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楼主: wlx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古典音乐CD

[复制链接]
131#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22:47:21 | 只看该作者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天方夜谭组曲
编号:09026-68335-2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18441908),俄国作曲家。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家庭音乐气氛的熏陶。1856年,进入彼得堡海军士官学校,并认识了巴拉基列夫,得到他的赏识,在他的指导下进行创作,以后成了“强力五人集团”的主要成员。在鲍罗丁、穆索尔斯基、达尔戈梅斯基死后,他为他们的作品续完未竟之稿,改稿、校订或配器,为整理朋友们的作品做了大量的工作。1871年起,他被彼得堡音乐学院聘为教授,在培养学生、著书立说、社会活动等方面都成绩卓著。代表作有十五部歌剧,此外,交响乐作品也很有名,如音画《萨德科》、组曲《安塔尔》、《天方夜谭》和《西班牙随想曲》等。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天方夜谭组曲又译《舍赫拉查达交响组曲》,作于1888年,管弦乐曲。同年在彼得堡首演。这一组曲取材于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即《天方夜谭》)。作者在初版总谱上介绍了原作的梗概:古代阿拉伯的苏丹王沙赫里亚尔专横而残酷,他认为女人皆居心叵测而不贞,于是他每天娶一位新娘,次日便处死。机智的少女山鲁佐德(又译“舍赫拉查达”)嫁给这位苏丹王之后,在当夜给苏丹王讲了一个离奇生动的故事。第二天,这个故事正讲到关键之处,被山鲁佐德的故事所深深吸引的苏丹王,为了继续听下去,破例没有处死山鲁佐德这位新娘。之后,山鲁佐德又以同样的方式给苏丹王讲了一连串的动听故事,一直讲了一千零一个夜晚。最后,苏丹王被山鲁佐德的故事所感化,终于彻底放弃了残酷的念头,决心与山鲁佐德白头偕老。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在最早出版的总谱中,每个乐章均附有标题,标题内容取自《一千零一夜》里的故事:
    第一乐章“海洋与辛巴达的船”;
    第二乐章“卡伦德王子的故事”;
    第三乐章“王子与公主”;
    第四乐章“巴格达的节日,大海,船在耸立着青铜骑士的岩石旁遇难,终曲”。
    但在重版时,作者将各乐章的小标题全部删去了。为此作者指出:“我采用这些提示,只是想把听众的想像,引入我自己的想像所遵循的发展轨道,使每一个人都能自由地想像更为详细的个别细节。”看来作者后来并不希望本曲具有过于明确的标题内容。
132#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23:47:44 | 只看该作者
艾尔加:《威风凛凛进行曲》《谜语变奏曲》
编号:417 719-2

    艾尔加(1857-1934)英国作曲家,自幼随父亲学钢琴与小提琴,异常勤奋,主要靠自学掌握了多种乐器的演奏,尤以小提琴见长,1885年承父业任伍斯特教堂风琴手。他的音乐朴实自然,富于创新精神,对英国音乐的发展很有促进。其妻卡罗琳·艾丽丝·罗伯茨对他帮助极大,其成功之作几乎全是在婚后创作的,著名的有:大合唱《杰龙修斯之梦》、《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合唱曲《黑色骑士》和《奥拉夫国王》等等,他的艺术毫不偏狭,思维极为宽广,曾受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风格庄严而淳朴,英国人民把他看作是英国的贝多芬。他一生忠心耿耿地为提高英国的音乐水平而努力,1904年曾封为爵士并获功绩勋章。此外,还获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坎脱勃莱及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博士学位,1924年被聘为英王御前音乐教师。
    艾尔加曾经为音乐会管弦乐队写过五首《威风凛凛进行曲》,编为作品39号。其中以第一首D大调流传最广。现在人们提到他的《威风凛凛进行曲》,一般都是指的D大调这一首。《威风凛凛》这个曲名,选自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名剧《奥瑟罗》第三幕第三景里的一句台词:“光荣,自豪和威风凛凛的战争”。
    进行曲是一种富有节奏步伐的歌曲。最初它产生于军队的战斗生活,用以鼓舞战士的斗争意志,激发战士的战斗热情,后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也常采用这种体裁来表达集体的力量和共同的决心。雄劲刚键的旋律和坚定有力的节奏是进行曲的基本特点。进行曲也是一种用步伐节奏写成的声乐乐曲或器乐乐曲。它起源于16世纪西方的战乐;从17世纪起,由通常伴随队伍行进或用于世俗性的礼仪活动,逐渐进入音乐会演奏以及歌剧、舞剧音乐中,最终成为一种特定的音乐体裁。
    《谜语变奏曲》为艾尔加的成名之作,也是作者最著名、最受人喜爱的管弦乐作品。《谜语变奏曲》是音乐史上最优秀的独立变奏曲之一,作曲技巧可与勃拉姆斯的《海顿主题变奏曲》和理施特劳斯的《唐吉珂德》(Don Quixote)媲美,但表达的情感经验却更为丰富,因为在描绘他好友最鲜明的特质——无论是忧郁、温柔、喧闹或者是害羞的时候,埃尔加其实是在描写他自己。
    艾尔加的《谜语变奏曲》作于1899年,由一个“谜语”主题和14个变奏组成。这个“谜语”主题埃尔加自称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曲调,但生前绝不肯说出它到底是什么。而每个变奏都由姓名缩写、绰号或暗语命名,代表作曲家的一个亲人或朋友,描写了他们的性格和习惯。其中终曲描写的是艾尔加自己,表达了他的奋斗和理想,E.D.U是艾尔加夫人对他的爱称。而全曲最著名的是第9变奏Nimrod(猎人),描写的是作曲家的朋友奥古斯特·耶格在黄昏时分对贝多芬慢板乐章的一次评论。
133#
 楼主| 发表于 2010-5-23 00:11:55 | 只看该作者
艾尔加:大提琴协奏曲/海景
编号:5 56219 2

