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楼主: 音乐情迷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探访西关永庆坊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8 21:32: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20-12-28 09:40 PM 编辑

粤剧的形成时间,有以下四种观点:
(1)形成于南宋。陈非依在其《粤剧六十年》中指出:"南宋末期,南戏传入广东,成为最早的粤剧。"梁沛锦也认为:"从粤剧发展渊源来说是悠久而又深远的,简括地说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
(2)形成于明代中后期。赖伯疆、黄镜明合著的《粤剧史》认为:佛山的琼花会馆建立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是早期粤剧戏班的行会组织,"粤剧发展至此已经基本成为一个大剧种了"
(3)形成于清代前期。王兆椿《从戏曲的地方性纵观粤剧的形成与发展》一文,将雍正年间(1723-1735)出现的"广腔"看作粤剧历史的第一阶段。
(4)形成于清中叶或中叶以后。欧阳予倩在《试谈粤剧》中认为,广东的本地班和外江班并立的时候可以看作粤剧奠定基础的时候。外江班逐渐退出广东舞台是在清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欧阳予倩认为粤剧形成于清中叶以后。何国佳在《粤剧历史年限之我见》中认为粤剧产生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也有学者认为粤剧历史应从清咸丰年间(1851-1861)李文茂起义(或稍前)算起的观点,也属于此列。粤剧的历史始于唱梆子,约在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之后又吸收了二黄,成为"皮黄系统"的一员 。

DSC01323_副本.jpg (281.65 KB, 下载次数: 498)

DSC01323_副本.jpg

DSC01338_副本.jpg (328.16 KB, 下载次数: 484)

DSC01338_副本.jpg
52#
发表于 2020-12-29 09:11:34 | 只看该作者
艺术瑰宝!
53#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1 23:58:28 | 只看该作者
54#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 20:12:28 | 只看该作者
粤剧发饰之特色主要是片子、头套、发髻、饰物,并有系统地上片子、戴头套及插头饰饰物。不同种类头套、发髻、发辫、发包也有自己的特色、用法、制作方式、配戴及保养用具。
所有花旦都需要头饰,其中片子石是花旦必用的。头饰种类繁多,用料各有不同。公主及贵妃配戴的头饰也有正凤和凤冠之分。上片子需要特殊的用具、基本手法及技巧,并利用片子改善面型及令片子牢固面部的技巧。
男角亦有头饰配戴的,但不多,如太子盔之类。《红楼梦》中贾宝玉及洛神中的曹子建所配戴的便是太子盔。根据《香江梨园:粤剧文武生罗家英》,太子盔又名"紫金冠",为太子或年轻将领作用的。冠顶作云龙吞珠图纹,加上大红球缨,插上雉鸡尾的则是军中的主将 。

头饰 (1).jpg (1.4 MB, 下载次数: 529)

头饰 (1).jpg

头饰 (2).jpg (1.22 MB, 下载次数: 526)

头饰 (2).jpg
55#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 20:15: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21-1-12 08:16 PM 编辑

粤剧角色里的靴(鞋子)是戏服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工考究的靴子不失为工艺精品!

靴 (1).jpg (1.23 MB, 下载次数: 508)

靴 (1).jpg

靴 (2).jpg (848.06 KB, 下载次数: 544)

靴 (2).jpg

靴 (3).jpg (1.24 MB, 下载次数: 533)

靴 (3).jpg
56#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 20:28:04 | 只看该作者
粤剧早期的戏服并非如其它剧种一样以明代衣冠作为戏装,而是自成一格,男女角色的戏服样式均是广绣企领长袍,阔口、中袖,此种装扮与当时生活装束相近,在舞台表演时宽松自由、不受拘束。其后,粤剧戏班借鉴京剧的戏服和装扮,使戏服更好地成为表演程式和技艺的依托。例如由于引进了水袖,就必然带来舞动水袖的水袖功,腰扎"板带",就要熟习踢板带的技巧,这样就将戏服和表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在引进京剧服装的同时,也保留了传统粤剧的部分特色,如来自人和木偶同台的"阴阳班"中武场角色的戏装"鬼衣大带"等 。
粤剧戏服鲜明的特色在于其"广绣"工艺。它构图饱满、花纹繁褥、图案生动,装饰性强,色彩浓艳,色块对比强烈,与粤剧舞台所洋溢的热烈明快的岭南地域文化特色相互协调 。

戏服 (1).jpg (1.19 MB, 下载次数: 526)

戏服 (1).jpg

戏服 (2).jpg (1.26 MB, 下载次数: 550)

