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楼主: sunwz505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唱片

[复制链接]
151#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0 09:53:30 | 只看该作者
  TELARC版《1812序曲》

  本贴的P6介绍了MERCURY公司的《1812序曲》(434 360-21812)。近来突发奇想,找来了TELARC的《1812序曲》(CD-80541)版本与之进行对比。
  TELARC这个DSD格式的《1812序曲》版本不同于其1978年的版本,为TELARC公司于1999年底重新制作的录音。本专辑最后的加农炮和钟声效果仍是取自1978年的母带。乐团方面,仍然是以孔泽尔、辛辛那提通俗乐团为班底,但加入了基辅合唱团和辛辛那提儿童合唱团的助阵,并增加了管乐的编制。
  个人听感,TELARC的《1812序曲》版本加入了合唱,歌声优美,炮声也优于MERCURY公司的《1812序曲》版本。但欢庆胜利时的钟声不如MERCURY公司的《1812序曲》,其形体不够清晰。而MERCURY公司的《1812序曲》的钟声高高在上,形态清晰,钟声悠扬。
  聆听TELARC版的《1812序曲》,总体有点“蒙”和“暗”的感觉。也曾按照相关资料介绍,将音量开大到12点钟的位置,但感觉还是如此。我想,这可能与自己的器材档次有关吧。
  两者对比,若论音乐和愉悦性,自己更喜欢MERCURY公司的《1812序曲》。

  专辑: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
  指挥:孔泽尔
  演奏:辛辛那提通俗交响乐队
  唱片公司:TELARC
  发行时间:2001
  片号:CD-80541
  格式:DSD

  简介
  最近(注:2001年),Telarc推出最新的DSD版《1812序曲》唱片,而且一口气发行了CD、SACD、DVD-AUDIO三种格式的软件,以期用最新的科技来再度续写他们二十年前创下的“1812神话”。
  需要说明的是,Telarc的这批新版《1812序曲》唱片,不是翻录1978年的老录音,而是他家的录音师用DSD技术在1999年底炮制的全新录音。仅仅是最后的加农炮和钟声效果是取自1978年的母带,但亦使用DSD技术作了360度的多声道处理。
  乐团方面,仍然是以孔泽尔、辛辛那提通俗乐团为班底,但加入了基辅合唱团和辛辛那提儿童合唱团的助阵,并增加了管乐的编制。
  另外,除了《1812序曲》,唱片中还收入了5首同样以DSD系统录制的老柴作品,包括《波罗乃茨舞曲》、《意大利随想曲》、《斯拉夫进行曲》、《哥萨克舞曲》等,都是可听性极强的管弦乐佳作。

  曲目
  01 1812 Overture, Op. 49
  02 Polonaise from Eugene Onegin, Op. 24
  03 Capriccio Italien, Op. 45
  04 Marche Slave, Op. 31
  05 Waltz from Eugene Onegin, Op. 24
  06 Festival Coronation March
  07 Cossack Dance from Mazeppa

[ 本帖最后由 sunwz5057 于 2012-9-25 05:17 AM 编辑 ]

1812序曲.jpg (46.37 KB, 下载次数: 272)

1812序曲.jpg
15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0 19:04:08 | 只看该作者
  再来几张近期收集的专辑:

  HI-FI进行曲精选(RCA 09026-61249-2)

  片名:HI-FI进行曲精选(Boston Pops Orchestra Marches in HI-FI)
  演奏者:Boston Pops Orchestra/Arthur Fiedler
  出版商:RCA
  CD编号:09026-61249-2
  录音年份:1958

  简介
  这张进行曲集又称《身历声的进行曲》,收录了20首古典乐及美国军乐里经常演奏的进行曲。其中《阿依达》里著名大进行曲可谓蜚声乐坛,这首进行曲表述了打仗胜利归来的情景。
  当然,这张CD还收录了如西贝柳斯的卡雷里压主曲,白辽兹《浮士得的天谴》等此类著名曲目,都是让人听了有种荡气回肠之感。而有的进行曲像赫伯特的玩具进行曲、柴可夫斯基的小型进行曲以及洋基佬进行曲都是可爱且散发出一股致情致性的童真。
  费得勒在处理这类曲子时,通常是精神奕奕,热情饱满,或许这就是进行曲的特点吧。
  这张是LP时期就相当有名的唱片,录音时间分别为1958、1959及1962年,录音师是Lewis Layton。
  这张唱片共收录了近20首从歌剧或古典作品中选取的进行曲。如威尔第的歌剧《阿依达》里著名的“大进行曲”、西贝柳斯的“卡雷里亚组曲”、柏辽兹《浮士德的沉沦》的“拉科奇进行曲”、贝多芬《雅典的废墟》的“土耳其进行曲”等,令人听了有荡气回肠的感觉。而有的进行曲如赫伯特的“玩具兵进行曲”、柴可夫斯基的“小型进行曲”以及“洋基佬进行曲”都是相当可爱且散发出一股至情至性的童真。
  费德勒处理这些曲子,可说是他的拿手好戏,这些音乐让波士顿普及管弦乐团演来平易近人,活泼生动。
  菲德勒于1894年12月17日生于波士顿。1924年创建由25人组成的波士顿小交响乐团(后改名为菲德勒小交响乐团),自任指挥。
  1929年,以波士顿交响乐手为主(除了首席之外)组成波士顿流行乐团,菲德勒被任命为音乐总监兼指挥,定期举行一系列逍遥音乐会,大受欢迎。
  1979年7月10日,菲德勒逝世于波士顿。

  曲目
  01 Verdi Aida: Grand March
  02 Herbert March of the Toys
  03 Sousa Semper Fidelis
  04 Tchaikovsky Marche Miniature
  05 Traditonal Yankee Doodle
  06 Morse Up the Street
  07 Berlioz Rakoczy March
  08 March of the Siamese Children
  09 Procession of the Sardar
  10 Le regiment de Sambre-et-Mekuse
  11 Beethoven Turkish March
  12 Alford Colonel Bogey
  13 Emmett Dixie
  14 Gould American Salute
  15 Strike Up the Band!
  16 War March of the Priests
  17 Sibelius Alla marcia
  18 March of the Charioteers
  19 The Stars and Stripes Forever