    这首1919年完成的大提琴协奏曲,是艾尔加运用管弦乐团的最后一首作品,也是他最深切的自白。当时他病痛缠身,又历经一次世界大战,让他陷入深切的失望情绪中,他将这些情绪一古脑宣泄于这首大提琴演奏的协奏曲中。这个曲目是艾尔加在协奏曲领域的最高成就,而杜普蕾变幻多彩的音色更为这部作品增加了魅力,她的演奏充满了自由的想象和惆怅的情怀,在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的深长的呼吸中,没有一个大提琴家能比得上她的那种情感投人,同时,她还传达出一种特殊的沉思意味。
    杜普蕾是上世纪60年代前后成名的大提琴家,当世人惊叹于她的成就时,却患上罕见的疾病——纤维硬化症;疾病中断了她的演奏生涯,也切断了她短暂的一生,艾尔加的这部大协也成了演奏者不幸的写照。她深入探索乐曲的内在世界、巨细无遗地呈现每个乐句与细节的演出,为此曲的经典之作——充分表达出痛苦与温柔。
   《海景》管弦乐队伴奏声乐套曲是歌咏位于海上的英伦三岛种种细节小事,也让人一开始就感染到那种浪漫派雄伟气势下所要捕捉的海上风景。这部作品至今仍被认为是歌唱套曲中堪与舒伯特和舒曼的同类作品媲美之作。
134#
发表于 2010-5-23 01:31:41 | 只看该作者
135#
 楼主| 发表于 2010-5-23 15:20:19 | 只看该作者
    马勒(18601911),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及指挥家。出生于波希米亚的卡里什特,童年即显露音乐的天才,六岁参加钢琴比赛,八岁已能为别的孩子教课,十五岁进维也纳音乐院学习,后改学作曲及指挥。1885在莱比锡指挥门德尔松的清唱剧《圣·保罗》获得巨大的成功,后被聘为布拉格歌剧院指挥。还曾在莱比锡、布达佩斯、维也纳等地歌剧院任指挥,遂成为当代最伟大的指挥之一,是现代音乐会演出模式的缔造者。1907年脱离歌剧院,旅居美国,先后任大都会歌剧院的乐队和纽约爱乐乐团的指挥。作为指挥家,他成功地指挥了格鲁克、莫扎特、威伯、瓦格纳的歌剧作品。工作之余从事创作,共有十部交响曲(第十部未完成)、四部乐队伴奏的声乐套曲、一部康塔塔及一些钢琴伴奏的歌曲传世。作为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多采用动机发展手法,承袭了瓦格纳的传统,其创作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艺术歌曲和交响曲。他的音乐是通向20世纪无调性音乐的桥梁,在音乐风格上是浪漫主义的延续,在表现手法上则不时地先现勋伯格作品的无调性因素,他善于把哲理与通俗、个性与民族性、浪漫与现代的音乐糅合在一起。
    马勒的交响曲在形式上具有构思宏伟,规模庞大的特点,只有巨型的交响乐队才能演奏;在风格上,他力求发展维也纳古典交响乐的传统,作品现象鲜明,题材渊源于维也纳民间风格性音乐,而且,除《第一交响曲》外,他的交响曲都加入了人声合唱,大大丰富了交响乐的表现力,对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他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理解。代表作有交响乐《巨人》、《复活》和《大地之歌》等等。
马勒第一(泰坦)交响曲
指挥:库贝利克
编号:449 735-2

