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拉赫玛尼诺夫 第二交响曲
名称:拉赫玛尼诺夫 第二交响曲
指挥:泰密卡诺夫
演奏:圣彼得堡爱乐乐团
公司:RCA
编号:82876 61318 2
版本:SACD
简介
泰密卡诺夫在RCA的录音有十五张,数量不算多而且除了拉威尔《逵夫尼与克罗埃》以及西贝柳斯《第二号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外,清一色都是俄国作品。德奥作品完全不见,不知道是因为师承纯正俄系的学习背景,或是父亲死於纳粹手下的影响就不得而知了。
而俄国作品中,他也显然偏向浪漫晚期进入现代的曲子。因此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拉赫曼尼诺夫、柴可夫斯基、普罗高菲夫、萧斯塔高维契、史特拉汶斯基都得到他的青睐,而且录音数量相当平均,不舍偏向某一人。
本片收录拉赫曼尼诺夫《第二号交响曲》、《练声曲》。说起第一首作品就令人想起它那抒情动听的第三乐章,如果您想直接从此段开始听也无妨。不过,个人建议为求诠释的结构与完整,还是应该从第一乐章开始,好好领受泰密卡诺夫的表现……
第一乐章刚开始,泰密卡诺夫的旋律线处理比较不明显,不过作曲家要求的阴忧沈静的气氛,他倒是掌握得相当好。尤其木管与法国号的质感,优异中带有爽朗的性格,那股灵气与一般的俄系截然不同。录音地点伦敦的亨利伍德(Henry Wood)音乐厅的音响条件相当好,至少透过录音听来是如此,堂音的残响恰到好处,乐器的泛音、余韵,甚至各声部的声音都不会混浊在一起。
第二乐章才是快板,与一般的交响曲安排相当不同,虽然法国号的主题有粗诳的味道,但在泰密卡诺夫的棒下却多了份谦和的气质。充满诙谐风味的第二乐章,依然维系从第一乐章就表现出来的温文儒雅的典范,而这也是泰密卡诺夫最大的特色,他不会在编制上、乐曲速度上、分句上玩花招,一切都按部就班的铺陈。
如果将过去的俄系指挥比喻成粗诳浓烈的血气汉子,那么泰密卡诺夫的音乐就像是充满教养的绅士,从音色的修饰、各声部的和谐度、乐句的酝酿都反映出他那充满文化素养的成长背景,只不过血液中流的俄国气质是怎样也改变不了的。
将他的音乐与上一辈的俄国指挥相比,是件相当有趣的事,粗线条的力度不再是俄国音乐的最高指道原则,精致、典雅这样的形容词,也可能出现在圣彼得堡爱乐的身上。
最出名的第三乐章很像电影配乐的抒情旋律。由小提琴与竖笛开始发展,小提琴家出身的他当然十分擅长处理这样的配器。比起另一位文质彬彬的俄国指挥阿胥肯纳吉的表现,泰密卡诺夫的音乐更为淡雅,他没有假借动人旋律,加入过多的感伤赚取廉价的煽情,反而掌握住拉氏当时相当光明正面的心理状况,显然他不是位“乱来”的指挥。
第四乐章隐忍多时的能量终於找到发泄的时点,精神抖擞的主题在总奏下鲜明迷人,令人惊讶那股细密的弦乐竟能不被声浪所淹没,擦弦质感清晰可闻。录音师Tony Faulkner的功力由此可见。
其实据我所了解Tony也是为发烧友,家里使用Grand Slam的喇叭。他曾表示最喜欢Delos录音,因为声音表现自然温暖,同时Tony也在Hyperion录了不少唱片,水准都相当高。
最後加的《练习曲(Vocalise)》原为声乐练习曲,此处采用指挥桑德林(Kurt Sanderling)改编的弦乐团版本,表现出圣彼得堡弦乐群深沈飘渺的味道,成为弦乐音色示范级的录音,相当动听。
听泰密卡诺夫的音乐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讶,那种惊讶不是浮于表象的音色或是爆棚气势,而是难以磨减的心灵震撼。他的录音成功比例相当高,那股充满自信却又不咄咄逼人的气势,不是刻意模仿可以达到的,其背後代表长期的历辣与乐团的默契。
徒列宁格勒爱乐到圣彼德堡爱乐,从穆拉汶斯基到泰密卡诺夫,虽然音乐风格不变,但却各有各的魅力,老泰果然不辱俄罗斯的优良传统。
——《刘仁阳谈唱片》
目录
01 - 04 第二交响曲
05 练声曲
[ 本帖最后由 sunwz5057 于 2012-5-11 12:48 PM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