[ 本帖最后由 sunwz5057 于 2012-9-25 05:18 AM 编辑 ]

HI-FI 进行曲精选.jpg (40.53 KB, 下载次数: 273)

HI-FI 进行曲精选.jpg
15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0 19:06:15 | 只看该作者
  巴托克:管弦乐协奏曲(RCA 09026-61504-2)

  名称:巴托克 管弦乐协奏曲
  指挥:莱纳
  演奏:芝加哥交响乐团
  錄音年代:1958年
  錄音地點:芝加哥交響廳
  錄音師:Lewis Layton
  製作人:Richard Mohr
  公司:RCA
  编号:09026-61504-2

  简介
  萊納是近代最著名的三位匈牙利籍指揮之一,年少時並曾受教於巴爾托克本人,因此對《管弦樂協奏曲》的各部細節知之甚詳,對推廣此曲也居功厥偉。
  萊納與芝加哥交響樂團宛如一體,而萊納本人所散發出的雄勁熱力,更是令人一聽難忘。錄音效果與演奏一樣傑出,儘管是四十年前的錄音,至今仍然時常被音樂迷提出來討論不已。
  本曲为巴托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在他去世前两年完成的。1943年初,巴托克虚弱的身体突然恶化。就在这时,著名指挥家库塞维斯基请求他创作一个作品来纪念已故的库塞维斯基夫人。
  对于此事,他俩谈得推心置腹,并涉及到许多其他话题。经过这次谈话,巴托克的健康状况一下子有了好转,医生竟让他出院了。
  1943年八月,巴托克开始创作他的这部《乐队协奏曲》,十月份乐曲总谱即告完成。第二年12月1日,在库塞维斯基的指挥下,《乐队协奏曲》由波士顿交响乐队首演于波士顿的交响厅,大获成功。库塞维斯基后来曾评价说:“本曲是最近二十五年来最出色的管弦乐曲! ”
  我们有充分理由可以相信,受委托创作这部作品,对巴托克所起的鼓舞作用,大大推迟了他的谢世。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音乐方面的吸引力,而且还为技巧娴熟的交响乐队提供了一次大显身手的好机会。
  全曲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 引子。缓慢的开始部分运用了不可思议的乐器色彩,阴暗的低音提琴和大提琴与加弱音器的高音弦乐的颤音形式的对比,不禁使人想起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组曲那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开端(片段1)。这一部分的第二主题虽然带有舞蹈节奏,但仍然是阴郁的,它与第一主题一样,表达的是作者的思乡情绪(片段2)。音乐以对位形式发展,不久变得明朗起来,明快的木管奏出略为欢快的旋律,仿佛摆脱了阴郁(片段3)。巴托克称这一部分的音乐为“高度技巧的处理”。
  第二部分 成双成对的游戏。这个快活的乐章也是乐队色彩的变幻游戏(片段4)。一对大管的后面接着一对双簧管,然后是一对单簧管和几支长笛,最后是加上弱音器的小号。铜管轻声奏出的一段富有对比性的赞美诗式的音乐,引至开始部分素材的再现。竖琴大幅度的拨奏声与轻微的弦乐声相对照所产生的新鲜色彩效果,伴随着其他木管乐器一起出现。
  第三部分 悲歌。这就是被巴托克描写为“悲哀的死亡之歌”的乐章(片段5)。由低音弦乐器奏出的主题,其开始部分与第一乐章的开始部分相联系。接着出现了一个“基本动机的雾蒙蒙的织体”,长笛和单簧管的短小装饰乐句,同竖琴的滑奏和弦乐轻轻震动的颤音形成对照。
  第四部分 间奏。在这一乐章中,民间歌曲旋律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但仍给听众带来一种“光怪陆离” 的感觉。(片段6)
  第五部分 末乐章,终曲。同全曲的第一部分一样,这部分是非常自由的奏鸣曲式。以火一样的无穷动音型开始,继而出现的是舞蹈般的节奏(片段7)。发展部则包含一个非常复杂的赋格式片断。
  全曲的结尾异常光辉,这在巴托克的其他作品中是不多见的。

  假面舞会 组曲(RCA 09026-63302-2)

  名称:假面舞会 组曲
  指挥:孔德拉申
  演奏:RCA Victor交响乐团
  公司:RCA
  编号:09026-63302-2

  简介
  这张发烧天碟由录音史上的传奇人物,RCA当年的掌门录音师刘易斯·雷顿操刀完成,拥有着令人震撼的音效,加上荣获俄国最高艺术荣誉称号“苏联人民艺术家”的孔德拉申指挥RCA Victor交响乐团如骤雨般的演奏,使得无论是哈恰图良《假面舞会》的轻松娱乐、卡巴列夫斯基《小丑》的嬉耍喧闹、柴科夫斯基《意大利随想曲》的轻快活泼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西班牙随想曲》的风格多变,都在这里一一呈现。
  录音的频响、动态、各个声部的相位分布、高低音和声层次,擦弦声、呼吸声也都清晰可辩。美国《立体声》杂志的一位评论员将它评为“10 + +”级最高级示范录音,而在发烧唱片市场上,本碟也一直作为音响效果最佳示范片而广受发烧友的青睐。

  曲目
  哈恰图良(1903 - 1978)
  《假面舞会》组曲
  01 I. Waltz 第一首:华尔兹
  02 II. Nocturne 第二首:夜曲
  03 III. Mazurka 第三首:玛祖卡舞曲
  04 IV. Romance 第四首:浪漫曲
  05 V. Galop 第五首:快步舞曲
  卡巴列夫斯基(1904 - 1987)
  《小丑》,作品26
  06 第一首:序幕
  07 第二首:小丑的快步舞
  08 第三首:进行曲
  09 第四首:华尔兹
  10 第五首:哑剧
  11 第六首:间奏曲
  12 第七首:抒情小调(1:09)
  13 第八首:加伏特舞曲
  14 第九首:谐谑曲
  15 第十首:结束曲
  柴科夫斯基(1840 - 1893)
  16 《意大利随想曲》,作品45
  里姆斯基 - 科萨科夫(1844 - 1908)
  《西班牙随想曲》,作品34