伯恩斯坦版
编号:427 303-2

    马勒的《第一交响曲》,D大调,标题为《泰坦》,据德国浪漫派诗人保罗的同名诗而命名。泰坦是希腊神话中的巨神族,天神乌拉纽斯和地神盖娅所生的六男六女,所以也称为《巨人》。这首交响曲作于1888年,在布达佩斯皇家歌剧院任指挥之时,18891120日由马勒自己指挥布达佩斯爱乐乐团,以“交响诗”名义首演。
    马勒的第一交响曲主要表现大自然的明朗和光辉的一面,以及人同大自然交融一体的狂喜感情,是爱情和幻想的园地,是青春和活力的礼赞,虽然个别乐章也出现过死的形象,但对未来的渴望却完全是乐观的。此外,这部作品同作者的歌曲集《流浪少年之歌》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共同构成了作者青年时代的一部自传体论述。第一交响曲原分为两个部分,五个乐章。后来经过几度修改,最后按照四乐章的版本出版和演出,把原先的第二乐章合并到第一乐章中。
    第一乐章:引子描写大自然从漫长的冬眠中苏醒。音乐主题是《流浪少年之歌》中的民间歌曲《清晨穿越草原》,用纯粹的奥地利民歌的语言描述了原野上清晨的美景和路边菩提树下的憩息。
    第二乐章:激动的谐谑曲,音乐简练而单纯。乐曲的主题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生活风俗性画面,它的音调和节奏如连德勒舞曲,十分富有维也纳圆舞曲的特点。
    第三乐章:是一首卡洛风格的葬礼进行曲。音乐同前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田园诗的气氛消失了。卡洛是法国一位著名的版画家,他偏爱塑造一些可怖和罕见的形象,这里指的是关于树林中一些小动物埋葬一位死难猎人的民间故事。作者把这个景象写成一个卓越的乐章,这里,噩梦、嘲弄、怪相和一本正经相互交融在一起。乐曲中段同先前形成鲜明对比,是一首明朗、抒情的歌曲性主题,然而它并没有得到广阔的发展,不间断地转入终曲。
    第四乐章:表现一个受到严重创伤的心灵一声突然的绝望的呼喊。第一主题具有英勇的气概;第二主题却是如歌的咏唱,十分优美动人。在音乐的尾声又产生出一个新的主题,它像是对青春胜利的赞颂,对战胜邪恶的绝望的人们的赞颂,在这欢呼胜利的尾声中,作者特意要求所有管乐器把喇叭口朝上吹奏,同时要求圆号演奏者全部起立,让圆号的音响统御整个乐队,直到全曲辉煌的结束。
136#
 楼主| 发表于 2010-5-23 15:37:11 | 只看该作者
马勒第四交响曲/旅行者之歌
编号:SBK 46535

       马勒的第4交响曲作于1899-1901年,19021129日在慕尼黑首演,马勒这部作品的音乐基础,是他的《少年的魔号》中的一首《整个天国的欢乐属于我们》的歌曲,它是为《少年的魔号》诗集中《天堂充满小提琴》一诗而作的。马勒曾对这部作品作过如下解释:在前面三个乐章中,笼罩着一个较高境界的沉静肃移气氛,这个境界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使人莫名其妙地不寒而栗,甚至毛骨悚然。在最后的乐章《天国的生活》中,孩子(他在前生中就已属于这一较高境界)告诉我们它意味着什么。
    这部作品包括四个乐章:
       1、缓慢的,从容不迫地,由长笛和雪橇铃奏出清静般的鸟鸣开头,在庄严的主部发展结束后,又以鸟鸣引入一段尾声。
       2、舒缓地运动,这个乐章集谐谑曲、回旋曲与变奏曲的特色于一身,多少有些阴沉,马勒以“死神领奏此曲”来说明这种情调。
       3、充满深沉的宁静,瓦尔特有一次曾问过马勒,这个乐章的宁静意味着什么?马勒解说,这是他看到一座教堂后的墓葬后有感而作,那座坟墓上雕着亡人的石像,身上横卧着,“两臂交迭胸前,安详的长眠。”
       4、非常愉快舒适,马勒说,这个乐章的基调是“晴空万里一片蔚蓝。它有时也会阴暗下来,变得阴森森,甚至使人不寒而栗。这并不是天空本身变得晦暗了。相反,它仍是那么闪耀着,一片苍碧无垠,只是我们对它的反映有时突然带上了一种恐怖心情,就像在晴朗的日子,树林沐浴在阳光之中,而我们却往往会感到一阵无谓的恐惧那样。这个乐章是女高音和合唱团,共八节,二、四、七节之后都插入鸟鸣,构成了他作品中少有的透明、单纯与温暖。

