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楼主: J-M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晒晒最近收藏的马勒

[复制链接]
71#
发表于 2012-4-24 19:21: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在路上 于 2012-4-24 02:13 PM 发表
估计音版是被布鲁克纳迷上了。

72#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04:40:57 | 只看该作者

第五交响曲

升C小调第五交响曲作于1901至1902年,后来马勒又对总谱进行了多次修改。1904年10月18日在科隆的乔尔采尼希演奏会上由马勒指挥首演。同马勒此前所作的四部交响曲相比,第五交响曲重新确立了纯器乐创作的道路,作品中没有运用任何声乐因素。同时各个乐章间的联系更多地依靠音乐自身逻辑的发展,而不是音乐之外的标题因素。不过正如马勒所有的交响曲一样,内在的标题性内容还是存在的,只不过更加趋向于抽象化。马勒本人曾说:“我的音乐永远都是大自然的声音。”马勒是从浪漫主义的、诗意的角度来理解“自然”的,萦绕于他脑际的是生命与死亡、大地与宇宙这些宏大而深沉的概念
升C小调第五交响曲共5个乐章:   第一乐章,葬礼进行曲,升C小调,含有两个中段。指示为“以精确的步伐,严格地,像葬礼行列”。以小号表示送葬鼓号的开始,小提琴与大提琴奏出悲哀的主题,然后出现送葬的行列。加快速度后,指示为“热情而粗犷地”,进入降B小调的第一中段,在沉重的音响背景上,小号与小提琴作对位进行。长号奏出鼓号调,在第一段基础上发展得比第一段更激烈。而热情消退,又变成葬礼节奏后,到达A小调第二中段。在进入第二中段之前,独奏中提琴奏马勒自己的《亡儿之歇》中的《在这个世界上的喜悦之光》的旋律。第二中段只是以弦乐进一步宣泄悲哀,悲哀至极,便出现小号的送葬节奏,然后再趋于平静。著名音乐评论家劳伦斯·吉尔曼对这个乐章的解读是:“就像是令人心碎的失去理智的忧愁,一发而不可收拾,在低音提琴和大管的持续低音之上,小号尖厉的音响表现天昏地暗般的悲伤。与弦乐半音进行的哀泣互为呼应,这一段音乐描写绝望之情,汹涌奔腾,前人的音乐中未有可与伦比者。”   第二乐章,A小调,“如暴风雨的激烈,并更加激烈”,奏鸣曲式。在低声部激烈的序奏后,小提琴表现有力而不稳定的第一主题,它的发展加入前乐章的中段动机。第二乐章减慢速度,随着第一乐章的送葬节奏,大提琴给予F小调处理。速度回到原速后,开始发展部。按序奏动机、第一乐章中段旋律、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的顺序发展。第一主题变形后成为再现部,第二主题虽给予暗示,但不完全再现。最后边将第一主题作九度音程大跳.边轻轻地结束。   第三乐章,谐谑曲,D大调,指示为“强有力而不太快地”。由木管奏维也纳舞曲的快乐的主题,展开别致的发展后,到达降B大调第一中段,小提琴奏乡村气息的旋律,大提琴给予纠缠。   接着第一段以自由形态再现。第二中段减慢速度,由圆号作引导,各乐器层层发展。第一段三现后,铜管奏第一中段旋律,木管奏第二中段旋律,第二乐章第一主题加入,发展成高潮结束。   第四乐章,稍慢的慢板,三段体,只用竖琴与弦乐。以竖琴伴奏,第一小提琴奏出抒情主题,变成厚重的对位后进入中段,第一小提琴奏躁动不安的旋律。第三段回到F大调,是对第一段的简化。   第五乐章,回旋曲,D大调。圆号与小提琴奏暗示性的有延长记号的单音,转为快板后,管乐奏主题的断奏。接着变成游戏似的快板,圆号奏主题,其它乐器以赋格发展。大提琴奏巴赫风格的第一副主题,也作赋格发展,这一赋格乐段加入了小提琴所奏的优美新旋律。然后主要主题以小提琴开始,以赋格形态再现,接着再现第一副主题,加入了前面优美的动机,表现对位技巧、二重、三重赋格,进入结尾,铜管制造出强烈的对位高潮而结束。[
73#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04:42:15 | 只看该作者

