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楼主: 马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应该认真读一读的:台湾<音响论坛>语录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24 11:28:03 | 只看该作者
真空管机声音晶体化,改变声音的品味
综合意见:自从晶体机兴起后,高解析力、超大的输出功率、快速的反应以及结实的冲击性一直被拿来当作真空管机的负面教材。为了与晶体新贵竞争,越来越多的真空管厂商宣称牠们的产品具有与晶体机一样的特性,本来有相当差距的声音特质也越来越向晶体扩大机靠拢。

到底真空管去除传统所谓软、慢、柔的声音之后是福是祸呢?事实上,如果以原音乐器的声音特质来看,它们同时具有松软柔和(钢琴、人声、弦乐)以及快速反应(打击乐器)、饱满结实(铜管、木管)的特质。恰好,这些特质也就是晶体机与真空管机声音特质的综合体。

其实,若以高度传真的角度来看,无论哪种扩大机应该都要能完全再生这些原音乐器的特质。问题是,虽然每家厂商都宣称他们的扩大机传真、中性无音染,但是鲜有能够同时拥有既松软柔和又瞬时反应迅速且够冲击性者。也就因为如此,管机声音晶体机化一直存在于业界中。

管机除了声音特质晶体机化之外,输出功率也朝巨大的输出发展,AudioResearch M-300每边三百瓦已经堪称一代名机,David Manley从一百瓦、二百瓦、三百瓦到五百瓦大功率输出,也打破了管机小功率的惯例。
管机晶体化、功率增大化是否也影响了整个音响界对声音的要求?

刘仁阳:以Audio Research为例我认为到LS-5前级与VT-150后级的时候,传统真空管味还很浓,在这之后,声音就比较倾向晶体味了。像我以前用的Counterpoint 5.1前级与SA-4后级就管味十足。而ARC M300我也用了很久,这部后级配以前的喇叭刚刚好,如果拿来配目前低频较少的喇叭(如Altec 9862或Tannoy西敏寺等类的喇叭),恐怕也会出现高频太多的问题。还有,你自己用的Manley扩大机也一样,它配十几年前的喇叭时,觉得高频与低频都刚刚好。如果配上现在的喇叭,就觉得低频量感不够了。

在以前,音响的声音听起来比较浑。后来透明感、解析力等要求被凸显之后,味了追求这二样东西,无论是喇叭或扩大机都朝这二个方向前进。没想到扩大机与喇叭低频量越来越少,高频越来越多,到最后就变成今天大部份音响听起来都会尖锐的结果。我想我可能是台湾第一个提出高频太多这个问题的人。

林清荣:我以前用真空管前级,后级也是。现在前级换成晶体机。李富桂与王克勤以前用ARC SP-9真空管机,后来都换成Class'e晶体前级。刘仁阳以前的前、后级都是真空管机,现在全部换成晶体机。从我们的例子来看,管机与晶体机的界线的确越来越模糊,晶体机也可以做到管机的柔和松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晶体机不必换管子的优点也就成为我们考量的重点之一,像我以前常常换管子换到胃痛,一直在怀疑到底哪种管子才是最好的。

同样的,目前的管机在速度、解析力上也不输给晶体机,选扩大机变成在选你自己喜欢的味道,而不是在乎管机或晶体机的特色了。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4 11:29:31 | 只看该作者
BBC 3/5a、ProAc Super Teblette小喇叭改变声音走向
综合意见:3/5a的进入音响市场可说是偶然,这与许多伟大的发明或创见出与偶然同出一辙。本来设计用在转播车内使用的小型鉴听喇叭,没想到竟然会在家庭小空间中那么适用。它专注于中频段而略微牺牲高低二端的设计、以及复杂的分频网络已经成为经典。可惜,15奥姆的复杂分频网络耗去太多功率,以及市场上对高频段过度追求让3/5A被归类于老派喇叭。于是,Super Tablette趁机兴起。它挟着效率更高,更容易驱动以及更多的高频段一举击败3/5a。Super Tablette的高解析力与庞大音场吸引无数音响迷,接着Linn Kan以及更多的后继者加入小喇叭的市场,颠覆了传统喇叭的尺寸。

与之同时,还有更昂贵的Wilson Audio WATT小喇叭,它虽然因为价昂而没有那么普遍,但是声音的表现也成为典范之一。到底这类高解析力小喇叭的兴起,代表着什么意义呢?是否因为这样,导致后日喇叭设计多趋向瘦高造型?瘦高造型的喇叭又将声音带领到什么方向呢?

