的演出。1969年在伦敦坎登音乐节演出罗西尼的歌剧《湖上少女》。197112月,卡娜娃在伦敦科文特花园歌剧院演出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剧中她扮演阿尔玛维瓦伯爵夫人。197429,为了代替斯特拉塔斯登台演出,卡娜娃只在旅馆练习了一小时就戏剧性地首次登上大都会歌剧院的舞台,在男高音维克斯声音的衬托下,她超水平发挥,卡娜娃饰演的苔斯狄蒙娜以唱演俱佳大获好评,引起轰动。这场成功的演出不仅使她声名远播,身价倍增,也成为她的歌唱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此后,她每年都要在世界顶级的歌剧院内演出,其中包括纽约的首都歌剧院、巴黎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悉尼歌剧院以及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等等。卡娜娃还与不少蜚声国际的著名指挥家及歌唱家同台演出。最令她难忘的是在英国查尔斯王子与戴安娜王妃的婚庆大典上,卡娜娃被邀到圣保罗天主教堂内为这对童话般的传奇人物献唱。1995年卡娜娃又应邀在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生日国宴上,以及2002年在白金汉宫举行的英国女王登基50周年的庆典音乐会上演唱。由于卡娜娃对声乐艺术的杰出贡献,英国女王特别授予她大不列颠王国女爵士的荣誉称号,同时她也被世界多所著名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卡娜娃的嗓音属于抒情女高音,与普莱斯、弗蕾妮这样的女高音相比,她的音域不算特别宽广,音量也不太大,但音色十分明亮音质却非常丰润、光滑、清丽、自然而甘美,听来有一种特殊的魅力。但她成功的秘诀并不仅仅因为音色,她的乐感十分细腻,丰富而敏锐。演唱歌剧时,善于把握角色的性格和剧情的推移,并通过音色的变化、情感的浓淡对比,以及情境的外部氛围等因素来塑造声音的形象。

  卡娜娃喜欢扮演的角色,并总能将这种亢奋演绎得淋漓尽致。作为有着世界第一抒情女高音美誉的卡娜娃,演唱范围并没有仅仅局限于歌剧领域,而是在歌剧的基础上广泛涉猎宗教歌曲、艺术歌曲、电影音乐、音乐剧、轻歌剧、民歌,甚至还有流行歌曲。她自豪地说:我注定是为歌唱而生。
85#
 楼主| 发表于 2015-5-29 11: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期的新版黑胶唱片市场又出好片,由大提琴家罗斯特波维奇与爱默森乐团演奏舒伯特弦乐五重奏,这个录音属于DG晚期的数码录音,受当年LP退出市场、之前只发行过CD版本。近年各大唱片都加大了LP发行,不放过这片市场,这张片也就成了黑胶唱片首版。有不少烧友说数码的录音非属于模拟录音的黄金年代十年发行的唱片,是否还值得发行黑胶唱片?答案是否定的,数码录音在黑胶系统上播放仍带有机械模拟的方式直接拾取唱片信号放大的特点,与CD雷射激光读取数字方式的再转换成模拟放大的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播放的载体不同直接体现在声音音色与风格!

[ 本帖最后由 芍药 于 2015-5-29 11:16 AM 编辑 ]

1.jpg (87.66 KB, 下载次数: 192)

1.jpg
86#
 楼主| 发表于 2015-6-4 18: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是这样会错过不少优秀唱片,不过尊重个人的选择。
87#
 楼主| 发表于 2015-6-8 10: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DG的录音给我的感受一向冷静些,包括模拟时代的“大荷花”录音也会比同期RCA、Capital、DECCA、Columbia等厂牌理智,也许这也是不被TAS唱片榜待见的其中一个原因。

米尔斯坦分别在Capital录制过单声道的巴赫“小无”,DG录制过立体声版,音色方面受不同公司的录音审美影响比较大,可能一耳朵下来还会更喜欢Capital版些;事实上单声道的唱片,特别是单一器乐演奏录音,听感上与立体声版区别不太大;另在“大无”我就极喜欢单声道的卡斯尔斯版。很多LP发烧友都发现了单声道的录音宝库,我拿去朋友的单声道唱头上播放,质感是比使用立体声唱头还具有流畅的音乐感染力,看来随着单声道的唱片逐渐增加,是要另购入一个单声道唱头了!

xiaomi-01.jpg (83.47 KB, 下载次数: 217)

xiaomi-01.jpg

xiaomi-2.jpg (78.04 KB, 下载次数: 202)

xiaomi-2.jpg
88#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1: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玩上黑胶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它是目前软件里面最能让人有投入感的载体了。当发烧友千辛万苦精心挑选的唱片到手后,感受那份唱片的份量、如画报般的封面,如书般的册子时,文化味儿渐浓。那份满足感真是言语难表,这就是黑胶唱片听音外的特别魅力之处,而且这份魅力也在感染着不同年纪、甚至是年轻的人的好奇。我记得我在家里使用黑胶转盘时,看着盘面旋转着的唱片,唱臂轻轻的落下,我女儿常好奇的看着这台会转动并能唱歌的过程,而我从玩黑胶开始就不停的提醒她不能乱碰这个播放系统,她潜意识里也会觉得这是父亲珍贵的玩具,也会充满着好奇与敬畏,一次她的同学来玩,她还专程拉着同学来看我的黑胶唱盘,也提醒同学不能乱动,孩子们也是一眼的好奇,很有意思。而我播放CD时她从来就不过来瞧一眼;同样的情况还有我的一些音响圈外的朋友,喝茶时放上一张通俗有这优美旋律的黑胶唱片当背景音乐时,气氛就会不一样了,香港的粤语流行歌曲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是有极大的影响,虽然不是我们的母语,在当时那新颖的旋律与歌词有别于主旋律,陪伴我们度过校园生活。碰到同龄的朋友来做客我常会选择播放这类歌曲,随着歌曲的响起、话题就立刻回到“匆匆那年”……。而使用黑胶这个载体来播放,无疑又使这种感受更贴切浓郁。

我觉得器材从来就是HIFI的全部,投入的情怀才是最大的HI-END!

