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买器材地钱,只是去年自己弄到的小金库,不是积蓄,有点赌徒的心理,买了放,放了买,就不信就是这样的孬声音,反正就是觉得听不下去;那是工资卡,不是空卡,每个月老婆都会强制性地要求我纳税,有计划性地去储蓄;或者我根本就没有循序渐进地发烧,没有发烧友该有的音乐素质的沉淀,当某一天我坐在房间,一个人听,觉得百无聊赖,甚至很是反感时,我觉得日后这样的反复听,是浪费时间,我就决定连线材都放掉了;雨后初晴+瑟顿还是感觉很不错的,不是因为不好听,而是觉得,听歌非常孤独,倒不如跟老婆看看电影,煲煲肥皂剧,或者专门的HIFI不适合我现在的生活;当我最后出雨后初晴的时候,老婆语重心长地说“俗话有云,事不过三,这已经是第三次了,希望你能好自为之”,我觉得无地自容,所以跟她表态“这些东西还可以换点实用的哦”,于是就换更新了及样家电;我能见得到乐声市面上最贵的进口冰箱,我买了,不过老婆非常喜欢,2.4万的冰箱觉得贵,但为什么我们发烧友买器材地时候,总是要好又要好呢?往往买着买着就超出许多的预算呢,3万、4万、5万、6万.......家电、汽车、电子产品,物滥则贱;但HIFI器材,则反其道而行,物以稀为贵啊,走的不是销量、而是价格;当我看着越来越多的正版CD无地方可放的时候,我不知道该怎么去保管,当我再次拿出几年前听的CD而却氧化失真时,还有什么珍藏可言?目前还有几百张正版碟吧,稍后还会弄一套小器材放在卧室的,睡前让老婆听听,或者真还能撩动心弦,呵呵,或者是一套的NAIM+小箱子,反正喜欢不喜欢,就这样摆着。专门搞一个房间去侍候器材,总感觉哪一天不进去坐上那么一两个小时,就是浪费了东西,而这作业式的欣赏,最终会觉得烦不胜烦。家里情况比较特殊,厅太大,而且是复试,器材放出的声音残响太大,不好听,专门搞个房间听歌,没那个真心去侍候,我觉得听歌还是随意点,忘却器材地存在,不要去在乎他的什么均衡啊、低音啊、几声蛙声啊、、、你响你的,该看书的看书、该上网的上网,该睡觉的睡觉,性之所至,干一把......一台顶级的变频空调5千来块、一部性能超好的电脑5千来块、一台万能的滚筒洗衣机也是几千块,一台超大的电视机一万来块......事实上,我们买所谓过得去的功放,就足以把所有的家电都买齐,如果你不是太富有,不知道你觉得值不值,除非你真的不差钱......何况,这只是一台功放而已,你还要搞音源,搞环境,搞线材,搞电,总之就是搞搞震......当然,你可以说这是兴趣,但兴趣真的不能当饭吃,兴趣也不是万能的借口,除非你真的真的不差钱,就像阳江那个所谓的世界超级发烧友,其实我不知道他烧在哪里,就算是穷其一生,不吃不喝地听,他的音源都没法听过一遍,这就是烧友,该吃药了。HIFI这这阳春白雪东西,价格实在不亲民,当然也不可能庆民,毕竟就是一小撮部分人撑起了厂家及销售的利润,何去何从,只怕数码时代成长的人,只会嗤之以鼻。音乐本是好音乐,但当承载这音乐的背后需要太多的束缚与负担时,已经失去了享受音乐的本质。HIFI何去何从呢?我会再玩,只是不再发烧,不再孜孜欲求,但愿能听歌随遇而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