林清荣:3/5a每隔一阵子杂志就炒一下,没炒时就沈寂下来,大家都认为最老的15奥姆老3/5a味道最好。而Super Tablette就好像针对3/5a效率低、不好推、高频延伸不够的缺点去设计的,因此这二种喇叭的走向完全不同,你喜欢哪种声音的典型可以自己选择。
比较有趣的是,无论是3/5a或Super Tablette现在都已经沈寂了。为什么?是因为经销商不好卖所以厂家才不做了吗?还是单纯的因为KEF不生产单体所以厂家都不生产?假若是因为销路不好(请注意,3/5a后来为了提高效率,都简化分音器,改成8奥姆的)而被市场淘汰,消费者的流行趋势就值得探讨了。

刘仁阳:不可否认,小喇叭有那样的高频,第一个冲出来的就是ProAc。我认为倒不一定受「小喇叭」的影响,像3/5a与KEF-101以及Celestion SL-5这三对喇叭的高频都很温暖,它们也都是小喇叭。我认为这应该是整体潮流的影响。其实不只喇叭,连扩大机、数字讯源也都是这样。这些走向加起来,情况就严重了。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了这个走向,我就不知道了,不过可能与设计者个人品味有关。

其实这种走向不是只有台湾才发现,Stereophile的Robert Harley大约在六年多前写GenesisⅡ.5时(当时他用的扩大机是ARC LS-5+VT-150),就曾说过他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这么温暖这么耐听像音乐的声音了。连外国评论员都这么说,所以我认为这是全世界潮流所致,不是只有台湾才发生的。

江明宪:说到喇叭的精准走向,其实Westlake很早就已经是这样了,只不过它一直走专业路线,一般家庭里使用不多,所以大家才不知道。因此,若要论到喇叭走精确路线,Westlake可以算上一份。

郑泽孝:小喇叭会这样,其实与追求音场很有关系。味了有庞大的音场,音场里要有更多的细节,所以小喇叭追求更多的高频,以取得更多的细节。到最后,音场表现是不错,但是整个声音就不对了。我还是比较喜欢平衡的声音,让人能够听得舒服。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4 11:30:25 | 只看该作者
Infinity RS1-B开始改变大喇叭声音走向,到IRS Beta,四件式的造型与高频相当亮的声音竖立起模式
综合意见:在此之前,四件式喇叭在市场上几乎没有见过,EMIT、EMIM这类小面积分割平面振膜单体也很少被这样使用。在Arnie Nudell的带领下,低音柱分离的四件式喇叭开始让音响迷走入另一个世界。对Arnie而言,这种设计是他设计喇叭二十几年来从未改变的坚持,只不过因为拜RS-1B、IRS Beta成功之赐,使得大多数音响迷误以为这是最新的设计观念。

四件式喇叭的设计开阔了音响迷的视野,对声音的要求也彻底摆脱旧日大音箱才是大喇叭的观念。后来,Magnepan也推出六件式的Tympani Ⅳ,不让Arnie专美于前。不过,再怎么说,Arnie还是这方面的始祖,日后,他离开Infinity自创Genesis,打的还是低音柱分离的四件式喇叭旗号。

从早期的同轴、号角、大箱体喇叭演变到瘦高造型及四件式,这其中透露了多少不同世代音响迷的音响美学差异?
林清荣:四件式喇叭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同时取得中、高频的松软与低频的速度,因为中、高频的喇叭与扩大机都是分开的。一般喇叭用一部扩大机来推,很难达到松软又速度快这二种矛盾的特性。以前日本有位华裔王永常,就是利用二对Trial小喇叭修改,放在音乐厅中播放得到很大的回响,我想也是因为四件式分扩大机来推,摆位也更灵活有关。

黄鸿钧:我认为真正的改变应该从Beta算起,无论是采用的单体数量,塑造出来的音色,以及精准的定位等、动态以及低频的伺服,几乎都是从Beta才开始改变的。不过,它也有缺点,例如高频的音色与太强调的解析等。但是,我们不能否认Beta有其时代性的创新存在。

刘汉盛:四件式喇叭刚推出时,很多人都为它的高频过量在奋斗,往往必须大幅度的更改搭配器材或调声方式才能克服。以目前的经验来看,用MBL的扩大机来搭配声音就不会利,这是因为MBL扩大机的高频收敛得很好,大声听也不会飙出来之故。因此,无论是Infinity或Genesis(其实出自同娘胎),他们所用的高、中频单体可能都有高频过量的倾向。由于它们是明星,有可能因此而影响了喇叭设计时声音的走向。
此外,四件式喇叭所用的低音伺服方式,对于喇叭界倒是有正面的意义,它让大家对于低频控制力与下沈的能力更为重视,也让低频的质感越来越好。

对了,四件式喇叭售价的不断飙涨对业界起了负面影响,它扭曲了音响业者对喇叭的价值观,认为高价有理。
14#
发表于 2010-1-24 11:30:43 | 只看该作者
太长了。。。。。。。一下子没有看完。。。。。。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4 11:30:55 | 只看该作者
铝带喇叭与静电喇叭带来什么启示?
综合意见:全铝带喇叭最有名的就是Apogee。Ribbon(铝带)单体与静电单体一样,都是古老的喇叭材料。在Apogee之前,虽然老一辈音响迷知道曾有Decca铝带高音单体的存在,不过在市场上几乎毫无影响力。Apogee大胆的将铝带采用在全音域上,此举打破了铝带只能用在高音单体的惯例。Apogee松软柔美的声音特质曾经风靡一时,可惜平面振膜喇叭在承受强烈冲击力的能力还是不如锥盆,以至于近日以来,音响迷的注目焦点已经从Apogee身上移开。至于静电喇叭,它的瞬时反应与高频的特殊为许多人喜爱,不过,低频段的量感与承受大功率这方面还是受限。其实,包括Magnepan这类的平面振膜型喇叭在全世界音响界中皆非主流产品,在台湾经营更属不易。然而,它们的某些优点却不容抹煞。
刘仁阳:我认为全铝带这种喇叭的完成度不高。我听使用过的人说它很难推,动态也受限,而且好像使用越久越难推。这种喇叭对于目前喇叭的设计我认为没有多大的影响。

