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查看: 287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口琴天王 -白口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21 14:4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潮湿的雨天过去了,一下子又转入33度以上的高温天气,真有点不适应啊!听东西都有点提不起劲儿,好在还有这张碟让我能安静的听了一个中午,顺便拍了偶的翠鸟、偶的脚架












关于Robert
Bonfiglio


  罗伯特•邦菲利奥生于美国依阿华州,少年时代曾在纽约音乐学校深造。他最初学的是长笛,到17岁时觉得自己在长笛上进步不大,发展很有限,刚巧自己又迷上了口琴那动人的音色,于是改学口琴,浸淫多年至今,已是功成名就、名满天下。与其他有数的几位世界级口琴演奏家的演奏相比,我们会发现,邦菲利奥吹出的音色可说是独一无二的,而且他演奏的音域也远比别人的宽阔。曾经有人问邦菲利奥是怎么样做到这一点的,他回答说:“其实很简单,最重要的就是勤于练习,我现在达到的本是人人都能达到的境界。只是一般的口琴家很少在技巧锤炼上下苦功,容易自满,仅仅把演奏视为例行公事,所以固步自封。我平均每天要练习4个小时,并且不断鞭策自己,时时寻求突破。如果有人愿意一天练琴48小时,那他会吹不好才怪呢!”对于存在于不少人头脑中的“口琴演奏多限制”的成见,邦菲利奥颇不以为然,他认为口琴无论在古典、爵士、蓝调还是流行乐的领域里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能够很好地发挥,而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事实上,邦菲利奥自己已经推出的多张跨越了古典、爵士、蓝调和流行诸多音乐领域的个人独奏大碟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邦菲利奥有着在各大领域间游刃有余的超凡能力,他既能和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艰深的古典作品,又能轻松驾驭流行和蓝调音乐的风格,评论界对此赞赏有加。《波士顿环球报》把他誉为“口琴大师”,说“如果没听过他的演奏,就根本不会相信世上竟有如此美乐”。而《纽瓦克星报》也这样盛赞他的成就:“无论从哪个尺度来衡量,邦菲利奥都是一位令人击节赞赏的音乐家,他对口琴的贡献,就如同塞戈维亚对吉他的贡献一样大!”而《洛杉矶时报》更是直接,索性热辣辣地把他叫做“口琴界的帕格尼尼”。
邦菲利奥已经凭借他在美国和美国以外的诸多著名的音乐厅所作的演出赢得了世人的广泛好评。他曾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林肯中心和好莱坞碗形剧场这样超一流的艺术殿堂中登台亮相,也曾与加拿大老牌女歌手安娜•慕瑞(Anne
Murray)携手在交响大厅演出,当时担任管弦乐伴奏的是由作曲大师、指挥名家约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指挥的波士顿通俗管弦乐团。作为一位极具特色的独奏家,邦菲利奥先后和洛杉矶爱乐乐团、印第安纳波利斯交响乐团、纽约通俗乐团、马德里RTVE交响乐团、香港爱乐乐团、塞维尔交响乐团、卢森堡爱乐乐团以及美国圣安东尼奥、丹佛、密尔沃基、俄勒冈和佛罗里达等地的管弦乐团合作过。19969月,在举世闻名的大峡谷举行的一个盛大典礼上,邦菲利奥应邀举行现场演奏会,在场聆赏的有克林顿总统和他的内阁要员以及罗伯特•雷德福(Robert Redford)这样的老牌影星。为了开音乐会的需要,邦菲利奥还组建了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管弦乐队为自己伴奏,在音乐风格上融古典、流行、民谣、蓝调于一体,经常活跃于美国的大学校园和音乐节上。除了公众性的演出,邦菲利奥还经常作为表演嘉宾出现在众多很受欢迎的电视和广播节目里,并且为多部电影配过乐。说来有意思:有一天邦菲利奥在家看电视,荧屏上正在播放一部电影,突然有一段极美极动人的口琴配乐飘入邦菲利奥的耳中,和他的发声方式一模一样。那一刻邦菲利奥的心里很不舒服——竟然有人达到和我一样的水平了吗?不过一会儿他就想起来了:这正是自己在幕后配过乐的一部电影!

