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拆开后的样子,豁然开朗啊,声音的表现也是一样。声音没有这两块“消音器”的干扰,音场直接给推到了后端,一直以为数码音源的音场比较扁平,而实际上,推出的音场深度,已经和音箱离后墙的距离(2.1米)不遑多让;而玻璃对高频强反射带来的定位飘忽,也彻底解决了,人声、器乐的定位稳定扎实,听感上没有了AE说的“怪异”; 低频的大大改善,出乎意外,我家里那台70w的小功率,推起的PMC TB2i,下半段的丰满,让这家伙有点扬眉吐气的感觉,哈哈。开始,认为吸音过多,声音过死的问题,也不攻自破了。毕竟,侧墙的强反射,让声音透明度增加不少,但同时对于声音定位的干扰和听感上的毛躁还是有较大影响的。因此,拆后隔断,保留了第一反射点的吸音处理。有点拆东墙补东墙的感觉,但听感却好了很多,嘿嘿。
而JP对于音箱摆位的苛刻,以及对前墙和后墙的处理经验,再次进行验证,非常非常非常的正确。小环境下,前墙,用吸音会让背景干净不少,让人更容易专注于前部音场和声音的表现;而后部,在两侧使用大面积扩散之后,沙发后墙,用上一些吸音,也会起到同样的作用。这样处理后的好处,听感上,背景干净了很多,声音细节多了不少,前后衔接的改善,声音自然度提高不少。看来JP在环境上折腾估计也不少了,都是实打实的经验之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