  17 第一首:晨歌
  18 第二首:变奏曲
  19 第三首:晨歌
  20 第四首:吉卜赛长歌
  21 第五首:阿斯图里亚地方的法丹戈舞曲

[ 本帖最后由 sunwz5057 于 2012-9-25 05:31 AM 编辑 ]

巴托克:管弦乐协奏曲.jpg (32.44 KB, 下载次数: 268)

巴托克:管弦乐协奏曲.jpg

假面舞会.jpg (31.84 KB, 下载次数: 274)

假面舞会.jpg
15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0 19:13:31 | 只看该作者
  天方夜谭组曲(RCA 09026-68168-2)

  唱片名称:Scheherazade Stravinsky Song of the Nightingale
  唱片公司:RCA
  唱片编号:09026-68168-2
  录音时间:1960 and 1956
  唱片长度:66'59
  压片地点:美国
  唱片制式:ADD
  指挥:莱纳
  演奏:芝加哥交响乐团

  简介
  本集是著名指挥莱纳的又一顶指挥传奇,亦为Living Stereo这个持续热卖的发烧系列中的最新及最重要的出版录音之一,在LP时代便被评为超级发烧片,更名列TAS发烧唱片榜上,威力十足,令人真正听出耳油。厚实的弦乐群质感,彷彿触着上千万的绫罗绸缎般,感觉充满贵气,令人不敢看轻,最后沉船场面气势惊人。如果你要找一张“世纪伟大录音”的话,这张莱纳的唱片是必选的。
  莱纳制造出的是光辉灿烂的音乐。莱纳手下的芝加哥交响乐团当时正处在鼎盛时期,其高超的水准是无法否认的,尤其出色的是有张有驰的铜管部分。莱纳的版本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RCA既生动又温暖的录音,这样的录音效果和莱纳的演绎方式相得益彰,值得人们不断体味其中莱纳洋洋洒洒的独特个性。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天方夜谭组曲又译《舍赫拉查达交响组曲》, 作于1888年,管弦乐曲。 同年在彼得堡首演。
  这一组曲取材于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即《天方夜谭》)。作者在初版总谱上介绍了原作的梗概:
  古代阿拉伯的苏丹王沙赫里亚尔专横而残酷,他认为女人皆居心叵测而不贞。于是,他每天娶一位新娘,次日便处死。
  机智的少女山鲁佐德(又译“舍赫拉查达”)嫁给这位苏丹王之后,在当夜给苏丹王讲了一个离奇生动的故事。第二天,这个故事正讲到关键之处,被山鲁佐德的故事所深深吸引的苏丹王,为了继续听下去,破例没有处死山鲁佐德这位新娘。
  之后,山鲁佐德又以同样的方式给苏丹王讲了一连串的动听故事,一直讲了一千零一个夜晚。
  最后,苏丹王被山鲁佐德的故事所感化,终于彻底放弃了残酷的念头,决心与山鲁佐德白头偕老。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在最早出版的总谱中,每个乐章均附有标题,标题内容取自《一千零一夜》里的故事:
  第一乐章 海洋与辛巴达的船
  第二乐章 卡伦德王子的故事
  第三乐章 王子与公主
  第四乐章“巴格达的节日,大海,船在耸立着青铜骑士的岩石旁遇难,终曲”。
  但在重版时,作者将各乐章的小标题全部删去了。为此作者指出:“我采用这些提示,只是想把听众的想像,引入我自己的想像所遵循的发展轨道,使每一个人都能自由地想像更为详细的个别细节。”
  看来作者后来并不希望本曲具有过于明确的标题内容。前苏联音乐学家阿萨菲耶夫评论本曲时说道:
  “在富于造型性、色彩性的组曲中,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充分发挥了他的造型能力与幻想力。在这里起着重要作用的不是情绪的紧张度和戏剧性,而是色彩和装饰的对照性配置,是优美的节奏和出色的表现力……在这部大规模展开的东方风格的交响组曲中,有着用音响来表现的风光景物、风俗性场面、传奇性故事以及抒情性的插曲……在色彩合理的配置、动力性的音响(音的积蓄与释放)、拍节的匀称以及诸音乐要素的平衡等方面,《天方夜谭组曲》无疑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组曲中最成功的。”
  本片除了天方夜谭,还有另一张TAS榜单片子——夜莺之歌。

  曲目
  01 The Sea and Sinbad's Ship
  02 The Story of the Kalender Prince
  03 The Young Prince and the Young Princess
  04 Festival in Bagdad: The Sea; Shipwreck; Conclusion
  05 Presto (Stravinsky)
  06 Chinese March (Stravinsky)
  07 Song of the Nightingale; The Mechanical Nightingale (Stravinsky)
  08 The Mechanical Nightingale (Stravinsky)
  09 The Emperor's Displease at the Departure of the Real Nightingale (Stravinsky)
  10 The Emperor's Sickroom (Stravinsky)
  11 The Real Nightingale Returns to Thwart Death (Stravinsky)
  12 Funeral March and Finale (Stravinsky)

[ 本帖最后由 sunwz5057 于 2012-9-25 05:32 AM 编辑 ]

天方夜谭组曲.jpg (33.79 KB, 下载次数: 268)

天方夜谭组曲.jpg
155#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0 19:15:08 | 只看该作者
  情迷维也纳(RCA 09026-68160-2)

  名称:VIENNA
  指挥:莱纳
  演奏:芝加哥交响乐团
  编号:09026-68160-2
  公司:RCA
  录音时间:1957 1960
  发行时间:1995
  唱片长度:77’20
  压片地点:美国
  唱片制式:ADD

