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贝多芬钢琴协奏曲---科瓦塞维奇
飞利浦小双张,贝多芬第一二三四钢协,2首浪漫曲
贝多芬第五钢协。
小双张系列,还收录了小提琴协奏曲
贝多芬的《迪亚贝里变奏曲》可以说倾注了他对钢琴音乐的全部理想,他在这里向人们展现了短小乐段之间的对比可以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也使之成为钢琴史上一部很难逾越的巨作,历来让演奏家们望而生畏。
不过却有一人,当他于赫赫有名的威格摩音乐厅租场举办自己在英国的首演时,挑选的正是这部杰作。这一看似不知“天高地厚”的举动,引起音乐界不小的轰动。从此,这部变奏曲伴随他走过近半个世纪,而他对此曲的诠释,不仅为同行们所称道,也让世界各地的乐迷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他就是将在东方艺术中心“法国雅各宾钢琴节”登台的钢琴大师史蒂芬·科瓦塞维奇。这次他带来的正是这部看家之作。
其实,科瓦塞维奇早先并不喜欢贝多芬,觉得他“只会写些吵人的曲子”。不过当十七、八岁时听到鲁道夫·塞尔金演奏的《迪亚贝里变奏曲》后,先前的成见在瞬间烟消云散,从此深深爱上了贝多芬。不过更深的影响恐怕还源于随米拉·海丝(MyraHess)深造的那段经历。海丝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等德奥作曲家音乐的擅长与执着,也潜移默化地唤起了弟子对这些作品的热情。《迪亚贝里变奏曲》就是师生二人在这期间反复研究、探讨的重点。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晚期贝多芬渐渐成为了科瓦塞维奇演奏曲目的核心,尤其是这部变奏曲和最后三首奏鸣曲是他独奏会中的“常客”,那些在他看来“充满超乎想象的创造力,更有极为内心的话语”的贝多芬在最后阶段所写的《钢琴小品》,也几乎成为他每次音乐会固定的返场曲。
与EMI公司签约录制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的计划,为科瓦塞维奇创造了更多机会,使他的贝多芬旅程变得更完整。在此之前,他仅演奏其中的12首,对另20首并不熟悉,所以对他是个极大挑战。此后10年,他放弃了夏季休假,集中精力练习,经过约半年的沉淀思考后,再进行录音。这样,虽辛苦不已,但也让他能深入探索贝多芬的音乐和精神世界。
虽然科瓦塞维奇经常欣赏前辈大师演奏贝多芬的录音,施纳贝尔、塞尔金、巴克豪斯、肯普夫等人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但这丝毫不妨碍他做出属于自己的诠释。他指尖的贝多芬,非常有个性,相比许多将贝多芬的音乐处理得圆滑平整的版本,科瓦塞维奇却在均衡的结构感下,弹出了这位作曲家音乐中狂放不羁的一面。“对某些人而言,我的贝多芬可能太具爆发力,但贝多芬可不是一个单纯的邻家男孩儿,你也不希望贝多芬成为你的邻居!”钢琴家幽默地比喻道。他对音色的控制和踏板的运用也是一绝,这似乎完全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魔力。指挥大师斯托科夫斯基一次听了他的音乐会后,给他写去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尤其盛赞他的踏板用法,称效果与当年自己要求费城交响乐团做到的效果如出一辙。
对于独奏会节目的安排,科瓦塞维奇自有一套。早期,他经常挑选巴赫的三首《前奏曲与赋格》与贝多芬的《迪亚贝里变奏曲》作为搭配。这次,将与之出现在一场音乐会中的是舒伯特的《A大调奏鸣曲》(D.959)。众所周知,舒伯特的音乐有其独特的抒情性,这和贝多芬作品中所具有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有所不同,这样的安排,既形成反差,也让这场独奏会更丰富。
[ 本帖最后由 J-M 于 2010-9-6 06:11 AM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