林清荣:我认为铝带喇叭会流行可能是因为「科技」的关系,因为这种喇叭的造型与发声方式与传统喇叭不同,因此予人很「科技」的感觉。许多人会认为这是新的科技而迷上它,可能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才流行一阵子。

刘汉盛:静电喇叭与铝带、平面振膜喇叭的中、高频段有其迷人之处,使用过的人都知道,否则这么老的技术也不会一直活到现在。但是,买这类喇叭的人要先有心理准备,您必须放弃某些喇叭表现去获取您想要的。例如静电喇叭,如果您要享受它中、高皮的瞬时反应与清澈透明,就必须牺牲它的强烈冲击性与大音量,以及低频的量感。取舍之间,就靠自己的智慧。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4 11:31:16 | 只看该作者
Avalon精美外皮与多斜角设计
综合意见:在Avalon Ascent推出之前,几乎没有喇叭厂采用那么高级的木皮来装饰喇叭,也没有喇叭厂设计出多角切面的造型来造喇叭箱,更没有喇叭厂以多层夹板高压成型、号工费时的方式来制造喇叭箱。对了,也没有喇叭厂商将分音器设计成那么巨大、并且分离在外(Swans早期产品曾有分音器在外者,不过体积不大)。
以这几个特点,Avalon喇叭一炮而红,并且成为高价(当时的六十几万已经是天价了)喇叭的始祖之一。从那时起,「小」而「重」且「外观漂亮」的条件成为喇叭卖高价的正当理由。Ascent不仅带领喇叭价格往上飙,也引领全世界各地喇叭厂竞相生产多面斜角造型喇叭。

刘仁阳:我认为最大的影响就是因为它的关系,喇叭价格整个飙涨起来。我记得最早Ascent刚推出时,美国定价好像八千多美元。可是等到TAS的总编HP把它评得很好之后,定价马上飙到一万八千多美金。外表、单体看起来却都一样,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成本变动并不清楚,台湾好像只有进到一、二对便宜的Ascent,后来都进到贵的。当时像Infinity IRS Beta这么大的四件式喇叭也才三十几万台币而已。

林清荣:在Finish方面,用这么高级的木皮制造喇叭,应该就是从Avalon开始,他们让喇叭变成高级家具般,从那时开始,喇叭也越来越贵了。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4 11:31:47 | 只看该作者
英国音响工业衰微
综合意见:在过去三十年来,英国音响工业在全世界中价位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英国的喇叭在台湾也有着广大的市场占有率。随着英国经济的长期低迷,加上美国音响业大幅攻城略地,许多英国老厂在近十年来纷纷不支倒地。知名度不高者倒下后就此消失,具有高知名度者则纷纷让售。借着近十年亚洲经济狂飙之势,许多老厂的幕后老板都变成亚洲人。
原本,英国老厂有他们对声音的特殊品味,老人交出经营权之后,新人加入使得声音走向陆续改变。新的英国声音几乎代表着传统英国喇叭风味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产业界所推测的「世界声」(多数人会喜欢的声音)。于是,原本各自具有强烈个性的英国喇叭面貌逐渐模糊,甚至在造型上也越走越近。去年,Quad厂的易手更让人感受到英国音响工业如果没有振弊起衰,前景恐怕更不乐观。不过,英国音响工业也非全面衰退,B&W近年的成功说明了厂家拥有研发能力、突破传统的重要性。

林清荣:我去英国几次,在大街上很少看到音响店,可见他们的音响热度没有我们高。他们听音乐者多,玩音响者小众,音响大概外销的比较多,像台湾就进口很多英国音响。他们的式微我想与市场转变有关,但是到底是什么原因,我就不太清楚,不过一定与销路降低有绝对的关系。为什么销路会降低,这就要更深入去探讨了。

刘仁阳:我还记得以前如果要听古典音乐,大家都会想到英国喇叭。大部份英国喇叭一放小提琴,声音就是柔柔顺顺得很好听。现在却都改变了,英国喇叭听起来与美国喇叭声音是一样的。英国喇叭高频变多大概也是最近七、八年前的事情(待续)

[ 本帖最后由 马生 于 2010-1-24 11:35 AM 编辑 ]
18#
发表于 2010-1-24 12:09:39 | 只看该作者
不错啊,很有启示
19#
发表于 2010-1-24 16:02:2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马生的转述。很好的文章。
20#
发表于 2010-1-25 01:35:5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马生转帖的好文。。。其中对于声音的追求部分很有意思。。有时候到底是消费者改变了声音走向还是设计师的审美观念变了呢。。 。。。其实可能还是社会大环境吧。。但过段时间有流星复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5-11-28 10:40 P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