  简介
  虽然是美国乐团,但莱纳指挥下的这些演奏,热力充沛,噱头十足,听上去比纯粹的维也纳味道更火爆些。而且录音极佳,也是存心往火爆上做的,“雷鸣电闪”的那首很有代表性。
  这张CD上总共是10首曲子,小约翰的8首,约瑟夫的2首。其中有《艺术家的生涯》、《维也纳气质》(又译《维也纳世家》)、《金银圆舞曲》、《南方的玫瑰》、《蓝色多瑙河》、《皇帝圆舞曲》、《雷鸣电闪波尔卡》和《乡村燕子》等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施特劳斯兄弟作品。

  曲目
  01 晨刊圆舞曲 约翰•斯特劳斯(1825-1899)
  02 皇帝圆舞曲 约翰•斯特劳斯
  03 蓝色多瑙河 约翰•斯特劳斯
  04 邀舞 韦伯(1786-1826)
  05 艺术家的生涯 约翰•斯特劳斯
  06 村燕圆舞曲 约瑟夫•斯特劳斯(1827-1870)
  07 维也纳的气质 约翰•斯特劳斯
  08 南方的玫瑰 约翰•斯特劳斯
  09 金银圆舞曲 莱哈尔(1870-1948) 匈牙利
  10 雷鸣电闪波尔卡 约翰•斯特劳斯

[ 本帖最后由 sunwz5057 于 2012-9-25 05:33 AM 编辑 ]

情迷维也纳.jpg (40.59 KB, 下载次数: 260)

情迷维也纳.jpg
156#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0 19:18:13 | 只看该作者
  火鸟(TELARC CD-80039)

  唱 片 名:斯特拉文斯基 火鸟
  唱片公司:TELARC
  唱片编号:CD-80039
  演奏乐团:亚特兰大交响乐团及合唱团
  指 挥 家:罗伯特•萧
  出版时间:1978
  播放时间:43:07
  类    别:管弦乐曲

  简介
  沙皇的兒子伊凡王子在森林中打獵時,遇到一雙長有火樣羽毛的神奇鳥,正在銀樹上摘食金色水果;火鳥以一根神奇羽毛與王子交換自己的自由。被魔法詛咒的城堡中,王子見到了13位公主載歌載舞、玩耍著金蘋果;儘管王子被警告邪惡的魔法師會將每位路過行人都變成石頭,王子仍然不顧一切進入古堡。
  正當魔法師欲加害王子時,神奇的火羽救了他,火鳥適時出現,讓魔法師與他的食人巨妖不停地狂舞直至虛脫而止;受害者恢復人形,公主重獲自由,而王子也贏得其中一位公主的芳心。
  本劇於1910年首演,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立刻贏得國際間熱烈的讚譽。
  1882年出生于俄国的重要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堪称是二十世纪音乐界的传奇人物,他不像大多数的作曲家那般是藉由尝试而走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大方向,斯特拉文斯基的与众不同就在于他在自己的每一个阶段总是会有着极不同方向的理念,而他成功之处就在于他总能积极、明确地认同,且坚守住自己每一个时期所追求的音乐表现。所以当我们在综观他一生的重要作品时,至少也能分成三时期:后期浪漫国民乐派风格、新古典主义时期、十二音列倾向时期。
  “火鸟”是斯特拉文斯基早期的成名作,于1910年完成,是受托于俄罗斯芭蕾舞团经纪人狄亚吉列夫而写下的一出芭蕾舞音乐。
  故事内容是来自俄罗斯的民间传说“火鸟”,叙述一位伊凡王子在森林中射伤了火鸟,火鸟为了求生,答应以一根能化险为夷的羽毛作为交换,请求王子放了她。
  另外,在森林的深处住着一个名为卡斯齐的恶魔。正当伊凡王子为了追随一位被恶魔拘禁的公主时,引起了恶魔的追杀。就在这时伊凡拿出了羽毛,火鸟实时赶到引诱恶魔跳起地狱之舞。之后又以催眠曲使恶魔昏睡,而伊凡王子则趁机将恶魔的生命之蛋砸碎,解除了魔法,并向公主求婚。
  为此曲,斯特拉文斯基曾三度(1911、1919、1945年)改写成管弦乐版的火鸟组曲。其中最常演出的即是1919年版的第二号组曲。
  最初当斯特拉文斯基创作芭蕾舞剧版的火鸟时,他仍秉持着对后期浪漫风格及俄国国民乐派的兴趣,因而全曲的呈现是极重视管弦乐色彩的庞大编制。
  但到了1919年,斯特拉文斯基的喜好已有转变,约是由1913至1923年间他开始朝向创作较小型编制的作品,所以第二号火鸟组曲的呈现,不再是那么的重在表现巨大、无限性。
  《导奏、火鸟及她的舞蹈、火鸟变奏曲》
  “序曲”一开始的深沉低音旋律,即是暗示着在那幽暗森林中不可测的恶魔卡斯齐,在音乐上斯特拉文斯基利用了竖琴、长笛偶尔的出现来带出一股神话的神秘气氛,而在配器上更以钢琴的音色来增加效果。
  “火鸟及她的舞蹈”与“火鸟变奏曲”,音乐转为紧凑,除了要表现火鸟被王子追逐时的惊慌失措外,主要还是在描述火鸟!
  《公主之舞》极为优美的一首曲子,少女们与公主在一片祥和、宁静中嬉戏着,公主并向王子诉说不幸遭遇。音乐的呈现很浪漫、甜蜜,长笛、竖笛、双簧管、大提琴的旋律一句一句的唱着,其它弦乐也加上弱音器,柔和的轻诉着。
  《卡斯齐王的地狱之舞》定音鼓持续酝酿一股紧张的气氛,铜管与打击乐(钢琴亦扮演打击乐角色)使得效果更为刺激、精采。
  《摇篮曲、终曲》“摇篮曲”中,一开始竖琴重复奏着规律的音型,配合着低音管的低沉旋律,具有相当的催眠作用!“终曲”即诉说一个童话般完美的结局,曲终整个乐团同奏有如教堂钟声响起,从此王子与公主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鲍罗丁是俄国贵族盖地亚诺夫(Gedianov, Luka Stepanovich)亲王的私生子,他的姓氏是因为将他登记于王子家中农奴名下所致。他的母亲安东诺娃(Antonova, Advot'ya Konstantinovna)专心在家中教养他,他从小就开始学习各种语言,包括:德文、法文、英文及意大利文。八岁时在音乐方面展现出他的才能,他能立即在钢琴上弹出听到军乐队所奏出的曲调,为此他的母亲又特别请了军乐队队员来教他吹奏长笛,培养他在音乐方面的兴趣。
  1862年他认识了巴拉基雷夫。在巴氏的影响之下,鲍罗丁又开始创作乐曲,而且是属于真正的俄罗斯音乐。由于他仍相当认真于化学研究方面的工作,因此无法花下许多时间于音乐创作上,只留下数量有限的作品,较为人所知的有二首交响曲、二首弦乐四重奏曲及最著名的管弦乐曲《中亚细亚草原》(In the Steppes of Central Asia)。他并写了四出歌剧,其中大家熟悉的应该是《伊果王子》(Prince Igor)。鲍罗丁从1875年就开始着手谱写这首作品,然而一直到他过世(1887年),仍未完成全曲。
  鲍罗丁是俄国国民乐派时期的重要音乐家,是“俄国五人组”(the Russian Five)其中的一员。
  所谓“俄国五人组”就是在十九世纪致力创作真正俄罗斯音乐的五位作曲家的集合名称,且这几位成员都是业余音乐家出身。大家对于鲍罗丁较熟悉的作品如:管弦乐曲《中亚细亚草原》(In the Steppes of Central Asia)及歌剧《伊果王子》(Prince Igor)等,就是属于国民乐派音乐的典型。
  鲍罗丁本身是个杰出的化学家,在他小时候便显出他的音乐天份,九岁开始学习长笛和大提琴。十岁在作曲上就有些成就,之后他从医药外科学院毕业之后,便在欧洲从事研究工作。但期间他都并未在作曲工作上有些许间断,而且在接触到许多德国作曲家的作品后得到许多启发,其中又以门德尔颂的影响最为深远。
  他的《伊果王子》(Prince Igor)歌剧在他生前并未完成,而是由葛拉兹诺夫(Glazunov)与林姆斯基高沙可夫(Rimsky-Korsakov)在他死后续完,在1889年出版的。不过我们平常听的《伊果王子》管弦乐曲,是采自这出歌剧的音乐是出自他亲手完成。
  他出生于1833年11月11日,在1887年2月27日死于心脏衰竭。

