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刊的《视听前线》杂志上我发表了对HD 10的评测报告,下面是我对它的声音评价:
它让我知道——光有耐听是不够的
当我第一眼看到HD 10的模样时,我实在想不到这台小巧的机器里面竟然可以包含上述那么丰富的技术内涵,因为HD 10的个头只有一台唱放大小,其宽度也只有普通机箱的一半。但实际上,HD 10也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小”,其较为小巧的体积是由于它使用了非常袖珍的贴片元器件的缘故,以换取更高的可靠性。如果换回常规的元器件,HD 10完全可以做得比一般合并功放还大。为了解HD 10的魅力,我决定专门对它进行一次测试。作为一台发烧解码器,我当然想知道HD 10究竟比一般的平价CD机厉害在什么地方?为此,我专门选择了一台3000元左右的国产CD机作为比较对象,音箱使用AE22录音室监听音箱,功放则为Hegel H200。AE22加上Hegel H200可组成一套类似“显微镜”的监听系统,前端任何细微的变化都逃不过它的眼睛,用来揭示平价CD机的升级效果就最为合适了。至于CD机与HD 10的连接则交给英国ECOSSE(艺康斯) Executive数码线负责。
当我把黄红英的《初次尝到寂寞》放入这台国产CD机的唱片舱时,按上播放键,哦,出来的声音要超出我的意料之外,真的不错!由此也可以看出国产器材近年来所取得的进步。怎么形容这时出来的声音呢?我首先感觉这台国产CD机并没有什么数码味,一扫以前平价国产CD机声音比较单薄、干硬的不足,总体来说还是比较耐听的:黄红英的嗓音比较圆润,也有厚度;而钢琴伴奏呢,每个敲下去的音符清晰,还带有晶莹感和琴腔的共鸣;至于人声和乐器的位置也可以很轻松地分辨出来,音场定位还是可圈可点的。3000元的价格能出这样的声音,完全是物有所值了,就是这样听,似乎样样表现都不错,在这样的价位有如此收获应是心满意足了,一时之间还想不出它有什么大的瑕疵。
不过,音响这东西最怕比较,一比较就很容易让人有升级的冲动。当我把这台国产CD机的RCA数字输出端通过数码线连接到HD 10解码器之后,我当时第一时间冒出来的念头就是——“光有耐听是不够的”!怎么会有这样的念头呢?因为在HD 10加入之后,我发现整个系统的音质又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细节更丰富、背景更宁静、声音更鲜活、动态对比更凌厉……。真是太多太多了,前后的表现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就拿低频来说吧,在播放ABC公司的《Hi-Fi监听王II》中第一首《弥撒》时,这台国产CD机在加了HD 10之后,低频明显变得更加结实、清晰,并能让聆听者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兴奋感。相比之下,单独用这台国产CD机时,它本身的低频偏瘦、偏干,由于相对“平淡无奇”的低频而无法引起聆听者的冲动……。玩音响通过这种即时的AB对比,就最容易让发烧友体会到什么是“天外有天”、“强中自有强中手”。关于两者在声音的高低,我还可以谈很多,不过我觉得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毕竟两者已经高低立见,况且太多惯用的“音响术语”不仅让读者感到索然无味,也容易让他们摸不着头脑,所以我还是想从两者的音乐表现方式上分析一下HD 10的厉害之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