   《旅行者之歌》创作于1883-1885年,期间,马勒因追求女演员约翰.他赫特失意,在痛苦中创作了这套由4首歌组成的声乐套曲。马勒曾在给友人的信中提到《旅行者之歌》,他说,“这套歌曲,是描述一个被命运捉弄的流浪汉走进冷暖无常的世界,永无止境的漂泊故事。”留存至今的《旅行者之歌》包括:
    1、当我心爱的人出嫁时;
    2、清晨我走过田野;
    3、我有一把闪亮的刀;
    4、心爱的人有一双蓝眼睛。

[ 本帖最后由 wlx 于 2010-5-23 03:39 PM 编辑 ]
137#
 楼主| 发表于 2010-5-23 15:55:05 | 只看该作者
马勒第五交响曲
编号:5 66962 2

       马勒的《第五交响曲》作于19011902年,19041018日在科隆的乔尔采尼希演奏会上由马勒指挥首演。
    第五交响曲是马勒的人格分裂在音乐上的表现,悲惨和欢快、沮丧和癫狂、痛苦和欢愉、绝望和希望,所有的对立都并存于他的音乐中。这些全然对立的特性由一个三重结构把持,描绘出一条看似普通其实决不平坦的道路。路的起点是绝望,而终点则通向终极意义上的快乐。头两个乐章组成了第一部分,最后两个乐章是第三部分。第二部分只有单独的一个第三乐章,庞大的谐謔曲持续了将近二十分钟。相悖的力量不断打着照面,渐变而不是断然地(下决心需要一个等待的过程)勾勒出一个世俗眼光中懂得人情世故的马勒。因此第三乐章/第二部分就好比是一个旋转轮的中心,组成第一、第二部分的其余四个乐章则是轮子的外圈。轮子不停旋转,飞射出整部交响曲中马勒用到的对立元素,在任何一个部分中都能辨别出迥异的音乐理念。
138#
 楼主| 发表于 2010-5-23 16:12:02 | 只看该作者
马勒大地之歌
编号:RR-88CD

       马勒的大地之歌,作者称之为“为男高音、女低音(或男中音)声部与管弦乐队而写的交响曲”,但未排入交响曲的编号。这部作品作于1908年,其歌词选自当时德国学者汉斯,贝特格编撰的诗集《中国之笛》选择了李白、孟浩然、王维等古诗进行修改补充,这部作品马勒去世后半年。191111月在慕尼黑首演,瓦尔特指挥,它共包括六个乐章:
       1、咏人世悲愁的饮酒歌,其歌词选自李白的《悲歌行》。

    2、秋日的孤独者,原诗作者已不可考,有人说是钱起,有人说是张籍或张继。作者在手稿上标明:“有关慢条斯理和厌倦。”


    3、咏少年,接近于谐谑曲,其歌词选自李白的《瓷亭》,描写一群少年坐在小亭里,欣赏着池子倒映的美景,喝酒,聊天,写诗。


    4、咏美女,其歌词选自李白的《采莲曲》。


    5、春日得醉翁,其实是第二首谐谑曲,歌词选自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


    6、告别,这个乐章是整个作品的中心,篇幅大约占全曲的一半,它选用了两首古诗: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和王维的《送别》,在两首诗之间有一段葬礼进行曲的长段间奏,最后一段尾声,是马勒自己加的歌词,突出告别的味道。
139#
发表于 2010-5-24 09:40:04 | 只看该作者
哇,真的是很棒,W兄的“财产”实在是太多了,能否问一下这些精品都是从哪里淘来的吗?
140#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22:08:06 | 只看该作者
十多年陆续收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5-24 07:07 A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