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楼主: jp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介绍一些好唱片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14:53:30 | 只看该作者
左上角这张唱片大家可要留意了,这是一张非常珍贵唱片,是苏联著名小提琴家柯岗演奏著名的小协作品,四大小协这里就占了三首。我是在90年代中期买这张碟的,当时是在中山六路一家加“荣泰”的唱片店买的。记得老板三十多岁,戴副眼镜,斯斯文文的。他很郑重地向我推荐这张唱片,说这个版本很珍贵,曲目也很好,一定要我买下。当时,我想肯定是“黄婆卖瓜”啦,最后还是将信将疑地将唱片买了下来。唱片买回来之后,听了一次,感觉良好,但似乎没有店家所说的那么神奇。但从98年开始,我发现这张唱片的好处了:演奏者不仅技艺超群,而且富有激情,特别是柴氏小协,能更好地表现同是俄罗斯人柴可夫斯基那种带有忧郁气质的美感,从琴声一起,就不由得让我整个投入进去。后来就不断地去听,变得越来越离不开它了!柴氏小协我有几个版本,听了KOGAN这个版本后,再听其它版本就觉得索然无味了,可谓“曾经沧海难为水”呀。弗雷德曼在《超技小提琴》中似乎很耀眼,但演绎柴氏小协,在KOGAN面前,却是显得那么苍白、肤浅。即使是RCA那个著名的海菲兹版本,在KOGAN面前也是败下阵来。可惜KOGAN的唱片在市面上数量很少,能听到他美妙琴声的机会并不多,这张唱片也成为绝版。记得有一次著名胆机高手锦华到我家听音响,我给他放这张唱片,他一听就整个人呆住了,一定要我把唱片借给他刻录。可以说,拥有这张唱片是我唱片收藏中最大的骄傲!
82#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15:01:02 | 只看该作者
下面转摘一些关于柯岗的资料:
列奥尼德·柯岗是继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之后最重要的苏联小提琴家。他生于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6岁开始在当地音乐学校学习小提琴,10岁考取了莫斯科音乐学院特殊儿童班,随俄罗斯小提琴学派奠基人之一A·扬波尔斯基教授学琴。1940年他16岁时,便在莫斯科交响乐队的协奏下,演出了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947年,柯岗获第一届世界民主青年联欢节小提琴比赛一等奖,1951年在布鲁塞尔获伊丽莎白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名和金质奖章,由此引起世人瞩目。柯岗作为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重要代表,其艺术个性却与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完全不同,他特别擅长演奏戏剧性的音乐,动作泼辣明快,感情悲壮激昂,音乐对比鲜明,气势刚强雄劲,这些独特的个性,被人成为“柯岗式”的手法,与海菲兹的演奏有些相似。在柯岗的演奏生涯中,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演奏炫技性的乐曲为主,第二阶段在前阶段的基础上,重点移到涉猎广泛的小提琴曲目方面,因此柯岗不仅有辉煌的技术,更有广泛的曲目积累。
我发现前苏联的小提琴家的演奏,通常会表现出一种“坚定的意志”出来,具体表现在对于乐句的处理和运弓之上。Kogan持弓与众不同——他持弓的位置比一般人偏上,因此其演奏的音色特别亮丽,中气十足,穿透性也特别强;特别是高音区的时候小提琴的声音犹如银铃一般泛着迷人的光泽,这种特性十分适合演奏类如Brahms、Tchaikovsky小协这些技巧与思想性并重的浪漫主义作品。Kogan的揉弦要比Oistrakh快,因此Oistrakh的琴声深沉浓郁,耐人寻味;而Kogan的琴声却亲切直率,有如春风扑面。Kogan因为演奏基础特别扎实,技巧十分了得同时对作品领会相当深刻,因此有人评论Kogan的技巧是类似约阿西姆的,而并非帕格尼尼型的。
83#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15:03:18 | 只看该作者


