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查看: 3347|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HIFI——你抓住了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14 18:46: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引子:把音乐与器材与接受者做一根链条抓住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家不要取笑我啊 ,我是新手,写此帖没有说教之意或装深沉 ,只在整理思路,深化理解,更为抛砖引玉,望众师:传道、授业、解惑 。

       最近觉得,音响发烧确实是一门非常复杂而多元化的学问,感性、理性兼容,意象、数据并存,还要考虑到一个使用者的心理结构、审美情趣变化等等,假如没有一个清晰的头脑和实践的过程,确实很容易找不到北。
       不过我们不妨把它们做为一个链条绳抓到手上?我这样理解,这个链条中,音乐,也就是艺术品的意象是核心,音乐表达和重播及到我们手上重播音乐的器材,那是中介和桥梁,最后一步就是接受者的重建意象了。
       人类活动离不开审美,音乐其实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审美艺术,艺术品常有“实中有虚,虚中亦有实”的内涵体现,那么说到“形似”与“神似”,我觉得音乐本体大概不太有“形似”之说,音乐与文学等艺术类型是有差别的,虽然古代时我国音乐与诗歌是一体的,“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后来音乐与诗歌就分家了 。应该来说,相比文学,音乐的意象更为复杂和隐蔽,这个我估计也就是它的美感不同于文学的魅力所在。所以好的音乐更多应该是带点神的味道的,如果说到音乐的“形似”,就是摹仿大自然中的水声、石头敲击声、猫狗叫声?这个应该叫仿声不叫音乐吧。
       因此“形似”与“神似”应该是针对于后面的音乐表达与重播那一块,把音乐的本质内涵表达出来,并不但是指音符与音乐结构等,还要把艺术家的灵魂传递给大家,那就是一种“神似”了。
       在这个环节的流动和操作中,我感觉每个点都存在“技”与“道”的关系,就音乐来说,我记得曾经看过电影《莫扎特传》印象最深的却是那个嫉妒者萨列里,他在音乐的苦海里死死挣扎,然后终其一生比不过莫扎特的一根毫毛。怎么说呢,“道”我觉得有时候是在一定“技”的娴熟下达到,但那种自由无碍、心手相应的至高境界,还真常常是得自于上天的青睐及个人的悟性高浅。在音乐表达上,同样如此,伟大的钢琴家,指挥家风毛鳞角,外国人听傅聪弹琴,里面就有一种中国人的哲思,我想这也是一个音乐表达上的“道”。
       音乐重播方面呢,技与道的关系就正是从形似到神似的目标,好的器材不仅仅是真实还原声音的,其实这个我不相信能做到完美现场效果的“真”,怕的就是本末倒置,着眼于比真实还要真实,注重那些感官刺激的需求,虽然很技巧,但违背了向“道” 上的发展。
       最后一关是接受者,音乐与文学作品或影视,虽然在表达手法上不同,但目的都是提高人的精神审美体验,这个体验中,再好的音乐对于没有欣赏能力的人来说都是毫无价值的,听—品—悟,我想也就是一个真正爱乐人从“技”到“道”的历程了。

       器材的选择是重要的,我仍然认为它的重要在于服务性,一个良好的“听”的开头,便有助于重建后面的“品与悟”。 而它在提高鉴赏水平的服务功效中,也会得到一个反作用力的好处,器材,这里我仅仅说器材而不是音乐,同样被产生了一个“听—品—悟”的过程。在鉴赏器材时,这个听品悟的过程应该是跟具体音乐鉴赏区别的,不必混淆,不妨把具体音乐抛开,就像我在发烧友家听,我不关注于哪个音乐动人,因为如此的话,很容易我会误解那段音乐的美就是器材的美;我觉得“不要用发烧试碟去评价器材”也有道理,因为它具有“听”的刺激诱惑的假象性。另外,选择怎样合适自己的器材,除了理论、实践和比较等,虽说不必是有意识地给自己划地为牢,但一种个性的“听”觉喜好,与人的生活环境、文化修养、爱好习惯甚至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关联,这个也是值得多多思考的,海陵岛的长寿老人仅仅在“看过路人经过”中闲淡地度过余生,而在城市这个被种种文明异化的环境里,是寻求感官刺激的消解力和呐喊,还是现代主义的解剖心灵的擘肌分理,或是宁静致远的高妙悟思,你是需要丰富自己填补自己?还是减化自己放低自己?单单看到器材,单单看到音乐,却看不到自己,就是被器材和音乐压过了头。

                                                                                                                                                                            ——摘自《家电论坛》  作者:木映孤水

[ 本帖最后由 高宁 于 2009-3-14 06:47 PM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09-3-14 18:55:23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我很喜爱的一篇贴子,在吵吵嚷嚷的《家电论坛》上,碰上这样的好作品实在难得。
       很长时间以来,困惑、迷茫一直在困扰着我——弄不清HIFI些年,自己究竟抓住了什么、拥有了什么。呵呵。。
       近来,不太专注于器材的测评,不太在意于一拨又一拨HIFI动态的家长里短。大约,别人的东西、别人的体会和感受永远是别人的,即使是同样的器材,不同的调较、不同的使用环境,也很难求得追求个性、风格趋向的一致。那么,细细地把玩自己的吧,我们的确应该是这根链条的真正主人。

[ 本帖最后由 高宁 于 2009-3-14 07:19 PM 编辑 ]
3#
发表于 2009-3-14 19:01:08 | 只看该作者
呵呵,作者写得很不错看得出是自己的感受,其实个人觉得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如果说以反映音乐神韵为主,主要就是音乐所带来的时代气息和对作品内涵的挖掘,这一点不同的器材,好的器材优势很明显(注意一点是这个好不等于贵),但脱离声音的器材鉴赏意义不大,不多历练就没法明白何为相对意义上的好声和录音,除了国内所谓的发烧碟,真正好的唱片特别是欧美录音的唱片都可以试音,评测,为什么呢?因为许多好的录音被冠以发烧碟是发烧友自己的说法,其二许多优秀的录音本身也具备音乐性和音响性,而没有好的录音何来正确认识理解器材?人才是主体,器材和音乐只是为思想服务。。。
4#
发表于 2009-3-14 19:02:44 | 只看该作者
hifi其实是一个很理想化的爱好。。。正因为如此才会一直在探索和追求。。。其实我们抓住的一直坚持的是自己心灵中那一分感动和对唯美的追求而已。。。
5#
发表于 2009-3-14 22:44:57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文章,器材追求的是“从形似到神似”的目标,而作为聆听者要学会“品与悟”。
6#
发表于 2009-3-15 02:01:27 | 只看该作者
临死之前想想这一生的喜好,唯HIFI之乐趣足以慰籍此生
7#
发表于 2009-3-15 09:59:15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还有对光影的捕获。。和hifi异曲同工。。。
8#
发表于 2009-3-15 12:59:37 | 只看该作者
好文
9#
发表于 2009-3-17 10:19:30 | 只看该作者

请教AE300与AE22

请教AE300与AE22的风格是否一致,如果一致,那AE300能达到AE22 的几成效果?望不吝赐教!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3-22 23:08:5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zmalan 于 2009-3-15 09:59 AM 发表
呵呵。。。还有对光影的捕获。。和hifi异曲同工。。。

Z版,我快要腾出手来了,给推荐一款入门级的专业机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5-5-25 10:45 P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