  从邦菲利奥已有的多款录音,我们可以真正见识他的全方位才能。从极受好评的古典专辑《“灰狼别墅”口琴与管弦乐队协奏曲》(“Villa- lobos concerto for harmonica and orchestra”,与指挥家Gerard Schwarz合作),到流行化专辑《穿过雨幕》(即“白口琴”,Through the raindrops,“天乐”版编号TMCD1011,此碟在 Billboard公告牌杂志排行榜上足足停留了8个月),邦菲利奥已经证明自己是个极为难得的能够在两大截然不同的音乐领域里获得同样成功的音乐大家。其实,在大获成功的《穿过雨幕》大碟中,邦菲利奥的演奏仍然是很古典的,但是却巧妙地融合了唱片的监制人汤米•威斯特(Tommy West)所擅长的流行风格,所以给人一种新纪元(NEW AGE)或者轻爵士(Light Jazz)音乐的感觉,而邦菲利奥自己本来却是很讨厌所谓NEW AGE 的!他的其它很多录音也频频登上排行榜,如演绎德彪西、巴赫、格什温、桑德海姆(Sondheim,百老汇音乐剧大师)作品的专辑《浪漫曲》 (即“黑口琴”,ROMANCES,“天乐”版编号TMCD1012)和圣诞音乐专辑《万籁俱静》(“All is Calm”,此碟名原为赞美诗《平安夜》中的一句歌词)。另外,“蓝口琴”——《我的每一次呼吸》(Every Breath I Take,“天乐”版编号TMCD 1023


“紫口琴”——《柔情爱我》(Love Me Tender,“天乐”版编号TMCD 1029 ……也称得上是邦菲利奥的优秀代表作。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一张风格上融流行、爵士与蓝调于一炉的现场录音大碟,那就是《大峡谷演奏会》(“Live at The Grand Canyon”),它录制于邦菲利奥自己发起举办的大峡谷音乐节19949月的演出现场,收入11支乐曲。如果乐友们有机会看到邦菲利奥这次露天现场演奏会的影碟,一定会有和我一样的感觉,那就是邦菲利奥在演奏时有着绝对的自信,他倾情吹奏时给人的感觉,就象是王者般尊贵的海菲兹在拉小提琴,甚至正象《洛杉矶时报》所说的,他就是至高无上的“帕格尼尼”!



  到了2000年,邦菲利奥终于推出了第一张个人精选大碟,名为《口琴大师》(“Master of Harmonica”,原版编号CACD-1208)。乐友们即使已经收齐了邦菲利奥以前的专辑,一旦在唱片店里见到这张新出的精选大碟,恐怕亦会心痒难禁,忍不住要解囊以求,因为它实在是非常精美,其选曲之精与录音之妙,准会让你觉得物超所值!

[文字均摘自网络]

[ 本帖最后由 HiFi123 于 2008-6-21 02:49 PM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08-6-21 14:59:27 | 只看该作者
转贴:
口琴
  谈到「口琴」﹐大家对他的感觉大都是像「玩具」﹐似乎还称不上一件正统的乐器。为了提昇口琴的地位﹐这两百多年来不计其数的有心者前仆後继﹐牺牲奉献﹐不论是在硬体的开发、或是软体的研究使得口琴渐渐得到认同与肯定﹐虽然离理想尚有一大段路要走﹐不过我们相当乐观其成有鑑於现代人对於口琴﹐吹得人多、但了解的人少﹐所以特地出版一系列的乐谱教材﹐一方面是兴趣﹐另一方面也希望为推广口琴音乐略尽一份薄力。
比起其他正统乐器而言﹐口琴的沿革其实相当的短浅﹐而且世界各地的版本不一﹐这也是个人为何在此仅能浅论而难能深究的主要原因。在参考过许多版本後﹐有些记载看法倒是放诸四海皆一致:「笙」为我国古乐器八音之一,是一种具有自由律动的簧乐器,也为最早的一种具有和声的乐器,所以它被认为是近代口琴的先驱。笙在十八世纪时,流传到欧洲,经过一段不算短的时期渐渐地人们从它的结构而研究发明了口琴,簧风琴(Reed  Organ)和萨克斯风  (Saxophone),因而笙也被公认是它们的鼻祖。      