其他人关于这张专辑的感想:
相当可惜的是,Kogan在西方留下来的录音相当少,据我查证在EMI仅有这套唱片里的4首小协+一首小提琴小品,还有另外一首室内乐录音;在RCA只有Khachaturian小协录音——除此之外就只能找苏联的录音了。考虑到苏联的旧录音效果参差不齐效果不好,所以目前来看如果想真正去领略Kogan的风采,主要就靠EMI这套2CD的唱片了。
对于Brahms小协,Oistrakh/Klemperer版当然是不可少的;但是我觉得Kogan/Kondrashin的这个录音同样也不能少。这是Kogan 1959年和Kondrashin指挥下的爱乐乐团的录音,录音地点是EMI著名的阿贝路录音室,效果可以说是惊人的。对于乐曲本身来说,我觉得在以前的Oistrakh那篇文章里已经说过了,所以这回就偷偷懒。不过大家听这个录音的时候,一定要听Kogan的琴声中体现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韧性,还有在第二乐章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我觉得这是Kogan能够从一大批技巧超强的演奏家中脱颖而出的最主要原因;当然,不要忘记欣赏Kogan的过人技巧,须知他是公认的约阿西姆式炫技型小提琴家呢——尽管明显Kogan的看家宝不止在于技巧,但是听唱片的时候欣赏演奏者的技巧却是最直接也最有感受的。
Oistrakh和Klemperer的录音,浓郁芬香,声势宏大;Kogan和Kondrashin的录音却细节清晰,线条顺畅,动态也相当大。单论清晰度,Kogan的录音还要比Oistrakh的好——幸亏Oistrakh的录音堂音异常丰富,声场够开阔,否则的话他可能要败在Kogan的录音手下了。不过如果现在问我,在我听过的小协录音里哪个演绎+效果综合来看是最好的,我的回答却会是Kogan这套唱片——原因我也说不清楚,但我可以说我觉得这个录音里每种乐器的声音都不是一般的美,而是太美了。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这里Brahms小协录音的风格特别像CBS的那批Walter立体声录音,声音清爽宜人。这套唱片,我真是越听越有味,比如说这首Brahms小协吧,我连续一星期,每晚听几遍都觉得意犹未尽;这套唱片上有四大小协中的三个,听完Kogan的演奏后,每一个都能引起我深思,进而重新审视以往的理解。因此如果EMI能够再版这套唱片,这无疑对于广大音乐爱好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喜讯。
84#
发表于 2009-5-31 10:54:1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1# 的帖子

好唱片,三大小协一网打尽(可惜少了个门德尔松的)。谢谢JP介绍。
电驴上有APE格式的,我正在下,先听为快,就是下载速度很慢,种子太少。

[ 本帖最后由 wudy0114 于 2009-5-31 10:56 AM 编辑 ]
85#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11:09:40 | 只看该作者
这里上一些EVEREST和VANGARD的唱片。这是两个很容易被人忽视的品牌。实际上,这两个牌子的唱片经常上《TAS》唱片榜,录音和演奏都很好,在音质方面,我认为要好过CHESKY,而且在品种方面也要丰富得多,大家见到一定不要错过。

IMG_1357.jpg (98.33 KB, 下载次数: 299)

IMG_1357.jpg
86#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11:44:3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这两个品牌的资料,这里转摘了一些:

很多人都认为Mercury是最早采用35毫米胶片录音的厂家,其实EVEREST唱片公司是第一家采用35毫米胶片录音的。可惜EVEREST公司经营不善过早的倒闭,使它家的唱片在市场上是一片难求。2006Classic Records公司取得EVEREST唱片公司的原始三声道35毫米母带胶片,在好莱坞的Bernie Grundman Masteirng厂,由刻片大师Bernie Grundman亲自操刀,利用全套真空管刻片设备制作了这批LP黑胶唱片与HDAD经典名盘。