版本选择

1.巴比罗里1969年指挥新爱乐乐团版,EMI,CDM7 64749-2。   
2.卡拉扬1973年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版,DG,CD编号447 450。     
3.滕斯泰特1988年指挥伦敦爱乐乐团版,EMI,CDC7 49888-2。


http://hi.baidu.com/%B3%A4%C7%C5%CE%D4%C6%C2/blog/item/96dcbcff89451f55d6887d0f.html

转一篇文章,写得很好,很细致。没有云里雾里,都是实实在在。你能感受到的马勒,或许无法用言语表达,他会帮助你慢慢理清脉络

[ 本帖最后由 J-M 于 2012-4-27 03:36 PM 编辑 ]

巴比罗利.jpg (18.54 KB, 下载次数: 198)

巴比罗利.jpg

卡拉扬.jpg (15.34 KB, 下载次数: 201)

卡拉扬.jpg

腾斯泰特.jpg (16.9 KB, 下载次数: 213)

腾斯泰特.jpg
74#
发表于 2012-4-25 17:40:3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马生 于 2012-4-24 07:21 PM 发表


这几天忙着下音频,因为在下音频是不能同时上论坛做事,所以急急忙忙上资料就出错了,另个原因可能是年纪大了吧
75#
 楼主| 发表于 2012-4-27 15:57:38 | 只看该作者

最喜欢的第六 悲剧

马勒的交响曲我最早接触的是第八,但是最喜欢的却是第6。开场一段节奏感强烈而紧凑的低音大提琴齐奏让人感到紧张,甚或振奋。从第五开始马勒的交响乐就带有一些英雄主义,第六的第一乐章同样让人感受到。在悲与喜,苦与乐中交织徘徊。
我听过伯恩斯坦,卡拉扬,海丁克,殷巴尔,库贝里克,阿巴多的第六。最跌宕起伏的就是伯恩斯坦,音响极其庞大,柔板又刻画得细致入微。卡拉扬和伯恩斯坦应该算同一风格。而海丁克和库贝里克则属于清新风格,音响上没有伯恩斯坦那种波澜壮阔的感觉,但是听觉舒服,有的章节特别感人。阿巴多则展示了本曲的戏剧性,音色饱满,感情投入,由尤其喜欢他在柔板时深情的投入,感动他战胜病魔的意志。最后,殷巴尔的版本,在听了前几位的表现后,实在无法接受他的方式。呵呵,个人之言


第一乐章  不太快的有力的快板.A小调,奏鸣曲式。有短暂的序奏,在强烈的和弦下,小提琴以进行曲风格奏灰暗的第一主题.在主题动机形成的经过部,在弦乐分散性拨奏之上,木管呈示有忧郁味的圣咏风格动态,第一小提琴奏出热情洋溢、压抑不住憧憬似的第二主题,不久加上钢片琴增加力度而重复。有人认为,这是马勒用音乐来表现其爱妻的姿态。发展