有一位法国的锺錶匠叫弗里德利克‧布殊曼(Christian  fricdrich  Ludwig  Buschmann),他拿笙作样本,将15根音笛(Pitch-Pipe)排列在一起,依其长短而发出高低不一的声音,他称这种简单小巧的新发明为口琴(另一种说法是命名为「aura」),那是公元1821年。布殊曼形容他的发明是「一件其实独一无二的乐器……,口琴仅祗有四英寸长的直径和长度,使用21音阶,演奏时可能程度同钢琴的音阶一样,渐次升高,可是没有钢琴的琴键,用六个协和音,祗要演奏者能控制呼吸即可。」   

布殊曼独特的乐器,一时曾流行於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他们那时很奇怪的并不是用来吹奏;当时贵族妇女将它做为饰物带著,而绅士们则将它按装在手杖的顶端以示美观。布殊曼被後人称为「口琴之父」,实不为过。在十八世纪初期,乐器的演奏尚未受人重视,而口琴之能被广大人们所接受,可见其优点是其他乐器所无法比拟的。後来有一位名叫克里斯汀‧梅斯纳尔(christian Messner)的编织者以仿制这种乐器作为副业,当时又有一位钟錶匠名叫马德和来  (Matthias  Hohner  )   
他购买了一支梅斯纳尔的仿制品,开始研究如何再去改造它;这也奠定了往後他自己在1857年开始生产口琴成功的基础,从每年仅生产650      支口琴﹐到了1900年,每年可生产四万支口琴,今天和来厂已能在一小时生产超过650件乐器(还有其他乐器),全年已超过了230万件,其分厂遍佈全球﹐在硬体的开发上﹐德国HOHNER厂具有相当重要的贡献。西元1825年,一位十八世纪末出生於波西米亚(Bohemia)的乐器工匠Richter(瑞希特尔),他注意到只能吹气演奏的aura口琴不易演奏当时民谣音乐的这个缺点,於是他加入吸气的簧片,此音阶排列的方式称为Richter  System,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发明,对後世有启蒙的功用。这种瑞希特尔音阶的排列方式,吹气是主音(Tonic)和弦排列,而吸气是属七(Dominant  7th)和弦排列;以C调为例,吹气为C和弦,吸气就变成G7和弦。Richter  System的两个和弦适合演奏当时的民谣音乐,也是当时制造口琴的范本。Hohner使用Richter  system制造的口琴,很类似今日的Blues  Harp口琴,在西元1865年,Hohner的口琴出现在美国贩售,并於西元1888年大量生产。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全音阶Richter口琴(Diatonic    Richter  Harmonica)传入美国後,会被称为「French  Harp」或「Harp」(Harp原意为竖琴),所以Harp也成为十孔口琴(10  Holes  Harmonica)的代名词。美国的欧洲音乐文化及非裔美国黑人音乐不但蕴育了口琴的新生命,更慢慢的将口琴音乐发扬光大。      