  曲目
  斯特拉文斯基:火鸟
  01 Stravinsky, Igor / Firebird Suite - Shaw - (1919 version) 20:42
  鲍罗丁:伊戈尔王子选曲
  02 Borodin, Alexander Porfir'yevich / Prince Igor - Shaw - Overture  序曲 10:36
  03 Borodin, Alexander Porfir'yevich / Prince Igor - Shaw - Polovetsian Dances 波罗维茨舞蹈 11:47

[ 本帖最后由 sunwz5057 于 2012-9-25 05:34 AM 编辑 ]

火鸟.jpg (32.04 KB, 下载次数: 289)

火鸟.jpg
157#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0 19:20:58 | 只看该作者
  新世界交响曲及其他大师的管弦乐名曲(RCA 09026-62587-2)

  专辑中文名:德沃夏克新世界交响曲及其他大师的管弦乐名曲
  古典类型:交响曲
  发行时间:1995年
  发行公司:BMG
  专辑编号:09026-62587-2 Made in U.S.A.
  演奏乐团: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芝加哥交响乐团
  演奏指挥:Fritz Reiner 弗里茨•莱纳
  录音时间:1955-1957
  录 音 师:Lewis Layton 刘易斯•莱顿

  简介
  RCA Living Stereo 系列,企鹅三星名盘。
  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的“New World Symphony 新世界交响曲”,展现出了19世纪浪漫乐派作曲家塑造优美旋律的精致。
  莱纳(Fritz Reiner)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也将其引领到了前所未有的超高境界,让我们体验到了19世纪遗留下的大师手法,是何等迷人啊。再加上黄金时代的刘易斯•莱顿(Lewis Layton)的录音水准,更加使这一唱片版本以 Living Stereo 最高技艺展现了名盘风范。
  录音上,无论是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的作品还是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的“The Bartered Bride:Overture 被出卖的新娘序曲”、温伯格(Jaromir Weinberger)的“Schwanda:Polka and Fugue 波卡舞曲与赋格”,该专辑继承了莱顿(Lewis Layton)的录音风格,动态凶猛,中频甜美,浑然一体,意境深远。
  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1841—1904)的“New World Symphony 新世界交响曲”是他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一部作品,同时也是世界交响音乐宝库中的珍品之一。
  在“新世界”交响曲中,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运用了大量的黑人音乐素材,又溶入了他的波希米亚情结和斯拉夫音韵。
  本专辑是著名指挥莱纳(Fritz Reiner)的又一项指挥传奇,亦为 Living Stereo 这个持续热卖的发烧系列中的最新及最重要的出版录音之一,在LP时代便被评为超级发烧片,更名列 TAS 发烧唱片榜上,威力十足。

  曲目
  01 ANTONIN DVORAK Symphony NO.9 in E Minor,Op.95 “From the New World”: i. Adagio - Allegro molto
  德沃夏克 e小调第九交响曲“新世界”,作品95:第一乐章 柔板 - 很快的快板
  02 ANTONIN DVORAK Symphony NO.9 in E Minor,Op.95 “From the New World”: ii. Largo
  德沃夏克 e小调第九交响曲“新世界”,作品95:第二乐章 广板
  03 ANTONIN DVORAK Symphony NO.9 in E Minor,Op.95 “From the New World”: iii. Scherzo - Molto vivace
  德沃夏克 e小调第九交响曲“新世界”,作品95:第三乐章 谐谑曲 - 极活泼的
  04 ANTONIN DVORAK Symphony NO.9 in E Minor,Op.95 “From the New World”: iv. Allegro con fuoco
  德沃夏克 e小调第九交响曲“新世界”,作品95:第四乐章 雄伟的快板
  05 ANTONIN DVORAK Carnival Overture,Op.92
  德沃夏克 《狂欢节》序曲,作品92
  06 BEDRICH SMETANA The Bartered Bride:Overture
  斯美塔那 歌剧《被出卖的新娘》:序曲
  07 JAROMIR WEINBERGER Schwanda:Polka and Fugue
  温伯格 歌剧《风笛手施万达》:波卡舞曲与赋格