  部从处理第一主题动机开始,第二主题加入后,在小提琴的震音下,钢片琴奏柔和的和弦,响起铃声与钟声,圆号奏呈示部的圣咏风格旋律。然后变得优雅,由木管吹第二主题,与圣咏风格旋律一起向前发展,达顶点出现第一主题变形后进入再现部。经过部木管的圣咏风格旋律缩小后再现,然后第二主题比呈示部更为光辉地出现,在低声部出现进行曲风格节奏而成结尾。长号暗示第一主题,以发展风格形态前进,第二主题由小号扩大成胜利形态,由第二主题形成高潮而结束。
第二乐章  谐谑曲,A小调,指示为“带着沉重味”,在低音弦乐与定音鼓所奏的节奏上,小提琴出现主部,由圆号与中提琴纠缠,实际上是主部主题以各种乐器来表达。在进入中段前,以小号出现和弦移行。中段交互用3种拍子,指示为“古风地”。双簧管奏优雅的旋律,此旋律作发展风格进行,接着以自由方式再现第一段。中段变形再次出示,结尾以中段动机为主,形成高潮。
第三乐章  中庸的行板,降E大调,三段体,这是田园性情绪的乐章。小提琴表情十足地呈示第一主题.加入管乐后,飘散着优美的情绪,圆号加入呈田园风味。中段带有铃声,也动员了竖琴与钢片琴。第三段木管再现主题,小提琴以对位法纠缠着木管.以自由方式将第一段主要旋律全部再现后,增加力度以造成高潮。
第四乐章  终曲,序奏是如歌的行板,C小调,强有力和弦中,钢片琴与竖琴奏出分散和弦后,小提琴出现序奏主要旋律,然后由中庸的快板逐渐高扬,进入主部有力的快板。在主部中,先由木管和小提琴强烈地呈现第一主题.圆号呈示第二主题,小结尾时各打击乐器活跃地加上序奏动机,营造出多彩的效果。发展部除两个主题外,亦用上序奏材料给予对位处理,共有3部分:第一部分处理序奏材料与第二主题,第二部分处理两个主题,第三部分再营造出全曲高潮,其中和弦的琴槌敲击,据马勒对妻子叙述这是表现“英雄受敌人3次打击,在第三次像大树一样倒了下去”。之后省略再现部,以悲剧性的沉重结尾作结束,表现一种消极的绝望

[ 本帖最后由 J-M 于 2012-4-29 11:59 AM 编辑 ]

卡拉扬.jpg (12.08 KB, 下载次数: 203)

卡拉扬.jpg

拉特尔.jpg (22.31 KB, 下载次数: 196)

拉特尔.jpg
76#
发表于 2012-4-27 19:56:16 | 只看该作者
上一张马勒的《第六、第十交响曲》

马勒第六、十 阿巴多.jpg (74.24 KB, 下载次数: 220)

马勒第六、十 阿巴多.jpg
77#
发表于 2012-4-27 23:51:57 | 只看该作者
试听过几首马勒作品,感觉还是《第一交响曲》容易接受。
78#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03:11:19 | 只看该作者
马勒的1234都是比较好接受的,一些章节不乏童真和浪漫,5就开始转变了,到了第九,最后那个章节,哎,听的人纠结。
79#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05:43:42 | 只看该作者

接下来是第七 夜曲

夜曲?对,没有看错,马勒竟然将交响曲命名为夜曲,可以想象这部作品充满多么不可预测的声音。可惜,这部作品相对其他来说,知名度反而不高。这部交响曲,我听的时间也比较少,似乎少了一些感触。马勒的交响曲,我还不能完全消化下去,下面介绍两版,值得欣赏。

第七號交響曲開始創作於1904年的夏天。當時馬勒在維也納渡假,當時第六號交響曲壓倒性的悲劇性結束剛在他心中萌芽,安詳而穩重,但卻是一種悲哀的認命。就本質上來說,正是「樂觀的絕望,悲劇的勝利」。這樣的經驗對第七號交響曲是有貢獻的,第七號交響曲的第二、四樂章都可以稱為Nachtmusik(夜曲),而且兩者都是由這主旋律中移植出來的,具有實質的結構。

直到1905年夏天,馬勒才寫下本曲的主要段落。這種由裡而外的寫作方式,提供了一個機會讓馬勒去質疑以前作品的適當性,以及是否應該繼續下去?第五號交響曲結尾部分的勝利維持了一種明確的音調,有一種強烈的抒情外型。相較之下,第七號交響曲則顯示非常曖昧的英雄式精神

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1986, DG)