随笔着一些把玩黑胶软、硬件的点滴,秋雨呢喃,也是“黑胶茶座”的初衷!

这一周复刻唱片市场悄悄的下投下一个“重磅炸弹”,RCA唱片公司的目前首版价值最高的《皇家芭蕾》,2015版本重发了。拥有这套首版黑胶唱片的可以自豪骄傲,还无的话现是个好时机,事实上这个版本悄悄的上市也在悄然的涨价。模拟黄金年代录音的佳作,RCA委托威尔京森在伦敦 Kingsway Hall 所录制的传奇录音,指挥大师安塞美指挥柯芬园皇家歌剧院管弦乐团代表作品,成就了这套巜皇家芭蕾》唱片的隽永欣赏价值。 首版品相成色在NM+-的市价是2-3万元价位间,早期Classic Records复刻版价位也在近5000-10000万元的价位,相当多的黑胶爱好者知道2015版本重发的消息后都选购了2套以上收藏。以我个人的价值观来看,除非您是当年以比较低的价格收藏到首版、以现在的价位,真没必要花如此大的代价追首版。这个价格可以买到一套不错的盘,或是高级的唱臂、顶级的唱头了!

[ 本帖最后由 芍药 于 2015-6-10 02:42 PM 编辑 ]

1.jpg (51.16 KB, 下载次数: 193)

1.jpg

2.jpg (39.32 KB, 下载次数: 209)

2.jpg

3.jpg (41.31 KB, 下载次数: 222)

3.jpg
89#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4: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CD时代,大家对RCA转制成带有Living Stereo标志技术录音的系列比较熟悉,立体声编号以LSC-前缀开头;RCA在黑胶时代曾经发行一个更高级的精致包装系列,这个系列被RCA命名为Soria系列,编号就是以LDC-前缀开头了。能选择进Soria系列里的唱片,每一部的都是超豪华的厚盒包装,并带有一本详细介绍唱片内容,印刷精美包装,竖放时就像一本印刷精美的“古书”,特别是能把Soria LDC整个系列收齐,摆在一起,非常漂亮,《皇家芭蕾》就是这里面最令人关注的一套。需要吐下槽的是RCA这批转制数码的产品似乎不太成熟,我对比过很多曲目,风格相去甚远。

CD占领唱片市场后,坚持LP唱片发行的Classic Records公司最早复刻了一批RCA的经典曲目后,马上得到了TAS已故的主编HP先生的大力赞赏,甚至把一些TAS唱片榜上榜的曲目舍头版而选择了Classic Records公司的复刻版本,HP认为LP最大的优势是在器乐演奏的“像真性”上优于转制的数码格式,也让复刻断版的Classic Records版唱片在国际唱片市场上也水涨船高。

早期Classic Records公司的复刻版本舍弃了首版的分体盒装,可以理解,全按首版的包装太复杂了,成本也太高,但保留了精美的介绍画册。2015这个版本属于近年复刻唱片风头很强劲的厂牌BLUE MOON出品,这家位于西班牙的小型唱片公司不知从那有那么强大的能力,一口气弄到包括RCA的母带版权及拉宾、米尔斯坦、柯岗、大卫奥伊斯特拉赫这些大师的珍贵录音出版权,本事不小。不过想当年Classic Records也是一家不起眼的复刻厂牌罢了;《皇家芭蕾》是BLUE MOON出版的第一套LP产品,之前发行过CD版本,下一张将是RCA的经典唱片《敲击之王》LP,也是值得期待。这套产品唯一的遗憾是内芯非我们熟悉的RCA红色阴影狗标,换成自己设计的黄色标,20多页的画册是固定在封套里的。另外RCA公司的唱片版权目前属于SONY公司所有,SONY也在黑胶AP公司制作发行新版RCA唱片,已经出版了一些曲目,外包装与印刷,唱片的用料在复刻唱片市场上属于一流,真希望SONY能把这套精装版的《皇家芭蕾》按照原版重新复刻,将是LP发烧友的福气。之所以这样说,摆在新进黑胶发烧友面前的一座大山,经典首版唱片价格太高了,加上老唱片成色参差不齐,留给了复刻唱片很大的空间。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市场能选择的产品越多越好,以照顾不同需求的烧友。

0.jpg (80.64 KB, 下载次数: 215)

画册节选

画册节选

4.jpg (81.4 KB, 下载次数: 234)

画册节选

画册节选

5.jpg (90.26 KB, 下载次数: 208)

画册节选

画册节选

6.jpg (40.75 KB, 下载次数: 210)

画册节选

画册节选

7.jpg (106.71 KB, 下载次数: 208)

画册节选

画册节选
90#
 楼主| 发表于 2015-6-24 16: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黑毒" 蔓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6-8 11:12 P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