[ 本帖最后由 sunwz5057 于 2012-9-25 05:34 AM 编辑 ]

新世界交响曲及其他大师的管弦乐名曲.jpg (43.56 KB, 下载次数: 246)

新世界交响曲及其他大师的管弦乐名曲.jpg
15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0 19:23:45 | 只看该作者
  音乐会组曲(536 326-2)

  片名:音乐会组曲《红色娘子军》、《白毛女》、《鱼美人》
  出版:PHILIPS
  编号:536 326-2
  作曲:吴祖强、杜鸣心、王燕樵、施万春、戴宏威、严金萱
  指挥:陈佐湟
  演奏:中国交响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

  简介

  由同名芭蕾舞剧配乐选辑改编而成,可以说这是中国现代音乐作品中最少受非议和质疑的几件作品。
  PHILIPS出品,陈佐湟指挥中国交响乐团《音乐会组曲》。许多发烧友拿《音乐会组曲》来试音,音效肯定是不错的。
  中国交响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是中国最优秀的职业交响乐团之一。其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中央乐团。1996年重组后更名为中国交响乐团。
  1950年代,乐团作为新时代音乐的领头团体,实现了中国人演奏交响乐从初级阶段进入成熟期的进步,演出了大量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近、现代的中外交响乐作品,其中许多作品属于在中国首演。
  60年代,乐团创办了星期音乐会。半个世纪以来,乐团经常巡回演出,足迹遍及中国,并先后出访过美国、英国、德国、奥地利、西班牙、日本、墨西哥等国。乐团与法国唱片公司、飞利浦唱片公司等合作录制过唱片。
  中国音乐家李凌、指挥家李德伦、严良堃、韩中杰、陈佐湟、汤沐海等人,先后担任过指挥或负责人。许多世界级艺术家同乐团进行过合作,包括指挥家阿诺索沃、卡拉扬、小泽征尔、迪图瓦、马苏尔、罗日杰斯特文斯基,作曲家彭代雷茨基等,演奏家奥伊斯特拉赫、梅纽因、斯特恩、穆特、阿赫里奇、麦斯基等。乐团还曾与柏林爱乐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有过合作演出。

  这是中国交响乐团录制的第二张唱片,曲目有《红色娘子军》、《白毛女》、《鱼美人》三部改编自芭蕾舞的音乐会组曲。前两首相信中年人均耳熟能详,很有亲切感。
  唱片由荷兰飞利蒲首席录音师带来百万价值的器材,在北京世纪剧院进行纯数码系统录音,采用了3点式话筒拾音,弦乐特别柔顺,动态对比大。乐团在艺术总监、指挥陈佐湟的调教下,表现出比第一张专辑更成熟的风格,演奏的整体素质和录音水准近一流。

  曲目
  01 红色娘子军 序曲 1:12
  02 红色娘子军 琼花独舞 1
  03 红色娘子军 娘子军操练舞 3:30
  04 红色娘子军 赤卫队员五寸刀舞 2:15
  05 红色娘子军 琼花独舞及场景 4:11
  06 红色娘子军 黎族少女舞 3:02
  07 红色娘子军 快乐的女战士 2:24
  08 红色娘子军 军民联欢 2:25.
  09 红色娘子军 常青就义 5:21
  10 白毛女 喜儿 8:14
  11 白毛女 毛女 8:02
  12 白毛女 迎太阳 6:50
  13 鱼美人 海滨拂晓 3:18
  14 鱼美人 人参醒来及拳舞 2:33
  15 鱼美人 鱼美人和猎人双人舞 4:30
  16 鱼美人 水草舞 3:23
  17 鱼美人 珊瑚舞 1:43
  18 鱼美人 二十四个鱼美人舞 4:45
  19 鱼美人 山妖舞 1:52
  20 鱼美人 婚礼及场景 1:58

[ 本帖最后由 sunwz5057 于 2012-9-25 05:35 AM 编辑 ]

音乐会组曲.jpg (25.45 KB, 下载次数: 273)

音乐会组曲.jpg
15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0 19:27:53 | 只看该作者
  波希米亚人(DECCA 421 049-2 DH2)(歌剧)

  专辑名:波希米亚人
  别名:“绣花女”和“艺术家的生涯”
  艺术家:Pavarotti & Freni & Harwood
  编号:421 049-2
  地区:美国
  作曲: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指挥: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
  乐团: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演唱:Pavarotti(饰鲁道夫)、Freni(饰咪咪)、Harwood(饰缪赛塔)
  合唱团:Schoneberger Sangerknaben Chor der Deutschen Oper Berlin
  录音时间:1973年十月,录于柏林Jesus-Christus-Kirche
  录音师:Gordon Parry, James Lock, Colin Moorfoot
  唱片公司:London(ADRM)
  唱片编号:421 049-2
  发行时间:1987年

  歌剧“波希米亚人”人物表:
  咪咪(Mimi)绣花女——女高音
  缪赛塔(Musetta)青年女工——女高音
  鲁道夫(Rodolfo)诗人——男高音
  马赛尔(Marcel)画家——男中音
  舒奥纳尔(Schaunard)音乐家——男中音
  科林(Colline)哲学家——男低音
  帕皮诺尔(Papignol)玩具商——男高音
  伯努瓦(Benoit)房东——男低音
  阿尔森多罗(Alcindoro)议员,缪赛塔的追求者——男低音
  道格尼尔(Doganiere)税卡官吏——男中音
  警卫(Sergente)税卡警卫——男低音