戏服 (2).jpg

戏服 (5).jpg (1.03 MB, 下载次数: 539)

戏服 (5).jpg

戏服 (6).jpg (1.04 MB, 下载次数: 556)

戏服 (6).jpg

戏服 (7).jpg (1.06 MB, 下载次数: 563)

戏服 (7).jpg
57#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 20:35:32 | 只看该作者
广州荔湾的永庆坊,因习主席的到访而走红。但保留地方特色文化是一个严肃的课题,经济的发展不能舍弃青山绿水,更不能淹没地方文化!我们应该学会普通话,但绝对不可以放弃广东话和广州话,这才是可持续发展、平衡发展、和谐发展之路。欢迎四方朋友到广州时来永庆坊打卡!
58#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10:34:14 | 只看该作者
著名的艺人薛觉先(Sit KokSin,1904年4月7日--1956年10月31日),广东省顺德人。曾习京剧,取其所长,以丰富粤剧艺术,并不断创新,在净化舞台,提高唱、念、做、打水平,改革剧场陋习,培养后辈等,贡献很大。薛觉先以文武生见长,又能反串女脚、兼演红生,人称"万能老倌"。
薛觉先,原名薛作梅,别号平恺,广东顺德龙江镇十三坊人。著名粤剧老倌,四大天王之一。有"粤剧伶王"、"万能老倌"、"万能泰斗"的美誉。能编善演,戏路宽广,兼工丑生、小武、旦、净、末诸行。锐意"融南北戏成一家,合中西乐为一体",创立"薛派"表演艺术。解放后,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

薛觉先.jpg (153.5 KB, 下载次数: 522)

薛觉先.jpg
59#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10:37:56 | 只看该作者
马师曾(190042-1964422),字伯鲁,号景参,广东广州府顺德县桂洲马地桥人(今属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容桂地区),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
曾拜著名小武靓元亨为师,后一直在香港、澳门、广州、东南亚一带演戏及拍电影。1955年底回广州参加广东粤剧团。擅演丑生小生、小武、花脸须生等行当,独创的"乞儿喉",半唱半白,顿挫分明,有时还揉入方言俗语,活泼滑稽,成为脍炙人口的马腔。他于晚年改唱老生,技艺愈精,演来苍凉刚劲,颇见功力。
马师曾对丑角的演法特别喜爱,故在丑角的表演艺术上作了特别研究,终于创出有独特风格的"马腔",俗称"乞儿腔",一新观众耳目。而他的丑角形象逐渐为人所喜爱,在《苦凤莺怜》中马师曾将剧中的乞儿仔演活了,深受观众赞许,因此为他雄霸粤剧艺坛打下了基础。

马师曾.jpg (185.37 KB, 下载次数: 506)

马师曾.jpg
60#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10:41:46 | 只看该作者
白驹荣(1892-1974) 粤剧白派艺术创始人。原名陈荣, 字少波, 广东顺德人。其父陈厚英是粤剧演员。
1958 年, 他调任广东粤剧院艺术总指导, 次年任广东粤剧学校校长, 培育了大批粤剧接班人。白驹荣曾任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广州分会主席。
1951 年, 白驹荣参加广州市曲艺大队, 担任队长, 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义演, 1955 年曲艺大队演出粤剧《重冤得雪太阳红》, 他饰瞎子爷爷, 大受观众欢迎。1953 年初, 广州市粤剧工作团成立, 担任团长的白驹荣仍坚持参加演出《白蛇传》《宝莲灯》《选女婿》《红楼二尤》等剧,改演老生、丑生。演出前, 工作人员在舞台地毯下放上几条长竹片, 他凭触觉辨别舞台前后及出入口位置, 凭听觉与合演者交流。在《红楼二尤》中,他扮演的贾琏有较大幅度动作, 但他克服了明眼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在同台演出的演员帮助和配合下, 演得十分逼真, 令人忘记他是失明老者。戏剧大师田汉赞他为"中国文艺界的保尔·柯察金"。白驹荣于195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是粤剧界第一个艺人党员。1956 年, 他赴京参加全国先进生产(工作) 者代表大会, 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短剧《二堂放子》, 与其他演员一起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1958 年, 他调任广东粤剧院艺术总指导, 次年任广东粤剧学校校长, 培育了大批粤剧接班人。白驹荣曾任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广州分会主席。
1974213日,白驹荣因病医治无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逝世,终年八十三岁。

白驹荣.jpg (188.55 KB, 下载次数: 529)

白驹荣.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5-9-17 04:47 A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