Everest Records的创始人是Harry Belock与Bert Whyte,Belock本是电子工程师,1930年代曾在好莱坞从事有声电影的工作,后来创立Belock Instrument Copration,是一个制造精密设备的公司,特别专精于导弹的电子器材。有感于市面上遍寻不着令他满意的立体声录音,Belock决定自己投入录音工程,于1958年五月成立Belock Recording Company,专门录制古典音乐,而发行的LP唱片则以Everest为名。Belock对此事业具有强烈的企图心,他曾夸口要超越Capitol唱片,而且不是随便说说﹗
Belock与Whyte所做的重大决定就是以35mm磁性胶卷来录制音乐,而非一般唱片公司通用的半吋磁带,他们相信那是提升录音品质的关键之一。Belock委托西方电子公司为他们订制35mm磁性胶卷录音机,每座造价两万美元,Everest成为第一家使用这种器材录音的唱片公司。
除了录音工程的进展之外,艺人与乐团的接洽就有赖制作人Bert Whyte,当时正是各家唱片公司激烈竞争的时代,有名的乐团与艺人早就跟大唱片公司签订了独家合约,要如何找到乐团来录音,的确让Whyte伤透脑筋。所幸,Everest在1959年找来CBS Columbia的前任总裁Edward Wallerstein,借着Wallerstein的人脉,协助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难题,不过,这也仅限于指挥跟乐团,有名的器乐独奏家是无法染指的,所以Everest的录音曲目都集中在管弦乐与交响曲,这是比较可惜之处。
Everest唱片的荣景不过二、三年,Whyte决定在1960年录制卡萨尔斯音乐节的所有演出,这个计划让Everest的财务严重恶化。此时Belock手上只有22%的股份,又被董事会解除了职务,心灰意冷的Belock决定放弃唱片事业,将股份卖给他的会计师Bernard Solomon。当Belock于1960年离开后,Everest唱片将录音室与器材转卖给另一位著名录音师Robert Fine,Fine将这些器材做了些许修改后,为Mercury唱片与Command Classics录制了许多发烧录音,不过这是后话,暂且不谈。
自Belock离开Everest唱片后,经营权一再转手,后继者并不重视录音品质,当Everest唱片自豪的录音成就不再时,公司的声势便急速下坠,渐渐被市场淘汰;一直到了2000年以后,由于TAS杂志主编Harry Pearson,在他的超级CD榜单中选入多张Everest CD,使得大家又想起了这个35mm磁性胶卷录音的始祖。另一方面,专门复刻黑胶唱片的Classic Records也决定把目标放在Everest唱片,部分由Belock主持的录音才又得以LP的形式与世人见面。


附一个唱片评论:
法雅:三角帽芭蕾舞剧/巴尔托克:舞曲组曲   
DE FALLA The Three-Cornered Hat/BARTOK Dance Suite - London Philharmonic; Jorda; Ferencsik

演奏者:犹大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女高音:芭芭拉霍薇特作曲
    费伦席克指挥伦敦爱乐管弦乐团

CD编号:EVC-9000

☆刘汉盛榜单100
TAS天碟榜2000榜单

  旋律优美,富有音响性效果的芭蕾音乐,往往深受古典乐友的喜爱,法雅这一首「三角帽」就是其中之一。目前TAS的超级天碟榜竟然又收入EVEREST的古典音乐,真不知要说TAS老板HP是迟来的正义还是他老人家音响美学又改变了。

 不过音响论坛刘汉盛 总编早已将此片列入他的「刘汉盛榜单100」之中,入选原因:

「我比较再比较,最后还是决定选这个1960年代初期的版本。为什么?这个版本就胜在动态范围较宽、音场较宽广、乐器音色较甜,以及乐器的质感更强烈。如果要比女高音与指挥的诠释,我也比较喜欢这个版本,感觉上它比较具有西班牙的味道。而「舞蹈组曲」也是我非常喜欢的诠释......。弦乐群的粗糙质感以及管乐的庞大爆烈破金质感会感动您吗?如果不会,那就太可惜了。」

--摘自唱片圣经

 本片荣获2000年最新TAS推举为最佳录音天碟,也是截至目前音效最杰出的「三角帽芭蕾舞剧」芭蕾音乐。由西班牙籍指挥家安立奎•约丹(Enrique Jordam)与伦敦交响乐团的搭档演出,知名作曲家-法雅Falla的旷世经典,洋溢着浓厚纯正的西班牙风格,热情中不失细腻,光是开头一段佛拉明哥式的击掌与铃股声响,就已经够让人回味无穷。1960年在伦敦Walthamstow Hall30mm电影片所做的录音,空间感庞大无比,动态非常强烈,三支麦克风完整捕捉到精确的临场感,这是当年Everest的老板兼录音师Bert Whyte非常得意之作。

 附录的巴尔托克「舞蹈组曲」是采用三轨半吋母带的制作,也是真空管全盛时期的精品,乐迷可以比较一下两首曲子的音效差异。今年Everest的录音在TAS天书榜上大有斩获,历经四十年,我们终于能透过先进的高传真音响,重现伟大的经典演出。