  歌剧“波希米亚人”中最著名的唱段:
  第一幕 鲁道夫“冰凉的小手”CD1#8
  第一幕 咪咪“我的名字叫咪咪”CD1#9
  第一幕 二重唱“哦,美丽的姑娘”CD1#10
  第二幕 缪赛塔的圆舞曲“我独自走在大街上”CD1#15
  第三幕 咪咪“告别”CD2#7
  第三幕 四重唱“再会,甜蜜的醒来”CD2#8
  第四幕 二重唱“哦,咪咪,你再也不会回来了”CD2#10
  第四幕 二重唱“死亡场景”CD2#14

  曲目
  CD1
(54.35):
  1-10 Act One(29.50) 场景:公寓阁楼
  11-16 Act Two(24.40) 场景:巴黎拉丁区
  CD2(55.43):
  1-8 Act Three(25.55) 场景:城关口
  9-15 Act Four(29.35) 场景:公寓阁楼

[ 本帖最后由 sunwz5057 于 2012-9-25 05:36 AM 编辑 ]

波希米亚人.jpg (45.12 KB, 下载次数: 262)

波希米亚人.jpg
16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0 19:30:55 | 只看该作者
  普契尼 蝴蝶夫人(DECCA 417 577-2 DH3)

  片名:普契尼 蝴蝶夫人
  演唱:弗雷妮 帕瓦罗蒂等人演唱
  指挥:卡拉扬指挥
  演奏:维也纳爱乐乐团
  合唱:歌剧院合唱团
  公司:DECCA
  编号:417 577-2
  数量:3片

  简介
  1904年2月17日晚,在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满场吵闹夹带着嘘声,让普契尼尝到了有史以来意大利歌剧首演最糟糕的一次惨败。这真让人怀疑,素有酷爱歌剧的传统美名的意大利观众,果真是那么有教养吗?若不是后来托斯卡尼尼在布雷西亚的小歌剧院里做出妙手回春功绩,恐怕意大利人就连他们是否会感到遗憾都说不清了。
  当然毫无疑问,时至今日,《蝴蝶夫人》已经成为世人最珍爱也最熟悉的歌剧之一。许多人会觉得,巧巧桑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差不多是和流行歌曲一般耳熟了。由于具有东方色彩,咱们中国的乐迷,似乎还很乐意将此剧看作所有歌剧之最呢。
  《蝴蝶夫人》的剧情里面的音乐有东方式的美感,我们还更能体会巧巧桑这位东方女性的悲剧经验,憧憬和忍耐,当初的天真和后来的绝望……
  当初她是个15岁的少女,而到剧终时,“蝴蝶”已经做了母亲。饰演这个角色的难度可想而知。在卡拉扬这个公认的首选版本里,你必能听得分明,弗雷妮是如何地把巧巧桑一幕幕的从少女唱成了少妇。
  普契尼的两幕歌剧《蝴蝶夫人》在1904年2月17日初演于米兰,剧情取材于美国作家的同名小说,并由美国剧作家贝拉斯科(1854-1931)改编成剧本。
  歌剧描写的巧巧桑(蝴蝶姑娘)是一位天真、纯洁、活泼的日本姑娘,他为了爱情而背弃了宗教信仰,嫁给了美国海军上尉平克尔顿。
  婚后不久,平克尔顿返回美国,三年杳无音信。巧巧桑深信他会回来。平克尔顿回国后另有新娶。当他偕美国夫人回日本时,悲剧终于发生了。巧巧桑交出了孩子,吻剑自尽了。
  这是一部抒情性的悲剧,通过一个纯真、美丽的姑娘的悲惨命运,对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资产阶级世界观进行了批判。普契尼在音乐创作中直接采用了《江户日本桥》、《越后狮子》、《樱花》等日本民歌来刻画蝴蝶夫人的艺妓身份和天真的心理。这部作品是普契尼的 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歌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名作。
  《啊,明朗的一天》是这部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首曲子,是蝴蝶夫人在第二幕中所唱的一首咏叹调。
  平克尔顿回国后,女仆认为他不会回来,但忠于爱情的蝴蝶夫人却不停地幻想着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平克尔顿乘军舰归来的幸福时刻。她面对着大海,唱出了著名的咏叹调《啊,明朗的一天》。
  普契尼在这里运用了朗诵式的旋律,细致地刻画了蝴蝶夫人内心深处对幸福的向往。音乐近似说白,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蝴蝶夫人盼望丈夫回来的迫切心情。

  二幕歌剧《蝴蝶夫人》
  作曲:贾柯摩•普契尼
  剧本:鲁伊吉•伊利卡、朱塞培•贾柯沙
  根据美国导演兼剧作家大卫•贝拉斯可原作改编而成(原系以美国业余作家约翰•鲁特•隆之中篇小说改编)
  首演:1904.02.17,义大利米兰斯卡拉歌剧院
  修订版首演:1904.05.28,布雷斯加大剧院

  剧中角色
  蝴蝶夫人(秋秋桑)——女高音
  平克顿(美国海军上尉)——男高音
  铃木(秋秋桑的女佣)——次女高音
  夏普勒斯(美国驻日本领事)——男中音
  五郎(日本婚姻掮客)——男高音