伯恩斯坦雖然以馬勒著稱,不過,一開始的生硬與粗糙讓人有點不知所云,有點無聊,但中段的細緻平和帶來了氣氛的昇華。伯恩斯坦在夜曲上,無疑的要比辛諾波里好多了。不管是詼諧曲的和諧、圓舞曲的性格、夜曲的意境,都具有巧妙的起承轉合,鋪陳得極有味道。彈性而滑順的樂器質感,豐富而層次分明。更難得的是出現了一種平靜無波的美麗留白。終樂章雖然也有強勁的戲劇效果,但太過剛硬,轉折過於直接,加上紐約愛樂較為粗野的銅管,呈現了一種蠻橫的樣式,異樣的表情。幸而明快的表現方式,在勝利的歡呼上,仍是符合馬勒的創作精神。

辛諾波里指揮愛樂管弦樂團(1994, DG)

這是辛諾波里這套馬勒中我最喜歡的錄音。龐大的氣勢、動人的旋律,就算以戲劇性著稱,以馬勒傳人自誇的伯恩斯坦也比不上。沒有伯恩斯坦的神經質,以外圍大格局切入重心,第一樂章終段大合奏即呈現了無比驚人的聲勢。第二樂章,夜曲性格較為欠缺。具有美麗的外形,妖異的艷光,以厚重龐大的音響取勝。第四樂章,特別的慢,有點遲緩,有點失之表面化,但還是維持著明朗風格。終樂章是這個版本最傑出的地方。暢快淋漓地展現大開大閡的氣魄,加強的低音部更帶來絕佳的音響效果,十分討人喜歡。極至的熱情與戲劇化的表現,實在讓人覺得──真爽。

辛诺波利此张还包括  亡儿之歌


[ 本帖最后由 J-M 于 2012-4-30 06:01 AM 编辑 ]

伯恩斯坦.jpg (13.67 KB, 下载次数: 203)

伯恩斯坦.jpg

辛诺波利.jpg (18.09 KB, 下载次数: 198)

辛诺波利.jpg
80#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07:24:43 | 只看该作者

第八 千人

作者:德里克·巴克
  
   马勒《第八交响曲》创作于1906年夏天。作曲家用了8个星期的时间完成了这部大型作品。1910年9月12日,《第八交响曲》在慕尼黑首演。这是马勒一生中少有的辉煌时刻。观看首演的贵宾包括:勋伯格、拉赫玛尼诺夫、艾尔加、沃恩·威廉斯、魏恩加德纳、韦伯恩、斯托科夫斯基、门格尔贝格、瓦尔特以及托马斯·曼等艺术界名人。
  
   演奏这部交响曲需要8名独唱演员和171人组成的交响乐团以及850人的合唱队,总共需1029人参加演出。因此负责首演任务的剧院经理埃米尔·古特曼称其为“千人交响曲”。对这一称呼,马勒当时并不感兴趣。
  
   首场演出结束,观众的掌声长达半个小时。马勒走进合唱队,与儿童合唱团的每个孩子握手。
  
   我曾经3次在现场欣赏过《第八交响曲》。第一次是1966年在伦敦,伯恩斯坦指挥。那是一次难忘的演出,是我一生中最美妙的音乐体验之一。第二次是20年后,还是在伦敦,指挥是科林·戴维斯。尽管我的全身心都投入到音乐的冲击之中,但我意识到,舞台上发出的声音不是马勒的,而是柏辽兹的。
  
   第三次是英国肯特郡青年管弦乐团的演出。当时舞台上只有指挥和独唱演员是职业音乐家。尽管合唱队的表演含糊不清、铜管乐气息不足,但这些年轻人的注意力很集中,表演相当投入,乐曲结束时我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一场伟大的演出不见得非得完美无缺,毫无激情的表演才是最糟糕的。
  