加有一根可以变换半音按键的口琴(我们称之为半音阶口琴    Chromatic  Harmonica      )﹐据考大概是在西元1885年後才被研发出来。这根看似简单但却神奇的按键﹐使半音阶口琴在演奏更为复杂的旋律与调性上的性能大为提昇﹐也正因如此﹐要用口琴来演奏古典名曲就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50年代後发现半音阶口琴丰富音乐性的作曲家们便开始为他作了不少重要作品﹐而不再停留在吹奏轻音乐或是一些民谣、通俗歌曲的地步﹐其中不乏杰出的作曲家:米尧、佛汉威廉士、班哲明James  Moody、Micheal  Spivakowsky、Gordon  Jacob、魏拉‧罗伯士等等。Larry  Adler、Tommy  Reilly和黄青白这三位大师级演奏家的个人传记与成就更是受到The  New  Grove音乐辞典的肯定而登录名人榜中。      

亚洲的口琴发展比欧美慢很多﹐大约在西元1898年传入日本大阪﹐那时比较感兴趣的是一种具有  双簧片的复音口琴(Tremolo  Harmonica)﹐经过约30年的流传後﹐人们发现瑞希特尔音阶排列的口琴无法完善演奏日本的民谣歌曲﹐遂开始改良成现在我们所吹的复音口琴音阶(低音部有La及Fa)﹐改革的大功臣包括祖滨拾松翁、川口章吾先生等等。随著音乐水平提高与要求越来越严谨﹐复音    口琴再经过多位口琴大师的改良﹐研发出小调口琴﹐终於能够完整演奏出日本地方民谣﹐佐藤秀廊与福岛常雄两位大师功不可没。西元1924年到1933年间﹐再传入中国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喜爱口琴的人们开始组织各种协会团体﹐匯聚众人的力量﹐不断地为口琴的流传   写下不朽的一页。      

台湾的口琴发展﹐自西元1945年(民国34年)开始(也许更早﹐难以考究)﹐在林志华、李春乡、王庆勋、王庆基等多位口琴界前辈开疆闢土下﹐曾在民国70年左右创下百万的学习人口﹐口琴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乐器;但随著西乐东渐﹐生活水平提高﹐许多昂贵的乐器已不再难以接触﹐加上派系纷扰不断﹐口琴的学习风气很快受到考验﹐短短10年间﹐在民国80年曾一度跌到谷底﹐差点成为歷史的灰烬;危机便是转机﹐幸赖一群有心之士为恢復口琴的推广使命﹐以及打开一条生存之道开始大量引进国外的资讯﹐藉此刺激穨萎不振的局势﹐并大胆的走向国际舞臺﹐参与各项世界级    的口琴比赛﹐在1993年更获得首奖而归(台北黄石口琴乐团是台湾四十年来第一个获得世界口琴大赛冠军的团体)﹐文建会为此还特地颁奖表扬。自此後﹐通往罗马大道已开﹐陆续有许多胸怀大志放眼天下的口琴有心之士﹐始实践梦想与抱负迈步勇往直前。如今﹐口琴蓬勃发展的地步﹐个人实在难以估计﹐随著音乐的多元化﹐更增添口琴灿烂的内在。不过﹐在三角型的发展常态下﹐最顶端的人物呼之欲出﹐可惜底部的基础比起其他乐器的发展之道来看﹐仍嫌不稳﹐这也是为何现在口琴的出版品、师资仍然匮乏﹐很多乐谱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深度﹐却未见更多出色的作品带领著我们往顶端而去。仅管这些问题仍然存在﹐还有许多不易解决、需要时间来努力的事情有待处理﹐但我们努力为台口琴界打造美好未来的心﹐却从未有过松懈﹐因为我们曾经被口琴音乐所深深感动过﹐了解这项乐器将能够深入民心﹐现在我们需要改变的就是让「吹奏的人多、了解的人更多」的理想境地﹐唯有如此﹐才能立三角型於不倾不倒的常态﹐口琴音乐普及化得以真正的落实。
3#
发表于 2008-6-21 18:53:4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123兄的靓碟介绍。。。能有兄如此心态。。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位朋友。。他也经常如此,让我羡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5-15 08:22 P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