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入门曲目甄选 摘录自《辛丰年音乐笔记》
据个人所闻,所感受的,在汪洋大海般的“名曲”中,似可分做三大类。
第一类,是我辈爱好者不可不读的“必读之曲”。不读,便枉为一个乐迷了。
第二类,是“可读之曲”。这类作品也很值得读,而且不仅是“值得一读”,不读是相当遗憾之事,但又并不像第一类作品那样不听是一种“刻骨的遗憾”
第三类,属于可读可不读之作这样的音乐恐怕是同这样的书籍一样多的。有闲暇,有条件,这些作品不妨一读,好处在于可以广见闻,有助于认识音乐天地之广大;也许更重要的一点是可以从对比参照中更加体认前两类作品的价值吧。
第一类:必读之作
贝多芬
1、第六交响曲《田园》
写景具象,引人入胜。
2、第五交响曲《命运》
表现意志与情感,比较具有象征性,非长期反复倾听、思索,并不怎么好懂。
3、第一、二、四、七、八交响曲
这五部都是贝多芬交响乐森林中的参天大树,虽然比较好懂,可是同样值得细读的。其中,青春气息的《第二交响曲》和老辣的《第八交响曲》,似乎没有受到爱好者的注意,是很可惜的事。
4、第三交响曲《英雄》
《英雄》虽然写作的时间比较靠前,其气魄与深度却给听赏加重了难度,所以还是放在后边来听为好。
此时你听交响乐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对贝多芬的语言也比较熟悉了,走进这音响的森林去便不大会迷路了。
5、第九交响曲
何时听“第九”?这可是一个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如果像许多人那样,由于慕名心急,一上来就去听这部伟作,毫无知识与心理上的准备,不但会无所得,也许还有损于“第一印象”,而对于伟大作品的“第一印象”是极其珍贵的,是终身难忘的。所以应该十分珍惜。虽说人们可以把这部作品反复倾听百遍、几百遍乃至上千遍,也只会愈听愈觉得其味不可穷尽;但那种一开始接近它所获得的最直觉的感受是不可得而重复的!
因此奉劝人们最好是把听“第九”作为对贝多芬殿堂的巡礼的一个高潮,当作一件庄严的大事放在后期来进行。不是要你搞什么焚香点烛的“初听式”。而是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近乎虔诚的心情,来享受那庄严美妙的“第一印象”!
6、序曲:《爱格蒙特》和《莱奥诺拉序曲第三》
前者,一般人比较熟悉,但也可能因其短小而闲闲听过;后者,也可能没有受到应得的高度重视。对于这两曲,都值得用更大的注意力去反复倾听。它们,尤其后者,都是浓缩了的,紧凑而精彩的小“交响乐”。参考着它们所联系的戏剧情节来听,固然有助于感受,然而又可以当作纯乐来欣赏。
7、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应该作为必读之曲,自然是没有疑问的。在汗牛充栋的小提琴协奏曲文献中,假如只允许挑一首来听的话,似乎就是它可以当选。
8、钢琴协奏曲《皇帝》和《G大调协奏曲》
五部钢琴协奏曲中,《皇帝》当然是最辉煌的;然而更深沉的是《G大调协奏曲》。两首都是必读之作。
9、钢琴奏鸣曲《悲枪》《月光》《暴风雨》《热情》《黎明》
贝多芬的重大作品大多在他的三十二首奏鸣曲中。百余年来,演奏家和听众之间似乎达成了默契的共同选择是这样几部:《悲枪》《月光》《暴风雨》《热情》《黎明》。要真正熟悉这几部,也必须支付一笔艰巨的精神劳动的代价。比如,可别误以为《月光》不难懂,光是它那小不点儿的第二乐章,便像个斯芬克斯的、或者蒙娜丽莎的微笑。李斯特说它是“两个深渊之间的一朵小花”,并不是信口说说的。
10、弦乐四重奏《降E大调四重奏》(作品74,别名“竖琴四重奏”),《F大调四重奏》(作品59之1)
“登堂”是不够的,还须“入室”。要人贝多芬之室,就不可不倾听他的室内乐,尤其是弦乐四重奏。然而这也正是心灵之旅中最不容易走的一段路。像那超凡人圣的暮年之作,最后的五部弦乐四重奏,能列人“必读曲目”吗?不行!还是也等到爱好者尝够了人生的苦辛再去探险吧!但我们不妨先选读两首:《降E大调四重奏》(作品74,别名“竖琴四重奏”),《F大调四重奏》(作品59之1)。它们平易近人,听了不难渐人佳境,可以为进一步读他的室内乐作品打下基础。
11、其他
像《小曲》(Bagatelles,作品33)这样的小品是可以推荐的。“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曲也不在大。读这一组小曲,对于我们认识贝多芬,更贴近地听听巨人的赤子心声极有帮助。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0-1-8 09:18 PM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