  剧情简介
  场景:二十世纪初,日本长崎港边的小山丘
  第一幕 山丘上的日本平房庭院
  幕启时,婚姻掮客五郎带著即将新婚的美国海军军官平克顿走上山丘,前来观看新房,五郎向平克顿解说日本式平房隔间的奥妙,并介绍未来服侍新人的佣人们。
  未久,美国驻日本领事夏普勒斯挥汗如雨、一步步走上山来,平克顿上前热情迎接,并聊起他对这次与日本姑娘成婚的个人观感:“我们美国佬浪迹天涯,四处为家,不断寻找欢乐与满足,并且掳获各地美女芳心。”
  夏普勒斯觉得平克顿态度有些轻佻,他力劝这位年轻的海军军官:千万不能伤了日本姑娘的心,否则将会是件大罪过。
  此时,五郎赶来禀报:“新娘队伍来了!”
  一阵美丽的女声合唱,远远地从山坡下传上山头,新娘秋秋桑在亲友的陪伴下,缓步莲移,拾阶而上,沿途还歌颂著大自然的美景与梦幻般的爱情。
  队伍抵达後,秋秋桑率众人行跪礼,平克顿怜惜地上前慰问一路辛苦的秋秋桑,夏普勒斯则是询问起秋秋桑的家世。
  秋秋桑答说:她原本是长崎当地世家之後,後来父亲逝世,家道中落,为了讨生活,不得以从事艺妓,并与母亲相依为命。
  当夏普勒斯问起年龄时,秋秋桑则是俏皮地要两位美国绅士先猜一猜。平克顿与夏普勒斯猜了几回後,秋秋桑则公布了正确答案:她今年已经十五岁,算很老了!
  平克顿与夏普勒斯闻言,不觉莞尔。“十五岁”在西方世界国家里,还正是玩耍的年纪,眼前这位日本女孩竟然说这样已经很老了,他们觉得实在不可思议!
  随後日本天皇特使与婚姻公证人驾到。
  行礼前,秋秋桑在一旁偷偷告诉她未来的夫婿平克顿:她在前一天曾悄悄地到西方教堂受洗,改信基督教,这样她以後就可以和先生一同前去教会,向同一个神明祈祷。
  婚礼举行後,正当蝴蝶夫人与平克顿接受众人道贺时,忽然传来一阵怒吼声,原来是蝴蝶夫人的和尚叔父来了。他怒责秋秋桑竟敢背弃自己家族所信仰的佛教,跑去改信洋鬼子的宗派。
  众人闻言,纷纷离去,只留下被遗弃的秋秋桑独自饮泣。此时夜幕低垂,平克顿上前安慰新婚的小妻子,并誓言将好好地爱著她。
  随後两人相偕入房,共享新婚之夜的欢愉。
  第二幕 蝴蝶夫人家中 第一部份
  幕起时,已是平克顿随舰队返美三年之後。女佣铃木正在佛像前燃香祝祷,祈求上苍别再让蝴蝶夫人忧伤了。
  蝴蝶夫人则是语带讽刺地说,日本的神明最懒惰,从不听她的祷告,她相信美国的神明比较勤快,会帮助她的丈夫早日归来。
  铃木对此却不抱持太大的信心,蝴蝶夫人则是坚定地表示:在那美好的一天,一缕白色轻烟将会从海平面上慢慢升起,然後会有一艘白色的船舰出现,那就是她心爱的丈夫平克顿回来了!(咏叹调:在那美好的一天)
  随後,美国驻日本领事沙普勒斯登门拜访,他此番前来就是要告诉蝴蝶夫人:他已经收到平克顿的来信。
  就在此时,婚姻掮客五郎带著一位日本贵族男士上门,说是要帮蝴蝶夫人再次相亲(因为根据日本习俗,如果丈夫遗弃了妻子,就视同离婚)。
  蝴蝶夫人表示,自己嫁给了美国人,就应该依照美国的法律,既然美国的法律都没说什么,哪还管日本的习俗呢?
  说罢,便将五郎与贵族男士请出门。
  这时,沙普勒斯才将平克顿的来信慢慢读给蝴蝶夫人听。中途,沙普勒斯试探性地问蝴蝶夫人,如果平克顿不再回来时,她将如何自处?
  蝴蝶夫人心中为之一震,她悲叹地告诉沙普勒斯:到时不是重操旧业当艺妓,就是一死!既然活得没有尊严,只好走上死路。
  蝴蝶夫人还回到房里,抱出她与平克顿所生的两岁儿子,她请沙普勒斯转告平克顿,不要忘了他们的儿子。
  沙普勒斯问及小孩的名字,蝴蝶夫人答说:今天这小孩叫做“忧伤”,等到他父亲回来的那一天,他的名字就会是“欢乐”。
   沙普勒斯离开後,港口边传来一阵炮声,女佣铃木上前一看,果真是平克顿的船舰回来了。
  蝴蝶夫人与铃木兴奋地摘下庭院里的樱花,洒满屋子里里外外(樱花二重唱)。蝴蝶夫人要铃木帮她打扮成结婚当天的模样,好迎接丈夫的归来。
  此时夜晚来临,蝴蝶夫人在纸门上挖了三个小洞,她抱著小孩,铃木随侍在侧,主仆三人跪坐在大门前,等待平克顿的出现。
  第二部分
  间奏曲後,第二天清晨来临,蝴蝶夫人一夜未眠,铃木先请她回房休息,待平克顿上门後,再请蝴蝶夫人出来会面。
  稍後,沙普勒斯带著平克顿出现。铃木原本是一阵惊喜,但又看到在他们身後,还有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女子。询问之下,才知是平克顿“合法”的妻子。
  铃木悲伤地告知平克顿,过去三年来蝴蝶夫人日夜守候,只为等待丈夫的归来,没想到今日竟是这番局面。
  平克顿忏悔不已,飞奔离去,沙普勒斯则请铃木帮忙说服蝴蝶夫人,让小孩交给平克顿带回美国抚养,平克顿的美国妻子也上前保证,将会善待蝴蝶夫人的孩子。
  此时,蝴蝶夫人察觉外头有动静,以为是平克顿来了,赶忙跑出来与丈夫相会,没想到却只见到沙普勒斯与一位外国女子。蝴蝶夫人心里有数,知道丈夫是不可能回来了,只好答应沙普勒斯的请求,把小孩交给平克顿抚养,不过她要平克顿亲自前来领取。
  沙普勒斯离开後,蝴蝶夫人回到房里,拿起父亲生前遗留给她的短剑,准备自尽。此时铃木把小孩带了进来,蝴蝶夫人依依不舍地向孩子诀别,并曚上小孩的眼睛,自己则到屏风後,结束短短十八年的青春,即使屋外传来平克顿呼喊著蝴蝶的名字,也已唤不回蝴蝶的生命。

[ 本帖最后由 sunwz5057 于 2012-9-25 05:38 AM 编辑 ]

普契尼 蝴蝶夫人.jpg (45.99 KB, 下载次数: 256)

普契尼 蝴蝶夫人.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5-9 05:04 A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