   1993年出版的一张《第八交响曲》唱片近日成为了我的新宠。列夫*塞格斯坦姆在CHANDOS录制的《第八交响曲》是他最优秀的唱片,无论是录音还是演奏都相当成功,乐曲的尾声的处理尤其出色。唯一的缺憾是独唱演员与乐队的合作不如索尔蒂的录音整齐。(演出乐队是丹麦国家广播交响乐团)
  
   在塞格斯坦姆这张唱片出版后的第二年,又有多种《第八交响曲》的唱片投放市场。其中阿巴多(与柏林爱乐乐团)和雅尔维(与哥德堡交响乐团)的录音很让人失望。在我听来,阿巴多的演出相当乏味,音响效果也不好。任何熟悉这一曲目的人都会注意到,阿巴多的演奏丢掉了很多细节--例如管风琴在全曲开始几小节后就消失了,此后再未露面,即使在尾声部分作为男声唯一的伴奏时也是如此。
  
   雅尔维的录音是音乐会实况。这场演出是为一艘沉没客轮的死难者遗孤募捐的义演,瑞典王后赞助了这场音乐会。唱片由BIS公司出版。雅尔维的指挥似乎想打破这首交响曲演出时间的记录。唱片的长度只有70分16秒--整个演出过程都给人一种急匆匆的感觉。
  
   1995年克罗拉多马勒音乐节上,指挥家罗伯特·奥尔森与当地的交响乐团合作的《第八交响曲》实况录音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版本。这是一场扣人心弦的演出,录音效果极佳,声音很纯净,平衡度掌握得非常好。此唱片可以与1950年斯托科夫斯基、1959年霍伦斯坦和1975年伯恩斯坦的《第八交响曲》版本并列为最优秀的实况录音。这张唱片也有缺点:由志愿人员组成的合唱队声音太小;乐曲最后部分可以听出演奏者已很疲劳,特别是铜管乐手。当然,任何一场大型演出都很难避免这一问题。
  
   1972年,索尔蒂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录制的马勒《第八交响曲》是目前最受欢迎的版本。其音响效果无可挑剔。在我看来,这是索尔蒂最成功的马勒录音。索尔蒂是无可争议的训练管弦乐队的专家,并且拥有最好的独唱演员和乐手。但这张唱片的某些细节略显浮华,留下一些遗憾。
  
   许多人对邓斯泰德指挥录制的《第八交响曲》倍加推崇,而我并不这样认为。这张唱片的确有许多过人之处,声音听来很温暖,管风琴的表演很有震撼力。但缺点在于:独唱演员的演唱不平衡;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结尾处的铜管乐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它们本应显得更突出一些,邓斯泰德的处理过于柔和。
  
   SONY公司出版的伯恩斯坦1966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的《第八交响曲》,是我那次在伦敦观看的演出几天后录制的。这场演出录音的LP和CD陪伴了我20多年。在我心目中,它是最伟大的演出之一。值得在此一提的是,我还珍藏着1975年伯恩斯坦在萨尔斯堡音乐节演出《第八交响曲》实况录音的LP。这是一套名副其实的整场演出实况录音,目前的所谓实况录音大多是用几天的多场演出拼凑而成的。虽然在唱片中能听到歌唱家和乐手明显的差错,但这正是我喜欢这套唱片的原因。
  
   指挥家罗伯特·肖和米切尔·杰林录制了马勒《第八交响曲》的唱片。曾在托斯卡尼尼手下担任合唱指挥的罗伯特*肖为泰拉克公司录制的这张唱片具有包容宇宙间万物的气势。这也是罗伯特*肖第一次录制马勒的交响曲。
  
   杰林的录音是最廉价的《第八交响曲》版本,但决不是最糟糕的。此唱片的录制地点是德国法兰克福歌剧院(英巴尔为DENON公司录的马勒交响曲全集、伯恩斯坦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的马勒第五都在此录音)。乐曲的第一部分略显松弛,第二部分又变得很紧张,但尾声部分相当有力,给人的印象非常深。(王崇刚编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4-27 06:07 A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