 60年代的录音技术以及母带,如今竟能打败众多数字录音的CD?我想您可以从这一张动感强烈、旋律动听的芭蕾舞曲之中找到一些答案。 
87#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12:02:24 | 只看该作者
Vangard(先锋)1950年由西摩·所罗门(Seymour Solomon)和梅纳德·所罗门(Maynard Solomon)兄弟在美国纽约创建。西摩·所罗门出生于纽约的曼哈顿,曾在朱利亚德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二战期间他参加了美国空军乐团,1945年作为小提琴手曾至远东演出。战后在纽约大学从事音乐学研究,并担任几家音乐杂志的评论员,还为纽约广播电台撰写解说词。
先锋唱片公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0年,当时所罗门带着录制机至维也纳,录制了由普罗哈斯卡(Felix Prohaska)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演奏和演唱的巴赫的康塔塔作品。由此开始了公司 Bach Guild (巴赫协会)这一商标下的系列唱片出版,并计划出版巴赫所有的合唱作品。不久,兄弟二人从父亲那里借来 10000 美元,建立了先锋唱片公司,由西摩任总裁,梅纳德任副总裁,它成为 Bach Guild 的母体。他们也不断应用唱片业的新技术,较早地推出了 LP、密纹唱片,因而不断成长。此后先锋公司向民歌和通俗音乐发展,1959年出品的纽波特民歌音乐节、纽波特爵士音乐节唱片,为它带来了很高的声誉。他们还为英国男高音歌唱家德勒(Alfred Deller)录制过不少唱片。这使公司在民谣、蓝调和爵士乐领域,成为美国的知名品牌。但他们一直仍在古典音乐领域投入很多精力。
1986年,先锋唱片公司被韦尔克音乐集团(Welk Music Group)收购,此后致力于蓝调、爵士乐等通俗音乐领域的发展。与此同时,1986年西摩·所罗门又在纽约创建了欧米茄唱片集团公司,出版古典音乐。1990年,他又从韦尔克音乐集团购回了古典音乐曲目的版权,制作成CD后仍以 Vanguard Classics(先锋古典)或者以 Omega(欧米茄)的商标发行。1993年,他们又收购了 Everest/Belock 的古典曲目,出品了49张唱片。2000年又创立了 Amadeus(阿马迪厄斯)商标,用以出版他最喜爱的录音。
88#
发表于 2009-6-5 16:27:03 | 只看该作者
JP兄能否详细介绍一下85楼四张CD的名称、作家、指挥、演奏乐团、产品编号,以便坛友们参考购买;希望以后JP兄在介绍推荐唱片时,帮忙提供唱片编号,方便大家选购。
非常感谢JP兄抽空向大家推荐、介绍了不少经典好唱片,遗憾的是我等普通工薪阶层、打工仔经济条件有限,不能张张收藏、欣赏。
89#
 楼主| 发表于 2009-6-6 22:21:4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中国爱乐人 于 2009-6-5 04:27 PM 发表
JP兄能否详细介绍一下85楼四张CD的名称、作家、指挥、演奏乐团、产品编号,以便坛友们参考购买;希望以后JP兄在介绍推荐唱片时,帮忙提供唱片编号,方便大家选购。
非常感谢JP兄抽空向大家推荐、介绍了不少经典好唱 ...

左上角:VANGARD SVC-52/53,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天鹅湖》,犹他州交响乐团,MAURICE ABRAVANEL指挥。右上角:EVEREST EVC9040,科普兰:《比利小子》、《第三交响乐》,伦敦交响乐团,由科普兰本人亲自指挥。左下角:EVEREST EVC9031,《华尔兹精选》,包括:《邀舞》、《花之圆舞曲》、《睡美人圆舞曲》等,伦敦交响乐团,由GOOSSENS/SARGENT指挥。右下角:VANGUARD SVC-55,《长笛鉴赏》,包括莫札特、维瓦尔第等人的作品,长笛演奏:JULIUS BAKER,维也纳州歌剧乐团协奏,PROHASKA指挥。
90#
 楼主| 发表于 2009-6-24 16:36:45 | 只看该作者
平常我也听一些发烧碟。我一般不会专门买发烧碟来听,所以很多著名的发烧碟我都没有,例如《多手仔》、《打断鼓柄》等。其实我这里所说的发烧碟,我仍是看重它们所传递的音乐内容,事实上我这里所说的发烧碟,许多人并没有把它们作为发烧碟。我之所以说它们是“发烧碟”,是因为它们的音效比较出众。

IMG_1358.jpg (85.36 KB, 下载次数: 337)

IMG_1358.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6-6 05:04 A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