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莱里六首短笛奏鸣曲 短笛∕谭铭恩 羽管键琴∕奥尔加
17世纪中叶以后,古典奏鸣曲开始出现并巩固其某些特征。其中,意大利作曲家A.科雷利对套曲形式的奠定起了重大作用,他所作的奏鸣曲均由慢—快—慢—快4个乐章组成,并交替使用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的写法;D.斯卡拉蒂则通过500余首奏鸣曲的创作实践,确立了古典奏鸣曲式(见奏鸣曲式)。当时的奏呜曲分为两类:一类是源自坎佐纳的教堂奏鸣曲,另一类是由一系列舞曲组成的室内奏鸣曲。前者主要在教堂演奏,后者多用于宫廷娱乐,并由此而发展成后来的古组曲。不论教堂奏鸣曲还是室内奏鸣曲,除少数为无伴奏的独奏形式外,多数均为重奏形式,且普遍运用键盘乐器演奏通奏低音。由于键盘乐器属家用性质,不居重要地位,故在计算声部时均被略去。如由1件高音乐器(小提琴、长笛等)、1件低音乐器(大提琴等)和键盘乐器共同演奏的奏鸣曲,不称三重奏鸣曲,而称二重奏鸣曲;由两件高音乐器(小提琴、长笛或小号等)、1件低音乐器(大提琴或维奥尔等)和键盘乐器共同演奏的奏鸣曲才被称为三重奏鸣曲。三重奏鸣曲在当时十分盛行,是最常见的体裁之一。
世界顶尖牧童笛演奏家谭铭恩(Stefan Temmingh)音乐造诣超卓,技巧出神入化。他于二○○九年推出的首张独奏唱片《柯里利的奏鸣曲集》,获世界各地乐评推崇,《意大利晚邮报》赞誉:「从未听过牧童笛能奏出如此灵巧丰富的音色和强弱对比。」他的第二张唱片《韩德尔的咏叹调改编作品》甫出版即获得二○一一年国际古典音乐大奖提名。经常被各界将他与牧童笛大师布鲁根相提并论。
谭铭恩一九七八年在南非开普敦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现居慕尼黑,师承察豪森,其后在法兰克福随施奈德学习,其演奏曲目包括所有巴罗克时期的牧童笛作品。他和他组成的巴罗克合奏团常获邀到世界各地演出,包括莱比锡巴赫节、摩泽尔音乐节、图灵根巴赫节及哈雷韩德尔之家等音乐节及音乐会系列。他亦以独奏家身份与多个乐团合作,包括斯图加特室乐团、勃兰登堡交响乐团、埃森福克旺室乐团、西南德室乐团、慕尼黑宫廷乐团及于路德维希堡音乐节演出。谭铭恩曾灌录多张唱片,其演出又常于电台及电视台播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